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合集下载

杨氏太极秘传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杨氏太极秘传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杨氏太极秘传内劲基本功修炼法在内家拳练习中,太极、无极、八卦、五行所指含义绝非与道家、易学有直接关系,其所指是拳学修练过程中的寓义。

其寓义在整个练功过程中的规律:在练劲过程中是指各种劲的成份与练法;在练体过程中是指以气血贯通人身奇经八脉及正经十二脉。

内功初级阶段是:易筋。

为练养阶段,意的本质是指感觉。

内功中级阶段是:易骨。

为蓄养阶段,意的本质是感觉与意向结合。

内功高级阶段是:洗髓。

为涵养阶段,意的本质是以神意合一的感觉与身体动作融贯为一体。

太极乃无极而生,欲得太极先求无极。

无极乃是混圆一体而不分阴阳。

对练太极拳而言,是指先练出整劲,进一步再将整劲练活。

内劲的基础劲是人身的筋产生的劲,筋的劲有感知,有弹力。

一练筋劲的方法——前后移荡的混元整劲1 预备式:1,站步要双脚踩在米字方形的中心位。

2,左脚向前迈步,前脚竖直,踩在直边上;后脚与前脚方向45度撇开,踩在对角线上。

成左(右)弓步,此为杨式太极拳的四正步。

弓步要尽量拉开,肩与胯平面向前,即腰(上身)转向前脚(正前)方向,双手前伸平扶胸前。

2 前后移荡运动:运动过程重心水平移动不许起伏,初期阶段要尽量不用肌肉力来完成动作。

向前移动时后胯尽量放松,往后移动时身体随退随左转不超过45度;身手随之做摇磨状,既练腰胯平移又练旋转,运动过程腿不许蹬劲,只求伸展开。

踩四方正步可支撑八面来力,全身感觉要一体,一动整动。

人的感觉:内家拳的“意”,首先要尽量少使肌肉力来完成动作。

这样左右弓步,顺逆旋转如此练习前后移荡的混元整劲。

这之后才能练松。

平送腰胯的练习,要注意的是心里心态的平静放松。

二基本功一的练法——手臂由后向前向上撩抛抡甩与身劲结合的荡弸劲站步与前面叙述一样以左式为例。

以左手掌心扶贴左腰肾处,肩、臂、肘、腕均不许用肌肉劲,尽量放松不使劲。

右胳膊从肩到手要绝对放松不许使劲,右手自然下坠,右掌心自后向前向上撩、抛、抡、甩,向后抡甩时,手心随身体后移转腕向后。

臂抡立圆配合身体做前后移动,身向后移动时动转角度不超过45度。

杨氏太极拳述真》内功劲法

杨氏太极拳述真》内功劲法

杨氏太极拳述真》内功劲法魏树人著本章首先介绍的是人体各部位点与线的位置与相关内劲的运用方法,共27种。

继而介绍侧平劲,螺旋劲共18种,最后介绍轻劲6种,大气球用法3种,共54 种。

其中,轻劲,大气球用法与九曲珠劲法是先师晚年讲授的几种劲法要决,属于高层次的点中求之揉手技艺,系自杨健侯处秘传而得。

还有一部份是先师青少年时期,从师伯少侯公的发劲中感受和领悟到的。

第2章;内功劲法的运用;第一节:以悬挂的古钟为例。

钟体中心有一条垂直线,线下端系一钟锤。

内功练到较高境界时,钟锤可以旋转和上提,下落。

若以古钟比喻人体,钟口即是三道气圈中之胯气圈,钟蒂为肩气圈,中间为腰气圈。

把古钟的垂直线均分成四段,即形成五个点。

《一》:顶点:位于人的咽喉,乃点穴之门,故又称为绝命点。

因为它不易动转,是权衡身体变动的准星。

《2》: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此处受力后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三》灵活点:相当于人的心口处,是人身旋转最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

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四》下死点:受钟锤垂坠的影响而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于奏效。

〈五〉下垂点:位于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

此点在人的2胯之中,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

以上各点平均分布在一条垂直线上,相互都有连带关系。

例如上死点和下死点的中间是灵活点,因此这2点都含有一半的灵活性,一旦被击,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灵活。

当对方的上死点转变灵活时,其顶点就必然僵滞,此时须向其顶点击之。

由于各点均在一条垂直线上,当某个点受击时必然牵扯到其上下2个点。

如击上死点时,对方会在顶点至灵活点一段形成弧线,其上死点必然移向弧线的最弯处。

此时要用弹簧劲引直弧线,在照其顶点击之。

若遇到对方的垂直线变成弧线形成并呈松软状时,不可轻易击死点。

应先击其垂直线的任何一处,使对方的神,意,气集中于被击处,其弯曲的垂直线自然变垂直,这时,立即朝死点击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共有十套,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并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一:智捶智捶是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二:大架、老架和小架杨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其步用弓蹬、头顶、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丝连绵不断,步似猫行轻灵沉稳。

由静求动,动中求静。

有疏通血气之功,活动筋骨之能,是太极拳的初步筑基之法。

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好一套大架足矣。

杨式太极府内派大架与当前流传较广的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大体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区别。

而老架拳式和练法,功用与大架相比,似乎更进一步,拳式在开展中求紧凑,手法严密而精确,姿式安祥而活泼。

步用三体,手分阴阳。

头、肩、手、足、臀、膝处处合规,心神意气样样守矩。

身法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

在轻灵中内含粘沉,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实乃太极拳最基本之拳势。

小架则近乎快打,为老架功夫纯熟之后又进一步的练法。

其手法、步形、身势、神情又与老架不同,为太极拳高层功夫。

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紧凑、严密,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

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

意动神随,用意而不用力。

紧凑中不失开展,所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

出手含着,动静得法。

今人很少能练到如此境界。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三:太极长拳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

长拳有三十七个(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

每个(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

杨氏府内派小九天

杨氏府内派小九天

杨氏太极拳府内派“小九天”套路修炼方法(2008-06-25 08:16:53)概述杨式太极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在北京端王府内所传,其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小九天》是十套拳中第六套。

太极拳是尊奉道家哲学思想而创的,处处均含阴阳之道。

古人把天分为九重,道家修炼又提出要“天人合一”。

所以,“小九天”实际上是把人体喻为大自然的缩影,“人体是小宇宙,天地是大人身”。

人在修炼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天人合一”,最终达到用人体去体会和表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例如风雨雷电)。

当一个人修炼到高层次时,就能做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弹抖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小九天”套路通过“内外合一”“体用兼备”并结合呼吸吐纳,把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拳也是过去秘不外传的套路。

“小九天”套路修炼方法一、预备式身体朝向南方,两脚与肩同宽。

立身要中正,气沉丹田(图1)。

二、七星八步两腿下蹲,同时右脚尖内扣45度,身体左转。

双掌交叉,左掌在上,右掌在下。

左掌之阳谷穴对准右手之阳溪穴,此为七星手。

此时面东,左脚向正东迈出一步(图2)。

接上式,下盘走八卦圈,由东向北向西向南又转向东,两脚尖里摆外扣,用八步走完一圈。

走圈时两臂撑圆,头项正直,虚领顶劲,尾闾内收,命门突起。

两肩的肩下陷,肩穴微突。

三、开天门接上式,行至面东,双手上举至头顶向两侧展开。

边展臂双手边外翻变成仰掌内合,合至两小指指缘相接(图3)。

此式双手向上举分,然后变成两臂相合,整个过程均为小指领劲。

下部右脚踏实,左脚尖虚点在右脚内侧成右丁步。

此时意念两掌的后溪穴。

四、什锦背接上式,仍面东,两掌内翻成掌心向下,两臂内裹后用腕部、小臂向外圆撑,并上左步(图4)。

此式完成后,臂收、胯抱、腰背弓,重心落在右腿。

五、上提手接上式,右掌下塌,左掌拇指领劲外旋成仰掌,重心前移至左腿。

接着左掌小指领劲内旋向下裹按,左腿微蹲,右手提腕意念阳谷、阳池两穴,向上提至与下巴平。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浅说杨式太极府内功法李正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

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

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

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

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

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

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

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

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

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

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

萧公卓是保定市近代著名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在东北军任少将师长。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老架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老架

性 强 的特 点 。 整 体 上 来 看 , 拳 式 虽 然 追 求 开 展 大 从 其
方 , 同 时 又 要 求 紧 凑 小 巧 。 它 的 基 本 步 型— — 三 但 如 体 步 , 经 过 长 期 实 践 的 科 学 步 型 , 弓 步 相 比 更 为 是 与 灵 活 与 稳 固 。 种 步 型 力 量 的 分 布 为 前 三 后 七 , 尖 这 臀 以不 超 过 后 脚 跟 为 宜 , 这 样 臀 尖 就 与 前 后 两 脚 形 成
第二 . 身健 体 。 强
( 桀 臣 )又 传 河 北 保 定 萧 功 卓 先 生 等 人 。 任 河 北 字 , 现 保 定 萧 氏 内 家 拳 研 究 会 会 长 的 萧 铁 僧 先 生 即 萧 功 卓
先 生 之 子 。 内派 太 极 拳 不 只 在 保 定 地 区甚 是 兴 旺 , 府
置 身于 由无数 横 圈 、 圈 、 圈密 织 的 圆球 之 中 , 立 斜 时
了搠 、 、 、 四 个 技 击 性 相 当 强 的 拳 式 , 中 搠 式 捋 挤 按 其
府 内 派 太 极 老 架 共 有 1 8式 , 拳 式 在 开 展 中 尤 0 求 紧 凑 , 法 严 密 而 精 确 , 势 安 详 而 活 泼 , 用 三 手 姿 步
拳 爱 好 者 看 重 的 是 它在 强 身 健 体 上 的 特 殊 优 势 。 府
内 派 太 极 拳 之 所 以 受 到 广 大 群 众 的 喜 爱 , 其 突 出 的 健 身 性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 府 内 派 太 极 老 架 中 , 许 多 在 有
门派
2 o 2 o 91
庸摩 震 簟意泰
文/ 张 颖
杨 式 府 内 派 太 极 拳 ,是 杨 露 禅 先 生 寓居 端 王 府 时 , 皇 宫 教 授 的 具 有 完 整 体 系 的 一 套 拳 法 。 套 拳 入 这 法 由杨 露 禅 先 生 之 府 内 高 足 富 周 先 生 家传 其 子 富 英

杨式太极拳内传太极拳基本功法之“揉身功”

杨式太极拳内传太极拳基本功法之“揉身功”

杨式太极拳内传太极拳基本功法之“揉身功”揉身功是内传杨式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功法。

习练揉身术使人自脚趾至手指,节节柔活,节节松开,在圆活松柔中发出冷弹疾脆的劲力来,即所谓“柔行气,刚落点”,体柔梢自刚。

而在体内,腹中之内气运动自如,以神意指挥内气做任何想做出的运动形式,以引导肢体随之运动,产生柔中之刚,如绵里裹针的坚刚效应。

要持之以恒,反复锻炼,细心体悟,才能在身上产生功夫。

一、预备势: 自然站立,身正体松,气沉丹田,呼吸自然。

二、内气自丹田沿逆时针方向朝左旋转、同时左脚向前出半步,脚尖外展成搬步,右脚跟随至左脚内侧成虚丁步; 腰向左转,右手由腿边起屈肘立前臂外旋,使掌心朝脸,随腰转向左侧掩肘; 同时,两腿屈膝下蹲,合腰团身,右肘尖贴在右膝之上,左手自然收于左肋际; 脸朝右侧,眼平视前方。

三、上动不停,内气正好转动一圈未停并继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同时两腿蹬力起身,右臂收肘内旋转腕,使手背朝内沿逆时针方向朝正前方划圆贯打; 内气在腹中变为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右手随着内气的改变沿顺时针方向朝右划圆; 同时左脚向后撤步,右脚随之向后拉步;右手向下向左侧后方捋。

整个动作左手在右肘内侧配合右手做相同的动作。

当下捋至左侧时腰向左微转,身向后撤,臀向下坐,内气下沉,捋劲同时发出。

此时两手心朝下,眼随手视,最后转视前方。

四、上动不停,起右脚前落,脚尖外展成搬步,左脚跟随至右脚内侧成虚丁步; 内气在腹内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腰向右转,左手由腿起屈肘立前臂外旋,使掌心朝脸,随腰转向右侧掩肘; 同时,两腿屈膝下蹲,合腰团身,左肘尖贴在左膝之上,右手自然收于右肋际; 脸朝左侧,眼平视前方。

五、上动不停,内气正好转动一圈未停,继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同时两腿蹬力起身,左臂收肘内旋转腕,使手背朝内沿顺时针方向朝正前方划圆贯打; 内气腹中变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左手随着内气运转方向的改变沿逆时针方向朝左划圆; 同时右脚向后撤步,左脚随之向后拉步; 左手向下向右侧后方捋。

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有哪些

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有哪些

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有哪些太极内功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静动兼练,内外合一修练的一种怯病、保健、延年、增强技击能力的功法。

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达到壮腰健肾,练气强身目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内功操练方法姿势:太极内功的姿势很重要,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

大致可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

按练功者的需要选择。

静练式:练功初级阶段时应用,适于治疗疾病。

可分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

仰卧式:平身仰卧床上,头颈部端正,枕高 25厘米左右,肩下垫高 5厘米左右。

两臂自然舒伸,十指轻展,掌心向下,放于身侧,两腿自然伸直并拢,两足相靠,足尖向上。

靠式:分为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靠卧式: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背上垫起35~45厘米,上身成坡形,余同仰卧式。

另一种靠卧姿势为左脚置于右脚上,压住解溪穴、或右脚在上,以舒适为宜。

靠卧式:即平时在躺椅上的姿势,要求与靠卧式相同。

本式坡度适宜,运用方便,感觉舒适,临床上多采用。

本式也分压解溪与不压解溪两种。

坐式:身体端正稳坐凳上,头微前俯,躯体端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轻放于大腿膝部,两腿自然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两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面,两脚底踏实地面(如凳的高低不合适,可在凳上垫毛毯或脚下放踏板。

如凳腿有调节装备,则可调节之)。

两肘关节自然弯曲、放松。

站式: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功。

姿势与太极拳预备式相似,立正,左脚横开,脚尖向正前方,宽与肩等。

头正直,下领收敛(头顶悬之意),含胸拔背,松肩沉肘。

两手贴于身体两侧,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眼向前凝视。

动练式:动练式又分单练式和带动式,是太极内功的中级锻炼阶段。

站式:与静练站式相同,凝视后两眼征合或微露一线之光看会阴,头缓慢下垂,随呼气身体慢慢弯腰下蹲,蹲到两膝发酸为度,姿势到此定形,开始吐纳练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keywords: 杨氏太极分类: 杨式太极
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

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

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

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

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

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

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

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

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

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

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

萧公卓是保定市近代著名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在东北军任少将师长。

早年曾拜郝为真为师习郝派太极,后拜富英为师学得府内派全部太极。

萧师爷同时精于八卦、形意、通臂,是保定萧氏内家拳的创始人。

翟英波从萧公卓专习府内派太极十数年,在太极推手,太极内功方面颇有造诣,现为保定市太极拳名家。

笔者从翟英波老师习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已十五年,得翟老师言传身教,小有所成。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能够得以
在保定市流传也颇具传奇色彩。

据说富周先生是杨露禅先师祖府内高足,学得杨家全部太极。

因为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初入京城王府授拳,不思保守也不敢传假,对弟子精心教导,悉数传授。

后杨班侯进京助其父教拳,对其父将全部太极外传很不满,就把众门生召集起来说其父年龄已大,以后练拳都要按班侯教的架子改过来,专攻大架,不要再练其它套路,意为“收拳”。

当时杨班侯正值壮年,武功高强,众人皆以班侯所传为真。

唯有富周先生不肯改拳,曰”愿跟老师错下去”。

并向班侯保证所学绝不外传。

如此才将杨家全部十套太极功法完整地传留下来。

富周先生遵其言,只传其子富英。

后清王朝被推翻,富英穷困潦倒,当时萧功卓师爷在东北军任职,颇有
财力,将富英一家养起,才学得杨家全部太极,因是从府内得来,所以称杨式太极府内派。

富英先生除了传给萧公卓外,还曾传高子范、庞天保二人,后高、庞二人不知所终,有无传人。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徒手套路)共有十套,其由浅入深自成体系,即:智捶、大架、老架、小架、长拳、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十三总势、点穴法。

另有太极推手、太极球、剑、刀、棍、枪等。

下面将极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徒手套路)逐一件简单介绍:
智捶:智捶是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大架、老架和小架:杨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其步用弓蹬、头顶、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丝连绵不断,步似猫行轻灵沉稳。

由静求动,动中求静。

有疏通血气之功,活动筋骨之能,是太极拳的初步筑基之法。

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好一套大架足矣。

杨式太极府内派大架与当前流传较广的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大体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区别。

而老架拳式和练法,功用与大架相比,似乎更进一步,拳式在开展中求紧凑,手法严密而精确,姿式安祥而活泼。

步用三体,手分阴阳。

头、肩、手、足、臀、膝处处合规,心神意气样样守矩。

身法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

在轻灵中内含粘沉,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实乃太极拳最基本之拳势。

小架则近乎快打,为老架功
夫纯熟之后又进一步的练法。

其手法、步形、身势、神情又与老架不同,为太极拳高层功夫。

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紧凑、严密,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

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

意动神随,用意而不用力。

紧凑中不失开展,所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

出手含着,动静得法。

今人很少能练到如此境界。

太极长拳: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

长拳有三十七个(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

每个(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

长拳没有固定套路,依演练者的兴趣、思路、功夫而定。

太极长拳在练法上要求松、柔,圆、活、追求胎息、内劲,所以又称先天拳。

小九天:小九天是结合吐纳练内功的套路。

古人把天分为九重,又提出要追求天人合一。

因此,小九天是把人体比喻为大自然的再现,通过天人合一去练习,追求大自然中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人体的表现。

例如;通过小九天拳的练习要达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抖弹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小九天套路把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天法:后天法工于外形,多属肘法,膝法。

以爆发力、抖弹力等明显发力见长,外形勇猛刚烈。

表现了人的本能反应。

后天法与先天拳(太极长拳)的练法形成鲜明对照。

三十散手:三十散手是三十个练习技击的手法组合,每个组合又有三种变化。

是杨式太极府内派技击术的精华所在。

十三总势:十三总势也称十三内丹功法,采取十三种动物姿态练习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太极点穴法:太极点穴法是在上述功法全部练成后的最后功夫。

点穴法共有24种手法72个变化,采用点、打、拿三种形式制人。

点穴时多用指;打穴时多用拳和肘;拿则包含了掐筋、拿脉、节络、反关节等。

点、打、拿三种形式结合起来实标应用中变化无穷。

练习点穴法首先要牢记人体各穴位的部位、名称、作用,高层次的还要熟悉人体经络穴位的子午流注时间。

另外就是要练习指力,速度和准确度。

上述十套功法,为杨式太极府内派全套功法。

均有拳谱和口诀传承。

但由于本门派封建保守意识较重,现在能全部掌握十套功法的人已很少。

本文是首次公开披露杨式太极府内派的全部功法套路和概况。

笔者将打破封建旧习,把每套功法的套路名称、口诀和练习方法等逐一整理成文公之于众,使埋没多年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再现于世,并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