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4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4杨式太极杨澄甫一门旧事1. 《武当》2000年11期有篇文章,万籁声自述和杨澄甫交手始末,结论是时年40岁的杨技击功夫平平,不是年方26岁的万籁声的对手。
况且万在历届国术擂台赛中成绩也只是处于中游。
瀛人叙述:2.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14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3. 李雅轩书中的那个说法是3分实7分虚。
所谓3分实是李雅轩确实考入过中央国术馆。
所谓7分虚,第一,杨澄甫从未做过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也不可能被张之江请去做教务长,因为那时中央国术馆还没有教务长这么的职称。
中央国术馆成立时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没有设教务处也没有教务长。
后来馆内闹起了门派冲突,而且愈演愈烈。
于是在1928年底取消少林、武当两门,设立教务处,教务处处长是朱国福。
第二,杨澄甫在世时很少与门外人比武。
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与传奇(一)

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与传奇(一)作者:小玲来源:未知日期:2010-8-10 16:27:28 人气:403 标签:导读:杨氏太极拳的历史与传奇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与传奇(一)解说词:杨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系清道光年间广府南关人杨露禅所创历传五代迄今已近170年的历史杨式太极拳博大精深奥秘无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民间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传说有很多比如杨露禅的偷拳还有杨家拳中露禅创天下班侯打天下健侯澄甫传天下的说法这些传说究竟是否准确其真实的历史又是什么呢邯郸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张国胜为您讲述杨家太极拳的历史与传奇观众朋友们您看过电影《神丐》吗您看过宫白羽先生的小说《太极杨舍命偷拳》吗您看过28集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吗以上这些在中国民间长久流传的文艺作品其实都是描写的同一个历史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武术界有巨大影响的杨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在这些影视作品中集中描写了清代一位立志武学除暴安良为国为民举大义的武术大侠其中特别集中的描写了他矢志学拳三下陈家沟学艺十八年被师傅拒之门外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后来毁容混进陈家以一个乞丐的身份在陈家做杂务打工并利用这种机会偷看陈家练拳长时间在陈家边诚心打工边偷拳练拳终于偷拳有成最后被陈家发现受其诚心感动陈长兴正式收他为徒成为陈家众徒子中的佼佼者之后杨露禅又受师傅之托将太极拳传向北方立足北京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使太极拳终于立身武林独树一帜影视作品和小说甚至小人书中塑造的杨露禅是一个英武潇洒精诚学拳甘吃万苦又侠肝义胆的人可谓占尽了武侠的所有优点那么这样一个可爱和感人的大人物与我们邯郸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下面我让大家看几张照片这照片是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并列着的十几座坟茔这十几座坟立在那里足有一百多年了其中最早的一座坟就是杨露禅的已有138年了其他依次是他的儿子杨班候杨健候孙子杨少候杨澄甫曾孙杨守中杨振基共十位有的坟呢还是夫妻合葬大家会问照片上的这片坟地是在什么地方呢我十分郑重地告诉大家这片坟茔就座落在我们邯郸永年县广府镇邻近的闫门寨村这里是杨露禅的老家是他的家族世代薪火相传的故乡大英雄杨露禅就是我们邯郸人你能相信吗人们心中的英雄大都离自己很远似乎英雄就只能生活在可读可视而不可及的地方一样现在我要说我们邯郸人做为邯郸人我们在惊喜之余应该感到十分的骄傲传说向来比生活的真实吸引人因为它可以凭人们的想像编出许多神奇而美丽的故事杨露禅是我们邯郸人这一点儿也不假那么他有没有民间传说三下陈家沟学艺十八年和像影视文艺作品中那些神奇的故事呢这要靠对历史的考证来说话历史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杨禄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后到北京授拳时改为露禅他生于清朝嘉庆四年就是1799年卒于清同治十一年就是1872年他历清代四朝享年73岁杨露禅祖籍直隶广平府永年县闫门寨村其祖辈移居广平府永年城南关就是今天永年县广府城南关杨露禅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里随父亲种田稍大后呢又打短工当小贩对此呢1931年编纂的永年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佣于太和堂药行杨露禅生性好武始习洪拳颇有功底当时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在广府古城西街开设太和堂中药铺有一天呢他从药铺之前经过遇到一地痞恶棍在店内寻衅闹事结果争执起来恶棍举手就打只见店掌拒举手轻轻一拨恶棍立刻摔出门外跌倒在街心杨露禅是练武的人他很注意这场格斗见药店伙计们的拳路新颖轻灵奥妙技击中显出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决心到大和堂拜师学艺他千方百计托人说情打动了药店掌柜答应他先在太和堂药店内做杂工闲时可跟掌柜王昶学拳经过一段时间药店东家陈德瑚见杨露禅聪明勤快学拳心切便介绍他到陈家沟去学艺这就演出了人们所熟知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温县陈家沟距离永年八百里它的线路大体是永年县往南走京广线现在的京广线至河南新乡再往西南走到达黄河北岸的温县陈家沟隶属河南的焦作市杨露禅当时是21岁他是步行去的可见奔波之苦在那里学拳一开始并不顺利同去的还有他一个同乡这个人叫李百魁按照陈氏的规矩太极拳术是不外传的陈德瑚当时是将杨露禅作为雇工介绍给陈家沟当时掌门拳师陈长兴这个陈长兴是陈氏第十四世陈氏规定只让露禅在前院活动不得到后院这是对这个外乡人的防范起初呢扬露禅以为后院住着内眷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后来呢在陈家一住半年并没有发现陈家练拳他心中呢就有些疑惑开始感觉陈家呢不让他去后院有些蹊跷为了看得到真相有一天夜里头他爬到前院树上见后院里有一群人正在月光下练拳他高兴异常以后得机会就到树上看拳然后自己一人偷偷练习杨露禅经过一段偷拳之后拳术进步很快有一次呢和陈氏子弟玩耍无意中发劲将一个弟子推了个嘴啃泥这件事引起了陈家的注意老师陈长兴让露禅说明缘由并让他表演一番太极拳长兴看后很惊讶认为露禅有悟性并为人诚实且已有陈氏拳术的真味便破例收了他这个外乡子弟从以上记载中我们确实能看到点儿偷拳的影子自此呢陈长兴用心教杨露禅呢朝夕苦练寒曙不辍自觉艺精后返回家乡永年城里邻居都来为他祝贺说杨老禄这回呢办回了真货当时广府城内习武的人很多各种拳派都有听说杨露禅学到了绵拳就是太极拳后来的太极拳都希望与杨露禅比一比高下谁知在一次比试中扬露禅呢竟然失手跌倒了他心里十分懊悔决心再度求师二下陈家沟杨露禅这次到陈家沟后习练的更加刻苦熟练掌握了绵拳的拳路拳决包括器械他告别老师回家时陈长兴告诉他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以后有了困难还可以来找我二次回乡再与人交手他虽没有败过却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杨露禅想虽两下陈家沟毕竟自己心还不够诚还没有能够透彻地掌握这门拳术还没有学到绵拳的精髓于是呢决定了第三次下陈家沟关于杨露禅二下陈家沟学艺这个永年太极拳史料中还有更加具体的和生动的记载这个记载是这样说的说陈长兴的家里前院呢只有一个练武场后院才有演武厅再往后走还有密室这密室是不准任何人进去的陈长兴收徒弟有三步棋第一步棋呢是准你入门第二步便是叫你进院第三步才让你到家就是入密室据传说这密室连门子都不留人进去之后吃住练都在里头杨露禅在这里一练就是三年除了练拳没别的事很少能出来透透气这个机会这个据说呢杨露禅在密室练了三年出来以后连模样都变了真像成仙得道一样可见学拳之不易和神秘陈长兴见杨露禅确是真心求艺特别感动这个陈长兴呢后来将绵拳的精奥倾囊而赠杨露禅终于将绵拳的沾粘连随之功法行功运气的要领连同杆剑刀棍等器械一一呢融会贯通功夫不负有心人杨露禅终于学太极拳成功了杨露禅先后三下陈家沟经过十余年的勤学苦练终于学成所归但是当时他练得拳法还不能称作真正的太极拳而是叫做绵拳的一种拳法那么在这之后杨露禅又是怎么从绵拳中创造出了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呢下面呢我们继续了解杨露禅学拳和传拳的历史清朝道光年间呢杨禄禅呢从陈家沟学艺成了返里家乡在南关呢设场授拳永年太极拳志是这样记载的杨振基先生在他的太极拳名著《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也说我曾祖父艺成回永年后武林中呢再也没敢与之较量的了的确杨露禅回到家乡后跟他学拳的人很多他的拳艺也日渐精进在教授拳艺的过程中他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并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对陈式太极拳进行了很多的改造但是书中代言啊人练武不到非凡的境界是改不了拳的他创造了一整套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套路被人称之为杨式太极拳小架子这个使太极拳在永年牢牢扎下了根从此以后呢杨露禅也开始名闻乡里后来呢杨露禅应邀到河北蓟县的得胜镖局以走镖为业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就是1842年杨露禅由时清道光进士刑部四川司原外郎的同乡武汝清引荐到北京教拳关于杨露禅进北京传拳露禅的孙子杨澄甫在其所著《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记载大意是在北京城里有一姓张的富豪这个人呢开小店出身人称小铺张后来暴发致富有一次呢杨露禅到他的公馆做客宴席上小铺张见露禅身材瘦小是个乡巴佬又听说杨会拳术便轻蔑的发问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呢杨露禅说我这绵拳呢除了铜人石人木头人不能打凡是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铺张趁话又说你能不能与在坐的各位比试一下呢杨露禅回话好我就和各位师傅来亲热亲热这意思呢就是过过招于是扬露禅与在场一位武师开始比试比武一开始这个拳师呢来势很猛扬露禅呢就略一举手对方立即呢被跌出了好几丈开外另外一个拳师见到这个情况就感到不可思议也不服气又打了过来也就是一招儿也摔了出去其余拳师呢一看这个情况不敢再上这个小铺张见了就感到非常惊讶他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露禅呢见其如此地势利很不以为然于是愤然离席扬长而去杨露禅在这个张家比武挫败众武师的事很快呢就传播开来北京呢作为几代的京都王公大臣家中大都养有武师看家护院也是教教自己的子侄因而呢不断有人幕名而来与杨露禅比试较技结果全都败在扬露禅的手下这个时间长了在京城内杨无敌的名字呢日渐传开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有一次看杨露禅与别人比武高兴地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这个翁同和呢并亲书对联一副赠给杨露禅这个联是这样的说是手棒太极震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英这个联啊一直在杨家保留结果呢在一九三七年以后大概是这个日本侵略中国以后这个联才丢失的非常可惜这样呢清廷的亲贵王公贝勒就纷纷来向杨露禅学拳清廷呢将太极拳奉为国术此后呢太极拳誉满京师这个一时王公贵族富豪乡绅纷纷递贴学艺以请到杨露禅为荣太极拳在北京广为传播杨露禅在授拳时呢根据上层人的身体素质和健身需要重新改编拳路削减了高难的招式比如震脚发力啊窜蹦跳跃啊这些动作变为更加的柔缓结果动作呢也缩小了使其更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形成新的拳架称太极拳小架子杨露禅在京20多年教拳实践中他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完善拳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后来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创立意义重大经过百年的发展现在的杨氏太极拳在全世界已成为传播最广魅力最大的拳术之一我们邯郸因此也成为著名的太极拳故乡那么杨露禅的贡献还有那些呢这个如果总结起来呢杨露禅的贡献有以下几点第一呢杨露禅是将太极拳传向世界的第一人清代啊有一位武术诗人他是湘潭人他叫杨季子曾写诗赞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确杨露禅之前后来称为太极拳的绵拳十三式十三式就是掤履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就是十三式这个远在河南温县的陈家沟民间深藏久远而不外传如果不是近千里之外的杨露禅这个外乡人去偷拳这个十三式也许至今最多也像八卦掌形意拳那样的少数武术界这个人中流传绝不会有后来的那种大传播大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感到在杨露禅身上似乎呢负有着一种神圣的使命这种使命鬼使神差地引导着他走近太极拳走向陈家沟之后呢又创造性地改造了陈式太极拳使之为最广大的人民所需要所喜爱最终造福于国人惠及世界第二呢杨露禅是使太极拳首次在广大的武林中亮相并以独立的门派站定脚跟独树一帜他是这个大功臣是杨式太极拳的祖师在杨露禅进北京传拳之前中国武林拳派已经很多最著名的有少林拳八卦掌等而没有太极拳这一门派是杨露禅进北京后打遍武林无敌手被人誉为杨无敌从而才开创了太极门让整个中国武术界从而对中国武术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来武林界有英雄爱英雄的传统杨露禅进北京后曾经与呢八卦掌的祖师董海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得到了董海川的大力的支持在民间呢传为佳话故事呢十分生动这个宫白羽先生的《太极扬舍命偷拳》中曾经记载着杨露禅与董海川俩人也是不打不相识他们俩人打成了平手后来义结金兰成为了相交莫逆的朋友这个第三点呢杨露禅最伟大的贡献是发展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成为将武术与养生结合起来的伟大的始祖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他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科学的统计现在中国和世界有一两亿人习练太极拳有说一亿多的有说达到两亿的太极拳现在已传播到了上百个国家风靡世界关于太极拳与健康的关系及健康带来的好处真是一言难尽没有百万字的巨著不能尽述对此许多历史上的伟人都对太极拳有过重要的评价和题词这是非常罕见的这个当时给太极拳题词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在民国时期如孙中山蔡元培甚至蒋介石都给它题过词这个任何一门武术也没有这么多伟人为它题词太极拳它的伟大从此呢可见一般第四点呢就杨露禅和杨式太极拳为我们中国提高了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太极拳被誉为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第五大贡献就继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版印刷术加个太极拳算是第五大贡献这种提法呢在太极拳界已一二十年了这个部分官方呢也采纳在有些这个武术太极大会上官方的讲话中也采纳了第五大发明当然杨式太极拳对不单是杨露禅一个人完成的这个客观上讲呢是后人讲的这样几句话就是陈家拳杨家传露禅创天下班侯打天下健侯澄甫传天下本讲呢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
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杨式太极拳起源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1800—1873年)所创。
他在北京传授太极拳,为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
目前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式以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为标准,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
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
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
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
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而永年“太和堂”药店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
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禄禅的《陈沟拳谱》称为《杨禄禅太极拳谱》。
《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内容有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拳经总歌、太极推手法、太极十八拿法、太极单剑谱、太极双剑谱、太极单刀谱、太极双刀谱、太极双锏谱、桓侯四枪谱、桓侯四枪对扎法、太极八枪谱、太极八枪对扎法、太极十三枪谱、太极二十四枪谱、太极二十四枪歌诀、太极二十四枪练法、旋风棍、盘罗棒、盘罗棒练法、大战朴镰歌诀、春秋刀诀。
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招式名称与动作详解

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招式名称与动作详解杨式40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
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一、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01、起势02、右揽雀尾03、左单鞭04、右提手上势05、右白鹤亮翅06、左右搂膝拗步(三次) 07、手挥琵琶08、进步搬拦捶09、如封似闭10、斜飞势11、肘底捶12、倒卷肱13、左右玉女穿梭14、左右野马分中15、左行云手(三次)16、左单鞭17、高挥马18、右蹬腿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21、转身右蹬脚22、海底针23、闪通臂24、白蛇吐信25、右拍脚26、左右打虎27、右下势28、右左金鸡独立29、指裆捶30、右揽雀尾31、左单鞭32、左下势33、上步七星34、退步跨虎35、转身摆莲36、弯弓射虎37、进步搬拦捶38、如封似闭39、十字手40、收势还原二、杨式40式太极拳分动作详解预备式的时候,身体自然直立,心静体松。
0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0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0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0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0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0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
杨氏太极拳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太极拳 杨氏 名家心得

太极拳杨氏名家心得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内家拳”的代表。
其中,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动作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杨氏太极拳的爱好者,我深深体会到了太极拳的魅力和神奇之处。
杨氏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
在太极拳的世界里,力量并不是通过肌肉的用力来施展,而是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来发挥。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利用对手的力量,以柔化对方的攻击,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
这种以柔克刚的思想,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更加平和和谐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杨氏太极拳强调“内外合一”。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虚灵顶劲”,即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
在杨氏太极拳的练习中,我们要求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要参与到动作中,让身体的内外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通过这种练习,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杨氏太极拳注重“意在官静”。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我们要求身体的每个动作都要有意识地控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耐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
这种注重意识的练习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专注和冷静地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杨氏太极拳强调“动静相济”。
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有张有缩,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节奏来达到身心的平衡。
练习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和平衡身体的能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疲劳,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品质。
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杨氏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培养自己的意识和专注力,增强自己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和平衡身心的能量,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学习和练习杨氏太极拳,体会其中的魅力和神奇之处。
杨氏太极拳

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太極拳派別之一,始於清朝楊露禪,最早源自陳氏太極拳,拳架於其孫楊澄甫手中定型。
有別於陳氏太極拳,动作松柔,較能供非練武人士或年邁人士作強身健體之效,故是太極拳成為最廣泛流傳的一個流派,它有三盤四架之分,人們可依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
創始人楊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
據杨家、武家及赵堡太极拳後人所言,陳長興原精於炮鎚,後來從學於河南蔣發,得太極拳藝。
楊露禪久慕太極拳的奧妙,三下陳家溝向陳長興學太極拳,藝成後進京(北京),京城武師皆向其挑戰,盡皆敗北。
因而聲名大噪,當時武術界均稱「楊無敵」,一時王公貴族從學者眾。
後太极拳宣傳養生功效,經楊澄甫大力更訂後,发展成为国拳,其基礎实为杨澄甫奠定。
(有民國武俠小说言:杨露禅久慕陈家沟陈氏长拳,三下陈家沟学的也是陈氏长拳。
)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年-1917年),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1883年-1936年)傳承。
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
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
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其他创始人张三丰此說根據民國初年許禹生的說法,許氏推斷數百年前事,未提任何根據,遠不及以俗民誌方式,進行科研考證的唐豪、顧留馨二位專家可信。
[1]。
陈卜陈氏一族本不是河南人,而是从山西移居到河南的。
陈式第十八世陈绩甫在他著的《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的序中说:陈式一族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同县大槐树村,在族长陈卜率领下,移居到河南温县常阳村的,后来,家族繁衍,遂把此地改名为“陈家沟”。
陈家沟也称为陈沟,移居后即以陈卜为第一代。
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写到:“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 另外,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管家苦于无法逮捕。
杨氏府内派小九天

杨氏太极拳府内派“小九天”套路修炼方法(2008-06-25 08:16:53)概述杨式太极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在北京端王府内所传,其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小九天》是十套拳中第六套。
太极拳是尊奉道家哲学思想而创的,处处均含阴阳之道。
古人把天分为九重,道家修炼又提出要“天人合一”。
所以,“小九天”实际上是把人体喻为大自然的缩影,“人体是小宇宙,天地是大人身”。
人在修炼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天人合一”,最终达到用人体去体会和表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例如风雨雷电)。
当一个人修炼到高层次时,就能做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弹抖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小九天”套路通过“内外合一”“体用兼备”并结合呼吸吐纳,把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拳也是过去秘不外传的套路。
“小九天”套路修炼方法一、预备式身体朝向南方,两脚与肩同宽。
立身要中正,气沉丹田(图1)。
二、七星八步两腿下蹲,同时右脚尖内扣45度,身体左转。
双掌交叉,左掌在上,右掌在下。
左掌之阳谷穴对准右手之阳溪穴,此为七星手。
此时面东,左脚向正东迈出一步(图2)。
接上式,下盘走八卦圈,由东向北向西向南又转向东,两脚尖里摆外扣,用八步走完一圈。
走圈时两臂撑圆,头项正直,虚领顶劲,尾闾内收,命门突起。
两肩的肩下陷,肩穴微突。
三、开天门接上式,行至面东,双手上举至头顶向两侧展开。
边展臂双手边外翻变成仰掌内合,合至两小指指缘相接(图3)。
此式双手向上举分,然后变成两臂相合,整个过程均为小指领劲。
下部右脚踏实,左脚尖虚点在右脚内侧成右丁步。
此时意念两掌的后溪穴。
四、什锦背接上式,仍面东,两掌内翻成掌心向下,两臂内裹后用腕部、小臂向外圆撑,并上左步(图4)。
此式完成后,臂收、胯抱、腰背弓,重心落在右腿。
五、上提手接上式,右掌下塌,左掌拇指领劲外旋成仰掌,重心前移至左腿。
接着左掌小指领劲内旋向下裹按,左腿微蹲,右手提腕意念阳谷、阳池两穴,向上提至与下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剑阁闻铃叙述:府内派太极拳是肖公卓所创。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称富二爷,与陈微明时有过从,并向陈讲述其习拳经历。
这是民初时的事,当时富二爷就已经40余年不练拳了。
因此肖功卓从富英处得府内派之说难以成立。
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触过李瑞东的传人如陈继先、李季英等。
因此肖功卓结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创编出他的太极拳。
肖功卓在世时,从未提过什么府内派。
其三传时,才有府内派之说。
况且李派传人武淑清长期在保定普及太极五行捶,因此客观上也为所谓的“府内派”太极拳的创编提供了参考。
其实,浪涛东去先生谈的很有道理。
当年肖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远在缀拳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
肖氏武艺之全面、精到,即使与李瑞东先生比也毫不逊色。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杜撰什么府内派,就称以肖派太极拳也未尝不可。
若强称什么府内派,专业学者一番考证下来,难免落个伪拳之讥。
本来是挺好的东西,何苦要自找这番不待见呢,
雍阳人叙述:关于府内派的称谓,我也以为不太妥当。
但是,他们的东西绝非李派所传,这是其一,因李派传人过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极十三丹”这样的内容,连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学到,何况外人乎,武淑清老师在门中属于李派第三代传人,笔者称她师姑。
关系很好的。
武老师根本就不会十三丹和上述内容,这一点笔者很清楚。
其二是,上述内容也绝非肖公卓所创,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内容。
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与李瑞东先生没有可比性,硬要相比的话似有“关公战秦琼之嫌”。
考证历史要真有考证才行,不能靠揣测估计,可以推理,但要遵循逻辑
思维的定理。
既然府内派传人从来也没承认过是从李派学过拳,而且李派也没承认向他们传过上述内容,那么绝不可以无中生有地得出您的结论。
李派很保守的,一般来说象“太极五行捶”传得稍多些,而十三丹绝不向外人传授,不信您就去找李派传人打听一下。
笔者以为,所谓府内派,称谓虽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这一点也不会错。
对照一下李派和府内派的拳谱,可以搞清好多事的。
关于肖公卓创拳,此为臆说,根本就不能成立,也不符合逻辑。
至于专业学者他们也要遵重客观历史,也要讲道理。
也不能靠主观臆断来考证历史。
李派第四代传人张绍堂先生曾经和府内派的传人接触过,张先生说,府内派那个传人把李派也称作府内派,当时就遭到了张绍堂的反对。
张绍堂对他说:“李派就是李派,我们从来就不叫府内派。
”据张先生说,府内派之所以如此称呼本派,就是根据当年杨录禅、杨班侯父子在端王府教拳时所传授的就是这些内容。
因李瑞东先生也是在端王府学的太极拳,另外李派也继承了这些内容,他们就把李派也称作是府内派。
但李派却反对这么称呼。
我认为府内派称呼固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比现在的“杨式太极拳”要好,杨禄禅、杨班侯的功夫、造诣都比杨澄甫高得多。
杨家老拳的实战效能很好,也更注重实战和技击能力的培养。
府内派的内容其实是杨班侯一系所传,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考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