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研究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研究概况

陈静

大连水产学院 (116023)

摘要:由于海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被人们视为重要的海珍品,因而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近年来,海参消费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海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因此,海参的人工养殖也随之发展起来。本文即对现阶段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的研究的作一综述,以期为海参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Sea Cucumber,Holothurians),分类上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全球1200多种海参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潮间带至万米水深的海域,绝大多数营底栖生活,附着在礁石、泥沙及海藻丛生的地带[1]。海参在形体大小上有很大变化,体长在3cm---1.5m之间,多数种类在10----30cm之间,热带种类体型较大;体表颜色深暗,多呈黑色、褐色或灰色等,偶有淡绿色、桔色或紫色等[2]。

世界海参渔业迄今至少已有1000年历史。虽为资源量所限,属小宗渔业[3],但海参参体蛋白质含量高,糖类丰富,脂类含量低,且不含胆固醇,具有滋补强身之功效,被人们视为重要的海珍品,因而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近年来,海参消费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导致世界范围内海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因此,海参的人工养殖随之兴起。目前,国内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也多种多样。本文即对现阶段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的研究的作一综述,以期为海参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 国内外海参人工育苗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靠自然采捕参苗养殖,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了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日本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进行海参的育苗技术研究,并于80年代与中国几乎同时建立了刺参的人工育苗技术[4]。我国进行人工育苗研究始于1954年,1957年张风瀛等在我国首次培育出参苗,到70年代初,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8年全国已有6省26个单位进行了海参的人工育苗和增殖工作,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单一的刺参,还有梅花参、绿刺参、糙海参[5]。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由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于80年代初,联合科技攻关,在80年代中期获得重大突破,确立了人工育苗技术生产工艺。在此后的20余年,我国北方沿海地区诸多育苗生产单位,相继开展了刺参人工育苗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每年生产的刺参商品苗已突破亿枚,甚至高达数十亿枚,居世界首位[4]。现在,我国刺参人工育苗已进入工厂化或量产化阶段,育苗工艺日趋成熟。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

图1 国内刺参苗种生产工艺流程

刺参的育苗一般始于四五月份,8月底结束。四五月开始亲参的采捕,暂养密度控制在30头/m3以下,或经控温[6]或经阴干流水刺激催产,采用混合受精[7],水温20℃-25孵化,孵化密度控制在10个/ml以下,通常以3-5个/ml为宜[8,9]。孵化后约30-40h,小耳状幼体多集中在水表层,届时要及时进行选育、分池,幼体培育密度控制在0.3-1.0个/ml,投喂金藻、盐藻等适宜饵料,根据幼体胃内摄饵状况、饱食状况及“胃流”状态调整投喂数量及品种。当幼体部分变态为樽形幼体时及时投放附着器进行稚参的采集。及时补充底栖硅藻及海泥混合液是稚参培育阶段重要一环[10,11]。随着稚参个体的逐渐长大,应适时适量补充鼠尾藻或马尾藻磨碎液。由于稚参阶段的培育时间较长又正处于高水温季节,应加强培育管理,及时换水、倒池、控温、控盐等[12]。稚参长到2-3cm即达到商品规格。2.国内外海参增养殖技术

世界海参养殖以刺参(温带种)和糙海参(热带种)为主要品种。除中国、日本、韩国主要养殖刺参外,其他国家均以糙海参为主要养殖对象。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海参的人工养殖在一些国家逐渐兴起。其中,中国和日本是主要的养殖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韩国、埃及等也有小规模的增养殖。此外,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制定了一个四年方案(1999-2003),以研究糙海参幼体及稚参养殖方法[13]。新咯里多尼亚、墨西哥等

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方案,以系统研究糙海参人工放流增殖条件及参虾混养条件等[4]。

2.1国外海参增养殖技术

国外成参养殖的资料很少,大多数还处于试验阶段。日本已具有成熟的刺参规模化育苗技术,每年可生产大量的刺参苗种,但主要用于海上放流增殖。他们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实施投石、改造海区、移植亲参等增殖方法,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海上半人工采苗、种苗放流的增殖研究,取得一定效果[6]。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在90年代之前对糙海参进行过放流增殖试验,但目前仍未形成较大规模[4]。在越南,有人尝试利用土池、海底网笼、网袋和网箱等方式进行糙海参的单一养殖和虾参混养[13]。在韩国也有人进行了刺参与鲍混养的试验。在池底铺一层海沙,每55L水体养5头刺参,同时50头鲍鱼饲养于网袋悬挂于水体上部。鲍鱼投以新鲜饵料,而海参则食残饵及鲍粪便。试验表明,混养水体中,海参吞食残饵及鲍粪便等,有利于净化水质,不仅能提高鲍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而且能促进海参的生长[14]。

2.2国内海参增养殖技术

刺参是我国常见海参种类中营养价值最高、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名列海味八珍之首。为了满足人们对海参逐年增加的需求,研究者对海参的增养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多品种、多元化”养殖格局的逐步确立,国内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方式也多种多样,形成了以池塘养殖和潮间带垒石养殖为主,围堰养殖、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海上沉笼养殖、浅海网箱养殖及混养(参鲍混养、参虾混养、参贝混养等)、放流增殖为辅的养殖格局。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增养殖方法的研究状况。

2.2.1池塘养殖技术

目前,池塘养参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养殖技术有一定的提高。潮间带池塘海参养殖便于管理,回捕率高,养殖成本低,每吨海参成本一般在1万元左右,在海参价格低时仍能保持很高的经济效益[15]。据不完全统计,利用改造的对虾养殖池和新建的潮间带池塘从事海参养殖的面积已达30万亩[16]。

池塘要求规格20-40亩,水深2-4米,进排水系统完善,水质清新无污染[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