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话巨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沧桑话巨变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

和解放,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特

别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

百年沧桑,神州巨变;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邓小平

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革命风格和崇高品德,倍加珍惜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邓小平理论。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同

志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强国

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高举邓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

的十六大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

纪念。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人民饱受苦难,国家积弱积贫。多少有志之

士一直在探索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祖国摆脱落后和贫困,

走向富强和繁荣。一场探求强国之路的运动持续了100

多年,并且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今天,在纪念邓小平同

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再次回顾10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沧桑巨变,缅怀前辈先贤的丰功伟绩,有利于

全党全国人民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不断推向前进。鸦片战争以后漫长曲折的救国之路鸦

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是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

的开始。自从大英帝国的炮舰轰开中国的国门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就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谁都想来吞食一口。而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一味妥协投降,使得入侵者有恃

无恐,气焰更加嚣张。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9年间,世界上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参与过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和领土的瓜分。英、美、法、日、俄、德、意等国,哪

一个没有对中国人民欠下过血债?一个国家遭受如此众

多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轮番蹂躏,这在世界近代史上是罕

见的。在经受了失败的痛苦后,接下来就是一系列丧权

辱国条约的签订。这一时期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的条约,数量之众多,条件之苛刻,也是历来所少有的。从中英

南京条约到二十一条,哪一个不是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

的不平等条约?一块再肥的肉也经不住这么多的虎狼吞噬。中国人民在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后,终于认清了一

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后,

有那么多的有志之士一直在探求救国之道的原因。要救

国,就必须使国家强盛。那么,怎样才能使一个积弱不

振的国家强盛起来呢?当时不少人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

向西方学习上。他们看到西方国家靠先进武器、先进技

术把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打得一败涂地,认定只有向

西方学习,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要学习西方,首先要了解西方。于是,林则徐首先提出“开眼看世界”,《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一批帮助人们“洞悉夷情”的著作应运而生。在这些书中,

魏源的《海国图志》影响最大,它不仅介绍了国外的情况,而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比起那种“严

夷夏之大防”的主张要高明得多。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冯桂芬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把学习西方的思路进一步具体化了。在冯桂芬等人的影

响下,李鸿章等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

海机器织布局等实业,发起了洋务运动。无论林则徐、

魏源、冯桂芬还是洋务派,都把目光锁定在以“师夷”

为强国之本上,这在当时虽不失为一种卓识,但用这种

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因为中国积弱积

贫的根子在于制度的腐朽和政府的腐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不推翻对内专制、对外媚敌的

清朝政府,纵有西学洋器,纵有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也

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强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

表的维新派在许多方面承续了洋务派的观点,但维新派的悲剧在于,他们虽有变革的愿望,但把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光绪一个人身上,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道路。当顽固派起来疯狂反扑时,维新派的领袖们完全丧失了反抗能力,维新派为自己的不彻底性付出了血的代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把推翻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实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作为革命的目标,作为中国的强国之本,这比起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孙中山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他是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号召推翻清朝政府的,所以他早期的民族主义仅仅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把矛头主要指向满族统治者。其实,清朝的统治不只是满族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是满汉地主阶级的共同统治,它的阶级基础是整个地主阶级,清朝政府就是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专制政权。孙中山对这一点认识得并不很清楚。再如,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没有反对帝国主义这一重要内容,这就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才把这一内容补充了进去。孙中山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固守自己的观点,而是不断追求进步,因而能够在屡经挫折、反复斗争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朝政府,实现了民

主共和,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这一历史功勋决

不能抹煞。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就其是革命而不是

改良这一点来说,它比戊戌变法要彻底;但从这一革命

本身来看,它又有许多不彻底性。首先,这一革命虽然

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地主剥削农民的社会经济

制度,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命运没有根本改变。其次,这一革命虽然结束了君主专制,但因为没有触动

这一制度的社会基础,所以,大地主、大官僚、大军阀

在革命后能够操纵政坛、控制政局。像袁世凯这样的封

建专制制度的忠实走狗,摇身一变也成了民国的新贵。

因此,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它领导的革命在反帝反封建两个方面都不可

能彻底。辛亥革命虽然曾经带给人们一线强国的希望,

但最终这一希望还是幻灭了。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上台,旧军阀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新军阀又登上了统治

宝座,他们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反俄、反共、反对工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已经堕落成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政治代表。不推

翻三座大山,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就无法结束

中国历史上这黑暗的一页。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国民党垮台的109年间,虽有若干短暂的光明,但总的来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