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新常态呈现四大特征

工业新常态呈现四大特征
工业新常态呈现四大特征

中国电子报/2014年/12月/30日/第003版

专题

工业新常态呈现四大特征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以及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心骨,在新常态下呈现出新的特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新常态下,“工业新常态”也将到来。如何深刻认识、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新的动向,事关工业发展大局,值得认真研究思考。

特征:工业中速增长发展路径更加生态可持续

在工业新常态下,工业经济步入速度更加稳健、结构更加合理、动力更加多元、路径更加生态的状态。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进展到中后期的国家或地区,在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后,无一例外地进入到增速放缓的阶段。这表明,新常态的首要特点是增长速度的变化,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如果进展顺利则过渡到优的新常态,否则就会跌入劣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必须依靠丰富的产业结构和多元的驱动力量,来实现不同状态的平顺转换,迈入优的新常态。

工业新常态是宏观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更高、对增长动力转型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向新常态的演变过程中,工业会持续面临部分领域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综合素质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综合来看,工业新常态是指当经济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内部要素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工业经济步入速度更加稳健、结构更加合理、动力更加多元、路径更加生态的符合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内在需求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处于持续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是一种中长期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在相对合理的区间内呈现周期性波动。因此,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阶段,预计“十三五”中后期将步入新的常态。

工业新常态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业增速进入中速增长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1.2%。多年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惯性思维,即工业增速高于10%甚至是15%才是合理水平。然而,随着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环境的日趋复杂和要素资源的日益趋紧,工业增速下降已成必然趋势。在步入新常态的过程中,考虑到资本、劳动供给的下降,规模以上工业潜在增速在“十三五”期间将降至8%左右的增长水平,若考虑到较强的能源和排放约束,工业增速将很可能降至7%。因此,工业从10%以上的高速增长降至7%左右的中速增长区间,是工业步入新常态的显著特征。

二是工业结构呈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我国工业主要以重化工业为支撑,依靠规模化投资取得快速增长。然而,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和市场需求的逐步饱和,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持就业水平的稳定是任何时期的首要目标。因此,在工业步入新常态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仍将持续,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和对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的需求,要求我们在产业选择上传统与新兴并重,不可偏废其一。

三是工业增长动力转向高投资效率和多元消费结构。改革开放之初,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高位。自2000年至今,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从24%左右逐渐上升至40%以上的水平。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整体明显走低,从2000年左右40%的水平下降至目前的10%左右。受高投资率影响,消费对经济整体的贡献力度始终难以提升。因此,在工业新常态中,投资规模的影响力度会明显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投资效率的大幅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来贡献新的增长动力,包括信息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等新增长点将层出不穷。

四是工业发展路径更加生态可持续。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工业规模居全球首位,然而,代价却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近3年覆盖人口超过6亿且范围持续扩大的雾霾天气就是对我们粗放型发展模式的集中表征和严重警告。因此,在工业新常态中,我们的工业发展路径必将朝着生态环保的可持续方向发展,不仅实现绿色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依靠人才和技术的贡献,提高产业附加值,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挑战:产业面临阵痛供需双趋紧企业经营压力加剧

在新常态下,我国工业面临隐性风险逐渐显露、产业面临阵痛和企业经营压力加剧等挑战。

在新常态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是经济减速大背景下各种隐性风险将逐渐显露。金融领域发生风险概率加大。实体经济下行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双双高企;同时,金融风险又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资金链,一旦链条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而断裂,将直接冲击实体经济,导致进一步的下滑甚至衰退,极易引发连锁反应。此外,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任务也愈发紧迫。巨额地方债务已经进入集中偿债期,如何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成为新常态下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产能过剩风险进一步加剧。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近几年进入下行通道,导致前期已经形成的大量产能短期内难以消化,行业企业亏损愈发严重,同时部分领域的恶性竞争加剧也将问题进一步放大。目前,产能过剩的范围已经从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传统产业扩展到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更加艰巨。

国家整体战略和地区诉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经济整体上已经下降至中高速增长区间,但部分省市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新常态背景下,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将导致地区个性化发展诉求更为强烈,如何在保证达成国家宏观经济整体战略目标的同时,采取差异化政策,协调好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的不同发展需求和利益诉求,将越来越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二是长期提质增效目标下短期内产业将面临阵痛。传统产业转型带来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其增速放缓和规模收缩将对就业造成一定压力。同时,在传统制造业高级化转型的过程中,智能融合的热潮逐渐兴起,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的不断普及将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高素质专业人才将更加紧缺,而大批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将面临失业困境。

主要依靠传统资源类产业的地区将经历转型阵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加关注质量和效益,传统产业尤其是资源型产业面临不小困境。在传统资源型产业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一些传统资源类产业依赖度高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回落,进而导致地方财政减收。税收收入的大幅减少和结构调整的持续压力使得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将经历无法避免的阵痛。

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工业发展“软肋”。步入新常态的过程中,工业发展在技术层面上将面临更大约束。一方面,随着技术壁垒的增强,以低成本获得国外技术的空间正在缩小;另一方面,我国工业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传统产业仍只能依靠低成本优势赚取微薄利润,而高技术领域则面临核心技术缺失的严峻挑战,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部分关键领域,如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等,我国仍主要依赖进口,成为工业发展的长期瓶颈。

三是供需双趋紧约束下企业经营压力将不断加剧。从需求层面看,过去国内外市场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企业只满足现状,生产简单、低端产品就能实现快速扩张,但是新常态下以低成本扩张来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从供给面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要面临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要素成本,另一方面还要在环保、技术改造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这些额外的开销将进一步推高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有限,表明银行流动性减弱、资本约束增强、信贷约束趋紧,企业资金面压力也随之增大。

在当前低端市场饱和、高端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供给面约束愈发趋紧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转型升级的阵痛中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在转型过程中,面对大量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优化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把握好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平衡点,避免过度互联网化而失去自身竞争优势,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转变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都将构成不小的挑战。

机遇: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增长动力提升工业发展成效

在工业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着改革不断深化、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和经济增长动力显著等机遇。

在工业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各项改革逐步深化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国家多种财税改革措施不断推出,如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行业,加强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等。这些财税政策的推出,不仅增加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刺激了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为工业经济培育新增长领域提供了机遇。

金融改革加速工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国务院采取多项措施鼓励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规范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央行利用常备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新货币政策工具,向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通过刺激工业领域投资增长,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工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提供新动力。

企业改革激发国企内在活力。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鼓励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在制度和产权多元化等方面加速改革。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国有产权和股权流转机制不断完善,这将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国有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注入新的活力。

价格改革推动资源集约型发展。近年来,我国取消了电煤的价格双轨制,完善了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我国一般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正逐步提高,并正在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未来,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机制将逐步完善,竞争性环节价格的进一步放开将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传统领域的节能降耗。

二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加速结构优化升级。当前,产业在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等多个领域都呈现新特征。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加快推广和应用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全球和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这将极大拓宽我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领域,推动工业向“自主国际化”转变。

企业创新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当前,传统生产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逐步递减,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不断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未来,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将会加速应用和产业化,有利于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创新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满足消费新需求的市场创新领域不断增多,这为工业提供了发展方向。未来,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技术研发方向、价格要素和其他创新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三是经济增长动力显著提升工业发展成效。高铁出口助推装备及相关产业发展。在“互联互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战略措施下,“一带一路”所囊括的国家和地区对铁路交通产生巨量需求。而我国高铁具备高水平的成本优势和建设效率,将为我国优势装备行业出口开辟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显著拉动相关行业发展。

城市消费成为扩大内需主要动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支出显著增长。未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将继续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旅游等城市服务性消费将成为消费新增长点,这将为工业形成带动力强、增速快的消费品提供新生动力。

智能装备投资显著提升工业化水平。我国已将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大战略工程确定为优先重点发展方向,尤其在海工、高铁、大飞机、卫星等高端装备配套及控制系统、机器人等高级形式的配套方面创新投资机制,加大投资力度。这些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装备,将有效带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显著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

对策:实施创新驱动用市场法制改善发展环境

工业新常态下的对策:用市场法治改善发展环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宏观政策等。

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理性看待工业新常态,积极主动顺势而为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新趋势的影响,也有国内人口和资源等要素结构变化的影响。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从全国看,要保持战略定力,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守住工业经济发展的“底限”,使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增长区间;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从地方看,新常态下各个地区的工业也会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客观认识差异,科学合理定位。

继续加快改革步伐,采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改善发展环境。一是注重工信领域法律制度建设,通过法制来规范市场行为。对资源能源利用、工业废物排放、落后产能淘汰等方面严格依法办理,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产能有序转移。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抓好两化融合和产品质量品牌等方面法律制度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激发企业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国家已出台的财税政策,多渠道多层次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减轻企业税负,保障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在企业兼并重组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等方面交由市场决定,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利用市场机制构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经济韧性。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助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加速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建设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补上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短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先进技术应用示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倡导和推广工业领域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全球内集聚和运筹创新资源。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快制定并推广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加快完善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制订法律法规规范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发展。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激发企业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的内在动力。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分行业分区域选取试点企业,建设数字制造示范工厂,发挥其“种子”作用。

调整宏观政策取向,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挖掘内生动力。从需求端看,一是要合理引导投资,注重提高效率。继续加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投资效率。二是要鼓励信息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继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不断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既要开工设厂也要建立研发中心,利用海外优势资源拓展利润空间。

从供给端看,一是要提高技术水平。继续加快推进工业强基工程,以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继续组织和实施技术改造专项,改革资金支

持形式,完善配套政策和监督管理,提升技术水平。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转型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同时,鼓励并支持人才在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无障碍流动,让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活”起来,释放更多“人才红利”。

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

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

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总之,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中国能源_新常态_十三五_及2030年能源经济展望_郝宇

DOI:10. 15918/j. jbitss1009-3370. 2016. 0201 中国能源“新常态”:“十三五”及2030 年能源经济展望 郝宇,张宗勇,廖华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未来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等方面将表现出区别过去30多年的新特征,在此将这些能源方面的新特征称为“能源‘新常态’”。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展望了“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发展情况,从节能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角度,利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30年前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严于预期的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峰值都有望在2030年前出现。 关键词:“十三五”;能源“新常态”;能源消费量;能耗强度;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4;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16)02-0001-07 一、背景: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①,指出中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是经济新常态九大趋势性变化之一(如表1所示)。所谓经济新常态,是指和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出现的增速减慢、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动力转化等新特征[1]。在此阶段的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并且具有迈向中高端经济水平的潜力[2]1-8。 表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侧重方面变化趋势 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 调控方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生产能力和产业 组织方式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资料来源:年月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出现经济新常态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遭遇次贷危机冲击增长乏力,中国人均收入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国家行列后,面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②,宏观经济表现出一些失衡的新特点[2]1-8。例如,中国能源资源出现严重短缺,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价格下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已不允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换言之,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收稿日期:2016-0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403015);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42142005) 作者简介:郝宇(1983—),男,副教授,德国汉堡大学经济学博士(2012年),E-mail:haoyuking@https://www.360docs.net/doc/f23370856.html, ①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②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万元人民币,按照官方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收入分类的标准,中国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 刘彦惠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出自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感觉和知觉》,第 二节幼儿的知觉,二知觉的特性。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内 容。 2、与前后知识的关系:它是学习了感觉极其特性以及知觉的概述等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深化,又为将来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该理论进行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学习本章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知觉的四大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理解知觉的特性在生活及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心理学源于生活,体会知觉的特性与实际生活、教育教学工作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重点:知觉的四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知觉特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由于学生没有幼儿园教学的的经验,知觉特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 二、学生分析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幼师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一直以来幼师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既不重视又不感兴趣。相比较而言她们更喜欢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课的学习,同时,当前的社会背景,我们的学生从学业成绩的角度都是初中的中等生及中下等生,对于学习,他们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那么我面对的学生也不例外,也存在着这种倾向。所以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系别:数理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21106105 姓名:陈熠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说到经济新常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定义: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背景:2014年全球经济的弱复苏和大分化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近半年来,困扰全球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事件恐怕要算是国际油价的一路持续下跌,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已跌去约40%。这其中自然受美国页岩气革命、地缘政治、供需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 1.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全球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特别是2014年以来,大宗商品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较为缓慢且脆弱。 2.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 3.9%,10月份失业率回落至5.8%,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阅读精选(1):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分以下四种: 知觉的选取性 人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应的特性。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的体现,比如大家在复习备考中喜欢在书上画线,这就知觉选取性的体现,方便我们从整个书的大背景中区分出重难点。另外我们再来说说猎人和樵夫的故事,说猎人进山看见的就是狗熊,袍子等一些动物;樵夫进山看见的就是一些松树,柏树。这个小故事很鲜明的体现了选取性在生活中的体现,即每个人从背景中区分出优先加以反应。 知觉的整体性 在生活中同样有很多的体现。如我们观看一个不完整的三角形时,我们很少会把它看成零散的线段,更加可能的是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图形。这就是知觉整体性所说的把部分看成整体。有时候绘画时我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人物,就能够识别出来他是谁,这也是整体性的体现。 知觉的恒常性 有大小,颜色,明度,形状等恒常。那么,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呢?它其实指的是知觉条件发生变化,知觉对象依然持续不变的现象。如大小恒常,一支笔放在你的远和近的地方,外在条件发生变化了,但是知觉的对象这支笔依然持续不变。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指的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如中国俗语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体现了知觉理解性。 知觉的特性比较容易混淆,期望大家能够抓住主要特征,火眼晶晶,识别其中的纷纷扰扰。 阅读精选(2):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务必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另一个例子是知觉比较,是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 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4年08月06日01 版)上半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也呈现新特征。 告别了高歌猛进,中国经济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适应新常态,面对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稳中有进势头,出现积极变化。——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可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更可喜的是,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就业形势较好,民生继续改善,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速度换挡期,我们既要走出高速纠结,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空间。这样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增长,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长,是节能环保的增长。——调整虽然艰难,

升级已成大势。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这些变化延续了近年来结构调整的积极势头,显示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进入新常态,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结构调整不会一帆风顺,也会带来阵痛。我们要坚定方向,咬住青山不放松,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协同配套,尽量减少阵痛,争取结构调整效益的最大化。——调控虽然平稳,经济活力增强。上半年,稳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却没有采取强刺激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突出定向调控,特别注重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93.95万户,增长16.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41个百分点。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

知觉的特征

感觉只是凭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的觉察;而知觉则是对感觉获得讯息作进一步处理。比如通过感觉,我们知道某个物体的颜色、气味、温度等属性,而知觉让我们对某个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并做出判断,如杯子、苹果、桌子等。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知觉过程非常复杂,它依赖于许多大脑的感觉皮质和联络皮质的协同活动。如视知觉过程是由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视觉中枢时,产生于视觉皮质及其与附近的听觉皮质、躯体感觉皮质交界处的联合区;额叶皮质也参与视知觉的组织活动。这些部位如果受到损伤,会造成其知觉障碍。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个体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受个体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特点的影响。 ?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另一个例子是知觉对比,是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如大胖子和小瘦子两人相伴出现,会使人产生胖者益胖瘦者益瘦的知觉。 左图:形象与背景-图中黑白相对两部分均有可能被视为形象或背景,如将白 色部分视为形象,黑色为背景,该形象可解释为烛台或花瓶;相反,则可解释 为两个人脸侧面的投影像。

新常态下市场竞争特点

新常态下市场竞争特点 1逐步转向质量型 新常态的9大要点中,一个新提法尤其引人关注,就是市场竞争新特点。会议提出,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这说明我国的市场竞争正在从过去的数量竞争为主逐步变成将来的质量竞争为主。以前政府希望企业抓质量,将来变成了企业自己主动抓质量,因为企业知道,没有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地,质量的主体积极性将会被激发,这对我国的整个质量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新趋势。”程虹指出,过去中国常见的“价格战”将来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取而代之的必定是质量型、差异化竞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其实就是质量型竞争的总引擎和总要求。 今年7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企业家的座谈交流中也强调,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企业要把质量打造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从过去“拼价格”变为现在的“拼质量”。他要求企业通过严把质量、严格管理,把自己做强做大。 “我国以前市场竞争特点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但现在数量扩展和价格竞争的道路越走越窄,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状态。以中国出口鞋为例,鞋产品总体出口金额为465.08亿美元,出口总数量为104.63亿双,出口平均单价为4.44美元/双,主要特点是量大价低;2012年中国出口美国18.3亿双鞋,占美国鞋消费量的80%,这说明中国鞋产品对美国等主要市场的数量增长空间已经极其有限,未来中国对外市场竞争必须逐步转向质量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是人脑对感觉信息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但是知觉又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因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也是对感觉信息做出的进一步处理。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经由各感官决志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其彼此关系的过程,具有知觉理解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特征,由此而保证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综合各种举例分析,我们将知觉的基本特性具体阐述如下: 一、知觉理解性 (1)定义: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 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 行解释,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 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人在感知知觉对象 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 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作出最佳的解释,然 后把它们标示出来。比如,在听一段音乐的 时候,非专业的听众会听出“好听”或者“不 好听”,更进一步的能听出这段音乐里表达 出了怎样一种感情,而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则 能听出其中每个乐章代表的不同含义,这段 音乐使用了多少种乐器进行演奏,甚至听几图一 遍就能学会并演奏这段旋律。这是听觉上的例子,在视觉和其它感觉中也是如此。在视觉上,我们看到图一中不规则的墨块,一下子看不出这是什么,但是在以往的经验上,我们曾经见过“狗”这种动物,便会反应出这是狗。 因为知觉的理解受到已知经验的很大影响,容易形成知觉定势。知觉定势是指个体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动机或暗示等形成的某种知觉期望,有准备地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知觉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有时候(常为实验状态下)定势的产生依赖于先前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如果过长被试会产生疲劳效应,定势作用消失。 (2)特点: 1、知觉理解性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 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因此当人 无法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所感知的事物 进行理解和解释,那么知觉理解性就会 降低。 例如图二中所看到,两个螺帽并不 互相垂直,同时这也是一张不可能图形, 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 了错误信息。 2、知觉理解性受语言指导的重要影响。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600 —1000 C.380—1280 —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 —2000 —2000 C.20—20000 —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C ) 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C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B ).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C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2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 D ) A.强弱 B.高低 C.轻重 D.大小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 知觉的整体性 1. 抽象派画家的作品可能缺乏合适的线条比例、粗细,图案可能也不恰当,但人们仍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它、理解它、欣赏他,原因就在于作品中的关键性特征为知觉整体创造了条件。 2. 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例如,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例如,把相同的音符置于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之中就构成不同的曲调;如果曲调的各成分关系不变,只是个别刺激成分发生变化,或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来演唱,就不会改变我们对其歌曲整体性的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 1.“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2.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 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为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的那首歌的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那首歌的人比熟悉那首歌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

4. 理解还有助于填补知觉内容的某些不完整之处,维持知觉的整体性。例如,在观看不完整图形,理解帮助人们将知觉对象的缺失部分填补起来。“音素恢复效应”就是一个好例子。比如,熟悉英语词汇知识的人,在读到字“WOR……”后,会预期出现D, K ,M, N等字母,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能与“WOR”组成一个英文单词。 知觉的选择性 1.两歧图形 2. 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答案整理

2017年邯郸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答案 ? 1.精准扶贫的范围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o B.滇桂黔石漠化区 o C.燕山—太行山区 o D.大兴安岭南麓山区 ? 2.供给侧改革的全称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 o B.经济结构性改革 o C.经济结构性 o D.需求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 ? 3.关于毛泽东时期的经济,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打赢了一场反侵略战争 o B.独立研发出“两弹一星一潜艇” o C.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o D.打破封锁,重返联合国 ? 4.()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党的宗旨 o B.党的最高纲领 o C.党的指导思想

o D.党的性质 ? 5.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单选题3分)得分:0分o A.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o B.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o C.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o D.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 ?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PPP模式适用范围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BT o B.文化 o C.卫生 o D.教育 ?7.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精确帮扶 o B.精确管理 o C.精确布局 o D.精确识别 ?8.()讲“唯诚待人,人自怀服”。(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晋商 o B.潮商 o C.温商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

知觉的特征 人们可以快速清晰地认识客观事物,这与感知的基本特征密不可分。感知具有选择性,理解,完整性和持续性的特征。 1,感知的选择性 感知的选择性是首先区分对象的某些对象(或某些特征,符号和特性)。客观事物有很多种。人们总是选择一些东西作为感知的对象,他们的感知尤其清晰。被感知的对象似乎从其他事物突出并出现在“前面”,而其他事物则向后退。相关的生理学基础是,一个激发中心在大脑皮层中占主导地位,而其余的皮层被抑制。感知的选择性揭示了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主动性。 感知的选择性取决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求,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它也取决于刺激本身的特征(强度,活动性,对比度)和被感知物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的特征(照明,距离)。 2,理解感 感知的可理解性是,当人们感知事物时,他们总是根据他们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和判断它们,并将它们置于某个事物系统中,以便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们。这是对知觉的理解。 具有不同职业和经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工程师在检查机器时可以看到和听到比普通人更多的细节;成年人的图片感知能力比儿童更深刻地理解图片的内容和含义,并感知儿童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感知理解的三个条件。 1.演讲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流中的应用。在两个信号系统的协作活动中实现了人的感知。单词的作用有助于理解感知对象,并使感知更加快速和完整。例如,在单词和单词的引导下,可以快速感知天空中的云朵和自然风光中的巨石。 2.实际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受制于当前的活动任务,并且被感知的对象相对清晰而深刻。不同的任务可以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感知效果。例如,对于天安门广场的草图和文字描述,当任务不同时,感知效果也不同。 3.对感知对象的态度 如果我们对感知对象持消极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当我们对感知对象感兴趣并持积极态度时,我们才能加深对感知对象的理解。 3,感知的整体性 人们感知客观对象时,总是将其整体反映出来,这就是感知的整体性。感知的对象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认为对象是许多独立的部分,而是始终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由目标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大脑皮层分析并合成复合刺激的成分及其关系,以反映目标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并形成对象的完整图像。例如,进入教室时,人们不会首先感知桌子和椅子,然后才感知到黑板和窗户,这是对它们的完全反映。 感知的完整性是多个感觉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感知的完整性和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那么既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在加工反映客观事物时会有一些基本的特性,这就是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以及恒常性。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点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 选择性是指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其关键词为:背景和对象。那么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两种情况:一、考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一般有两种关系,1、对象和背景差异大,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2、对象和背景相辅相成,比如:迷彩服,就是选择性的反向利用。二、从背景中挑选的对象因人而异,比如:进一间屋子,有人先看天花板,有人先看地板。 整体性是指在知觉时总是将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也就是说人在加工客观事物时会遵循整体优先的原则。整体性的考查方式由以下几点:一、通过部分去认识整体,比如,窥一斑而知全豹。二、整体影响部分的认识,比如,数字13,在数字12、13、14序列中会被当成13,而在ABC序列中则被当成是字母B。三、知觉强度大的部分影响整体的认识,也就是说关键特征影响整体的知觉,这是一个常考点,也是一个易错点,比如:一首曲子换不同的乐器,由不同的人演奏,人们依然能听出来这首曲子,说明了知觉的整体性,因为换了人和演奏的乐器,但是曲子的关键特征没变。四、当物体是不完整时,知觉会依靠知识经验对其进行补充,比如:画家可以通过花瓣去还原花朵。 理解性是在知觉时,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常考的点在于:一、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比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言

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有较大作用,比如:去旅游时,当导游说前面的石头是望夫石,远看像一位站在海边的女人等待出海的丈夫归来时,大家都觉得确实像望夫石。 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变化,但是知觉本身不变,比如:从各个角度去看一扇门的形状都是长方形,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以上就是关于知觉的特性的考点,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够帮助广大考生轻松掌握此知识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 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不管是教师资格还是教师招聘考试知觉的基本特性都是常考知识之一,下面中公 资深讲师为大家详细介绍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 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 体叫背景。所以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强调的就是背景与对象的关系,就像我们在网上经 常会看到的一些两可图。 例如左图,如果我们看成是一个杯子,那么杯子就是对象,其它就是背景;如果看成是两个人脸,那人脸就是对象,其余就是背景。 而右图中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美女像或者一个吹小号的人。 除了这些有趣的图片以外,对于知觉的基本特性分类要注意寻找对象和背景。 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 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这个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 有很多常见的例子。

例如左图,我们看这个图片的时候就是从整体上去观察的,是一个正方体的形状,而不是分成很多不完整的小圆圈来看。 而右图,挡住A和C,我们就会认为中间那个是数字13,挡住12和14,中间那 个我们就会把它知觉成B,我们都是从整体上来知觉,而不是把它们分成一个一个的单独的个体,掌握这一点,考生基本就能分辨出知觉的基本特性中整体性了。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 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例如我们曾经考过一道真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什么特性。就是我们知觉的选择性。故此,在知识的基本特性中“知觉的选择性”更多地强 调的是经验的作用。 4.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 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 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

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 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 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 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 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