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思考与练习

逻辑学思考与练习
逻辑学思考与练习

逻辑学思考与练习

第一部分

一、试分析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词语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

1.我们的机关干部来自五湖四海。(集合意义)

2.在人民的国家中,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非集合意义)

3.人贵有自知之明。(非集合意义)

4.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集合意义)

5.(1)甲班学生是从华东六省来的;(集合意义)

(2)小王是甲班学生;(非集合意义)

(3)甲班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非集合意义)

6.毛泽东的著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非集合意义)

7.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集合意义)

二、指出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

1.机器与车床(属种关系) 2.好书与坏书(相关不相容:对立关系)

3.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交叉关系) 4.玉米与农作物(种属关系)

5.战场和战士(不相关不相容关系或全异关系)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关不相容:矛盾关系)

7.《骆驼祥子》的作者和老舍(同一关系)

8.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相关不相容:对立关系)

第二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3.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有所断定”是指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

4.命题是指表达判断的语句。

5.简单判断是指自身中不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

6.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7.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8.单独概念是指反映某一个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仅指一个单独的对象。

9.普遍概念是指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由一个单独的分子构成的,而是由两个以上乃至许多分子组成的类。

10.实体概念,是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

11.复合判断是指自身中包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

12.推理是由若干命题得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13.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

14.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

15.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它反映的不是具体事物,而是事物的各种属性。

16.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17.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18.同一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 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同一关系又叫全同关系。

19.性质判断就是直接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它又叫直言判断。

20.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1.联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2.选言判断是断定在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23.直接推理是指从一个前提直接推出结论的推理。

二、填空

1.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保持不变的部分,逻辑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2. “有些S是P”这一逻辑形式中,逻辑常项是有些……是……,逻辑变项是S P。

3.“只有p才q”这一逻辑形式中,逻辑常项是只有……才……,逻辑变项是p q。

4.任何概念都具有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是内涵和外延,它们之间具有反变关系。或者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

5.具有真包含和真包含于关系的两个概念,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小的叫种概念。

6.通过增加内涵,缩小外延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叫限制;通过减少内涵,扩大外延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叫概括。

7.“这个商店的产品不但价廉,而且物美。”这句的判断种类是联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pΛq。

8.“张三既聪明又能干”。这句的判断种类是联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pΛq。

9.“明天刮风或下雨。”这句的判断种类是相容的选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p V q 。

10.“老张要么是四川人,要么是湖南人。”这句的判断种类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 p q。

11.“这次听报告一无所获,只是报告人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我很有启发。”这个议论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12.“有人评论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这个评论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13.有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其大前提为“有的M不是P”,其小前提为“所有的M是S”,结论应为“有的S不是P”。

14.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三、选择题

1.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C )。

A 语言表达形式 B思维的内容

C 逻辑常项

D 逻辑变项

2.“只有p才q”与“如果p则q”这两个思维形式,他们有( B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常项,相同的变项

C相同的常项,不同的变项 D不同的常项,不同的变项

3.在SIP判断和SOP判断之间具有( D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D 不同逻辑的常项,相同的变项

4.“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这一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属于( A )。

A 集合概念

B 非集合概念

C 属性概念

D 负概念

5.“共产党员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是( C )。

A 同一关系

B 真包含关系

C 交叉关系

D 全异关系

6.“共青团员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 C )。

A 同一关系

B 真包含关系

C 交叉关系

D 全异关系

7.“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 B )。

A 同一关系

B 矛盾关系

C 交叉关系

D 对立关系

8.“南开大学是一所综合大学”。这个判断是( A )。

A 单称判断

B 特称判断

C 全称判断

D 关系判断

9.“张三既聪明又能干”。这句的判断种类是( D )。

A 性质判断

B 关系判断

C 选言判断

D 联言判断

10.“老张要么是四川人,要么是湖南人。”这句的判断种类是( C )。

A 性质判断

B 关系判断

C 选言判断

D 联言判断

11.“这个商店的产品不但价廉,而且物美。”这句的判断种类是( D )。

A 性质判断

B 关系判断

C 选言判断

D 联言判断

12.“明天刮风或下雨。”这句的判断种类是( C )。

A 性质判断

B 关系判断

C 选言判断

D 联言判断

13.既不肯定SAP,又不肯定SOP,则( C )。

A 违反同一律

B 违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 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14.甲:你去过上海吗?乙:上海有什么好去的。乙的回答犯了( A )的逻辑错误。

A 转移话题

B 模棱两可

C 自相矛盾

D 理由虚假

15.“马王堆汉代古幕中出土的丝绸,已由上海丝绸工人仿制出来,使埋葬在地下两千

多年的古代丝绸和广大消费者见面了。”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A )。

A 违反同一律

B 违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 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16.当一个三段论的形式有效而结论虚假时,它的两个前提必定是( B )。

A 都是假的

B 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C 都是真的

D 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四、辨析题

1.“《四世同堂》的作者与老舍”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吗?为什么?

“《四世同堂》的作者与老舍”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同一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即如果a、b两个概念,a概念的全部外延都是b概念的外延,b概念的全部外延也都是a概念的外延,则a、b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在“《四世同堂》的作者”与“老舍”这两个概念里,“《四世同堂》的作者”就是“老舍”;反过来说“老舍”就是“《四世同堂》的作者”,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对象,外延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四世同堂》的作者与老舍”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2.“共青团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吗?为什么?

“共青团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交叉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在“共青团员”和“大学生”这两个概念里,有的共青团员是大学生,但有的共青团员(如工人、医生等)不是大学生;而且,有的大学生是共青团员,有的却不是共青团员。这样,“共青团员”和“大学生”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3.下列两个句子中,“鲁迅的小说”是在集合概念,还是在非集合概念的意义上使用的?为什么?

(1)鲁迅的小说最长不超过3万字。

(2)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

句(1)中“鲁迅的小说”是非集合概念(类概念),因为“不超过3万字”这一性质,属于每一部鲁迅的小说。句(2)中“鲁迅的小说”是集合概念,因为“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这一性质,属于鲁迅小说的整体,并不必然属于每一部鲁迅的小说。

4.“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全异关系?为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全异关系。全异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中,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就是全异关系。

5.“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吗?为什么?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反对关系也叫对立关系,是指具有全异关系的a、b两个概念,它们都包含于另一个概念c。如果a与b的外延之和小于c的全部外延,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概念来说,它们都包含于“阶级”,而且“无产阶级”加上“资产阶级”,其外延小于全部“阶级”的外延,因为,除了这两个阶级之外,还有“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这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

五、简答题

1.概念和语词有何区别?

第一,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而语词是一种语言形式。

第二,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在汉语中,实词都是表达概念的,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例如:土豆和洋芋(马铃薯)、大夫和医生等。

第四,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多义词就是这样。如“逻辑”一词,既可以用来表达“思维规律”这个概念,又可以用来表达“客观规律”这个概念,还可以用来表达“逻辑学”这个概念。

2.判断和语句有什么区别?

第一,判断是思维形式,而语句是语言形式。

第二,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

任何金属都导电。

没有金属是不导电的。

不导电的金属是没有的。

这几个不同的语句表达的是同一判断。

第三,任何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直接表示判断。如陈述句“天下雨了”就表示判断,一般疑问句“你叫什么名字?”就不表示判断。

第四,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判断。如“他走了”这句话,可以表示“他已经离开了某个地方”,也可以表示“他已经去世了”。

3.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的内容及其形式是什么?

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就是通过改变直言判断的形式来进行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换质法

它是通过改变前提的质,推出一个与之等值的新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如: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一切事物都不是不发展变化的

以上例子中,前提判断是肯定判断,结论是否定判断,前提与结论的判断形式不同,但二者是等值的。

换质法的规则有两条:

第一条是:改变前提判断的质。把联项“是”改成“不是”,或者把“不是”改成“是”。

第二条是:改变谓项。将前提判断的谓项改变成它的矛盾概念,再作结论的谓项。

用换质法对“有的杰出的政治家不是男性”这一判断进行推理:第一步先把联项“不是”换成“是”;第二步把谓项“男性”换成它的矛盾概念“非男性”,即:有的杰出政治家不是男性

所以,有的杰出政治家是非男性

(2)换位法

它是通过交换直言判断主、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如:

工人是劳动者

所以,有些劳动者是工人

(3)换质位法

它是交换地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或者换位法和换质法)的推理。

方法是:1.先换质,再换位。2.先换位,再换质。在日常运用中,换质位法比较常见。如:

原判断: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怕批评的

换质:马克思主义者不是怕批评的

换质位:怕批评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又如:

原判断:真金不怕火炼的

换质:真金不是怕火炼的

换质位:怕火炼的不是真金

4.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判断都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就不是判断。例如:“雪是白的”,这是对对象有所肯定。“雪不是白的”,这是对对象有所否定。这两个都是判断。“雪是白的吗?”,这是发问,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不是判断。

第二,判断都有真假。一个判断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如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假判断。如“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与客观事实相符就是真判断;“神户是日本的首都”与客观事实不一致就是假判断。

5.简述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并分别举例。

(1)对称关系

在对象甲和乙之间,如果甲对乙有某种关系,而乙对甲也有同样的关系,那么,甲与乙之间就是对称关系。例如:甲和乙是同乡,乙和甲当然也是同乡,同乡关系就是对称关系。其他如“相同关系、战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都是对称关系。

(2)反对称关系

在对象甲与乙之间,如果甲对乙有某种关系,而乙对甲必然无此种关系,那么,甲与乙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反对称关系。例如:5大于3,则就不可能3大于5,“大于”的关系就是一种反对关系。

其他如:“小于、之上、之下、以南”等关系,也都是反对称关系。

(3)非对称关系

在对象甲与乙之间,如果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甲既可以有此种关系,也可以无此种关系,那么,甲与乙之间的这种关系则为非对称关系。例如:当张三佩服李四时,李四也可能佩服张三,也可能不佩服张三。因此,“佩服”就是一种非对称关系。

其他如“喜欢、信任、帮助、尊重”等关系,都是非对称关系。

6.简述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并分别举例。

(1)传递关系

它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某种关系,而乙事物又与丙事物也有某种关系,则甲事物与丙事物也有这种关系。例如: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又比珠江长,因而,长江比珠江长。在这个例子中,“比……长”是一种传递关系。

其他如“大于、小于、在前、在后”等,都可构成传递关系。

(2)反传递关系

是指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某种关系,乙事物与丙事物也有某种关系,而甲事物对丙事物一定无此种关系。例如:甲是乙的母亲,乙是丙的母亲,则不可能甲是丙的母亲。在这里,“是母亲”的关系就是一种反传递关系。

其他如“是父子、是儿子”等,也都可构成这种反传递关系。

(3)非传递关系

它是指如果甲事物对乙事物有某种关系,乙事物对丙事物同样有某种关系,则甲事物对丙事物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例如:我们不能因为甲喜欢乙、乙喜欢丙,就断定甲一定喜欢丙,或不能因为甲认识乙,乙认识丙,就断定甲一定认识丙。“认识、喜欢、了解、尊敬”等,就属于非传递关系。

7.三段论的省略式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段论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部分。从逻辑结构上说,这三部分缺一不可。但是,在日常讲话和写作时,为了叙述简练,常常把三段论的某一部分省略掉,构成三段论的省略式。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省略大前提

例如:(1)因为科学是真理,所以它是不怕批评的。

这句省略了“真理是不怕批评的”。

(2)“你也是人,当然免不了犯错误。”

这句省略了“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错误”。

第二种是:省略小前提

例如:(1)任何事业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经济建设也不另外。

这句省略了“经济建设是事业”。

(2)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也不另外。

这句话省略了“你也是人”。

第三种是:省略结论

例如:(1)新生事物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而兴办经济特区是新生事物。

这句省了“兴办经济特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2)“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也是人嘛。”

这句省了“所以,你也免不了犯错误。”

六.问答题

1.性质判断的定义、结构及其种类是什么?

答案要点:

性质判断的定义

性质判断就是直接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它又叫直言判断。如:(1)所有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2)有些物体不是固体。

前一个判断断定所有事物都具有“发展变化”这个属性。后一个判断断定有些物体不具有“固体”的属性。

性质判断的结构

性质判断由四部分组成:主项、谓项、联项、量项。

主项表示所判断的对象。如上二例中的“事物”和“物体”。

谓项表示所断定的性质。如上二例中的“发展变化”和“固体”。

联项是联结主项和谓项,表示肯定或否定。如上二例中的“是”和“不是”。

量项是反映主项的数量或范围的。如上二例中“所有”和“有些”。

“有些”、“有的”等叫特称量项。

“所有”、“一切”、“任何”等叫全称量项。

性质判断的种类

(1)性质判断按质划分,可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

它是断定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

①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

②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否定判断

它是断定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

①随地吐痰不是文明的。

②北京不是海滨城市。

(2)性质判断按量划分,可以分为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全称判断。

单称判断

它是对某一个单独对象作出断定。例如:

①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②南开大学是一所综合大学。

③这棵树不是梨树。

特称判断

它是对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作出断定。例如:

①有的花不是结果的。

②有的鸟不是会飞的。

③有的大学是理工大学。

全称判断

它是对某些事物的全部对象作出断定。例如:

①所有的公民都要遵守法纪。

②所有的真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③所有大学都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地。

(3)按质与量的结合,性质判断可分为六种,其名称和逻辑形式是:

名称逻辑形式

单称肯定判断这个s是p

单称否定判断这个s不是p

特称肯定判断有些s是p

特称否定判断有些s不是p

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都是p

全称否定判断所有s都不是p

单称判断中,由于它的主项是单独概念,它实际上也断定主项的全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或者,单称判断和全称判断都是对主项外延的全部断定,所以二者都统称为全称判断。这样,可以把上面六种判断归纳为四种判断。

名称逻辑形式简化形式

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是p SAP 简称A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所有s都不是p SEP 简称E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有些s是p SIP 简称I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有些s不是p SOP 简称O判断

2.三段论的内容、结构及其格是什么?

答案要点: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三段论也叫直言三段论。例如: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体

铜是金属

所以铜是导电体

三段论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从概念方面讲,三段论由中项、大项和小项三个概念组成。

中项是在前提中出现两次,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如上例中的“金属”,通常用“M”表示。结论的主项叫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铜”。结论的谓项叫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导电体”。

从判断方面来讲,三段论是由三个性质判断构成。前两个性质判断是前提,最后的性质判断是结论。

三段论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M —— P

S —— M

S —— P

三段论的格,共有四格:

第一格:中项分别是大前提的主项、小前提的谓项。如下图:

M —— P

S —— M

S —— P

例如:

所有科学都是实践的产物

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科学

所以,所有自然科学都是实践的产物

第二格:中项分别是大小前提的谓项。如下图:

P —— M

S —— M

S —— P

例如: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体

这个物体不是导电体

所以,这个物体不是金属

第三格:中项分别是大小前提的主项。如下图:

M —— P

M —— S

S —— P

例如:

黄铜不是金子

黄铜是闪光的

所以,有些闪光的不是金子

第四格:中项分别为大前提的谓项和小前提的主项。如下图:

P —— M

M —— S

S —— P

例如:

有些植物是中草药

中草药能治病

所以,有些能治病的是植物

3.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会产生什么样的逻辑错误?

答案要点: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是A

同一律的要求是:(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我们所使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

(2)我们所作的判断,也必须有确定的、同一的含义,是什么判断就是什么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有: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如:

企业改革中,在分配上还要拉开差距,这不是搞两极分化吗?

“两极分化”不是指分配上的合理差距,而是指贫富两个极端分化。在这里,“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拉开差距)”和“搞两极分化”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在一起了。

偷换概念是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例如: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

在这里,“灯”代替了“花灯”这个概念。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转移论题也叫离题、走题或跑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原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甲问:你去过上海吗?

乙答:上海有什么好去的?

又如:

甲问:你厂今年生产了多少部汽车?

乙答:我厂今年生产的都是豪华型的小卧车。

这两例都是问东答西,问狗说鸡,就是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是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暗中用另外一个论题代替原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如:

“这里摆摊妨碍交通。”

“放心,我不会妨碍交通。”

“为什么?”

“因为我卖的是交通地图。”

两个人谈话的论题不一样:前者说的是你摆摊的位置妨碍交通。后者的论题是:我卖的商品的内容不但不妨碍交通还有利于交通。摆地摊的小贩,用“内容不妨碍交通”这个论题偷换了“摆摊的位置妨碍交通”这个论题,以攻为守,颠倒是非,显得十分狡猾。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

《逻辑学基础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 A.思维的容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 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 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 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答: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后一个“逻辑” 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法 四、下列各组命题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

逻辑学试题库及答案 辛苦整理 最全版本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E 真假不定;O为假;I 真假不定。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文和诗歌”,这一划分违反了划分不全的规则。 38、从关系判断的性质来看,“父母关心子女”属于非对称关系;“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属于对称关系。 三、图表题: 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A学生、B党员、C浙江籍学生、D大学生、E女学生、F三好学生。

胡泽洪逻辑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教材练习题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2011/11/25 第二章 一、 1、违反同一律,“讲究语言形式”和“形式主义”是不同的语词。 2、答非所问,问“产值”问题,回答的是和产值不相干的问题,也是违反同一律。 3、没有违反同一律。 二、 1、违反矛盾律,差不多一百万是不够一百万,一百万以上是超出一百万,语词自相矛盾。 2、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3、违反排中律,两种意见都不赞成,但只有这两种意见,所以他是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暗含着还有第三种可能,但实际上没有第三种。 三、 1、违反矛盾律,既是永恒的,就不能是历史的,永恒和历史是相矛盾的。 2、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3、违反矛盾律,从来没有人上去过,和有人上去过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4、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5、违反矛盾律,既说他完成了作业,也说他没有完成作业。 6、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7、违反矛盾律,不孕症是没有后代,问能否传给后代,又表明他有后代,自相矛盾。 8、违反排中律,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机器是进口的,机器不是进口的。 四、 1、思路:先找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推理。 甲乙两个命题互相矛盾:甲没拿,甲拿了。 假定甲为真,依据只有一真,其余皆假,则乙丙丁为假; 由丙是假的,依据排中律可知,丙的矛盾命题不能为假,所以丙的矛盾命题为真。 即并非“甲没拿”不能为假,这等于“甲拿了”。 由假定“甲没拿”推出了与之矛盾的命题“甲拿了”。 推出了矛盾,依据矛盾律,表示假定不成立。 再依据排中律,假定的反面成立,所以是“甲拿了”。 乙的判断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2、给出一个能够产生悖论的话语,国王就无法执行他的规定。 如果囚犯对国王说:请处我以砍头。国王就有点难办了。 因为: 如果他把囚犯处以了砍头,囚犯就说了真话,他就不能处他砍头; 如果他把囚犯处以了绞刑,囚犯就说了假话,他就不能处他绞刑。 3、违反矛盾律,如果有万能溶液,那就没有装它的容器;如果有装它的容器,就没有万能溶液。这句话包含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有万能的溶液并且没有万能的溶液。

大学逻辑学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逻辑学第三版姜全吉迟维恭 《形式逻辑》思维训练题(教材58页) 十、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1、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这不是“划分”而是“分解”。因为,划分是把一个大类(属概念)分成几个小类(种概念),每个小类(种概念)都具有大类(属概念)的本质属性,而此处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不具有“句子”的本质属性。 2、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是正确的。因为分出来的子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外延之和与母项“民主革命”的外延相等。 3、商品可以分为优质商品、劣质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等。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犯了“划分根据不一”、“子项相容”。因为:①“优质商品”和“劣质商品”是按商品的质量划分出来的;“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是按商品的销售状况划分出来的;②“优质商品”、“劣质商品”分别与“畅销商品”、“滞销商品”存在着交叉关系。 4、这次公审的罪犯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高干子弟。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犯了“划分根据不一”、“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因为:①“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是按人的社会身份来划分的,“高干子弟”是按家庭中儿女的父母担任国家机关高级领导职务来划分的;②“高干子弟”与“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存在着交叉关系。 5、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长满了棉花、花生和粮食作物。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混淆了概念的属种关系,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因为“棉花”是“经济作物”的种概念,“花生”是“油料作物”的种概念,与“粮食作物”并列的概念应该是“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而不是“棉花”、“花生”。 6、所有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学,都要开展素质教育。 答:这个语句作为划分不正确,犯了“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因为“大学”和“中学”这两个分出来的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所有学校”的外延。 7、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只有年满十八周岁,他才有选举权"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 ,逻辑变项是_________ 。 2.若p取值为真,q取值为假,则"p或者q" 取值为。 3.根据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如果SEP取值为真,则SAP取值为,SIP取值为,SOP取值为。 4.论证是由、和三个部分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 A. AS B. E C. E D. 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 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A.虚假论据 B.预期理由 C.循环论证 D.推不出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1."犯罪分子是应受法律制裁的,这个被告应受法律制裁,所以,这个被告是犯罪分子。"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2. 运用对当关系或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从"所有正当防卫都不是违法行为"能否推出以下结论?为什么? (1)并非有的正当防卫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是非正当防卫 (3)有的非违法行为不是正当防卫 3."这个案件的凶手是甲或者乙,现已查明甲是这个案件的凶手,所以,乙不是这个案件的凶手。" 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4."如果甲是有罪的,则乙也是有罪的;现已认定乙是有罪的,所以,甲也是有罪的?quot; 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5."只有案发时甲在现场,甲才是凶手;现已认定甲不是凶手,所以,案发时甲不在现场。" 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6.同时断定"我们车间所有的产品是合格品"与"我们车间有的产品不是合格品"两个判断为真或为假,是否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若违反,则违反什么规律?为什么? 四、分析题(10分) 证明:三段论第一格"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 五、综合题(10分) 已知:(1)若甲和乙都参加律师考试,则丙不参加律师考试; (2)只有乙参加律师考试,丁才参加律师考试; (3)甲和丙都参加了律师考试; 问:乙和丁是否都参加了律师考试?请写出推导过程。 六、表解题(8分) 用真值表判定下列推理是否正确: 如果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习逻辑学;黎明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所以,黎明要学习逻辑学。 其推理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学 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 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看不清负号在 哪)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__________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______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_____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________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 2.p← q3.有S不是P 4.(p∧q)→r 【课后作业】 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 1.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2."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 3.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4.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5.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① 6.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7."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 8.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并指出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 2.白求恩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 3.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客观性,形式逻辑是科学理论,所以,形式逻辑具有客观性。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路,所以,某案犯是从陆路逃跑。 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凡优秀的电影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刘三姐》是优秀的电影,所以,《刘三姐》具有感人的力量。 8.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只能坚持下去。 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路,所以,某案犯是从陆路逃跑。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 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 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逻辑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逻辑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一、简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答: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2、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什么是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3、 答:思维内容的存在、联系方式,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不变成分,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可变成分,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 4、什么是对思维形式结构的代入? 答:思维形式结构不表达具体思维内容,因而没有真假。用具体词项或命题,代入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这种思维形式结构就被赋予了具体内容,就有了真假。不同的代入,思维形式结构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真假情况。 5、什么是逻辑规律? 答:在任意带入下,都表达真实的思想内容的一类思维形式结构。 6、什么是逻辑矛盾? 答:在意带入下,都表达虚假的思想内容的一类思维形式结构。 7、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 答:一个真确的演绎推理的形式结构同时也是一个逻辑规律。 8、逻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判定推理的有效性,分辨推理的正误,研究判定规律。 9、语言、思维、逻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逻辑学通过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来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 10、语言有哪些构成要素? 基本符号(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基本符号就没有语言),语形规则(什么样的基本符号是合式的,即是本语言中的词、词组或语句、项或公式),语义规则(是对语言中的合式的词、词组或语句的解释,即赋予其意义)。 二、在下列命题或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用公式表示出来。 1和5:所有S是P 2和7:所有 P是M,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3和8:只有p,才q。 6和9:如果p,那么q;p;所以,q。 三、选择题(选择一个或多个恰当选项作为答案)。 1. C 2. C 3. A B C D 4. B E

逻辑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逻辑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思维的内容 b.逻辑常项 c.变项 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 )。 a.逻辑常项相同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变项相同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 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3、“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人”概念属于(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普遍概念 d.负概念、。4、如果( ),那么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 a.a与b全异 b.a与b同一 c.a与b交叉 d.a真包含于b 5、“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两个判断中,“及格”和“不及格”两个概念之间( )。 a.都是矛盾关系b.都是反对关系c.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d.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6、将“母项”概括为“划分”,限制为“子项”,则( )。 a.概括和限制都对 b.概括和限制都错 c.概括对,限制错 d.概括错,限制对 7、如A为“《孔乙己》”,B为“《鲁迅全集》”,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为( )。 a.A真包含于B b.A与B相容 c.A与B全异 d.A与B交叉8、若用“Ds就是Dp”表示定义公式,则犯“定义过窄”的错误是指在外延上( )。a.Ds等于Dp b.Ds真包含于Dp c.Dp真包含Ds d.Ds真包含Dp 9、若A是划分的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 )。 a.单独概念 b.普遍概念 c.正概念 d.负概念 10、在①“中国人是勤劳的”和②“小王是中国人”中,“中国人”(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在①中是集合概念,在②中是非集合概念 d.在①中是非集合概念,在②中是集合概念 1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把这句话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同语反复 b.循环定义 c.定义过宽 d.定义过窄12、在性质命题中,决定命题形式的是( )。 a.主项和谓项b.主项和量项c.联项和量项 d.谓项和量项 13、下列命题形式真假情况为三真二假的是( )。a.S A P b.S E P c.S I P d.S O P 14、当具有SIP形式的性质命题为真时,概念S与P之间一定是( )。 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 d.相容关系15、“没有S不是P与“S不都是P”这两个命题形式之间的关系是(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下反对关系 d.差等关系16、若两个性质命题变项都相同,而常项都不同,则这两个性质命题(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 d.不同真,不同假

逻辑学课后练习题答案(人大完整版)

AAA中国人民大学版完整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二、在下列命题或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用公式表示出来。 1和5:所有S是P 2和7:所有 P是M,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3和8:只有p,才q。 6和9:如果p,那么q;p;所以,q。 三、选择题(选择一个或多个恰当选项作为答案)。 1. C 2. C 3. A B C D 4. B E 第二章练习题答案 一、判定下列断定的正误。 1. 错误 2. 错误 3. 正确 4. 错误 5. 错误 6. 正确 7. 错误 8. 错误 二、运用本章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 错误。定义过宽。 2. 错误。定义过宽。 3. 错误。“勇敢”和“勇敢的战士”之间不存在属种关系。 4. 错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之间不存在属种关系。 三、在以下各句的括号中填入哪个或哪些选项是适当的? 1. C 2. A B C 3. A 4. A 5. B 6. B C 7. B 8. B 9. B C 10. A C 四、下列各题中括号内的话,是从内涵方面还是从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念的? 1. 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2. 从内涵方面。 3. 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4. 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5. 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6. 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五、从两种概念分类的角度(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说明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概念属于哪一种类。 1. “美术作品”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2. “《孔乙己》”是单独概念、正概念;“作品”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3. “非司机”是普遍概念、负概念。 4. “中国女子排球队”是单独概念、正概念;“世界冠军”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5. “中国工人阶级”是单独概念、正概念。 6. “国家检察机关”是单独概念、正概念。 六、试分析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语词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 1. 集合 2. 非集合 3. 非集合 4. 集合 5. (1)集合(2)非集合(3)非集合 6. 集合 7. 集合 七、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

普通逻辑学课后答案 作者 关老健

1参考答案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2.抽象思维3.思维的形式结构 4.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5.逻辑常项,逻辑变项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S是P2.非p,但q3.或p,或q 4.如果非p,那么,非q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逻辑常项:所有,是。逻辑变项:S,P 2.逻辑常项:←,。逻辑变项:p,q 3.逻辑常项:有,不是。逻辑变项:S,P 4.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 2【堂上操练】 一、填空: 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2.内涵,外延3.反变 4.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矛盾,反对 5.定义,划分,限制,概括6.从属7.属加种差法 8.二分法9.确定性 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2.单独概念3.单独概念4.普遍概念5.普遍概念 6.单独概念7.普遍概念8.单独概念9.普遍概念10.普遍概念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2.非集合概念3.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4.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 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正概念2.正概念3.正概念4.负概念 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1.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 2.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

3.营业性舞厅(A),人(B),场所(C),成年人(D),标志(E),未成年人(F) 4.共同犯罪(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 六、下列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不正确,因为"森林"与"树"不具有从属关系。 "森林"是集合概念,"树"是非集合概念。 2.不正确,因为"概念"与"概念的内涵"不具有从属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不正确,因为"欧洲"与"法国"不具有从属关系。 "法国"是"欧洲"的一部分。 4.正确,因为"颜色"是"红色"的属概念。 "红色"是"颜色"的种概念。 5.不正确,因为"犯罪"与"杀人罪"不具有从属关系。 "杀人罪"是罪名,"犯罪"是行为。 七、下列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不正确,因为"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 2.不正确,因?quot;广东省"与"中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具有从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3.正确,因为"概念"与"思维形式"具有从属关系。 4.不正确,因为"党员"与"干部"是交叉关系。 5.正确,因为"天安门"属于"单独概念",具有从属关系。 八、指出下列定义违反了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1.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2.违反"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3.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4.违反"定义项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5.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的规则,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页脚内容1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一、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 填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逻辑常量 和 逻辑变量 构成。 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负概念 。 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真 ,q 为 真 。 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重言式 、 矛盾式 还是 非重言的可真式 。 5、直言命题的 主项 和 谓项 通称为词项。 6、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否定式 。 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是 不当记者的 。 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全同 关系和 真包含于 关系。

页脚内容2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的 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之降低。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这是运用了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中的 共变法 。 10、证明是根据已知为真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真实性 的思维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 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不选均 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q p ∧”与“s r ∨”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b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 使用语词“人”的是 ( d ) A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c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 、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正概念

整理版-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形式逻辑学练习(堂上训练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抽象思维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 _思维的形式结构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共同联系方式___。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逻辑常项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逻辑变项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这个S是P )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非p,但q) 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或p,或q 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如果非p,那么,非q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逻辑常项:所有,是。逻辑变项:S,P 2.p←q逻辑常项:←,。逻辑变项:p,q 3.有S不是P逻辑常项:有,不是。逻辑变项:S,P 4.(p∧q)→r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 第二章概念 一、填空: 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单独概念)2.《鲁迅全集》(单独概念)3.比尔·盖茨(单独概念)4.《普通形式逻辑》课本(普遍概念) 5.电脑(普遍概念)6.那张纸(单独概念)7.共产党(普遍概念)8.中国共产党(单独概念) 9.国庆节(普遍概念) 10.中国人(普遍概念)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无济于事(正概念)2.败诉(正概念)3.不料(正概念)4.不作为(负概念) 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 a 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 .营业性舞厅(a),人(b),场所(c),成年人(d),标志(e),未成年人(f)

普通逻辑_课后答案(符号和课本一样哦!)

《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引论 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答: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答:指逻辑学。 3. 答:“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答: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答:“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答: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答:“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显然是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答: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答:①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 是M;所以,所有S是P。” ②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③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④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并且q,而且r。” ⑤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⑥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 1.答: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答: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答: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答: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答: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6. 答:表达命题。虽然它使用的是感叹句,但反映还是十分明确的。 7. 答:不表达命题。 8.答:不表达命题。 9.答:不表达命题。 10.答:表达命题。 二、下列命题各属何种选言命题? 1.答: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个逻辑联结词是有歧义的。在某种语境中,它可以用来作为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在另一种语境中,它也可能用来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在这个命题中,根据它的语境,它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因为这个命题的三个选言肢实际反映了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些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一、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和 构成。 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 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q 为 。 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 还是 。 5、直言命题的 和 通称为词项。 6、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 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是 。 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关系和 关系。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的 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之降 低。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这是运用了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 法中的 。 、证明是根据已知为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的思维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不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 共20分) 1、“”与“”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语词“人”的是 ( ) A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 、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正概念 4、正确表示 “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间关系的图形是 ( )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2)

.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错选不得分也不扣分)(2*13分) 1、“所有人都是有缺点的”与“并非所有人都不是有缺点的”,这两个判断之间具有()。 B A、矛盾关系B、反对关系C、差等关系D、下反对关系 2.在下列概念中,()是单独概念。 D A、非洲国家B、省人代会C、高等院校D、亚洲 3、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温。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到50%的空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的结晶,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以保温。A A、求同法 B、差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4、.“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学习,小李在高等院校学习,所以,小李是大学生。”这个三段论违反以下哪一种错误()?D A、大项不当周延 B、小项不当周延 C、四概念错误 D、中项不周延 5、城市运动会举行女子万米比赛决赛,湖北、湖南和云南各有三名运动员参赛。赛前,甲乙丙丁四位体育爱好者一起预测赛事结果。 甲:湖北队实力最强,这次决赛前三名,非湖北队莫属; 乙:湖北队没那么强,金银铜牌湖北队顶多拿一个; 丙:我认为湖南队或者云南队会拿到牌; 丁:第一名如果不是湖北队,就应该是湖南队。 比赛结束后的结果,发现上述四人的预测,只有一人言中。现在问: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该项比赛的结果?A A、第一名湖北队,第二名湖北队,第三名湖北队。 B、第一名湖北队,第二名湖南队,第三名云南队。 C、第一名湖南队,第二名湖北队,第三名云南队。 D、第一名云南队,第二名湖北队,第三名湖北队。 6“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学习,所以,在高等院校学习的是大学生。”这个推理违反以 下哪一种错误()?D A、大项不当周延 B、小项不当周延 C、四概念错误 D、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7、机修工和小轿车的比较恰恰类似于以下哪个对象和人体的比较? 以下四个选项,哪项最合适这种比较?B A、办事员 B、医生 C、修理工 D、狗 8、在下列真值形式中,()与“p∧q”之间的真假关系是矛盾关系。B A、?p∧q B、p→?q C、?q∧p D、?p∧?q 9、在黑、蓝、灰、白四种从深至浅排列的油漆中,一种油漆只能被比它自身或者比它颜色更深的油漆所覆盖。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哪一项或者哪几项,最确切地概括了能被蓝色覆盖的颜色?B (1)这种颜色不会是蓝色。 (2)这种颜色不会是黑色。 (3)这种颜色不如蓝色深。 A、只有(2) B、只有(3) C、只有(1)和(2) D、(1)、(2)和(3) 10、下列推理形式中,有效的推理形式是()。A A、SAP,所以,SIP B、SIP,所以,SOP C、SEP,所以,并非SOP D、SOP,所以,并非SEP 11、在过去几年中,娱乐消费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大幅提高,电影院的收入却一直在下降。 影院界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录像带出租业的发展抢了电影院的生意。以下答案选项 均属实,其中拿一个选项最有力地削弱了上述观点?C A、租借录像带的费用远远高于看电影。 B、在消费者中,仍然有一部分人喜欢看电影。 C、在录像带出租业繁荣之前,电影院的生意就已经呈下降趋势了。 D、许多电影制片厂通过出售他们影片的录像版权获得大笔收入。 12、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说:现在大学生家庭困难情况比以前大有改观。因为, 现在课余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 上述结论可由以下哪个假设推出?C A、现在的大学生父母亲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这使得大学生不再需要勤 工俭学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了。 B、尽管家境有改善,学生也应当参加勤工俭学来锻炼自己。 C、课余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是学生家庭是否困难的一个标志。 D、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业上,勤工俭学的人就少些了。 13、开展国际营销的企业,一旦在某国外市场建立一套广泛的销售网络并取得销售显著 增长,就应该在国外市场采取与本国类似的营销策略。因此,在开创初期或在才建 立销售代表处的国外市场上,需采取与本国不同的营销策略。 以上哪项若为真,最支持上文中的结论?D A、国外市场与本国市场上销售网络可以完全相同。 B、广泛的营销网络要优于不发达的销售网。 C、某些国家经济比其他国家发展迅速。 D、比较起来,大型的国外市场比小型的更能适应本国营销策略。 二、双项选择题:(有2个可选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不得分也不扣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