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记忆与战争书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
第24卷第1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I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Feb.2O10
Vo1.24 NO.1
战争记忆与战争书写
张高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抗战时期日记写作非常兴盛,但长久以来没有被纳入到抗战文学研究的领域。抗战日记文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生活图
景,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较强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欠缺人性深度。
关键词:抗战B记;真实图景;个性化;民族主义
作为文学门类之一种,日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抗
日战争时期。日记文学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契机。这个时期的
日记文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折射了沐浴着血与火的历史现
实,对战争的残酷场景和敌后艰苦的斗争生活.有着准确而真
实的描写,展现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
一
、
抗战时期的日记及其兴盛的原因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El军的
铁蹄肆无忌惮地践踏着中国的土地,无数苦难的民众或者喋
血家园,或者流离失所。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许多作家离
开了自己熟悉的亭子间,走进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广阔天地。 小说家周立波抗战开始时到前线作战地记者,1937年年 底来到五台山下的八路军总部。随军转战于晋西北、晋北。在 炮火连天的岁月中他记下了《战地日记》,l938年交由上海杂 志公司出版。1938年l1月,沙汀会同何其芳以及一部分鲁 艺学生,随八路军12O师师长贺龙去晋西北和冀中。在贺龙 身边的三个月里,沙汀一直不停地作日记和札记.直到返回延 安为止。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日记和札记,在文革中大多散 失,只留下了一部七十五天的!Et记。这就是解放后出版的《敌 后七十五天》。沙汀在日记中把自己转战晋冀的历程写得颇 为详尽,记录贺龙等首长的言行也生动传神,这些材料成为他 抗战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 王礼锡是抗战日记的重要作家之一。早在1932年1月, 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时刻关心着祖国前 途和命运的王礼锡,以日记形式写下了自事变发生到3月3 日中日双方宣布停战为止的见闻、思考,题为《战时日记》,先 刊于《读书杂志》第二卷第四期(1932年4月1日出版),同年 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单行本。抗战时期,“全国文协”曾组织一 批作家深人战地去访问。访问团由四JJ J而陕西而河南而山 西.行程数千里,王礼锡作为其中的主要成员,在自己日记里 详实地记录下这一艰苦而又趣味盎然的历程。王礼锡的日 记,是从1939年6月18 El重庆出发时写起。直到同年8月l2 日他病倒中条山前一周止。前后不足两个月,但影响深远。 他在日记中叙述了所经地区的史地沿革、风俗民情、访问动 态,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叙事详赡。写景优美。既勾勒了访 问团活动全貌,也反映民众的呐喊与呼号、渴望与追求。“我 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支小小的以笔代枪的‘笔游击队’,是以 怎样地乐观主义的精神,充满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心.驰骋于炮 火连天的战地的。”l_】 在经历了与鲁迅的“死别”和与萧红的“生离”之后,1940 年萧军来到延安.并在鲁迅研究会工作,一直到1945年冬末。 关于萧军在延安的这段历史.此前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回忆过、 讲述过。但萧军延安1940年日记,是萧军自己关于那段历史 的最原始记录,留存了他当年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 感。毫不讳言,这部日记是萧军对于那段历史的个人言说,带 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然而它对于研究萧军、研究解放区 文学都有重要意义。
抗战开始后,大批文人纷纷西迁.在大后方过着颠沛流离
的日子。丰子恺的《教师日记》记下了他避祸于广西偏僻山区
的山居生活。其中有对纯朴民风、生活情趣的描写,也不乏敌
寇肆虐、血肉横飞的悲惨场景。此日记由重庆万光书局1944
年初版。l942年5月,作家阿英撤离上海“孤岛”,携家进入
苏北解放区.开展根据地文化宣传活动,直到1 947年6月止.
前后长达5年。记载这一段既艰难困苦叉充满革命激情的敌
后生活经历的,是他厚厚两大册的《敌后日记》。这是中国现
代日记文学中的长卷,反映了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和根据地人
民与各种敌人斗争的历史,是日记文学进入成熟、多样、繁荣阶
段的一个重大收获。此日记198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一时期Ft记文学写作的兴盛,一方面是特殊的抗战形
势使然。战火频仍,神州丧乱,很多作家处于不断的流动迁徙
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接触了解到底层民众水深火热的
生活.因此内心积聚了强烈的愤慨之情。他们要把每日的所
见所闻所思所想存下来,作为一种特殊的战争记忆,如果传播
出去还可以唤起民众的斗争热情。丰子恺在介绍他的《教师
日记》缘起时曾详细地说:“廿六(1937)年冬。倭寇以迂回战突
犯石门湾。吾仓卒辞缘缘堂,率亲族十余人徒手西行。辗转
迁徙,至廿七(1938)年夏而始得安居于桂林之两江。在途已
逾半载矣。此半载之中,生活诚不平凡。每于舟车旅舍之中,
抽闲记录.得五篇:曰《辞缘缘堂》.日《桐庐负暄》,日《萍乡闻
耗》,日《汉口庆捷》,日《桂林讲学》。日记之习惯盖自此养
成。”嘲另一方面是作家对日记文体的重视。现代El记文学最
早兴起于五四时期,经过周作人、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倡导,E1
.
记文学在“人的解放”这种大的思潮背景下,“用着非常冷静的
・
】37 ・
作者简介:张高杰(1972一),男,河南固始人,讲师,兰州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头脑,考察着自己的内心的每一颤动,思想的每一伸展。而把
必要的用很纯熟的技巧描写下来”,[33成为现代作家非常喜爱
的文体。写作《敌后日记》的阿英对日记文学有着系统、全面
的研究.他的《语体日记文作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Et记
写作理论的指导书。1927年出版的《流离》是阿英以日记形
式反映大革命的重要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王礼锡1939
年的访问El记还专门提到:“晚会开的时间很久。讨论得时间
最久的问题,是我们对于日记的态度问题。有的人主张我们
的日记不发表,但我以为要当作集体创作去写。最后,大家对
于日记有了重视的倾向,至少要当作准备发表的东西写。”
事实上.日记文体短小精悍、自由灵活,具有纪实的特征,易
于直抒胸臆地表达情感,非常适宜于战争环境中的个人书写。
二、抗战时期日记的重要特征
(一)反映战争现实客观、深入而全面.是了解抗战真实图
景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日记中,有对日军残酷屠杀中国人的真实记录,如
“
一
月二日.日寇五六百从昔阳进攻和顺,到西寨村时,尽捕居
民,叫他们互相捆缚,连成一串。牵到一个屋子里,再叫一个居
民纵火烧屋。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和亲戚关在屋里的这 个被迫放火的居民。怎么能够忍心下手呢?你放火不放?不 放吗?立刻就被刺刀戳死。终于也有卑鄙的怯儒者放起火 来。于是房子里的人,被烧得哀叫;房子里的小孩子在临死之 前,大声地惊哭。没有被赶出的猪牛和羊,烧得狂奔、怒吼和 哀鸣。在猪牛和羊的叫声中,夹杂着人的悲泣。而日寇笑 了。”(周立波:《敌后日记》)有对日本飞机轰炸县城后的悲惨 场景的描写。如“大南街一家院子里躺着一位老乡。被炸断了 两腿。他伏在地上,用手拐支撑着身体。还在奋力向前爬动。 光头.年纪不大,脸上有一层厚厚的尘土。只有棉裤保持住上 身和下肢的联系,它怎么爬得动呢!”(沙汀:《敌后七十五天》) 这些都是作者的亲身见闻。没有任何夸大和想象的成分.是日 本侵略中国的反人性、反人类和反人道的暴行的铁证。 “风狂雨吼,彻夜不止休,室外地泞泥如浅潭,室内亦到处 泥污.令人下足做事不得。因临窗.桌面泥污更甚,昨夜所塞 草难尽其隙,乃去之,易以屋角泥砖数十块,居然将其填好,然 光线竞不能人。”(阿英:《敌后日记》)生活条件的恶劣.物质的 匮乏,阻挡不了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抗战的热情。从这些 真实的文字,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抗战时期整个民族所遭 受的苦难以及蕴藏在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伟大的反抗精神。 (二)关注个体在民族危机时刻的心理变化,具有鲜明的 个性化特征.是抗战文学的重要补充 有学者在论述抗战文学时说:“从五四开始浮出历史地表 的个性主义,在抗战时期遭受排挤和压抑。”“大量的抗战小 说,重在塑造‘群像’,渲染众人为了民族利益赴死的决心,极 少像五四小说那样关注个体在民族危机时刻的心理变化。小 说中出现的个体形象,都带有‘格式化 倾向:心中储满民族仇 恨,个人私欲被阉割。而没有人物个性的文学.是没有生命力 的。”_5 这种缺失和遗憾在抗战时期的日记写作中得到了某种 程度的弥补,从而使日记文学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譬如萧军日记1940年9月4日:“听了一张夏列宾的《悲 歌》,这是不同的,它有一种被压抑的东西在声音里面.这像一 个被囚在笼里的猛兽.它底要自由的斗争,使人感到激动.悲 ・ 1 38・ 愤和颤栗!,,1942年12月21日:“我是一只狼,决不是一只为 ・了一块馒头.一根棍子就可以为谁服务的狗。 我渐渐地懂得 了这人间,懂得了我自己,我自己的思想开始在萌芽了。一部 文艺作品没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衙门的公文.恶劣的新闻 记事。”(萧军:《萧军日记・散步集》)萧军自己曾说:“我的日 记虽然是不完全了,但是也可以看出来我过去生活的一些纪 录.可以找到我的伟大与渺小、卑鄙与崇高,都在那里看得到。 我是个人,我不隐瞒这些的;我是个作家,我更不隐瞒这些的! 由于它真实地记载了我的一段人生奋斗的历程。我珍惜它 们。”其实。诚如萧耘在《关于萧军日记》中所言.萧军1940年 前后的El记的核心精神是“完成着恩师(指鲁迅)的遗愿”.“维 护着作为一个‘人’的尊严。”[63 (三)与世界上同类型的日记相比较,中国作家的抗战日 记有较强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欠缺人性深度.限制了反映战争 悲剧的深入性 世界上反映反法西斯战争。有很多著名的日记作品.如 《安妮日记》、《柏林日记》、《拉贝日记》等等。与这些日记相比 较.中国的抗战日记.偏重于民族性,强调全民族抗战,“抗日 高于一切”“一切为了抗日”。E73“新年沁州人民武装大检阅。
有几千人集合在城外的田野。微风中,红色旗子在飘动。古
老的刀矛和新式的轻机关枪,错杂地排列着。这是一个出色
的检阅。人人脸上表露了胜利信心和欢喜。 受检阅的人们踏
着整齐的步伐.唱着宏壮的军歌,走过检阅台。……这阅兵场
充满了我中华民族复仇的激越的空气。”(周立波:《敌后日
记》)这样的描写,当然有助于增强自信,鼓舞士气,提升民族
的抗战热情。它在战时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时隔七十多年
后,我们再仔细回想起来,这些日记不能成为世界经典文本的
局限性恰恰在此。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对全世界爱好和
平的人们进行的野蛮挑衅.日本在中国制造的种种惨绝人寰
的暴行,是对人类文明史的粗暴侵犯。每一个具有正义感的
人——不只是直接遭受侵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这样的暴
行。换句说话日本的侵华战争,不只是对中华民族的凌辱。而
且还是对全部人类文明、道义和良知的亵渎。作为私人文体
的El记,本可以记录更多的个人苦难和发生在整个中国的人道
灾难,留给世人作为控诉日本法西斯主义的证据。而面对日本
人滚滚铁蹄.中国知识分子情急之下采用了兵来将挡、水来土
掩的办法——以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来对抗大和民族的民族性.
从而将一场违反人类道义的战争理解成了民族之间的战争,缺
少了人性深度.从而掩盖这场战争更为深刻的悲剧性。
参考文献:
[1]方殷.写在王礼锡日记前面-J].新文学史料,1982(2).
[2] 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
教育出版社,1992.
[3]钱谦吾.语体日记文作法[M].上海:南强书局,1931.
[4]王礼锡.王札锡日记[J].新文学史料。1982(2).
E51张全之.火与歌I-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6]萧耘.王建中.关于萧军日记rJ].新文学史料,2007(3).
[71 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4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 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