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相似性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象征是作者运用的重要修辞手法,通过隐喻和象征,作品中的形象、事件、物体等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对作品的发展和读者的理解的重要作用。
一、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 隐喻的概念与作用隐喻是指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隐含比较,表达出一种新的意义。
它运用了直观的形象概念去暗示或指代抽象的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作品所想要传达的信息。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表达深刻内涵的功能,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引人思考。
2. 隐喻的分类与例子隐喻可以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人与物(如“月儿弯弯,似水盈盈”中的月与女子的比喻)、物与物(如“他是我生命中的阳光”中阳光与他的比喻)、动物与人(如“他如狮子一般勇猛”中的狮子与他的比喻)等。
3. 隐喻的功用与效果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帮助作者更好地传达无法用直接言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且能够使作品更加有趣和富有表现力。
通过对事物之间的隐含比较,隐喻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诠释空间,引发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思考。
二、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1. 象征的概念与特点象征是指通过某种具体的形象、符号或行为,来代表丰富而抽象的意义。
作家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将某种事物或情景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整个作品的符号,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
2. 象征的类型与例子象征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事物(如树、水、风等)、物品(如钟表、鸟笼、徽章等)、动物(如鸽子、蛇、孔雀等)、颜色(如红、黑、白等)等,它们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与黑》中的红色象征着爱情和热情,而黑色则象征着死亡和压抑。
3. 象征的作用与意义象征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具有深层次意义的表达方式。
通过象征,作家能够用简洁而强烈的形象来呈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思想。
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

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陈玉秀【摘要】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隐喻相似性依赖于客观世界和主观认知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可以创造的.相似性实际上仅表现于两个事物之间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点,是潜在的,是人类在这两个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突显其相似面或相似点的结果.【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6)002【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隐喻;认知机制;相似性【作者】陈玉秀【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6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的语言学把隐喻只看作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因而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等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 ,只适用于表达感情,政治辩论和科学论述不宜使用隐喻,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1]1980年,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根据koff,“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从认知的观点来看,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必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和范畴化,基本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范畴化的基本层面,除此之外,在人的认知体系中 ,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构成了另一重要的认知层面,Lakoff(1980)称之为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
[2]他的研究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因而更系统、更全面。
从此,认知观的隐喻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_研究现状和分歧

2009年2月第25卷 第1期外国语文Foreign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Feb.,2009Vol.25 No.1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张 辉 杨 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外语研究》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39)提 要:转喻研究似乎一直处于隐喻的阴影中,居次要地位。
从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及一般特征入手,以动词短语、熟语、通感形容词等为例,从二者的功能、产生的基础、映现发生的范围、映现的方向、形式差异、映现与突显、推理的假设性和判定的主观性等方面探讨区分二者的若干标准以及存在的分歧和问题,并强调转喻在人类认知模式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识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区分。
关键词:隐喻;转喻;区分标准;熟语;映现中图分类号:H31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01-0081-08D isti n cti on Between M et aphor and M etony m y:Sta tus quo and D is agreem en tsZHAN G Hui YAN G B oAbstract:It see m s that met ony my has al w ays been in the shadow of metaphor and considered secondary t o the latter.Be2 ginning with their definiti ons and general attributes,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es of verb2phrases,idi om s,synaesthetic ad2 jectives,etc.,this paper discusses their distinguishing criteria,the disagreements and p r oble m s thereof thr ough their func2 ti ons,foundati ons,mapp ing categories and directi ons,f or mal differences,mapp ing and highlighting,referencing hypotheti2 calness,and subjectivity of identificati on.The ai m of this paper is t o emphasize the funda mental status of met ony my and t o further exp l ore the nature of and distincti on bet w een metaphor and met ony my as t w o basic cognitive models.Key words:metaphor;met ony my;distinguishing criteria;idi om;mapp ing 引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往往是厚此薄彼。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直陈性及相似性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直陈性及相似性
马明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17)003
【摘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隐喻并不是隐没了比喻标志词的明喻,其本质在于隐喻是直陈本事,而明喻是修饰和形容.隐喻直陈性使隐喻意义并不依赖于字面包含的语义冲突,而取决于所使用的语词的通常含义.隐喻利用结构比较清晰的概念来系统认识未成形的经验或概念.从而创造了隐喻相似性,所以隐喻并不是表达现成的、明摆着的相似性的手段.隐喻相似性是结构性相似,即喻体和所喻之间存在完形相似.喻体只有部分特征被用于建构所喻的概念结构,所以喻体和所喻两者都必须具有三元或三元以上的概念结构.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马明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隐喻的相似性——最佳关联性在隐喻中的表现 [J], 谢章华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HAPPINESS/幸福”概念隐喻相似性研究 [J], 赵亚丽
3.语言哲学视野中的隐喻指称研究 [J], 马明
4.隐喻的认知基础与汉维语言隐喻的相似性 [J], 斯迪克江·伊布拉音
5.将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放在连续统中——Langacker修辞性语言观评述[J], 宋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空间隐喻的相似性

维普资讯
科技信息
0高校讲 台o
S IN E IF R TO C E C N O MA I N
20 0 7年
第3 期
英汉空 间隐喻 的相似性
( . 山学院外 语 系 河 北 1唐 唐山
牟 颖 , 王 艳琴 z 0 3 0 2邢 台职 业技 术学 院基础 部 6 0 0;.
oi tinlm t h r i nl hadC iee Me w i ,ol pat a ea l r i n tmu hw ihtesm l t so r s dC iee r na oa e p os nE gi hns. a hl ¥n rcc l xmp saeg e , e t a sn n e e i e v h g hc i i ri E I ha hns h a ef i n
河北
邢台 04 3 ) 5 0 5
摘 要 : 界 的 系统 化 是 由概 念 完 成 的 。空 间 隐喻 作 为 隐喻 学 中 的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以 对世 界 的概 念进 行 完整 的 系统 的 组 织 建 构 本 文 主 要 世 可
比喻与隐喻分析

比喻与隐喻分析比喻和隐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或隐含关系进行类比,以增强言语的艺术性和表达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比喻和隐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们的用法、特点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比喻的定义及用法比喻是一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比喻主要通过共有的特征或属性来建立联系,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感知所描述的对象。
比喻可以用于各种文体和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比喻的用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直接比喻:通过使用"如"、"像"等连词,将两个事物直接进行比较,明确地表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例如,"他的眼睛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明亮"。
2. 隐喻比喻:通过隐含的方式进行比较,不明确地点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隐喻比喻常常使用一种物体或现象来暗示另一种物体或现象。
例如,"她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其中的"春风"隐喻了她的笑容给人以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3. 过度比喻:将两个事物进行相似性的夸张和扩大,以强调某一种特点或情感的强烈程度。
例如,"他非常固执,简直像一只倔强的牛"。
二、隐喻的定义及用法隐喻是一种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通过暗示和联想来传达更深刻的含义。
隐喻经常使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指另外一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思考和体验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隐喻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名称隐喻:通过使用具有象征或隐含意义的词语,将一种物体或概念用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以传递更加抽象的意义。
例如,"她是我的明灯,引领我走向成功的道路",其中的"明灯"隐喻了她的智慧和指引的作用。
2. 动作隐喻:通过使用一种事物的动作或运动来暗示另一种行为或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的相似性 摘要: 隐喻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英汉隐喻既有表现为隐喻概念和通感作用的相似,又有着因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的一定的差异。从隐喻的相似性的视角,以英语和汉语为例,亦可说明人类思维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 隐喻;相似性;文化差异
1引言 使用语言文字,目的在于表达思想感情。要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使用必须恰如其分,否则“言意相离,凶也”(《吕氏春秋· 离谓》)。 因此,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汉]刘向《说苑·善说》)。 为了使“辞”“修”,使“说”“善”, 古人认为应当是“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善道也”(《孟子·尽心下》)。也就是说, 要必须“有象有比”。所谓“有象有比”, 简单的说就是“形象譬喻”,即“以其所知谕[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汉] 刘向《说苑·善说》)。
2隐喻 西方的隐喻研究源远流长。对隐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亚里斯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亚氏认为隐喻与明喻一样,都是一种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是一种修饰性的语言使用现象。隐喻由“本体” (target)和 “喻体” (source)两个要素构成。“本体”是需要比喻的事物,而“喻体”是用以比喻的事物。 不使用“喻词”,比喻敛于内而隐约的,称“隐喻”(metaphor)[1]。
英语的 “rhetoric”源于古希腊的“rh ētorike”, 意谓 “public speaking”。在其《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称“明喻亦属隐喻, 二者差异甚小”, “明喻省却说明即成隐喻”[2] 。在《诗学》(Poetics)中,亚里士多德将“隐喻”定义为“the application of an alien name by transference either from genus to species, or from species to genus, or from species to species, or by analogy, that is, proportion”[3]。认为隐喻不外乎有四种:或“以属喻种”,或“以种喻属”,或“以种喻种”,或“以类喻类”。比喻的认知基础是“甲似乙于丙”(A is like B in respect of C)。明喻通常明示“喻底”(the ground of comparison), 隐喻通常隐含“喻底”,大都含有认同性并进而形成“语义转化”(transference), 且喻底常常需要从中“推定”[4]。 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人们通常为隐喻所吸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隐喻的简洁、有力,而且往往伴随着感情和态度的表达[5]。
例1 Learning is climbing up a mountain. 学习就像是在爬山。 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用于思考和决定行动的常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以隐喻为基础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每天所经验的以及所做的一切都与隐喻密切相关[6]。他们从大量的语言事实中发现概念系统,如:
“辩论就是战争”。 Argument is war.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你的观点不堪一击。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在辩论中我们从未胜过他。 我们不仅用战争术语谈论辩论,还把与我们辩论的人看成敌人。我们在辩论中作的许多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按照战争概念加以构造的。尽管没有任何物质上的战斗,但确实有语言的战斗。在这个意义上“辩论就是战争”构造了我们在辩论时的行为。
3隐喻解读的基础——相似性 隐喻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7]。相似性既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基础,又是属于人的思维的。所以,人们理解隐喻性语言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虽然语境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最终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思维和形象加工的机器——大脑,具备了这种隐喻性思维的功能,即:通过相似性把“此物”与“彼物”相联系[8]。这里的“此物”和“彼物”即为隐喻当中的“本体”和“喻体”。 例2,当我们说Life is a game (人生是游戏). 要理解的本体——即人生的意义跟我们已经理解的喻体——游戏的意义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比如:人生就像游戏那样,有始有终;游戏有其规则,而人生也有一定的规矩要遵守;游戏有输有赢,人生有起有伏,有成功亦有失败等等。如果以相似性为出发点,可以将隐喻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3.1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其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客观上具体的相似,且这一相似性是在隐喻使用前人们就已经了解的。如“浪花”,水浪的形状与花十分相似,人们自然想到用“花”来称呼某一形状的水浪。两个事物的具体相似性是指二者共有的理化特征,如:形状,色泽,空间,时间,运动形式,功能特点,结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等。
例3Skyscrapers are the giraffes of the city. 摩天大楼是城市中的长颈鹿。 这个隐喻句利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即各自在其实际出现的环境中都是“高而突出”的特征。在以物理特征为相似点的隐喻句中本体和喻体都是具体事物的,一般可以依其“形似”为基础互相比喻。
3.2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所谓的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主要是指在隐喻使用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什么相似的那类隐喻。如“爱如潮水”,在这个比喻出现之前,人们恐怕并不知道“爱”与“潮水”之间存在什么相似性。它们之间的所谓相似性是听话者在使用者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并置后想象出来的。
相似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可以是客观的相似,也可以是主观的相似。不同的人可能发现相同的事物之间有不同的相似性。而且相似性也有一个程度的问题。从一个极端,我们可以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相似性,到另一个极端,每一个事物都不同于其他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隐喻之所以可能也正是因为事物之间关系的这种特性,喻体与本体之间的意义转移只是部分语义特征的转移而不是全部。如果两个事物完全相同,或两者绝然没有相似之处,隐喻都不可能成立[9]。
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比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更具有认知价值[9]。这类隐喻往往更多地出现在诗歌中,它们常常给人一种意外感,启发人们的想象力。比如:
例4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其中,通过诗人的连接和并置,使得并不相关的“乡愁”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产生了联系。读者“被迫”去想象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产生无尽的联想和震撼。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4英汉隐喻的相似性 4.1隐喻概念的相似性隐喻概念是指用隐喻形式来表达的概念。根据隐喻的构成, Lacoff[10]把隐喻概念分为结构性隐喻概念、方位性隐喻概念和实体性隐喻概念三类。它们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所谓结构性隐喻概念就是借助一事物去理解和认识另一事物。例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类似于“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 “辩论就是战争”(Argument is war), “爱情是游戏”(Love is game)等隐喻概念。方位性隐喻概念,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思维中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许多方位词作隐喻。特别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它们常常与空间概念相叠加,形成隐喻概念。无论是英语文化还是汉语文化,都习惯于用“上”或“高”等代表“好”, 用“下”或“低”等来代表“糟”。所谓实体性隐喻概念,就是用表示实体的词来表示某一抽象概念。
4.2通感作用的相似性 通感,又称联觉(synaesthesia),指来自人的各种感知的相互连通,也是创造和理解隐喻中运用的一种形式。形象地讲[11],“似乎颜色有了深度,声音有了形象,气味有了锋芒”。无论在汉语文化还是英语文化中,红色常常代表着愉悦,预示着喜庆。汉语中有“满堂红”、“开门红”、“走红运”、“红榜”、“大红人”等之说;英语中有“a red-letter day”之说,源于从15世纪起,假日、节日和基督教圣徒节(saints’ days),在日历上均用红字标出。因此,a red-letter day逐渐被用以指“喜庆日”、“值得纪念的日子”。除了红色之外,其他颜色也可以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似或相近的通感隐喻概念。如白色(white)表示“洁白”、“无辜”、“善良”、“娇弱”等含义。因此,“white lies”意为“无恶意的谎言”,尤其是为了礼貌的谎言。而汉语中也视白色为纯洁、圣洁之意。
5结语 相似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可以是客观的相似,也可以是主观的相似。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相似。相似性与文化传统有关,与信仰系统有关。由于不同隐喻中包含着人类相似的认知基础,所以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有一定的相似性。隐喻的相似性包括事物的客观特性上的相似,又包括人对事物主观上的相似感受。这都说明了隐喻是创造性的认知现象。因为认识客体本身含有历史和文化的种种积淀,隐喻又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文化行为制约于民族思维方式及传统习俗,故隐喻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形式,它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思维差异。
参考文献 [1] 冯国华.立足喻体,把握喻底[J].中国翻译,2004(3):17. [2] 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54:1406a-1407b.
[3] Emerson, R W. “The Poet” Nida, Baym et al[J].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989:1457.
[4] Leech, G. 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gman Group Ltd, 1969:153.
[5] 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330-331.
[6] 彭增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J].修辞学习,2004(6):66. [7]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58. [8] 李佐文,刘长青.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J].河北大学学报, 2003(3):29. [9] 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2000(1):21-23. [10] Lac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