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湘教版地理一轮训练:第三章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

2021届湘教版地理一轮训练:第三章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
2021届湘教版地理一轮训练:第三章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

课堂巩固跟踪检测

(45分钟100分)

[基础巩固组]

(2020·广东佛山质检)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具有拦蓄、补充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种水利枢纽。下图为我国新疆干旱区某内流河流域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地表水库相比,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A.技术要求低B.移民搬迁多

C.资金投入多D.生态破坏小

2.图中四地,最适合修建地下水库的地下拦水坝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在自然状态下,该流域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最可能是() A.3月B.7月

C.9月D.12月

解析:第1题,“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则投资较少;地下水库不会淹没地表,对地表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移民搬迁少。

易错警示:发现地下适合储水的空间,一般需要对地下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分析,那么就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

第2题,图中丙左侧有大面积由卵砾石构成的岩层,因卵砾石间隙大而地下储

水空间大;而丙右侧为黏性土层和砂砾石岩层,储水空间小;故丙处适合修建拦水坝。第3题,新疆干旱区地下水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地下水库水位高低取决于补给量与水分的蒸发量关系,夏秋季节冰雪融水量大,总体上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蒸发量,地下水位不断升高而储水量增加,故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可能是9月。

易错警示:新疆纬度较高;气候干旱,9月份以后气温快速降低,10月份可能低于0 ℃则冰雪不再融化,地下水不能得到补充,同时因蒸发因素还存在,地下水位可能下降。

答案:1.D 2.C 3.C

(2020·河北名校质检)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该水库储水量()

A.12月份最大B.3月份最小

C.6月份最小D.9月份最小

5.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A.西欧平原B.巴西高原

C.中亚区域D.澳大利亚地中海气候区

6.据图可知,该水库()

A.汛期流出量最大B.枯水期流出量最大

C.有调洪补枯的作用D.主要用于发电

解析:第4题,图示该水库水量盈余率4~8月小于1,表明这几个月份流入量一直小于流出量,到9月份达到平衡,则9月份水量最小;10月~次年2月水量盈余率大于1,3月份达到平衡,则3月份水量最大。第5题,该水库流入量4~8月较小、10月至次年2月较大,表明该区域降水量或积雪融水量4~8月少、10月~次年2月多。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4~8月为干

季而降水少,10月~次年2月为湿季而降水多。故该水库最可能位于巴西高原。

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水库在枯水期流出水量多于流入水量,在汛期流入水量多于流出水量,对区域河流具有调洪补枯的作用。

答案:4.D 5.B 6.C

7.(2020·湖北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米)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米)。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带来,海拔高的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故最大

积雪深度较大,出现时间较晚。第(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积雪大量融化,6~7月积雪融化量减小,对河流补给量减小,5~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

第(3)题,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较远,降水稀少。河流带来大量盐分,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

答案:(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

原因: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回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 ℃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

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

带来的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能力提升组]

(2020·湖北名校联考)温盐环流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表层海水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做水平运动。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温盐环流影响很大。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处表层海水下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海水北上不断向大气释放热量使水温降低②洋流在向北流时因水汽蒸发

而使盐度逐渐升高③纬度位于60°附近,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④海水结冰使盐度升高⑤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④⑤

2.若图示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会导致()

A.北美东部地区气温降低

B.欧洲西部地区夏季降水增加

C.北海渔场渔业资源更加丰富

D.欧洲西部地区冬季降水增加

解析:第1题,海水密度增大会导致海水下沉,而海水密度增大可能是海水盐度升高引起的。海水盐度升高的原因有水温降低、海水蒸发、降水减少等。图中①处附近存在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海水北上不断向大气中释放热量使水温降低,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因此①正确;洋流在向北流时因水汽蒸发而使盐度逐渐升高,因此②正确;降水多会使海水盐度减小,密度减小,因此③错误;

海水结冰导致盐分析出而使盐度增大,海水密度增加,因此④正确;地转偏向力不影响盐度,因此⑤错误。第2题,若图示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表层海水下沉减弱,海水北上减弱,即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由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知,这会导致北美东部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故A项正确。

温盐环流减弱,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减少,欧洲西部地区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都会减少,故B项、D项错误;洋流势力减弱,北海渔场渔业资源将减少,故C 项错误。

答案:1.C 2.A

(2019·四川攀枝花统考)中国东部海域汇集了多种水体,如长江冲淡水①、台湾暖流②、中国沿岸流③以及日本暖流分支④等。各种水体相互穿插,叠加风的影响,使得该海域具有丰富的冷、暖水团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典型锋面涡。读6月份亚洲大陆东部部分海域的主要水体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最容易出现典型锋面涡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4.典型锋面涡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A.利于海洋航行

B.吸引鱼群集聚

C.加快污染物扩散

D.形成连续性降水

5.舟山渔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位于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②寒暖流交汇,鱼的饵料丰富

③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上泛到海面

④长江冲淡水带来了无机营养盐

⑤位于温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上下层海水容易搅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丁海域是①②③④各种水体相互穿插的区域,冷、暖水团交汇,所以该处是锋面涡的多发海域。第4题,典型锋面涡发生海域会产生冷、暖水团生成、消散现象,冷暖水团的交汇会搅动海水,使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最有可能吸引鱼群集聚。涡的水流方向不稳定,不利于海洋航行。涡形成旋转水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连续性降水多在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与海水涡流无关。第5题,舟山渔场位于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寒暖流交汇,鱼的饵料丰富;长江冲淡水带来了无机营养盐;位于

温带海区,冬季表层海水水温低,上下层海水容易搅动。该渔场的形成并非上升补偿流所致。

答案:3.D 4.B 5.D

下图示意某年6月琼东沿海某地理事物分布(图甲)和海水表层等温线分布(图乙)。据此完成6~8题。

6.6月,琼东沿海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7.根据乙图推断甲图所示地理事物最可能是()

A.浮游生物B.降水总量

C.光照资源D.风能资源

8.与甲图所示地理事物时空分布最相似的海区是()

A.澳大利亚西部沿海B.秘鲁西部沿海

C.索马里东部沿海D.美国东部沿海

解析:第6题,乙图显示,琼东沿海水温低于海洋中部,而夏季应该是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沿海水温应高于海洋中部。出现沿海水温低的原因可能是离岸风形成的上升流所致,同时乙图显示东部海域水温等值线向东北方向凸出,据此可推断,琼东沿海6月盛行风为西南风。第7题,从该事物分布来看,越靠近海岸越多。由于该季节盛行西南风,琼东沿海地区为上升补偿流,海水上泛,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盛,A正确;琼东沿海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地带,降水少,B错误;光照资源大体与纬线平行,而图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C错误。琼东沿海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地带,风力小,D错误。第8题,甲图所示地

理事物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与索马里东部沿海空间位置相似,并且索马里沿海与海南岛东部沿海夏季时均为西南季风导致的上升补偿流,二者最为相似。

答案:6.C7.A8.C

9.(2020·山东烟台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鄂霍茨克海(位置见图Ⅰ)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冬季大部海域的海冰南下至北海道沿岸,会形成著名的流冰景观。每年1月末到3月初是北海道流冰的最佳观赏季节,但流冰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常有游客无功而返。海域西部的黑龙江是注入鄂霍茨克海的最大河流,其水量丰富,有机质含量高。海域东侧的堪察加半岛是虎头海雕的重要栖息地,虎头海雕常在浮冰上捕食鱼类(图Ⅱ)。

每年冬季,虎头海雕伴随流冰,从堪察加半岛向北海道迁徙越冬。

(1)说出鄂霍茨克海海冰边界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描述北海道流冰的形成过程。

(3)推测北海道流冰具有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4)分析流冰对虎头海雕迁徙越冬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题,海冰边界的变化特点可从海冰边界的走向和12月20日至2月

20日海冰边界的扩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形成原因可从温度、盐度等方面分析。

第(2)题,流冰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冰源、流冰动力(风力、洋流)等方面分析。第

(3)题,流冰的不确定性与冰源、流冰动力(风力、洋流)的不确定性有关,由此

入手分析即可。第(4)题,可从流冰在节省虎头海雕南下迁徙体力、提供食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答案:(1)变化特点:海冰边界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从近岸海域向远岸海域扩展;

西部海域海冰边界扩展速度快。形成原因:冬季,陆地降温速度快,近岸海域先结冰;北部海域纬度高,降温早,先结冰;受寒流影响,西部海域先结冰;

黑龙江注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低,使海水表面形成了低盐分的水层,西部海域易于结冰。

(2)鄂霍茨克海海冰丰富,为流冰提供冰源;受冬季风和寒流影响,海冰南下,

形成流冰。

(3)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冬季海冰规模减小;冬季风不稳定,冬季海冰规模不

确定;洋流不稳定,增加海冰被带至近岸的不确定性。

(4)虎头海雕以流冰为承载体南下,可节省体力;流冰为虎头海雕提供捕食场所;

流冰将黑龙江输送的大量有机质挟带至北海道海域,藻类和鱼类繁多,为虎头海雕提供食物保障;海洋表层的流冰对下层海水起到保温作用,利于冬季鱼类的生长。

莘莘学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用心。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加油!!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 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 和洋流教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2021届湘教版地理训练-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

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 课堂巩固跟踪检测 (45分钟100分) [基础巩固组] (2020·广东佛山质检)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具有拦蓄、补充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种水利枢纽。下图为我国新疆干旱区某内流河流域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地表水库相比,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A.技术要求低B.移民搬迁多 C.资金投入多D.生态破坏小 2.图中四地,最适合修建地下水库的地下拦水坝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在自然状态下,该流域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最可能是() A.3月B.7月 C.9月D.12月 解析:第1题,“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则投资较少;地下水库不会淹没地表,对地表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移民搬迁少。 易错警示:发现地下适合储水的空间,一般需要对地下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分析,那么就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 第2题,图中丙左侧有大面积由卵砾石构成的岩层,因卵砾石间隙大而地下储

水空间大;而丙右侧为黏性土层和砂砾石岩层,储水空间小;故丙处适合修建拦水坝。第3题,新疆干旱区地下水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地下水库水位高低取决于补给量与水分的蒸发量关系,夏秋季节冰雪融水量大,总体上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蒸发量,地下水位不断升高而储水量增加,故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可能是9月。 易错警示:新疆纬度较高;气候干旱,9月份以后气温快速降低,10月份可能低于0 ℃则冰雪不再融化,地下水不能得到补充,同时因蒸发因素还存在,地下水位可能下降。 答案:1.D 2.C 3.C (2020·河北名校质检)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该水库储水量() A.12月份最大B.3月份最小 C.6月份最小D.9月份最小 5.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A.西欧平原B.巴西高原 C.中亚区域D.澳大利亚地中海气候区 6.据图可知,该水库() A.汛期流出量最大B.枯水期流出量最大 C.有调洪补枯的作用D.主要用于发电 解析:第4题,图示该水库水量盈余率4~8月小于1,表明这几个月份流入量一直小于流出量,到9月份达到平衡,则9月份水量最小;10月~次年2月水量盈余率大于1,3月份达到平衡,则3月份水量最大。第5题,该水库流入量4~8月较小、10月至次年2月较大,表明该区域降水量或积雪融水量4~8月少、10月~次年2月多。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4~8月为干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 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 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与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大量水体的存在与水的运动,使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充满神奇。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之一。水的存在及其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二单元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板书】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思考绘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其他同学在坐位上自己绘图。 【学生讨论】同学们绘出的水循环示意图是否正确、完整?地球上的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板书】1.水循环的概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设计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标准解读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在教学本条“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1.什么是水循环?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 师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 (播放视频: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 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 促进水资源更新,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 洋流教案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 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 59 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示范教案(水循环和洋流)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 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 59 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

教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潮灾害,(4)带来大量降水,可使干旱缓解。 【引入新课】台风为什么会带来大量降水及暴雨灾害?这与台风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 【板书】一、水循环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思考绘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其他同学在坐位上自己绘图。 【学生讨论】同学们绘出的水循环示意图是否正确、完整?地球上的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板书】1.水循环的概念 【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放投影图】或教师画水循环示意图。 【板书】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学生归纳】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学生讨论】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哪几类?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探讨归纳】: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陆地水循环,海上水循环。 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 陆地循环: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海上循环:海洋→蒸发→降水 【学生活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范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 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60 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

2020年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练 第6讲 水循环和洋流

第6讲水循环和洋流 一、选择题 (2019·浙江宁波模拟)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解析:1.D 2.A第1题,箭头①②⑦都为城市地表水来源,其中⑦来自大气水,且为社会循环,可能为人工降水;①为社会循环,②为自然循环,所以可判断①为跨流域调水,②为地表径流;③是城市用水,不是补给

源,且还是社会循环,判断③为管道输水。第2题,城市是硬化地面,它使城市地表水增加,地下水减少;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下渗;④为城市地表水蒸发,大量开采地下水,不可能增加④;②为地表径流,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增加②;城市绿地建设,会增加植物蒸腾量,增加城市蒸发量,进而增加⑥水汽输送。 (2019·江苏卷,11~12)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4.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B 4.C第3题,读图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处,2015年与1989年之间不透水面比例的差值最大,说明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4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 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 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 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 师

水循环和洋流——湘教版必修1地理教师用书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学习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洋流的概念及成因,识记洋流名称。2.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重点)3.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 一、水循环 1.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 3.动力:太阳能和地球重力。 4.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环节影响方式 D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B 人工增雨 G 跨流域引水 1.概念: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又叫

海流。 2.作用: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并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 其环境特征。 3.分布模式 (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所示 ①中心: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②组成 ? ? ?赤道洋流: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共同作用 西风漂流:位于西风带内 赤道逆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来 大洋西岸的暖流和大洋东岸的寒流 (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所示 ①中心:位于60°N附近。 ②组成:大洋西岸的寒流和大洋东岸的暖流。 (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2)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降水环节。() (3)暖流水温一定比寒流的水温高。() (4)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一定都是暖流。() (5)淮河流域建设了多座水库,根本目的是() A.改变淮河流域气候B.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调节干流的流量D.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提示:(1)×水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及地球重力。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上,如修建水库、

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8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4水循环和洋流8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2011·如皋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大河水系构成示意图,读图并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水系形态多分布在( ) A.平原B.高原 C.盆地D.山地 2.图中所示水系分布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 A.海陆间循环B.内陆循环 C.海上内循环D.以上都不是 解析:从该图的水系形状可以看出,这儿为向心状水系,因此它多分布在盆地地区。这种水系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因此从水循环角度看,它多属于内陆循环。 答案: 1.C 2.B 下列两幅图表现了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并完成3~4题。 3.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 ①减缓城市涝灾②缓解城市缺水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 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解析:题中左图采用雨棚收集雨水,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化,能够缓解城市的缺水状况。这种模式一般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涝灾不多见。缺水地区谈不上水生态。 答案: B 4.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下渗 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径流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蒸发 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的水循环中的蒸腾 解析:右图把雨水引入地下,有利于增加下渗。 答案: A 读下图,完成5~6题。 5.若上图表示某一尺度的水循环示意图,则该尺度的水循环类型是( ) A.陆地内循环B.海陆间大循环 C.海上内循环D.海—气间的水循环 6.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多的海域在(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