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人物画的创作构思再研究

合集下载

一目了然(一)

一目了然(一)

(图4-4)
五代画家顾闳中的 《韩熙载夜宴图》 更为出类拔萃,他 表现了坐在不同角 度的人,从不同方 向观看表演,可谓 妙笔生花(见图4 -6)。
(图4-6)
这种技艺在宋代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北 宋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令人叫绝,两个 幼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玩具的刻画,实为画龙 点睛,加强了画面栩栩如生的感染力(见图 4-7)。
(图3-6)
(图3-6)
从老人到青少年的刻画,无不需要对眼睛的 特别处理,从而达到与人物面部其他器官相 协调。 老年人的五官与年轻人的有所不同,要根据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表现手法。隋强(1954 年-)的老人肖像,脸是正面的,眼也是正 视的,脸上布满皱纹,眼部也加有皱纹,这 样处理更充分地反映出人物饱经风霜面容 (见图3-8)。
(图2-5)
(图2-5)
邵梦龙(1945年-)的作 品《齐白石》(图2-6)
(图2-6)
殷作安(1950年-)的水 墨画人物(图2-9)
(图2-9)
工笔画也是一样。 当今一些作者的工笔人 物画与传统的工笔人物 画有所不同,在许多方 面都有改进,象赵燕京 (生辰年月不详)的工 笔人物画(见图2-11) 眼部尤为明显。
(图2-11)
还有的人受西画影响 较大,在这方面也倍 加注意,例如路齐一 (1949年-)的水墨 肖像Freeman,对人 物眼睛的大小、位置、 比例等都加以注重 (见图2-12)。
(图2-12)
现代人物画眼部可以画得非常细致,眼睫毛一根根地都能画出来,象林墉(1942 年-)的人物画就有这样的描绘(见图2-13),虽说这张画是侧面的,但人物眼 睛的睫毛清晰可见。 除了细致描绘以外,要注 意当所绘人物是侧脸时, 眼部描绘是否随着脸部的 朝向变化。 这里介绍几幅画,象蒋兆 和(1904年-)的《老父 操琴岂奈何》(见图2- 14)、龚建新(1938年—) 的水墨人物画(见图2- 15)、刘继卣(1918— 1983)的人物画(见图2- 16)、杨佳焕(约1960-) 的人物画像(见图2-18)、 等,都是不同角度的侧脸, 还有上扬和下俯的不同变 化。然而可以看出,人物 的眼部的刻画都是随之变 化的,且恰到好处。这无 疑表现出作者的功力。

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史

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史

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史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形式,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中可以感受‎原始人记录自‎己的生活、狩猎、舞蹈等等情感‎流动的痕迹,这些原始意识‎的审美情趣,翻开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新一页。

这一时期艺术‎可以称之为原‎始初型时期。

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绘画仅见‎典史记载,由于历史的久‎远,其绘画形式已‎无法看到,但是从大量的‎青铜器上我们‎不难看到以人‎物、动物和植物原‎形而变化的餐‎纹,饕餮纹样等其‎他纹饰,以及青铜器皿‎造型的独特审‎美价值,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它比之原‎始社会彩陶造‎型和彩陶纹样‎,在表现力、艺术想象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

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物画,以战国《龙凤人物图》《御龙图》为当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独幅‎人物画作品。

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可以看出艺术‎的审美价值已‎经从实用美感‎独立出来形成‎自身一整套完‎美的艺术体系‎。

作品虽然以“线性”描绘方式为主‎,以平面装饰为‎辅,但似乎更多地‎带有写意因素‎。

由此而发展的‎秦汉绘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形式都保留了‎“线性”特征和写意因‎素的特点。

霍去病墓前的‎雕刻那大气圆‎浑的写意精神‎、简洁明快的线‎条魄力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哲学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千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价值观、思辨心理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

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感性的“纯”文艺思想产生‎了。

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和艺实‎践奠定了中国‎文艺思想的基‎石,二王的书法风‎格,谢赫的“六法”绘画理论,刘勰的文艺思‎想等都将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是“人的自觉”时期。

六朝是人物画‎的成熟时期,画家辈出。

著名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顾恺之《洛神赋图》《列女图》《女史箴图》造型典雅、用线流畅飘逸‎。

唐代张彦远评‎价:“顾恺之之迹,紧动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任伯年人物画欣赏1

任伯年人物画欣赏1

任伯年人物画欣赏1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

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

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个月作的。

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陈小蓬斗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光绪三年(1877)作《五十六岁仲英写像》、《雀屏图》。

光绪七年(1881)作《牡丹双鸡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渔归图》,收入《陆氏藏画集》;仿《宣和芭蕉图》,收入《南画大成》。

次年作《人物册》,收入《南画大成》。

光绪十一年(1885)作《壮心不已图》、《墨笔人物山水册》、《为外祖赵德昌夫妇写像》。

华祝三多图立轴设色绢本(1.67亿元,2011年7月西冷)款识:仰乔先生封翁大人开八荣庆。

伯年任颐写。

钤印:任颐印(白文)、任伯年(白文)《华祝三多图》又名《华峰三祝图》,所绘的是一个历史典故,出于庄子的《天地》篇。

是讲古帝尧出巡至华封古地的一个深山丛林中,华封人向尧三祝,尧三次辞谢的故事,表现了尧的君子之风和华封人对圣人的讽谏,是一个极富有哲学意蕴的古老主题。

而这一典故却在任伯年的笔下展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此图所绘随尧出巡的侍女,武士和马佚,一行七人从透明的阳光里来到茵润蓊郁的丛林里。

华封三老从架临飞泉的石梁上迎过来。

在画面的中幅组成了复杂的人物群,一株大树隔为两组,人物相向围着,洋溢着欢悦的情调。

居于画中心的是帝尧,但目光所向,却集中在画右边的三个老人,古貌奇伟,不知其有几多寿。

尧的随行个个器宇轩昂,更衬托了尧的帝王之姿。

人物与环境结合得那么自然,而又不可移易。

高树茂林,昂然直上,潺潺流泉,横贯眼前;画面浓荫下露出空白,更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充满阳光的地方。

三度空间的安排,运用了传统的三远法透视。

而人物画得古透浑厚,重彩大色,石青石绿的主调上,人物衣着五彩缤纷,仕女衣饰上勾着闪光的金色,岸草溪花更点缀得春光融融;芭蕉的翠绿映着洁白的流泉,浓翠的树林间时而闪出朱砂的藤叶,处处散发着抒情的气息。

清末传统人物画之嬗变——由观察方法和造型方法谈起

清末传统人物画之嬗变——由观察方法和造型方法谈起

美术时空A R T E D U C A T IO N R E S E A R C H清末传统人物画之嬗变—由观察方法和造型方法谈起□周燦摘要:任伯年作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为晚清人物画坛吹来了新鮮的空气,这直接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人物画发展。

徐悲 鴻所提倡的中西合璧的写实主义道路,则使人物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

关键词:任伯年徐悲鴻观察造型西画东渐一、 传统人物画观察方式向现代观察方式的转变中国传统人物画不太讲究写生,临摹前人模本是古典艺术 的重要学习方式,也就是谢赫“六法”中所说的“传移模写”。

传 统肖像画创作常以默记为主,以对真人写生为辅。

五代顾闳中 所绘长卷《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画家默识心记后的杰作。

完成肖 像作品的方法包括“面写”“背拟”“背拟”“默写”“追写”等,同时 相术所影响的造型程式也影响着画家的观察方式。

西方的素描强调准确科学的比例结构,对模特进行写生是 绘画训练的基础。

早在波臣画派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真人写生,任伯年早期也大量临摹了陈洪绶和任薰的人物画。

但任伯年后 期的风格与其同时代的画家之差异和他的学习方式有关:家传 写真术培养了他的造型能力;他坚持写生并学习素描、速写。

但 任伯年还是继承以传统临摹为主、写生为辅的模式。

而在任伯 年之后“五四”期间徐悲鸿、蔡元培、康有为提倡的造型观主张 用西方的“精准”“科学”来改造中国画,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现在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的教学:先进 行人物素描写生教学,再辅以临摹。

从传统到现代,人物画写生 的观察学习方式已经逐渐地代替了临摹和固定的面部程式。

可见,西画东渐首先改变了中国画家的观察和学习方式。

二、 从传统的造型观到现代的造型观的转变西洋人物画准确科学的结构比例和光影明暗所产生的逼真 效果,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造型观产生了 较大的冲击,在造型上推动了传统人物画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造型观从本质上不同于西方:西洋绘画以科学 理性的方式为基础,注重人物造型的比例、透视、解剖的精确性;而中国式的造型观则可以称作一种泛相术色彩的造型观。

中国画线条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探索

中国画线条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探索

中国画线条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探索摘要:纵观中国绘画历史,其发展历程十分的辉煌,古人在进行绘画的时候,对“骨法用笔”已经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艺术人员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往往都采取“以线造型”的方式,线条是构成一幅完美的美术作品的基础和关键。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就中国画线条在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与各位分享,希望能够给各位带来一些指导和帮助,并推动我们国家美术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水墨人物画;创作;运用基于中国绘画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比喻成为线条的艺术,线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奠定了其在中国绘画之中所占据着的基础性作用,艺术家们能够通过运用线条,来对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行充分的抒发。

与此同时,优美线条也能够让人们的审美能力实现根本性的提升。

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许多人员在进行中国画研究的时候,往往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中国话的笔墨问题上,对于线条的研究则存在着明显的短板,这就导致中国画线条研究一直难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一、传统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起源和概述(一)传统中国画线条的思想起源中国画同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比喻成为古代哲学的动力和源泉。

相关创作人员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往往十分关注中国画的内涵和精神,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核。

由于中国的古代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已经十分的完备,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因此,他们构成了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二)“线”的概述因为中国绘画自身的实际情况,“线”在中国绘画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

我们国家著名的绘画大家潘天寿先生曾经说过:“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意线为骨。

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

任伯年人物画艺术欣赏

任伯年人物画艺术欣赏

任伯年人物画艺术欣赏发表时间:2018-09-18T10:00:41.730Z 来源:《知识-力量》1月中 作者: 陈白[导读] 早在同治年间评价上海画家的《论沪江书画七绝》中,任伯年(名颐,字伯年)就被列为少数名家之一。他所生活的年代,火炬与炮剑相映,号角与丧钟互鸣,然而就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成就了特殊的任伯年。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摘要:早在同治年间评价上海画家的《论沪江书画七绝》中,任伯年(名颐,字伯年)就被列为少数名家之一。他所生活的年代,火炬与炮剑相映,号角与丧钟互鸣,然而就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成就了特殊的任伯年。本论文基于大量确凿史料,对任伯年的生平及绘画基本脉络进行分析,从任伯年人物画的基本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对他的人物画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任伯年人物画是他在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加以实践的结果,他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任何事物是非的标准。该论文从多视角剖析任伯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修养与画学思想之间的必然联系,摸索总结任伯年独特艺术风格之所在,为后人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艺术

一、任伯年人物画的基本内容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绘画被紧紧包裹在由战争引发的民族文化大冲突中,毫无生气的画坛局面即将面临崩解,沿海城市的的画家群体首先接受洗礼。外来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使他们背负起了寻求民族艺术精华的重担,力纠柔媚,重生活,不薄洋技,敢于创新变革,使近百年中国的画坛转而焕发生机,创造出堪称不朽的艺术高峰。这功绩得首先归功于清末的海派画家。而任伯年作为海派画家中人们较熟知的一员,他的绘画创作曾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

(一)肖像画

任伯年的肖像绘画不光重神,而且还注重形似,从而形成了形神兼备的风格特点。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任的绘画进入了高峰时期,绘制出了许多精彩的的肖像画艺术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高邕之书丐图肖像》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任伯年对于画中人物的举止、动作、神态等的的细腻体现。该画将高邕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的入木三分,比清代同期只求形似、忽略人物精神气质的肖像画高出许多倍,近而充分体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特点。该作品以生动的笔墨、有趣的立意和奇妙的构思方式,体现了艺术家对于画中物象的怜悯之心。任伯年的肖像画在造型上不仅传承了以往传统的形似,还加入了文人画所具有的的笔墨情趣韵味,并吸收西方绘画的风格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模式,开启了肖像画由古典样式向现代样式转化的先河。

中国画论(最终)

中国画论(最终)

1工笔人物重点 第一章1.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人们一般以笔触洗练,水墨淋漓的方法完成的画称为写意画,把工整细致,色彩鲜丽的方法完成的画称为工笔画。

2.1973年和1979年先后在湖南长沙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龙凤人物图》和《人物御龙图》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既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

3.人物画至唐代达到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

4.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在历史经历过两个重要的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是盛唐时期.5.目前我能见到最早的卷轴人物画作品是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和,《烈女图卷》。

6,东吴三国的曹不兴画佛像风格独特,被誉为《曹衣出水》,南朝宋国的陆探微,梁国的张僧繇,晋朝的卫协等各有所长。

7。

凹凸法或叫“渲染法”是吸取了印度佛像的画法才出现的,即使人物的衣服产生凹凸,分出阴阳向背增加了空间感,体积感,达到更高的视觉真实。

9: a 唐代的人物画由于国力强大,文化繁荣,总的面貌气度恢弘博大,刚劲厚重,工整浓艳,丰顾典丽代表作品和画家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韩滉的《文苑图》。

b:唐代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百代画圣”;画风 被当时称为“吴家样”特殊的线描画法被当时誉为“吴带当风”。

传其作品有《送子天王图》;《地狱变相图》;《鬼伯图》。

10宋代以后,人物画的社会地位逐渐让位于山水,花鸟画,盛唐面貌已不可见,风俗画有张择端的《清明河上图》;李嵩的《货郎图》;李唐的《采薇图》;马远的《踏歌图》还有李公麟的线描画法“淡毫轻墨,不施丹青”等。

11:壁画,敦煌壁画;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壁画.中国经典的庙堂壁画。

第二章 工笔人物画的基本特点其他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人物画的最大特点是“传神”,最高境界是神似,然而传神是建立在写形的基础之上的,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论点;既要注意对象的客观外在形体,更注重通过主观想象,对客观对象进行取舍,概括之后的“心中形象”。

论任伯年肖像画的用线特色

论任伯年肖像画的用线特色

十 分讲 究 用线 , 以说 线 条在 中 国画 ( 可 尤其 是人 物 画 ) 中是 最基 本 和最 有效 的艺术 造 型手 段 , 从古 至 今 的
中 国历 代 画家们 , 似乎 始终 都在 探 寻线条 世界 的奥秘 , 以有 人又把 中国画称 作线 性艺术 。 朝齐 人谢 赫 所 南 在 《 品》 画 中提 出“ 气韵 生 动 、 骨法 用 笔 、 物象 形 、 应 随类赋 彩 、 营位 置 、 经 传移模 写 ”] 画 六法 中 , 二 点 I t 的绘 第
的 画有 “ 自民间 ” 来 的深厚 根 源 。青 年 时期 的任伯 年为 名画 家任 熊 ( 长 ) 赏识 , 把他 介 绍给兄 弟 任薰 渭 所 并 ( 长 )使 他 又受 到两位 名 家的精 心指 导 。 过 学 习“ 阜 , 通 二任 ” 他 间接地 学会 了 陈老莲 的“ 细双 钩法 ” 。 工 和百
3 50 ) 1 10
( 江 万里 学 院 ,浙 江 宁 波 浙
摘 要 :线 条 作 为 一种 极 具 表现 力 的 艺术 语 言 , 绘 画 领域 里 有 着 特 殊 的 地位 和意 义 。 清 末 时期 海 上 画 派最 具 影 在 响 力 的画 家任 伯 年 在 用线 方 面 有 着极 高 的 造 诣 与 贡献 ,文 章 主要 以其 人 物 肖像 画 的用 线 特 色 与绘 画风 格 等 方面 进 行 论 述 , 望 能 对 当代 艺 术 理论 研 究 与绘 画 创 作 实践 有 所启 示 。 希
关 键 词 :任 伯年 ; 肖像 画 ;绘 画 风 格 ;用线 特 色
中 图分 类 号 :J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2 0( 0 1 0 — 0 2 0 61 25 21 ) 3 07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 练 的 艺 术 技 巧 , 而 , 巧 总 是 为 表 现 思 想服 务 的 。任 伯 年 人 物 画 的 创 作 构 思 从 取 材 到 主 然 技
题 的 确 定 , 思 想 内容 显 得 特 别 鲜 明 。 其 关 键 词 : ̄, 年 ; 物 画 ; 作 构 思 ; 术 作 品 ; 意 +-f f i 人 创 艺 创
南京博物 院藏 )《 ,人物轴》 16 年 )《 (85 ,二十 四孝图》 16 年 (86 作, 广东省博物馆藏 ) 《 ,风尘三侠 图轴》 16 ( 87年作 , 苏州市博
物馆藏 ) 《 馥 三 十九 岁 小像 》( 8 8年作 , 苏 省博 物 馆 ,沙 16 江 藏 ) 《 云山民行 乞图》 16 ,横 (8 8年作 , 中央美 术学 院藏 ) 《 云 ,淞 先 生像轴》 作于 16 ( 89年底 17 8 0年初 ) 。从 这些遗作 看 , 等 肖 像 和扇 面是 画家 1 9世纪 6 0年代后期的主要创作 。 《 东津话别图》 16 ( 88年作 , 国美术 馆藏 ) 以说是任伯 中 可 年6 O年代的代表作 , 画家 寄居 宁波 四年后 的创 作。画上题 是
23I 4
全 国中文核心 期刊 艺术百家 2 1 0 0年 第 8期 总第 l7期 1
年代 中期起 , 是他创 作 的开始 , 这期 间主要 是植 根于 民间 , 学
习 民间艺术 的传统 , 是他创作上 的准 备时期 ; 十年代 他对传 七
统的 中国画有 了研究 , 博采 众 长 , 同时 又从 西 洋 画 中吸 收 营 养, 并融人中 国画 的创 作之 中 , 这是他 创 作上 的变法 时期 ;0 8 年代不拘成法 , 于创新 , 勇 是他 创作 上的 鼎盛 时期 , 并被 誉为
口 淑 任 年 物画 创 构 再 究 孙 芹 伯 人 的 作 思 研
HUNDRED CH00LS I ARTS S N
文 章 编 号 :0 3— 14(0 0)8—04 0 10 9 0 2 1 O 24— 4
任 伯年人 物 画的创 作构 思再研 究
孙 淑 芹
( 华东 师 范大学 艺 术研 究所 , 上海 2 03 ) 033


1 纪6 9世 0年 代任 伯 年 人 物 画 的 创 作 构 思
任伯 年生在鸦片战争爆发的那年 , 在他青 年时代 , 民族 矛 盾、 阶级矛盾十分 尖锐激 烈 , 国主义 的蹂躏 , 朝反 动统 治 帝 清
的腐 败 , 国侵 略者强 迫 中国的反 动政府 签订 了一个 又一 个 外
如旧识 , 宵箕灯 , 雨戴笠 , 琴歌酒赋 , 探胜 寻幽 , 相赏无 虚 日, 江
不 平 等 条 约 , 迹 斑 斑 , 痍 累 累 , 一 个 中 国 人 都 会 感 到 痛 血 疮 每
心疾首 , 义愤填 膺。就在 太平 天国起义军转 战大江南 北 , 进攻 浙江时 , 约是 16 年底 , 大 81 年轻 的任 伯年毅 然投奔 太平军 , 在 军 中, 令掌军旗 , 站在革命斗争 的最前线 。16 84年 中外 反动派 结成反革命 同盟 , 同扼杀 了太平 天 国农 民革命 , 共 天京 沦 陷 , 任伯年 回到家乡 , 寄居宁波四年。这段革命 斗争生 活 , 任伯 对 年后来 的创作构思 , 有很大影响。 任伯年在 宁波 时 , 他见 到 了当 时誉 满 南 中 国的任 阜 长 。 他 的早期创作 , 就始 于此 。如《 稻熟 鹌鹑 》 折 扇 ,8 5年 作 , ( 16
摘 要 : 为 一 个 进 步 的 现 实 主 义 画 家 , 伯 年 不仅 关 心 国 家 、 族 , 且 通 过 自 己的 作 作 任 民 而
品 , 鼓舞人 民 、 育人 民 。可贵 的是 , 作 品 的思 想性 , 是说 教 , 是 通 过 活 生 生的 有血 去 教 他 不 而
有 肉的 、 关 的 艺 术 形 象 表 现 出 来 的 。任 伯 _ / 物 画 的 创 作 构 思 主 要 源 自其 进 步 的 思 想 和 完 f . i , -
山之助 , 生之 乐 , 友 其游 洵 不 负矣 。兹 将 随 叔阜 长囊 笔 游 金
作 者 简介 : 淑 芹 (9 0~ ) 女 , , 海 人 , 汉 理 工 大 学 文 学 ( 术 学 ) 士 , 东 师 范 大 学 艺 术研 究所 讲 师。 研 究方 向 : 孙 18 , 汉 上 武 美 硕 华 艺术 学 。
“ 派 ” 坛 的领 军 人 。尽 管 如 此 , 海 艺 由于 他 不 是 文 人 画 家 , 的 他
社会地位很低 , 以即使 留下 画语 录, 所 也无 传记 画评 , 去 书 过 籍 中有关任伯 年的文 字资 料很少 , 对研究 任伯 年 的创 作构 这
思带来不 少困难。现在 只能从 他大 量 的遗 作 , 以及 少量 的 画
跋说 : 客游 甬上已阅 四年 , “ 万丈个 亭 、 徐朵 峰诸君 子 , 一见 均
跋, 民间传说 的口碑来加 以研 究 ; 具体 生动 的艺 术形象 , 从 来
考察他 的审美趣 味 和审美 理想 , 因为艺术形 象是 必然要 打 上 画家个人 的思 想 、 感情 、 性格特征的烙 印的。
中 图 分 类 号 :0 J4
文献标 识码 : A
Re t d p n Co c p ie Fiu e P i tn y Re su y u o n e tv g r a n i g b n Bo—n a — in
S U h —q n S u — i
任伯 年三 十余年 的创作 生涯 , 目前能 见到 的最 早 的作品 是同 治 四 年 ( 8 5) 最 晚 的作 品 为 光 绪 二 十 一 年 冬 十 月 16 , (8 5 。他 的创作道路 , 19 ) 大约 可分 为三个 阶段 : l 纪 6 从 9世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