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常用经穴针刺深度研究

合集下载

腹针(有理论有图有实例)

腹针(有理论有图有实例)

腹针(有理论有图有实例)导读腹针技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脉和局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

相对背部而言,有称“腹部深似井,背部薄似饼”。

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深筋、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

腹壁中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位于其中,为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及向全身运行气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腹针对全身的调节提供了多层次的穴位结构,使医者施治时可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刺激与影响不同的外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和整体的作用。

其中深层距离内脏组织最近,通过刺激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为主,对应的是腹部八廓图(图 7-2);中层是经脉循行层,以调节经脉中的气血运行,对应的是腹部经穴图(图 7-3);薄智云教授发明的“神龟图”与全身具有明确的应答关系,又称“全息图”(图 7-4),位于腹壁的浅层,通过刺激以治疗局部疾病。

1. 落枕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随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用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用下脘、商曲(双)。

2. 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随证加减: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者,用人中、印堂;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者,用气穴(双);以腰痛为主者,用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合并坐骨神经痛者,用气旁(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3. 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

随证加减:咽部疼痛,加下脘下;高热不退,加气海、关元。

到了推荐好书的时间啦,今天的主角——《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本书为广东省中医院 10 年来开展“杏林寻宝”工作引进与传承的 40 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汇编,涵盖了针、砭、灸、药、导引、按摩以及诊法等多个技术门类。

该书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中医学在多个领域内的独特技术内涵,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可靠,入选技术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腹针针法

腹针针法

腹针针法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攫,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

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

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针灸穴位 府舍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府舍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府舍穴说明指导书总述府舍,经穴名。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阴脾经。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主治腹痛、积聚、疝气等。

直刺1-1.5寸。

1.名称府舍穴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针灸甲乙经》4.隶属足太阴脾经5.位置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6.主治腹痛、积聚、疝气7.功能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8.操作直刺1-1.5寸9.主要配伍配冲门穴治腹满积聚10.定位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11.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

有腹壁浅动、静脉。

分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12.名词释义府,聚也。

舍,指居处。

穴为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阴维之会。

即为五条经脉气血聚会之处所,故名府舍。

13.功能作用健脾理气,疏肝止痛。

14.详细主治腹痛、积聚、疝气等下腹部病证。

15.详细操作仰卧,先于曲骨穴上0.7寸处作点,此点旁开4寸处是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附件炎、脾肿大、铅中毒、阑尾炎、便秘、霍乱、少腹胀痛等。

17.配伍1、配冲门穴治腹满积聚。

2、配章门穴、期门穴、足三里穴等治急性胰腺炎。

18.附注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9.相关论述1、《釆艾编》:“府舍,腹结下三寸,足太阴厥阴阴维三脉交会入腹络肝腹,络心肺,从胁上至肩,言其交过肝经之次舍也。

”2、《针灸甲乙经》:“在腹结下三寸。

”3、《医宗金鉴》:“从冲门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

”4、《新针灸学》:“冲门穴之上七分去中行旁开约四寸。

”5、《中国针灸学》:“在断骨窝部,当耻骨平线之外上一横指。

”。

针刺胃脘下俞等穴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观察

针刺胃脘下俞等穴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观察

临床研究与经验●……………………Ⅲ…一一针刺胃脘下俞等穴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观察王燕珍1,2(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2.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忻州034000)-,桫弗詹I I爹院学鲰20l os第11卷第4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胃皖下俞等穴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采用针刺胃脘下俞、带脉、丰隆等穴的方法,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指数、腰臀比值、腰围的变化进行比较和评定。

结果:治疗后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值、腰围明显降低。

结论:运用此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不但标本兼顾,疗效确切。

且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带脉;丰隆;足三里中图分类号:R5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58(2010)04-0035-03单纯性肥胖是指无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陛疾病的病因引起的肥胖.是由于机体摄人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造成内脏和皮下脂肪蓄积而使体重超常,并以肥胖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

单纯性肥胖症是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病等多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疾病的危险冈子。

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其寿命,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

防治肥胖对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动脉粥样硬化、胆石症、中风和某些癌症的发病及减轻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人选病例均系我院2008年4月一2009年9月针灸理疗科门诊患者,年龄20岁~50岁;其中男18例,女42例;病程2年一15年。

1.2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全国第5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单纯性肥胖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首先根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排除继发性肥胖。

1.2.1成人标准体重测算[身高(cm)一100]xO.9=标准体重。

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20%者属超重:实测体重大于标准体重的20%但小于30%,属于轻度肥胖。

实测体重大于标准体重的30%但小于50%,属于中度肥胖。

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因素探讨

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因素探讨

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因素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操作措施。

方法:对25例芒针深刺中脘穴病例在进针后进行局部螺旋CT扫描,取得芒针行经部位的腹部横断面CT图像,用以识别芒针所穿及器官。

结果:25例次针刺扫描累计识别到穿及器官的例次分别是:胃体14、横结肠12、小肠11、胰头9、左肾静脉4、肝左叶4、脾静脉3、十二指肠1。

结论:坚持进皮后小幅捻转、缓慢进针、不留针的原则,同时治疗期间嘱病人均匀浅呼吸,在近乎空腹状态下操作,则芒针深刺中脘穴应是安全的。

[主题词] 长针疗法;穴,中脘;针刺深度芒针深刺中脘穴用于治疗”胃脘痛”已为国内学者所推崇[1],近年来相关应用报道也显示了此疗法在胃肠道疾病中的治疗作用[2]。

但由于对芒针的”体长深刺”,以及对位于上腹部的中脘穴深部解剖结构产生损伤的顾忌,使此疗法产生了一定的盲目感,鉴于安全考虑而弃之者有之。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手段,实时观察记录芒针深刺中脘穴时针体所经路径,并对其结果加以讨论,就此疗法的安全因素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均系临床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经芒针深刺中脘穴治愈病例。

为提高可比性,特选择体形适中(过胖和过瘦者不纳入)病例,而对身高则未另加筛选。

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83岁,平均52.5岁。

2 观察方法2.1 针刺方法选穴为中脘穴,在腹中线歧骨(胸剑联合)至脐中之中点;芒针为直径0.4mm,长150mm(6寸)。

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垂直缓慢小幅捻转进针,嘱病人坚持均匀浅呼吸。

进针深度70mm(2.8寸)以上直至明显得气后,再依补泻需要,施相应手法捻转治疗后,不留针同法出针。

2.2 影像学观察方法(1)设备:美国GE公司产HispeedFX/I螺旋CT机。

(2)影像采集:病人仰卧CT扫描床上,进针得气后即时扫描。

以中脘穴体表进针点为中心,对头、足侧各150mm范围分别采集正、侧位像(scout)。

腹针疗法-我为大家都本书

腹针疗法-我为大家都本书
亲传大弟子:林超岱。
概念
腹针疗法是继承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结合现代医 学对经络的研究成果,经过20多年的反复临床实践, 整理出来的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 难病为主的一种 新的针灸方法。
腹针机理
• 腹部不仅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内脏 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 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
常 用 处 方


禁忌、适应症
禁忌症
• 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 • 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 部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的大月份孕期。 • 长期慢性病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应慎用。 • 肝脾大的患者,需注意两肋不宜深刺。
适应症
• 除去禁忌症的其他疾病。一般而言,为内因性疾病,即 以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适应 症。

中:下脘、右上风湿点、大横

深:中脘、关元
• 注:右上风湿点主肝与中焦
椎动脉供血不足
• 主诉:间断头晕10年,加重伴头痛1年。 • 症状:患者平时多伏案工作,常感头晕,起初休息后可

常用处方
常 用
壹 贰叁肆
处 方
天 地 针
引 气 归 元
腹 四 关
调 脾 气
1、天地针
• 由中脘、关元两穴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 天,关元为地。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 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为小肠之募穴,有培肾固本、 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有补脾肾之能。
引气归元
• 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中脘、下脘均属于 胃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肺经起于中焦, 故兼有主肺气肃降之功。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 肾又主先天之元气,因此,此四穴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 故名“引气归元”。《难经 四难》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肝 与肾。”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

电针腹部经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观察

电针腹部经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观察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 1 腰 围与 肚脐 围 .
让 受试者在 同一 时间段 由同一人负责测量 。受试者直立, 两脚分开 3  ̄4 m 用一根没有 弹性 、最 dN度为 1m 0 0 c, , m的软
尺 放 在 髂 前 上棘 与第 1 肋 骨 下缘 连 线 的 中 点, 水 平 方 向围 2 沿
的细菌 、蛔虫感染, 或喜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 以及 肥胖、遗传 、体质量下 降过快等 因素导致胆汁 内胆 固醇 、非结 合胆红素 、 盐、钙盐等成分 比例失调, 胆 积聚并沉淀, 胆囊动力 下 降而形成 。 现代 医学多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内镜下奥狄 氏
括 约 肌 切 开 排 石 术及 纤 维 胆 道 镜 取 石 术 等 治疗 , 均 有 一 定 创 但
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 需采用深刺而久留针的方法。由于单纯性 肥胖症患者腹部臃肿肥大, 脂肪堆积, 所以选取任脉、 胃经腹部 脾
受试者在 同一 时间段, 穿相 同的一套外衣裤 , 使用 东莞百 利达健康器材有 限公司生产的电子健康秤 ( 型号 H一 8 ) D 3 0测量体
质量 ; 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前, 赤脚测量身高 。M =[ B I 体质量 (g/ k )
1 2 诊 断标 准 .
参 照 世 界 卫生 组 织制 定 的 亚 洲成 年 人肥 胖 划 分标 准 诊 断分 级,I级肥 胖 :B I 5 0 9 9 k / I级 肥胖 : M 2 . ~2 . g m ; I B I 00 k/ M ≥3 . gm ;腰 围标 准 :男性 腰 围 ≥9 m 女性 腰 0c, 围 ≥8 m 0c。
的腰 腹 围 周长 , 肚 脐 围 往 往 是 最 大 的 周 长 , 以, 时测 量肚 而 所 同

中脘穴

中脘穴

中脘穴一、中脘穴所属经络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二、解剖学定位1.位置汇考(1)中脘去上脘一寸。

——《素问》(2)在鸠尾下四寸也。

——《难经》(3)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针灸甲乙经》(4)在上脘下一寸。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十四经发挥》(5)在脐上四寸。

——《铜人腧穴图经》(6)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针灸大成》(7)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歧骨与脐之中。

——《类经图翼》(8)在尾下三寸。

——《针灸大全》(9)从建里上行在脐上四寸。

——《医宗金鉴》(10)在鸠尾穴之下三寸,脐上四寸。

——《新针灸学》朱琏(11)在腹部中央。

——《中国针灸学》承詹安综上所述,关于中脘穴的位置可归纳为五说:(1)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2)在腹部中央。

(3)在鸠尾下四寸也。

(4)在鸠尾下三寸。

(5)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2.现代表面解剖学定位中脘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3.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4.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三、针刺方法:直刺1—1.5寸1.直刺中脘穴直刺进针,穴下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若继续深刺,针可入胃。

2.斜刺由于正常成年人肝的前下缘在前正中线上下可延至剑突下3~5厘米。

在针刺中脘时,若针向后上方斜刺,会刺伤肝脏。

因此,针刺中脘前应摸清患者肝的大小及体表投影位置。

3.深刺由于针刺角度不同,深刺可能会累及胃体、横结肠、小肠、胰头、左肾静脉、肝左叶、脾静脉及十二指肠。

即便如此,长针深刺中脘穴临床应用是可以安全完成的,但必须注意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常用经穴针刺深度研究
[摘要]目的:为求得腹部主要常用经穴的安全针刺深度。

方法:取51具较新鲜成年人尸体,其中男尸21具,女尸30具,定穴,冰冻后,用解剖学断面方法切割成穴位断面标本,等自然化冻后,测量穴位皮肤浅点至脏器深点间的距离,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

结果:得到腹部1 7个穴位浅点至深点间的安全针刺深度范围。

[主题词]穴位,胸腹部/解剖学和组织学;针刺深度
针刺深度是针灸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报道不多,关于腹部穴位针刺深度的报道更少。

腹部针灸穴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部分穴位是临床常用穴位。

这些穴位主要分布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等。

腹前壁的深部为腹腔,腹腔内有许多重要脏器,例如:肝、胃、大肠、小肠、肾、脾和膀胱等。

针刺腹壁部穴位,若深刺,易刺伤上述脏器。

如果深刺并大幅度提插捻转,会造成某种程度的脏器损伤。

有些损伤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例如刺穿膀胱、胆囊,使尿液或胆汁外溢,引起腹膜炎等。

笔者对腹部17个常用经穴深入研究,旨在为针灸医生提供不损伤腹腔脏器的安全深度,以避免刺伤某些脏器引起不良后果的发生。

1材料和方法
取51具发育正常、无变形、胖瘦适中的较新鲜成人尸体,其中男尸21具,女尸30具。

(1)在尸体上划线定穴。

穴位的皮肤点,称浅点。

浅点的定位以1991年1月1日实施的《经穴部位》标准为准。

先用颜色铅笔定穴和划穴位切割线,然后用红色或蓝色油漆复染浅点和切割线。

腹部穴位的切割线均为上下方向。

将尸体截去四肢和头颈,把定好穴和划好切割线的尸体躯干部分,放入-30 ℃以下的低温冰柜内冰冻4天。

在皮肤穴位浅点处,用尸体切割机,沿穴位切割线将冰冻尸体切割成断面。

切割机的锯条与穴位皮肤呈90度垂直。

(2)等穴位断面标本自然化冻后,用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浅点与深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深点为刺及脏器离浅点最近的点。

(3)测量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用电脑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它们的结果。

测量长度单位用毫米(mm)。

2结果
共测量腹部左右成对经穴12个,不成对经穴5个。

这17个穴位大部分分布于上腹部,小部分分布于下腹部。

挑选这些穴位进行研究,是考虑上、下腹部有重
要脏器,针刺刺及易产生意外。

17个穴位的测量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由表1可发现,刺及脏器的深度,上腹部穴位大部分较接近,一般在11~17 mm之间,其中以章门和京门穴稍厚。

左右对称穴位间的厚度较接近,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证明左右对称穴位间厚度无显著性差异。

下腹部的横骨穴,刺及膀胱的平均深度在25 mm左右。

横骨穴标准差比上腹部其它穴位的标准差大,说明横骨穴的深度离散度大,这种现象与膀胱充盈度大、小变化有较大关系,在临床针刺时要引起注意。

左右对称穴位,男女间的厚度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证明左右对称穴位间厚度无显著性差异。

由表1发现,上腹部的4个不成对穴位,刺及脏器的厚度接近,其中以鸠尾穴最厚,深度在15 mm左右。

下腹部的曲骨穴,男性比女性稍厚。

曲骨穴与上腹部穴位的厚度比较,曲骨穴明显厚,约是上腹部穴位厚度的1倍。

曲骨穴男女性标准差均较大,证明该穴的深度离散度较大。

将不成对穴位针刺深度进行男女间的显著性
检验,P值均大于0.05,证明男女之间无显著的差异。

3讨论
笔者研究17个常用经穴,是为针灸临床工作者提示这些经穴刺及脏器的平均深度和经穴深部为何脏器。

这17个经穴分布于上腹部和下腹部。

上腹部深面脏器主要有肝、胆、脾、胃、肾等;下腹部深面的脏器主要是膀胱等。

临床医生针刺腹部经穴一般在1.2寸左右,约30 mm。

这一针刺深度针尖已入腹腔,有可能刺中脏器。

据临床观察刺中消化道,如无反复长时间提插,引起损伤反应不明显。

如果刺中肝、胆、脾、肾和膀胱,又反复长时间提插,会引起较严重的损伤或后果,例如脾出血、膀胱内尿液外溢等。

针刺下腹部穴位,建议患者排空小便,膀胱回归盆腔,可大大减少刺中膀胱的可能性。

本文研究的材料为较新鲜的尸体,测得深度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