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

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出了衬词“呀拉索”,极富西藏民族特色,最后一句“青藏高原”,旋律在“高”字上自由延长,翻卷跌宕,充分体现了山歌悠远绵长的旋律与情绪特征,使情感的宣泄达到顶点,给人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美感。

第四,华北平原地区的小调。在冀、鲁、豫地区,人民在劳动生活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小调”,代表着冀、鲁、豫人民歌唱的地域特色。小调,又称小曲,它产生于人们劳动之余的休息、娱乐、喜庆等场合,来抒发情感,美化生活、消遣助兴。小调旋律优美流畅,曲折委婉,细腻动人,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如流传于河北一带的《小白菜》,它以质朴的音乐,简练的语言, 带有哭腔的音调以及逐层下旋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的悲伤痛苦心情。“亲娘呀,亲娘呀”的呼喊,声声凄凉,催人泪下。《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流行于沂蒙山区的小调,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以山东小调《十二月调》为基础改编而成。发表论文。该曲以淳朴的语言热切赞颂沂蒙的山色风光,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民歌仅由四个乐句组成,简洁明快,旋律与歌词的语调极为贴切,这不仅使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性,还突出了音乐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五,江南平原小调。江南平原淫雨绵绵的自然条件使人在感情上更加细腻,所以,江南小调细腻柔婉,清雅秀丽。欣赏江南小调,犹如进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画卷,又如显现“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的意境。如典型的江南小调《茉莉花》,旋律清丽、婉转、柔和,节奏稳重而富于变化,音乐充满了讲情画意。民歌手采用吴语演唱,深邃细腻,更加剧了其妩媚的色彩。

第六,东北平原小调。这里的小调以其特有的粗犷泼辣、活泼风趣、优美朴实的风格而享有盛名。其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比较刚直,曲调也多受地方戏曲“二人转”的影响,因而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

二、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成因

民歌的流传多局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民间有“一个山头一个调”、“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说法,就包含这层意思。因此,音乐传统、自然环境、民众性格、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对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音乐传统的影响:民歌的特征,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关系甚密。先秦时代产生的十五“国风”和“楚歌”,就已初步奠定了我国北方和南方两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系统的基础。其后,历经二千多年,其发展可以说是蓬蓬勃勃、多姿多采,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体裁、形式、类别当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分

理出以南北方早期民歌为基础的两大音乐系统发展的“轨迹”。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广泛的交流,有过互相影响和渗透,可是,两者并未因此逐渐靠拢融为一体,相反,它们的发展脉络,就像黄河、长江各自在不同的河道上奔流那样,既保持一致的趋向,又有各自的特征和风貌。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民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已成为我国民歌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自然环境的影响:音乐界把秦岭作为南北民歌的正式分界线,这是因为自秦岭以南各地民歌的词曲结构、音调特征及衬词衬腔的运用等同北方民歌形成明显的分野。有趣的是,秦岭正好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气候、地理与民歌体裁的流布形势如此相似,绝非巧合,而是反映了前者作为一种物质因素对后者这一精神现象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故陕南在行政区划上虽属于北方,但那里的民间音乐,却具有典型的南方风格。

以北方而论,有四种代表性的民歌,“信天游”、“山曲”流行于黄河中游两侧的黄土高原;“爬山调”在其北部的阴山山地及河套平原,“花儿”主要流传在黄土高原西侧的陇中高原,它不仅跨越宁、甘、青三省(自治区),而且还是回、汉、藏、保安、撒拉、土族、东乡、裕固等民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喜爱的歌唱形式。总之,这四个歌种的流布,从黄河中游起,溯流而行,直达上游。其间的高原山地,到处飘响高亢、悠扬、质朴、深沉的“山曲”、“信天游”、“爬山调”和“花儿”。

南方民歌的分布情况亦然。横贯东西的秦巴山地上,陕南山歌遍布于北侧,四川民歌流行于南麓;而在宜宾与重庆之间长江沿岸的低山丘陵间,又有清丽婉转的“神歌”;其南部的云贵高原也是民歌的风靡之地,它们均属于长江流域的上游,共同组成西南山歌的大本营。在长江中游,鄂、湘、赣的鄂西山地,鄂东北、东南低山丘陵,湘东、湘西山地,南岭山地及赣东、赣西山地,更是蕴藏各种民歌的天然宝库。这一带的江汉平原及长江下游苏、皖南部的水乡,还有民歌的一个重要类型——田秧歌广泛流行。珠江上游的粤东北山地,则有一颗南国艺术“明珠”——客家民歌独放异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对于某种民歌体裁的影响,就如土壤对于农作物那么重要。我们当然不能断言,凡有山水,必有民歌;因为民歌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但离开了“依山傍水”的特定环境,山歌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天然舞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民众性格的影响:如上所述,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主要地是造就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各地区的音乐风格。如西北民歌的旋律多高亢激越,这与西北地区人民生活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性格粗犷豪放、声调高亢有关。而富饶的江南水乡,山水灵秀孕育了江南人温柔细腻的性格特征,因此不仅其语言被称为“吴侬软语”,而且这个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