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图的计算方法

箱体图的计算方法
箱体图的计算方法

什么是四分位数?

四分位数(Quartile),即统计学中,把所有数值由小到大排列并分成四等份,处于三个分割点位置的得分就是四分位数。

简介第一四分位数 (Q1),又称“较小四分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有数值由小到大排列后第25%的数字。

第二四分位数 (Q2),又称“中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有数值由小到大排列后第50%的数字。

第三四分位数 (Q3),又称“较大四分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有数值由小到大排列后第75%的数字。

第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四分位数的差距又称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 IQR)。

示例首先确定四分位数的位置:

Q1的位置=(n+1)/4

Q2的位置=(n+1)/2

Q3的位置=3(n+1)/4

n表示项数

实例1

数据总量: 6, 47, 49, 15, 42, 41, 7, 39, 43, 40, 36

由小到大排列的结果: 6, 7, 15, 36, 39, 40, 41, 42, 43, 47, 49

一共11项

Q1 的位置=(11+1)/4=3 Q2 的位置=(11+1)/2=6 Q3的位置=3(11+1)/4=9

Q1 = 15, Q2 = 40, Q3 = 43

实例2

数据总量: 7, 15, 36, 39, 40, 41

一共6项

Q1 的位置=(6+1)/4=1.75 Q2 的位置=(6+1)/2=3.5 Q3的位置=3(6+1)/4=5.25 Q1 = 7+(15-7)×(1.75-1)=13,

Q2 = 36+(39-36)×(3.5-3)=37.5,

Q3 = 40+(41-40)×(5.25-5)=40.25

应用

不论Q1,Q2,Q3的变异量数数值为何,均视为一个分界点,以此将总数分成四个相等部份,可以通过Q1,Q3比较,分析其数据变量的趋势。

四分位数在统计学中的箱线图绘制方面应用也很广泛。所谓箱线图就是由一组数据5 个特征绘制的一个箱子和两条线段的图形,这种直观的箱线图不仅能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而且还可以进行多组数据的分析比较。这五个特征值,即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两个四分位数。即:

简单箱线图

箱线图(Box plot) (又称盒形图、箱图、盒子图)

简单箱线图图形

简单箱线图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最小值、中位数、最大值和两个四分位数。目录

1 箱线图概述

2 箱线图的绘制步骤

3 箱线图的功能

4 箱线图应用举例

绘制步骤

1、画数轴,度量单位大小和数据批的单位一致,起点比最小值稍小,长度比该

数据批的全距稍长。2、画一个矩形盒,两端边的位置分别对应

数据批的上下四分位数(Q1和Q3)。在矩形盒内部中位数(Xm)位置画一条线段为中位线。

3、在Q3+1.5IQR(四分位距)和Q1-1.5IQR处画两条与中位线一样的线段,这两条线段为

异常值截断点,称其为内限;在F+3IQR和F-3IQR处画两条线段,称其为外限。处

于内限以外位置的点表示的数据都是异常值,其中在内限与外限之间的异常值为温和的异常值(mild outliers),在外限以外的为极端的异常值(extreme outliers)。

4、从矩形盒两端边向外各画一条线段直到不是异常值的最远点,表示该批数据正常值

的分布区间。5、用“〇”标出温和的异常值,用“*”标出极端的异常值。相同值

的数据点并列标出在同一数据线位置上,不同值的数据点标在不同数据线

位置上。至此一批数据的箱线图便绘出了。统计软件绘制的箱线图一般没有标出内限和外限。

新旧图幅编号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的计算方法 韩丽蓉 (青海大学水电系,青海西宁 810016) 摘要:通过实例探讨了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的计算方法,此方法可以帮助使用者快速地由某点的经纬度值计算出高斯投影带带号和某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幅编号,在测绘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分幅;编号;六度带;中央子午线经度 中图分类号:K 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996(2006)06-0079-04 1 高斯分带投影 1.1 基本概念 在地理坐标中,经度是以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面作为起算点(零度),自西向东逆时针至180°为东经,自东向西顺时针从0°至180°为西经,东、西经180°经线是重合的。地图投影是把不可展的 地球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绘到平面上[1,2]。我国的8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1:1000000~1:5000)中,除了1:1000000万地形图采用国际通用的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外,其余7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统一采用高斯投影。 高斯投影中限制长度变形的最有效方法是按一定经差将地球椭球面划分成若干投影带,通常投影分为六度带和三度带。分带时既要控制长度变形使其不大于测图误差,又要使带数不致过多以减少换带计算工作。我国1:500000~1:25000的比例尺地形图多采用六度带高斯投影,1:10000~1:5000的地形图采用三度带高斯投影。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需要用到某地所在的1:1000000 地形图(经差6° )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故需计算该六度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经度。1.2 投影带带号和中央子午线经度的计算方法 1.2.1 六度带 从格林威治零度经线起,每隔经差6°分为一个投影带,自西向东逆时针分带,全球依次编号为1,2, 3,……60,每带中间的子午线称为中央子午线[1,2]。 东半球从经度0°逆时针回算到东、西经180°,投影带号为1~30。假如知道东半球某地区的平均大地经度L 东,则其投影带带号M 东和中央子午线经度L 6东的计算公式为: M 东=[L 东Π6](取整数商)+1(有余数时);L 6东=(6M 东-3)° (东经)西半球投影带从东、西经180°逆时针回算到0°,投影带号为31~60,假如知道西半球某地区的平均大地经度L 西,则其投影带带号M 西和中央子午线经度L 6西的计算公式为: M 西=[(360°-L 西)Π6](取整数商)+1(有余数时)=[(180°-L 西)Π6](取整数商)+1(有余数时)+30;L 6西={360°-(6M 西-3)°}(西经) 1.2.2 三度带 自东经115°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自西向东分带,依次编号为1,2,3,……120[1,2] 。 东半球有60个投影带,编号为1~60,假如知道东半球某地区的平均大地经度L 东,其投影带带号N 东和中央子午线经度L 3东的计算公式为: 收稿日期:2006-07-10 作者简介:韩丽蓉(1967—),女,撒拉族,青海循化人,副教授,硕士。第24卷 第6期2006年12月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Nature Science ) Vol 124No 16Dec 12006

MiNitab作控制图的方法.doc

1 控制图的选择 1.1 计量值特性 凡产品的品质特性以实际量测方式取得的特性称为计量特性,例如重量、厚度等。 此类数据选用“均植和极差值X-R”控制图。 1.2 计数值特性 凡产品的品质特性不连续,不易或不能以实际量测方式取得,只能间断取值的特性,例如不合格数、不良品率等。 此类数据选用“P”控制图。 2 X-R控制图绘制步骤 2.1 决定须控制的特性。 2.2 收集25组数据。 2.3 使用MiniTab软件绘制控制图 1) 数据录入MiniTab工作表,如图1所示; 图1 MiniTab工作表 2) 选择Xbar-R菜单,如图2所示

图2 Xbar-R菜单 3) 根据会话窗口输入相应数据,如图3所示 图3 Xbar-R会话窗口 4) 绘制X-R控制图,如图4所示

S a m p l e S a m p l e M e a n 5 4 32 1 26 24 22 20 __ X=22.221 UCL=25.459 LCL=18.984 S a m p l e S a m p l e R a n g e 5 4 32 1 16 12840 _ R=6.70 UCL=13.42 LCL=01 Xbar-R Chart of C12 图4 X-R 控制图 2.4 检查是否有超出控制界限的点,如图4中第5组数据。 2.5 将超出控制界限的数据剔除并重复“2.4”。 3 生产现场X-R 控制图的使用 3.1 生产现场依据规定的抽样频率及抽样数,记录数据,所得数据录入MiniTab 工作表。 3.2 根据历史计算出的“均值”、“标准差”,绘制生产现场实时X-R 控制图。历史统计值输入窗口如图5所示。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新旧图幅编号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新旧图幅编号 变换公式及其应用 刘宏林 (解放军测绘学院地图制图系制图教研室450052) 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和1∶100万地形图是我国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其图幅编号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1991年以前地形图分幅编号标准产生的,称为旧图幅编号,另一种是1991年以后新的国家地形图分幅编号标准所产生的,称为新图幅编号。在使用中就存在一个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新旧图幅编号之间的变换问题。本文通过对新旧图幅编号方法和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新旧图幅编号之间的变换公式。 一、新旧图幅编号的变换公式 1. 旧图幅编号到新图幅编号的变换公式 (1) (2) (3) (4) (5) (6) 这里,式(1)~式(6)分别是1∶50万~1∶1万地形图的图号变换公 式,H 50,H 25 ,H 10 ,H 5 ,H 2 和H 1 分别是1∶50万~1∶1万地形图的新图幅编号 中的行代码,取三位,不足三位前面用“0”补足,L 50,L 25 ,L 10 ,L 5 ,L 2 和L 1 分别是1∶50万~1∶1万地形图的新图幅编号中的列代码,取三位,不 足三位用“0”补足,X 50,X 25 ,X 10 ,X 5 。X 2 和X 1 分别是1∶50万~1∶1 万地形图旧图幅编号中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幅代码值,简称图幅代码值,如1∶50万地形图的图幅代码是A,B,C和D,则按字母排列顺序赋值分别为1,2,3,4,其他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幅代码也照此处理,[]

表示小数取整,()表示小数取余。 2. 新图幅编号到旧图幅编号的变换公式 (1′) (2′) (3′) (4′) (5′) (6′) 这里,式(1′)~式(6′)分别是1∶50万~1∶1万地形图的图号变换公式,公式中各字母含义同上。 由于篇幅所限,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新旧图幅编号变换公式的原理省略。 二、新旧图幅变换公式的应用 1. 已知旧编号求其新的图幅编号 为直观明了起见,把计算过程和结果编制成一个表格,如表1所示。

利用ArcGIS生成各比例尺地形图图幅号名

利用ArcGIS生成各比例尺地形图图幅号名第一步:建立fishnet (渔网)(之前应该先设置好地理坐标系WGS1984) 工具位于:数据管理工具(data management)——要素类(Feature Class)——创建渔网(Create Fishnet) 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比例按照下表中经度和纬度范围填入。 比如要创建北京市的1:1万地形图分幅,首先要知道北京市的经纬度范围,可以自己百度一下,经度范围约为115°45′~117°15′,纬度范围约为39°30′~41° 然后根据1:1w地形图中经纬度的范围确定渔网边界,对于大比例尺地形图 (1:10W及以上)以整数度为边界都没有问题,其他比例的可以用边界度数除以对应比例尺的经纬度范围,能整除的就没有问题。所有比例的都可以这样做。这里选择四个边界分别为115°~118°,39°~41°,确定范围后开始创建渔网参数输入如下: 输出要素类:选择输出位置 坐标:上:41 下:39 左:115 右:118 渔网原点坐标: X 坐标:115 Y坐标:39 Y 轴坐标: X坐标:115 Y 坐标 41 像元宽度:0.0625(根据经度范围计算,转为十进制度) 像元高度:0.[1**********]7(根据纬度范围计算,转为十进制度) 行数:48(渔网纬度范围除以0.[1**********]7) 列数:48(渔网经度范围除以0.0625) 之后根据个人爱好,可选择创建标注点,或者不创建标注点选择几何类型为POLYGON 之后确定,渔网就创建好了 比例尺经度范围纬度范围 1:100W 6° 4° 1:50W 3° 2° 1:25W 1°30′ 1° 1:10W 30′ 20′

图幅编号的计算

图幅编号的计算 经纬度(λ,φ) ,可按下式计算出1:10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图幅编号 a=[φ/4o]+1 b=[λ/6o]+31 某点经度为121o31‘30“,纬度为31o16‘40“,计算其所在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的编号 a=[ 121o31‘30“/4o]+1=8 b=[31o16‘40“/6o]+31=51 由a可得出,其所对应的字符码为H 故该点所在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的编号为H51 (31+16/60+40/3600)/4=31.2778/4=7.8194 已知图幅内某点的经纬度(λ,φ) ,可按下式计算出所求比例尺地形图在1:10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图号后的行号和列号 c=4o/△φ-[(φ/4o)/△φ] d=[(λ/6o)/△λ]+1 ( )——商取余;c——所求比例尺地形图的行号; [ ]——商取整;d——所求比例尺地形图的列号; φ——图幅内某点的纬度; λ——图幅内某点的经度; △φ——所求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的纬差; △λ——所求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的经差; 例:某点经度为121o31‘30“,纬度为31o16‘40“,计算其所在1:1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的编号 根据其所在1:100万比例尺图幅及其比例尺(1:10000),编号的前四位代码为H51G,然后按1:10000的分幅纬度差和经度差: △φ=2’30’’,△λ=3’45’’ (1:50万△φ=2o△λ=3o,1:20万40’,1o,1:10万20’,30’,1:5万10’,15’,1:2.5万5’,7’30’’,1:1万2’30’’,3’45’’) 计算其行号和列号(各三位): c=4/2’30’’-[(31o16‘40“/4)/2’30’’]=018 d=[(121o31‘30“/6o)/3’45’’]+1=025 该点所在1:1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的编号为 H51G018025 根据图号计算图幅西南图廓点的经纬度 已知某地形图的图号X1X2X3X4X5X6X7X8X9X10, ①根据该图号的前三位代码X1X2X3按下式计算其所在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对应的西南图廓点的经纬度λ0、φ0 λ0=(X2X3-31)*6o φ0=(X1-1)*4o X1——此幅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所在纬度带字符码对应的数字码;

控制图如何制作修订稿

控制图如何制作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控制图如何制作 控制图,是制造业实施品质管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最早 是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休华特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它通过设置合理的控制界限,对引起品质异常的原因进行判定和分析,使工序处于正常、稳定的状态。 控制图是按照3 Sigma 原理来设置控制限的,它将控制限设在X±3 Sigma 的位置上。在过程正常的情况下,大约有%的数据会落在 上下限之内。所以观察控制图的数据位置,就能了解过程情况有无变化。

工具/原料 电脑 待解决问题 方法/步骤 1.1 确定抽样数目,平均值—极差控制图的抽样数目通常为每组2~6个。确定抽样次数,通常惯例是每班次20~25次数,最少20组,一般25组较合适,但要确保样本总数不少于50个单位。

2.2 确定级差、均值及均值、级差控制界限(通过公式计算)。 3.3 制作Xbar--R控制图。

4.4 分析控制图并对异常原因进行调查及对策;继续对生产过程进行下一生产日的抽样并绘制控制图,以实现对工程质量的连续监控。

END 注意事项 制作Xbar--R控制图,需要明确记录抽样数据的基本条件(机种、项目、生产线、规格标准、控制界限、抽样时间及日期、抽样频次等),在控制图的上方可开辟“基本条件记录区”以记录上述条件;另外抽样的数据及计算出的X和R值记录在控制图的下方区域,形成“抽样数据区”,最下方可作为“不良原因对策区”,这样就可形成一份完整的Xbar--R控制图。 二、控制图的轮廓线 第3页/(共6页)

根据已知坐标求图幅号步骤

根据已知坐标求图幅号步骤 一、大地座标→经纬度(地理坐标) 原始的大地坐标由一个8位的Y和一个7位的X组成,如隆安勘测丁截图中任意一点坐标,Y:36420524,X:2569954,这组坐标数据中的Y的前两位为36,是分带号,一般使用的分带有三分带,六分带,这里的坐标是三分带的,记下Y 前的这两位数,在原始数据中去除掉,实际坐标数据变为:Y—6位,X—7位。变为Y:420524,X:2569954 二、打开MAPGIS,启动坐标投影变形程序 选择“实用服务→投影变换系统→单点输入投影”如图 输入坐标值,如图 设置原始投影参数

坐标类型》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投影类型、投影分带、带号》选择与设计说明一致的参数。完成设置后》确定。 坐标系类型——大地坐标系 投影类型——5:高斯克吕格投影 比例尺分母——1 椭球面高程——0 投影面高程——0 投影带类型——3度带或6度带 投影带序号——31 设置结果投影参数 坐标系类型》地理坐标系,坐标单位》DDDMMSS.SS,点击确定完成。 点击》投影点,在投影结果输出窗显示经度及纬度,如下: 以上输出结果经度读为:107°13′24.66797″,纬度读为:23°13′37.81696″ 根据以上经纬度值计算1:10000图幅号,在经纬度查图号表格中输入对应的经纬度,如图:

则1:10000的图幅号为:F48G019084,蓝色数字对应英文字母的ABCDEF……,第二个字母后面的数字不足三位的在前面加0. 三、根据图幅号计算1:10000图框的四个点坐标,从而确定定界线路的各个图幅号。 打开MAPGIS,启动图像分析程序 点击文件》数据输入》转换数据类型(格式为.JPG)》添加文件(随便选择一张格式为JPG的影像图)》点击转换。 点击文件》打开影像(选择刚才已经转换好的影像图)》点击镶嵌融合,如图: 选择DRG生产右侧小三角中的图幅生成控制点选项,如图: 在输入图幅信息中输入刚刚查询好的图幅号F48G019084.如图:

检测质量控制图

检测质量控制图 1 质量控制样的测量及参数计算 l.1 质量控制样的选用原则和要求 l.1.1 质量控制样的选用原则 (1)质量控制样的组成应尽量与所要分析的待测样品相似。 (2)质量控制样中待测参数应尽量与待测样品相近。 (3)如待测样品中待测参数值波动不大,则可采用一个位于其间的中等参数值的质量控制样,否则,应根据参数幅度采用两种以上参数水平的质量控制样。 l.1.2 对质量控制样的要求 (1)测量方法与待测样品相同。 (2)与待测样品同时进行测量。 (3)每次至少平行测量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标准测量方法中所规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的两倍,否则应重做。 (4)为建立质量控制图,至少需要积累质量控制样重复实验的20个数据,此项重复测量应在短期内陆续进行,例如每天测量平行质量控制样一次,而不应将20个重复实验的测量同时进行,一次完成。 (5)如果各次测量的时间隔较长,在此期间可能由于气温波动较大而影响测定结果,必要时可对质量控制样的测定值进行温度校正。

1.2测量数值的积累及参数的计算 l.2.1 测量数值的积累 当质量控制样的测量数据积累至20个以上时,即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出总均值X、标准偏差s(此值不得大于标准测量方法中规定的相应参数水平的标准偏差值)、平均极差(或差距)R 等。 式中,X i和X为平行测量控制样的测量值和平均值。 l.2.2 质量控制图的参数的计算 各种类型的质量控制图的基本参数计算公式列入表1。表中给出的是3σ控制限的计算公式,有时用2σ控制限,因此使用时应注意二者的换算。 表1 质量控制图的参数计算公式 控制图类型中心线3σ控制限 平均值±A 1 或±A 2 标准偏差B 2(下)和 B 4(上) 极差D 3(下)和 D 4(上)

控制图计算公式

各类控制图控制限的计算公式 1. 均值-极差控制图(X-R chart) x CL x = R CL R = n d R x UCL x 2 3 += R d d UCL R )31(23 += n d R x UCL x 2 3 -= R d d UCL R )31(2 3 -= 2 ?d R =σ 2.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X-Sigma Chart) x CL x = s CL s = n c s x UCL x 43 += s n c UCL s )) 1(231(4-+ = n c s x UCL x 43 -= s n c UCL s )) 1(231(4-- = 4 ?c S =σ 其中3 4) 1(44--=n n C ,n 为子组样本容量 3.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x CL x = R M CL R =

23d R M x UCL x += R M d d UCL R )31(2 3 += 2 3 d R M x UCL x -= R M d d UCL R )31(2 3 -= 2 ?d R M =σ 相当于n=2时的极差控制图 4. 不良率控制图(P 图) ) 1(1 3) 1(1 3P P n P LCL P P n P UCL P CL --=-+== 5. 不良数控制图(Pn 图) k k k k n n n p n p n p n p k np np np p n P n P P n P n P LCL P n P n P UCL n P CL ???+++???++= +???++=--=-+==21221121,) 1(3)1(3为平均不合格品率 为平均不合格品数,其中 6. 缺陷数控制图(C 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