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构造简介

合集下载

东濮凹陷页岩油勘探潜力及下步方向

东濮凹陷页岩油勘探潜力及下步方向

东濮凹陷页岩油勘探潜力及下步方向摘要:东濮凹陷是我国最典型的盐湖相沉积凹陷,盐砂相变带具有含油性好、脆性矿物含量高、油质轻、超压等特点,具备页岩油发育的有利条件。

目前油田已经编制了“十四五”期间的页岩油规划方案,力争在实现页岩油勘探突破的基础上,预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0万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00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600万吨。

关键词:勘探目标页岩油东濮凹陷勘探潜力引言东濮凹陷页岩油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精细刻画东濮凹陷古近系页岩油有利区源岩规模、丰度、成熟度、压力系数等关键参数后,采用盆地模拟方法,对东濮凹陷页岩油资源量进行模拟计算,有利区滞留油量共19.91×108t。

平面上,滞留油丰度高值区主要在东濮凹陷北部。

在滞留油模拟结果上,利用可动系数,计算得到东濮凹陷古近系页岩油有利区地质资源量期望值为7.29×108t,可采资源量期望值为1.127×108t。

1、东濮凹陷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1.1 早期探索1979年-2010年,早期偶遇见显示,部分井试获油流。

早期在泥页岩地层中发现大量油气显示阶段。

文18、文201、桥16、桥20、部12、卫79等多口井泥页岩段均在录井过程中见到了油气显示,但早期对这些钻井在泥页岩中的显示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直到2000年11月,部署在中央隆起带文留潜山构造上的文古2井钻至3114.49m时,发生井涌、钻井液井口外溢现象,返出以原油为主的液体60m3。

对显示井段进行中途测试,由于井况较差,测试效果不理想。

2009年部署在柳屯洼陷的风险探井濮深18井,在3268.5-3318m井段文9井盐间泥页岩油气显示活跃,录井见油迹4.0m/3层、荧光23m/13层,电测解释油层6.8m/3层,随后部署的濮深18-1井在对应层位3255.0-3258.0m井段用钻杆投产方式放喷,日产油约420.75m3,首次在泥页岩中获得高产油流。

1.2 勘探评价2011-2012年正式开展第一轮非常规油气评价,效果不佳。

东濮凹陷河岸地区沙一段沉积微相研究

东濮凹陷河岸地区沙一段沉积微相研究

东濮凹陷河岸地区沙一段沉积微相研究X袁慧敏,倪军锋,桂 红(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是河岸地区开发中的一个主要接替层系,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环境、岩心观察、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测井曲线特征等相标志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单井相分析基础上,进行连井对比,分析认为,河岸地区沙一段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交替沉积环境,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前缘席状砂、远砂坝等沉积微相。

并对该区内微相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沉积微相带与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的关系。

关键词:河岸地区;沉积类型;沉积微相;储层物性 中图分类号:P 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1—0141—03 东濮凹陷地处我国中原地区,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西南缘,为典型的断陷盆地,面积5300km 2是一个早期箕状东断西超、晚期双断式的凹陷,总体上受断裂构造控制,在构造演化及沉积相带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表现为“两洼一隆一陡一斜坡”的构造格局[1]。

河岸地区在构造上属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向南倾末端。

北起文40—濮深7井一线,南至开14井及桥口构造北部,研究区勘探面积约260km 2,包括文南-刘庄两个地区。

东临前梨园生油洼陷,西靠海通集生油洼陷,两个生油洼陷为该区提供了丰富的油源[2]。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是该区开发中的一个主要接替层系。

1 沉积背景河岸地区沙一段为古近系第二沉积旋回(研究区经历两大沉积旋回)稳定下沉的浅湖一半深湖相三角洲前缘沉积,是在下伏沙二下亚段被夷平的基础上,开始整体稳定下降阶段沉积形成的。

其中,文留—习城集一带为浅湖沉降中心,沉积以浅灰色、灰褐色粉砂岩为主,岩石类型属长石质石英岩和长石岩屑质石英岩,分选性好,碎屑颗粒磨圆度一般,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

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一、研究背景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区域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在储量和产量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

该区域多年来的勘探发现,烃源岩及油气成藏类型等一系列最基本和核心的地质问题都已经获得了重大突破,但关于该区域的热演化史及二次生烃史等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针对受热影响下地质构造发育特点、油气成藏条件改善的影响因素及发育机理等问题,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系统研究。

因此,针对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及二次生烃史的研究,既有助于探明区域内油气成藏的规律和机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同时为区域内油气资源的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以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沉积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重点剖析热演化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及其在区域内的作用机制;2、通过多种手段获取样品,对烃源岩、烃类组成、沉积物成分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关键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区域的古环境演化及其对油气形成和埋藏过程的影响;3、基于区域内已知的油气勘探成果以及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对油气藏发育特征、油气运移过程及发育机理等进行分析和探讨;4、通过对区域内已有油气形成模式的综合分析,结合地质模拟等手段,模拟出不同成藏模式下的二次生烃史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热演化史及二次生烃史的规律和机制,深入研究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水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深入了解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的构造演化及其与热演化关系的作用机制,对于油气成藏作用的深入认识和探索,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区域内的古环境演化与生烃成藏的关系,揭示了不同古环境背景下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和机理,对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3、深入剖析区域内已知油气藏的特征和开发模式,结合地质模拟等手段,预测未来油气资源的勘探潜力,为资源的持续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东濮凹陷文70断裂带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东濮凹陷文70断裂带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9 层2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m, 从 而 发现 了文 8 2 断块 , 揭示 了断裂 带 良
1区域地 质概 况
断 裂是 控 制含 油 气 盆地 油气 生 成 、 运移 、 聚集 、
好 的油气 勘探 前 景u 。作 为重 点开 发 的区域 , 前人对 断 裂带 构造 与成 藏进 行 了广泛 而深 入 的研 究 。王平
( 中原油 田分公 司采油 四厂 , 河南濮 阳 4 5 7 1 7 6 )
摘 要: 文7 0 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 中央隆起 带文 留构造带南部 , 油藏 受文东 、 文7 0 和文 1 4 7 三条东倾的断层控 制, 为
东倾 的断层和 一系列西倾 的断层形 成的断块 。断层切 割关 系复 杂, 造成 断层 组合多解性 强; 另外油藏含油层 系多, 油藏 较小 , 油水关系复杂 , 油藏成 因 、 富集规律及控制 因素不 明确 , 油藏动用 困难 。针 对 区带存 在 问题 , 运用精细地
第3 7 卷 第3 期
2 0 1 4 年9 月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GE0L0GI CAL S U RVEY AND RESEARCH
V0 1 . 3 7 No . 3
S e p. 2 01 4
东濮 凹陷文 7 0 断裂带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吴 超, 朱俊 强 , 王 宁, 王 库, 吴信龙
文7 O 断裂带位 于东濮 凹陷中央 隆起 带文 留构造 南部 , 为 中原 油 田文 南 油 气 田 的核 心 开 发 单 元 。
精细 研究 , 共 部署 滚 动评价 井 3口 , 新 增石 油地 质储
量4 7 . 6 万吨。
1 9 7 8 年1 0 月2 3 日, 东濮 凹陷文 7 0 井完钻 , 钻遇油层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
特 点 各 有 差 异 。马 厂 地 区的 构造 演 化 与油 气 戍 成 青切 关 系。 马 厂 断 层 多 期 活 动 造 成 的 顶 部 地 垒 带 是 古
生界 潜 山煤 成 气 藏 的 有 利 聚 集 区。 此 外 ,在 马 求 断 层 系及 其 反 向 配 套 断 层 组 成 的马 东 断 阶 带 和 反 向屋 脊
带 中 , 以沙 三段 巨 厚 暗 色 泥 岩 形 成 石 油 为 主 。
[ 关键 词 ] 平 衡 剖 面 ; 构 造 演 化 ; 东 濮 凹 陷 ;马 厂 地 区' 油 气 聚 集 [ 图分 类 号 ]TE 2 . 中 l21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 0 9 5 (0 0 6 15 5 文 0 0 7 2 2 1 )0 —0 9 一O
以 N 和 NNE 为 主 ( 图 2 。 E 见 ) 1 马 厂 断 裂 带 位 于 研 究 区 的 西 侧 ,走 向 以 ) NE为 主 。在 研 究 区 巾 , N 倾 向 的 马 厂 断 层 系 和 W
S E倾 向的马 东 系 列 断层 围限 形 成 的 地 垒 断块 凸 E 起 ,构 成 了该 区 的 中 央隆 起 带 ,成 为油 气 勘 探 的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1 月 第 3 卷 第 6 江 00 2 2 期 J u n lo l n sT c n lg ( . P ) D c2 1 Vo. 2 N . o r a fOi a dGa e h oo y J J I e. 0 0 13 o 6
[ 要] 在 对 东 濮 凹 陷马 厂 地 区 的 构造 剖 面进 行 平 衡 恢 复 的 基 础 上 ,将 该 区 的 新 生 代 构 造 发 育 史 划 分 为 4 摘

东濮凹陷文南—刘庄地区沙二下亚段浅湖风暴沉积

东濮凹陷文南—刘庄地区沙二下亚段浅湖风暴沉积

东濮凹陷文南—刘庄地区沙二下亚段浅湖风暴沉积王伟【摘要】Storm deposit is a kind of special event deposit, and reveals palaeogeography and palaeoclimatology changes of certain period in certain region. Through the palaeogeography research and fine strata division, the ev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 of storm deposit of shallow lake in lower submember of member 2 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Wennan-Liuzhuang Area, Dongpu Depress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storm deposit was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position sequence of lake basi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climate, so the frequent climate change resulted in the wide distribution and multi-period development of storm deposit; storm deposit mainly developed in lake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TST)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HST), and developed in deep water during the early deposit, 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enlarged during the later deposit; storm deposit, which could be the assistant mark for strata sequence division, generally occurred around the boundary of each sand group, and was taken as a event deposit with short term and isochronous; the sedimentary models of storm deposit mainly included class I and class II;class I storm deposit was similar to that developed in deep water, and developed A-D interval deposits which was similar to Bouma Sequence, but the granularity was thinner than that of storm deposit developed in deep water, and mostly developed in relatively deep water of flood-over-lak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lass II stormdeposit did not develop the B and D interval deposits; when the storm stopped, if the storm flow was closer to the center of lake basi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was more similar to class I storm deposit, otherwise, it was more similar to class II.%风暴沉积是一种特殊的事件沉积,反映了区域特定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变化.通过区域古地理研究和精细地层对比,探讨了东濮凹陷文南—刘庄地区沙二下亚段沉积时期浅湖风暴沉积证据及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风暴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沙二下亚段沉积时期湖盆沉积层序主要受气候条件控制,气候频繁变化导致风暴沉积广泛分布、多期发育;风暴沉积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早期发育在深水区,而到沉积晚期分布范围扩大;风暴沉积一般发生在每期砂组的边界附近,作为短期、等时的一种事件沉积,可以用来作为层序划分的辅助标志;研究区风暴沉积模式主要有Ⅰ类和Ⅱ类两种;Ⅰ类风暴沉积为类深水风暴沉积,发育A-D段沉积的类鲍马序列层序,但粒度要较深水风暴沉积细得多,多见于漫湖沉积环境相对深水区;Ⅱ类风暴沉积不发育Ⅰ类风暴的B和D段沉积;风暴流在风暴停止时越靠近湖盆中央,其沉积特征就越类似深水风暴沉积,反之则越类似Ⅱ类风暴沉积.【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33)004【总页数】6页(P384-389)【关键词】风暴沉积;鲍马序列;沙二下亚段;古近系;浅水湖盆;东濮凹陷【作者】王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P618.130 引言文南—刘庄地区古近系沙二下亚段(Es2x)是区域上的主力含油层系,沙二下亚段沉积时期构造运动趋于稳定、湖盆萎缩,发育三角洲-漫湖沉积体系[1-3],湖盆水体变浅,不同沉积期的储层对比特征不明显。

第三系地层对比划分

第三系地层对比划分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对比划分东濮凹陷在渤海湾盆地南部,古生代时期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古老结晶基底由太古界泰山群花岗片麻岩组成。

早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沉积了2000余米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

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凹陷内中上石炭统、上下二迭统厚达1200米左右。

本区缺中生界地层。

燕山运动之后盆地开始形成,新生界厚约9000米,其中下第三系厚7000余米。

下第三系包括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见图1)。

因本区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沙河街组,因此主要对沙河街组的岩电特征、地层划分进行叙述,对东营组、孔店组简述。

一.孔店组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地层以下揭露的一套红色砂泥岩地层,电阻率比以上地层明显增高称“高阻红”,前人把这套地层划分为中生界,但无化石资料,只根据岩性、电性与其它凹陷对比得出的认识,但近年来,在这套“高阻红层”中找到了下第三系孔店组的标志性化石:五图培克轮藻、五图真星介。

从而将“高阻红层”划归孔店组。

东濮凹陷主体部分缺失中生界,其邻近地区分布有晚三叠世、侏罗纪、白垩纪沉积。

1.岩性特征:主要岩性为暗紫红色、紫红色泥岩与棕色石英粉砂岩呈交互层,并有少量的灰质泥岩、硅质粉砂岩,局部地区为棕色含砾砂岩,夹有玄武岩,砂泥岩均不纯,白云母较富集。

与下伏二叠系石盒子组不整合接触。

2.古生物:含有轮藻化石:五图培克轮藻、吴堡扇球轮藻等。

介形虫类有:迪氏金星介、五图真星介、常州图星介。

时代属下始新世。

3.电性特征:高电阻,自然伽玛摆动幅度较大,自然电位异常幅度比较低。

4.地层分布规律:孔店组一般为750m,南部地层较薄,兰考地区220米左右。

岩性特征是北细南粗,北部泥砂比值大于南部,且北部多为粉砂岩,而南部则出砂、砾岩、玄武岩。

5.地层划分依据:与上覆沙四下的最大区别是两者虽均为红色但沙四下颜色鲜,孔店组颜色暗;沙四下砂岩较疏松岩屑呈团块状,孔店组致密呈片状;沙四下不含白云母,孔店组含白云母;沙四下电阻低,孔店组电阻高,呈阶梯状。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勘探潜力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勘探潜力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勘探潜力何显莉;王秀林;武晓玲;王运所;蒋云静【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年(卷),期】2002(009)006【摘要】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一个既富油又富气的凹陷,该凹陷的发育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和坳陷期3个发育阶段,发育上古生界和下第三系2套烃源岩,可形成煤型气和油型气,由于2套气源岩不同,生成的天然气组分及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大.根据圈闭类型、储气层产状、天然气地下存在方式、储集空间、天然气成因、水动力条件、所处构造层等对东濮凹陷天然气藏进行分类,并按天然气成因分析了天然气分布规律,划分出古生界-沙四段、沙三-沙二段和上第三系三大成气系统,指出环洼带是寻找下第三系油型气的有利区域,中央隆起带南部和文-卫地区古生界是寻找上古生界煤型气的有利目标区.【总页数】4页(P25-28)【作者】何显莉;王秀林;武晓玲;王运所;蒋云静【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东濮凹陷西斜坡复杂断块带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 [J], 李焱;吕新华;周延军;邹伟2.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气藏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 [J], 刘建;杨香华;黄龙威;邹伟;卫拥军3.东濮凹陷徐集构造深层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 [J], 孟剑4.东濮凹陷复杂断块群及勘探潜力分析 [J], 谈玉明;程秀申;陈书平;何锋5.东濮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潜力与对策 [J], 张树海;陈发亮;蔡其新;汪功怀;郝加良;韩福民;邓明霞;于延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