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油气相态类型及分布规律
东濮凹陷多断多凸多洼构造特征及成因

东濮凹陷多断多凸多洼构造特征及成因余海波【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24(38)3【摘要】从渤海湾盆地入手研究东濮凹陷的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分区、分带、全层系构造解析。
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印支期挤压南北分区,燕山期弱挤压、古近纪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拉张东西分带,古近纪晚期开始强走滑-弱拉张错断成块,具有多应力叠合时空演化的构造特征,呈现平面上隆洼相间、垂向上洼中有隆、断裂棋盘式交错的构造格局。
2)东濮凹陷宏观上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发育逆冲-拉张-走滑断裂系统,根据构造变形应力期次叠合特征,将中-古生界构造样式分为两类九种,古近系构造样式主要分为背斜、断阶和背形三大类共十四种。
3)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幔上拱和深断裂右旋走滑位移是东濮凹陷新生代形成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古近系基底横向构造的存在、兰聊断层活动分期分段性差异及控洼断层大量发育,单断大洼向多断多凸多洼转变;古近纪晚期浅层发育大量的四五级断层对洼陷和凸起进行调节改造,走滑构造应力逐步加强,断层在平面上分布形态从侧列变为羽列,导致多断多凸多洼格局发生扭动构造变形,复杂的断块群构造定型,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调整改造,为东濮凹陷精细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总页数】8页(P1-8)【作者】余海波【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8【相关文献】1.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地质构造特征2.东濮凹陷复杂断块油藏高精度构造建模研究3.东濮凹陷胡-庆断阶带断裂构造与油气分布4.东濮凹陷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东濮环洼5.东濮凹陷文留构造CO2气藏地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类型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类型胥菊珍;张孝义;张虹;贺艳梅【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3(024)002【摘要】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地区一个典型的盐湖盆地,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沉积了两套盐岩.其中沙河街组第三段(Es3)的盐岩又可细分为第四亚段(Es43)、第三亚段(Es33)、第二亚段(Es23),主要分布在北部中央隆起带附近.盐岩层由于极为致密,其阻隔作用使其下部地层的地温、地层压力均较高,有利于下伏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呈塑性状态.由于盐岩的遮挡和变形,形成多种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即盐岩上部堑式背斜油气藏、盐岩侧向封堵油气藏、盐下背斜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由于Es3段盐岩的沉积中心的不断转移使得Es43,Es33,Es23的盐层之下都有盐岩相变的砂岩而成为较佳的储盖组合,从而造成中央隆起带盐下油气异常富集.同时,虽然沙河街组一段(Es1)的盐岩较薄,但其分布范围大,对其下部沙河街组二段(Es2)的油气富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经分析,本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为文留东部Es43盐下深层地垒带、文东Es23盐间文93扇体、东部前梨园洼陷及西部海通集洼陷.【总页数】5页(P152-156)【作者】胥菊珍;张孝义;张虹;贺艳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北京,10008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42【相关文献】1.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火山作用与盐岩成因 [J], 薛国刚;高渐珍2.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 [J], 高红灿;陈发亮;刘光蕊;刘赵峰3.河南省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盐岩沉积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杜海峰;于兴河;陈发亮4.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盐岩成因探讨及层序地层学意义 [J], 杜海峰;于兴河;陈发亮5.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来自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J], 高红灿;郑荣才;肖应凯;孟凡巍;陈发亮;白工;栾艳春;谭先锋;施玉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留地区文东背斜复杂断块油气成藏解剖

文留地区文东背斜复杂断块油气成藏解剖
孙力;李桂霞;李兴娟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文东背斜属典型的复式油气分布区,构造破碎、油气水关系复杂,经过30多年的勘探与开发,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对象越来越复杂,深化该区的勘探,加深区域地质规律的认识,加强成藏规律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主要的增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搞清了本区复杂断块油气藏成因与控制因素,分析了本区的油气分布规律,创新和基本完善了复杂断块油气勘探理论,有力地指导了勘探.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孙力;李桂霞;李兴娟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原油田地质调查处,河南濮阳 457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文留地区地层超压与深层油气成藏的关系探讨 [J], 刘连启;曾治平;徐福刚
2.文25东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J], 郭鸣黎;程东风;李大勇
3.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天然气成藏模式 [J], 曾大乾;杨依超;刘振兴;张蓬勃
4.东濮凹陷文留气藏天然气成因与成藏史分析 [J], 许化政;周新科
5.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滚动勘探对策 [J], 苏月琦;汪海;栾艳春;王联国;刘书权;周建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油气成藏模式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油气成藏模式彭君;王秀林;武晓玲;王运所;何显莉【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03(022)005【摘要】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地区油气分布零星.油气成藏受主干断裂、烃源岩类型、生烃期次等因素控制.主要发育3种成藏模式:深层地垒带以石炭~二叠系为烃源岩,聚集早期(早第三纪)煤系生成的气形成古生新储煤成气藏;复杂断阶带发育反向正断、屋脊状圈闭,形成多期反向断阶油藏,具有反向断块成藏、高点富集的"一把刷子"的成藏特点;近洼斜坡带构造简单,临近油气源,但埋藏深度大,储层物性差,聚集晚期(晚第三纪)葛岗集洼陷生成的气形成斜坡带深层湿气藏.【总页数】4页(P8-10,34)【作者】彭君;王秀林;武晓玲;王运所;何显莉【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相关文献】1.扶新隆起带南部泉头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张秀丽2.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南部隆起带油气成藏分析 [J],3.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古近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刘景东;蒋有录4.恩平凹陷南部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 [J], 谢飞;吴智平;颜世永;何敏;宋佳5.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J], 白连德;邵明礼;尹永康;曾凡成;向钰鉥;屈卫华;薛松;刘国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地质构造特征

一
断层等 属于二 级断 裂 , 断 距 一般 在 5 0 0 — 3 0 0 0 m, 延 伸长 度达 2 0 — 8 0 k m 。 形 成时期 晚于凹陷边界 断层 兰聊断层 , 濮城断层 、 卫西一 文西断层 为基 底 断裂 , 卫东 一 文东 断层发育较 晚并 且切割濮城 断层 、 卫西一 文西断层 。 三级断层 为二 级断层 的伴生 断层 , 断距 1 0 0 ~ 5 0 0 m , 长度 5 - 2 0 k n, i 数量 比二级断裂多好几倍 。四级断层 为二 、 三级断层的派生断层 , 断距一般 在1 0 0 m以内, 延伸较短 , 数量极多 , 起着 对三级 构造复杂化 的作用 。
技 富
东濮 凹陷濮 卫洼陷地质构造特征
中国建 筑材 料 工业 地质勘 查 中心 山 东总 队 谭 春玲
[ 摘 要] 本文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 对濮卫 洼陷进行 了构造 带划分 , 并进一 步对不 同构造 带的地 质构造特征进行 了分析 , 最终 利用 平衡 剖面法恢复 了其构造演化 史, 对 于进一 步明确 濮卫 洼陷下洼勘探 目标具有重要 意义。 [ 关键词 ] 凹陷 地 质构造 断裂
1 、 卫西 一 文 西 断 层
、
的运 移 、 聚集和分布” 。与东濮凹陷相似 , 濮卫洼 陷也是在各级断层发 展演化过程 中逐渐形成 的 , 按照控洼断层 的发育特 点 , 濮卫洼陷带可划 分为五个 含油构 造带 : 洼陷西北 部卫东 1 、 2 、 3 号 东倾 断层 控制 的卫北 断阶带 , 西倾 的卫西断层与东倾 的卫东 3 号 断层 夹持的卫城地 垒带 , 西 南 部卫西 、 文西断层 及卫东 、 文东断层联合 控制 的文卫 地垒带 , 南 部文 东断层与濮 城南断层 结合控制 的文濮地堑 带 , 以及洼 陷 中部卫 东断层 与濮 城断层相 向而掉形成 的濮卫洼 陷带 ( 图1 ) 。卫城 地垒带 为东 濮凹 陷中央隆起带北部 的断块 隆起 构造 , 内部又被次级 断层进 一步切割 , 形 成 了复 杂的垒堑相问 的复合 断块构造 , 该构造带发现 了卫城油 田; 卫北 断 阶带上发 现了古云集 油 田, 古 云集主体 为卫东断裂 下降盘上 的逆牵 引构造 ; 濮卫洼陷带 、 文卫地 垒带 、 文濮地堑带属于濮城油 田 , 其中文卫 地垒带 与文濮地 堑带也合成为具“ 一垒一堑 ” 构造格局 的户部寨构造 。 文 卫地垒带 由南至北伴 随文 西断层的消 失和卫西断 层的产生 , 出 现构 造转换 , 构 造走 向由N N E 转 向近N E 方 向, 呈 明显的构造转换 。文 卫地垒带受 卫西断层控制 明显 , 与东倾 的地层构成反 向屋脊带 、 后期 发 育 的卫东断层将 其进一 步复杂化 , 构造形态 为一被断层 复杂化 的半 背 斜构 造 , 呈N N E方 向展 布 。受 卫西断 层发育 程度 的影响 , 在 地垒带 北 部卫 西伴生断层将 构造切 割一系列 与卫西断层斜 交的羽状 断块 , 使 构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勘探潜力

东濮凹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勘探潜力何显莉;王秀林;武晓玲;王运所;蒋云静【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年(卷),期】2002(009)006【摘要】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一个既富油又富气的凹陷,该凹陷的发育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和坳陷期3个发育阶段,发育上古生界和下第三系2套烃源岩,可形成煤型气和油型气,由于2套气源岩不同,生成的天然气组分及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大.根据圈闭类型、储气层产状、天然气地下存在方式、储集空间、天然气成因、水动力条件、所处构造层等对东濮凹陷天然气藏进行分类,并按天然气成因分析了天然气分布规律,划分出古生界-沙四段、沙三-沙二段和上第三系三大成气系统,指出环洼带是寻找下第三系油型气的有利区域,中央隆起带南部和文-卫地区古生界是寻找上古生界煤型气的有利目标区.【总页数】4页(P25-28)【作者】何显莉;王秀林;武晓玲;王运所;蒋云静【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东濮凹陷西斜坡复杂断块带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 [J], 李焱;吕新华;周延军;邹伟2.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气藏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 [J], 刘建;杨香华;黄龙威;邹伟;卫拥军3.东濮凹陷徐集构造深层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 [J], 孟剑4.东濮凹陷复杂断块群及勘探潜力分析 [J], 谈玉明;程秀申;陈书平;何锋5.东濮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潜力与对策 [J], 张树海;陈发亮;蔡其新;汪功怀;郝加良;韩福民;邓明霞;于延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_王翠英

收稿日期:2005-07-21作者简介:王翠英(1965-),女,河南民权人,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文章编号:1000-3754(2006)01-0050-03刘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王翠英(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摘要:刘庄复杂断块群油气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北构造的转换结合部,由2个构造特征截然不同的局部构造组成,具有典型的复杂断块群特征。
分析认为,该区油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圈闭成藏模式多样,分布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且具有如下特征:主要发育断块油气藏,油气藏数量多而规模小;不同断块油气富集程度相差较大,各断块自成独立的油水系统;不同层位不同区块流体性质不同;油气藏有各自的油水系统和压力系统;油、气井产能相差较大。
关键词:复杂断块群;油气藏;成藏条件;聚集规律;刘庄地区;东濮凹陷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刘庄复杂断块群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北起文南油田文175)文178一线,东南以黄河与桥口油田隔河相望,西南与南湖构造相连,东临前犁洼陷,西靠海通集洼陷,勘探面积约120km 2。
该区自1976年习1井钻探,至今已钻各类井50余口,发现了一批以沙三上、沙二下、沙一段为主要目的层的油气富集块。
尤其是/十五0以来,加大了该区的滚动勘探力度,部署钻探的各类探井均钻遇油气层,预示了该区较好的滚动勘探开发前景。
1 构造特征111 构造格局本区构造整体上属于东濮凹陷南北构造的转换结合部,北部是中央隆起带向南的倾没端,南部以桑村集)南湖)桥口)白庙横向变换调节带与中央隆起带南部相隔。
控制东濮凹陷形成与演化的主要二级断裂系:文西断裂系、黄河断裂系、文东断裂系及三级断层)))徐楼断层、梁庄断层在本区弥散状变弱、消失、转换,使本区构造格局、局部构造自北向南逐渐变化而呈现复杂多变的构造面貌,具有典型的复杂断块群特征。
本区构造由2个构造特征截然不同的局部构造组成,北区郎中集构造为受东倾梁庄断层控制的断背斜构造,南区刘海构造整体上为依附于黄河断层下降盘的断背斜构造,可分为东翼西倾断层和东倾地层组成的阶梯状反向断块区,及西翼东倾断层与西倾地层组成的一系列反向屋脊断块区。
文东斜坡带油气控制因素探讨

1532012年第12期文东斜坡带处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文留构造东翼,是文东断层下降盘、徐楼断层上升盘的继承性背斜构造带,构造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构造带内部被多条次级断层切割为多个断块区,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高部位,这些油气富集区块构造破碎。
靠近洼陷的东部区块构造相对简单,但含油性较差。
主要含油层系为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三中油层位于文9盐与文23盐岩层段之间,故也称盐间油层,沙三上称盐上油层。
油气藏具有层系的差异和平面的差异:层系上,沙三上油藏,沙三中油藏平面上具有高部位是油藏低部位是气藏的特征,中间过渡部位为油气混合区。
平面上,从构造高部位到低部位,形成油藏-挥发油藏-凝析气藏的序列。
(1)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
东濮凹陷最富集的复杂断块油气田都是受正向构造带以及正向局部构造的控制。
正向背景构造可以引起油气富集,其幅度的大小还可以影响油气藏的富集程度和规模。
在一个地区,盖层和断层的封闭性是相对的,所能封闭的油气藏高度基本上稳定。
背景构造幅度小,亦即地层倾角小,含油气面积就可能大;而幅度大,含油面积就可能小。
文东断层下降盘沙三中以发育滚动背斜为主,油气富集程度高。
文东斜坡带沙三上、沙三中具有继承性,主要圈闭类型为反向屋脊,地层较陡,油气富集程度较高。
(2)断层控制油气局部富集。
受大断层和油源控制,文留地堑带及文东滚动背斜~反向屋脊带油气富集程度高,文留油田目前探明储量约75%都集中在这里。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东断层下降盘受控于文东断层,是受文留基岩隆起作用继承性发育的一系列背斜构造带。
该构造带供油范围广,油源充足,构造活动与油气生成运移期配合好,断层封闭条件好。
①文东断层活动结束于东营期,后期保存条件好。
②文东断层断距大,下降盘储层多与上升盘盐岩沉积组合接触,侧向封堵条件好。
(3)受断层控制,油气沿断层富集于断块高部位。
构造研究表明,该区断层基本上在华北运动二幕结束活动,后期处于封闭状态,满足对油气的封堵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油气相态类型及分布规律赵利杰;蒋有录;李克成;慕小水;徐田武【摘要】根据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结合温度—压力相图分析,研究了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油气资源在生排、运聚阶段相态的类型及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因埋深不同导致热演化程度不同,生、排油气相态的类型各异,主要包括重质油、常规油、挥发性油、凝析气和湿气—干气相态;运聚过程中油气相态的演化主要体现为油溶天然气出溶、原油稠化、原油裂解成气和原油逆蒸发反溶于气,其中中浅层主要为油溶天然气出溶,受温压和烃类组分双重因素控制,深层则主要为原油裂解成气,受温压条件的影响明显.在生排、运聚过程中油气相态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油气藏相态类型的统计结果,确定了文留地区不同相态类型油气藏的垂向展布规律,深层以气藏为主,中浅层以油藏及临界态油气藏为主.【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3(020)004【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油气相态;生排阶段;运聚阶段;油溶天然气出溶;原油裂解成气;文留地区;东濮凹陷【作者】赵利杰;蒋有录;李克成;慕小水;徐田武【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东濮凹陷为渤海湾盆地的含油气凹陷,北部文留地区作为主力油气富集区,除文23气田发育煤成气藏之外,油气资源主要来自于古近系沙三段腐泥型和偏腐泥型烃源岩[1-4]。
经过近40 a的勘探和开发,文留地区发现了油藏、油气藏和气藏。
其中油藏主要包括稠油(包括低成熟油)油藏、常规原油油藏和轻质油油藏;油气藏作为油藏和气藏的临界态,可细分为挥发性油藏和低、中、高凝析油含量的凝析气藏;气藏主要包括凝析气藏、湿气—干气藏。
由于不同相态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因此,笔者从生排、运聚阶段中油气相态演化特征入手,借助气油比对油气藏相态类型的判识,研究了文留地区不同相态类型油气藏的垂向分布规律。
1.1 研究方法烃源岩生、排油气相态随热演化程度加深具有规律性变化,低演化阶段的产物相态特征根据源内“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气油比和组分特征进行研究。
中—高演化阶段的产物相态特征借助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在测定不同温度下的镜质组反射率(Ro)和相应产物组分的基础上,可获取N2,CO2及轻烃各单组分C1,C2,C3,C4,C5的含量,而重质组分C6+则可视为1个单组分,其相对分子质量可借助色谱分析数据确定。
归一化计算后获得不同热演化阶段产物中N2,CO2,C1,C2,C3,C4,C5和C6+各组分的摩尔分数,进而根据Peng-Robinson(PR)状态方程研究各阶段产物的压力—温度(p—T)相图特征[5-9]。
根据不同模拟温度下测得的Ro值和文留地区实测Ro值与深度的关系,可对烃源岩的埋深进行推测,进而结合该热演化阶段烃源岩的温压条件,确定烃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达到该热演化阶段时生、排烃产物的相态特征。
1.2 沙三段烃源岩生、排油气相态类型在埋深约为2 700和3 100 m时,沙三段烃源岩生、排烃产物气油比分别为50和140 m3/m3,温度分别为96.3和114℃,压力分别为29.1和35.1 MPa(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埋深为2 700和3 100 m时的地层温度均低于烃类体系的临界温度,且相应温度下的地层压力大于油气饱和压力,因此烃源岩生、排烃类体系中天然气完全溶解于油中,为单一油相;在埋深约为4 350 m时,产物的气油比约为640 m3/m3,地温已高于烃类体系的临界温度,相应温度下的地层压力略低于油气饱和压力,烃源岩生、排油气为混相(挥发性油相、凝析气相)相态;在埋深为4 700 m时,烃源岩进入过成熟阶段,生油能力枯竭,生、排油气相态为单一气相(湿气及干气)。
结合实测Ro资料,文留地区沙三段烃源岩热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生、排油气相态演化大致可分为6个阶段(图1):①生物残留烃及生物热催化气相阶段,该阶段埋深为2 250 m以上,Ro值小于0.35%,大分子原生可溶有机质是烃源岩抽提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烃类含量较低,烃源岩处于未成熟阶段;②未成熟—低成熟重质油相阶段,该阶段埋深为2 250~2 700 m,Ro值为0.35%~0.5%,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烃源岩中大分子原生可溶有机质以键能较低且非共价键断裂的形式生成并排出一定量的未成熟—低成熟重质油;③常规油相阶段,该阶段埋深为2 700~3 650 m,Ro值为0.5%~1.0%,垂向展布区间最宽,主要处于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温度为90~130℃,干酪根降解成烃是其形成的主要方式;④挥发性油相阶段,该阶段埋深为3 650~4 100 m,Ro值为1.0%~1.3%,垂向展布区间较窄,处于成熟并接近高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温度为130~150℃,烃类产物的生成以干酪根降解为主,伴随有少量的液态烃二次裂解,产物相态为轻质油—挥发性油相,气相比例逐渐增加;⑤凝析气相阶段,该阶段埋深为4 100~4 400 m,Ro值为1.3%~1.5%,垂向展布区间最窄,处于高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温度为150~160℃,原油稳定性大大降低,干酪根进一步降解生成油气的同时,尚未排出的残余油亦发生热裂解成气,生、排油气相态为凝析气相;⑥气相阶段,该阶段埋深大于4 400 m,Ro值大于1.5%,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温度高于160℃,湿气—干气的气相是残余干酪根降解的主要产物。
运聚过程中油气相态的演化阶段包括油溶天然气出溶、原油稠化、原油裂解成气和原油逆蒸发反溶于气等。
其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相态演化多为油溶天然气出溶和原油稠化,是中浅层油气相态演化的主要形式;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相态演化主要表现为原油裂解成气和原油逆蒸发反溶于气,是深层油气相态演化的主要形式。
2.1 中浅层油气相态演化2.1.1 油溶天然气出溶油溶天然气出溶主要受控于温压条件和烃类组分2个方面[5],p—T相图可直观反映地下油气相态特征,是此次研究的重要手段。
受取样条件的限制,无法准确测试地下油气中各化合物(C1—C38甚至更高碳数)的质量分数,直接影响着p—T相图的获取。
因此,采取油、气单独分析测试,进而结合原始气油比信息将油、气拟合,分析原油可获得C6—C38重质化合物信息,分析天然气则可获得C1—C5轻质化合物信息,近似还原油气流体赋存于地下时各化合物(C1—C38)的比例构成,计算式为式中:S为拟合参数,g/g;ρg为天然气密度,g/ cm3;ρo为原油密度,g/cm3;G为气油比,m3/m3;Vg为天然气体积,cm3;Vo为原油体积,cm3;mg为天然气质量,g;mo为原油质量,g;Ci和Cj为拟合组分中各单体(i为1~5,j为6~38)的质量分数,%;wi和wj分别为天然气和原油分析测试中获得的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通过上述方法,借助盆地模拟手段模拟p—T相图,结合实测温压数据与深度的关系,研究地下流体的赋存相态和运聚过程中由于温压条件变化而可能引起的流体相态变化。
温压条件不同烃类组分的油气资源以不同相态赋存于地下储层中,不同组分对应着不同的临界温度和压力条件。
采用控制变量法,假设组分恒定不变,单独考虑温压变化对相态的影响。
烃类相态与油气饱和压力和地层压力的关系密切:当地层压力大于油气饱和压力时,烃类呈现为油相;当地层压力降至油气饱和压力时,油溶天然气便会出溶,此时油相便演化为油气两相[10];当地层压力继续降低,远小于油气饱和压力时,逸出的天然气则更多。
如文留地区文88-非平1油藏埋深约为3 650 m,气油比为340 m3/m3,为挥发性油藏。
在该油藏的p—T相图(图2)中,A点为油藏地层温度和压力点,曲线AC为实测值曲线,B点为油相、气相和油气相三相临界点,可见该油藏以单一油相赋存于储层中,假定该油藏在向浅层运移过程中组分不变,结合文留地区实际的温度和压力关系可以发现,到达C点时油藏赋存状态恰好满足天然气出溶的临界条件,进入油气两相区,此时对应的地层温度约为97℃、地层压力约为46 MPa,相当于文留地区埋深约为2 500 m的地层条件。
因此,该油藏油气在向浅层运移的过程中,仅考虑温压条件变化,忽略烃类组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埋深约为2 500 m时会发生油溶天然气出溶,形成油气两相,运移层系越浅,逸出的天然气量越大。
烃类组分不同烃类组分的油气p—T相图明显不同,从而导致其运聚过程中发生天然气出溶的温压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导致组分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气油比、天然气中轻烃(C1—C5)各组分含量和原油中重烃(C6—C38甚至更高碳数)各组分含量,各因素共同决定着溶解气含量,且溶解气含量越高,油气饱和压力越大,油气分离的深度越深。
因此,烃类组分的差异对天然气出溶深度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原油溶解气中甲烷含量越高,油气饱和压力越大,越有利于天然气出溶;另一方面,气态烃在液态烃中的溶解度与液态烃中重烃含量具有反相关性,因此在气油比、天然气轻烃组分一定的前提下,液态烃中重烃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天然气出溶。
因此,高气油比、高甲烷含量、高重烃含量的“三高”特征,有利于天然气出溶,相应的天然气出溶深度也越深。
2.1.2 原油稠化生物降解和水洗等作用导致的原油稠化是中浅层相态演化的主要形式。
其中生物降解作用受温度的限制明显,一般大于80℃的温度条件不利于生物降解活动[11],而文留地区埋深大于2 000 m时温度普遍大于85℃,因此生物降解作用导致的原油稠化在埋深小于2 000 m才会发生。
另外,受东营组沉积末期抬升剥蚀影响,部分地区存在经生物降解后再次沉降至2 000 m以下的生物降解成因稠油。
水洗作用指的是通过输导界面(断层或不整合),在淡水淋滤或油水接触部位地层水的流动作用下,轻质组分被载体水带走而引起原油稠化。
东濮凹陷北部埋深小于1 200 m为开启带[12],且文留地区普遍发育盐岩,因此大致认为埋深超过1 200 m水洗作用便趋近消失。
2.2 深层油气相态演化2.2.1 原油裂解成气温度是原油裂解成气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对裂解温度的认识差异较大。
地球化学家最初认为150℃的温度条件即可使原油全部裂解成气,但随着勘探实践的拓展和研究的深入发现油相消失的下限逐渐加深:有些学者认为原油在150℃、甚至200℃之下都是稳定的,有些则认为原油开始裂解的温度可能较低,约为80~10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