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意义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7卷第2期2010年4月Vol.37,No.2Apr.,2010沉积岩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已被地质界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由于某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受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以及变质作用的影响甚少,因此,这对识别盆地演化史、沉积古气候、古环境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沉积物的陆源成分中某些元素,如Th 、Sc 、Co 、Zr 、Hf 、Nb 和稀土元素(REE )在水体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可以快速、等量地转移到细粒沉积物中,可作为沉积岩物源的有效示踪剂,其地质意义更加突出[7-11]。
东濮凹陷古近纪沙三段是油气的有利储集层位,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前人从岩心、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入手,对其构造、沉积相类型、盐岩成因、成藏机理和勘探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2-16],而对本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甚少,文献资料也较少。
可是,目前中国仍处于油气资源紧张的局势,进一步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也是势在必行。
因此,从地球化学角度研究该区的沉积环境、物源属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濮凹陷沙三段泥岩和盐岩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丰度、组合特征等,研究该区的物源区性质,并对古沉积环境进行重建,进而对下一步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程岳宏1于兴河1韩宝清2杜海峰3白振华4(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457001;3.陕西省西安市延长集团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提要: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对研究物源区性质与沉积环境的重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泥岩和盐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东濮凹陷图案型痕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东濮凹陷图案型痕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张国成;王磊;吴贤涛【摘要】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的细粒浊流沉积物中发现了图案型痕迹化石,确认属于耕作迹中Paleodictyon古网迹属痕迹化石中的P.(Glenodictyon)(窝网迹)和P.(Squamodictyon)(鳞网迹)2个亚属.通过与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对比,认为研究区发现的样本为海相痕迹化石,这就证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时期存在海洋环境.这是佐证东濮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存在海侵的重要证据,对这一盆地的古环境分析及未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2)006【总页数】6页(P691-696)【关键词】古近纪;沙河街组;图案型遗迹化石;Paleodictyon;东濮凹陷【作者】张国成;王磊;吴贤涛【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20 引言图案型痕迹化石指的是常见于复理石相浊积岩的远洋和半远洋细粒沉积物中的有规则复杂的几何形态的水平潜穴[1],包括蛇曲形(Cosmorhaphe)、双螺旋形(Spirorhaphe)、网状(Paleodictyon)等[2].此次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岩芯内发现了Paleodictyon古网迹属的P.(G)窝网迹亚属和P.(S)鳞网迹亚属.Paleodictyon古网迹在生态分类上属于耕作迹,在形态分类上属于网格状痕迹化石.Bromley和 Ekdale[3]认为造迹生物.在这类潜穴中营永久性居住和进食活动,采用耕作式或圈闭式活动来采食潜穴内微生物或有机物.这类痕迹化石最早发现在寒武纪的浅海环境里,之后从奥陶纪至今的深海环境里屡有发现.因为其颇有规律的网格状形态,成为复理石中最常见的代表性痕迹化石[4].东濮凹陷乃至整个渤海湾盆地的古近系地层是海相还是陆相的争论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本文对研究区发现的Paleodictyon痕迹化石的研究可以提供痕迹学方面的证据,有利于该区域的古地理、古环境的再认识.1 图案型痕迹化石发现层位东濮凹陷位于华北陆块渤海湾裂谷系含油气盆地南缘临清坳陷的东南部.东侧以兰聊断裂为界与鲁西隆起上的荷泽凸起相邻,西侧以长垣基底断裂为界与内黄隆起相接,南隔兰考凸起与开封坳陷为邻,北以马陵断层与临清坳陷内的莘县凹陷相望.东濮凹陷由5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即东南侧东明集断阶带,东部洼陷带,中央隆起带、西部洼陷带和西侧斜坡带[5].区域构造呈北东向展布,凹陷北窄南宽,长约160 km,宽约70 km,总面积约5300 km2.东濮凹陷在构造演化及沉积相带上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特征,其中区内兰聊大断裂为东濮凹陷的控盆断层,对东濮凹陷的发展、演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6].沙河街组是一套暗色沉积物组合,岩性以灰黑色泥岩为主,夹有砂岩、粉砂岩层以及盐岩、膏盐层,厚度普遍大于2000 m,是研究区主要生油岩系.划分为四段,沙三段时期受兰聊断层活动控制水面高度经历了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剧烈变化,存在一套厚层的半深水、深水暗色沉积物[7].图案型痕迹化石就发现于西部洼陷带的胡七井沙河街组三段的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的远端细粒浊积岩层中(图1).2 图案型痕迹化石Paleodictyon的功能解释Paleodictyon痕迹化石的最早记录见于中寒武世的浅水环境,但随着浅水区的生存竞争加剧,造迹生物被迫迁往深水环境.所以这之后所发现的化石主要在深水浊流沉积的鲍马序列顶部的E段细粒沉积物中.其展布一般与浊流方向垂直,与等深流方向平行[2].造迹生物掘穴进入沉积物内部浅层,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空间,建造复杂而规则的水平巷道式潜穴.这些潜穴系统由许多小的网格组成,网格的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有的整个系统甚至可以有1 m2大.关于这些网格的建造顺序,Seilacher认为是由中心向外螺旋发展的[8],见图2.组成网格的巷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椭圆形,造迹生物分泌的黏液给巷道形成了一层较坚固的衬壁,使巷道不致坍塌.在巷道的某些特定位置有垂直向上直通沉积物表面的管道(图3),这些垂直通道非常重要,是通风换气和有机物碎屑以及细菌和微生物进入系统的通道.下一次浊流到来时,潜穴被浊流携带砂纸沉积物充填,经过石化成岩作用,形成痕迹化石.Seilacher认为在这种潜穴内,可能是某些蠕虫类的造迹生物在巷道中进出,捕获随水流进入其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作为食物[9].1985年P.A.Rona和A.Seilacher 在大西洋底发现了现代P.(R)nodosum痕迹,可惜没有在这些活化石中捕获造迹生物[10].但这些现代痕迹还是为解释古代Paleodictyon痕迹化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例如,发现现代沉积层为浅色或淡红色,这和很多此类痕迹化石通常的颜色相吻合.深海海底缺氧,大体上是还原环境,只有浊流带来了含氧水流形成局部的氧化环境使得表层颜色变浅,说明了造迹生物生活层面在浊流沉积鲍马序列最上部E段,古今一致.还有,造迹生物把挖掘的沉积物抛出层面,逐渐堆积形成中间高四边低的盾形小丘.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精明的设计,海底的水流流过小丘时会形成类似气流流过飞机机翼弧形上表面的效果,即水流在坡面抬升受到挤压则流速加快,流速加快则压强减小,于是造成低处压强大,高处压强小,结果水流自然从低处垂直通道吸入,通过水平巷道,从高处垂直通道流出,如图4所示.整个系统只需自然水流就可以完成通风换气,而有机物和作为食物的细菌、微生物也随水流进入,造迹生物可以坐享其成.另外,当冲掉布满小孔的上覆沉积物后,水平的网状通道就显露出来,和以往发现的古网迹一样,这说明了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是一个整体,实证了古网迹的构造、演化发展和化石复原的真实性.3 图案型痕迹化石Paleodictyon的分类定名和研究现状根据潜穴网孔的特征,Paleodictyon被分为3个亚属[4]:鳞网迹P.(Squamodictyon),水平巷道成鱼鳞状或花瓣状由中心螺旋形向外发散;窝网迹P.(Glenodictyon),水平巷道排列如同整齐规则的蜂巢,目前发现的化石没有垂直出口管;枝网迹P.(Ramodictyon),垂直出口管形成的规则的六边形图案. Uchman等在土耳其Pontides地区白垩纪到始新世的复理石沉积中发现多种古网迹化石[11].这里发现与图5外形和尺寸都相似的古网迹.在奥地利和德国的白垩纪到始新世的复理石沉积中也发现P.(G)strozzii Meneghini 1850斯特罗奇窝网迹[12].综合其他资料可见 P.(G)strozzii古网迹在古近纪时期全球范围内有比较广泛的分布.Tunis和Uchman等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伊斯特里亚半岛始新世复理石沉积中发现大量古网迹化石[13].Uchman提出来了 P.(G)的分类方案[14],即根据化石通道直径和网孔直径对这类化石进行了分类.经过长期研究Uchman总结出Paleodictyon总体演化规律:古生代,网格直径大,通道直径小;中生代,网格直径中等或偏小,通道直径大;新生代,古近纪网格直径变化大,通道直径也随之变化,而新近纪之后网格直径变小,通道直径变大[15].Rona和Seilacher在现代大西洋中脊的海底发现了堪称活化石的 P.(R)nodosum [10].按照将今论古的原则,这些活化石可以很好地解释paleodictyon的埋藏环境,造迹生物的建造方式,系统的功能作用等等.对其开展的研究工作一直持续至今,潜水设备深入大西洋底采集了许多标本,但从未抓到过造迹生物,这让人有理由相信造迹生物可能并不住在潜穴内,而仅仅是隔段时间进入潜穴“收割”食物.潜穴起到的是类似于种植蘑菇的菌房的作用.4 图案型痕迹化石描述及对比4.1 描述古网迹属 Ichnogen.Paleodictyon Meneghini,1850(图6(a)).遗迹种 P.(G)strozzii Meneghini,1850描述:图6(a)所示的Paleodictyon痕迹化石发现于钻孔岩芯中,显示为依稀可见的网状潜穴系统或由水平细小通道连接起来的密密麻麻的疹瘤状凸起.这样的化石以前也有发现,如在奥地利维也纳地区的始新世复理石中就有类似的发现[8](图5).化石样本中间部分依然是清晰的网格,而到了边缘,特别是右下角处则变成一片疹瘤状凸起.从过渡情况看,应该是同一套系统,右下角网格遭到侵蚀而成.图6(a)所示化石也是这种情况,网状图案遭到破坏已经难以辨认,只残存一些片段,清晰保存下来的是疹瘤状凸起.这些凸起是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的交汇处,因为这里是潜穴通道最膨大的地方,也最易保存.这些凸点的排列(如图6(b),在凸点处打上黑点就清晰可见)和图5右下角部分颇为相似,也是成线状,但仔细观察又略有不同.Seilacher在《痕迹化石分析》一书中有描述[8],垂直通道与水平通道的连接有两种:一种是有3个连接点在六边形每个不相邻的角上,这些点组成的点列每一列密度都一致(图6(a));另一种是六个连接点,六边形每个边上一个,这些点组成的点列,一列密一列疏(图 6(b)),图5就是这种情况.图3(b)所示的疹瘤状凸起排列类似于图3(a),所以图3(a)所示化石应该属于每个六边形上有3个连接点的古网迹类型.通过复原和对残存网格的观测,可知原来的潜穴是由大小相等的规则六边形组成类似蜂巢的形态,凸迹保存.潜穴通道粗细均匀略高于层面,表面光滑,有近圆形的疹瘤状凸起.化石产出在夹在灰色泥岩中的灰黄色薄层粉砂岩中,平行于层面.潜穴通道直径约0.5~1 mm,网孔的直径在4~6 mm之间(如图7所示因为网格基本为正六边形所以只需测量两点间距离a即可算出网孔直径r).Uchman根据网格的孔径和通道的直径将P.(Glenodictyon)细分为 13 类[14].通过对比图 8,图3(a)中的痕迹化石应属于P.(G)strozzii Meneghini,1850.产地层位:位东濮凹陷胡七井古近纪沙三段1783 m处,存于河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馆.古网迹属 Ichnogen.Paleodictyon Meneghini,1850(图9(a)).未定遗迹种 P.Squamodictyon Ichnosp.描述:潜穴系统由不规则的鱼鳞状网格组成,大小不等,凸迹保存(图9(b)上描出的是化石上残存的潜穴痕迹).潜穴通道粗细均匀略高于层面,表面光滑.潜穴通道直径约0.5~1 mm,网孔直径5~30 mm不等.化石层是夹在灰色的泥岩中的薄层,灰黄色粉砂岩,平行于层面.产地层位:位于东濮凹陷的古近纪沙三段1789.70 m处.存于河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馆.4.2 对比国内对古网迹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先后在青藏地区和渤海湾盆地均有报道.杨式溥在我国青海果洛一玉树地区发现有古网迹Paleodictyon strozii Meneghini 1850[16].遗迹化石产于二叠纪和三叠纪古代槽区半深海大陆斜坡至深海底部所形成的浊流沉积中.保存在泥质板岩中,凸迹,可以见到水平通道交界处或其它部位上有圆形或椭圆形凸起,是水平通道与垂直通道的连通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图6(a)上看到的圆点状凸起,说明样本1为古网迹无疑.袁文芳等在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的浊流沉积中发现有网状痕迹化石,定名为古网迹Paleodictyon majus Meneghini,1879[17].根据描述牛庄的这些化石在规则六边形结构上和图3(a)一样,但通道直径小的为1~2 mm,大的为2.5~3.5 mm,网格小的为3 mm×4 mm,大的为20 mm×23 mm,都远远大于此次发现的化石.文章认为,济阳凹陷古近纪时期确实存在海侵.东濮凹陷和济阳凹陷同属于渤海湾盆地,而且在古近系沙河街组都发现有古网迹化石,或许说明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可能存在海泛.齐永安等在河南泌阳古近纪核桃园组核三段深灰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底面发现一种未定种古网迹[18],这种古网迹虽然和本文古网迹同属古近纪,外部形态上也和图6(a)一样是规则六边形,但大小变化较大,小的为3 mm×4 mm,大的为8 mm×10 mm,未予以准确定名.研究发现,泌阳凹陷古近纪存在深水环境.泌阳凹陷属于南襄盆地,北接渤海湾盆地南连江汉盆地,在这里发现海相痕迹化石,说明这一连串盆地在古近纪海平面升高时很有可能联通,成为海水进出的通道[19-20].5 结论东濮凹陷及整个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沉积,长期以来被认为陆相成因,其储层沉积环境,被认为只与河流相、湖泊相等陆相沉积有关.在这层位的油气勘探也是以陆相为大前提开展的,但是越来越多的海相证据被提出,引起地质学界对于是否有陆表海存在的争论.Paleodictyon作为典型的证明深水环境的痕迹化石证据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虽然Paleodictyon痕迹化石经历了从寒武纪一直到今天的漫长历史,其间结构经历了一系列进化而形态各异,目前发现的化石保存方式也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自奥陶开始就只见于半深海-深海地层中.所以,此次在东濮凹陷古近纪沙河街组沙三段发现的Paleodictyon化石是证明当时东濮凹陷乃至整个渤海湾盆地存在海相的有力证据.参考文献:[1]MCCANN T,PICKERILL R K.Flysch trace fossils from the cretaceous kodiak fomation of Alaska[J].Palacont,1988,62(3):330-348.[2]杨式溥.古遗迹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29-77.[3]BROMLEY R G,EKDALE A A.Chondrrites:a trace fossil indicator of anoxia in sediments[J].Science,1984,224:872-874.[4]胡斌,王冠忠,齐永安.遗迹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45-80.[5]陆荣生,赵春元,陈树文,等.中国石油地质志:中原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35-46.[6]高红灿,郑荣才,陈发亮,等.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32(54):839-850.[7]高红灿,陈发亮,刘光蕊,等.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9,11(3):251-264.[8]SEILACHER A.Trace fosil analysis[M].Berlin: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Co K,2007:156-158.[9]SEILACHER A.Pattern analysis of paleodictyon and related trace fossils[C]//CRIMES T P,HARPER J C.Trace fossils 2.Livepool:Seel House Press,1977:289-334.[10]RONA P A,SEILACHER A.Paleodictyon nodosum:A living fossil on the deep-sea floor[J].Deep Sea Research Part II:Topical Studies in Oceanography,2009,56(19/20):1700-1712.[11]UCHMAN A,JANBU N E.Trace fossils in the Cretaceous-Eocene flysh of the Sinop-Boyabat basin,central pontides,Turkey[J].Annales Societatis Geologorum Poloniae,2004,74:197-235.[12]UCHMAN A.Ichnology of the rhenodanubian flysh(Lower Cretaceous-Eocene)in Austria and Germany[J].Beringeria,1999,25:67-173.[13]TUNIS G,UCHMAN A.Ichnology of eocene flysh deposits of the Istria Peninsula,Croatia and Slovenia[J].Ichnos,1996,5:1-22. [14]UCHMAN A.Taxonomy and palaeoecology of flysh trace fossils:The Marnoso-arenacea Formation and associated facies[J].Beringgeria,1995,15:1-115.[15]UCHMAN A.Trends in diversitry frequency and complexity of graphoglyptid trace fossils:evolutionary and palaeoeoenvironmental aspects[J].Palaeo,2003,192:123-142.[16]杨式溥.青海果洛、玉树地区二叠-三叠纪深海复理石相痕迹化石[J].沉积学报,1988,6(1):1-13.[17]袁文芳,陈世悦,曾昌民,等.牛庄洼陷古近纪浊流沉积中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34(1):8-11.[18]齐永安,曾光艳,胡斌,等.河南泌阳凹陷古近纪核桃园组遗迹化石组合及其环境意义[J].古生物学报,2007,46(4):441-452.[19]吴贤涛,任来义.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海水通道与储层探新[J].古生物学报,2004,43(1):147-154.[20]吴贤涛,痕迹化石在识别东濮凹陷古近纪河口湾环境和下切谷中的作用[J].古生物学报,2005,44(4):599-610.。
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其意义

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其意义y鲁雪松1,2,蒋有录1,常振恒3,武晓玲3(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3.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摘要:判断能否运用声波时差法进行地层剥蚀厚度估算的标准应该是依据抬升剥蚀前地层的压实效应是否被后来的沉积地层所改造;在适当的条件下,声波时差法也可能适用于地层沉积厚度过补偿的情况。
综合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和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对东濮凹陷单井的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
通过对多口井的东营组残余地层厚度与地层剥蚀厚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绘制了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
结果表明,构造部位不同,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也不同:从凸起(或边缘隆起)-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厚度顺次减小;洼陷中心及斜坡部位,新近纪以来沉积过补偿厚度较大,沙四上亚段2沙三中亚段烃源岩自新近纪以来发生了二次生烃过程,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油气就近发生聚集,并得以有效地保存,预示着东濮凹陷环洼斜坡深层仍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关键词:剥蚀厚度;声波时差法;残余厚度;二次生烃;东濮凹陷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849(2007)022*******东濮凹陷新近系与古近系的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N2E间断面),形成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
古近纪末期的东营运动使该区整体抬升并遭受强烈剥蚀,大部分地区的馆陶组与东营组呈不整合接触,在局部地区东营组全部被剥蚀掉。
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较大,其大小直接决定了沙四上亚段2沙三段(E s上42E s3)烃源岩的大量生、排烃和成藏时间。
过去一度认为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量大,沙四上亚段2沙三段(E s上42E s3)烃源岩主要在古近纪大量生烃和成藏,而新近纪以来没有/二次生烃0。
但这一认识已无法解释在构造高部位为油藏,而在环洼斜坡深层为大量凝析气藏这一油气分布格局。
东濮凹陷页岩油勘探潜力及下步方向

东濮凹陷页岩油勘探潜力及下步方向摘要:东濮凹陷是我国最典型的盐湖相沉积凹陷,盐砂相变带具有含油性好、脆性矿物含量高、油质轻、超压等特点,具备页岩油发育的有利条件。
目前油田已经编制了“十四五”期间的页岩油规划方案,力争在实现页岩油勘探突破的基础上,预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0万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00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600万吨。
关键词:勘探目标页岩油东濮凹陷勘探潜力引言东濮凹陷页岩油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精细刻画东濮凹陷古近系页岩油有利区源岩规模、丰度、成熟度、压力系数等关键参数后,采用盆地模拟方法,对东濮凹陷页岩油资源量进行模拟计算,有利区滞留油量共19.91×108t。
平面上,滞留油丰度高值区主要在东濮凹陷北部。
在滞留油模拟结果上,利用可动系数,计算得到东濮凹陷古近系页岩油有利区地质资源量期望值为7.29×108t,可采资源量期望值为1.127×108t。
1、东濮凹陷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1.1 早期探索1979年-2010年,早期偶遇见显示,部分井试获油流。
早期在泥页岩地层中发现大量油气显示阶段。
文18、文201、桥16、桥20、部12、卫79等多口井泥页岩段均在录井过程中见到了油气显示,但早期对这些钻井在泥页岩中的显示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直到2000年11月,部署在中央隆起带文留潜山构造上的文古2井钻至3114.49m时,发生井涌、钻井液井口外溢现象,返出以原油为主的液体60m3。
对显示井段进行中途测试,由于井况较差,测试效果不理想。
2009年部署在柳屯洼陷的风险探井濮深18井,在3268.5-3318m井段文9井盐间泥页岩油气显示活跃,录井见油迹4.0m/3层、荧光23m/13层,电测解释油层6.8m/3层,随后部署的濮深18-1井在对应层位3255.0-3258.0m井段用钻杆投产方式放喷,日产油约420.75m3,首次在泥页岩中获得高产油流。
1.2 勘探评价2011-2012年正式开展第一轮非常规油气评价,效果不佳。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摘要】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是一套以砂泥岩和页岩沉积为主的湖相盆地,其泥页岩既是常规油气的主力烃源岩又是页岩油气储集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通过基础研究、实验分析对沙三段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求指导该区泥页岩气的勘探开发。
【关键词】泥页岩地化特征东濮凹陷中原油田早期阶段的钻录井过程中,在文9井、文18井、桥16等井沙三段泥页岩中均见油侵、油斑和少量油气显示,但由于当时理论缺乏和技术原因,并未引起重视。
随着全球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进入高峰,中原油田已经将东濮凹陷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作为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并在近年钻探的濮深18-1井3255.0-3258.0m泥页岩井段用钻杆投产方式放喷,日产油约420.75m3,首次在泥页岩中获得高产油流,再次用实际证明了东濮凹陷陆相页岩油气藏的存在。
由于东濮凹陷页岩油气研究起步晚,研究程度低,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东濮凹陷页岩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有利区预测,为今后页岩油、页岩气地大力勘探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东濮凹陷是临清坳陷南端的一个复杂构造单元,是一个克拉通内的裂陷盆地。
其地理位置位于鲁西南和豫东北地区,呈北东向展布,整个凹陷具有北部窄,南部宽得特征,面积约5300km2。
东濮凹陷是一个在太古界结晶基底基础上发育的多旋回盆地,其中早第三纪盐湖沉积形成东濮凹陷主要的烃源岩。
其中古近系沙三段属于深陷期(es3),主要为扩张期和主裂陷期,属于断裂的主要活动期,多数构造在该时期基本定型。
该区岩性整体主要表现为泥岩、砂岩、砂泥岩互层、油页岩。
2 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2.1 有机质类型沙三1亚段泥页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混合型,北部地区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南部地区ⅰ型逐渐减少,ⅲ型有所增加,仍以ⅱ型为主。
北部地区ⅰ型占26%~67%,ⅱ1型占14%~60%。
中部和南部地区ⅰ型主要分布在6%~10%,ⅱ1型分布在29%~90%,ⅱ2型分布在24%~42%,ⅲ型13%~26%。
河南濮阳梨园岩盐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盐湖盆地充填演化特征

河南濮阳梨园岩盐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盐湖盆地充填演化特征李万忠;柴重阳;李珂莹;宋玮【摘要】河南省濮阳县梨园岩盐矿区位于东濮凹陷构造单元前梨园沉积中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剖面对比、10122 m钻孔施工确定了区内普遍发育沙一盐.将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划分为两大沉积旋回,沙一盐的沉积特征、成矿条件丰富了盐湖盆地的充填演化模式.根据沙一盐垂向与横向上盐岩—膏盐岩—含膏泥岩—泥砂岩的沉积序列特点以及沉积古环境、成盐机理,综合分析认为梨园盐岩矿属于浅水蒸发成因.【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7页(P1-6,18)【关键词】盐岩矿;沙一盐;浅水成盐;前梨园凹陷;成矿地质条件;充填演化特征【作者】李万忠;柴重阳;李珂莹;宋玮【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资源环境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河南省濮阳县梨园岩盐矿区位于豫北平原东部,地处濮阳市濮阳县东南部梨园乡—白堽乡一带。
20世纪80年代,该区以石油勘查为主,中原油田以找石油为目的在区域上施工有多个钻孔,均见到含盐层位存在。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地勘基金项目(河南省濮阳县梨园岩盐矿普查)的开展,在收集区域95.26 km三维地震资源、6 400 m钻探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质测量、二维地震、钻探与数字测井、采样化验等工作手段,确定了研究区普遍存在沙一下亚段盐(沙一盐),岩盐矿层自然单层厚度最小为0.5 m,最大为17.0 m,单矿层厚度一般在2.0 m以上,埋藏深度为2 920~3 486 m,盐岩资源量达到超大型规模。
本研究结合梨园岩盐矿区地质工作成果,着重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盐湖盆地充填演化特征进行研究。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河南梨园岩盐矿位于华北陆块南部东濮凹陷构造单元的前梨园洼陷带中,地层分区属华北区华北平原分区、豫北小区[1-2]。
东濮凹陷沙三上盐间段湖相页岩油气成藏条件

东濮凹陷沙三上盐间段湖相页岩油气成藏条件
吴鲜;窦莲;龙胜祥;武晓玲;秦启荣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13(20)4
【摘要】东濮凹陷沙三上盐间段发育1套暗色湖相泥页岩,在近年已获得低产页岩油气.为研究湖相页岩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岩心观察、地质实验与测井、录井、钻井资料相结合,对泥页岩发育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吸附气含量、储集性、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沙三上盐间泥页岩分布广、厚度大、埋深适宜、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宜、物性差、脆性矿物含量高、比表面积大、微孔隙发育程度高、吸附气含量较高,保存条件优越,生、储、盖组合良好,具有很好的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开发潜力.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吴鲜;窦莲;龙胜祥;武晓玲;秦启荣
【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东濮凹陷沙三上盐间泥岩裂缝油气藏地震识别及描述
2.埕海地区沙一下亚段湖相白云岩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3.董集洼陷沙三上亚段油气成藏条件浅析
4.东濮凹陷北部沙三上亚段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与有利区优选
5.盐间超压裂缝形成机制及其页岩油气地质意义——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濮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演化

东濮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演化摘要:本文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薄片观察和物性测试等工作,明确了东濮凹陷下古生界的储层特征,揭示了储层的形成过程。
下古生界储层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峰峰组下段、上马家沟组、冶里组和亮甲山组的云坪、膏云坪相带更为发育,经历了准同生和早成岩期(早奥陶世—中奥陶世)、表生成岩期(晚奥陶世—早石炭世)、中—晚成岩期(晚石炭世—古近纪)四个成岩阶段。
关键词:东濮凹陷下古生界储层特征主控因素1 引言渤海湾盆地区是我国东部富含油气资源的大型裂陷盆地,随着大港探区千米桥奥陶系亿吨级潜山油藏的发现,掀起了对渤海湾盆地奥陶系古潜山储层勘探和研究的热潮。
东濮凹陷历经近三十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1288×108m3,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东濮凹陷下古生界的勘探已积累了一定的地质、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部分探井在下古生界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表明东濮凹陷下古生界具有基本的成藏条件,是继下第三系之后比较现实的勘探领域。
2储层类型2.1岩石学特征东濮凹陷下古生界的储集岩主要有灰岩、白云岩、灰岩与云岩过渡类型和含膏云岩、含膏灰岩等类型。
主要岩性包括泥晶灰岩、颗粒灰岩、泥质灰岩、豹斑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结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等,粗晶、中晶、细晶白云岩等(图1)。
图1 东濮凹陷下古生界储层岩性特征a.膏质鲕粒灰岩,龙古1井;b.硬石膏岩,龙古1井;c.中晶白云岩,卫古1井;d.砂屑灰岩,卫古1井;e.微晶白云岩,粒状黄铁矿发育,堂古5井;f.硬石膏岩,范古2井。
2.2储集空间类型根据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结构、物性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录井、测井、测试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东濮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由孔洞、孔隙和裂缝几种基本的储集空间类型按不同的方式、配比及规模组合形成,可以分为裂缝—溶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及裂缝等几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濮凹陷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意义
张洪安;徐田武;张云献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2017(024)004
【摘要】采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方法测试分析东濮凹陷咸化湖盆烃源岩,确定了咸化湖盆页岩及油页岩为优质烃源岩.其具有两层结构,主要由富含有机质的纹层和夹有黄铁矿的钙质纹层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具有奥利烷丰度低,伽马蜡烷丰度高,而C27,C30甾烷相对丰富,姥鲛烷与植烷质量分数之比(Pr/Ph)低等特征,反映出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生物.高生产力及盐水分层造成的强还原环境是造成东濮凹陷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发育的主要原因.富集生烃灶将是效益勘探形势下的重点研究方向.
【总页数】5页(P437-441)
【作者】张洪安;徐田武;张云献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18;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13
【相关文献】
1.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 [J], 金强;朱光有;王娟
2.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古湖盆氧化还原条件及其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 [J], 马小祥; 姚素平; 张柏林; 张云献; 彭君
3.一种潜在的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指相标志物研究——以东濮凹陷为例 [J], 张冬琳; 张蔻乔; 徐田武; 张云献; 张成富; 唐友军; 李洪波; 黄亚浩; 王霆
4.陆相断陷咸化湖盆有机质差异富集因素探讨
——以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泥页岩为例 [J], 胡涛;庞雄奇;姜福杰;王琦峰;徐田武;吴冠昀;蔡哲;于吉旺
5.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 [J], 张斌;何媛媛;陈琰;孟庆洋;袁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