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传之秘--空肩

合集下载

中华武术分享:子午门秘不外传的断魂掌练习方法

中华武术分享:子午门秘不外传的断魂掌练习方法

子午门秘传断魂掌时间: 2006-04-24 - 分类: 其他功夫 - 作者: - 出处: -断魂掌为子午门三十六杀手功之一,此功阻阳并练,刚柔相济,内外兼修。

练功十日后,力量猛增,气行处有热感;百日后小成,浑身力量可增加3至4倍,掌可开砖断石,双掌贯气能发出强大气流,举手可制敌残死;干日后方成,掌到之处威力无穷,令敌闻之丧胆,故有断魂掌之称。

一、练功者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两侧,两脚站立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

二、用嘴深呼一口气,呼气时身体下蹲成45度,微停数秒。

接着舌顶上腭用鼻吸气,同时收腹提档。

吸气后再微停数秒,然后用嘴呼出。

如此连续呼吸30次,时间2分钟左右。

三、接上式,两手前推,同时意念气由丹田运至双掌。

然后身体直立,两手用力拉回抱于腰间,同时气由丹田达两腿。

此动作连续做3次。

四、接上式,左脚向左跨步为左弓步。

然后右掌向前方推出,推掌时呼气,全身放松。

微停后,吸气提裆,脚趾紧抓地面(如图连续推两次)。

右掌变拳,两手抱于腰间,然后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并推左掌呼气,同上式(一正一反)。

完毕后两手抱于腰间,身体左转开步站立。

五、接上式,两手由腰间向上推出,同时呼气。

微停后两手落于腰间,同时吸气。

六、接上式,两手自然下放呼气,右手从体右侧抬起至头顶,同时左手从腰间向上向左伸出。

然后左脚向左前方抬起,吸气,同时气贯周身。

七、两手自然下放,呼气,左手从体左侧抬起至头上方,右手从腰间向上,向右伸出。

然后右脚向右前方抬起,吸气,同时气贯周身。

八、接上式,两脚自然分开,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吸气,两手上举于胸前。

接着呼气,惫念气由劳宫慢慢向下运达涌泉,同时双掌下按至膝部。

九、接上式,呼气,左脚向左跨半步半蹲成四六步,双臂稍向左上移,掌心相对,意念气由涌泉到达劳宫穴,稍停。

吸气,两手再慢而有力地向右移动还原,意念气归于涌泉穴。

十、接上式,呼气右脚向右跨半步,成四六步,双臂稍向右上移,掌心相对,意念气由涌泉达劳宫穴,稍停。

《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

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

询当从坐,匿而免。

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

貌寝侻,敏悟绝人。

总教以__,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

仕隋,为太常博士。

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

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

其所嗜类此。

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卒,年八十五。

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

居母丧,诏夺哀。

每入朝,徒跣及门。

夜直,藉藁以寝。

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

居庐四年,不释服。

冬月,家人以氈絮潜置席下,通觉,即彻去。

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

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

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

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来俊臣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无异词俊臣代占诛之神龙初追复官爵。

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

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

”遂良大喜。

通晚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尝书。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译文: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

父名纥,在陈朝任广州刺史,因谋反被杀。

欧阳询应当连坐,因躲藏起来而幸免一死。

子平绝秘口授碎金炉

子平绝秘口授碎金炉

子平绝秘口授碎金炉》(一)口授碎金炉.合禄者贵,合马者富。

马喜合而忌刑冲。

合起年真贵者大位,合起月提财者大富。

冲去年长生者主寿,冲合年支凶神不吉。

年月为外,日时为内。

伤枭劫煞,欲其在外,印食财官,欲其在内。

而在外者,要反看。

如伤枭劫煞,欲其坐长生旺相之支,方为有势。

印食财官,欲其坐沐浴桃花休囚之位,方位无力。

至年支为日主禄马吉神,须要冲发,以其远而不干我也。

时煞时刃,须要刑冲。

年马年禄不忌刑冲。

年贵须要天干合起。

凡合者,遇岁运不能伤克,如财星有故而合,逢劫运劫岁,不能劫也。

遇劫不劫,反可增财。

如偏官无故而合,逢食运食岁,食不能制也。

遇制不制,反受其殃。

余仿此,生亦如之。

凡合在局中之干做闲神看,以闲在局内也。

三冲四冲最妙,有冲有合亦好。

平运冲者先侭前冲,合者先侭前合,要竖看八字。

六合运再逢合,谓之“帮合”。

六冲运再逢冲,谓之“添冲”。

柱六合,运最难冲。

三合力大于六合。

先冲后合好,先合后冲不吉。

有故而冲者冲去,无故而合者合去。

有故而冲刑者,化恶为善。

无故而冲刑者,变吉为凶。

有故而合,有故而冲者,虽是忌神,扔可发用,其为福尤大。

支冲则干神减力,干合则支神自宁。

干合则支冲者不冲,而刑则仍刑。

岁支与时支冲者,艰子。

柱中前克后者,晚苦。

后克前者,早苦。

柱中辰戌丑未库,喜运冲,忌运合。

干神凡有故而合者,逢运来争合,则合者不合,反见其凶。

无故而合者,逢运来争合,则合者不合,反见其吉。

有故而合者,不可多合,如天空合起,而又遇支合住者平常。

柱中干合,逢运则争合,逢年则不争合。

但帮起用神耳。

故岁运并临更有力。

运逢岁合则全无力,至日干与柱神合者,要看运来受克不受克。

如日干乙与柱中庚干做合,逢庚运争合则受克,乙运争合则不受克。

余仿此。

合禄于时最妙,一实合一空则起,空合空则不起。

年日干一合,而月时干又一合者平常。

年月一合,日时一合,似乎两扇。

若年月合者是吉神,更看年月干合下之支,气息与日时照应。

其为福更大矣。

凡填实二德,而与日干做合者,必大富,但不贵耳。

民间祖传秘方大全二

民间祖传秘方大全二

民间祖传秘方大全(二)白芷乌头散治头痛堪称天下第一特效方白芷(炒)7.5 克,川芎(炒)、甘草(炙)、川乌(半生半熟)各30 克。

用法:上药炒炙好后,共研细粉,青茶薄荷煎汤送下。

每次服3 克,每日2~3 次,服药忌生冷油腻之物。

主治:偏正头痛,诸风、火、寒头痛.我师授我此方时对我说:“百药无效的头痛病,一料可铲除,我视天下第一方”。

经我10 多年行医,临床施用此方很到手,每用每效。

荐方人:黑龙江省德都县城关乡合心村中医师高宝本药酒治半身不遂症有特效生川乌15 克,生草乌15 克,蜈蚣 3 条,全蝎 5 个,蜜炙双花30 克,豨莶草30 克,忍冬藤30 克。

以上7 味装入瓷坛内参加白酒 3 斤。

将坛放在锅内加水至坛半腰深,然后盖上锅盖用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炖 1 时即可.在炖时酒坛不要加盖,不要使沸水灌人酒坛.1 小时后取出酒坛盖好待用(不要将药渣沥出,可长期泡在酒内)。

每日服三次,饭后服为宜,每次服1两.如酒量小,可酌量少服也可,普通服完一料药酒,即可痊愈。

癫痫病用柞蚕蛹也能彻底根治我老伴得了癫痫病,一直患了20 年,l973 年底用单方治愈,迄今22 年从未犯过.后来,在湖南省工作的侄儿得悉新闻寄回—个单方:柞蚕蛹一剂6~7 个,白冰糖1~2 两,用水煎服后,连水带蛹一齐吃下。

最好在患者觉着有发病前兆时吃药。

我让她一连吃了四剂,把病治好啦。

如果哪位老朋友的亲友们患有此病不妨一试。

荐方人:河南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乡阎庄曲晓东此方已治愈二百余例急慢性肾炎患者生姜 1 斤,大枣 1 斤,红糖 4 两,黑、白二丑7 钱.将生姜去皮捣烂,取汁。

红枣煮熟去皮、核。

二丑研碎成面。

四味同放人碗内拌匀,放人锅内蒸一小时后掏出,分为9 份,一日 3 份,每次 1 份。

连服二剂即可见效.服药期间,严禁吃盐。

注意:1、服时平均嚼烂。

2、禁酒和高脂肪及对胃有刺激的食品。

3、服用此药停用其余中药、妊妇禁服。

此方由商城县丝棉织厂姚明轩先容,已治愈200 余例急、慢性肾炎患者.荐方人:河南商城县播送站杨传店此方治尿道结石特效鸡内金 3 个,金钱草25 克,水煎服,一日三次,治尿道结石特效。

形意门鸡腿桩栈析

形意门鸡腿桩栈析

形意门鸡腿桩栈析形意门桩功有定桩功和动桩功之分,本文所述的鸡腿桩则属于形意门的定桩功之一。

所谓的定桩功则是按照形意门的一定内、外在格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它是形意门入门格式之基本。

形意门中素有“三劈不如一站”,“入门先站三年桩”之论,形意门众多先辈前贤的功夫都是在站的基础上形成的。

笔者曾随先师陈盛甫教授习学形意拳艺,时余虽有地功、八卦桩功基础,仍严教督导形意门桩功习练之重要性。

余虽拙鲁,先师严教,亦稍有体悟。

今特将形意门中秘传鸡腿桩功,根据师传并结合自己多年习练体悟将其整理成文,以求正于名家巨子。

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下面笔者详述此桩法要义一、鸡腿桩功法欲习练此功法,须于每日清晨卯时(早5时至7时之间),选择一空气清新,环境宁静的地方,先进行吐纳之术。

吐气时,先迈右脚;同时,双掌由胸前边旋腕边外分,掌心向外,高不过肩,双臂圆撑,松肩坠肘,配合呼气;吸气时,迈左脚;同时,两掌外旋腕缓缓往回拢抱至胸前,两掌心斜对膻中穴,掌心向内;如此,缓缓行步,两臂缓缓外撑里合;鼻吸口呼,一呼一吸为一次,进行三次。

吐出胸中浊气,纳入新鲜生气,使人体充满生机,达心旷神怡,气血运行畅通之目的。

待吐纳术完毕后,即可开始鸡腿桩功法练习。

将两脚前后分开,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脚后跟距右脚脚尖相隔约一尺余。

两膝弯屈身体下坐,无论身体姿势高低,都必须使右膝盖与左膝弯相对准,且相隔以两寸为宜。

前后脚如踏在一条直线上,左脚脚尖向里拧扣,右脚脚尖亦向里拧扣,两腿后腿向外翻劲,如骑马式劲一样。

顶头、竖项、正脊、松腰、垂臀、尾闾向上提、胸向内扣,左掌心按于丹田穴上,右掌覆盖于左掌背上,使双掌内外劳宫穴相对,松肩、垂肘、胁开而张。

目向前平视。

二、鸡腿桩功法要求1.站桩时,两脚尖向里扣劲,两脚跟向外拧劲,两膝向里合劲,两后腿向外翻劲,两肘撑抱劲,使整个身体上下左右前后,一齐将劲合住,形成一个充满劲的整体(此形意门练四面八万支撑劲之秘要)。

八极门据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传和丁发祥之墓碑碑文

八极门据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传和丁发祥之墓碑碑文

八极门据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传和丁发祥之墓碑碑文,以及遍及全国范围的八极门重要谱志《八极拳精要》、《沧县志》等典籍记载:丁发祥,字瑞羽,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初练家传查拳、弹腿、和戳脚,后幸遇并受业于绰号为“邋遢道人”的黄绝道长,学得绝技八极拳。

当时,八极拳包括八极长拳和八极短打两种练法。

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夏,他在北京值我中华武林豪杰被伤亡多人而不敌之危急情势下,勇揭招武贤皇榜,登神州第一擂台,一举打死来华立“国擂”的两名号称“打遍全球无敌手”的技击家、大力士“大牤牛”和“二牤牛”,保住了大清在世界上的荣誉和地位,被亲自观擂后的康熙帝敕封为“铁壮士武侠”。

康熙帝还被丁发祥的八极神拳所叹服,称其为“奇拳异术也”,并御笔题写“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盛赞其人其艺,从此八极拳名扬天下(不时河南温县陈家沟之陈王廷还没有编创太极拳,此句中的“太极”是指康熙运用他所倍加遵崇的儒家学说中的太极之哲理治理天下之意)。

康熙又以亲题“笑龙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上殿不下拜,见官大一级”和黄马褂等物赐之,并应丁发祥之请求,免去孟村农民种地所上缴的钱粮赋税,这种“皇恩”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朝廷六部及众王公大臣当时也纷纷赠匾送诗以褒赞之,六部赠给丁发祥的六块匾额分别为“威镇华夷”、“神州壮士”、“尚武世家”、“年高德劭”、“乐善好施”、“唯善最乐”,可惜的是这些珍贵文物尽毁于十年文革浩劫之中。

武林高手、当朝名将重臣“神力王”达嘛肃王爷当时也甘拜丁发祥为师学艺。

此后,丁发祥捐出了朝廷赏赐的金银重资修建成了北京得胜门、山东济宁、河北孟村及孟村丁庄子等地的清真寺;并手持康熙帝赐的尚方宝剑云游各地,治贪官、斩污吏,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回汉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

据八极宗师“神枪”李树文之徒孙、八极拳名家齐德昭所主持编著的《八极拳谱》所载(同时也是齐德昭秉承师爷李树文的八极拳之源流观点):雍正五年(1727年),丁发祥在京所收另一高徒、清皇宫善扑营(训练大内侍卫的教育机构)总教头张四成(四川人,回族,1646—1739年,绝非于1354年元末在高邮起义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的张士诚),因遭诬陷被降旨捉拿,他遂扮成僧人逃出京城,因回民不佛教无出家之说,他便不愿穿袈裟,所以人称“懒披裟”和尚(《沧县志》和个别八极拳谱将其绰号讹传为“癞”或“癖”)。

灸法秘传

灸法秘传

<篇名>灸法秘传书名:灸法秘传作者:朝代:年份:<目录><篇名>刘序属性:雷君少逸,衢之名医也。

余守是郡,因病邀诊,遂与之善。

其人秉至性,多读书,以医世,其家著作甚富。

余尝序其《时病论》一书行之。

一日,复出其戚金君冶田所藏《灸法秘传》见示。

云∶得自蜀僧,施治颇验。

原书谫陋不文,经雷君取所列诸证分门而为之说,言简意赅,深得经旨,诚济世之良术也。

检阅方书,其论穴治病,则从太乙神针神明而出,实近今所罕见之本。

余恐秘本无传,因付手民,以公诸书,并附刊太乙神针诸方于后,俾阅是书者参互考证而信从焉。

刊成爰缀数语于简端,以见可传者。

之不能终秘,亦以嘉雷君与金君之急急于传也。

是为序。

\x光绪九年十一月望日尽先补用道知衢州府事楚北刘国光宾臣氏撰\x<目录><篇名>凡例属性:一用灸,先审其是何病症,取何穴道,再以病患中指节为一寸,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一灸法,用生姜一大片,原二分许,将灸盏之足钉在姜片之上,照灸盏之孔,将银针穿通姜片,平放应灸穴上。

即将艾绒捏作一团,置于盏内,再上药料,将艾点燃。

少顷,则药气即可透入。

如觉热甚难禁,可将银盏提起片时,仍即放下,看盏内药将燃尽,即取起另换。

每一次,换药三四回,便可收止。

每日或一次,或两次弗论。

一用灸,宜天气温和,密室无风之所,焚一炉香,照法用灸。

若遇人神所在,不宜灸之,切须忌避。

孕妇亦不宜用。

一灸后,必须静卧片时,待其药气周流于脏腑脉络之内,自然畅快病出,切切慎风节食、保精养神,为第一着。

一灸穴,宜审轻重。

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

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目录><篇名>正面图属性:\r正面图\p06-d27a1.bmp\r <目录><篇名>背面图属性:\r背面图\p06-d27a2.bmp\r<目录><篇名>指节图属性:\r指节图\p06-d27a3.bmp\r量穴道取寸法,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形意门中八字功拳法是由“斩截裹挎挑领云顶”八个单项套路组成。

而由此衍生变化的有传统八字连环拳和金刚八字锤外,尚有八字战锤等技法。

但是这些均属于奇门八字功,也就是软八字功。

还有一套正门八字功,也叫硬八字功,这可能只有李存义派形意门才有,其它门派尚未见介绍过。

形意门中素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金刚八式易筋洗髓”之说。

过去囿于门户之见,加之师门清规戒律甚严,门内人辈德高艺精尚不传授,外人更是鲜能窥其门径了。

笔者受教于著名武术家恩师陈盛甫教授,复受益于武当名家原金锁老先生,多年来勤加习练,不敢稍有懈怠,虽无大成,但亦获益匪浅。

今值国术昌盛之际,余不揣浅陋,将其整理成文。

预备式:三体式(起势)谱诀:“双塌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筋易骨加洗髓,脚踩手劈不留情。

”1、上身稍左侧,面朝东南,两脚跟并拢,左脚尖朝前,右脚尖向右撇45度,呈“八”字形,两腿膝盖挺直,含胸收腹,两臂松沉,两手五指并拢贴于两腿侧,头正,项直,下颏微扣,目平视前方(图1)。

2、下肢姿势保持不变。

两手由身体两侧腕部外翻转,并向前上方托起,掌心朝上,两手小指微向上翘,高及鼻平,目视前方(图2)。

3、两手腕部内旋用按劲下翻,掌心朝下,两膝部微曲,两掌按至脐平,然后两掌十指相对,掌心朝下,目视前方(图3)。

4、两掌变拳,腕部外旋上翻,使两拳心向上,右臂屈肘内旋,使右拳由胸口向上,经口前向前上方钻出,拳眼斜向左后方,高及眉齐。

左拳也随之向前钻出至右肘内侧,右肩微向前送,目视前方(图4)。

5、紧接上动,然后左臂内旋,左拳变掌从右肘部翻腕向上,左臂外旋迅速向前劈出,右拳变掌随之向下翻捋,按至腹部,掌心向下,大拇指紧贴肚脐部。

左脚向前蹚进一步,及右脚跟相距两脚半左右。

腰胯下塌,两腿微曲,手脚鼻呈一线,左三体式,目视前方(图5)。

注意要点:手掌向上翻,用劲要绵绵不断。

起式吸气,按下呼气劈掌。

用肘部的沉坠劲,使之合为一体,前劈后捋成收发交替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前辈的一个不传之秘——“空肩” 摘自《中国太极拳网》www.cntjq.net 练太极拳者之所以能够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从而能够不用力地化解掉别人的攻击也就是实施沾粘连随,与使得全身传递性的力量畅透地贯通到手臂攻击别人,肩关节放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无怪乎仅168个字的6首太极拳古拳谱,第1首的第1句中就有“两膀松”之语。肩关节放松在外形上的反映就是杨澄甫先生所首先提出、近代1925年至上世纪末百年间被各太极拳家的著作纷纷奉为经典引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的“沉肩坠肘”。通过实践探究可以知道: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之所以能够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除了手臂对于其动作不能有主动用力而始终象软鞭子似的外,还必须使得肩对于手臂的动作,仅仅是提供身躯力量传递至手臂的输送通路,是不给予主动力量的,或者说就力量的提供与支撑而言,肩就象是不存在似的。“不存在似的”也就是“空”的。因此,练太极拳者之肩关节放松也可以称为“空肩”。这就是说:如果肩关节放松没有“空肩”的效果,那就不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比如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没有“空肩”效果的,因此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与太极拳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两回事。

李雅轩先生就用了“空肩”这一个词,他的《发劲歌》的第1句就是“空肩软臂一身松”。这“空肩软臂一身松”显然包含了杨澄甫先生所反复教导、但还没有形成明确文字表述的一脉真传,是包含于《杨氏老谱》所说的“决不可失其绵软”、“外终柔软而迎敌”之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要领。李雅轩先生所说的“空肩”显然是就效果与方法对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沉肩坠肘”的重要说明。因此,只有具有“空肩”效果的“沉肩坠肘”才是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但“空肩”也就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显然又不等于是“沉肩坠肘”。因为“沉肩坠肘”主要是反映了练太极拳者肩臂肘之外形状态,而外形状态不等于就是效果与方法;“空肩”效果并不仅仅是“沉肩坠肘”的外形状态所能够包括的。这就是说“空肩”还包含了“沉肩坠肘”之外形所包括不了的内容。 2010年有一次在沪遇到一位著名传统太极拳老前辈的弟子,我向他谈起我对“空肩”的体会,他说:“你既然这样说了,我也就告诉你:这空肩是我老师的对外不传之秘。”确实,就目前而言,许多练太极拳者并没有真正明白太极拳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怎么回事,“空肩”在许多练太极拳者的认识中是一个空白,不少网上视频与音像甚至反映某些被称为有正宗传统师承的人对此也是浑然不知的,“空肩”对于许多练太极拳者确实是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秘密”;这样的“秘密”如果不了解,恐怕苦练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是得不到“空肩”效果的;当然,许多练太极拳者由于没有“空肩”的概念,自认为做到肩放松了,其实并没有明白太极拳的肩放松是怎么回事,这是太极拳失传蜕变为外家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许多人感到太极拳有不得其门而入之太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某些太极拳老前辈要将其视为非弟子之人的不传之秘了。这种情况反映出不少正宗传承正如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所说的是属于“泰半失传”、“阙而不全、略而不详”,甚至是“亦仅皮毛耳”的,并不是所有的正宗传承都是毫无失真之完整合格的。然而,另一方面,既然“空肩”的武术效果就是肩关节之肌放松与能够实现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处处落空”之沾粘连随,那么,从通过实践追求这样的武术效果出发,根据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已经明确介绍的要领旁推侧究,“空肩”的方法也是完全可以被渐渐悟通而洞悉无遗的。那么,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也就是“空肩”究竟是怎样的呢?我的体悟如下: (一)要做到“空肩”,就必须做到所有手的动作都是“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许多练太极拳者与练外家拳者都说其动作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的,其实许多人所谓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与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是两回事。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从力学角度说,是说所有手的动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传递提供给手的,腰脊的力量则是始于脚的;这样,手的力量运动方向与身躯的力量运动方向往往总是相反的,古太极拳谱所说的“有前即有后”就包括了这种情况;而且,在这种情况中身躯是不发生主动力量的,身躯对于胯就象是载于船上的货箱对于船,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等运动都是胯载着发生的。这样,手臂向各方向运动与身躯的关系、身躯之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运动方向的一侧的关系,就象是被推着行驶的手推车之朝向行驶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的关系似的,或者就象是飞行的火箭与火箭喷发力的关系似的。行驶着之手推车的前部分是后部分所推动的,火箭的飞行是靠着向运行方向相反方向的喷发力由于反作用的转换与传递推进的;太极拳之身躯的腹背或左右两侧的关系、手臂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身躯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是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所推动的;手臂向前运动的力量是由于腰脊向后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手臂的向右运动的力量则是由于腰脊向左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等等。比如揽雀尾按,胸腹部是背部所推动的、手的向前按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后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后腿推着向前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后撑的;云手中身躯往左移,身躯的左侧是右侧所推动的(身躯右侧又是向右撑的)、手由上向左云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右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右腿推着向左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右撑的;由于力量的传递必然会发生衰减,因此揽雀尾按腰脊向后的力量必然大于手臂向前的力量,并且越是靠近手臂运动的方向,就越是放松也就是越“虚”;这种情况可以用“前虚后实”来表示,这个“前”是指运动肢体也就是手臂的末梢即手,“后”是指躯体中的运动中枢就是腰脊。拳术谚语中有“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之语,这句谚语反映了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发生了支点、积蓄与转换的杠杆作用。然而,对于太极拳而言,肩就象是手臂在体内的延长部分,手臂就象是直接长在腰脊上的,或者说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就象是一条弹动的链条中的一个环,因此,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是没有中转杠杆作用的。也就是肩对手臂的运动是没有支撑作用的,这样肩才是可以始终放松的。因此,“肩催肘”是违反“两膀松”与“力由脊发”的,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是错误的。很多人练太极拳,手臂的向前运动是整个身躯的同方向推动所引起的,这样,由于没有反作用力量的发生和传递,手臂是不可能成为太极拳所说之放松的,肩在手臂的向前运动中也是不可能不发生同向之支撑作用的,肩就必定是僵硬的,也就是说“空肩”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中,脚仅仅是对身体的下支撑,对于手臂的力量是无关的,腰对于手臂的力量也是无关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于太极拳而言是不能称为“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而有的人虽然也做到了手臂与身躯的运动方向相反,然而没有做到“主宰于腰”而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肩对手臂的运动发生反向支撑作用了,肩也必定是僵硬的。而没有“空肩”之人当肩胸部遭到别人的攻击,要想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做到“空肩”,不仅要做到“其根在脚”,也就是将脚撑地产生的反向力量传递至手,而且要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这样才是“主宰于腰”。太极拳古拳谱所谓的“力由脊发”的“脊”指的只能是整个身躯的最下部位即腰骶部位。而要做到太极拳古拳谱所谓的“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力量传递,手臂与身躯没有肌放松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到“空肩”,必须首先要做到全身肌放松;做到全身肌放松能够“其根在脚”了,再达到能够“空肩”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腰骶部位。当然,太极拳初学者一般做不到全身肌放松,出现传递性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气功锻炼有素者也是如此,因为太极拳所谓的“放松”主要是建立在使用相反力量基础上的动态的放松,因此,太极拳初学者应该先做到手臂与身躯力量方向相反的方法练拳,可以先将背脊约第5至第12胸椎这一部位作为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这样当一定的反作用用力,能够有传递性力量发生传递时,身躯反作用支撑的部位就会有微微发胀的感觉,要刻意避免肩部出现发胀的感觉;然后再在以后的锻炼中,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渐渐往下移,直至移到腰骶部。只有到了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移到了腰骶部,随着传递性力量的发生使用,手臂与身躯才会真正达到太极拳所谓的“放松”;“空肩”才可能实现。 (二)要做到“空肩”,很多动作之胯与手臂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并且手臂与肩的运动是由胯(髋关节)之以被动为主的运动所带动的。具体概括地说,很多的手臂往前运动,胯是在腰骶部通过脚的作用下同时暗暗往后运动的。这是因为很多往前运动的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很可能首当其冲接受到敌人攻击,而由于胯的体位是往后运动的,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部位在接受到敌人攻击力量时,这一侧的胯不仅不会顶抗,而且能够借敌人之力“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地发生“随人而动”的被动的向后弧形运动,从而带动手臂与这一侧的肩胸部位也“随人而动”地向后弧形运动;由于肩胸部位的运动是被胯的运动所带动的,因而肩胸部位是放松的和不发生顶抗的,敌人的攻击力量就作用不到己方身躯的重心。而敌人就会感到对方的肩胸部位就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芦,会“不先不后”、“缓应急随”地随其攻击而动,不仅这攻击力量不能在对方的肩胸部位落到实处、作用不到对方的身体重心,而且敌人往往会因为攻击落空而形成背势,甚至站立失控。比如右手腕相搭的四正推手,双方搭手瞬间,往往一方左手上滑至另一方的大臂上部或肩胸部位与右手同时前推,另一方往往会被发出;而另一方如果达到了“空肩”,身躯就会发生向后弧形转动,这一方的攻击就必然落空。这“空肩”效果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另一方右手前伸与对方手腕相搭时,其右胯是暗暗往后转的,因此在对方突然攻击时,另一方的身躯能够借对方攻击的力量随之往后往左弧形移动(即身躯右转),而且这弧形转动的快慢与幅度全是由对方攻击的快慢与幅度所决定的,因为这身躯弧形转动的动力近似全是由对方攻击的力量所供给的。这就是说这种“空肩”的化解主要不是自主的主动反应,身躯弧形转动的化解中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成分。所以,另一方的这种“空肩”化解能够不假思索地缓应急随、无过不及。由此可见在这种化解因素中,“空肩”效果的表现在肩胸部位,操纵枢纽是在腰腿,动力提供是在对方。 胯与手运动方向相反与人类很多日常习惯是相反的。因此是必须在练拳中有意识地培养、强化直至形成条件反射而成为无意识之“懂劲”反应的。套路练习中既有很多动作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是相同的,也有很多动作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这些胯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强化。比如揽雀尾左掤抱球的右手往前运动,右胯就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而左手前掤时,左胯也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白鹤亮翅的右手往前提起,主要是体现了化解,右胯也应该是同时暗暗往后转的。肘底看捶打捶时的左手与左胯的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搬拦捶搬拳时、打拳时右拳与右胯的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云手时的右手往前往左往上运动,右胯则应该同时暗暗往后转,运动方向也是相反的。左分脚时左脚前踢是往前运动,左胯也是暗暗同时往后运动的等等;必须明白这种相反运动,不是相互配合,而是体内力量传递过程中的先后链条与前因后果,即胯的运动是力量链条之先、是前因,手的运动是力量链条之后,是后果,这就象一条弹动的鞭子,胯是在近把手处,手是在近鞭梢处,鞭子近鞭梢处的弹动是由鞭子近把手处的弹动的延续和所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样,“空肩”也难以形成。当然,胯之与手的体位运动方向相反的动作幅度很小,功夫越高,外形变化越是难以通过观察发觉。 (三)要做到“空肩”,无论是练拳还是推手、散手实践中,只要存在着有向哪一侧化解对方攻击的可能,哪一侧的大臂与肩内侧就应该预先尤其含胸而形成圆弧形,化解中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