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课件 PPT
合集下载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

绪论——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 为生殖。生殖是生物体得以繁衍后代、延续种系的基本生命特征 。
绪论——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
环境是机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机体所面临的环境包括外环境和 内环境。
一、外环境与适应
外环境是整个机体生存的环境,对人类而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刺激, 机体也不断地做出反应,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类不但有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还有客观地认识环境和能动地改 造环境的能力。
绪论——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体内各种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简称稳态。它是 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在机体的生存过程中,内环境稳态总是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
绪论——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北
京
出
版
社
生理学基础
3/17/2019
1
生理学基础
1
2
绪论 细胞的基本功能 血液 血液循环 呼吸 消化与吸收
4 3 5
7 6 4 3 5
3
4
5
6
生理学基础
7
能量代谢与体温
4 3 5
8
9
肾的排泄
感觉器官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 内分泌
4 3 5 4 3 5
10
11
12
生殖
生理学基础
1
绪论
7 6
绪论——第一节——概述
2024版中职生理学基础课件《呼吸概述肺通气》

肺通气量及影响因素
肺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常用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肺活量 等指标表示。
影响因素
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胸廓和肺的顺应性、气道阻力以及呼吸肌的收缩力等均 可影响肺通气量。其中,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是影响肺通气量的主要因素。
03
气体交换与运输
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管和支气管
由软骨环支撑,保持通畅,并 有纤毛摆动清除异物。
肺部的结构与功能
肺泡
是肺的基本单位,由单层上皮细 胞构成,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
场所。
肺泡壁
薄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气体的扩 散和交换。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稳 定性,防止肺泡萎陷。
肺间质
包括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支 持肺的代谢和功能。
体液调节
通过血液中的气体分压、pH值等变化,刺激化学感受器产生反射性调节。
协同作用
神经和体液调节相互配合,确保呼吸运动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例如,在运 动时,神经调节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同时体液调节通过增加氧运输和二氧化碳排出,满足 机体代谢需求。
05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之间进行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体 外。
组织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血液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同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气体运输方式及途径
氧气运输
氧气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 中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运输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主要以碳酸氢盐 的形式运输,部分以溶解状态运输。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目录
• 细胞基本功能与生理概述 • 神经系统与肌肉组织生理 • 血液成分与循环系统生理 • 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过程 • 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 •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01 细胞基本功能与 生理概述
细胞膜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具有流动性,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 界线。
胃腺
分泌胃液,包括盐酸、 胃蛋白酶等,促进蛋白
质消化。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 化酶,分解糖、脂肪和
蛋白质。
肝脏和胆囊
肝脏分泌胆汁,储存于 胆囊,促进脂肪消化和
吸收。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和机制
糖吸收
主要在小肠进行,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方式进入血液。
脂肪吸收
主要在小肠进行,通过乳化、水解和被动扩散方式进入血 液和淋巴。
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率。
影响因素
包括体表面积、年龄、性别、内分泌、体温和营养状况等。
临床应用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对于评估甲状腺功能、诊断甲状腺疾病等具有重 要意义。
体温恒定机制及调节方式
体温恒定机制
人体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调节方式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流 量、汗腺分泌等;体液调节主要通过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
临床应用
对体温的监测和调节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如高热病人的降温处理、低温病人的保暖 措施等。
发热原因和处理方法
发热原因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病理性体温升高。常见原因包括感染、炎 症、肿瘤等。
目录
• 细胞基本功能与生理概述 • 神经系统与肌肉组织生理 • 血液成分与循环系统生理 • 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过程 • 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 •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01 细胞基本功能与 生理概述
细胞膜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具有流动性,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 界线。
胃腺
分泌胃液,包括盐酸、 胃蛋白酶等,促进蛋白
质消化。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 化酶,分解糖、脂肪和
蛋白质。
肝脏和胆囊
肝脏分泌胆汁,储存于 胆囊,促进脂肪消化和
吸收。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和机制
糖吸收
主要在小肠进行,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方式进入血液。
脂肪吸收
主要在小肠进行,通过乳化、水解和被动扩散方式进入血 液和淋巴。
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率。
影响因素
包括体表面积、年龄、性别、内分泌、体温和营养状况等。
临床应用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对于评估甲状腺功能、诊断甲状腺疾病等具有重 要意义。
体温恒定机制及调节方式
体温恒定机制
人体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调节方式
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皮肤血流 量、汗腺分泌等;体液调节主要通过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
临床应用
对体温的监测和调节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如高热病人的降温处理、低温病人的保暖 措施等。
发热原因和处理方法
发热原因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病理性体温升高。常见原因包括感染、炎 症、肿瘤等。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二尖瓣听诊区 (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23
小结: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室和主动脉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腔室之间流动的动力; 单方向流动是在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 心室缩舒→室内压变化→ 导致房、室、主动 脉产生压力梯度→推动血液→在瓣膜配合下 单方向流动。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 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人工刺激或病理性 刺激,可使心室提前产生一次兴奋(期前兴奋) 和收缩(期前收缩),其后常伴有一次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代偿间歇)。
56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2)“全或无”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2+ 的依赖性
53
①有效不应期:0期至-60mV,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60mV至-80mV,阈上刺 激可产生AP,随膜电位增大,兴奋性回 升。
③超常期:-80mV至-90mV,阈下刺激即可 引起兴奋,兴奋性超过正常。
54
55
2.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期 复极达-60mV),相 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1期
K+ Na+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
成 分 为 Cl- , 现 在 认 为 Ito 可 被 K+
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
吡 啶 ) 阻 断 , Ito 的 离 子 成 分 为
Hale Waihona Puke K+。2期:O期去极达-40mV时
36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

二、血量
•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的血液 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循环血量: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 静脉丛内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二)比重 全血比重: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量。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
清蛋白
球蛋白纤 维蛋白原
血细胞
RBC WBC 血小板
气体 其他物质
非蛋白氮
不含氮的 有机物
血 细胞
血浆蛋白的功能
• 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 ②与激素结合,维持激素在血浆中相对较长的半衰
期 • 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
及一些异物(包括药物)等低分子物质 • 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 ⑤防御作用 • ⑥营养功能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项目 内源性凝血 外原性凝血
原因
血管损伤 组织损伤
始动因子
Ⅻ
ⅲ
因子数
多
少
凝血速度
慢
快
凝血过程
复杂
简单
(三)抗凝系统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 3.体液中的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2)蛋白质C系统 (3)组.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 2. 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3.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4.收缩 5.吸附: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状态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生理学课件全套课件

神经组织
传导功能
神经组织具有传导功能,能够将 信息从感受器传递到效应器,实
现神经调节。
感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如光 、温度、压力等,并将信息传递给 大脑。
控制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控制肌肉和腺体的活 动,实现身体的自主运动和调节。
04
器官与系统的基本功能
运动系统
骨骼组成
人体的骨骼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 骨,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支架。
男性生殖系统
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前列腺、阴囊等。 睾丸产生精子,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前列 腺分泌前列腺液,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女性生殖系统
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产生卵子,输 卵管输送卵子,子宫为胚胎提供营养和保护,阴道为性 交和分娩提供通道。
受精、着床与胚胎发育过程
生理学课件全套课件
汇报人:
202X-12-22
目录
• 绪论 •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组织的基本功能 • 器官与系统的基本功能 • 人体功能调节与稳态维持 • 生殖与发育生理学基础
01
绪论
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
定义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任务
揭示生物体各器官、系统以及整体的功能活动规 律,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03
组织的基本功能
上皮组织
01
02
03
保护作用
上皮组织覆盖在身体表面 和体内各种管腔器官的内 表面,具有保护作用。
吸收功能
上皮组织具有吸收功能, 能够吸收物质和传递信息 。
分泌功能
上皮组织能够分泌各种物 质,如消化酶、激素等, 参与调节生理过程。
2024版中职生理学课件《呼吸概述与肺通气》

最大通气量及其影响因素
最大通气量
最大通气量是指在尽力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它反映了单 位时间内肺脏的最大扩张和最大回缩的幅度与速度,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综合指标。
影响因素
最大通气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胸廓的完整性和呼吸肌的力量、气道的通畅程度、 肺组织的弹性以及呼吸中枢的兴奋性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减弱或阻塞都会使最大
呼吸调节机制
• 化学感受性反射:是指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或抑制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能感受血液中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H+浓度升高的刺激。
• 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肺扩张反射是肺充气或肺血流量增加时,抑制吸气中枢,使吸气 转为呼气,或抑制吸气动作的产生。肺萎陷反射是肺放气或肺血流量减少时,兴奋吸气中枢,引起吸气动作。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位 于胸腔内,左右各一, 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 肺实质包括肺内各级支 气管和肺泡,肺间质包 括结缔组织、血管、淋
巴管和神经等。
胸膜腔和胸膜
胸膜腔是脏层胸膜和壁 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隙, 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 作用。胸膜分为脏层胸 膜和壁层胸膜两部分。
呼吸肌
包括膈肌、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和胸锁乳突肌 等,通过收缩和舒张引 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 小,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呼吸过程及意义
呼吸过程
呼吸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个环节。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组织换 气是指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意义
呼吸为机体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同时,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也为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提供了 必要的能源。
最新生理学中职最新版精品课件-2024鲜版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膜受体的结合以及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等步骤。
10
感觉器官结构和功能特点
01
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和皮肤等,它们分别负责接收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不同类型的刺激。
2024/3/28
2024/3/28
28
肾脏结构和基本单位——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脏结构
肾脏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肾小 球是血液过滤的主要场所。
2024/3/28
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小球通过滤过膜将血液中的水分、电解质、小分子物质等 滤出,形成原尿。滤过膜具有一定的孔径和电荷选择性,可 阻止大分子物质和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
心脏位置、形态与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左右略 扁的圆锥体,主要由心肌构成, 具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左心房、 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是由位于心肌内能 够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心肌细 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束,右束支,左束 支和Purkinje纤维等。
2024/3/28
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 能。收缩期时,心室肌收缩,心 室内压力升高,推动血液进入动 脉;舒张期时,心室肌舒张,心 室内压力降低,静脉血液回流至 心脏。
14
血管类型、分布及调节机制
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 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平衡觉主要由内耳的前庭系统完 成。前庭系统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 分,分别负责感受头部角加速度和直 线加速度的变化。当头部位置或运动 状态发生变化时,前庭系统将刺激信 号传递给大脑皮层进行识别,从而维 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突触传递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膜受体的结合以及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等步骤。
10
感觉器官结构和功能特点
01
感觉器官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和皮肤等,它们分别负责接收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不同类型的刺激。
2024/3/28
2024/3/28
28
肾脏结构和基本单位——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脏结构
肾脏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肾小 球是血液过滤的主要场所。
2024/3/28
肾小球滤过作用
肾小球通过滤过膜将血液中的水分、电解质、小分子物质等 滤出,形成原尿。滤过膜具有一定的孔径和电荷选择性,可 阻止大分子物质和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
心脏位置、形态与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左右略 扁的圆锥体,主要由心肌构成, 具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左心房、 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是由位于心肌内能 够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心肌细 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束,右束支,左束 支和Purkinje纤维等。
2024/3/28
心脏泵血过程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 能。收缩期时,心室肌收缩,心 室内压力升高,推动血液进入动 脉;舒张期时,心室肌舒张,心 室内压力降低,静脉血液回流至 心脏。
14
血管类型、分布及调节机制
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 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平衡觉主要由内耳的前庭系统完 成。前庭系统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 分,分别负责感受头部角加速度和直 线加速度的变化。当头部位置或运动 状态发生变化时,前庭系统将刺激信 号传递给大脑皮层进行识别,从而维 持身体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