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导学案+教案(上)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导学案+教案(上)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导学案+教案(上)

一、《与同学们谈地理》学案设计

总体构想

1.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是本书的导论,没有什么知识点,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地理。课本大量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感性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地理知识的广泛性。本节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文选择“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切入,有亲和力、趣味性,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本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知识认知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则。从本节课起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2.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地理的概念,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技能目标: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重点和难点:地理的概念,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4.课型:读图讨论课

5.导学策略(教学构想):本节课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上半节课,让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讲讲对地理的理解,并加入一些实际事例,让学生了解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下半节课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及其客观发展规律,学会综合分析方法。

学习流程分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地理的概念,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导学过程:1.导入:[讨论导入]与地理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2.导学:[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离不开地理

[课件展示]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例和现象

[教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课件展示]学习地理有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教师提问]阅读书中“风沙掩埋了古文明”,教师提问强盛一时的巴比伦最终被风沙掩埋了,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违反自然规律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例

[教师提问]阅读书中“听老家的姑姑说……”一段文字,说说其中的道理。

[教师提问]城市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问]怎样理解书中“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段话的含义

[知识小结]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三)质疑提问:如何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检测评价:(1)说说地理与生活的关系

(2)怎样做到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五)布置作业:以《地理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二、《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3. 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本书的导论,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了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地理。课本大量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感性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地理知识的广泛性。本节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图讨论,通过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请大家谈谈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离不开地理

[课件展示]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例和现象

[教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课件展示]学习地理有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教师提问]阅读书中“风沙掩埋了古文明”,教师提问强盛一时的巴比伦最终被风沙掩埋了,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违反自然规律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例

[教师提问]阅读书中“听老家的姑姑说……”一段文字,说说其中的道理。

[教师提问]城市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问]怎样理解书中“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段话的含义

[知识小结]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扩展思维]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例和现象

(六)作业布置:以《地理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七)教学后记:本课主要采用了讨论的方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对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利用地理,对地理的学习发生兴趣。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重要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无重点,不容易识记。

对于地理的未来学习,理论性太强。本课没有用实质性的事例来解释。

附:教学流程图:[新课导入]→[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教师小结]→[课件展示]→[课件展示]→[教师提问]→[教师提问]→[教师提问]→[教师提问]→[教师提问]→[知识小结]

板书设计

前言《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地理的概念

二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怎样具备地理观念

一、《地球和地球仪》学案设计

总体构想

1.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经线和纬线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地理的基础。为减轻教材的难度,教材地图较多,文字叙述较少,学生活动多。教材选择最新发生的事件,说明经纬网的用途。有关地球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小学自然课本中已学过一些。在初中地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知,扩充新知。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教材上的有些图又不易看懂,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较难。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认识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强,故积极性较高。

2.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经纬网的概念,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技能目标: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以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能够使用经纬网定位,熟练的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通过经纬网定位作用的认识,认识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4.课型:读图操作课,读图讨论课

5.导学策略(教学构想):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阅读课本图1.2,认识地球的形状,通过学生亲自制作地球仪,认识地球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学生结合完成P8活动,掌握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学习流程分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技能目标: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在通过制作地球仪后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地球形状的过程,激发学生敢于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导学过程:1.导入:诗歌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出:地球形状的探索。

2.导学:课件展示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总结:(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三)质疑提问:能否仅凭麦哲伦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四)检测评价:(1)谈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球行的?

(五)布置作业:填充图册P1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并进行比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归纳的学习态度。

(二)导学过程:1.导入:情境:放录象“救援活动”,提问:救援船只是怎样准确而迅速的找到遇难船只的?利用录象,设置悬念,引入新课,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2.导学:教学内容: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的特点。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思考:什么是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

总结:列表比较纬线(圈)和经线(圈)

(三)质疑提问:1在地球上任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否回到出发点?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四面朝南的地方?

(四)检测评价:学生绘制经纬线竞赛,要求注明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西经20°、东经160°线。

(五)布置作业:填充图册P1第4.5.6.7.8题。

第三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经纬网的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熟练的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经纬网知识的学习,懂得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导学过程:1.导入:学生们都看过电影,那么多的人怎样才能准确而迅速的找到自己的座位而不发生混乱呢,电影院采用了什么方法?这和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的确定有为相似之处呢?引入经纬网的概念。

2.导学:[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4经纬网,学会正确绘制经纬网。

[小组竞赛] 报出经纬度的度数,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位置。

[小组竞赛] 报出地点,让学生说出该地的经纬度度数。

总结: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位置的方法

(三)质疑提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位置有无遗漏和重复?

(四)检测评价:1.给出一组经纬度数据,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或地面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2.报出地名,写出经纬度。

(五)布置作业:填充图册P7第5题。

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一)教学目标:1.准确传授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概念;

2.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3.培养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进去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纬线,以及利用经纬网定位几部分。纬线和经线既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为减轻教材的难度,教材地图较多,文字叙述较少,学生活动多,在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地图和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纬线和经线,熟练的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四)教学难点:比较和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以学定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比较归纳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诗歌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居住的地球的“真面目”怎样?从古到今有许多种看法,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请思考?

[课件展示]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学生思考] 想一想,从人们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学生思考]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过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 根据书中根据书中照片,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录象“救援活动”,提问:救援船只是怎样准确而迅速的找到遇难船只的?

[教师总结]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我们体会到科学的探索的艰辛。

[课件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认识地球的半径,知道最大周长、地球的表面积。

[课件展示] 展示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结合实物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地轴、南北极。

[学生活动] 学生制作小地球仪。

[课件展示] 什么是经线?

[课件展示] 什么是纬线?

[课堂活动] 列表比较纬线和经线

[课件展示] 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

[课件展示] 南北半球及其分界线、东西半球及其分界线。

[讨论引入] 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时能准确而迅速的找到自己的座位而不发生混乱呢,这和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的确定有为相似之处呢?

[学生读图、绘图] 引导学生阅读图1.14,并让每个学生绘制一个经纬网。

[小组竞赛] 给出一组地点的经纬度,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确定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教师巡视,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小组竞赛] 据小组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对经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给以指导。

[小组竞赛] 给出一组地点,要求学生确定各点的经纬度。

[课堂总结] 再次说明经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1)比较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2)总结经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

(八)教学后记:本节的教学本着转变教学理念、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思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的观察、认真的研讨、和积极的思维,加强实践活动探究意识的培养,从而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基本的地理技能,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达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归纳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同学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不高,等答案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在简易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把重点放在娱乐上,忽略了学习必须的知识,这说明了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加强指导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新的评价机制,这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行为变化,这很有必要。

附:教学流程图:[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课件展示]→[课件展示]→[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件展示→[课件展示]→[课堂活动]→[课件展示]→[课件展示]→[讨论引入] →[讨论引入]→[学生读图、绘图]→[小组竞赛]→[小组竞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球形

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的大小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经线

一、《地球运动》学案设计

总体构想

1.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教材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转,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地球公转以及由此引起的四季交替,五带的划分。本节教材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点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起了地球的静态角度的知识,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本节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现象,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这给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好在教材中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得到的自然现象,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

2.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五带的名称和特点。

(2)技能目标: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解释基本的运动规律,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利用图或者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情感目标: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重点和难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昼夜交替

4.课型:读图操作课

5.导学策略(教学构想):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图示,运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利用光源和地球仪,指导学生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了多长时间;课件展示,通过多种手段辅助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通过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时地球的特征。课件展示,说明五带的名称和各带的特点。

学习流程分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技能目标: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基本运动规律,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情感目标: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导学过程:导入:[设问]请问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原因?

[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初步了解地球的自转;

[教师演示] 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教师小结] 地球的自转的特点;

[学生演示] 通过演示,理解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和时差问题;

[教师小结] 地球自转的意义。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

[课件展示]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演示体会] 通过演示,加深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四季的产生,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特点;

[教师小结] 地球公转的特点,四季产生的原因;

[课件展示] 五带的名称、界限和各带的特点。

(三)质疑提问:学生质疑,教师回答。

(四)检测评价:列表归纳地球自转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填充图册P4第7 题、第8题。

第二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名称和各带的特点。

2.技能目标: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利用图或亲自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

明四季的变化。

3.情感目标:为学生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树立抵制邪教,崇尚科学的观念。(二)导学过程:[比较引入]上一节课学习了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时差现象,其实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课件展示]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演示体会] 通过演示,加深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四季的产生,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特点;

[教师小结] 地球公转的特点,四季产生的原因;

[教师小结] 五带的界限和各带的特点。

(三)质疑提问:试问镇江处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四)检测评价:列表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五)布置作业:填充图册P5第1。2。3。4题。

二、《地球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准确传授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和运用地图进行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和五带的划分三大方面的内容,本节教材涉及到的许多地理现象,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三)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四季变化,五带的名称、界限、特点。(四)教学难点:时差现象的理解,公转时地球的特点,四季变化的原因,五带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结合演示和阅读地图,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师生配合归纳整理知识,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设问: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课件,初步认识到地球的自转是引起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分组演示讨论]学生分小组演示,讨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

[教师巡视答疑]在分小组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解答学生疑问。

[知识小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

[学生分组演示]通过演示,理解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教师巡视答疑] 在分小组讨论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解答学生疑问。

[知识小结]昼与夜的形成,地球自转引起昼夜的交替,以及时差现象。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演示体会]通过演示,加深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四季的产生。

[教师小结] 地球公转的特点,四季产生的原因。

[课件展示]五带的名称、界限和各带的特点。

(七)作业布置:列表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八)教学后记:本节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何使学生较好的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注意到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借助适当的媒体手段,如手电筒、台灯、地球仪等工具,辅助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本节的教学也说明学校地理资源的不足,比如说学生演示地球的运动,需要较多的地球仪,学校里的地球仪不够。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状况和探索性活动水平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毅力、投入程度、合作态度和探索精神。

附:教学流程图:[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分组演示讨论]→[教师巡视答疑] →[知识小结]→[学生分组演示]→[教师巡视答疑] →[知识小结]→[课件展示]→[演示体会]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运动

一、地球自转三、五带的划分

1.绕地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旋转一周的时间: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二、地球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旋转一周的时间:365天

一、《地图》学案设计

总体构想

1.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主要讲述地图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地图的三要素: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地形图的判读,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地图不仅在生产建设中有极广泛的用途,而且还是地理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掌握地图知识,学会用图,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所必备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为此教材设计一些活动,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但在地图符号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地形图的判读要求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故可能看不懂教材的某些图片。

2.学习目标:(1).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了解等高线的基本知识,地图的种类。

(2).技能目标: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学会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能够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地图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制作地形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了解地图的三要素,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根据等高线的疏密,辨认坡度陡缓,根据等高线值辨别地势高低,如何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4.课型:读图讨论课。

5.导学策略(教学构想):引导学生读图1.22,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基本含义。通过分组自学讨论完成P15活动1、2,来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引导学生读图1.24,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利用地形模型,配合教材中的图1.27图1.28图1.29图1.30,帮助学生认识等高线的基本概念,以及建立在等高线基础上的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割面图的概念和绘制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1.33j结合活动3,了解地图的选择方法,地图内容详略,地图表示范围大小与比例尺的关系。

学习流程分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技能目标: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3.情感目标:了解地图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导学过程:1.导入:从学生熟悉的教室讲起,教师说明教室长和宽的数据,要求学生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要求用1cm 代表1m。

2.导学:[小组活动]教师把学生分组,要求每组选出绘制最好的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归纳地图的含义。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读图,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完成P15活动题,学会量算两地点间的距离,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读图归纳] 指导学生读图1.24,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总结本课]教师强调地图的基本要素,归纳量算距离,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

(三)质疑提问:图上距离以厘米为单位,实地距离以千米为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四)检测评价:(1)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2)说出一些目的,要求学生归纳怎样选择地图;

(3)说明一些常用地图。

(五)布置作业:绘制学校的简易平面图。

第二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相对高度和海拔,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地形图的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3.情感目标:在制作地形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二)导学过程:1.导入:模型展示:教师展示一小山模型,提问:如何把起伏不平的地表特征准确的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导学:[课件展示]学生观看课件,了解相对高度和海拔的概念,了解等高线的含义。

[知识小结]教师小结地形图上的基本知识:相对高度、海拔、等高线。

[课件展示]展示不同地形类型,并说明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起伏的关系。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18活动3,了解地形剖面图的概念及其绘制方法。

总结:(1)有关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概念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地形类型

(三)质疑提问:分层设色地形图是以什么为基础绘制出来的?

(四)检测评价:填充图册P10第5题。

(五)布置作业:绘制学校附近一小山的地形图。

第三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地图的种类。

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3.情感目标:了解地图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导学过程:1.导入:设问:假如你要去镇江游览“三山”,你需要准备什么地图?你如果是位汽车驾驶员,要去北京送货,应准备什么地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地图。

2.导学:[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了解地图的种类和作用。

[课件展示] 指导学生读图1.37,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在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学会根据目的选择地图类型和比例尺。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22活动3,进一步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在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知识小结]说明地图的种类,比例尺不同,范围内容不同,选择不同内容、比例尺地图的方法。

(三)质疑提问:能否找到比较好的方法量算地图上的曲线距离?

(四)检测评价:填充图册P9第4题。

(五)布置作业:收集镇江市的有关地图,并试着对其进行分类。

二、《地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1.准确传授有关地图的基本知识。

2.培养阅读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加强读图归纳,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3.通过了解地图在生产就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图的三要素: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三大部分。地图不仅在生产建设中有极广泛的用途,而且还是地理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掌握地图知识,学会用图,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所必备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为此教材设计一些活动,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的基本概念,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能量算地图上两点间距离,会在地图上辨方向,会估算等高线地形图上两点的高程。

(四)教学难点: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地图上方向的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结合教师点拨,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通过读图,制作地图,制作模型,加深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归纳知识要点。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室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老师说明教室的长度和宽度,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要求用1cm代表1m。

[小组活动]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组共同合作,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并进行全班交流,归纳地图的含义,教师及时巡视,解答疑难,并对最后的结果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课件展示]学生观看课件,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量算距离]教师要求学生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复习知识]结合复习经纬线的概念,理解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分组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15活动1.2。

[读图归纳]指导学生读图1.24,了解常用的图例。

[知识小结]归纳地图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归纳比例尺量算距离的方法。

[分组制作]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学生完成P17活动2。

[课件展示]识别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和五种地形类型。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18活动3,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知识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有关等高线的基本概念和地形的判读方法。

[读图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读图1.33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理解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图的范围的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读图,选择地图。

[知识小结]归纳地图的种类,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地图。

(七)作业布置:完成P8第1—5题。

(八)教学后记: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比如要求学生制作本班教室的平面图,本校的平面图。当然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通过看书和讨论,解决了不少问题,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有了增长,能力有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主动的参与发言,或者发言主题不明确等,以后要多注意此种情况。

注意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评语主要以鼓励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附:教学流程图:[新课导入]→[小组活动]→[课件展示]→[量算距离]→[复习知识] →[分组活动]→[读图归纳]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分组制作] →[课件展示]→[学生活动]→[知识小结]→[读图指导]→[知识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线段比例尺

1.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文字比例尺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有经纬线的地图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方向有指示标的地图

通常“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相对高度

1.表示地面高度海拔

2.等高线与等深线

稀——坡缓

3.等高线密——坡抖

4.地形剖面图

一、《大洲和大洋》学案设计

总体构想

1.教材与学情分析:从本书开始,进入了世界地理知识的教学。本节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须的准备知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本节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学生已经学过或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但七大洲的相对位置、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这些空间概念,学生却较为淡漠。

2.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技能目标: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世界海陆分布原因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重点和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4.课型:读图讨论课。

5.导学策略(教学构想):通过观察比较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基本面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2.5,认识“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概念,指导学生完成P30的活动2,认识亚欧、亚非之间的洲界。

学习流程分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技能目标: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世界海陆分布原因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探索精神。

(二)导学过程:1.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到底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会被称为地球呢? 2.导学:引导学生观看课件,认识构成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的陆地和海洋的比例,从而证明加加林说的客观性,指导学生观

察图2.5,认识“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概念,观察图2.6,认识大洲和大样的位置和轮廓。通过P30的

活动2的学习,认识亚欧、亚非之间的洲界。

总结:(1)海陆面积之比7:3

(2)认识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概念

(3)结合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亚欧、亚非之间的洲界

(三)质疑提问:海和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四)检测评价:试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描绘各大洲、大洋的轮廓,并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二、《大洲和大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1.准确传授有关大洲和大洋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加强读图归纳、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须的准备知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五)教学方法:通过地图和阅读教材,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到底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会被称为地球呢?我们这节课来讲一讲。

[课件展示]指导学生观看地球仪和地球卫星照片,初步认识海陆分布大势,海陆轮廓的基本特征。

[学生思考]所展示的图片蓝色代表什么,别的颜色又代表什么?

[学生思考]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我们生活的星球更象水球,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水多,而陆地少,概括起来讲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学生思考]阅读书上27页的图,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图,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明它们的基本含义。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结合书中知识,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集体完成课件中的填图工作。

南美洲的轮廓。并且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知识小结]师生共同归纳(1)世界海陆面积之比(2)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概念(3)结合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4)大洲与大洲的界限。

(七)作业布置:绘制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的轮廓(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八)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有些名词学生也较熟悉,比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很热烈。但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来看,主体知识把握不够,很多学生只注意细节的东西,而忽视了对七大洲和四大洋整体的认识。这说明初一学生的对知识的主次分辨还不高。

附:教学流程图:[新课导入]→[课件展示]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学生思考]→[学生活动]→[知识小结]

板书设计

一、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比例7:3

2.陆地主要集中与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与南半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概念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4.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一、《海陆变迁》学案设计

1.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介绍了海陆变迁及其主要原因、证据。教材以古人的争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大尺

度上认识海陆的变迁;教材还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教材最后介绍了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学生初步了解了全球的海陆分布,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后,对于海陆是否变迁及其原因还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海陆变迁的观念,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海陆变迁及其主要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能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情感目标: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并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3.重点和难点:了解海陆变迁及其主要原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

4.课型:新授课

5.导学策略(教学构想):通过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局部的海陆变化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通过把大陆拼合图和一幅破的书页拼接组合一起,引出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通过课件展示,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学习流程分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海陆变迁及其主要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能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情感目标: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精神。

(二)导学过程:1.导入:以“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切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导学:运用图示,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使海陆的变迁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的变迁,再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最后说明板块运动学说,要求大家继承和发扬前辈科学家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三)质疑提问:你认为大陆漂移假说是空想的还是有科学根据的?

(四)检测评价:有人说地球是“水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填充图册P12第1、2题。

二、《海陆变迁》教案

(一)教学目标:1.准确传授有关海陆变迁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运动学说。

2. 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能,加强分析、归纳、比较能力的训练。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海陆变迁及其主要原因、证据,教材还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同时还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四)教学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五)教学方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善于引导,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开阔其视野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七)作业布置:(1)总结归纳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归纳说明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

(八)教学后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表现出比较高的兴趣。“沧海桑田”的变化及原因,地球“活动论”、“固定论”的争论,引导着学生丛具体的海陆变化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的形成的探讨,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的变迁,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也深深教育和激励着学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室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课堂上的一些重要观点不能及时做好笔记,许多知识一听了之,说理解释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欠缺,需加强培养。

附:教学流程图:[新课导入]→[课件展示]→[课件展示]→[课件展示]→[课件展示]→[学生活动]→[知识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实例

2.海平面的升降→实例

3.人类活动→实例

二大陆漂移假说

1.主要观点

2.解释现象

三板块学说

1.主要观点

2.解释现象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总体构想

⒈教材与学情分析:本章教材是初一地理教学中理论性较强,技能训练要求较高的章节.初一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和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天气和气候的口语式表述性语言,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区别较为模糊,对相关原理的认识能力较弱.新版教材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材料入手,紧密联系实际生产和生活,使学生在教材设计的大量系统活动中体会和认识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培养起初步的读图能力和作图技能.并树立起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⒉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天气和气候概念的内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⑵技能目标: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学会读识各种常见的天气资料;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学会读识和制作常见的气温和降水图表;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⑶情感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树立起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⒊重点和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概念的内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会读识制作常见的气温和降水图表;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⒋课型:讲授课;表演课;读图课;操作课;讨论课;测评课

⒌导学策略(教学设想):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安排一节读图讨论课和一节表演课.第一节课引导阅读课本图3.1,3.4和3.2讨论总结出天气描述的正确方法,理解掌握天气描述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了解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及其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二节课在布置充分的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表演,学生和教师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熟练掌握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的阅读方法,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安排两节读图操作课.第一节课在讲授气温测定和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引导阅读课本图3.10,3.11和3.12,3.13,3.14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测定方法和气温变化曲线图的阅读规律,通过用课本表3.1的数据按步骤制作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制作方法.第二节课在复习等高线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引导阅读课本图3.15,3.16和3.17使学生了解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和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安排两节读图操作课.第一节课在讲授降水测定和降水季节变化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引导阅读课本图3.18和3.19,3.20使学生掌握降水的测定方法和降水季节变化柱状图的阅读规律,通过用课本表3.2的数据按步骤制作一幅降水季节变化柱状图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降水季节变化柱状图的制作方法.第二节课在复习等温线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引导阅读课本图3.21使学生了解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安排一节读图课和一节讨论课.第一节课通过引导阅读填写课本图3.22和3.23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第二节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第九节安排一节测评课.通过游戏竞猜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章主要内容掌握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⒍课时和教具安排:共安排9课时;准备录像,实物投影,温度计,雨量器,量杯,操作图板,网络教室

.一、<<多变的天气>>学案设计

总体构想

⒈教材与学情分析: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是全章的导入部分,知识要求较低.课本大量引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吸收和

应用卫星像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探究中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⒉学习目标:⑴认知目标: 了解天气的正确描述方法和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天气各项指标的

含义;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的常见天气符号;熟悉城市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⑵技能目标:学会读识各种常见的天气资料;学会从网上获得气象知识.

⑶情感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树立起学生环保意识;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⒊重点和难点:了解天气的正确描述方法和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理解天气各项指标的含义; 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的常见天

气符号和城市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学会读识各种常见的天气资料.

⒋课型:读图讨论课;表演课.

⒌导学策略(教学设想):安排一节读图讨论课和一节表演课.第一节课引导阅读课本图3.1,3.4和3.2讨论总结出天气描述的

正确方法,理解掌握天气描述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了解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及其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二节课在布置充分的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表演,学生和教师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熟练掌握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的阅读方法,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⒍课时安排和教具设计:共安排2课时;准备录像,实物投影, 网络教室.

学习流程分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⒈了解天气的正确描述方法和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理解天气各项指标的含义;

⒉了解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树立起环保意识;

(二)导学过程:⒈导入: 情境:朋友见面聊天方法:角色扮演内容:今天的天气怎样?

⒉导学:[角色扮演]教师演老李,学生演小王,见面问候聊天.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讨论:怎样描述天气?

[引导读图]课本图3.1

[知识小结]①天气描述应包含阴晴,风雨,冷热三方面.

②天气有两个重要特征:短时间,变化大;同时间不同地点差别很大.

[教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这么关心天气?

[引导读图]课本图3.2,学生讨论补充归纳.教师引导总结

[知识小结]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提问] 天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很重要,我们能预先知道明天的天气吗?

[学生自学讨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知识小结] ①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②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阴晴,降水概率,气温和风向.

⒊总结:本节课须掌握的内容是: [知识小结1]①天气描述应包含阴晴,风雨,冷热三方面.

②天气有两个重要特征:短时间,变化大;同时间不同地点差别很大.

[知识小结2]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小结3] ①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②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阴晴,降水概率,气温和风向风力.

(三)质疑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学生质疑教师回答.

(四)检测评价:①天气描述应包含哪三方面?口头描述昨天的天气情况.

②天气有哪两个重要特征?

③简要表述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④解释阴晴,降水概率,气温含义.

⑤读识风向图.

(五)布置作业:以<<天气与××>>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一)课时学习目标:⒈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的常见天气符号和城市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学会读识各种常见的天气资料.

⒉学会从网上获得气象知识.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导学过程:⒈导入:情景:观看录象.内容:中央电视台常见的三类天气预报.

⒉导学:[观看录象] 中央电视台常见的三类天气预报.

[学生讨论回答]录象中播出的天气预报的主要类型是哪三种?

[知识小结]常见天气预报是: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

[读图基础讲授]①展示卫星云图:教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绿、蓝、白、红等不同颜色的含义.②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识别和绘制常用天气符号,并学会准确描述两种天气变化的情况

③展示空气质量分级表:明确七级空气质量划分的污染指数范围、质量级别、质量状况表述,及其相互

关系.

[知识小结] ①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

②常用天气符号识别和绘制准确描述

③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学生表演]模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形式进行天气播报

①卫星云图:依据课本图3.5播报中国东部、西部、印度和孟加拉湾的天气情况(区域位置教师提示).

②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依据课本图3.7分组讨论播报中国主要城市的天气情况.

③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依据课本图3.9分组讨论播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

[学生讨论]:空气质量与人类活动有什么联系?

⒊总结:[知识小结1]常见天气预报是: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

[知识小结2] ①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

②常用天气符号识别和绘制准确描述

③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三)质疑提问:除了电视天气预报,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获得天气信息? (教师课堂指导互联网上气象信息查询). 学生质疑教师

回答.

(四)检测评价:①常用天气符号竞答.

②质量划分的污染指数范围、质量级别、质量状况连线竞答.

③三类主要天气预报图的预报训练

(五)布置作业:经常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各时段天气预报, 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二、<< 多变的天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⒈激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好奇心⒉准确传授有关天气及其主要指标的基本概念

⒊组织读图和表演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和读图识图能力⒋树立起学生环保意识;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脉络清晰,知识点较少.安排了大量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结构组块

明显,有利教师教学调整.将教材内容处理成两块:第一节课引导阅读课本图,讨论总结出天气描述的正确方法,理解掌握天气描述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了解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及其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着重培养学生读图归纳能力.第二节课在布置充分的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表演,学生和教师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熟练掌握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的阅读方法,着重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的正确描述方法和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理解天气各项指标的含义; 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的常见天

气符号和城市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学会读识各种常见的天气资料.

(四) 教学难点: 天气和气候概念区别;风向的读识;课堂讨论组织设计.

(五)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基础知识,设计引导活动;学生读图讨论,参与表演;师生互动总结归纳知识点,

(六) 教学过程: [角色扮演]教师演老李,学生演小王,见面问候聊天.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讨论:怎样描述天气?

[引导读图]课本图3.1

[知识小结]①天气描述应包含阴晴,风雨,冷热三方面.

②天气有两个重要特征:短时间,变化大;同时间不同地点差别很大.

[教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这么关心天气?

[知识小结]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提问] 天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很重要,我们能预先知道明天的天气吗?

[学生自学讨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知识小结] ①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②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阴晴,降水概率,气温和风向.

[观看录象] 中央电视台常见的三类天气预报.

[学生讨论回答]录象中播出的天气预报的主要类型是哪三种?

[知识小结]常见天气预报是: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

[读图基础讲授]①展示卫星云图:教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绿、蓝、白、红等不同颜色的含义.②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识别和绘制常用天气符号,并学会准确描述两种天气变化的情况

③展示空气质量分级表:明确七级空气质量划分的污染指数范围、质量级别、质量状况表述,及其相互

关系.

[知识小结] ①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

②常用天气符号识别和绘制准确描述

③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学生表演]模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形式进行天气播报

①卫星云图:依据课本图3.5播报中国东部、西部、印度和孟加拉湾的天气情况(区域位置教师提示).

②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依据课本图3.7分组讨论播报中国主要城市的天气情况.

③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依据课本图3.9分组讨论播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

[学生讨论]:空气质量与人类活动有什么联系?

(六)作业布置:第一课时结束安排预习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报) (八)教学后记:教学过程有序有趣,序在知识网络的形成,让学生破碎的已知能找到相应位置;趣在很多内容让学生自主参与,智与

情得到了同步发展.

附: 教学流程图: [角色扮演]-[引导读图]-[知识小结]-[教师提问]-[引导读图]-[知识小结]-[教师提问]-[学生自学讨论]-[知识小结]-[观看录象]-[学生讨论回答]-[知识小结]-[读图基础讲授]-[知识小结]-[学生表演]-[学生讨

论]

板书设计: [知识小结1]①天气描述应包含阴晴,风雨,冷热三方面.

②天气有两个重要特征:短时间,变化大;同时间不同地点差别很大.

[知识小结2]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小结3] ①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②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阴晴,降水概率,气温和风向风力.

[知识小结4]常见天气预报是: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

[知识小结5] ①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

②常用天气符号识别和绘制准确描述

③空气质量分级标准.

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设计

总体构想

⒈教材与学情分析: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是天气要素的分解详释.知识和能力要求都较高.课本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图表

操作, 相关原理理论性较强. 初一学生原理的认识能力和实际作图能力相对较弱, 教材设计了大量系统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和认识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安排了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作图技能.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

⒉学习目标:⑴认知目标: 理解气温的准确含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了解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理解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的准确含义;理解等温线图的含义;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垂直递减规律).

⑵技能目标: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变化图; 绘制气温曲线变化图;掌握等温线图的读识规律.

⑶情感目标:了解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⒊重点和难点:了解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 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垂直递减规

律). 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变化图; 绘制气温曲线变化图;理解气温的准确含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理解等温线图的含义; 掌握等温线图的读识规律.

⒋课型:读图操作课;读图讨论课.

⒌导学策略(教学设想):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安排两节读图操作课.第一节课在讲授气温测定和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的基

础上,通过引导阅读课本图3.10,3.11和3.12,3.13,3.14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测定方法和气温变化曲线图的阅读规律,通过用课本表3.1的数据按步骤制作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制作方法.第二节课在复习等高线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引导阅读课本图3.15,3.16和3.17使学生了解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和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⒍课时安排和教具设计:共安排2课时;准备温度计,实物投影,操作图板,网络教室.

学习流程分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⒈理解气温的准确含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了解气温测量方法.

⒉了解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理解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的准确含义; 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

曲线变化图.

⒊了解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导学过程:⒈ 导入: 情境方法:知识复习内容:①天气描述应包含哪三方面? ②冷热是指天气的哪一项要素?

⒉导学:[知识复习]教师提问:①天气描述应包含哪三方面? ②冷热是指天气的哪一项要素?学生回答.

[讨论引入]日常所说气温的含义是什么?

[读图自学]读图3.10和3.11了解各类气温的获取方法.

[知识小结]①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②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获取方法.

[学生讨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师提问] 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很密切,气温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

[分组讨论]气温的变化规律.

[引导读图]读课本图3.12和3.13了解气温变化曲线图的读图基本步骤.

[知识小结] ①与气温变化相关的基本概念: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变化曲线图.

②气温变化曲线图的读图基本步骤.

[课堂操作]用表3.1中的气温数据,分组分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学生相互更正,教师指导完善.

⒊总结:本节课须掌握的内容是: [知识小结1] ①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②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获取方法.

[知识小结2] ①与气温变化相关的基本概念: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变化曲线图.

②气温变化曲线图的读图基本步骤.

[知识小结3] 气温变化曲线图的作图基本步骤.

(四)检测评价:①基本概念小组竞答.

②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竞赛

③气温变化曲线图作图竞赛

(五)布置作业:以课后活动小组为单位组织月平均气温观测.

第二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⒈理解等温线图的含义; 掌握等温线图的读识规律.

⒉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垂直递减规律).

(二)导学过程:⒈ 导入: 情境方法:知识复习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及其读图规律.

⒉导学:[知识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及其读图规律.

[讨论引入]等温线图的制作过程.

[引导读图]读图3.15了解等温线图读图规律: ①等温线的形态特征.(连续性闭合曲线)

②低温中心和高温中心的判读方法.

③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差别的联系.

[知识小结] 等温线图读图规律: ①等温线的形态特征.(连续性闭合曲线)

②低温中心和高温中心的判读方法.

③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差别的联系.

[读图讨论]读图3.17讨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分别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读图3.16计算山顶上的气温应该是多少?总结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

[知识小结] ①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

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⒊总结:[知识小结1] 等温线图读图规律: ①等温线的形态特征.(连续性闭合曲线)

②低温中心和高温中心的判读方法.

③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差别的联系.

[知识小结2] ①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

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三)质疑提问:①反映气温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分别使用哪类气温图?

②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存在那些特殊气候区?为什么?

③学生质疑教师回答.

(四)检测评价:①等温线图读图检测.

②气温的垂直递减计算检测.

(五)布置作业:①等温线图读图训练题.

②气温的垂直递减计算训练题.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⒈准确传授有关气温的基本概念⒉组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和读图识图能力⒊组织绘制图表培养学生基

本能力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的气温,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三方面的内容.对

第一节有关天气的知识作了自然的引申,知识和能力要求都较高.教材安排了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作图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 了解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 掌握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垂直递减规

律). 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变化图; 绘制气温曲线变化图;

(四)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准确含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理解等温线图的含义; 掌握等温线图的读识规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课题§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1) 学什么1、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 2、掌握纬线的特点 重点1、地球的形状 2、纬线的特点 我 来学主问题设计 时间 点拨 自主学习1.地球是一个。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最 大周长约千米,表面积约平方千米 2.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叫。 3.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它们分别是和。 4.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和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所有与赤道平行 的圆圈叫 5.赤道为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称为和,分别用和 表示。北极和南极各为90度 6.按规定,为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为高纬度 地区 5至8 分钟 团队合作7.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认识纬线 / 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 纬线 (2)纬线可以有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 (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 (5)南极点的纬度为,北极 点的纬度为(6)纬度从赤道 往两极在逐渐 8.读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回答问题 (1)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2)可以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划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 5至 10分 钟

设计教师:刘剑波侯新宇 课题§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2) 学什么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 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重点1、经线的特点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我 来学主问题设计 时间 点拨 自主学习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___,也叫____。 2._____的经度为0 °,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 _____°,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用“___”表示,西经用“___” 表示。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_____。 3.任意两条_____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_____,都可 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5至8 分钟 独立 自学 完成 团队合作4.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认识经线 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经线 (2)经线可以有___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经线的度数 (4)0°经线:往东经度在变____ 往西经度在变____ 180°经线:往东经度在变____ 经线: 往西 经度 在变____ 5至 10分 钟 经线 和经 度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按洋思课改模式上课,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刚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本册教材分析 1、“与同学们谈地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调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二是地球仪告诉我们什么。 3、地球的运动 主要内容是自转——时差公转——四季、五带,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 4、地图 学习方法是: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一是制图,绘制(或部分绘制)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用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5、大洲和大洋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动眼读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从而进一步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图。 6、海陆的变迁 重点内容是探究海陆变迁,注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实证分析和推测。 7、天气与气候 重点内容一是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二是初识天气预报 8、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学生不仅要会读气温曲线图,还要会根据数据画气温曲线图。并且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9、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是通过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分布主要是通过降水量分布图来反映。 10、世界的气候 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11、人口和人种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影音资料,讲一些有关宗教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宗教知识的兴趣。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1)比较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3、发展与合作 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1、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实践或自做简单的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有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巴燕中心学校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一周一课时 课题:地球的运动设计者__李生月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1、用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景链接: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一年中为什么有四季更替? 自主研学: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4、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合作探究:一、1、教师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提问:观察实验,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二、(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课件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新-课-标-第-一-网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完成填充图练习。 3、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攀登高峰: 1、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方向; 4、地球自转产生现象。 5、根据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是; 7、热带有现象;寒带有现象。 8、知识串连: (1)经线 A、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2)纬线 B、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地轴 C、地球自转轴 (4)南极 D、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5)北极 E、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9、判断: (1)南极和北极是穿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2)地球上也存在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 (3)过地球上任一点只经线和纬线各一条穿过。 (4)地球仪上长度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5)我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6)本初子午线在西半球。 (7)与50°E经线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130°E经线 拓展练习:1假设你在北极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2.假设你在赤道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赤道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新课标第一网 学(教)报告: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一章有理数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学指导】 一、: ·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 (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课堂练习】: 1. P3第1题到第2题(课本上做)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取出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 ,4 3 2-,,+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 C .0是最大的负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给出下列各数:-3,0,+5,213 -,+,2 1 -,2004,+2010;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 ℃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导学案

第一课日本 【导学过程】 一.读日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下列内容: 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海、朝鲜海峡、宗谷海峡、太平洋、东海 2.填空: ⑴日本领土由、、、四个大岛等组成。 ⑵日本北部被俄罗斯占领的四个岛屿是、、、。 ⑶日本面积最大的岛屿是,位于该岛的著名海港是、。 ⑷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约占。森林覆盖率达 %,河流短小,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⑸日本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年捕鱼量居世界前列。 ⑹日本最高峰是,它是一座著名的。日本最大的平原是。 二.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日本海岸线曲折,多良港,对日本人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影响? 2.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3.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哪些防震经验? 4.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说说日本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的原因? 5.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居什么地位?其它方面居什么地位? 6.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日本经济以什么为主? 7.日本进口、出口的商品有什么不同? 8.近年来,日本工业发展又产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目的? 9.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有哪些工业区? 10.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 11.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地带工业分布特别集中? 12.日本绝大多数居民属于什么民族?传统服饰是什么? 13.日本文化在古代和近代有什么变化? 【拓展训练】 1.下列关于日本自然地理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日本是亚欧大陆东岸的临海国家 B.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地震 C.日本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D.日本海岸线平直,多优良港湾 2.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海峡是 A.台湾海峡 B.日本海峡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2013年大树中学七年级数学 第一章导学案 第1学时 内容: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两种意义相反的量 学习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3、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三、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0.6,+1 3 ,0,—3.1415,200,—754200, 2、举出几对(至少两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导学案(新版)湘教版

《我们身边的地理》 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尚未解开的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 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3.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期盼心理”,培养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重难点1.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期盼心理”。 预习新知任务一:阅读课本第2页一、二自然段“解开地理之谜”,完成1—2题。 1.查阅资料,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我们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看谁的发现多? 2.你对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 任务二:阅读课本第2—6页,完成1—3题。 1.中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是在,西方最早出现地理一词是在。 2.学习地理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知道变化,了解世界各地的,提高对生活的能力。 3.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受到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和条件;在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等方面,地理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导学达标活动一:解开地理之“谜” 1.小组内交流“预习新知”中的“任务一”。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其中哪些是地理问题? 3.读教材第2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在课本上标出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的作者是谁? 活动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1.小组内相互检查“预习新知”中的“任务二”。 2.讨论交流,完成教材第3页活动题1、2题。 活动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1.读教材第3页“地理与生产建设”正文第一段,讨论分析: (1)你居住的地方主要以哪种粮食作物为主?哪些粮食作物不是当地的?它们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系吗? (2)你居住的地方主要生产哪些水果?哪些水果不是当地生产的? (3)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建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导学案全套

第一章有理数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1) 导学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导学数学的兴趣。 导学重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导学难点:负数概念 导学指导: 一、改变旧世界: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知识新天地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学海苦无边: 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 ,4 3 2-,,+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 C .0是最大的负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给出下列各数:-3,0,+5,213 -,+,2 1 -,2004,+2010;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四、金秋烂漫时: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万里长征路: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第2课时:正数和负数(2)

(2020年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导学案(全册)1.doc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课时1) 自学目标: 1、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2、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3、运用地图,比较亚洲与北美洲位置、范围的差异。 一、导入 回顾上学期所学内容, 根据世界地图,说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二、自主学习:(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1、请同学们读2页教材及图6.1(“东西两半球图”)回答,亚洲在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和。 2、学生看“亚洲的范围图”回答。读3页6.2 1)、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位于亚洲的南面是洋、北面、东面洋。 2)、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 (1)、亚洲的西北是洲,以、、 、、、为界。 (2)、西南临,以为洲界; (3)、东北隔着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隔海相望。 3、读3页6.2图找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1)、亚洲纬度北部约达,南部约达,经度西部约达,东部约达。 亚洲所跨最广。 4、学生读图(亚洲地理分区图) 1)、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个分区? 2)、读图 6.5 中国位于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三、合作探究及展示

1、读图6.1----6.4,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亚洲有几个分区是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北面的 是亚、西北的是亚、西面的是、、在中国南面的是亚。 3、图6.6讨论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与自然环境关系。 4、第3页活动、第5页活动,图6.3比较亚洲与北美洲位置、范围。完成表6.1。 比较项目亚洲北美洲 东西半球中位置 南北半球中位置 濒临大洋 面积 所跨纬度范围 所跨经度范围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 读右图回答: 1、从东西半球看,亚洲 位于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 位于半球; 2、从地球五带的划分看, 大部分地处带; 3、从海陆位置看, 东面临E 洋、 北面临G 洋、 南面临F 洋, 西与A 洲相连, 西南以C 运河 与B 洲为邻, 东隔海峡与D 洲相望。 第二节自然环境(地形、河流)(课时1) 自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汇总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达标检测】 1、B 2、A 3、C 4、B 5、D 6、C 7、C 8、A 9、B10、A11、D12、B13、B 14、B15、D16、C17、D18、B19、D20、A21.C22.B23.C 24、(1)西北东北(2)900(3)线段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米1:15000 25.(1)1;100000(2)正北3(3)自西南向东北西东西北东南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一课时) 【达标检测】 1、B 2、B 3、A 4、B 5、B 6、D 7、B 8、D 9、C10、D11、C12、C13、A14、D 15、A16、B17.B18.C19.A20.C21.C 22、(1)B、DC、E(2)东南西北西北(3)ED 23、(1)甲图(2)(60oS,30ow)东北 24、(1)90oE,60oN(2)④465oW(3)正北西北③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二课时) 试一试: 1、北东 2、b 3、略 4、A 能力提升 1、(1)150°E65°N180°20°N170°E65°N(2)A西北A、C 2、B 【达标检测】 1、A 2、B 3、C 4、A 5、C 6、D 7、D 8、B 9、A10、C11、C12、D13.B14.C15.D16、C17、D18、B 19、(1)南(2)正西正北西北东南 20、(1)45°W,15°N正东(2)逆(3)①②(4)①②③ 21.(1)略(2)BD一天(3)正西赤道(4)极昼北温带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巩固练习】 1.D 2.B 3.D 4.C 5.C 6.D 7.A 8.D 9.D10.A11.B12.C 13.(1)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太平洋(2)略(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4)D亚洲⑤大洋洲⑥南极洲⑦(5)非洲③【中考链接】 1.A 2.B 3.C 4.B 5.C 6.D 7.C 8.D 9.D10.C11.B12.C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巩固练习】 1.D 2.B 3.C 4.B 5.A 6.(1)鞍部陡崖山脊(2)CD等高线密集坡度陡(3)400100—300 (4)正西西北(5)西北东南(6)C 【中考链接】

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精品全套导学案教案

第1课时Unit 1 My name 's Gina (总第1课时) Section A 1a—2c 【学习目标】:1、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等 2、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3、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学习重点】:使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的句型. Nice to meet you . 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is ......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 学习任务一: 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1、认真观察第一页的图画,小组讨论你所认识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2,、试着写出含有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3、小组竞赛,展示( 看谁总结的多, 写的准确) 学习任务二: 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1、教师自我介绍,引导学生介绍自己. A: Hello , I am Gina , What's your name ? B: My name is Alan . 2、小组竞赛, 两人一组,询问他人姓名,介绍自己. 3,、分角色朗读1A对话. 学习任务三: 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1,、听录音, 给1B 的对话编号. 2、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3、小组竞赛, 展示对话交际。 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小组讨论我们所学的英语名字和汉语名字的区别, 如何用英语拼写 你的名字?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 1,、归纳你所学到的问候语. 2、自己编写一个打招呼并询问姓名的小对话. 四、诊断评价 (一)单项选择. 1. _______your name ? My name is Gina . A. What B. What's C. Who D. which 2. Good morning , Miss Wang ! _____________! A. Hello B.Hi C. Nice to meet you D. Good morning 3. I _______Sally , What______ your name ? A. am ,is B. is , am C. is , is D.am, am 4. ______name is Li lei . A. I B. I am C. My D. you 5.—_______, What's your name ? —John Green .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理教案可以作为学校评价地理教师教学的标准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doc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融导、学、练、测、评于一体,是一个从教与学两方面同时兼顾的文本。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 问题探究: 1. ⑴南北跨纬度约90 ⑵东西跨经度约166 ⑶ 纬度长 ⑷东半球和北半球 2.⑴北临:( 北冰 ) 洋西:与( 欧 )洲相邻濒临的大洋东临:(太平 ) 洋相邻的大洲西南:与( 非 )洲为邻南临:( 印度 ) 洋东北:与( 北美 )洲相望 ⑵ 略 ⑶ 略东南:与大洋洲为邻 目标检测 1. 4400 纬 2. 西亚中亚东亚 3A 4C

6B 7.⑴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⑵太平洋印度洋北冰 ⑶乌拉尔山土耳其欧⑷白令北美⑸大洋⑹苏伊士非 8.俄罗斯:跨亚、欧两洲土耳其: 跨亚、欧两洲 巴拿马:跨南、北美洲埃及:跨亚、非两洲 ... (二) 亚洲的气候 问题探究 1. ⑴ ①复杂多样② 季风亚热带③温带大陆性 ⑵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 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⑶ 分布地区:亚洲大陆内部海拔较高的高山高原地区 气候特点: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 防护措施:带必备用品如:太阳镜防晒用品遮阳伞较厚衣服等⒉ 略目标检测 1.热带草原温带海洋性 2.温带热带 3.海洋温带大陆性 4B 5C

7.(1) ①热带沙漠气候_ ②地中海气候③__寒带气候__;④热带季风气候 ⑤温带季风气候_; ⑥_热带雨林气候_ ⑦亚热带季风气候_; (2)亚洲各种气候类型中,影响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3)AD (三) 东南亚 问题探究 一、东南亚共有11个国家与我国陆上相连的有:越南、老挝、缅甸 他们的首都分别是:河内、万象、内比都 2.从我国澜沧江顺流而下,能到达: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二、1.郑和下西洋时,曾经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非洲东海岸 2.⑴马六甲海峡是联系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⑵日本进口的石油等原料以及出口的物资多经过这里。 3.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端,地理位置优越,每年经过这里的船只很多,极大地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 三、1.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 2.因为河流沿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利于经济发展。 四、1.东南亚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对当地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目标检测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地理 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 地球的形状:球体。 2、 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 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 经纬线特点: (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 经线 5、 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 ) 、南回归线(23.5°S ) 、 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6、 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 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8、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1、地球的自转

(课本13页) 2、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 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2020精品

【关键字】地理、英语、指南、条件、动力、增长、计划、地方、认识、问题、合理、快速、合作、保持、提升、发展、位置、环境、资源、负担、能力、差距、增强、分析、汇集、形成、拓展、教育、解决、巩固、扩大、适应、协调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达标检测】 1、B 2、A 3、C 4、B 5、D 6、 C 7、C 8、A 9、B 10、A 11、D 12、B 13、B 14、B 15、D 16、C 17、D 18、B 19、D 20、A 21.C 22.B 23.C 24、(1)西北东北(2)900 (3)线段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米 1:15000 25.(1)1;100000(2)正北 3 (3)自西南向东北西东西北东南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一课时) 【达标检测】 1、B 2、B 3、A 4、B 5、B 6、D 7、B 8、D 9、C10、D 11、C 12、C 13、A 14、D 15、A 16、B 17.B 18.C 19. A 20 .C 21.C 22、(1)B、D C、E (2)东南西北西北(3)E D 23、(1)甲图 (2) (60oS,30ow) 东北 24、(1)90oE,60oN (2)④ 4 65oW (3)正北西北③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二课时) 试一试: 1、北东 2、b 3、略 4、A 能力提升 1、(1)150°E 65°N 180° 20°N 170°E 65°N (2)A 西北 A、C 2、B 【达标检测】 1、A 2、B 3、C 4、A 5、C 6、D 7、D 8、B 9、A 10、C 11、C 12、D 13.B 14.C 15.D 16、C 17、 D 18、B 19、(1)南(2)正西正北西北东南 20、(1)45°W,15°N 正东(2)逆(3)①②(4)①②③ 21.(1)略(2)B D 一天(3)正西赤道(4)极昼北温带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巩固练习】 1.D 2.B 3.D 4.C 5.C 6.D 7.A 8.D 9.D 10.A 11.B 12.C 13.(1)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太平洋(2)略(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4)D亚洲⑤大洋洲⑥南极洲⑦(5)非洲③ 【中考链接】 1.A 2.B 3.C 4.B 5.C 6.D 7.C 8.D 9.D 10.C 11.B 12.C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巩固练习】

人教版七上导学案答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达标测试 1.B 2.C 3.A 4.A 5.A 6.-90 7.+7分,-3分 8.(1)+13.25米(2)-1% (3)运入20吨(4)-100 9.解: 10.解:(1)+50 m,-100 m. (2)+5 ℃,-7 ℃. (3)+10万元,-10000元. (4)-20吨,+50吨. 11.解:(1)早晨6点温度为-3 ℃,中午12点温度是1 ℃, 下午4点温度是0 ℃,晚上12点温度是-9 ℃. (2)9-3=6(℃)(零下3 ℃,零下9 ℃,中间差6 ℃), 即早晨6点比晚上12点高6 ℃. (3)1-0=1(℃),即下午4点比中午12点温度低1 ℃. 12.解:+3毫米表示实际高度比标准课桌高3毫米,为不合格课桌,其余4张课桌均为合格产品. 第一章有理数 1.2 有理数 1.正数:+6,1,,3,0.63,56%;负数:-15,-2,-0.9,-4.95;整数:-15,+6,-2,1,0;分 数:-0.9,,3,0.63,-4.95,56% 2.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有理数 3.0 正分数 4.D 5.自然数集合{0,10,…};整数集合{-7,0,10,-,…};正分数集合{3.5,,0.03,…};非正数集合{-7,-3.1415926,0,-3,-0.,…};有理数集合 {-7,3.5,-3.1415926,0,,0.03,-3,-0.,10,-,…} 1.2.2 数轴 1.C 2.B

3.左2个单位长度右6个单位长度 4.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要包括完整.图略. 1.2 有理数 1.2.3 相反数 达标检测 1.0 - 2.A 3.-5 -a b 4.13 6 5.正正 1.2.4 绝对值 达标检测 1.±4 2.D 3.(1)(2)-3<+1 (3)-1<0 (4)-<-(5)-|-3|>- 4.5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 达标检测 (1)-3.3 (2)-4.7 (3)2.4 (4)5 (5)3.7 (6)-2.01 (7)-3 (8)-2.5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2)(第2课时) 达标检测 (1)-17 (2)-3 (3)123.3千克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 1.(1)6 (2)-13 (3)6 (4)-15 (5)-7 (6)-2 (7)6 (8)-14 (9)8848-(-155)=9003(米) 2.(1)-6 (2)-5 (3)-8.4 (4)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2课时) 1.(-5)+(+6)+(-7)+(+4),-5+6-7+4,负5、正6、负7、正4的和或负5加6减7加4 2.(1) 3.7+2.5-3.5-2.4,读作:正3.7、正2.5、负3.5、负2.4的和;3.7加2.5减3.5减2.4;(2)-1-1-2+3+1+4,读作:负1、负1、负2、正3、正1、正4的和;负1减1减2加3加1加 4. 3.(1)-19 (2)-10.875 4.(1)南,18千米(2)35升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 2_1地图的发展导学案 粤教版

2.1 地图的发展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科技技术对地图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通过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在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正确方法,体现“学地理,用地理”的理念。 二、预习要点 1.了解地图发展史,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地图(卫星图象)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用地图的习惯。 三、达标练习 1.下列属于地图基本要素的是() ①比例尺②颜色③图例④方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下列不是地图三要素的是() A.方向 B.比例尺 C图例和注记 D颜色. 3.有关地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地图的方向的判断方法一定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任何一幅完整的地图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要素 C.地图上表示城市名称、山脉高度等的文字叫图例 D.地图上表示河流、道路等的符号叫注记 4.打开各种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有______、、。 探究案 一、要点回顾

二、思考问题 1. 什么是电子地图? 2.什么是卫星图象? 3. “GPS”是什么意思,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因此通过老师讲解对地图的发展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从内心领会电子地图的优越性和便利。 四、扩展交流1.我们在公园游玩时,应选择的地图是() A. 导游图 B. 政区图 C. 人口分布图 D城市规划 2.地图的种类很多:如地形图、旅游图、交通图、人口图、世界地图等,阅读下面三个情境,分析的三位同学分别需要选择什么类型的地图() 1.班队准备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需要设计越野路线 2.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小强想找一找伊拉克的位置 3.小明现取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他家很远,他想看一看怎样乘车 A. 地形图、世界地图、交通图 B. 地形图、交通图、人口图 C水文图、人口图、交通图 D. 交通图、世界地图、人口图 3.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打车软件中使用的是地图的() A.地形图 B.电子地图 C.人口分布图 D.气候分布图 4. 教室里挂有图幅相同的下列四幅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云南地图、昆明地图,其中所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云南地图 D.昆明地图 5. 地图要素中能够帮我们测算距离的是() A.图例 B.方向 C.分层设色 D.比例尺 6.学习地理课经常要用到地图,使用地图时要注意的三个要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