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培养新途径,构建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培养人才

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面对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新局面,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认清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迫切任务。

一、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体现。事实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经济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过去的多年,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都不高。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应景之需而确实是我国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2.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又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作为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首先,高校对大学生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2.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所以教育不可压制“放肆”的学生的思想活力,要突破种种无形的“精神封锁线”,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度展开。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4.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敢为先、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

5.实施富于创新的教学。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力的开启和创新才干的培养。只有实施富于创新的教学,才能使受教育者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是更新教学内容。只有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念,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激发科学探究的精神,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和前进,否则就谈不上创新。其次,是调整课程结构。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后,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根本的是必须摒弃那种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答案来回答相同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一种不敢超越前人思维范式的传统考试方式,探索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6.展开利于创新的实践。高校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与场所,让学生去了解社会对创新的需求,研究社会实践中的新情况,解决其中的新问题。如建立与产业部门的联系,让学生参加产业部门的课题研究,到实践中发现企业所面临的难题,从而激发和发挥他们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创造欲和潜能。

7.营造益于创新的时空。创造离不开自由的时间。有了自由的时间,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独立思考,去从事一切创造活动。而现在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上课时间多,课时排得很满,剥夺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创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课堂教学少而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留出时间给学生自学、思考和实践,让他们在时间上保持相对自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1.要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为在高校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做好思想准备,并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要求。

2.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现在的大学里,一些教学内容已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应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3.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选指标体系。高考升学的选拔标准、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评选标准都要考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因素。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应改革和完善与教师发展密切相关的晋升制度、奖酬制度、教学评价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投身于学生教育。

4.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管理环境、班级气氛、生活环境等。所有这些,都要体现出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场景,都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此外,还包括自由讨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要形成尊重和善待新生事物的文化氛围,不要轻易怀疑、武断、否定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而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新想法、新尝试、新发现、新发明,即给同学们提供在争鸣中巩固知识、激发灵感、不断创新的环境,给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