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规划
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介绍——《伦敦规划》2036

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介绍——《伦敦规划》2036一、伦敦规划的持续性演变伦敦规划是伦敦的整体战略布局,着眼于今后20~25年伦敦经济、环境和社会一体化发展,涵盖了伦敦地理范围和行政范围内的交通、经济发展、住房、文化、社会(如儿童和青年人)和环境(如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噪声和垃圾处理)等内容。
伦敦规划制定了伦敦的土地利用和发展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改善,规划涉及了执行、协调、资源配置以及大伦敦管理集团组织之间的统一政策等环节。
伦敦这一轮规划历经多个版本,第一版发行于2004年,经过两次修改后其更新版于2008年发行;但同年7月新市长上任后提出了新的“更好的伦敦”设想,于是在2011年将2004年规划、2008年规划和市长新设想整合起来,出版了新的版本。
伦敦规划并没有因为新版本出现而停止,规划依据政策及其政策效果而不断进行修改。
规划的计划、监督和管理部分规定,在出现环境变化、经济重大变化时,其必须有所调整变化,如有可能和需要,甚至可以被新规划所取代。
2011年以来伦敦规划的修改,主要起因于英国政府的指导意见和2011年7月通过的国家立法,包括2012年颁布的国家计划政策框架和2013年颁布的国家经济适用房的政策。
同时,2014年伦敦市长发表《2020年的愿景:地球上最伟大的城市——伦敦的雄心》,提出了住房改善、经济能力提升、伦敦可持续发展等愿景。
这些都需要在伦敦规划中重新得以体现。
新的伦敦规划(整合进2011年规划版本)目标定位于2036年,这是按照政府规定的20年规划期而确定的,也是因为市长觉得伦敦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告知决策者、开发商和投资者。
同时鉴于伦敦人口增速超过2011年规划的估计,而这种人口增长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还不得而知,有赖于规划中既有的战略和理念能成功地适应预测的人口增长水平,由此,需要在2015年开始对既有规划和计划进行审查,从而进行规划的修订和整合。
此外,为了反映政府住房标准,市长也需要对伦敦规划进行调整,还得考虑政府对停车政策的变化,如新的政策取消了最高停车标准而变得更灵活,同时还考虑如何通过停车政策修改来激活镇中心的活力。
大伦敦规划ppt课件

•一座拥有愉悦体验和独特场所感的城市
•在改善环境方面的国际领导者
•一座便利、安全和舒适的城市,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就业,发展机遇和服务设施
空间发展策略
伦敦规划2009 The London Plan 2009
规划目标:
•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能源、水、交通、教育机构、文体设施、 医疗设施,生态设施;
空间发展策略
行政区划
-develop the most effective cross boundary working arrangements and groupings to address specific issues.
空间结构
-3 Zone: •Central Activities Zone •Inner London •Outer London
通、经济发展、住房、文化、青少年发展、公共医疗和食品安全; • 大伦敦地区土地利用的发展框架,并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 大伦敦战略性的指导方针,引导其32个自治市的规划编制; • 伦敦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健型经济和凝聚型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空间发展策略 伦敦规划2009 The London Plan 2009
案例分析:大伦敦
人口密度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of England are the
major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areas of
London and the South East,
South and West Yorkshire,
• 面积: 1,572平方公里
029.《大伦敦规划2016》空间分区战略的评介与启示

《大伦敦规划2016》空间分区战略的评介与启示董韵笛摘要:英国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源地和城市规划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在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大伦敦规划2016》为例,重点介绍和分析其中区域空间分区战略在规划编制、体系构建、策略制定方面的特点,即强调协同规划、重视策略的针对性和交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一体化。
在总结大伦敦地区通过分区战略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空间规划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体系构建、规划编制等方面的相关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大伦敦规划,区域空间战略,分区政策,区域协同治理,机遇区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大城市区域的规划正面临着人口、经济、交通、生态各方面的挑战。
区域空间规划作为综合性、层次性和地域性空间问题的政策工具,在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土地开发和环境资源限制矛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建设全球城市,伦敦先后四次制定实施了《大伦敦区域空间战略规划》(2004版、2008版、2011版及2016版,简称《大伦敦规划》),其中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于处于同样背景下并致力于迈向世界城市的上海的发展有很大参考价值。
本文针对最新版大伦敦规划中一条重要的区域空间战略,即分区政策(指机遇区、强化区、复兴区发展政策)进行评析,探讨其对上海区域规划创新的有益启示。
1大伦敦城市空间概况《大伦敦规划2016》中,大伦敦地区包含伦敦市(City of London)与32个伦敦自治市镇(London Boroughs),空间范围1572km2。
由内而外分为中央活动区(CAZ)、内伦敦和外伦敦。
CAZ承担大伦敦、英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心职能;内伦敦是人口和经济优势区域;外伦敦是居住重要承载区域和大伦敦绿带的主要地区[1]。
《大伦敦规划2004》中提出将伦敦分为五个次区域,即东伦敦、西伦敦、南伦敦、北伦敦、中伦敦,并确定了五个主要的增长地区:泰晤士河口发展走廊、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彼得伯勒发展走廊、伦敦—卢顿—贝德福德廊道、西部楔形区、温德尔谷地。
国内外最新城市规划理论以欧洲为例

国内外最新城市规划理论以欧洲为例一、英国大伦敦战略规划邹军、王学锋《都市圈规划》p21(一)范围及概况伦敦位于英国东南部,现状总人口750万左右,占地面积约1580平方公里。
大伦敦分成33个区。
大伦敦的发展在近代经历了一个集中、疏散、再集中的过程。
其人口在1939年达到最高峰,为860万人。
1944年,设立了伦敦外围的绿带,大伦敦的空间扩张被约束在绿代内;1945年,英国政府开始开发新城,以疏散大城市尤其是大伦敦的人口;1970年代中期,伦敦外围129公里周长范围内,分散了11个新城,新城开发主要由政府投资,工业项目也优先安排在新城,大伦敦人口持续下降;1985年后重新集中,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和海外移民,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
图1-3-2:大伦敦范围(二)发展策略1.强调并鼓励大伦敦的增长,包括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强调要“通过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来取得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可持续的改善”2.竖向增长而不是东扩西拓等。
强调这种人口和经济增长要容纳在现有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建成区规模不再扩大,大伦敦外围的绿带以及市内的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不能受到侵犯。
即城市的空间发展将是竖向为主,增加开发强度,对宗地进行再开发等。
3. 非均衡发展——尊重市场、侧重交通、照顾公平。
确定了竖向增长的总原则之后,发展机会也不是全市均摊,而是优先照顾几个方面:一是照顾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商务空间等等的开发向中心区倾斜;二是照顾交通方便,即工作机会增长点等的开发向主要公共交通节点和沿线集中,并与交通容量的增加相协调;三是照顾社会公平,适当向东部地区倾斜,强调机会共享,兼容照顾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发展。
(三)空间发展伦敦发展的空间前提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中心活动区和伦敦中心发展区的发展将会增强伦敦的物质环境的增长,特别是经济方面;东部泰晤士河口的发展将会拓展伦敦的中心功能;分散和强化城镇中心功能;郊区服务的发展;城市更新地区的政策;混合土地利用政策。
英国伦敦的城市规划与交通拥堵问题

英国伦敦的城市规划与交通拥堵问题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城市规划与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伦敦的规划师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好地规划这座城市,并解决不断增加的交通拥堵问题。
伦敦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但如今最具影响力的规划是在19世纪古典主义建筑师纳希伯尔·古斯东的引领下进行的。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规划理念,包含了通过建设公园和大型广场来改善城市环境,并采用了放射状的主要道路系统。
这一规划理念在当时被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长,伦敦的规划挑战也随之增加。
现代城市规划师们面临着如何更好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挑战。
幸运的是,他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这个问题。
首先,伦敦市采取了激励措施,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例如,实施了拥堵收费措施,对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进行收费。
这个措施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出行,有效减少了车辆数量,缓解了交通拥堵。
其次,在城市设计上,伦敦开始倡导建设更多的绿地和步行街区。
这些绿地不仅使城市更加宜居,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同时,步行街区的建设也鼓励市民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此外,伦敦还积极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
地铁、巴士和轻轨系统在伦敦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共交通网络,方便市民出行。
此外,城市还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尽管伦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但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这主要是因为伦敦的交通需求已经超出了现有的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首先,应该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增加地铁和轻轨线路,加强巴士服务,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其次,应该采取措施鼓励非高峰时段的出行。
例如,通过差别收费等手段,引导市民错时上下班或落实弹性工作制。
这样可以减少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拥堵。
大伦敦规划

、英国的战后重建a、大伦敦规划: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
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
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
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
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b、哈罗新城c、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伦敦空间营造方案

伦敦空间营造方案简介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空间营造对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至关重要。
伦敦的空间规划方案不仅涵盖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还注重保护历史遗产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伦敦空间营造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城市规划、历史保护、公共空间设计等。
城市规划伦敦的城市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旨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土地利用规划,以确保合理的土地分配和最大化土地的利用率。
伦敦的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商业用地、住宅区、工业区和绿地等,以满足不同需求。
此外,伦敦还注重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以改善人们的出行体验。
城市规划师努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减少交通拥堵,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汽车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历史保护伦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历史保护是伦敦空间营造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许多古老建筑和文化遗产分布在伦敦各个区域,这些建筑和遗产代表了伦敦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资源,伦敦实施了严格的历史保护政策,包括限制建筑改建、修复古老建筑和设立历史保护区域等措施。
除了建筑物的保护,伦敦还注重保护历史街区和古老街道的特色。
通过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伦敦努力保持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和风貌。
公共空间设计伦敦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使居民能够休闲、娱乐和社交。
城市规划师设计了大量的公园、广场和绿地,为居民提供了宜人的休闲场所。
这些公共空间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提供了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此外,伦敦还重视改善步行和自行车道的设施,以鼓励人们选择更可持续的交通方式。
城市规划师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考虑到了行人和骑车人的需求,并提供了便利的设施和路径。
结论伦敦的空间营造方案旨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历史保护和公共空间设计是这个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敦在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公共空间设计和历史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地方。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英国最大的都市圈,也是整个英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伦敦都市圈采取了一系列规划和管理措施,以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以下是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的经验总结。
伦敦都市圈注重整体规划。
伦敦都市圈规划将伦敦作为核心城市,周边的城镇和市镇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
这种整体规划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以统一规划和协调,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伦敦都市圈注重公共交通发展。
由于伦敦都市圈人口众多,为了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伦敦都市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地铁、火车、电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完善,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选择,并且减少了交通拥堵现象。
伦敦都市圈也注重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伦敦都市圈注重城市再生。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旧的工业区和住宅区需要进行更新和改造。
伦敦都市圈通过城市再生计划,将这些区域重新规划和开发,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宜居的社区。
城市再生计划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活力,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伦敦都市圈注重土地利用规划。
由于伦敦都市圈的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规划至关重要。
伦敦都市圈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伦敦都市圈注重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大规模的土地破坏和环境破坏。
伦敦都市圈注重参与和合作。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注重与各方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社区和市民以及各种利益相关方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规划和管理,确保决策的公正和民主,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的核心是整体规划、公共交通发展、城市再生、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合作参与。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其他城市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城市评析 ——伦敦
姓名:屈雯 学号:050120123 班级:城市规划0501班 指导老师:任云英 黄嘉颖 日期:2008年 1月1日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 摘要:从区域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大伦敦地区及该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历次城市规划;重点放在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1944):这一时期的规划背景(巴罗报告)、规划内容、及规划的作用和影响,并作出相关的分析和评价;从大伦敦的地区的规划发展中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伦敦;大伦敦地区;大伦敦规划(早期、后期、现代三个阶段);巴罗报告;区域规划;伦敦都市圈
城市概述: 伦敦: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
是极高的。首先,在经济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除了作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伦敦股票交易所外,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黄金、白银、有色金属、羊毛、橡胶、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叶和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其次,政治文化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世界级历史文物、博物馆,著名新闻机构集中于此,这一切都决定了第三产业在伦敦的发展尤为突出。另外,伦敦还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之一,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港是英国最大,也是仅次于鹿特丹、纽约、横滨和新加坡的世界著名港口之一。
大伦敦地区: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
地区的概念。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工业革命后伦敦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工商业向机器向大生产转型,直接带来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的高升,带来了伦敦人口的高涨和城市空间的扩张。据统计,1600年的伦敦市区的面积只有750公顷,1726年即增加至9160公顷,扩大了12倍之多。从下图中就可以看到伦敦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展。(见下图)
(伦敦各阶段的城市空间扩张图) 早期规划 1944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 规划背景:《巴罗报告》(Barlow Report)
1937年英国政府为了研究、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以巴罗爵士为首的巴罗委员会。在调查中,委员会将这一时期的大伦敦城
市问题总结如下: 1. 首先,在调查了工业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原因以及未来各种影响因素可能的变化后,提出了工业和人口集中在大的中心地区,将在社会经济和战略上造成缺陷的问题。巴罗报告分析认为,19世纪的工业曾经从接近燃料和原料供应地转向接近通航水域,但是由于20世纪的工业对这些因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其吸引力正在减弱,工业将被引向它的主要市场。在进行工业布局时,这就趋向于把工业分布在非常大的人口中心,在那里有多种多样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服务,而这些都是小工业城镇所缺乏的。但是,如果这种布置方式继续持续下去,必将促使新工业逐步远离传统工业中心而拥挤向大的城市聚集地区,已靠近市场,从而使传统工业区的大量的人口和社会资本闲置在那里。 2. 其次,巴罗委员会接着系统性地考察并分析了公共卫生状况、住房情况、交通拥挤情况、通勤方式、土地和房产的价值。其结论认为:大城市的住房和公共卫生条件并非如同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比小城市差,伦敦公共卫生的纪录就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好,公共卫生条件得到普遍性的改善。而卫生条件较差、住房拥挤的情况却出现在小城市。 3. 另外,巴罗报告还认为大城市的上班路程较长,交通拥挤现象更严重;房地产价格日趋上升,尤其是在大城市的中心附近;大城市的内城地区好存在着严重的住房问题,包括无房问题。
巴罗委员会的报告对这些现象及问题做了详尽的调查,并要求政府采取专门的对策。巴罗委员会在提出措施建议时,产生了分歧。一部分认为,应该只针对伦敦及其附近地区的新工业区进行限定,并成立一个委员会强制执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当建立较普遍的控制体系,来控制全国的工业布局,并由一个为此而新设的政府部门来行使职权。
最终,在1944年的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中,政府采取了后一种建议。 思想来源:阿伯克隆比吸收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中分散主义的思想,以及盖迪斯的区
域规划思想、集合城市概念,采纳了恩文的卫星城市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的地域作为整体规划的考虑范围。 规划内容:
概述: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规划方案是在以伦敦城区为中心的半径约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为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内圈是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绿带圈的宽度约16公里,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作为制止城市向外扩展的屏障;外圈计划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从中心地区疏散40万人到新城去(每个新城平均容纳5万人),另外还计划疏散60万人到外圈地区现有小城镇去。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
(大伦敦规划的功能分区图) 规划内容的主要方面 1. 城市布局方面 设计中规定把重工业和有害生产企业迁到居住用地范围以外。
(大伦敦规划的城市布局图) 2. 交通方面 伦敦铁路枢纽被简化到四个大车站,并用地铁联结起来,对街道网也进行了改造,并补充了3条新环形路。阿伯克隆比在详细研究了伦敦原有的规划和建筑之后,设计了十分好用的功能分区图,并以此成功地选定了两条径向的干道:第一条是从西北向东南,经过瓦特卢大桥铺设的;第二条沿泰晤士河北岸铺设。 3. 中心区、老城区的改建方面 在建设有大量珍贵房屋(即历史遗留的宝贵建筑)的大城市中,规划设计采用了地下通道的方式,以保留其原来所呈现出的街景。 4.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 阿伯克隆比推进了1929年在伦敦规划中所采用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种设想:将伦敦的公园绿岛联成连续的绿化带,用绿色通道将内城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见下图),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规划后形成的离中心区的第二条环形干道与里真茨公园、西明斯特公墓、巴西特公园和首都其它公园及小游园相切,全程约35公里就在树荫下通过。 5. 新城建设(见下图) 作用和影响: 大伦敦规划在总体上是成功的,在于相关法规的共同作用下,它有效地控制了伦敦无序蔓延的势头。从今天的发展情况看,伦敦由1951年的820万人口减少到目前的660万人口,这其中固然有产业转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郊区化过程推进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大伦敦规划的思想及其提出的措施,是使其成为成功舒缓现代城市压力的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成功规划的其他辅助因素: 大伦敦规划吸收了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中的许多精髓,提出的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的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为后来许多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东京、韩国汉城等城市所效仿,但是在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没有成功的再现“大伦敦规划的辉煌”。分析其具体原因,除了严格立法以外(事实上并不是单纯的大伦敦规划在起作用,而是由一系列的法律体系和行动方案共同支撑了这个伟大规划的设想的实现),城市化的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1950年代前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明显的郊区化过程,这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分散产生了明显的推力作用),而所有这些大伦敦规划方案后成功的保障因素都没有被那些模仿城市所关注或获得充分的提供。包括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多轮规划中也一再地提出建立“分散组团”、“卫星城”、“新城”等思想,却一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的关键也在于上述原因。
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 后来的实践发现,大伦敦规划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人口疏散效果不明显、外围卫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通勤距离过大、配套不足、新城投资巨大、新城人口大部分来自外地,在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对伦敦的压力、对6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估计不足、环路交通负荷过大等等。
在特大城市疏散问题方面与其他城市规划的比较 除了英国,西方许多特大城市地区在这一时期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了各自有效的道路,著名的有荷兰兰斯特塔德地区的规划、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华盛顿放射长廊规划、1970年代的莫斯科总体规划以及1960年代开始的大巴黎规划等,这些都是有机疏散主义的思想在特大城市空间、功能分布优化的中的经典,与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相比,各自有其特色与成败之处。在这里,主要提出的是与大伦敦规划的圈层状分散模式不同的,在1965年完成的“大巴黎规划”。在该规划方案中提出在全国各大区间平衡生产力的布局以疏散巴黎的压力,并通过在巴黎城市外围建设两条平行长廊和五个开发区来转移过于集中的功能。这是与大伦敦规划的封闭同心圆模式所截然相反的空间规划设想,在我看来是更为有效和长久的解决特大城市问题的思想,可以达到更好的疏散效果。也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前预设空间扩展的方向,避免了所谓的“摊大饼”模式。
后期规划 1946年《新城法》通过后,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到1950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8个被称为伦敦新城的卫星城。建设8个卫星城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恶化,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目标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内部平衡和自给自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城千方百计引进工业,并注意避免工业部门单一化,为新城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在新城区,配有完善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需要。毫无疑问的,在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的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由单一核心的同心圆模式所以引发的问题逐渐被相关的规划部门和专家重视起来,因此,1960年代中期的大伦敦发展规划编制中,该规划就试图改变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