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美术的艺术追求
“红色美术”概览

“红色美术”概览“红色美术”是中国现当代文艺领域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诸多作品记录着历史,反映着当下,也昭示着未来。
红色美术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但它的形式语言仍在拓展之中,其内涵也在不断被充实,相关的研究也有待深化、细化。
本文对“红色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作简略回顾,着重结合中国画、油画和雕塑领域的代表作,勾勒出“红色美术”创作实践的概貌,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一从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长征到达延安至1948年3月东渡黄河这十三年当中,中国共产党与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艰苦的环境中,不仅进行了革命实践,而且也系统地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进行重建,创建了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中心的创作基地,聚集了一大批革命艺术家,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延安革命文艺,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史称延安时期红色文艺。
延安时期红色文艺的理念以及艺术范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当中,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从产生到再繁衍,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凝结形成一种文化血脉。
在延安红色文艺当中,红色美术尤为引人注目。
当时红色首都延安聚集了版画家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陈铁耕、罗工柳、马达、陈九、力群、刘岘、张望,漫画家蔡若虹、张仃、张谔、华君武,还有留学海外学习西画后回国的王曼硕、王式廓等一大批优秀美术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形成了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红色革命美术。
延安时期所确立的革命美术传统,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延续与发扬,无论在中国画领域还是油画、版画、雕塑领域,红色美术传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从中国画创作来说,建国后不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表现革命生活、歌颂领袖、体现延安精神的红色经典作品。
艺术家们热切关注革命历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并积极创作,形成中国画领域的“红色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地域为中心形成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等绘画流派对延安美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最为突出,这些画家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投入创作,无论创作理念还是题材都追求时代气息,成为当时“红色中国画”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美术.doc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_美术论文我们身心不宁。
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
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
”[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
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
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
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
R.E 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
论“玩世现实主义”艺术观

论“玩世现实主义”艺术观作者:何金莲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3期TEXT / 何金莲一、玩世现实主义的定位玩世现实主义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出现并延续至今,一种以调侃、泼皮和无聊的风格表现当下生存状态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倾向。
“新潮美术”① 在“八九大展”后,将“无聊”、“玩世”当做一种迫于无奈的文化策略。
90 年代的中国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社会变得更加的开放、更加的宽容、更加的多元、更加的务实。
这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而艺术的政治理想主义逐渐丧失。
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得前卫美术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改变,艺术走向了全面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出现了向市民趣味转向的无聊庸俗的和戏讽的创作心态。
在艺术家们看来,过去崇高而带有盲目性的激情投入,在个人物质欲望至上的行为驱动下,已经显得如此的滑稽可笑。
对于过去人们曾经崇拜的偶像与曾经郑重其事对待的事情,显然已经失去了他们曾经的分量,曾经的神圣,曾经的沉重。
“伤痕”、“反思”文学是“文革”后最早兴起的文学思潮,它们均是在当时“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思想路线的指导之下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批判和对极“左”路线的历史反思确立“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合法性,这构成了“伤痕”、“反思”小说最为基本的叙事基础,同时也影响着绘画界。
西方现代思潮的涌进影响了“85 思潮”的艺术家,造成了前两代艺术家的拯救中国文化的理想主义色彩。
然而这一代从70 年代中期接受小学教育开始,就被抛到一个观念不断变化的社会里,又在前两代艺术口号中开始了他们的学艺生涯。
无论社会还是艺术,留给这一代艺术家的只剩下来去匆匆的偶然碎片。
这使得他们不再相信还可以建构新的价值体系以拯救社会或文化,只能真实地面对自身的无可奈何以拯救自我。
因此,无聊感不但是他们对自身生存状态最真实的感觉,也是他们用以自我拯救的最好途径。
而在知识界,引发了关于“人文精神失落”②的讨论。
论中国当代艺术状况

论中国当代艺术状况摘要:中国当代艺术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90年代挣脱了政治“无形之手”的掌控,走向成熟,但同时,却又无可奈何地落入了另一只更难以逾越的商业功利主义的“无形之手”中。
中国艺术要获得独立价值,只有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本土文化,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健全的市场才能实现。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无形之手;商业化中国当代艺术从时间上一般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发生的美术现象。
英国18世纪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似乎无处不在的一种支配力量称为“无形之手”。
我感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好像也有一种“无形之手”,大多数的艺术家总是被“无形之手”牵着去创作某种艺术,起初是政治的“无形之手”,后来又面临着另一只更大的商业的“无形之手”。
也许,艺术家只有摆脱这种“无形之手”的牵引,真正在艺术中表现自己的生存体验,才能创造出有独立价值的艺术作品。
一、政治“无形之手”掌控下的“文革”艺术50~70 年代中国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是文艺为政治服务,要求艺术采用“工农兵喜闻乐见”的形式○1,其中,董希文1951年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最具代表性,这幅画鲜亮、喜庆,开创了一种民族化的年画风的油画。
这种艺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高峰。
艺术在政治这只“无形之手”的控制下变的狭隘而虚伪。
二、“伤痕美术”和其他美术家对泛政治艺术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末,在拨乱反正的背景下,一批曾经当过知青的画家创作了一些知青题材的作品,揭露“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心灵创伤,被称为“伤痕美术”。
其中,四川美术家群体最有代表性,高小华的油画《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的雪》,何多苓的《青春》,都能大胆地面对社会的真实。
还有1979年展出的“星星”美展以现代派语言模式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真正触及到了人的灵魂。
艺术家们努力争取艺术表现的自由,使这些艺术具有了不朽的价值。
三、轰轰烈烈的20世纪80年代新潮美术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社会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思潮影响下,青年美术家们怀着理想主义的热情,以群体性的对西方现代美术样式的模仿,像浪潮一样形成了对传统规范和专制文化理念的冲击。
浅析“85 美术新潮”对21 世纪初中国油画的影响

Arts circle理论广角浅析“85美术新潮”对21世纪初中国油画的影响文/刘慨王蒙王正凯【摘要】在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后,中国当代绘画需要大量的反思。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油画充满着主旋律的韵味,缺少个性化的思考,变革迫不及待地被提出。
“85美术新潮”的出现,把中国当代艺术首次置于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当代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中国油画的绘画形式、绘画主张都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画家开始思考自己的绘画意识层面所应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内容。
“85美术新潮”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削弱,它的各方面改革潜移默化地改变着21世纪初的中国油画。
【关键词】85美术新潮;中国油画;绘画形式;绘画主张;绘画意识一、“85美术新潮”前的中国油画艺术是来自现实社会,不会脱离现实社会。
来自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力影响和改变着中国油画的创作。
在这期间对中国油画影响最深的则是20世纪的前苏联油画的创作形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带有鲜明革命性的革命写实主义。
革命写实主义全方位地影响着当时的中国油画,中国也兴起以中国所特有的创作风格融入革命写实主义中。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文革”十年的影响下,中国油画创作越来越片面化,创作题材和风格都以红色主义为重,缺少个性化创作,绘画内容越来越僵化。
二、“85美术新潮”的出现(一)“85美术新潮”的起因1979年举办的星星美展给广大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带来了西方现代艺术。
在经历了“文革”的影响和接受了学院美术专业培训下,中国青年艺术家厌恶了长期禁锢的绘画创作题材,他们力求革新,对于这批艺术家而言西方的现代艺术就犹如是明灯一样。
在20世纪80年代广大的青年画家主要有两点不满,首先是僵化的苏联创作模式,再者就是充满保守的美展机制。
在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被提出后,社会风气正在变得愈发开放,年轻艺术家的求变之心也越来越强烈。
在长达十年的思想禁锢后,中国绘画迎来了改变的契机。
随着中国社会越发的与国际环境的交流,大批优秀的青年画家涌现出来。
《美术》杂志与20世纪80年代美术新潮

《美术》杂志与20世纪80年代美术新潮吴永强【摘要】从媒体身份上说,<美术>是在中国社会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刊物,曾担负着政治宣传与美术传播的双重使命,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1980年代的<美术>杂志身处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变时期,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参与思想解放与美术变革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由各方面的条件综合促成的,既有社会的、时代的因素,也有办刊者个人的因素,整个选择过程贯穿着必然性与偶然性.【期刊名称】《艺术探索》【年(卷),期】2010(024)001【总页数】2页(P30-31)【关键词】《美术》杂志;美术新潮;理论化特征;历史叙事【作者】吴永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20.9在新中国美术告别十年浩劫、走向新时期的各个历史时刻中,随处可见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美术传播媒介——《美术》杂志的影响。
1979~1984年,《美术》密切追踪国内美术创作现实,不仅反映而且推动了伤痕美术、生活流、唯美画风等“后文革”美术思潮的进程。
由该刊发起并集中组织的关于形式美、自我表现、现实主义、人体美术等问题的讨论,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争鸣景象,使美术界在这些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艺和美术问题上,获得了参与思想解放大讨论的突破口,为冲破专制禁区、实现创作自由提供了舆论氛围和思想资源。
同时这种讨论密切配合了本刊对当下美术动态的把握,从而以创作与观念互动的传媒叙事,构建出一部’85前新时期美术的完整历史。
“后文革”时期《美术》开创的理论探讨与学术争鸣传统,为该刊介入美术领域的新变革提供了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形成它在’85思潮传播上的一个特点,即往往将新潮美术现象嵌入理论探讨的话语之中,而不像“两刊一报”特别是《中国美术报》那样,将其作为直接传播对象来加以叙述。
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一,淡化了《美术》中新潮传播话语的宣传色彩;第二,使新潮叙事与“观念更新”的讨论发生了语义联系和内在呼应;第三,使同一新潮叙事对象在不同话语情境中获得了多方位的审视。
浅析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

浅析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摘要:表现主义绘画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归结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因素,并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精神恐惧和孤独感。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形式强调个性和激情的表达,在内容上抵制客观模仿,在风格上强调简洁、抽象、和谐,带有强烈的象征性和讽刺性元素。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形成;主观性;夸张性;象征性1.德国表现主义的形成1.1 时代的社会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和饱受战争蹂躏的社会状态导致了艺术家对艺术态度的转变,在这种双重的生理和心理冲击下使得德国艺术家的思想和精神发生改变。
德国艺术家逐渐对社会失去了信心,他们解放人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的艺术作品都反映了自身的内心状态,画布上浓烈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强烈的色彩都表达了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与此同时,随着德国工业革命在德国社会的兴起,即在大型机器的生产下,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德国艺术家也用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前人的基础上,德国开始受到上述多重因素的启发、研究和融合,开始对反传统表现主义绘画进行创新。
1.2时代的美学理论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形式的研究必须以德国艺术的哲学理论和文艺批评为基础。
表现主义艺术家通常受到康德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沃林格理论的影响。
在当时的德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最真实的本性逐渐被“机械化”的劳动所破坏时,一些更激进、更敏锐的艺术家希望摆脱困境,解放他们的情感和个性,他们认为绘画是表达自己思想的最直接的手段。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他就会创造一个在幻想中属于他的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改变世界上的事物,以满足自己。
”沃林格也是德国文艺理论家之一,他的移情说生动地说明了共情的作用,他还强调了艺术表现的重要性。
他主张只有把主题和形式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乐趣。
沃林格还认为,法国的象征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以及非洲的雕塑和面具、中世纪的木雕都可以被认为是灵感的来源。
影响中国艺术史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中国艺术史的思想解放运动85新潮85美术新潮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这个概念的美术史意义并不局限于1985年,而是泛指发生在1985—1989年期间的一系列美术现象,包括群体、展览、会议、个体与个展、活动等。
它的上限是1985年45月里的两个标志性事件:黄山会议和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它的下限是标志性的事件:1989年2月举世震惊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1985年以来,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当代美术也处于一个突破时期。
当时全国各地的青年美术群体和由中国画问题讨论引起的对传统反思的热潮,组成了高涨的“85美术运动”。
政治和文艺上宽松的气氛,门户开放带来的变革激情和东西方文化碰撞,媒体的推波助澜,令85美术新潮如排山倒海般一夜之间在全国相继发生,以其新生的锐气和巨大的活力猛烈地冲击着过去的传统与方法。
厦门达达、江苏红色旅、浙江池社、北方艺术群体、湖北部落等有影响的艺术群体涌现。
柴小刚、黄永砯、王广义、高名潞、徐冰、舒群、张晓刚、毛旭辉、朱澄、丁方等人成为是85美术运动的主将。
黄山会议198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安徽泾县召开了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俗称“黄山会议”。
吴作人、萧淑芳、吴冠中、罗工柳、艾中信、靳尚谊、朱乃正、詹建俊、从美国飞回来的陈逸飞……齐集了全国艺术圈“英雄好汉”,盛况空前。
它整合了批评界与油画界,对进一步推动艺术家批评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
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如何为禁锢的创作思想“松绑”,如何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闻立鹏语)的现状,主张观念更新、强调艺术本体和本质功能与艺术中个性的重要性。
艺术家尚扬这样回忆当时的生动情景:“在黄山会议上,我们几个人激动得不得了,每个人握手握得生疼,劲头十足,热血沸腾。
吴冠中在发言中吼起来:“我们今天的会议就是油画界的金田起义”。
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1985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揭开了“85美术运动”的序幕,参加这个展览的艺术家有徐冰、周春芽、俞晓夫、周长江、谭平、程丛林、秦明、宫立龙、李贵君、申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潮美术的艺术追求
【摘 要】传统中国画受到新潮美术的影响,日益向多元化发展。
从新写实画风、现代水墨试验和新文人画风三种风格可以看出新潮
美术的艺术理想。作为现代主流的艺术,对真、善、美这一艺术理
想的追求与传统艺术是一致的。
【关键词】新潮美术;水墨;新文人画风
新潮美术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美术观念的行而上学的艺术样式,它
针对旧的僵化了的艺术规则和模式提出质疑,并试图通过借鉴西方
的艺术形式和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进行改造,创造出与当前时代相
吻合的新的艺术样式。因此,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地域和不同绘画
主张的画派应运而生。
1985年兴起的新潮美术运动可谓是中国当代美术的分水岭。在这
个时期,大量的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及造型手段被中国画所借鉴:变
形、抽象、泼彩、构成以及综合材料的运用等等。在意识形态上,
传统的中国画理念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人文精神”也有了新的内
容和新的理解。
1.新写实画风
中国绘画一贯追求的“不似之似”,也是中国人对绘画艺术的“真
实”所作的最佳诠释。它既没有达到像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写实,
也没有达到纯粹的抽象,而只是在两者之间一块小小的范围回旋不
已。写实精神的注入,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是一个伟大的契机。不论
是20世纪初西方写实绘画的引进,还是20世纪末出现的抽象水墨
实验,西方绘画艺术对于中国画的变革起到了催化的作用。新写实
画则是从传统写实中变异出来的,以现代性的写实手法和笔墨来描
绘都市人的生活状态。绘画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代结合,只有具备了
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特征,才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何家英的新写实主义的工笔重彩和新写实主义“都
市水墨”。何家英是新写实主义画风中最具有时代水准的画家。面
对风起云涌的潮流变化,他特立独行,睿智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需
要,力求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富有诗意的题材,运用最具传统风格
的工笔重彩方式,创作出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艺术作品。向当代美
术证明了传统与时代的对立统一,开创了新写实画风中工笔重彩风
格的新纪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都市人成为社会
的主题人群,所以用来描绘都市人生活的艺术作品成为新写实画风
的主流艺术。在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上,“水墨与都市”和“都
市水墨”的艺术主题被提出来,所谓“都市水墨”正是现代新写实
主义的体现,并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以水墨性语言切入现实和
心理两个层面的都市空间,表达现代人在这空间之中的种种希望、
困惑和感悟,也证明了“都市水墨”画家对“真、善、美”的艺术
理想的追求。
2.现代水墨实验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核心,也是中国画本质的体现。“有笔有墨
谓之画”,笔墨精神是中国传统画最直接的视觉特征。水墨艺术是
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继承和发展它是我们的责任。而传统水墨的
现当代转化,正是新潮美术所完成的任务,它的变革已成为画坛的
共识。当代许多著名画家都进行了现代水墨的实验。其中,实验比
较重视传统笔墨的是浙江的吴宪生、刘国辉。他们的作品既要求深
入刻画人物的形象,又要具有相应笔墨形式。代表作品吴宪生的《生
之路》就是在笔墨与造型上达到了和谐。既不因为重视造型而忽视
笔墨,也不因为笔墨形式而忽视造型。这幅画在表现技巧上借用了
黄宾虹山水画积墨的技法,层层勾染,使画中少数老人的形象既厚
重又不呆板,达到一种不同于二维水墨画的立体效果;还有,田黎
明的水墨画,是对中国画笔墨与造型的又一大胆的实验。他借用西
方现代派,尤其是印象主义的光影效果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没入其
中,独树一帜。在他的作品中,光影斑驳,色彩清淡,人物朦胧,
达到忘我超俗的精神境界。另外,他的作品还具有文人画的气质,
含蓄的情感和自然流露的审美境界正是文人思想中人生哲学和艺
术知性的体现。在中西结合的新潮美术运动中,它的成功试验经验
为正在迷茫中的学院派指出一条方向。继田黎明之后,南京的学院
派里又涌现出像范扬、尚可、周京新、于友善等一批中年画家,虽
然他们在笔墨的探讨上,各自运用的语言不同,但是都不失为新潮
美术在20世纪末的成功试验典范。
此外,现代水墨艺术中刘一原的“心象水墨”也别具一格。刘一
原的水墨艺术,始终坚持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品质,他长期以来所追
求的,是一种以“心象”为核心的艺术表现与精神境界,并由此在
当代众多的艺术表现样式中显示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心象”可以
被看作是一种情感的符号,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在刘一原的绘
画中,这一“心象”通过寄托于山水或风景的水墨语言形式得以显
现,但是最终又超越了自然的限制而进入审美的自然阐释。“保持
了自身对于自然的一种感悟,然后将它们提升到抽象表达的层面”,
在根本上正是由于这些作品在其现代形式中蕴含了艺术家长期的
笔墨修养和传统的功底。
各种形式的现代水墨试验,虽然在艺术语言的运用上各有特色,
但是这些作品契合了现代的审美趣味,并和谐于现代的人文环境,
遵循着“真、善、美”的传统艺术理念,在当代的文化氛围中体现
出了一种恒久的活力与魅力。
3.新文人画风
文人画是古代绘画的主流画种,中国画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很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文人画的精神被继承下来,但是表现形式随
着新潮美术的发展而多元化发展开来。“笔墨”是文人画的传统表
现形式,但是随着种种多元形式的出现,新文人画也以多种崭新的
形式表现出来。
新文人画较之传统文人画更注重对情感的表现和对自然的追求。
在向现代转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过分理智和严谨的绘制方式
总会或多或少的损害情感的天然流露。
所以,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新文人画才不会误入歧途。一切情趣情
感当自然流露,无矫揉造作之态,无人斧凿之痕,这才是文人画对
“自然”,对“真、善、美”的最高追求。
文人画在现代人物画的转型首先从林凤眠开始。在他的人物画
中,印象派的色彩,表现主义的线条,立体主义的变型和传统人物
画的神态及笔墨交融在一起,姿态优雅的人物给人一种恍然如梦的
享受,经过时代的发展进步,新的思想意识的不断净化,多种新的
语言方式从传统中蜕变出来。之后,王心耀的当代水墨画新文人画
进入了人们视野。王心耀的水墨画有一种抒情的诗意,追求一种东
方的绘画构成。辽阔的原野,沉重的远山,苍茫的天空,给人一种
梦境般的宁静。画面集自然情调和人的情感于一体,诗情画意般的
新文人画品质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的系列作品 《自然》中,
注重线与画的对比,笔墨与机理结合,形式上虽然西方化,内容却
很有“国味”。王心耀的文人水墨画新语境,在“似与不似”“抽象
与具象”之间将新文人画对自然的最高形式体现出来。还有,文人
墨戏画是中国画一种独特的种类,有着极其丰富的美学内涵,它深
刻地体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等文化人士的审美情趣,丰富了中国传
统水墨画创造艺术美的样式,墨戏画家力求摆脱既成的“格法”程
式,不求形似,重在创造新颖奇特的审美意趣。文人墨戏画早在北
宋院画中就曾受到过重视,在现代新院体中,新文人画对新体裁的
表现有了新的诠释。在表现人精神的多样性上,通过现代人的改造
和重新解读,表现出独特的“诗意”。
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并非偶然,新潮美术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在
传统艺术与时代相结合的历史课题面前,虽然出现了现代水墨试
验,新写实画风,新文人画风三种主流艺术,但是在风格、形式或
主题上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例如“都市水墨”,它既是现代水
墨形式的试验,同时又体现了新写实主义的主题风格:刘一原的“心
象水墨”也是既有水墨画的形式,又有新文人画对“自然”的追求,
何家英的工笔重彩也带有文人画对人的情感和诗的意境的追求,三
种艺术的对立统一,正好说明了作为主流的艺术风格对“自然”和
“真、善、美”的艺术理想的追求与传统中国画是一致的,并且由
此证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主流艺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无论
现代新潮美术如何创新、如何变更和变化,只要以人为本,以情为
根,所追求的艺术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