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 吸附的外来半抗原 吸附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细胞膜抗原 诱导产生IgG 、 IgM
结合
IgG 、 IgM
M F 吞噬、CDC 、ADCC
靶细胞杀伤
或功能改变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1)包括 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D4+初始T细胞 IL-4等
CD4+Th2细胞 IL-4等
特异性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IgE
3、细胞:
(1)肥大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
3. 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Fcε R)
嗜碱性颗粒(组胺等)
Fcε R
肥大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
变应原再次进入
6.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7.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二、临床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
1、全身过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 。
(2)血清过敏性休克:再次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白喉抗毒素等免疫血清
2、呼吸道过敏反应: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食物、药物、花粉或肠道寄生虫等可引起皮肤过
(二)参与细胞
TH1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而产生免疫效应; Tc细胞:直接杀伤具有致敏原的靶细胞。
(三)发生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T细胞致敏阶段: 抗原→ 经APC处理后 → 抗原肽-MHCⅡ∕Ⅰ类→ 相应 的CD4+TH细胞和CD8+TC细胞增生、分化
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4.生物活性介质 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肝素等. 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肝素等. 引起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小血管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诱导产生 诱导产生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 IgE类抗体 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 类抗体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机体处于 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 机体处于 致敏状态. 致敏状态. 通常靶细胞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 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 长,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 逐渐消失. 逐渐消失.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最迅速,最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迅速, 严重 甚至导致死亡 1. 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 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 引发最为常见 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 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也可 引起(注意:提高青霉素质量, 引起(注意:提高青霉素质量,现用现 配). 2. 血清过敏性休克:再次使用动物免疫血清 血清过敏性休克: 如破伤风抗毒素, 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 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 在短时间内死亡. 在短时间内死亡.
(二)激发阶段
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 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 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 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 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三)效应阶段
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官, 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官, 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1,平滑肌痉挛 , 2,小血管扩张 , 3,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
细菌学检验-18-超敏反应及其检验

(四)应用与评价
• 寻找变应原 • 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 • 评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 传染病的诊断
• 血清IgE检测: I型超敏反应 • 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 II型超敏反应 •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III型超敏反应 •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 I型超敏反应时可增多 – 某些疾病时可增多
IV型
T细胞
抗原使T细胞致敏;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物质 相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 起炎症反应
第五节 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
一、变应原皮肤试验--皮试
• 主要用于检测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过 敏原的检测。
(一)原理:体内试验
(二)方法:
(1)皮内试验
– 青霉素皮试(I型):15~25min观察有无风团 (荨麻疹)和红晕
润和组织细胞坏死为主要特征
超敏反应类型 参与的分子与细胞
发生机理
I型
IgE(IgG4)、 肥大细 胞、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等
IgE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过 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脱颗粒释放活性 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
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II型
IgG或IgM、补体、 巨噬细胞、NK细胞
产生特异性IgE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
细胞表面FcεRI结合
启动并转导信号,胞 内酶活化,Ca2+内流
细胞活化,脱颗粒 和分泌活性介质
预先储备的介质
新合成的介质
组胺
激肽原酶 LTs PAF PGD2 缓激肽
平 滑 肌 收 缩,毛 细 血 管 扩 张、 通 透 性 增 加,腺 体 分 泌 增 加
LTs:白三烯 PAF: 血小板活化因子 PGD2:前列腺素D2
超敏反应

(1)全身过敏反应
主要见于注射异种动物抗血清(如用马制备的抗毒素) 和青霉素后,导致的过敏症或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主要由于吸入花粉、屋尘等变应原引起 1.支气管哮喘 2.过敏性鼻炎 花粉症对宝宝无影响, 但治疗花粉症的药物可能有影响, 忌口服药物,建议使用喷雾及滴眼药
(3)消化道过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1)参与反应的物质 1.变应原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为外源性变应原,
种类繁多。可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使机体致敏。
常见的变应原有: ①植物花粉②屋尘③异种动物免疫血清④药物⑤食物
2.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E,其次为IgG4
Fc段 血清中IgE IgE具有亲细胞特性,能与同种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膜上 的IgE Fc受体(FcεR1)牢固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
(4)皮肤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引起腹泻
皮肤荨麻疹、湿疹和血管性水肿等
荨麻疹
变态反应性湿疹
(二)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又称细胞毒型(ype)
(1)靶细胞表面抗原 1.细胞固有抗原和自身抗原 2.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组织上
(2)抗体介导细胞毒作用 IgG和IgM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分为 Ⅰ、Ⅱ、Ⅲ和 Ⅳ型。 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Ⅳ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
(一)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或速发型超敏 反应。其特征为:
①主要由IgE介导; ②反应发生快,几秒钟至几十分钟内出现,消退亦快; 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④主要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激活补体
第十七章_超敏反应

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 协同作用下溶解靶细胞。
抗体使细胞功能活化,表现为 分泌增加或细胞增殖等
IgG、IgM、 IgA 补体、 中性粒细
胞
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 血管壁基底膜激活补体,吸引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引起炎症反应
T细胞
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 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各种淋
46
一、发生机制
47
Th1 活化、趋化单个核细胞(单核细 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Th2 活化嗜酸性粒细胞
Tc 杀伤靶细胞
48
二、常见现象和疾病
1.结核菌素反应 2.传染性超敏反应 3.接触性皮炎 4.移植排斥反应
49
结核菌素反应
50
51
接触性皮炎
52
Contact dermatitis reaction to mango sap
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 毛细血管迂回处
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37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C3a、C5a 2.中性粒细胞 溶酶体酶
组胺 趋化中性粒细胞
3.血小板和噬碱性粒细胞的作用
PAF 血管活性胺; 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
38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
沉积于组织中
肥大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 血小板激活
28
Rh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 29
新生儿溶血症
30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31
甲状腺功能亢进
32
重症肌无力
33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34
一、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 抗体
超敏反应

脱敏疗法:原理:小剂量变应原虽然可以引起肥大细胞和嗜 碱性细胞脱颗粒,但由于每次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比较少, 在机体拮抗I型超敏反应机制作用下,不引起明显的症状。
而连续多次注射可导致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的 耗竭,机体暂时处于脱敏状态。
• 减敏疗法:对检出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可以 采用少量多次反复皮下注射的方法消除机体的致 敏状态。 • 机制:引起IgG类循环抗体的产生,这些高亲和力 的抗体可与进入机体的变应原特异性结合并清除, 阻断变应原和肥大细胞或者是嗜碱性细胞表面的 IgE结合,从而阻断了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常见疾病举例
II型 (细胞 毒型)
型别
参与成分
简要发生机制
常见疾病举例
III型 (免疫复合物型
IgG、IgM和IgA 与相应抗原形成 的免疫复合物、 补体、中性粒细 胞、血小板
IV型 (迟发型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发生过程
致敏阶段:变应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皮肤进 入机体,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 抗体,IgE抗体和组织中或者是血液中的肥大细胞 或者嗜碱性细胞结合。 发敏阶段:当机体受到相同变应原再次刺激时,变 应原与上述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 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 放多种活性介质,如组胺,缓激肽等,这些炎性 介质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从而 产生相应的症状。
II型超敏反应
• IgG或者是IgM类的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或者 吸附于靶细胞上的半抗原相结合,在补体系统及 NK细胞参与下引起靶细胞的损伤。由于反应的结 果往往是使机体组织细胞的溶解破坏。(细胞溶 解型超敏反应) 本质:破坏的靶细胞往往是血细胞和组织细胞。
免疫学之超敏反应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六)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
使激血活管补透体性,增加,局 感染部后Ar肾th小us球反肾应炎
血清病 类风湿性关
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溶酶体释放,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
节炎
IV 型迟发型
APC Th1/Tc细胞 巨噬细胞
APC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使之致 敏,Th1释放CKs激活Mφ Mφ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Tc直接杀伤靶细胞
传染性IV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物排斥反应
FcεR的功能 (1)FcεRⅠ: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高亲和力FcεRⅠ,每个细胞表面约有10万个,当相应变应原与
啫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FcεRⅠ复合物结合后通过交联使磷酸肌醇水解,胞浆Ca2+浓度增加,使细 胞脱颗粒,合成和释放组织胺、LT、PAF等多种介质,介导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一、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 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 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临床免疫学:超敏反应

主要是风媒花粉 树木花粉、牧草花粉、莠草花粉
51
• 真菌
主要为气传非致病性腐生菌 孢子及菌丝均有抗原性,其中孢子的抗原性较强
• 丝棉
主要是包裹在丝纤维表面的丝胶蛋白
52
食物变应原
• 动物蛋白食品 牛奶、鸡蛋、鱼、虾、蟹、牛肉、 羊肉、猪肉、鸡肉
活性介质因素
如以组胺为主,则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高;以白三烯为主, 则表现为平滑肌痉挛
42
致敏原的质量因素 抗原性的强弱及量 接触抗原的途径 吸入--呼吸道症状,皮肤接触--皮肤
反应,食入--消化道症状,注入--过 敏性体克 生物节律因素 好发于清晨及晚间,与月经周期有关 环境因素 不同环境过敏原不同,故表现不一致 其它因素 精神情绪、营养状态、年龄、性别、体力等
12
流行病学(中国)
• 常见病、多发病 • 不同地区、季节,发病率不同 • 北京协和医院对部分北京居民调查显示,总患病率
为37.7%,男女患病率基本相同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之前发病者占75%
13
流行病学(欧美)
• 过敏性鼻炎: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22%人口 患病
• 哮喘:2千万人受累,儿童哮喘中95%是过敏性 • 特异性皮炎:近20年发病率显著增加,欧洲在
4)特应性(atopic)
发生于过敏体质者,有家族性,同一患者可有多种超 敏反应病
5) 间歇性()
两次发作间有一段病情相对稳定期
41
(二)影响临床表现特点的因素
体质因素
过敏体质是内因,父母均有变态反应病者,子女发生变态 反应病的机率大
病理反应因素
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为主,表现以水肿、分泌物增 多、皮疹、血压下降、潮红等为主;以平滑肌痉挛为主, 以呼吸困难、哮喘、腹痛等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马德敏(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271000)摘要: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由一些特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泛发性皮肤损害,伴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学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多脏器受损,具有迟发性的特点,主要诱发超敏反应的药物为芳香族类的杭癫痈药和磺胺类药物,已报道的DIHS相关病毒包括人疱疹病毒-6、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 CMV) 、副黏病毒。
该病的死亡率达10%—20 %,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敏感药物代谢途径异常、厄疹病毒感染与再激活、个体遗传易感性等众多因素。
阐明DHS发生的可能机制将对揭示该病征的本质、提高疾病风险预侧以及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人疱疹病毒-6;疱疹病毒再活化Research Progress of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Ma De-mi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handong Province Taian,271000,China) Absrtact: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 is caused by some specific drugs with its mortality rate of about 10% to 20%.DHS presents clinically as an extensive cutaneous rash,hematologic abnormalities with eosinophilia and atypical lymphocytes,and some organ damages.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onset.The sensitized drugs associated greatly with DHS are ranged to anti-nnnvnleante and enlfnnamidee.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pathogenesis oI DIHS is an immunologic reaction caused by drug and viral reactivation.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syndrome is still unclear,but these causes could be involved as the defioiency of metabolic pathway for some sensitized drugs,sequential reactivation of herpes virus family,diversity of genetic predisposition,ect.The exploration of DHS mechanism will provider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vealling the nature of this syndrome and improving the disease risk prediction and choosing rationally medicines.Key words: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HHV-6;Herpesvirus reactivation 药物反应又称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泛指与用药目的无关、可造成机体不适或者功能性、乃至器质性损害的一类反应,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产生的危害各不相同。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便是ADR的严重类型之一。
DIHS常表现为应用致敏药物2-6周内,患者突然出现发热、皮肤损害( 面部水肿、躯干上部及上肢的麻疹样皮损、或剥脱性皮炎损害) 、淋巴结肿大、血液学异常( 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及多脏器受累( 如肝炎、心肌炎、间质性肾炎及肺炎)等。
1951年Allday 首次报道了氨苯砜综合征,随后类似的报道如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磺胺吡啶所致血清病样综合征,抗惊厥药过敏综合征,直至1994年,Roujeau 将具有发热、皮疹以及内脏受累的急性、潜在致死性特异药物不良反应命名为DIHS。
1996年,法国的Bocquet等首次将这一类药物反应正式命名为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药疹(drub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又被称为DHS。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服用抗癫痫药或磺胺类药物的个体中,DIHS发生率约为1/10 000 ~1/1 000,其死亡率却高达10%~20%,是临床诊疗中的棘手问题之一。
目前的研究认为,药物是激发DIHS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芳香族类的抗癫痫药和磺胺类药物,但其发生机制仍不清楚。
深入阐明DIHS发生机制将对预防其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率提高疾病风险预测能力以及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1DIHS定义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由特定药物引起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文献报道DIHS的死亡率可高达30%~50%。
临床表现为发热(高于38摄氏度)、全身广泛多形性皮损、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异常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非典型的淋巴细胞增多,其表现不仅有皮肤病变,还伴随内脏器官受累,引起肝炎、肾炎、肺炎等。
常在服用原因药物2到6周发病,停用药物之后仍可出现病情恶化。
2引起DIHS相关药物引起DIHS的药物类型比较局限,主要包括抗癫痫药,磺胺类药物、环氧酶抑制剂、抗心律失常药、以及抗真菌药、偶见于氨腈、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2.1 抗癫痫药主要见于芳香族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加巴喷丁,本类药物引起DIHS可能与芳香环有关。
Oskay等对抗癫痫药引起的DIHS 分析发现23例患者中15例曾因肿瘤、动脉瘤、脑外伤而有过脑部外科手术史,术后常规使用抗惊厥药,其他患者除1例是服用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余均为癫痫而服用相关药物。
Caubet等报道过服用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患者,在用药3周出现高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广泛性剥脱性皮炎,伴发暴发性肝炎及广泛的肝坏死,PCR检查示人疱疹病毒-6(HHV-6)病毒血症。
2.2 磺胺类药物土耳其学者Balci等报道青少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使用柳氮磺吡啶后出现DIHS。
Naniwa等报道1例患有广泛性硬皮病、肌炎、间质性肺炎的老年患者在服用磺胺甲唑/甲氧苄啶3周后出现发热、全身泛发性红斑、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
2例均通过相关药物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2.3 环氧酶抑制剂近年来关于非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别嘌呤醇引起DIHS的报道较多,Gyotoku等报道老年患者在服用别嘌呤醇一个月后出现全身泛发性红斑,唇部溃烂,肝肾功能衰竭。
Kawakami等报道首例由于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导致的DIHS。
2.4 抗心率失常药Yagami等报道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美西律后引发的发热,全身泛发丘疹,淋巴结肿大,肝炎,斑贴试验显示对美西律呈现阳性反应。
2.5 抗真菌药Sano等报道甲癣患者在服用特比奈芬治疗1周,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全身红疹以及肝功受损等DIHS相关症状,该患者除DIHS一般表现外,还伴随有回肠穿孔。
2.6 氨腈日本学者报道,慢性酒精中毒的患者在服用氨睛1个月后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颜面部浮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肾功能异常,以及血清IgG水平降低。
3 发病机制因为简单的药物病原学不能解释DIHS的特有征象,如延缓发生、停用致敏药物后反常的临床症状加重和逐步出现的多脏器、多系统衰竭,人们将对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转向了病毒感染以及超敏反应介导的病毒再活化的相互作用。
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受累病人免疫系统中病毒和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了临床上的复杂情形。
研究证实,DIHS和HHV-6(human herpesvirus 6)感染相关,还和疱疹病毒家族几个其它的病毒再活化相关,如HHV-7(human herpesvirus 7),EBV(Epstein Barr virus)和CMV(cytomegalovirus)。
HHV-6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健康成人中约60%~90%有HHV-6感染的证据。
婴幼儿原发感染一般发生在出生6个月~2岁,高峰期在6~9个月,其后在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或骨髓前体细胞和唾液腺内建立潜伏感染,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被再激活。
HHV-6有两种血清型,即HHV-6A和HHV-6B。
研究证实HHV-6B 是药疹的致病因素。
最近的报道显示,HHV-6可由染色体被整合到宿主DNA,被染色体整合的HHV—6造成这种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疾病初调节性T细胞增殖而过后这种细胞又因为细胞凋亡而减少。
有几种细胞因子是升高的,特别是典型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在HHV-6感染之前是升高的。
有趣的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在病毒感染期间IL-6是测不到的,在感染后又升高。
3.1人疱疹病毒-6HHV-6是一种嗜人淋巴细胞病毒,有两种血清型,HHV-6B和HHV-6B,其中HHV-6B是导致DIHS的主要致病类型。
3.2EB病毒EB病毒( EBV) 是具有复杂基因组的人类疱疹病毒,人群中感染率极高,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主要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 ,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其中IM的临床表现与DIHS及其相似。
EBV 在口咽部和唾液腺上皮细胞中复制,而后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
3.3巨细胞病毒人群中巨细胞病毒感染非常常见,多呈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原发感染恢复后病毒常在多形核细胞、T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上皮细胞和唾液腺中潜伏,当机体处于免疫抑制、患病或化疗后被激活,引起多种疾病。
在日本,CMV 的再活化是引起DIHS一个重要因素,可在疾病后期检测到CMV—DNA。
3.4副黏病毒副黏病毒属于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是新近报道的与DIHS有关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