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粟粥荠菜》_0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粟粥荠菜》

2017年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荠(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参考答案】

1.C(暖,形容词用作动词,加热)2.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统编版2023年小升初语文暑假衔接预习七年级上-基础知识(古 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军可夺.帅也 (2)非学无以广.才 (3)险躁则不能治.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淫慢则.不能励精 B.乐亦在其.中矣择其.善者而从之 C.可以.为师矣静以.修身 D.夫君子之.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是一封家书,教诲中蕴含期望,作者希望孩子能摒除杂念和干扰,专一学习。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C.孔子认为学习有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D.诸葛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诫自己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 模拟测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和其他几句不同的是() A .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B .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 C .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D .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个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2.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 . 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B . 使弈秋诲二人弈(教导) C . 孰为汝多知乎(谁) D . 峨峨兮若泰山(如果)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刹(C hà)那订(D ìng)正茅塞(sài)顿开 B . 贮( C hǔ)藏倾(qīng)斜轩然大波(pō) C . 解剖(pōu)酝酿(niàng)爱憎(zēng)分明 D . 符(fú)合乘(C hèng)客自给(gěi)自足 4.下列诗词表述的节令依次是()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 ③细看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 . ①春节②中秋节③重阳节④除夕 B . 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清明节④元日 C . ①元宵节②七夕③重阳节④春节 D . ①元旦②七夕③重阳节④元宵节 5.下面横线上应填的句子是() 在我的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茂盛,________________。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 . 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 . 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 . 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面重新清波荡漾 D . 所有清波荡課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 . 人生就像一支蜡烛,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B . 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着了火。 C . 如往常一样,他径直走向了那家餐馆。 D . 小秧苗整整齐齐地排着队,向春风老师点点头,鞠个躬。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夹(jiá)衣勉强(qiǎng) B . 搀( C hān)扶怒号(háo)

粟粥荠菜文言文翻译注释及主旨

粟粥荠菜文言文翻译注释及主旨 粟粥荠菜文言文翻译注释及主旨 文言文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翻译 宋朝的范仲淹,年少时与朋友一起在长白山的`一座寺庙中学习,只煮二升粟米成粥,用器皿盛装,过了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来吃,切十几根荠菜装在碗内,加热以后吃掉。这样过了三年,后来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死后朝廷赐予他"文正"的谥号。 注释 ①宿:xiǔ,宵,夜。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 主旨 《粟粥荠菜》的主旨:不论环境怎么艰苦,都要刻苦学习,这样一定能有所成就。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 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 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2]

(小升初复习)谈杭州民办小升初文言文阅读 本人作为一线语文老师,现就小学升中学有关文言文阅读方法同大家交流一下,概括起来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题,要求掌握如下几点方法:解读文言文文本,应分三步进行: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能够读懂个六七成即可进入下一步。其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其三,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下面给大家推荐四篇文言文给各位同学参考学习: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2.翻译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3.本 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三.)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 3、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四、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

粟粥荠菜文言文翻译注释及主旨

粟粥荠菜文言文翻译注释及主旨 文言文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翻译 宋朝的范仲淹,年少时与朋友一起在长白山的一座寺庙中学习,只煮二升粟米成粥,用器皿盛装,过了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来吃,切十几根荠菜装在碗内,加热以后吃掉。这样过了三年,后来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死后朝廷赐予他"文正"的谥号。 注释 ①宿:xiǔ,宵,夜。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 主旨 《粟粥荠菜》的`主旨:不论环境怎么艰苦,都要刻苦学习,这样一定能有所成就。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

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019年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提升练习

2019年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提升练习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荠(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 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 (三)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 B.过徐君过:访,探望。 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D.口弗敢言弗:不。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_2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 (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内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gāo sōng)《牛》一轴(zhóuzhù),尤为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ù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i pì)。”不可改也。 1.给文中的红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字词。 ①曝: ②拊掌: ③股: ④然之:____________ 3.把牧童说的话抄写下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4.从牧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镱子期曰:“善哉乎鼓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知音相遇前]伯牙为什么只把子期看作知音?下列说法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子期的专注,让伯牙感动 B.子期理解他的琴声,他们心意相通 C.子期的赞美,让伯牙提升了琴技 6.[知音相知时] 伯牙善古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太山巍巍、流水汤汤,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仿造文中句式再写出两句。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少选之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7.[知音离开后] 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请你写一写伯牙“破琴绝弦”时心中的想法。 8.[短歌悼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你认为下列最深刻地诠释了伯牙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是( ) A.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B.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C.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陶侃①尝出游,见一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②取之耳。”侃怒曰:“汝既不耕,而戏贼③人稻!”执④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惜粮惜农,丰衣足食。 [注释]①陶侃(kǎn):东晋名将,以善战和爱惜百姓出名。②聊:随便。③賊:损害,伤害。④执:抓住。 9.下面加点字与“陶侃尝出游”中“尝”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多选) A.尝与诸小儿游B.卧薪尝胆 C.余尝谓读书有三到D.浅尝辄止 10.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 11.陶侃对故意损害稻谷的人“执而鞭之”后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2.爱惜粮食是一种美德。学校餐厅要悬挂标语提醒同学们要节约粮食,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 习卷(一)-(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②,歆辄③难④之。朗曰:“幸尚⑤宽,何为不可?”后贼⑥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⑦,正为此耳⑧。既已纳其自托⑨,宁可以急相弃邪⑩?”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华歆(xīn) :三国魏平原高唐人。王朗:三国魏东海人,博学多才。②依附:依傍附从,这里指搭船。③辄(zhé) :立即。 ④难:感到为难。⑤尚:还。⑥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⑦疑:犹豫。 ⑧耳:罢了。⑨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即同意他搭船。⑩邪(yé) :相当于“呢”。携拯:携带救助。 1.判断下列说法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②从文中看出:华歆人品不如王朗。 2.王朗让人搭船的原因是:“”王朗想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贼追至”。华歆认为不该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3.请结合文章情境,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用现代文形式填写) ①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②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如果用一句格言诠释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最合适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C.言必信,行必果 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完成答题。 两小儿辩日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⑤,及⑥日中则如盘盂⑦,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者热而远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⑩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②[辩斗]辩论,争论。③[以]认为。④[日中]正午。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蓬盖,像雨伞一样。 ⑥[及]到,到了。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⑧[沧沧凉凉]寒凉。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⑩[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5.读文言文要把握好句子停顿,用“/”画出画横线句子的停顿。 6.借助注释,写出文言文的意思。 本文着重在于“辩”,一小孩认为:___ ______ 。依据是: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另一小孩认为:___ ______ 。依据是: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是离得近让人感到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最后孔子都___ 。 7.两小孩针对人们常见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体现出他们善于,勤于。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体现了孔子___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暑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四)(含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四)(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写作技法等。主要考查方式有概括事件、分析形象、梳理情节,把握主旨。 【衔接新知】 初中文言文阅读要求: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 2.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 【例题精析】 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

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 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 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 ⑵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⑷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_1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 (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文言文阅读。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④槁⑤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⑥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③规:圆规。④有,通“又”。⑤槁,枯。⑥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1.请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1)学不可以已:________ (2)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 (3)虽有槁暴:________ (4)使之然也:________ 2.《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知”的意思是“智慧”,所以文中“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________。 3.请根据节选内容,填写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事例。 文言文阅读。 怀素练字 怀素居零陵①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②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零陵:今湖南零陵。②庵:住所。 4.联系上下文,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乃种芭蕉万余株_______ 盘板皆穿_______ 名其庵曰“绿天”_______贫无纸可书_______ 5.“乃漆一盘书之”中“之”的用法和下面相同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B.书之再三,盘板皆穿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6.小学阶段我们欣赏了怀素的草书作品《_____》,还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如:_______和_______。 7.请写出一个与“盘板皆穿”意思相近的成语,再写下你最想对怀素说的话。 ______ ________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春日寻芳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①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②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④。寻芳水滨③,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注释】①纸鸢:风筝。②姊妹:姐妹。③滨:水边,河边。④陌上:田间,也指郊外。 8.借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或”字的意思,对照选项中划线部分、可以推想“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填序号) A.小姐妹三五成群,有时到郊外踏青 B.小姐妹三五成群,或者到郊外踏青 C.有的小姐妹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 9.这篇文言文主要抓住儿童、______、______等人物的活动来写,他们分别在村外放纸鸢,在杏院______,在水滨______。 10.下列诗句与“春花绚烂,桃红柳绿”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填序号)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文言文阅读。 成衣匠 今京城内外成衣者①,皆宁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②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③,而独不言尺寸,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三)-(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 编(三)-(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 1.(2022 南湖区)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①(节选) 虎求②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战国策》,题目为后人所加。假,凭借。②〔求〕寻求,寻找。③〔无敢〕不敢。④〔长〕做首领,统领。 (1)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走”的意思是。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___ 。 (2)读短文,根据故事的发展完成填空。 →狐曰无敢食→→→虎以为畏狐2.(2022 宁波) 猴弈 西蕃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②去。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猴前。靖请以盘盛桃。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有删改) 【注释】①西蕃:我国西部偏远的地方。②遁:消失。③上诏:皇帝下诏书。 (1)古文中的“之”有多种释义。下列句中的“之”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填序号) 之:①到、去。②第三人称代词。③相当于现代汉语组词“的”。 A.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___________

B.遍国中莫之胜___________ C.诏释出,之猴前___________ (2)回忆语文书中的《学弈》,比较《猴弈》,完成表格。 题目老师最终的“失败”者失败的原因(用原文填写) 《猴弈》老猴 《学弈》另一人___ (3)通过“猴弈”和“学弈”两个事例,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观点是:___ 。 3.(2022 闽侯县)阅读小古文《北人食菱》,完成(1)﹣(4)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②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出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去壳可以吃中间的果实。②夫[fú],不译。③坐:因为。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并壳入口___________ A.吞并 B.一起 C.聚集 ②或曰:“食菱须去壳。” A.有时 B.也许 C.有的人 (2)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前山后山都有 B.前山有,后山没有 C.前山后山都没有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检测卷(二)-(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 检测卷(二)-(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短文阅读。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解元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投靠)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流畅,幽默)D.解元尽处是孙山(尽头) 2.从此文看,孙山是一个()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 3.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 4.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伯俞泣杖 汉韩伯命,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①,辄②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③,笞④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注释:①小过:小错②辄:就③得罪:犯错④笞:挨打 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母教素严。( ) 一日,复杖。( ) 7.短文从那几个方面来说明伯俞“性至孝”? 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古代地名)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尝:______ 异:______ 9.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10.读了短文,你认为曹植聪慧到“援笔立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俭啬老 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餍(yàn),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shàn)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注释]①辄(zhé):就。②比:等到。③寻:接着。④他说:外传。 1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侵晨而起_ 侵:渐近。 B.聚敛无餍餍:满足。 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 D.我倾家赡君赡:赡养。

苏教版2021-2022学年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C卷

苏教版2021-2022学年语文小升初专题复习:15文言文阅读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文言文阅读 (共39题;共304分) 1. (11分)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1,意思是2。【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3。它另一个读音是4,可以组成词语5。 (2)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 羿1请不死之药蟾蜍2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2个) 2. (9分)(2021·宁波模拟) 文言文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1。找出文中表示该成语寓意的句子。 (2)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句中“其’指什么。 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1 ②不知螳螂在其后也。2 ③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3 ④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4 ⑤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5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还想起了哪些词语、句子呢?1 、2、3 、 4。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1) 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2) (5)“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意思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