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 写作之核心概念的运用和理解 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9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

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总包含一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论述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论述文论证的力量之源。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其内涵,发挥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案试图帮你认识核心概念的运用以及理解它的方法。

作文题呈现:

(2018·天津)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场佳作

“器”之断想

想起与“器”有关的几个成语。

一、怀才抱器

有的书上也写作“怀材抱器”。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解释第一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对“才”和“器”的解释,古今是有差别的。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国理政及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才”“器”内涵与外延已拓宽了许多,概括来说,就是立身处世的能力和服务国家社会的精神。

介绍成语出处。

对成语中两个核心词作阐释,而且作古今比较。

现在有些人对“才”“器”的理解有些跑偏:不求问“才”之高低,只求多拿钞票;不问“器”之所指,只为一己炫耀。典型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如果任其膨胀,必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毒素。当戒之慎之!

二、不器之器

“不器”,就是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不器之器”指具有全才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其具有开阔的视野,精尖的修为;说得再直白些,就是“某一方面懂一切,一切方面懂一些”的人。

解释第二个成语的整体含义。

画横线句子的解释特别有味。

唐代白居易《君子不器赋》有云:“抱乎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其中的“有用”其实是“有大用”,起“重要作用”,这样的人才一旦有了合适的平台,就会如鱼得水,如鹏驭云,如蛟入海,换个说法,就是“国之重器”。

对关键词语“有用”进一步阐释。

做“不器之器”应该成为每个有志之士努力的高标。目标高远,才不会为狭隘的功利思想所裹挟,才能广泛涉猎,深入研究,为将来的“有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随才器使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怎么排?一个根本的原则是“随才器使”。“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根据各自的长处(包括“偷骗”),安排适当的工作。

解释第三个成语的整体含义及出处。

这与“用人如器”的意义较为接近。梁山要发展壮大,就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如果宋江乱点鸳鸯谱,让阮小二做马军统领,让李逵当水军都督,宋清是自己的弟弟就坐第二把交椅,看黄立别扭就让他靠边儿站,那样的话就不用等朝廷派兵,自己就先呼啦啦散摊子了。

结合《水浒传》人物作出准确、通俗的解释。

如何做到“随才器使”?很简单,一要了解是哪方面的“才”与“器”,二要有以事业为重的胸怀。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才”“器”,更需要确保“随才器使”的机制。,

亮点点评阅卷者:

该生用与“器”有关的三个成语“怀才抱器”“不器之器”“随才器使”结构全篇,很新颖;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思维缜密;既旁征博引,彰显了自己的阅读优势,又联系现实,指出了本文的现实意义。向旁边的阅卷者推荐,都啧啧称叹,于是我打出了我高考阅卷的第一个满分。

编者:

阅卷老师认为此篇用三个成语构思全文,结构新颖;三个成语间形成了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固然很对,其实,此文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对这三个成语解释得好。既准确,又举例、比较。仅有好的构思,却缺乏更加详实的材料、精准的分析,是无法获得高分的。此文就是一篇发挥核心概念(词语)表现力的成功范文。

一、核心概念在论述文写作中的两重作用

(一)从定义到定意:审题立意绝对不缺席

审题立意是考场写作极其重要的开端。初步工作是对材料的审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最终都会聚焦在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语词)。因此,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决定了审题立意的成败。所谓“准确理解”,就是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定义”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文章最终要写什么(“定意”)。试以一个简单的命题话题类作文来说明之:我的年度汉字。

“我的”,不是你的,他的,中国的。行文必须写“我自己的变化以及所思所想”,凡是主要写社会或其他人的事情,均视为不合题意。

“年度”,是某个年份的一整年,暗含材料中给出的这一年。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

“汉字”,是一个字,不是词、短语、句子。目的是通过汉字表现这一年自己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考生选了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去写,是偷换概念,视为偏题。

所谓“定义”理解,就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理解了其内涵,决定了立意的深刻性;理解了其外延,就可确定写作的题材,决定选材的新颖度了。

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就是要定性,就是明确其特征与属性。而概念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多,其中有些特征是本质性的,使一概念区别了另一概念。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将立意立得极精准、深刻。

试以“工匠精神”为例。它的内涵有:认真细致严谨(态度)、探究创新(方式)、超越世俗功利(价值观)。考生如写有关“工匠精神”的作文时,对这个概念作一般性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细致严谨的。如果以逆向思维想想,工作认真细致严谨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工匠吗?并不一定,我们还得从其他角度来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还得有探究创新的工作方式,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观。比较“工匠精神”这三个特征,“认真细致严谨”是最显而易见的,只能作为其基本特征;“探究创新”和“超越世俗功利”更显“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更能诠释“工匠精神”的独特性。如果写作把立意定为第一点,那显然是肤浅、人云亦云的;如果理解到后两点,这样的立意绝对称得上深刻、超出同类。

理解概念的外延就是定量,就是分析界定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所涉及的范围。试以2018年浙江卷材料中的“浙江精神”为例来分析其外延。

(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角度看,“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组成的一个部分,与“江苏精神”“广东精神”一样有其共同之处,更有其独特性。从微观角度看,有王阳明的“浙江精神”,有马一浮的“浙江精神”,等等。

(2)历史与现代。历史上的“浙江精神”,其内涵与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现代的“浙江精神”又有怎样的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古今“浙江精神”有哪些异同性,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

(3)地域与行业。从地域看,有宁波的“浙江精神”,有温州的“浙江精神”,等等;从行业看,有教育界的“浙江精神”,有工商界的“浙江精神”,等等。

通过对“浙江精神”作外延式分析,你将打开思考、选材的广度,从中确定一个范围去写,从而保证了写什么的新颖性。

(二)阐释、辨析:论述文写作前提的确立与思路的开阔

1.阐释概念:写作第一步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论述文写作重要的第一步。阐释其核心概念,搞懂“什么是什么”,为写作行动确立必要的“决议”。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及其写作片段:

[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