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下面我们讲第二节——预防。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先进的。首先讲预防的基本概念。什么叫预防?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范于未然,把这个叫做预防。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明确提出来中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他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把预防概括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个思想和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观点是一致的。高明的医生是治未病;差一点(的医生)治有病的,就是刚刚得病,他还行,早期就发现了,病之初就可以治疗;最次的医生才治真正已经得病那个病。体现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第二个问题讲讲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是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概括为三个字,叫“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所谓未病先防,是指在没有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我们前面讲的摄生就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未病先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前面我们讲摄生基本原则下所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调节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锻炼身体,这在前面我们(讲)摄生原则里面讲到了。除此之外,还强调一个避其毒气。因为邪气不仅仅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对疾病的发生甚至生命具有决定作用。因此,主张要想

防止疾病的发生,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避其毒气,防止邪气侵袭。除了这些之外,治未病的方法还有一个药物,药物预防,天花免疫。天花免疫在世界免疫史上是中医学第一次提出来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那不是牛痘,西方医学就是用牛痘,咱们中医学讲用的是人生过天花的痘,用它来免疫。这(是)在十六世纪提出来的,被世界免疫学界称为世界免疫学的先驱。提出了好多药物预防的方法。比如,现在感冒,最近广州出现了非典型肺炎,主张药物预防,用清热解毒的(药),什么板蓝根、大青叶,来预防,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方法。中医学积累了许多治未病的方法。将来学习中药学相关学说的时候都要认真去学习这些内容。来掌握中医治未病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常用方法。这是第一、治未病。

二、既病防变。所谓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生以后,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和发展。既病防变的方法。

(一)要求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是早期诊治,中医讲“见微知著,防范未然”。这就是高明的医生,就是善于发现疾病要发生的征兆,迅速按中医理论判断疾病的演变的规律,它要演变到什么程度,尽早地确定诊断,在诊断确定的基础上要求做到及时正确的进行治疗。这样做的结果,防止疾病的传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要把理论学通,而且要反复地进行实践,真正做到辨证论治非常纯熟,在这个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措施,及时正确的辨证施治,方能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个要求。

(二)防止传变。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制止疾病的发展,特别是

向恶化方向发展。在中医历代文献里提出两种途径,一个就是截断,截断病邪的途径。根据什么来截断病邪的途径?要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疾病的传变规律,病位的传变,病性的传变,特别是病位的传变。前面我们讲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是它的规律,就是肝有病一定向脾传。截断,及时正确地治肝,往下发展,由肝及脾,截断方法,治脾,提高脾的功能,使肝尽管太过和不及,但是它达不到影响脾的阴阳失调这样一种程度。截断疾病的发展途径。通过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截断疾病演变的途径。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实际它和上面是有联系的。前面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第二层意义,就是脾没有病,只肝有病,先安未受邪之地,在你没有得病之前先提高你的正气,这就叫做先安未受邪之地。但是这个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的,必须掌握脏腑五行生克乘侮的传变规律,知道某一脏有病,按照母子相传,它下一脏往哪里去,按照乘侮相传,它下一步应该到哪一脏哪一腑。掌握了这个规律,即使下一个被它抑制、被它累及的脏和腑没出现病变,也要治那个脏和腑,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直接受累及(的)那个脏和腑的生理功能,保证邪气不会住里传,这个叫做先安未受邪之地,这就是既病防变的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集中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这是中医学治疗思想一个重大的特色,也是重大优势。它也体现了中医学一个立足点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本,而不是像西方医学那样以病为本,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整体观念,天地人三才一体,以人为本,中医学的治疗观、健康观和生命观。这种思想代表了现代医学,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现代生

命科学、现代医学已经提出来,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来的,医疗的终极的目标也提出来不仅仅是治病了。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终极目标就是治病。这个思想(在)现代自然科学的指导下,现代的生命科学,现代医学直到二十世纪才提出来,近期才提出来。而中医学这个思想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有)完整的体系建立起来了,它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据此,虽然现代医学提出来了“拥有健康”,但是当它们用现代医学来处理临床问题时,仍然是以病为本来考虑病人。而中医学即使在治病过程中,它也时时考虑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医学在治疗学上“治未病”的思想,预防医学上独到的优势和特色。这种优势和特色必须是贯彻在你的医疗行为各个过程中,即使在治疗过程中也要体现这种“治未病”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指导我们自己的医疗行为。这是学习这一节课——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仅仅是学几个概念,什么叫做治未病?治未病的方法?什么叫做既病防变、未病先防?都采取哪些措施?至于具体的措施,同学们按照大纲规定讲的基本的规律,真正做到如何来未病先防,将来养生学进一步详细来讲它。所以,未病先防,这儿仅仅讲个规律,讲个原则,将来同学们学习中医临床课,学习临床课的着眼点还是“治未病”,而不是就病治病。在你对某一个病进行辨证论治时也必须体现出“治未病”的思想,这样你的临床思维才能真正是按照中医的临床思维,按照中医理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事自己的医疗活动。

到现在这节为止,我们讲了中医学养生的基本概念,其中重要的

一个概念就是衰老的概念,衰老的机制,有哪些学说,这种学说理论有啥意义,实践有什么意义。防止衰老的目的就是提高生命质量,保证人的健康,使人能够活到自然寿命,真正做到享尽天年。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起到了未病先防的作用。所以,未病先防的措施和摄生的措施它俩是一致的。至于既病防变的一些规律和措施,将来在学习诊断学、方剂学、治疗学,特别是疾病的治疗学(的时候)会进一步来体现,我们在这里就为今后同学们学习临床课奠定一个思想基础,建立一个观念。学中医要想当上工——高明的医生,必须治未病;中工治欲病,还不错,这个病刚刚发生就被你看出来了;最差那个医生,技术水平最低的那个下工,患者有了病以后你才想去治疗。把这个思想建立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的思想。

我们讲了养生的概念,衰老的概念,衰老的发生机制,以及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此外,我们重点讲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三节,讲治则。

第三节治则

一、治则的基本概念。首先,讲治则的含义。什么叫治则?治则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在中医文献上,习称法则,又称“治之大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正确反映治疗疾病客观规律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二、讲治法的含义。治法又称治疗方法,是指在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要把治则和治法严格区别开来,治法是指在治则指导下所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法。那么两者有什

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看治则和治法的关系。治则,它具有普遍性,就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确定治法的根据,具有最抽象的,具有一般规律的法则。如果从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而言,它具有方法论的特征。而治法是在治则这个普遍性的指导下,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表现为特殊性,个性。治法是从属于治则的,是根据治则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所以,从方法来说,是一个具体的手段、措施;而治则是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采取的具体措施。这就是治则和治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学习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在中医历代文献当中,常常治则和治法混称。那么在阅读这些文献的时候,就要注意,看它是从整体上讲治疗的一般规律,还是指治疗某一个疾病的具体方法呢?根据当时的语境来确定,来界定它属于治则还是属于治法。

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治则。这一节,我们重点讲治则,而治法,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中药、方剂的时候以及临床各科进一步去学习。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既可以说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观念,或者说基本的治疗思想。首先讲本的含义。什么叫本?是指治病求本的本,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本,仅仅是指病原而言的。比如我们在讲外感病因的时候讲这个疫气,也叫疠气,追求病原,找出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广义的本,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治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本质,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疾病的属性和疾病的发展

趋势,要求把握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最后抽象出来,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本是指此而言。什么叫求本?求本的含义,求本就是探求疾病的本质和根本。它有两个含义:1.探求疾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病原。2.最重要的,中医治病求本,是指探求疾病的本质。在中医历代文献中,对中医这个求本有不同的认识。第一叫本于阴阳。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在《内经》里面首先建立这样一个思想。《内经》反复强调治病求本,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我们读过,在课堂说几次了。在《阴阳应象大论》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求阴阳,本于阴阳,所以《内经》讲“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第二种学术观点,这个本,本于病因,周慎斋《慎斋遗书》里面明确提出来治病求本是本于病因,这是第二种学说。第三种学说,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求本论》里明确提出来所谓本,治病求本,本于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六辨,他提出六辨说。求什么呢?求表里、寒热、虚实。以明确病位、病性、病势、病因。到了明代以后还有的学者提出来,治病求本,本于什么呢?《医宗必读》就明确提出来“本于脾肾”,本于先天和后天。从脏象学说,最后从命门学说提出来以后,又有的学者提出来中医所说的治病求本是本于肾阴肾阳,命门为生命之门,命门的真火真水,也就是肾阴肾阳为人身诸阴诸阳之本,因此,所谓治病求本就是本于肾阴肾阳。综合历代的文献,历代的学者对治病求本的认识,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有的从规律、一般的原则讲,有的从病因讲,有的从疾病的本质讲,有的从

脏腑讲,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治病求本,确定求本的内涵和外延。虽然提出来上述一些不同的学说,本质上实际上就是本于阴阳。这就是求本的含义。那么重点要掌握本于阴阳。至于说脾肾和肾阴肾阳,最终还是要阴阳揭示疾病的本质,落实到非常具体的阴阳失调上,那么这个定义,探求疾病的本质,本于脾肾,最后,还要揭示出脾肾的阴阳失调如何?那么肾阴肾阳仍然是要揭示肾的功能失调是阴阳盛衰虚实,所以本质上还是揭示阴阳。

其次,讲一讲治病求本的意义。为什么要治病求本,它有什么重要意义?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探求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对其他治疗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要强调治病求本?中医讲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最终就是揭示疾病的本质,而辨证论治的精髓就在于从根本上来对疾病进行治疗。治病求本包括求本和治本两个方面,求本和治本是辨证论治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求本是探求疾病的本质,揭示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邪正关系。辨证的结果就是要求出这个本来,通过辨证这个过程,最后以证候这个形式表现出来,来揭示证候所反映的病位、病性、病势和邪正关系。也就是说揭示证候的病机,辨证的结论。推出辨证结论过程就是求本的过程。那么根据辨证的结论,揭示疾病的本质。本求出来了,那就要治本。如何来治本?中医讲,我们在第一章就讲辨证论治,那么不管什么疾病,最后都要寻求出它的证候,通过证候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体现为证同治同,证异治异,还包含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样一种思

想,在具体处理方法上。最后落脚点,针对证候而治,那么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前面讲第一个学说提出来本,求本是本于阴阳。因此,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最一般的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治病求本。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有个《求本论》,有精力的同学可以念念《景岳全书》里的“求本论”,“治病之法,尤以求本为首务。“独知所因而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就强调从根本上来对疾病进行治疗。根本解决了,其他的都可迎刃而解。

(二)下面讲第二个原则,叫扶正祛邪。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原则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治疗观。首先讲扶正祛邪的概念。其一、什么叫扶正?扶正是应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御和驱除病邪的能力。其二、什么叫祛邪?应用泻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者削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其三、什么叫做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是指应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解决邪正的矛盾,促使疾病向愈。对扶正祛邪进行定义的时候,我们把它外延的属都省略了,它属于治则。如果把它的属算上,那就是说所谓扶正是指应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御和驱除病邪的能力的治疗原则,就应该这样来表述。那么我们在行文当中可以把属省略,在同一个学科里面定义它的时候,记住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治法,治法和治则不一样的,祛邪,扶正,扶正祛邪,都是一般的治疗原则,在它的指导下,还可以制定许多具体的治疗方法。其次,讲应用原则,就是如何应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根据我们前面讲的中医学的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的邪正交争,祛邪是

解决病邪的问题,扶正是解决正气的问题。那么扶正祛邪体现了邪正交争的基本思想。因此,扶正祛邪这个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邪正之间的矛盾。那么具体在运用过程中如何来正确处理邪正之间的矛盾呢?有两条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一、要辨别虚实。也就是说辨别清楚邪正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单纯的虚证,还是单纯的实证?还是虚证和实证同时存在呢?虚实夹杂呢?前面我们讲病机邪正盛衰时讲过了。那么结合前面讲邪正盛衰这个基本病理机制的知识,揭示出来病变的本质,疾病的邪正盛衰的本质来。那么如何来处理它呢?就是正确地运用扶正祛邪这个原则来指导,来解决具体的邪正之间的关系。所以第一必须辨别清楚是虚,是实,还是虚实夹杂,还是虚实的真假?搞清楚。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我们前面讲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邪正交争,根据这个原理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即使单纯的虚,单纯的实,也要正确从邪和正两个方面来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因此,其二、必须分清主次。所谓分清主次,就是要判断邪正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病机上是虚和实。在虚实夹杂的情况下,虚和实孰轻孰重,孰主孰从,分清主次。单纯的虚,单纯的实我们都强调是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在扶正的同时也注意要考虑实,邪气。那么实是以邪气实为主要矛盾,在祛邪的同时也要考虑正,所以最后调整邪正之间的关系有个最基本的原则,就十个字,叫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来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第一个原则辨别虚实,虚就要扶正,实就要祛邪。在这个基础上,区别虚实的主次。区别虚实的主次在处理方法上有先后之别,有轻重缓急之

别。在具体处理的方法上,可以采取攻补的先后,或者是轻重的缓急,区分开轻重缓急,时间的先后,来灵活地处理。最终的结果记住一条,叫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从治疗学来说,体现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正确处理邪正之间的关系。比如,单纯实证,实者泻之,必须是中病即止,以不伤正为前提,在这个情况下确定,实证热证,用苦寒的药进行治疗,那么热者寒之,但是必须保证处方、遣药把握一个度,恰到好处,中医叫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为什么强调这个?就是不要伤了正气。反之,叫扶正不碍邪。虚证要扶正,但是必须考虑到不留邪气,不阻碍邪气的祛除。这样做才叫正确的处理了邪正之间的关系。

在临床上,具体处理方法,处理它们之间关系,可以分为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者攻补同时使用。所谓先攻后补,是先祛邪后扶正,分出来先后。单纯的使用扶正或者祛邪,单纯的扶正,它的适应证是正虚邪不盛,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或者是虚证,或者是真虚假实证。前面我们讲邪正盛衰的时候讲过,或者是虚证,单纯的虚证,气血阴阳之虚,或者是真虚假实。我们前面讲至虚有盛候,它反映出来证候的特征叫真虚假实证。扶正,我们前面讲过脾虚腹胀,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那么健脾益气,腹胀自然消失,所以要扶正。祛邪,它的适应证是邪气盛而正未衰,注意正未衰,它表现的证候特点必须看是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或者是典型的实证,或者是真虚假实证。我们前面讲那个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举了个肝硬化腹水这个例子,大实有羸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祛邪,条件是正未衰,也强

调正未衰。现在这样一个条件是指正气可以耐受祛邪,耐受攻伐,在这种情况下,暂时可以不考虑扶正,暂时性祛邪,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单纯祛邪的方法。并用,是两者同时用。同时用,以扶正为主叫扶正兼祛邪,它适用于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的。祛邪兼扶正,它的适用证,适用于虚实夹杂证以邪实为主的。分清虚和实的主次,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要首先分清虚和实的主次来确定。扶正兼祛邪就是以扶正为主;祛邪兼扶正是以祛邪为主。最终达到的目的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在祛邪扶正的应用上,单独用祛邪,单独用扶正或者两者同时运用。第三种方法就是分清先后,虽然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在处理上可以不同时在一个时间点内同时进行扶正和祛邪。就时间而言,有先后次弟之分,这叫扶正祛邪的先后。先祛邪后扶正,简称叫先攻后补,它的适用证仍然是虚实夹杂证。在这种情况下,既要解决实,也要解决虚。但是,它的条件是邪盛正虚,虚不甚,可以耐攻,就可以在具体处理上暂时可以不补虚,就祛邪。祛邪前提条件就是机体虽然表现为虚,但是可以耐受攻伐,先祛邪,祛邪之后,随之就采取扶正的方法进行治疗。那就是说,把扶正和祛邪交替使用,交替使用的前提是先攻后补。我们从虚实真假来看,将来讲这个处理方法,比如说祛邪,讲这个肝硬化腹水,我们称真实,高度腹水,形体羸瘦,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真实假虚,把考虑问题的焦点放在气、血、水三者交相为害,形成气滞、血瘀、水停,看邪气实,真实,而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那么全身正虚,看正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单纯祛邪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祛邪扶正同时并用,那就把握

这个度。单纯扶正,迅速地让它把水,急者治标,把水排除,暂时缓一下。那么为扶正和祛邪并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那么稳妥的办法就是祛邪和扶正都考虑,两者同时,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单纯祛邪所取得效果可能更好,风险还小一点。那么怎么办呢?就得分清你是先祛邪或后扶正。这个人腹水,高度腹水,虽然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那么暂时攻邪,并不能够进一步加剧患者正气之虚,就是正气还可以耐受吃泻药,攻下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投泻药,祛邪的方法,使高度的腹水,使水从体内排除一些,暂缓病势之急,随之而来就要扶正。条件是这个人的具体状态虽然它形体羸瘦,精神萎靡不振,但是它虚的程度还能够耐受暂时攻,使用攻伐的药物。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够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反之,就先补后攻。所谓先补后攻,仍然是正虚邪盛。注意看前面我们讲先攻后补是邪盛正虚,这个术语排列顺序,那就是邪气盛当前考虑主要点,而正虚还可以耐攻。那么先扶正后祛邪,同样是虚实夹杂,但是正虚较甚,邪气仍然盛,正虚甚到什么程度呢?暂时不耐攻邪,仍然以上面讲那个肝硬化腹水,中医叫臌胀为例,当这个形体羸瘦,精神萎靡,正气之虚,我们经过四诊合参的结果,综合考察,它可以耐受攻,祛邪的药物,暂时祛邪的药物不至于危及生命,不至于有损于机体的,有损于这个患者的健康,也就是说不至于伤正。这个时候就可以先攻它的瘀,攻它的水。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臌胀这个病的时候,有许多简单的有效的方法,急则攻,迅速排水,缓病之急。反之,精神萎靡不振,四肢羸瘦,我们四诊合参的结果,以及正虚之极,尽管高度腹水,气、血、水形

成的病理产物高度的积聚在体内,但是它暂时,我们要处理这个的时候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在这种条件下,它暂时不耐攻邪,在具体处理时候,为祛邪创造好条件,使机体能够耐受住攻伐。在这种条件下,就先扶正,按照气血阴阳之虚先扶正,随之而来就进行攻邪,这就叫做先补后攻。这是中医学治疗学当中处理邪正之间的关系最难处理的。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五脏的时候,要认真体会先补后攻,还是先攻后补。同样这一个病人,要由医生根据辨证结果得出结论,来正确分析邪正的主次,轻重缓急。从总的原则来说,必须扶正和祛邪同时进行,既要保护机体正气,又要祛除机体的邪气,那么最基本的原则就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这个臌胀,高度腹水,既有高度腹水,气、血、水交相为患,又有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正气衰竭,越是到臌胀的晚期,表现越突出。而在这个时候,单纯扶正,单纯祛邪都不可以,表现虚实夹杂。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医生正确地处理邪正之间的关系,要考察机体正气衰竭到什么程度,来确定整体治疗,治疗过程是虚实并用。但是,这个并用,有时间先后的区分。而不像一般的情况下,虚和实不表现这么突出。一般的虚实夹杂证,既有实又有虚。一般的情况下,是采用并用法,既扶正又祛邪,既祛邪又扶正,也就是扶正祛邪同时进行,勿需有先后之分,在一个时间点同时进行。刚才举这个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病情危急,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就要把握好从整体治疗是扶正祛邪同时应用,都要用,但是具体处理方法上分出先后之别。肝硬化腹水,实在急,高度水肿,甚至可以凌心射肺,患者躺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有很多办法,

可以和大戟,芫花,甘遂,十枣汤,《伤寒论》给我们留的方子,后世发展了好多办法,比如巴豆,二丑,可以喝进去,可以迅速排水,水排出去,祛邪的方法,但同时也要扶正,就是处理它们之间先后的相互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本质上是什么呢?补是为攻创造条件,着眼点首先保护患者的生命,保护患者的健康,不损害他的健康,在这个前提下来祛邪,这是学习中医治疗学,在正确处理邪正之间关系时候一个最难最难点。这里面要求不仅要纯熟地掌握中医理论,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学会治疗肝硬化腹水,这个病人很多,现在很多呀。那都需要在临床上认真下一番工夫,恰到好处地把握住邪实和正虚的关系,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正确处理先攻后补和先补后攻。这是扶正祛邪原则里面最难掌握的一个。理论上懂,那么怎样来判断邪盛正虚都存在,而正虚不能耐攻呢?这要结合在临床科学里面很好来学习,结合临床实践的经验,正确把握这个度,来决定攻补的先后,这是扶正祛邪的具体应用这个原则它采用的几种方法。一般来说,单纯扶正好理解,单纯祛邪也好理解,就是扶正和祛邪。一般情况下,多是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的。在特殊情况下,是扶正和祛邪分出了先后。最终,学习扶正祛邪的原则,大家要牢牢记住一条,你所采用的措施叫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它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保护人的生命,不损害人们健康的基本原则,这是必须记住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医理解祛邪即所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这两句话也是在邪正交争原理之下而抽象出来这么两个原理。就一条,祛邪就是为了扶正,扶正也是为了祛邪。总之,一条,保护正气,

祛除邪气,以不损害人体的正气为准。

下面讲第三个标本缓急。第一个说标本的概念,讲一讲标本的概念。在中医文献里面,标本的概念,有哲学层次的意义。标与本,在哲学上,是非根本与根本的意思。在中医学里面它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标示主次、本末,轻重、缓急,具有这个意思。具体在中医学里面来分析本和标的关系,那么看本和标这对矛盾,这个范畴,它俩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中医文献里面,大致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比如,从邪正之间的关系来说,我们说邪气是标,正气为本。那么治病必求其本,最后还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扶助人体正气。刚才我们讲了祛邪和扶正的关系,怎么祛邪?怎么扶正?最后强调一条,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祛邪即所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从两个角度讲,表达一个思想,就是要保护人体的正气。体现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医学最高的医学目标,终极目标,就是保护人类的健康,不损害正气。从病因而言,就是病因和症状之间的关系。那么病因为本,症状是反应病因的现象,标是现象。从疾病的表里部位来讲,我们讲里病为本,表病为标。从病的先后而言,刚才提到先补后攻和先攻后补,那就有病的先后。一般是先病为标,后病为本。从病的新旧而言,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分析在中医学里面标本这个概念,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而言的,它有条件的。处理某些方面的关系,最常用的表现为邪正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病因和症状的关系,再次是病的先后、新旧的关系,最后才是用它来分析表里,表病和里病的关系。这个要求同学们把中医学标本的概念,医学的概念从这几个方面来记住如何分析。掌

握这个概念的目的就是分析矛盾的主次。实际还是主次,还是强调这个主次关系,谁主谁次,最终分析的结果还是要揭示疾病的本质。这是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现象来看,邪正之间的关系来看,疾病的缓急来看,这是从另一个角度,从标本这个概念来分析病变本质的轻重缓急、主次。刚才讲扶正祛邪那里有一句话,即要分清主次,那里面有个轻重、缓急、先后,实际那是从扶正祛邪的先后关系来讲的。这又从标本这个关系来讲,最终的目的分清轻重、缓急、主次。

在中医治疗学当中,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处理标本之间的关系呢?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如何具体处理标本之间的关系呢?遵循标本的原则。具体怎么处理呢?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把这十二个字记住。这就是中医学在治疗学当中,在标本这个原则指导下,全称叫标本缓急,是处理标本的基本原则,总的标本缓急原则。那怎么处理呢?处理的方法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这十二个字,就是中医学在标本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灵活地处理方法。根据病情的缓急来决定或者治标,或者治本,或者标本同治。第一个讲急则治标。急则治标,是指标病急迫,危急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的时候,在这样的条件下,先治标。那么从证候来说,有标证,证急,也有症状急,有的病是先有病急,无论是症状急,证候急,疾病急,谁急先治谁。这个急,急到什么程度呢?危及患者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本是什么,都必须采取应急措施,挽救患者生命,为治本提供条件。这个处理过程,就叫做急则治标。急则治标适用的条件:卒病,就是突然发病,病情危急,也就是暴病,中医讲暴病治疗不宜

缓,迅速祛邪,使邪气不往里面深入。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难掌握的就是我们讲这个定义。当病情危及生命的时候,或者出现了某些危及生命的特殊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不考虑病因如何?不考虑本如何?暂时来挽救患者生命,把这个叫急则治标。曾经多次提到一个大失血的问题,大失血的患者,失血可以因为寒热虚实而来,它的本,所在的脏腑不同,但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患者突然短时间大量失血,出现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神志昏迷,那么大失血是表现突出一个症状,生命出现危急状态,在这个时候,还是按照辨证的要求辨别阴阳寒热虚实去治疗呢?还是暂时先把血止住呢?中医讲气随血脱,大失血,随之而出现气脱,气脱就会危及患者生命。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急则治标,暂时采取迅速止血的方法,可以使气不继续脱,避免患者迅速导致亡阳而死亡,血止就为正确地按照阴阳虚实来辨证治疗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急则治标。

这节课到这里,休息一会。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扁鹊治病》说课稿

《扁鹊治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扁鹊治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3、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我把本课确定为一课时完成。 4、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病历单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的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蔡桓公的病由重到轻的过程,进而明白防微杜渐的含义,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情景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让学生边读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导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诊治的纲领;《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症、证的概念(懂得区分)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适应环境与抗病、康复能力。可分:阳气、阴气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可分为阳邪、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胜(盛)——指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①阳偏胜(阳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 阳胜则阴病——兼津伤:咽干口渴,尿少便结 ②阴偏胜(阴盛):阴胜则寒——实寒证:恶寒肢冷,舌淡脉紧 阴盛则阳病——兼阳虚:神疲踡卧,尿清便溏 (2)阴阳偏衰(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者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 二 一、 型题 每小题 分,共 分 .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心 .肺 .脾 .肝 .肾 .气机的含义为: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升降运动 .气的出入运动 .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小肠 .胃 .大肠 .脾 .胆 .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心、肝、脾、冲脉、督脉 .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脑 .髓 .脉 .胆 .命门 .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体实者用攻法 .实证用攻 .虚证用补 .虚证用攻 :

体弱者用补法 .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不清洁食物 .不卫生食物 .陈腐变质食物 .有毒食物 .偏嗜某种食物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肺 .脾 .肾 .三焦 .肝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气不摄血 .气机逆乱 .血随气脱 .血随气逆 .血随气结 二、 型题 每小题 分,共 分 .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母病及子 .侮其所不胜 .克其所胜 .子病及母 .乘其所胜

.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脾 .大肠 .小肠 .胃 .肝 .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脉 .胆 .脑 .骨 .髓 .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冲脉 .任脉 .带脉 .督脉 .肾经 .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手太阳 .手少阴 .手少阳 .手太阴 .手厥阴 .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寒邪 .湿邪 .其性数变 .其性凝滞 .易致疮疡 .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津能载气 .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扁鹊治病》教案及教学案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3、扁鹊专用诊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人吃五谷杂粮,偶尔也会生一些小病,当你生病时,医生是怎样与你治病的? 2、医生能用简单的方法来诊断病情,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今天就来认识一位神医,他的名字叫扁鹊——板书:扁鹊(大家跟我一起书空,扁是户字头,下面注意是一横两竖) 3、课前老师已让大家收集了资料,现在请同学来说说你对扁鹊的了解。 4、教师介绍扁鹊资料: 出示扁鹊图片,这就是扁鹊,原名叫秦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医术高明,名扬天下。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lu)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扁鹊知道后去为虢太子医治,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还想了解扁鹊的其他故事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关于扁鹊的寓言故事,题目叫《扁鹊治病》(板书:治病) 二、通读课文,总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 品课程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差不多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把握阴阳五行学说,把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要紧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进展 2、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要紧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2、中医药的起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4、中医学的差不多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把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差不多概念和其差不多内容。 2、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哲学精与气的差不多概念、精气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2、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把握藏象的差不多概念。 2、把握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3、把握五脏的要紧生理功能。 4、了解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把握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6、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藏象学说概论。 2、心的要紧生理功能及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3、肺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4、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肝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6、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7、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8、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 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把握气、血、津、液差不多概念及了解五者联系 2、把握气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分类。 3、把握血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把握津液的差不多概念、代谢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故事二则》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选编这两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2)“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故事二则》说课稿+优质教案

27 《故事二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故事二则》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编了两则故事。《扁鹊治病》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病死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纪昌学射》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的故事。飞卫告诉纪昌要先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用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二是“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练起,同时,还要有恒心和毅力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简单复述这两个故事。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寓言教学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的核心,我将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简单复述这两个故事作为教学的重点,感受人物形象,明白故事的道理作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提纲挈领法。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两则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品读感悟,实现对故事内容及道理的准确感知。质疑导学法,我精心提炼一些问题,让学生作为探讨交流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故事,感受故事蕴含的深刻主旨,受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自主探究与交流延伸相结合学习法。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感知故事内容,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断深化对故事内涵的体会,再将从课文中获得的感悟延伸到生活中,想象带入,想象与故事角色对话,从而得出启示,感悟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寓言故事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课题。 (二)读故事《扁鹊治病》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通过抽读,检查朗读情况。 学生整体感知: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抓住主要人物和故事结果,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 引导抓住故事发展的顺序把握故事内容。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完成表格。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