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与地区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差 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 工的对象产品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能生产。 (2)作为协议性分工的商品,应该是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 商品。 (3)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X或Y商品的利益差别不大。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英、葡两国劳动分工后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呢绒 200 200 酒
按1:1的比例进行交换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呢绒 100 100 酒 100 100
两国分工都得到了利益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一 个 例 证
产 品
分 工 前
英国
葡萄牙
90人劳动1年 生产1个单位 80人劳动1年 生产1个单位
合计
2单位 2单位 2.2单位
呢 100人劳动1年 绒 生产1个单位 酒 120人劳动1年 生产1个单位 呢 220人劳动1年 绒 生产2.2单位 酒
分 工 后
170人劳动1年 生产2.125单位
2.125单位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Hale Waihona Puke Baidu素
一、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 二、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因素 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五、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 六、推动或阻碍国际分工:经济贸易政策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三)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战前)
第二次科技革命
◆宗主国与殖民地间之间
国际分工新体系
◆工业国同农业国之间
◆发达国家不同工业部门之间
国际分工的特点
◆广大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 的片面经济 ◆分工中心由英国变为数家 ◆世界各国经济贸易联系加强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分工 的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分工(当代国 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贸易模式图示
发展中国家 净出口 发达国家
0
净进口
创新国 创新阶段 图 2-1 成熟阶段 标准化阶段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⑴地理环境的不同 ⑵喜爱偏好的差异 ⑶收入水平的差距
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不同
第二章
国际分工
教学目的要求、难点、重点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和发展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五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思考题
教学目的要求、难点、重点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 际分工产生与发展变化的 一般规律,认识国际分工 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掌握国际分工中的主要形 式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 各种因素;掌握西方学者 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 及其发展的趋势。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Wassly .W. Leontief
(一)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的提出 (二)解释
1. 劳动熟练说 Skilled Labor Theory
2.人力资本说 Human Capital Theory
3. 技术术差距说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Cap


难点
比较成本说,要素禀赋说,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产业 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 势理论。


重点
国际分工的形式,战后国 际分工的特点,影响国际 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 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产业内贸易贸易指数
分工后两国所费劳动人数较分工前并未增加,但酒从2单位增加 到2.125单位,增加了0.125;而毛呢从2单位增加到2.2 ,增加 了0.2单位,葡英两国进行交换,均属有利可图。


1、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未能揭示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真 正原因。 3、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忽略了比较 优势的动态演化。 4、假定与实际脱离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价格差异
国际贸易
林德(瑞典) 两国的需求偏好一致,他们之间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需求偏好是贸易的基础,而决定的因素是人均收 入。
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 波特(Michael Port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1、《竞争战略(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2、《竞争优势》(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3、《国家竞争优势》(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分工。
基本思想:每个国家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
业化生产,出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 那些在生产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按照各自有利条件( 绝对成本低)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4、需求偏好差异
5、要素密集性逆转
6、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新国际贸易理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产 品 周 期 理 论
需 求 偏 好 理 论
竞 争 优 势 理 论
分协 工议 原性 理国 际
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一 个 例 证
英、葡两国的生产可能性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劳动力 100 100 呢绒 100 80
呢绒的生产成本: 英国=100/100=1 酒 葡萄牙=100/80=1.25 90 酒的生产成本: 英=100/90=1.11 100 葡萄牙=100/100=1
英国呢绒的生产有绝对优势, 葡萄牙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 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 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 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
钻石系统
机遇
企业战略和组织
生产要素
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
政府
与传统的比较优势政府比较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具有如下特点
⑴前提不同 ⑷性质不同 ⑵角度不同 ⑸原因不同 ⑶范围不同 ⑹密切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马克思反对 抽象地研究 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来源于 产业革命
三、初级阶段的 形式与形成因素
四、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的二重性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Heckscher-Ohlin Theorem)
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
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 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 世界市场的基础。
作用:1、发挥优势。2、取得规模经济。
3、导致竞争激烈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6世纪末— 18世纪中叶)
工 场 手 工 业 的 发 展
资 本 主 义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分工形式: 宗主国与民地间的分工 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
评价:1、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1)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3)比较成本差异。 (4)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 格比例。 (5)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 求比例。 (6)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 础。


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 会导致两个国家的工人取 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 获得同样的利息和地租。 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 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使 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 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 产的外国产品,使本国这 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 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
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国际分工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当代贸易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 规模经济 产品周期 产业内贸易等
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代表著作《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年)又 名《国富论》。
背景: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财富的积累必须是提高


B=1.0-∣X-M∣/(X+M)
其中:X出口量、 M为进口量。

产品周期理论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
1、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
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产品标准化期
2、三个时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1)产品创新时期 技术密集型产品, 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 (2)产品成熟时期 资本密集型产品,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第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跨 国 公 司 的 发 展
殖 民 体 系 的 瓦 解
资 本 和 生 产 的 国 际 化
经 济 一 体 化 趋 势 加

市 场 经 济 是 基 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 特点
(一)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 (二)各国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产业内分工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分工 (四)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和 公司内分工趋势在加强 (五)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六)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七)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八)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假设:6个条件
狭义 主要内容: 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广义 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和要素价格均等化
基本思想: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的该
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 量使用的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丰 裕程度决定的。
垂直型分工
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水平型分工 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混合型分工 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协议型分工 Agreement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评价
⑴发展了传统贸易理论对于在要素基础上形成的优势的静态观点, 突破了就单项因素或其简单组合为出发点来展开政府分析的不足。 ⑵强调国内因素对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国家在 决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1.代表人物:日本小岛清《对外贸易论》 2.说明成本递减下进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与方法。 3. 达成协议的条件:
《 国 家 竞 争 优 势 》
1、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是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 的有机整体。既探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又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 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波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菱形模型中. (The diamondof national advantage)。 • 这四个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及组织 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