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知识点整理

IPv6知识点整理
IPv6知识点整理

RFC:(Request for Comments)意即“请求注解”,包含了关于Internet的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字资料。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即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又叫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成立于1985年底。

NGI是Next Generation Internet,下一代互联网。ND:邻居发现协议。IPSec协议即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第六版即ICMPv6(ICMP for IPv6)是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在IPv6协议下的新版本。

RFC:请求注释request for comment IPng:所有有关下一代网络协议的总称。

IPv4存在问题:地址空间匮乏;存在网络安全隐患;不提供服务质量保证;IP地址配置复杂;缺少移动性支持。

IPv4与IPv6数据包包头比较:简化字段;扩充地址位数;IPv4数据包长度可变,IPv6不可变

地址表示方式:冒号分16进制;压缩模式;内嵌IPv4地址的IPv6地址格式。任播和单播共用IPv6地址p57

IPv6地址分类:单播地址;任播地址;多播地址。(任播地址是从单播地址空间中每个划分出来的)

任播地址不能作为一个IPv6数据包的源地址;一个任播地址不能分配给一个主机,只能分配给路由器。

取消广播地址的原因:用多播地址取代广播地址实现的功能,广播可能会为网络性能设置障碍。P51

ICMPv6与ICMPv4的比较:ICMPv6支持Mobile IPv6协议;IPv6中引入了邻居发现(ND)协议,使用ICMPv6报文确定同一个链路上的邻居的链路层地址、发现路由器、随时跟踪哪些邻居是可连接的,以及检测更改的链路层地址;原来IPv4的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功能被加到ICMPv6中;ARP与RARP功能被加入到ICMPv6中了。

ICMPv6报文格式及其内容:差错报文:目标不可达,数据包过长,超时,参数问题。如traceroute 信息报文:回送请求报文,回送应答报文。如ping命令

ICMPv6差错报文功能:该报文是由目标或中间路由器发送的,用于报告在转发或传送IPv6数据包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因为该报文的8位类型字段中的最高位都为0,所以该报文的类型字段的有效范围是0~127。

ICMPv6信息报文功能:该报文提供了简单的诊断功能,来协助发现和处理故障。包括回送请求报文和回送应答报文,后面将作详细介绍。另外,还有一些ICMPv6信息报文是在邻居发现和多播侦听发现中使用。

邻居发现(ND)协议的组成:路由请求报文;路由通告报文;邻居请求报文;邻居通告消息报文;重定向报文。

IPv6路由协议:基于距离向量:RIPng(RIP Next Generation)协议;

基于链路状态:OSPFv3(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协议,IS-IS协议;

基于路径向量: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协议,IDRPv2(Inter-Domain Routing Protocol)协议;

IPSec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协议:AH/ESP(Authentication Header/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安全协议和IKE(Internet Key Exchange)密钥交换协议。

IPSec提供的安全服务包括:数据源认证、无连接机密性、抗重播攻击和有限的数据流机密性保护功能,可以对运行在IP层之上的任何协议起到保护作用,如TCP、UDP和ICMP。

IP QoS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基于资源预留:网络资源按照某个业务的QoS要求进行分配,制定资源管理策略。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提出的综合服务(Integrated Services,IntServ)体系结构便是基于这种策略,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RSVP)是其核心部分。

基于优先级:网络边界节点对业务流进行分类、整形、标记。核心节点按照资源管理策略分配资源,对QoS要求高的业务给以优先处理。IETF提出的区分服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s,DiffServ)便是基于这种策略

IETF已经提出了几种IP QoS模型和机制,主要有:

综合服务和资源预留协议IntServ/RSVP:以RSVP信令向网络提出业务流传输规格(Flowspec),并建立和拆除传输路径上的业务流状态。主机和路由器节点建立和保持业务流状态信息。尽管RSVP经常用于单个流,但也用于聚流的资源预留。

区分服务:在区分服务网络中,边界路由器根据用户的流规格(stream profile)将用户流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再聚合成流聚集,聚集信息存放在IP包头的DS标记域,称为DS标记(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DSCP)。内部节点则根据DSCP提供不同质量的调度转发服务。

多协议标记交换(MultiProtocol Lable Switch,MPLS):根据分组头的标记,通过网络路径控制来提供流聚集的带宽管理

子网带宽管理(Subnet Bandwidth Management,SBM):负责OSI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的分类和优先级排列,同IEEE 802网络进行共享和交换。

移动主机(MobileHost):移动IP协议中每个移动主机在家乡链路(HomeLink)上有一个唯一的家乡地址,当它漫游到外地网络时,将获得一个临时的转交地址(CareOf Address)。移动主机可以将接入Internet的位置从一条链路切换到另一条链路上,仍保持正在进行的通信。家乡代理(HomeAgent):是一台与移动主机家乡网络相连的路由器,也称归属代理。当移动主机位置切换时,HA负责维护移动主机当前位置信息,处理和响应移动主机注册请求消息。

外地代理(ForeignAgent):是移动主机所在外地链路上的一台路由器。一方面为移动主机提供转交地址,帮助移动主机将转交地址通知

家乡代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转发来自家乡代理的数据包。FA还可以作为连在外地链路上移动主机的缺省路由器(DefaultRouter)。

永久地址(Permanent address): 可用于和移动节点联系的在家乡网络中的地址。

转交地址(Care-ofaddress):移动节点在所访问网络中的地址。

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异同:转交地址的确定:移动IPv4:采用代理搜索的方式判断节点是否连在外地链路上,是否切换了链路,如果在外地链路上则可得到一个转交地址;移动IPv6:利用ICMPv6路由器搜索确定自己的位置,当在外地链路上时得到一个转交地址。转交地址的通告:移动IPv4:移动节点将它的转交地址通知家乡代理,进行注册;移动IPv6:移动节点将它的转交地址通知家乡代理,如果可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性,移动节点则同时将它的转交地址布告给几个通信伙伴。数据包的选路:1.通信伙伴向移动节点发送数据包,移动IPv4:数据包被送往移动节点的家乡链路,即移动节点的家乡代理。家乡代理截获这些数据包之后,通过隧道向每一个转交地址发送一个数据包的拷贝。在每一个转交地址上,原始数据包从隧道中取出拆封后送往移动节点。移动IPv6:如果通信节点不知道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那么它就像移动IPv4那样,向移动节点发送数据包。知道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的通信节点可以利用IPv6选路报头直接将数据包发送给移动节点,这些包不需要经过移动节点的家乡代理,它们将经过从始发点到移动节点的一条优化路由。2.移动节点向通信伙伴发送数据包,移动IPv4和移动IPv6移动节点一样,采用特殊的机制将数据包送出,并被直接路由到通信伙伴(目的地)。过渡技术中成熟的技术包括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协议翻译(NAT-PT)三种。

双协议栈是指在单个节点同时支持IPv4和IPv6两种协议栈。

在现有的IPv4的网络中出现了许多的IPv6网络孤岛,这些IPv6网络需要通过IPv4 骨干网络相连。为使这些“IPv6孤岛”可以互通,必须使用隧道技术。

根据封装/解封装操作发生位置的不同,隧道可以分为四种:路由到路由;主机到路由;主机到主机;路由到主机

根据建立方式的不同,隧道又可以分为两种:手工配置的隧道;自动配置的隧道。

NAT-PT是一种纯IPv6节点和IPv4节点间的互通方式,所有包括地址、协议在内的转换工作都由网络设备来完成。支持NAT-PT的网关路由器应具有IPv4地址池,在从IPv6向IPv4域中转发包时使用,地址池中的地址是用来转换IPv6报文中的源地址的。

创新应用涌现是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多种类信息终端的网络连接-------求有广泛的地址空间;高清晰网络电视等多媒体应用-------要求有更高的带宽质量保证;分布式存储等P2P网络应用--=-----要求有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生产环境监控等工业控制------------要求实时可靠的服务质量保证;电子购物等网络服务商业行为------要求可信可管理的安全技术手段

两个有名的实验网:6None和6REN

IPv6的特点:地址空间的增加;简化了IPv6的报文头;对扩展和选项的支持作了改进;对流的支持;身份验证和保密

网络安全防御技术:1. 主动防御技术:数据加密;身份鉴别;存取控制;权限设置;虚拟专用网络

2. 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扫描器;;口令验证;审计跟踪;物理保护及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1. 被动攻击: 截获2. 主动攻击: 中断、篡改、伪造

TCP/IP协议体系结构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IP地址假冒;源路由攻击;网络窃听。

IKE主要由三项任务:为端点间的认证提供方法、建立新的IPSec连接和管理现有连接。

IKE跟踪连接的方法是给每个连接分配一组安全联盟(Security Association,SA)。

NGI的应用前景:互联网新应用:大规模点到点的多媒体通信;无线/移动应用:智能交通与定位应用;计算网格和数据网格:大规模科学计算与协同服务;大规模视频会议、高清晰度电视;环境监测、地震监测;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远程医疗

P2P网络应用系统:网络存储;P2P流媒体系统;P2P 互联网IP电话系统;P2P Web服务协作应用;P2P即时通信系统

NGI的研究热点:Ad-hoc WiFi 无线网络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基于IPv6的传感器网应用领域;

WSN的丰富内涵将充分挖掘;随着人体变成联机在线;各种互联网设备的有机整合-----------将会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IPv6无线家庭网络;高清晰度IPTV的应用普及;汽车内嵌入式IPv6互联网;未来的网格技术;Grid和其它重要技术相融合(P2P、Webservice、CSCW、Internet2)

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第一类:情节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 (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 (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4、情节的特点 ⑴对情节安排的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5、分析情节的作用: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第二类人物形象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或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XX是一个……的人(点明身分)。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⒈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

高考英语100个高频知识点梳理

高考英语100个高频知识点梳理 1、名词的单复数 规则变化+s/es、不规则变化(mouse-mice)、单复数同形、同一词在不同意义下有可能可数有可能不可数 2、名词所有格 ‘s(表示有生命:Lily’s desk)、of所有格(表示无生命the window of the room)3、名词修饰语 只修饰可数名词(each、every、a great many)、只修饰不可数名词(little、 a little、alarge amount of)、都可以修饰(some、alot of、plenty of) 4、不定冠词(a/an单数不特指);定冠词(the/this/that/these/those表特定) 5、such的用法 such作限定词和all,no,any,some,other,anther等词连用时,such放后面。 如果such修饰单数可数名词,且与不定冠词连用时需置于其前;such前有no 时不用冠词。 6、so的用法 在believe,think,expect,suppose等词后用so代替前文提出的观点 在肯定句中表示与上文相同的情况,如:So do I. 7、all和both的用法

all三者或三者以上全部都,both二者都。all指整体或抽象事物时当做单数,指人时当做复数。both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8、many修饰或替代可数名词,much修饰或替代不可数名词 many a 许多(谓语动词用单数) a good/greatmany很多 as many as/asmuch as一样多、差不多 9、little几乎没有,修饰不可数名词 a little有一点,修饰不可数名词 few几乎没有,修饰可数名词 a few有一点,修饰可数名词 10、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 原级比较:…is as good asmine. 表示少于或超过另一方:fewer than, morethan 易混淆短语:as well as也…既… as far as就…而言 11、比较级常见错误:用much表强调时的误用 She looks moreyounger than I.(×) She looks muchyounger than I.(√) 12、介词短语重点 except for除了

高中信息科技会考总复习知识点整理后

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 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2.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物质、能源。 3.常用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 4.信息载体:在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是信息赖以附载的物质基础。 5.信息的主要特征:普遍性、依附性、价值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6.信息处理的工具:算盘、电报、电话、计算机等。计算机是常见的信息处理工 具。 7.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指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发布。 8.信息处理的一般要求:信息的获取要全面、信息的加工要准确、信息的表达要 规范、信息的传输要安全。 9.计算机作为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的特征:高速、自动、准确。 10.信息技术:简称IT,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 职工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11.常见的代替人的信息功能的信息技术有:感测与识别技术、计算与智能技术、 通信技术、存储技术、控制与显示技术。 12.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 心、以通信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1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 14.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1)语言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表达质量和利用效率。

(2)文字的发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类可以跨越时间、地域传递和交流信息。 (3)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有了可靠的保障,使信息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可能,为人类的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使得人们在传递信息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使传播信息的途径、载体、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越,使信息交流迈进了一个新的纪元。 (5)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电子计算机的运用是本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一个重要标志。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二个重要标志。 15.B与b:一个字节(Byte,简写为B)由8个二进制位(bit,简写为b)构成。(1)1B=8bit (2)计算机存储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 16.数码:一组用来表示某种数制的符号。 (1)二进制的数码是:0,1 (2)十进制的数码是:0,1,2,3,4,5,6,7,8,9 (3)十六进制的数码是:0,1,2,3,4,5,6,7,8,9,A,B,C,D,E,F 17.基数:数制所使用的数码个数。 (1)二进制的基数是:2 (2)十进制的基数是:10 (3)十六进制的基数是:16 18.位权:数码在不同位置上的倍率值。 (1)二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23,22,21,20 (2)十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103,102,101,100 (3)十六进制数的位权从左向右依次是:……163,162,161,160 19.进位法则:二进制的进位原则是“逢二进一”。 20.数制转换:二进制转十进制:“按权相加”;十进制转二进制:“除2倒取余”。 21.编码:建立数据与代码间的对应关系,需要有统一的规则,这种规则称为“编 码”。

比的知识点整理

【求几个数的连比方法】求几个数的连比的方法,如 已知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6,乙数与丙数的比是8∶7,求甲乙丙三个数的连比。 解题时,可先把两个比排列成右面竖式的形式,再在两个空位上填入左边或右边相邻的数(为了与比的项相区别,用括号括起来),然后将每一竖行的两个数相乘,就得出了甲乙丙这三个数的连比。如果这个连比中各个项都含有除1以外的公约数,就用公约数去除各个项,直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为止,从而将这一连比化简。 【求比的未知项的方法】求比的未知项的方法比较简单:(1)未知项x为前项,则x=后项×比值;(2)未知项x为后项,则x=前项÷比值。 【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解比例的方法也比较简单: (1)若未知数x为其中的一个外项,则 (2)若未知数x为其中的一个内项,则 比和比例

比的概念是借助于除法的概念建立的。 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5÷6可记作5∶6 两个数的比叫做单比,两个以上的数的比叫做连比。例如a∶b∶c。连比中的“∶”不能用“÷”代替,不能把连比看成连除。把两个比化为连比,关键是使第一个比的后项等于第二个比的前项,方法是把这两项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例如, 甲∶乙=5∶6,乙∶丙=4∶3, 因为[6,4]=12,所以 5∶6=10∶12,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 例1 已知3∶(x-1)=7∶9,求x。 解:7×(x-1)=3×9, x-1=3×9÷7,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21:7 其中21是前项,7是后项,3为这个比的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比的后项不能是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来源:学。科。网Z。X。X。K]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算法 1、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2、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1)可行性;(2)确定性(3)有穷性(4)拥有足够的情报。 3、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4、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5、基本运算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6、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7、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8、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9、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10、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1、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3、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1、线性表是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2、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2)有且只有一个终端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端结点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结点个数n称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3、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的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4、顺序表的运算:插入、删除。 栈和队列 1、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栈按照“先进后出”(FILO)或“后进先出”(LIFO)组织数据,栈具有记忆作用。用top表示栈顶位置,用bottom 表示栈底。 2、栈的基本运算:(1)插入元素称为入栈运算;(2)删除元素称为退栈运算;(3)读栈顶元素是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此时指针无变化。 3、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Rear指针指向队尾,front 指针指向队头。 4、队列是“先进行出”(FIFO)或“后进后出”(LILO)的线性表。 线性链表

信息科技知识点整理

一、信息的基本知识 1.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用来描述各种事物的特征、变化及相互关系的数据所表达的内容。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 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广义的信息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他们的运动状态的反映。 通俗的说,信息就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存在和运动所能发出的各种信号和消息。 2.信息的作用 ?近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1948年):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 3.信息的特征 ?(1)信息的传载性:(信息与信息载体的联系和区别) 信息的传载性是指信息可以传递,并且在传递中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通常,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都是信息的载体,用于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的物质也是信息的载体。 (2)信息的共享性 (3)信息的可处理性 (4)信息的时效性 4.信息的处理过程 ?人们把获取原始信息,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的过程统称为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表达、传播、转换和使用。 ?获取→存储→加工→表达 5.常见的信息技术 ?感测技术: 就是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提取、识别或检测并能通过一定的 计算方式显示计量结果。比如:电子温度计、人脸或指纹识别系统、OCR等。 ?通信技术: 就是传递信息的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从空间一点到另一点的快速、 可靠和安全的转移,是整个信息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 ?计算技术: 就是处理信息的技术,它包括对信息的编码、运算、判断等。 ?控制技术: 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逻辑判断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并对操作对象实施控 制的技术。 6.信息科技的发展及影响 ?计算机发展历经四代: 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正向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等诸多方向发展。 7.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影响。 ?(1)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信息技术促进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 (3)信息技术加快贸易电子化 (4)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比和比例知识点归纳

比和比例知识点归纳 1、比的意义和性质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9 : 6 = 1.5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习题: 一、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比的基本性质和商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3、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这时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4、比的前项乘5,后项除以1/5,比值不变。() 5、男生比女生多2/5,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7:5. () 6、“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与“宽与长的比”,意义相同,结果表达不同。() 7、2/5既可以看做分数,也可以看做是比。() 二、应用题。 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30天完成。 (1)写出甲、乙两队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 (2)写出甲、乙两队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2.育才小学参加运动会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3,其中女生72人。那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食品店有白糖和红糖共360千克,红糖的质量是白糖的。红糖和白糖各有多少千克 4.甲、乙两个车间的平均人数是162人,两车间的人数比是5∶7。甲、乙两车间各有多少人 5.有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00米,它的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 6.建筑用混凝土是由水泥、沙、石子按5∶4∶3搅拌而成,某公司建住宅楼需混凝土2400吨,需水泥、沙、石子各多少吨 外项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9 :6 = 3 : 2 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3、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 一、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叙述手法包括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叙述方式(倒叙、顺序、插叙、补叙、平叙);结构手法包括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例题1:(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侧重叙述手法)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例题2:《怀念战队》: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①场景的设置。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 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 ②对比手法。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

二、人物手法 塑造人物的手法,分为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直接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等;间接描写有环境衬托、人物衬托、物象衬托。 例题:(2019全国卷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外貌描写(肖像),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语言描写,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三、环境手法 环境手法分为描写技巧和描写角度:描写技巧有白描和工笔、以动衬静、虚实、点面、修辞等;描写角度有绘形绘声绘色、移步换景、远近高低等。 例题:三维设计《除夕雪》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1. 比喻,将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刚出笼的白面馒头; 2.以动衬静,用“咔擦”一声,枝桠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的落地声衬托除夕夜的静寂; 3.绘形绘声绘色,白雪覆盖的山写出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的写出了雪的形状和声音。 四、语言特色 1.词语(叠词、动词形容词、文言词、成语) 2.句式(长短句、整散句) 3.修辞

(完整版)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整理

2020《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整理 /1.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明。 /3.几个“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4.毛泽东重要著作: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的著作是《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把建设这样的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5.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6.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指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7.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8.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 ?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9.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 ?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信息技术学考知识点详解整理

2013年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 第一单元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包含的意义。 信息的特征:①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依附性) ②信息是可以加工处理的-—-—-—-—-———-——-———-——---——-—-————(可加工性) ③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留和传播。——---—-—(可存储性) ④信息具有传递性和共享性—--——————--—-——-———---—-————-—-- (可共享性) ⑤信息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 2.二进制与十进制、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正整数位)(注:在考试中可使用计算机转换) a.计算机中的信息都是以二进制的信息存储的。 b.二进制代码的特征:二进制数只由“0”与“1”两个数字组成,运算规则为“逢二进一”. c.数字后面加B表示二进制,D表示十进制,H表示十六进制 d.N个二进制位能最多表示2n个不同的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 ①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按权展开相加法 如(1101)2=1×23+1×22+0×21+1×20=8+4+0+1=13 ②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二倒取余法 如173D=( 10101101 )B 方法如下:最后的余数从下往上取. ③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从二进制的低位开始,每四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十六进制数.反之,每一位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四位二进制数. 3.ASCII码和汉字编码 错误!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中使用最广的是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标准的ASCII码用一个字节中的7个位来表示,可以表示128种编码,其中数字、字母是按顺序依次排列的。(ASCII码表可参看书P6)。 ○,2汉字编码:汉字在计算机内也是以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 汉字的编码有输入码(智能、五笔等)、交换码、处理码、字型码。 其中交换码又称为区位码. 常见汉字编码有:GB2312(使用2个字节编码,包括一级汉字常用字和二级汉字非常用字) 错误!.用UltraEdit或WinHex工具软件观察十六进制内码: 一个ASCII码只占1个字节,〈80H 一个汉字编码占2个字节。〉=80H

小学六年级比与比例知识点梳理

复习课:比和比例 知识点三:求比值和化简比 1、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 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 例关系。正比例的关系式: k x y =(一定) 2、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 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关系式:k xy =(一定) 3、 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一找二看三判断 (1) 找变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 看定量,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3) 判断: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如果商和积都不是定量, 就不成比例

知识点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 按比例分配问题 (1)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分配成几部分,求每个部分数量各是多少的 应用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 解题方法 一般方法:把比转化成为分数,用分数方法解答,即先求出总分数,然后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的解题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的量是多少 归一法:把比看做分得的分数,先求出各部分的总分数,然后再用“总量÷总份数=平均每份的量(归一)”,再用“一份的量?各部分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用比例知识解答:首先设未知量为。再根据题中“已知比等于相对应的量的比”作为等量关系式列出含有x 的比例式,再解比例求出x 。 2、 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2)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式;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式。(3)解比例式。设未知数为x ,并代入等量关系式,得正比例式或反比例式。(4)解比例。(5)检验并写出答语。 精讲典型题 例题1 (1)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4天,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和乙的工作效率比是(): () (2) 把2米:4厘米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 例题2 汉江码头第一货场有750吨货物,分给两个运输队运到另一货场。甲队有载重6吨的汽车6辆,乙队有载重8吨的汽车3量,按两个队的运输能力分配,甲、乙两队各应运货多少吨? 巧练考点题 1. 请你填一填 (1)2.1:0.9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 (2)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乙和的() (3)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比值是1.5,这个比是() (4)4.5与它的倒数的比是() (5)()÷24= 8 3 =24:()=()% (6)如果a ?7=b ÷2(a 、b 都不为0),那么a :b =():() (7)除数、被除数的比是1:3,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35,被除数是() (8)一汽车工人加工一批零件,如下表

小说阅读考点总结

小说阅读考点总结 一、关键词: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二、具体考查角度: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 5.分析写作技巧; 6.品味语言特色。 一、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 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 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 与技巧概览 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 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 ④语言辞格: 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 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 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 特别注意:散文中的衬托(尤其是反衬)手法。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常见题型 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

信息技术(学考)必背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必背重要知识点】 认真背完,考到高分很容易! 信息基础重要考点 1、信息与载体区分:文字、图像、声音都为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例如:文字里面所表达得意思才 是信息,而文字本身并不是信息。) 2、收藏夹用于收藏网址(保存网址),但不能保存网页内容。 3、理解Word中查找替换(文章中某个词语替换成另一个)、自动更正(输入时,更正打字错误)、批注(对 词句的注释)、修订(插入和删除两种修订形式)等功能。 4、Excel表处理:①公式必须“=”开头,乘号要用“*”代替。②知道绝对引用“$”。 5、Excel常用函数:求和(Sum),求平均值(Average)。最大值max,最小值min。例如:=sum(A1:A5), 不连续区域逗号分隔,=sum(A1:A5,C1:C5)。 6、排序注意区分有标题和无标题排序,排序数据区域必须连续,一般选择所有列。掌握图表数据区域判 断,通过X轴、图例及图形三者确定数据区域。 7、OCR(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的功能是识别图片中的文字。详见相关专题。 8、ACCESS数据库文件格式为:accdb。一张数据表中各个记录(每行)的字段个数是相等的,在同一字段 (同列)内的数据属性(类型)是相同的。 9、①数据表自动编号字段的数据为不一定是连续的,因为删除记录后该字段编号就不连续了!用过的编 号不会再出现,即使已经删除。②数字类型字段只能输入数字。文本类型字段可以输入数字,也可以 输入中英文字符。 10、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实现把邮件从发件人那里送到收件人的邮箱服务器中。 11、电子邮局接受协议(POP3),将电子信箱(邮件服务器)中的电子邮件读到本地计算机上。 12、网页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进行相互链接访问。一个超链接只能指向一个目标,一张网页可以 有多个超链接,超链接的可以链接到一张网页、一张图片等。 13、网页文件是由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进行描述的。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记事本也可以对网 页代码进行编辑。 14、网页文件本质是文本文件,网页文件里面只存储图片视频的链接地址,并不存储图片视频。在网页服 务器上,网页文件和图片视频素材分别独立存储。 算法程序部分重要考点 1、一个算法可以没有输入,但必须要有输出。 2、Chr()、Str()、Mid()三个函数的计算结果为字符串型,结果要加双 引号。 3、Int()和Fix()函数区别:正数两者一样,负数有区别。 Int(-2.1)=-3,Fix(-2.1)=-2 4、事件名和事件处理过程名区分:常见事件有Click、DblClick、Load、Change。事件处理过程名格式为: 对象名_事件名,例如Command1_Click 5、区分赋值语句和相等判断关系语句。IF和Do While 后面的等号表示判断,而不是赋值,例如: IF a = 3 Then …… 4、VB语句详见相关专题。 多媒体概念重要考点 1、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交互性、集成性、实时性。①多媒体作品上有按钮、超链接等体现交互性。②多 媒体作品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至少两种)体现集成性③实时性主要体现在“快”,能够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2、多媒体作品设计的一般过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脚本编写。(1)需求分析包括应用需求分析和创 作需求分析。应用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等;创作需求分析包括主题思想、结构类型、作品内容、设施要求、发布方式等。(2)规划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 3、脚本编写的一般过程是:先制定脚本大纲,然后编写文字脚本,再编写制作脚本,最后根据脚本中要 用到的媒体元素,予以分类登录和汇总。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比和比的应用知识点整理

比和比的应用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知识点比较多,不过“比”还算好理解,学习节时 需和分数除法联系起来。除外我们还要明白“比”的意义和 实际运用,平时多做练习。本节有配套免费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 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 商,叫做比值。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 法中的 除数,除数不能为0。 例如 15 : 10 = 15÷10= 23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 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 ∶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路程÷速度=时间。 4、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5、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有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是一个结果,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 式。例如3:2也可以写成3 2 ,仍读作“3:2”。 7、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8、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9、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注: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最新

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总结(河南)

第一部分声学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三、噪音的产生和危害 1.妨碍人们生活起干扰作用的都是噪声。 2.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减弱噪音。 四、声音的应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声呐、倒车雷达、超声导盲仪。 2.传递能量:粉碎“结实”,超声波清洗。 第二部分光学 一、光的传播 1.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真空中光速最快c=3×108m/s,空气中近似看做相等。水中和玻璃中较慢。 二、光的反射 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平面镜成像 1.等大、虚像。上下相同,左右相反。 2.物体远离、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像离镜面距离跟着增大、缩小。 3.注意对称点在作图中的应用。 四、光的折射 1.空气中的角度最大。 2.垂直入射,不偏转。 五、透镜及其应用 1.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2.照相机,物体距透镜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 3.投影仪,物体距透镜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 4.放大镜,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

5.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6.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实像。 7.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 镜矫正。 第三部分热学 一、熔化(固体变液体)和凝固(液体变固体)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1.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晶体有固定的熔沸点。 3.晶体熔化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不变。晶体凝固放热,内能减小,温度不 变。 二、汽化(液体变气体)和液化(气体变液体)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1.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在任何温度都可进行,速度随液体表面积,表 面空气流速,温度增大而增大。沸腾需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是剧烈汽化过程,沸点会随气压增大而升高。 三、升华(固体变气体)和凝华(气体变固体)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四、热现象综合 1.云(液化)、霜(凝华)、露(液化)、雾(液化)、雨(液化、熔化)、雪 (凝华)、雹(凝固) 2.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水珠。 五、分子热运动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六、内能及其改变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 能。 2.内能的改变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分子的平均动能和温度有关,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 七、比热容 = cmΔt 八、热机 1.工作原理:燃料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再通过做功转化为机械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