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NBT47013修改.doc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NBT47013修改.doc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NBT47013修改.doc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特种设备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特种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

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他非铁磁性材料的检

测。

与特种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磁粉检测要求,也可参照本

规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

适用于本部分。

NB/T4701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50235-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11533-1989标准对数视力表

JB/T6063-1992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

JB/T6065-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

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

3、一般要求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公司培训,掌握焊接基本知识和焊接缺陷种类,并经考核合格,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磁粉检测人员

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小数记录值为 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 的规定。并 1 年检查 1 次,不得有色盲。

3.2磁粉检测程序

a)预处理;

b)磁化;

版本: 2014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c)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d)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e)缺陷评级;

f)退磁;

g)后处理。

3.3磁粉检测设备

3.3.1设备

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 的规定。

3.3.2提升力修改号: 0

页次:第 2 页共 10 页

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有45N 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 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 118N 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部隙为0.5mm)。

3.3.3辅助器材

一般应包括下列器材:

a)磁场强度计;

b)A1型、 C 型试片、标准试块和磁场指示器;

c)2-10 倍放大镜;

d)白光照度计。

3.4磁粉、载体及磁悬液

3.4.1磁粉

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 的规定。

3.4.2载体

湿法应采用水或煤油等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媒介。

以水为载体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

3.4.3磁悬液

a)以磁膏配制时可按生产厂家推荐比例加水配制。使用前应对配制磁悬液进行充分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页次:第 3 页共 10 页的搅拌。

b)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

定。一般情况下,非荧光磁粉配制浓度为 10-25g/L 。沉淀浓度(含固体量)为

1.2~

2.4mL/100mL。

3.5标准试件

3.5.1标准试片

3.5.1.1标准试片主要用于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

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标准试片有 A 1型、C 型等。其规格尺寸和图形见表1。

类型A 1 型

表 1标准试片的类型、规格和图形

规格:缺陷槽深 /试片厚度,μ m图形和尺寸,mm

A 1 -7/50

A 1-15/50

A 1-30/50

A 1-15/100

A 1-30/100

A 1-60/100

分割线C-8/50

C

人工缺陷型

C-15/50

3.5.1.2磁粉检测时一般应选用 A 1-30/100 型标准试片。当检测焊缝坡口等狭小部位,由于尺寸关系, A 1型标准试片使用不便时,一般可选用C-15/50 型标准试片。

3.5.1.3标准试片使用方法

a)标准试片适用于连续磁化法,使用时,应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为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可用透明胶带将其平整粘贴在被检面上,并注意胶带不能覆盖试片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页次:第 4 页共 10 页上的人工缺陷。

b)标准试片表面有锈蚀、褶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3.5.2磁场指示器

磁场指示器是一种用于表示被检工件表面磁场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

正确的一种粗略的校验工具,但不能作为磁场强度及其分布的定量指示。

3.6磁化电流类型

磁粉检测常用的电流类型有:交流、整流电流(全波整流、半波整流)和直流。

3.7磁化方向

磁化方向包括纵向磁化、周向磁化和复合磁化等。

3.7.1纵向磁化

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垂直或夹角大于或等于45°的缺陷时,应使用纵向磁化方法。纵向磁化可用磁轭法获得。

3.7.2 周向磁化

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平行或夹角小于45°的缺陷时,应使用周向磁化方法。可通过轴向通电法、触头法、中心导体法获得。

3.7.3 复合磁化

复合磁化包括交叉磁轭法等多种方法。

3.7.4 焊接接头的典型磁化方法见下表2,表 3

表 2磁轭法的典型磁化方法

L1 ≥75mm L≥ 75mm

L ≥75mm L2 ≥75mm

b≤L/2

b≤ L/2 b1≤ L1/2

β≈ 90°

b2≤ L2/2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页次:第 5 页共 10 页

表 3交叉磁轭法的典型磁化方法

垂直焊缝检测平行焊缝检测

3.8磁化规范

3.8.1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a)利用材料的磁特性曲线,确定合适的磁场强度。

b)用磁场强度计测量施加在工件表面的切线磁场强度。连续法检测时应达到

2.4kA/m~4.8kA/m 。

c)用标准试片(块)来确定磁场强度是否合适。

3.8.2磁轭法

3.8.2.1磁轭的磁极间距应控制在75mm~200mm 之间。检测的有效区域为两极连线两侧各 50mm 的范围内,磁化区域每次应有不少于15mm 的重叠。

3.8.2.2采用磁轭法磁化工件时,其磁化电流应根据标准试片实测结果来选择;如果采

用固定式磁轭磁化工件时,应根据标准试片实测结果来校验灵敏度是否满足要求。

3.8.3交叉磁轭法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页次:第 6 页共 10 页3.8.3.1在进行特种设备磁粉检测时,使用交叉磁轭探伤仪应随时注意各磁极与工件表

面之间应尽量贴合,最大间隙不应超过 1.5mm。否则应停止使用,以避免产生漏检。3.8.3.2采用交叉磁轭检测时,至少应有118N 的提升力或根据标准试片,实测结果来校验灵敏度是否满足要求。

3.9质量控制

磁粉检测用设备、仪表及材料应定期校验。

3.9.1综合性能试验

每天检测工作开始前,用标准试片检验磁粉检测设备及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

(系统灵敏度)。

3.9.2磁悬液浓度测定

对于新配制的磁悬液应符合 3.4.3 的要求。

3.9.3磁悬液润湿性能检验

检测前,应进行磁悬液润湿性能检验。将磁悬液施加在补检工件表面上,如果磁悬

淮的液膜是均匀连续的,则磁悬的润湿性能合格;如果液膜被断开,则磁悬液中润湿性

能不合格。

3.9.4电磁轭提升力校验

电磁轭的提升力至少半年校验一次。在磁轭损伤修复后应重新校验。

3.9.5辅助仪表校验

磁粉检测用的辅助仪表,如照度计、磁场强度计等,至少每年校验一次。

3.10安全防护

3.10.1使用水磁悬液检测特种设备时,应防止绝缘不良或电器短路。

3.10.2使用干法检验时,要求通风良好,并应注意防尘。

3.11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

3.11.1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表面的不规

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作适当的修理。如打磨,则打磨后

被检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25μm。如果被检工件表面残留有涂层,当涂层厚度均匀不超过 0.05mm,且不影响检测结果时,经合同各方同意,可以带涂层进行磁粉检测。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页次:第7 页共 10 页3.11.2为增强对比度,可以使用反差增强剂。

3.12检测时机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焊接工序完成之后进行。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

料,磁粉检测应根据要求至少在焊接完成24h 后进行。如另有要求按设计文件执行。4、检测方法

4.1干法

4.1.1干法通常用于交流和半波整流的磁化电流或磁轭进行连续法检测的情况,采用干法时,应确认检测面和磁粉已完全干燥,然后再施加磁粉。

4.1.2磁粉的施加可采用手动或电动喷粉器以及其他合适的工具来进行。磁粉应均匀地撒在工件被检面上。磁粉不应施加过多,以免掩盖缺陷磁痕。在吹去多余磁粉时不应干

扰缺陷磁痕。

4.2湿法

4.2.1湿法用于连续法等方法检测。采用湿法时,应确认整个检测面被磁悬液湿润后,

再施加磁悬液。

4.2.2磁悬液的施加可采用喷、浇、浸等方法,不宜采用刷涂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均不应使检测面上磁悬液的流速过快。

4.3连续法

采用连续法时,被检工件的磁化、施加磁粉的工艺以及观察磁痕显示都应在磁化通

电时间内完成,通电时间为 1s~3s,停施磁悬液至少1 s 后方可停止磁化。为保证磁化效果应至少反复磁化两次。

4.4交叉磁轭法

使用交叉磁轭装置时,四个磁极端面与检测面之间应尽量贴合,最大间隙不应超过

1.5mm。连续拖动检测时,检测速度应尽量均匀,一般不应大于4m/min。

5、磁痕的分类和处理

5.1磁痕显示的分类和记录

5.1.1磁痕的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伪显示。

5.1.2长宽之比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条状磁痕处理;长宽之比小于或等于 3 的磁痕,

×××有限公司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圆形磁痕处理。文件号 :MKS/ZDS/NDT-03 版本: 2014

修改号: 0

页次:第8 页共 10 页

5.1.3长度小于0.5mm的磁痕不计。

5.1.4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不大于2mm 时,按一条磁痕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磁痕之和加间距。

5.1.5缺陷磁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5.2缺陷磁痕的观察

5.2.1缺陷磁痕的观察应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5.2.2非荧光磁粉检测时,缺陷磁痕的评定应在可见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表面可见

光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lx ;当现场采用便携式设备检测,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满足时,

可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500lx。

5.2.3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磁痕显示均应作为缺陷处理。当辨认细小磁痕时,应用2~10 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5.3缺陷磁痕的显示记录可采用照相、录像和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记录,同时应用草图标示。

6、复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 , 需要复验 :

a)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

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c)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7、退磁

7.1退磁一般要求

规定检测后加热至700℃以上进行热处理的工件,一般可不进行退磁。在下列情况

下工件应进行退磁:

a)当检测需要多次磁化时,如认定上一次磁化将会给下一次磁化带来不良影响;

b)如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测试或计量装置产生不良影响;

c)如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焊接产生不良影响;

×××有限公司文件号 :MKS/ZDS/NDT-03

版本: 2014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修改号: 0

页次:第 9 页共 10 页

d)其他必要的场合。

7.2退磁方法

退磁方法分为交流退磁法和直流退磁法两种。

7.3剩磁规定

工件的退磁效果一般可用剩磁检查仪或磁场强度计测定。剩磁应不大于0.3mT ( 240A/m),或按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8、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8.1不允许存在的缺陷

a)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和白点;

b)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8.2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见下表 5

表 5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等级线性缺陷磁痕圆形缺陷磁痕(评定框尺寸为 35mm× 100mm)

Ⅰ不允许d≤ 1.5,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 1 个

Ⅱ不允许d≤ 3.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 2 个

ⅢL ≤3.0 d≤ 4.5,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 4 个

Ⅳ大于Ⅲ级

注: L 表示线性缺陷磁痕长度,mm;d 表示圆形缺陷磁痕长径,mm。

8.3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分级见下表 6

表 6 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分级

等级线性缺陷磁痕

圆形缺陷磁痕

(评定框尺寸为 2500mm2,其中一条矩形边长最大为150mm)

Ⅰ不允许d≤ 2.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 1 个

ⅡL ≤4.0 d≤ 4.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 2 个

ⅢL ≤6.0 d≤ 6.0,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 4 个

Ⅳ大于Ⅲ级

注: L 表示线性缺陷磁痕长度,mm;d 表示圆形缺陷磁痕长径,mm。8.4综合评级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同时存在多种缺陷时,应进行综合评级。对各类缺陷分别评定

×××有限公司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文件号 :MKS/ZDS/NDT-03 版本: 2014

修改号: 0

页次:第9 页共 10 页

级别,取质量级别最低的级别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当各类缺陷的级别相同时,则降低一级作为综合评级的级别。

9、记录和报告

9.1及时填写磁粉检测原始记录,缺陷迹痕应绘制示意图,记录缺陷的位置、性质、分类、数量和长度。必要时采用 5.3 方法记录。

9.2填写磁粉检测报告,交检验责任师或其授权人审核,总经理或其授权人批准签发。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编制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编制 2012年3月 第一节一般知识 一、概念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由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两部分组成。 1、通用工艺规程 通用工艺规程又称检验规程、工艺程序,是指本单位对结构件、承压设备和其他产品,在制造、安装、在役检验等方面对产品质量检测时,需要进行无损检测的通用的技术规定或规则,是原则性的指导文件,同时应符合有关标准、规程、法规的要求,并满足顾客的要求;针对某一类产品的特点进行编制,提出共有的规定,以便于统一实施;以文字说明为主,图表为辅,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和通用性。 2、工艺卡 工艺卡是根据通用工艺的规定和要求及有关标准和合同委托要求,针对某一具体产品、工件编制的专用工艺卡,要求检测工艺参数具体,检测方法和程序明确,以图表为主,适当辅以文字说明,在专用工艺卡的各项参数均要有具体数值,操作者可以直接运用这些数据操作。 二、编制依据和原则 1、依据 (1)依据现行执行的标准和法规。如: ?《xx入级规范》、《xx建造规则》、《固容规》等等; ?CB/T3558、CB/T3559、GB/T3323、JB/T4730等等; ?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 (2)依据顾客的要求,即依据本单位顾客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多数顾客的要求进行明确的解答,提出处理意见。 (3)依据本单位技术水平,仪器装备情况,编制的工艺规程应做得到,切实可行。 2、原则 (1)遵照国家现行执行的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在检测工艺上可以比国家或行业现行执行的标准、法规更细,更具体,要求更高。在质量验收时应同时满足顾客要求和国家或行业现行执行的标准、法规。 (2)应根据本单位无损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检测能力应针对本单位或委托方产品特点,作到简明扼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工艺措施。如现场检测,只编入需要的内容。 (3)工艺规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写清楚做什么、由谁去做、采用什么设备和辅助器材、什么时机做、按什么标准做等,并明确对工作人员和责任人员的资质要求。 (4)标准中需要确认的项目,应经确认后方可编入通用工艺如: ?UT耦合补偿的规定; ?检验的时机; ?自行制作的工作试块。 ?检测过程中采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工艺参数等内容应经试验和评审合格后方可使用。 (5)通用工艺中应采用本单位的一些行之有效和做法,如采用探头、专用工艺,但必须进行评审。 (6)通用工艺要求文字简练明确,对经常使用的参数和有关计算应预先计算好,列成图表。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射线照相工艺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是我公司在制造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射线探伤通用工艺. 本守则依据标准: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 JB/T 4730-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一章(适用于压力容器) 1、对射线照相各项技术要求,针对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提供保证射线 探伤工作质量所需遵循的通用工艺方法,本工艺射线探伤法符合 JBT4730.2-2005标准所规定的AB级照相法. 2、射线照相人员应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培训、考核所颁发的特 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证后,RTⅠ或RTⅠ级以上资格人员担任. 3、射线照相须在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射线照相工艺卡的各项参数进行操 作.“射线照相工艺卡”应由RTⅡ及其以上资格人员逐项填写编制,并经 无损检测责任人批准后使用. 4、射线胶片的使用与暗室处理按“管理制度汇编”暗室工作及制度执行.

5、摄片时机对一般材料,应在焊后12小时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 应在焊后24小时进行. 6、委托探伤的压力容器焊缝必须有委托单位履行的无损探伤申请委托 单,申请单上必须有焊缝外观检验合格的见证和焊接检验员的签名. 7、射线照相前应对焊缝外观进行复验,焊缝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 的图象应不掩盖焊缝中的缺陷与之混淆,否则应做适当的修整. 8、射线照相过程中的电离辐射防护应符合GB16357-1996《工业X射线 探伤放射性防护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9、射线照相的工艺要素和基本步骤: (1)透照方法的确定 (2)探伤编号方法 (3)几何条件的确定 (4)定位标记、识别标记、象质计的选用及摆放; (5)贴片及屏蔽散射线的措施 (6)射线窗口对焦 (7)曝光量的选择及操作 (8)底片质量自检

04X射线检测工艺守则

04X射线检测工艺守则

X射线检测工艺守则 QB/HTD04-200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守则规定了射线检测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焊缝射线透照质量等级、检测 方法和检测标准等。 1.2 本守则依据JB/T4730.1.2-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厚度为38㎜以下钢制压力容器和 壁厚大于2㎜钢管对接焊缝的AB级射线检测技术,满足《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0-1998的要求。 1.3 检测工艺卡是本守则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产品技术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引用标准 JB/T4730.1.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JB/T7902-1999《线型像质计》 JB/T7903-1999《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一般要求 射线检测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JB/T4730.1-200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检测人员 3.1.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取 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上岗前应进行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人员工作证。 3.1.2 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 不低于5.0, 3.2 防护: 3.2.1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的有关规定; 3.2.2现场进行射线检测时,应按GB16357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 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3.3 设备 3.3.1现使用设备见表1

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中文版

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焊缝超声检测人员具备的资格、仪器、探头、试块、检测技术方法和质量分级等。 本规程适用厚度为5/16 in.~8 in.之间的坡口焊缝和热影响区的超声检测。 本规程按AWS D1.1-2010的要求编写。 2.引用标准、法规 AWS D1.1-2010 钢结构焊接规范 ISO 9712-2005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 3.检测人员 3.1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按《ISO 9712-2005 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的要求。经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 3.1.1检测人员每年应检查一次身体,其矫正视力不低于1.0。 4.探伤仪、探头和试块 4.1探伤仪 采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器,其工作频率范围为1MHz~6MHz,仪器至少在荧光屏满刻度的80%范围内呈线性显示。仪器应具有60dB以上的可调衰减器,步进级每档不大于2dB,其精度为任意相邻12 dB的误差在±1dB 以内,最大累计误差不超过1dB.。水平线性误差不大于1%,垂直线性误差不大于5%。 4.2探头 4.2.1晶片面积一般不应超过500mm2,且任意一边长原则上不大于25 mm 。 4.2.2单斜探头声束轴线水平偏离角不应大于2度,主声束垂直方向不应有明显的双峰。 4.3仪器和探头的系统性能 4.3.1在达到所检工件的最大检测声程时,其灵敏度余量应≥10dB。 4.3.2直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大于或等于30 dB ,斜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大于或等于6dB 。 4.4超声检测的一般方法 4.4.1扫查覆盖率 检测时探头的每次扫查覆盖率应大于探头直径的15%。 4.4.2探头的移动速度 探头的扫查速度不应超过150mm/S。当采用自动报警装置扫查时,不受此限。 4.4.3扫查灵敏度 扫查灵敏度不得低于基准灵敏度。 4.4.4采用机油、浆糊、甘油和水等透声性好,且不损伤检测表面的耦合剂。 4.4.5检测准备 4.4. 5.1所确定检测面应保证工件被检部分均能得到充分检查。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标准规范标准规章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n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委托单要求并同时根据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电力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二、电力管道焊接对接接头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适用范围 1.l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所承担的电力管道焊接对接接头射线检测。 1.2本规程依据DL/T821-2002及相关标准的要求编制,适用于壁厚2~100mm钢制承压管道和集箱对接环缝X射线和γ射线检测技术。 1.3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以上人员按合同和本规程要求编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本规程发布时所有引用版本均为有效。 DL/T821-2002 《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 DL438-2000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DL/T869-2004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3检测人员 3.l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2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距400mm处高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4防护 4.1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2002规定,射线检测人员应备有剂量仪和个人报警器,应尽量避免射线的直接照射和散射线的影响,现场检测时应设置安全线。安全线上应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夜间应设红灯。 4.2检测人员应遵守检测现场及本公司的规章制度。 5设备、器材和材料 5.l射线源和能量的选择 选择原则:在保证穿透力和检出范围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能量低的射源;对于小径管的双壁双投影,为扩大检出范围,可适当选择高能量的射源。 5.1.1 X射线的能量选择

tofd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参考版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文件编号:2013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鹰扬智能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1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1) 2引用标准、规范 (1) 3术语定义 (2) 4检测人员要求 (2)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3) 6检测表面要求 (6) 7检测时机 (6) 8T0FD检测技术工艺 (6) 8.1 TOFD检测基本程序 (6) 8.2检测前准备 (7) 8.3表面盲区确定 (8) 8.4横向缺陷 (8) 8.5探头-12dB声场测试 (8) 8.6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 (9) 8.7现场条件要求 (10) 8.8检测准备 (10) 8.9检测系统设置和校准 (15) 8.10 检测 (17) 8.11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 (18)

8.12焊缝检测记录 (18) 9检测数据分析和解释 (19) 9.1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评价 (19) 9.2相关显示和非相关显示 (19) 9.3缺陷位置的测定 (20) 9.4缺陷尺寸测定 (22) 9.5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 (22) 10编制专用检测工艺卡 (26) 11检测流程 (21) 12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21) 附件1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工艺卡 (29) 附件2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报告 (32) 附件3T0FD检测返修通知单 (37) 附件4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记录 (39)

1编制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了保证本公司检测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通用规程,本规程对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中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作出了规定。本通用规程适用于以下焊接接头的TOFD检测。 1.1材料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 1.2全焊透结构型式的对接接头; 1.3工件厚度t: 12mm< t < 100mm不包括焊缝余高,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取薄侧厚度值)。 1.4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撑件和结构件的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可参照本规程使用;对 于其他细晶各向同性和低声衰减材料,也可参照本规程使用,但要考虑声速衰减。 1.5对于非特种设备的TOFD检测,参照本作业指导书执行。 2引用标准、规范、文件 2.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4730.1?5 -2005 2.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NB/T4701 3.10 2.3《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2010 2.4《钢制球形储罐》GB12337-2010 2.5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05577:2000) GB/T12604.1 2.6上海鹰扬智能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范培训文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讲明 (3)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

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讲明 1.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差不多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 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 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 《放射卫生防护差不多标准》 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 1.3 人员资格及职责

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1.3.2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校正视力不得低于5.0,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色弱。 1.3.3检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工作质量。 1.3.4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要求距离400mm能读出0.5mm的一组印刷体字母。 1.3.5检测操作人员必须按托付单要求并同时依照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检测记录及签发检测报告。 1.3.3 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的职责见《岗位职责》。 1.4 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原则 1.4.1 射线和超声检测要紧用于承压设备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要紧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要紧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1.4.2 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采纳磁粉检测。 1.4.3 当采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承压设备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不。 1.4.4 采纳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检测时,假如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不为准。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射线检测工艺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锅炉、压力容器及长输管道、钢质储罐熔化焊对接接头的射线透照检测工作。遇有特殊要求,应按相应的标准、规范执行。 2 引用标准 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 16357—1996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JB/T 7902—1999 线型像质计 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SY/T4109-2005《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 GB50128-2005《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射线防护 3、1 X射线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应执行《检测作业安全防护指导书》与其它安全防护规定。 3、2 在现场工作人员应随身佩带个人剂量仪、射线个人报警器及防护服。 3、3 带一台射线剂量巡测仪,测定利用现场墙壁房屋及设备选择理想的屏蔽位置。 3、4 拍片现场划定“射线放射区”并放好警戒标记。 3、5 确认工作人员均已完成各自工作并离开辐射区,方可开启射线发生器进行透照。 3、6 每次透照完成后,均应用报警器确认射线就是否停止辐射后,方可进入辐射现场。 3、7 现场作业完成后对仪器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清理现场,撤除警戒标志方可撤离现场。 3、8 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每年允许接受的剂量量为50 m SV。 4 人员要求 4、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只有取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射线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方可独立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射线检测工作。 4、2 射线检测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校正视力不得低于 5、0,并每年检查一次。从事评片人员应能辨别距离400mm远的一组高为0、5mm、间距为0、5mm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NBT47013-2015修改)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特种设备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特种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他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与特种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磁粉检测要求,也可参照本规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NB/T47013-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50235-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11533-1989标准对数视力表 JB/T6063-1992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 JB/T6065-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 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 3、一般要求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公司培训,掌握焊接基本知识和焊接缺陷种类,并经考核合格,还应 符合下列规定。 3.1 磁粉检测人员 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小数记录值为 1.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并1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3.2 磁粉检测程序 a)预处理; b)磁化;

c) 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d)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e) 缺陷评级; f) 退磁; g) 后处理。 3.3 磁粉检测设备 3.3.1 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 的规定。 3.3.2 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有45N 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 至少应有 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部隙为0.5mm)。 3.3.3 辅助器材一般应包括下列器材: a) 磁场强度计; b) A i型、C型试片、标准试块和磁场指示器; c) 2-10 倍放大镜; d) 白光照度计。 3.4 磁粉、载体及磁悬液 3.4.1 磁粉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 对比 度。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 的规定。 3.4.2 载体湿法应采用水或煤油等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媒介。以水为载体时,应加 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 3.4.3 磁悬液 a) 以磁膏配制时可按生产厂家推荐比例加水配制。使用前应对配制磁悬液进行充分

无损检测通常工艺处理制度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目录 第1章编制说明....................................... .?.?.3 ?… 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壬 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 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 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 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 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 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 - 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 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44… 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磁粉探伤检测工艺

磁粉探伤检测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铁磁性材料及其产品的磁粉探伤方法和检测工艺。 1.2 本规程适用于造船、修船、海洋工程及军工产品的铁磁性材料磁粉探伤。 1.3 本规程不适用于陆用锅炉压力容器产品的铁磁性材料探伤。 2 引用标准 GB3721-8 3 磁粉探伤机 ZBJ04006-87 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方法 JB/T606 3-92 粉探伤磁粉技术条件 JB/T6065-92 磁粉探伤用标准试片 JISG0565-74 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试验方法及缺陷磁粉花纹的等级分类 AWS D1.1-2001 美国焊接协会无损检验标准 3 探伤人员 3.1 从事磁粉探伤人员的视力,校正后应不低于1.0,并不得有色盲和色弱。 3.2 从事磁粉探伤人员应具有国内外各船级社互相认可的Ⅱ级以上资格证书。 4磁粉探伤设备 4.1 磁粉探伤设备应符合GB3721—83《磁粉探伤机》的规定 4.2 我厂使用的磁粉探伤设备采用便携式电磁轭和永久磁铁探伤仪。 4.3 电磁轭磁极间距50—200 n皿,交流电磁轭应具备44N以上提升力(磁吸力)。直流电磁轭应具有177N提升力(磁吸力)。4.4 旋转磁场的磁极间距为100—120 mm。 交流磁轭在被探工件表面上行进扫查时,四个磁轭端面与探测面之间间隙不超过2.0 mm。激磁安匝数不得低于1300ATx 2。4.5 使用电磁轭和旋转磁场探伤仪,被探工件不必做退磁处理。 5磁粉和磁悬液 5.1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磁材料制成。 磁粉颗粒之间不应互相吸引,用磁称量法检验时,其称量值应大于7—10g。测试磁悬液浓度时,非萤光磁粉每100mL悬浮液的体积中为1.2—2.4mL的浓度。萤光磁粉应符合JB/T6063-92《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的规定,每100mL体积为0.1—0.5mL。5.2 磁粉材料应采用经有关技术监督部门验收合格的产品。颗粒度应均匀。湿法用的磁粉平均颗粒度为2—10μm,最大颗粒度不大于45μm(即大于320目)。 5.3 磁粉的材料成份不同,颜色不同,符号也不同。红色(棕色)磁粉为Fe2O3。黑色磁粉为Fe 3O4。磁粉颜色应与被探工件表面有鲜明的对比度。 5.4 湿法磁悬液的配制:磁粉浓度为10—20g/L, 其载液可以是水和煤油加变压器油。当用水为载液时,磁悬液中应加入少量的分散剂、防腐剂和消泡剂。 6 标准试片 6.1 使用A型磁粉探伤用标准试片,应符合JB/T6065-92《磁粉探伤用标准试片》的规定。 6.2 标准试片用来校验探伤装置,磁粉、磁悬液和操作工艺等综合性能。 6.3 A型标准试片灵敏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是15/100μm;30/100μm;60/100μm。分子为人工槽深,分母为试片厚度。 6.4 A型灵敏度试片的形状、尺寸发生变化时,不得继续应用,应更新相对应的新的试片。 7 磁化方式、方向和时间 7.1 电磁轭和旋转磁场的磁粉探伤仪应有足够的磁通量。电磁轭磁探仪对工件局部磁化时,两磁轭极之间产生纵向磁场,探测横向裂纹。旋转磁场磁探仪是由两个轭状电磁铁以90夹角组合,以不同相位的两相交流电激励,在交叉磁轭中间的空间形成一个旋转磁场.来探测各个方向的表面和近表面裂纹。 7.2 电磁轭式探伤仪进行纵向磁化探测时,要将磁轭交叉移动,使其磁力线方向大致相互垂直。且磁轭每次移动覆盖区域要

NB47013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目录 第一篇总则 第二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三篇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四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第五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总则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探伤(PT)四种无损检测的工艺方法。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的无损检测。 1.2 引用标准 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 3)《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4)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1.3一般要求 1.3.1 选择原则 1.3.1.1 特种设备RT、UT、MT、PT的选择及抽检率应按《容规》、《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GB150、GB151及图样的要求执行。 1.3.1.2 有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后24小时后,才能进行焊缝无损检测。 1.3.1.3 对要求无损检测的角接接头、T型接头,不能进行RT或UT检测时,应进行表面无损检测。 1.3.1.4 凡铁磁性材料制成的特种设备及零部件,优先使用MT检测表面缺陷 确因结构形状等原因不能使用MT检测时,方可采用PT检测。 1.3.2 检测人员 1.3. 2.1 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必须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 1.3. 2.2 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1.3. 2.3 各种检测方法的报告,均由II级以上资格人员签发,并加盖公章。 1.3. 2.4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1.3. 2.5 从事磁粉、渗透检测工作人员,不得有色盲。 1.3. 2.6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射线评片人员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完整word版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焊缝射线人员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板厚在2?30 mm钢制压力容器及壁厚T>2mm钢管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AB级检测技术。满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GB151 的要求。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规程的补充, 由n级人员按本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2. 引用标准、法规 JB/T4730 —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6357-1996《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放护标准》 JB/T7902《线型象质计》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一般要求 3.1射线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 理规则》考核并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1.1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玄1.0。评片人员还应辨别出 400mn距离处 高0.5mm间距0.5mm的一组印刷字母。 3.2 辐射防护 射线防护应符合GB18871 GB16357的有关规定。

透照厚度(W 范围、mm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3.3胶片和增感屏 胶片: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一般 X 射线选用T3或T2型胶片。 增感屏:采用前屏为0.03mm 后屏为0.03?0.10mm 的铅箔增感屏。. 3.4象质计 3. 4.1底片影像质量采用Fe 线型像质计测定。其型号和规格应符合 JB/T7902 的规定。象质计型号一般按下表 4选定。但对透照外径W 100mn 钢管环缝 时采用 JB/T4730附录F 的专用象质计。 3.4.2底片的象质计灵敏度选用 按透照厚度及不同的透照方法选择表 1至表3中要求达到的象质丝号。 3.4.3透照厚度W 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 通过 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计。 表1象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 级) 表2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源側 (AB 级) 表3象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象质计置于胶片側 (AB 级) 3.3.1 3.3.2 3.3.3 胶片和增感屏在透照过程中应始终紧密接触。

磁粉(MT)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11讲解

广州番禺潮流水上乐园建造有限公司 磁 粉 检 测 工 艺 规 程 工艺规程版本号:CL/Y01-2016 二零一六年一月一日

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应于本公司对大型游乐设施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的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造的大型游乐设施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它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与大型游乐设施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要求也可参照本规程进行磁粉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刊物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6673-1996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NB/T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JB/T 606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 JB/T 606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 JB/T 8290-1998 磁粉探伤机 3. 一般要求 磁粉检测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NB/T47013.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磁粉检测人员 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 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并1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3.2 磁粉检测程序 磁粉检测程序如下: a) 预处理; b) 磁化; c) 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d)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e) 缺陷评级; f) 退磁; g) 后处理。 3.3 磁粉检测设备 3.3.1设备 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 8290的规定。本公司采用CJX-220E交流磁粉仪,仪器编号:15876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目的 对射线检测作业的工艺作出规程性的规定,以保证射线检 测过程符合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公司《质量保证手册》及 《程序文件与管理制度汇编》的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射线检测的作业过程。 3 引用标准 JB/T4730.1 -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 要求 JB/T4730.2-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 检测 4人员资格 4.1凡射线检测人员应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考核合格,并持有与工作相适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4.2评片人员应每年做一次视力检查,矫正视力不得低于 1.0,并要求距离40mm能读出高为0.5 mm、间距为0.5 mm的印刷字母。

4.3取得不同射线检测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资格级 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检测原始记录应由相应□级或口级 以上资格人员核对,射线检测检测报告须经相应H级或□级 以上资格人员复核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4.4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经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并取 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5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5.1检测设备 按本公司《无损检测仪器使用、维护管理规定》执行。 5.2射线胶片 5.2.1 胶片系统按照GB/T19384.1 - 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 线照相胶片第一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分为四类, 即T1、T2、T3、T4。T1为最高类别,T4为最低类别。 5.2.2射线检测技术为A级、AB级时,应采用T3及以上类别的胶片,射线检测技术为B级时,应采用T2及以上类别的胶片。 5.3观片灯 —95 —

船舶钢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船舶钢焊缝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船舶系统的船体及船用配件的钢熔化焊焊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本规程涉及的相关内容符合CB/T3558-2011标准要求。 2、引用标准 CB/T 3558-2011《船舶钢焊缝射线照相工艺和质量分级》 CB/T 3177-1994《船舶钢焊缝射线照相和超声波检查规则》 JB/T 7902《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线型像质计》 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3、一般要求 3.1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经过辐射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岗位证书。 3.2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持有中国船级社认可的射线资格证书,并从事相应的检测工作。 3.3检测人员的视力(或矫正视力)应不低于5.0,且每年检查一次。 3.4检测人员进入检测现场,应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并携带射线辐射报警仪。检测工作进行前,应划定禁入区域并有明显标志或派人值守。 3.5暗室应封闭良好,显影液、定影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2℃。评片室的光线应暗且柔和,温度适宜。 4、检测设备和器材 4.1设备 X射线机应经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检验周期一年。 4.2密度计 密度计可测量大密度应不小于4.5,测量误差不超过±0.05,校验周期6个月。 4.3增感屏 增感屏采用金属增感屏或不采用增感屏,增感屏的材质和厚度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增感屏的材料与厚度 管电压 前屏后屏 材料厚度mm 材料厚度mm ≤100KV 铅不用或≤0.03 铅≤0.03 >100KV~150KV 铅≤0.10 铅≤0.15 >150KV~250KV 铅0.02~0.15 铅0.02~0.15 >250KV~500KV 铅0.02~0.20 铅0.02~0.20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

10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 10.1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0.1.1通用工艺规程的特点: 1.通用工艺规程应根据相关法规、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JB/T4730.4-2005等相关检测标准要求编制; 2.针对检测机构的特点和检测能力进行编制; 3.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应涵盖本单位(制造、安装或检测单位)产品的检测范围; 4. 通用工艺规程应有一定覆盖性、通用性和可选择性; 4.通用工艺规程一般为原则性条款,以文字说明为主; 5.通用工艺规程Ⅲ级人员编写,检测责任师(Ⅲ级人员)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 10.1.2通用工艺规程的内容: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适用范围; (b)引用标准、法规; (c)检测人员资格; (d)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e)检测表面制备; (f)检测时机; (g)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 (h)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 (i)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j)编制(级别)、审核(级别)和批准人; (k)制定日期。 10.2 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 10.1.1检测工艺卡的特点: 1.特种设备磁粉检测工艺卡应根据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 JB/T4730.4-2005等检测标准的要求编制; 2.检测工艺卡针对某一具体产品或产品上的某一部件而单独编写的,一般为一件一卡; 3.检测工艺卡制定的是有关磁粉检测的细节和具体参数条件,多为图表形式; 4.检测工艺卡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编写,检测责任师(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审核; 5.检测工艺卡用以指导相关检测人员进行磁粉检测操作。 10.2.2检测工艺卡的内容: 磁粉检测工艺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按NBT47013修订)

XXX有限公司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承压设备受压元件的制造检测中对接焊缝、管座角焊缝和管子管板角焊缝的射线检测。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 本规程规定的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一一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一- 中灵敏度技术;B级一一高灵敏度技术。 承压设备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规程中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NB/T47013-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1533-2011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Z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1924-1989 辐射安全培训规定 GB/T12604.2-2005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检测 HB7684-2000 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 JB/T7902-2006 线型象质计 JB/T7903-1999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 3、一般要求 射线照相检验的一般要求除应符合NB/T47013.1-201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 合下列规定。 3.1 射线检测人员

XXX有限公司 特种设备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1.1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按GB11924的规定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3.1.2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5.0 (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3.2射线胶片 3.2.1射线胶片系统分为6类,即C1、C2、C3、C4、C5、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和常见牌号胶片所属的胶片系统类别见附录A (资料性附录)。 3.2.2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5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4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3.3观片灯 3.3.1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有关规定。 3.3.2观片灯的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3.4黑度计(光学密度计) 3.4.1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土0.05。 3.4.2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形成核查报告。在工作开始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h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 3.5增感屏 射线检测一般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应满足JB/T5075 的要求,增感屏应完全干净、抛光和无纹道。增感屏的选用应符合表1的规定。 3.6象质计 3.6.1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或孔型像质计测定。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 7902的规定,孔型像质计型号和规格应满 足GB/T 23901.2的规定 3.6.2象质计的材料、代号和不同材料的象质计适用的工件材料范围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