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板书:三角形

初中数学4.1.认识三角形(二)

课题:4.1认识三角形 课时安排:4 课时课型:新授 第2 课时 批注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 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会按边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数学思考目标:鼓励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比较来得到结论以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结论以发 展演绎推理能力。 3. 问题解决目标:经历探索说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提 高实践能力。 4. 情感态度目标: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合作交流习惯,注 重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②应用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刻度尺,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10、5、7、 8、12、15厘米的小棒(吸管)各一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情境:出示教材议一议图片。 提问:黄色彩灯电线与红色彩灯电线 哪根长?根据是什么? 2、激活思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进一步思考:你能说明这个结论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用“两点间线段最短”来演绎推理】 二、再次设疑,拓展思维 1、提出问题:例题:有两根长度为5cm和8cm的木棒,若要再找一根 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这根木棒应该多长? 【预计学生会脱口而出的答案是:小于13cm】 2、做一做:请学生分别用

① 12cm,5cm,8cm;② 7cm,5cm,8cm; ③ 15cm,5cm,8cm;④ 1cm,5cm,8cm 来摆拼三角形,发现了什么? 3、第④组中第三根木棒1cm,小于13cm,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由此激发学生思考第三根木棒不能太短,应该有个限制。】 4、合作完成并交流: 测量出手中三张三角形纸片各边的长度,计算每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5、明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6、解决问题:第三根木棒的长度还应大于8-5=3(cm) 即 3cm<第三根木棒长度<13cm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随堂练习 四、按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分类 1、测量教材图3-9出示的各三角形的各边,比较每个三角形中三边的长度,你能根据比较结果将三角形分类吗? 2、按边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①三边各不相等 ②有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 ③三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五、小结与作业 1、三角形三边具有怎样的关系? 2、作业:习题4.2 教学反思: 顶角 底角 底边 腰腰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认识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认识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角形及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文字、符号语言及图形表述方法; 2.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 3. 掌握并会把三角形按边和角分类; 4. 掌握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5. 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学会它们的画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诠释: (1)三角形的基本元素: ①三角形的边:即组成三角形的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即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三角形的顶点:即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 (2)三角形的定义中的三个要求:“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 (3)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为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注意单独的△没有意义;△ABC的三边可以用大写字母AB、BC、AC 来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a、b、c来表示,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表示.要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要点诠释: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 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②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其内角的度数. ③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 要点三、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 ? ? ? ? ? ? ?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①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②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教案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 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 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 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 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 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 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3、 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 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 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 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 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 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 难点。 课时分配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课时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2课时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课时 7.4课题学习镶嵌?????????????????1课时 本章小结?????????????????????? 2 课时 11. 1. 1 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表示法,分类法以及三边存在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 提高推理能力。 ⑵ 培养学生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运用几何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体会三角形知识的应用价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 (附教学反思)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三角形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得幼儿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将3根一样长或不一样长的小棍,拼做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到了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就是三角形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 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 活动准备 教具: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

活动过程 1、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告诉幼儿这是一个三角形,。请幼儿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凡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做三角形。 2、复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幼儿想一想这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和正方形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教师一个正文形请幼儿说出名称,并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4、它们都是三角形吗?教师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 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 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④、只要一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就是三角形5、让幼儿寻找常见实物中有什么东西像三角形 6、幼儿操作。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幼儿数3根小棍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 教学反思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认识三角形知识点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认识三角形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三角形内角和性质; 2. 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 3. 了解图形的全等,能利用全等图形进行简单的图形设计; 4.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知识归纳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二、 2.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连结三角形的顶点和它所对的边的中点所得到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4. 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像这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5. 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6.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一、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注意:(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2)边角边公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3)角边角公理: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4)角角边定理: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注意:两边一对角(SSA)和三角(AAA)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四、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1.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2.回顾三角形判定公理,搞清还需要什么; 3.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1.1轴对称现象 1.轴对称图形:(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不是线段,也不是射线)。 (2)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最多可达无数条。 例:①圆的对称轴是它的直径( ×) 直径是线段,而对称轴是直线(应说圆的对称轴是过圆心的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 ②角的对称轴是它的角平分线( ×) 角平分线是射线而不是直线(应说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三角形单元测试题

1.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店去配一块完 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 A.带①去 B. 带②去 C. 带③去 D. 带①和②去 2. 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一定在 ( ) A. 三角形的内部 B. 三角形的外部 C. 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 D. 三角形的内部、外部或顶点 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 A 、3cm ,5cm ,8cm B 、8cm ,8cm ,18cm C 、0.1cm ,0.1cm ,0.1cm D 、3cm ,40cm ,8cm 4、已知∠A :∠B :∠C=1:2:2,则△ABC 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 A .40o、 80o、 80o B .35o 、70o 、70o C .30o、 60o、 60o D .36o、 72o、 72o 5、三角形中,有一个外角是79o,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形状 6.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 ) A. 至少有一个等于90° B. 至少有一个大于90° C. 不可能有两个大于89° D. 不可能都小于60° 7.如图,点O 是△ABC 内一点,∠A=80°,∠1=15°,∠2=40°, 则∠BOC 等于( ) A. 95° B. 120° C. 135° D. 无法确定 8.能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是( ) A.角平分线 B.中线 C.高 D. A 、B 、C 都可以 9.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7,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10.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的和的2倍还大18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5 B.6 C.7 D.8 11.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则它的周长是( ) A .17 B .13 C .17或22 D .22 12、适合条件C B A ∠=∠=∠2 1的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直角三角形 13.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1:2:3; ③∠A=90°-∠B; ④∠A=∠B=1 2 ∠C,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个. A. 1 B. 2 C. 3 D. 4 14.在△ABC 中,∠A=60°,∠C=2∠B ,则∠C=_____. 15.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的和的2倍还大18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_____________ 16.四条线段的长分别为5cm 、6cm 、8cm 、13cm ,?以其中任意三条线段为边可以构成________个三角形. 17.若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3:4,则相应的外角比是 . 18.多边形每一个内角都等于150°,则该多边形是_____边形。 19.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5,一边长等于9,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 , 若一边长等于5,一边长等于10,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 20.在△ABC 中,已知∠A=3∠C=54°,则∠B 的度数是___________ 21.已知不等边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cm 和9cm ,如果第三边的长为整数, 那么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___ 22、如图所示: (1)在△ABC 中,BC 边上的高是 ; (2)在△AEC 中,AE 边上的高是 ; 23. 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点D ,E ,F 分别是BC ,AD ,CE 的中点, 且ABC S △=4平方厘米,则BEF S △的值为 _______________ 图1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 江西宁都黄陂中心小学:张珊英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学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80页的情境图):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科技大楼。你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发现了什么? 生: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有很多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课件突出显示情境图中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在课本的情境图上用彩笔任意描出几个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1:红领巾是三角形的。 生2:有的小旗也是三角形的。 生3:阳台的栏杆上有三角形。 生4:地砖上有三角形。 生5:电视转播塔上也有三角形。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上的三角形。(课件播放:高压线铁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此,学生有了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是用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的。 生2:我是用了3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的。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吧。(生2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摆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 生:是线段,因为小棒的长度是有限的。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最新版(培优)

第16讲认识三角形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知道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外角) . 4.掌握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5.会用方程的思想解与三角形基本要素相关的问题. 6.会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到基本图形,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典·考题·赏析 【例1】若的三边分别为4,x,9,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当周长为奇数时,x=______________. 【解法指导】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第三边小于两边之和而大于两边之差故5<x<13,18<l<26;周长为19时,x=6,周长为21时,x =8,周长为23时,x=10,周长为25时,x=12, 【变式题组】 01.若△ABC的三边分别为4,x,9,且9为最长边,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02.设△ABC三边为a,b,c的长度均为正整数,且a<b<c,a+b+c=13,则以a,b,c 为边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_____个. 03.用9根同样长的火柴棒在桌面上摆一个三角形(不许折断)并全部用完,能摆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个数是(). A.1B.2C.3D.4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8cm,周长为58cm,试求三角形三边的长. 【解法指导】对等腰三角形,题目没有交代底边和腰,要给予讨论.当18cm为腰时,底 边为58-18×2=22,则三边为18,18,22. 当18cm为底边时,腰为5818 2 =20,则三边 为20,20,18.此两种情况都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解:18cm,18cm,22cm或18cm,20,20cm. 【变式题组】 01.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6cm,12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A.24cm B.30cm C.24cm或30cm D.18cm 0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和9cm,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条边的是() A.13cm B.6cm C.5cm D.4cm 0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和10两部分,则此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_________.

(完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练习题

三角形的认识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3分,共60分)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 第三边;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 第三边. 2.下列每组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填“能”或“不能”): (1)3㎝,4㎝,5㎝( ) (2)8㎝,7㎝,15㎝ ( ) (3)13㎝,12㎝,20㎝( ) (4)5㎝,5㎝,11㎝ ( ) (5)6cm, 8cm, 10cm ( ) (6)7cm, 7cm, 14cm ( ) 3.在△ABC 中,∠A =10°,∠B =30°,则∠C =_________.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 ,另一边是7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______cm. 4.如果∠B +∠C =∠A ,那么△ABC 是 三角形. 5.在△ABC 中,AB =6 cm ,AC =8 cm 那么BC 长的取值范围是 . 6.ABC ?中,AD 是ABC ?的中线,且cm BC 10=,则BD= cm. 7.在ABC ?中,?=∠80A ,AD 为A ∠的平分线,则BAD ∠= 8.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上的高的交点,恰好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则此三角形是 _____________三角形. 9.判断具备下面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 (1)如果4:3:1::=∠∠∠C B A ,那么ABC ?是 三角形;(2)如果B A ∠=∠, ?=∠30C ,那么ABC ?是 三角形;(3)如果C B A ∠=∠=∠5 1,那么ABC ?是 三角形. 二、选择(每题3分,共27 分) 1.在△ABC 中,∠A 是锐角,那么△ABC 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2.△ABC 中,若∠A ∶∠B ∶∠C =1∶2∶3,则△ABC 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确定 3.以下是由四位同学描述三角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B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C 、由三条直线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D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 形叫三角形 4.△AB C 中,已知a =8, b =5,则c 为( ) A 、c =3 B 、c =13 C 、c 可以是任意正整数 D 、c 可以是大于3小于13的任意数值 5.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内 B 、直角三角形的高只有一条 C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外 D 、三角形至少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 6.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恰好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1 认识三角形-章节测试习题(5)

章节测试题 1.【答题】下列各组中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3,4,8 B. 5,6,11 C. 5,6,10 D. 4,4,8 【答案】C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断,若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则能组成三角形. 【解答】选项A,3+4<8,不能构成三角形. 选项B,5+6=11,不能构成三角形. 选项C,5+6>10,6-5<10,可以构成三角形. 选项D,4+4=8,不能构成三角形. 所以选C. 2.【答题】在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中,能与4cm、9cm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A. 13cm B. 6cm C. 5cm D. 4cm 【答案】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断,若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则能组成三角形. 【解答】∵9-4=5,9+4=13,而5<6<13, ∴6cm长度的木棒,能与4cm、9cm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 选B. 3.【答题】在下列长度的四组线段中,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3cm,4cm,5cm B. 5cm,7cm,8cm C. 3cm,5cm,9cm D. 7cm,7cm,9cm 【答案】C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断,若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则能组成三角形. 【解答】解:A、3+4>5,能够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B、5+7>8,能够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C、3+5<9,不能够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D、7+7>9,能够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选C.

4.【答题】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两两相交拼成如下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 A. B. C. D. 【答案】D 【分析】 【解答】 5.【答题】如图,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______,读作______,其中,顶点A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顶点C 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 【答案】△ABC,三角形ABC,BC,a,AC,b,AB,c 【分析】 【解答】 6.【答题】△ABC中,若∠A=70°,∠C=50°,则∠B=______.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杨兴义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5页例1和“试一试”,76页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1,2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所以教学例1时教材选择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点,逐步总结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例2,也是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测量人字梁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从实例到抽象概念,使学生获得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2.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

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往往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学时例题的选择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要让学生感知得到或见过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画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在比较中区分,从而正确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建构。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2.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钉子板、方格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活动一:猜谜语,引入所学内容 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和谐氛围,拉近师生间距离;出示学生身边的图形,学生带着谜面观察图形,猜谜语,引入所学内容。(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杆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

三角形经典习题(必看)

三角形复习卷 一、选择题 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cm 和9cm ,第三边的长是一个奇数,则第三边长为( ) A 、5cm B 、7cm C 、9cm D 、11cm 2. 1.在下列条件中:①∠A+∠B=∠C ,②∠A∶∠B∶∠C=2∶3∶4,③∠A=90°-∠B ,④∠A=∠B= 2 1 ∠C 中,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对于三角形的内角,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至少有两个锐角 B.最多有一个直角 C.必有一个角大于600 D.至少有一个角不小600 4. 如图,∠BAC=90°,AD⊥BC,则图中互余的角有( )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B.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C. 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D.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 6、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55°和65°,这个三角形的外角不可能是( ) A 、115° B、120° C、125° D、130° 7、如图,在锐角△ABC 中,CD 、BE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高,且CD 、BE 相交于一点P ,若∠A=50°,则∠BPC=( ) A 、150° B、130° C、120° D、100° 8、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的和的2倍还大18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5 B.6 C.7 D.8 9如图,在△ABC 中,AD 是角平分线,AE 是高,已知∠BAC=2∠B,∠B=2∠DAE,那么∠ACB 为( )A. 80° B. 72° C. 48° D. 36° 10.在△ABC 中,∠A=2∠B=4∠C ,则△ABC 为(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都有可能 1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 ) A 、125° B 、135° C 、145° D 、150° 12.等腰△ABC 的底边为5cm ,一腰上的中线把周长分为差为3cm 的两部分,则△ABC 的腰长是( )cm 。 A B C D E P 第7题 第9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练习题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课堂达标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3分,共60分)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 第三边;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 第三边. 2.下列每组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填“能”或“不能”): (1)3㎝,4㎝,5㎝( ) (2)8㎝,7㎝,15㎝ ( )(3)13㎝,12㎝,20㎝( ) (4)5㎝,5㎝,11㎝ ( )(5)6cm, 8cm, 10cm ( )(6)7cm, 7cm, 14cm ( ) 3.在△ABC 中,∠A =10°,∠B =30°,则∠C =_________.4.在△ABC 中,∠A =90°,∠B =∠C ,则∠B =_________. 5.(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2cm ,另一边是9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______cm.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5cm ,另一边是7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______cm. 6.如果∠B +∠C =∠A ,那么△ABC 是 三角形. 7.在△ABC 中,AB =6 cm ,AC =8 cm 那么BC 长的取值范围是 .8.ABC ?中,AD 是ABC ?的中线,且cm BC 10=,则 BD= cm. 9.在ABC ?中,?=∠80A ,AD 为A ∠的平分线,则BAD ∠= 10.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上的高的交点,恰好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则此三角形是 _____________三角形. 11.判断具备下面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 (1)如果4:3:1::=∠∠∠C B A ,那么ABC ?是 三角形;(2)如果B A ∠=∠, ?=∠30C ,那么ABC ?是 三角形;(3)如果C B A ∠=∠=∠5 1 ,那么ABC ?是 三角形. 二、选择(每题3分,共27 分)1.在△ABC 中,∠A 是锐角,那么△ABC 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2.△ABC 中,若∠A ∶∠B ∶∠C =1∶2∶3,则△ABC 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确定 3.以下是由四位同学描述三角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B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C 、由三条直线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D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AB C 中,已知a =8, b =5,则c 为( ) A 、c =3 B 、c =13 C 、c 可以是任意正整数 D 、c 可以是大于3小于13的任意数值 5.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内 B 、直角三角形的高只有一条C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外 D 、三角形至少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 6.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恰好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7.在一个三角形,若?=∠=∠40B A ,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以上都不对 8.三角形的高线是 ( ) A 、线段 B 、垂线 C 、射线 D 、直线 9.在Rt △中,两个锐角关系是( )A 、互余 B 、互补 C 、相等 D 、以上都不对 三、解答题 1.如图,在△ABC 中,∠BAC=60°,∠B=45°,AD 是△ABC 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 (7分) 2.在下列图中,分别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6分) 提高题 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和9,则此△的周长L 的取值范围是( ) A 、5<L <13 B 、4<L <9 C 、18<L <26 D 、14<L <22 2.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a ,7,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如果这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的周长是 . 3.如图,△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 ,若∠BOC=120°,则∠A=________° 如图,在△ABC 中,∠A=50°,∠B 与∠C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E ,则∠BEC= 度. 如图,小林已经画出了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角平分线,他说:“我不用再将第三个角平分,就能画出第三条角平分线.”他说的有道理吗? .他会怎样作? ,他这样做的理由是 . A B C O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第3课时同步测试(解析版)

知能提升作业(三) 第3课时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的线段是( )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B)三角形的中线 (C)三角形的高 (D)以上三种线段均有可能在三角形外部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已知△ABD的周长比△ACD的周 长大6cm,则AB与AC的差为( ) (A)2 cm (B)3 cm (C)6 cm (D)12 cm 3.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且与BC相交于点D,∠B=40°,∠BAD= 30°,则∠C的度数是( ) (A)70°(B)80°(C)100°(D)110°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如图,在△ABC中,BD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ABC= 80°,则∠DBC=________°.

5.如图,已知在三角形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 的度数是________. 6.如图,AD是△ABC的中线,△ABC的面积为100cm2,则△ABD的面积是________.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在△ABC中,AB=AC,AC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为24和18两部分,求三角形三边的长. 8.(8分)如图,已知△ABC的高AD,角平分线AE,∠B=26°,∠ACD=56°,求∠AED的度数. 【拓展延伸】

9.(10分)已知:如图,BD ,CD 分别为∠EBC 和∠FCB 的平分 线. (1)若∠A=80°,求∠D 的度数. (2)试探究∠D 和∠A 的关系.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①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垂足在相应顶点的对边上;②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与另一直角边重合,还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垂足在直角的顶点或斜边上;③钝角三角形中,夹钝角两边上的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另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垂足在相应顶点对边的延长线上或在钝角的对边上.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一定在三角形内部. 2.【解析】选C.因为AD 是△ABC 的中线,所以BD=DC ,所以△ABD 的周长比△ACD 的周长大6cm ,即AB 与AC 的差为6cm. 3.【解析】选B.AD 平分∠BAC ,∠BAD=30°, 所以∠BAC=60°, 所以∠C=180°-60°-40°=80°. 4.【解析】因为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C=80°, 所以∠DBC=∠ABD=12∠ABC=12 ×80°=40°. 答案:40 5.【解析】因为∠C=∠ABC=2∠A , 则∠C+∠ABC+∠A=5∠A=180°, 所以∠A=36°, 则∠C=∠ABC=2∠A=72°. 又BD 是AC 边上的高,则∠DBC=90°-∠C=18°.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认识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认识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角形及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文字、符号语言及图形表述方法; 2. 理解并能够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 掌握并会把三角形按角分类; 4. 掌握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5. 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画法;并能正确应用概念解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诠释: (1)三角形的基本元素: ①三角形的边:即组成三角形的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即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三角形的顶点:即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 (2)三角形的定义中的三个要求:“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 (3)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为A 、B 、C 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注意单独的△没有意义;△ABC 的三边可以用大写字母AB 、BC 、AC 来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a 、b 、c 来表示,边BC 用a 表示,边AC 、AB 分别用b 、c 表示. 要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要点诠释: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 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②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其内角的度数; ③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 要点三、三角形的分类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 ?? ?? ?? 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①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②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1.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1.1 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 2. 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 3. 了解三角形的按角分类。 4. 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5. 通过操作、观察、归纳和说理等过程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感受数学的美,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为复杂,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 学习准备 1. 观察下列图片,说出你所知道的几何图形。 2. 对于三角形,你已经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 讲解新课 探究一: 阅读:课本第4页第一段的内容 思考:1.由________________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相接所组成的图形交三角形。 2.举例说明对概念的理解。 (图1 )(图 (图1线段AB 、BC 、AC 组成的图形不是三角形,图2没有满足首尾相接。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能真正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练习: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把说出图中的三角形改为写出图中的三角形)和第6页 作业题1(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辨认及表示) 归纳:在复杂的图形中数三角形的个数,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二: 阅读:课本第4页的三角形分类。 思考: 1.三个分类中有哪一个分类概念是不同的?(通过这个思考,让学生理解锐角三 B C

B A C C a b 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 2.三角形除按内角分类,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练习:第5页的课内练习1,和第6页作业题第4题 归纳: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 操作并填表 从四根小棒(12厘米、8厘米、6厘米、4厘米、)中任选三根拼接三角形 (1)先选择三根小棒 (2)再将选择的每根小棒的长度从小到大填入表格中 (3)最后拼接,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否组成三角形的方法。) 思考:1.三根小棒的长度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你能否用也学过的知识进行 解释? 2.如图:在△ABC 中,(1)对于“b+c>a ”,可理解为 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2)对于“b+ a >c ”,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 的线段最短。 (3)对于“a +c>b ”,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 的线段最短。(从深层次上去理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尝试解答第5页的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首尾相接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a=2.5cm,b=3cm,c=5cm (2)a=6.3cm,f=6.3cm,g=12.6cm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学生尝试解答,若学生是三个不等式来判断的,让学生观察三个不等式,判断其中两个式是多余的,若学生只用一个不等式来判断的,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而归纳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方法。) 4.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的讨论,实际操作得出) 练习:第5页的课内练习2、3题和作业题第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