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岳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密度
豫西黄土丘陵区洛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豫西黄土丘陵区洛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王艳芳;刘领;李志超;上官周平【期刊名称】《草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0【摘要】利用豫西黄土丘陵区代表区域洛阳地区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和乔木林不同树种、林龄、起源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洛阳地区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31.45 Tg (1 Tg=1×1012 g),乔木林碳储量为25.06 Tg,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38.81 Mg/hm2(1 Mg=1×106 g),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42.08 Mg/hm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碳储量依次为:乔木林>四旁树>经济林>灌木>竹林>散生木>疏林,乔木林树种中栎类的碳储量最高,落叶松的碳密度最高。
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但大致呈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
乔木林碳储量以幼、中龄林为主,各龄级中成熟林的碳密度最高。
洛阳地区森林植被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总页数】11页(P1-11)【作者】王艳芳;刘领;李志超;上官周平【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712100;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洛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河南洛阳 471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陵 712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豫西黄土丘陵区洛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艳芳;刘领;李志超;上官周平2.浦北县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J], 武文昊;王韦舒;张芷瑞3.湖北省太子山森林植被碳密度及碳储量研究∗� [J], 皮忠来;王晓荣;庞宏东;张家来;郑京津;郑兰英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层碳储量及碳密度研究 [J], 路秋玲;李愿会5.周至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研究 [J], 陈周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面临问题及对策

林 生 态 系统 完整 , 有 华 北 地 区最 好 的天 然 油 松林 , 被 率高达 8 0 . 3 0 %,每年都有大量枯枝落 叶在保护区内 称为“ 油松 之 乡” 。
林区, 森林 面 积 8 1 2 5 . 5 O h mz , 林 分组 成 以油 松 、 辽 东 季 , 气候 干燥 、 草木枯 黄 , 火灾 隐患 明显增 多 。 栎 为主 ,总面积 7 2 0 2 2 0 h m2 ,其 中油松林 4 7 7 2 . 4 O h m2 、 2 . 2枯枝 落叶层较 厚
2森 林 防火面 临 的 问题 2 . 1 保 护 区进入人 员增加
积 累 。尤 其是保 护 区 的核心 区 , 实 施封 山禁 止游 人进 入, 遵 循 自然 演 替 规 律 , 人 为 干 扰 程 度很 低 , 没 有 人 员清 理枯 枝 落 叶层 。经 过多年 积 累 , 保 护 区核心 区枯
政 区划 隶属 于 山 西省 沁 源 县灵 空 山镇 、韩 洪 乡和 古 学 者 、 科研 人员 、 大 学生进 行科 学考 察 。但 是 , 这 些 也
县北 平镇 。
给保 护 区防火 工 作 和 日常 管理 带来 巨大 压力 。游人
保护区森林类型属于华北地区暖温带天然次生 游憩 、车辆出入都会增大火灾发生概率 ,特别是冬
性季 风气候 区 , 地理 坐标东 经 1 1 l O 5 9 2 7 ” ~ 1 1 2 o 0 7 4 8 ” , 助资金 , 开展 了大量资源调查及科研项 目, 加之与各
北纬 3 6 o 3 3 2 8 ”  ̄ 3 6 o 4 2 5 2 ” , 总面积 1 0 1 1 6 . 8 O h ma 。行 高等 院校 及科 研 机 构之 间的合 作 ,每 年 都有 众 多 的
太原市发展碳汇林业的对策和建议

太原市发展碳汇林业的对策和建议殷爱平【摘要】太原市高碳排放的工业模式迫切需要发展碳汇林业来补偿.简要介绍了太原市发展碳汇林业的必然性,从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强化林业抚育管理、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深化林权制度改革6个方面提出了太原市发展碳汇林业的对策和建议.【期刊名称】《山西林业科技》【年(卷),期】2011(040)002【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碳汇林业;造林绿化;森林资源;林权制度改革【作者】殷爱平【作者单位】太原市林场,山西太原,0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2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和土壤中。
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 90%都来源于森林,每公顷森林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13 t/a,释放氧气 10 t/a.森林已成为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储备库,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
林业固碳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投资少、成本低、综合效益大。
1 太原市发展碳汇林业的必然性太原市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太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低碳发展道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事业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建立灵活的林业投资、融资渠道,实现碳生产力下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9.6℃,无霜期191 d,年均降水量 456mm,年均日照2 555 h,≥10℃年积温3700℃.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植物生长。
太原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林业资源得到稳定增长。
但由于存在重造轻管、采伐方式不合理、森林经营粗放以及制度创新慢等因素,太原市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低,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要改善上述状况,需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山西太岳山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群落种间关联

山西太岳山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群落种间关联白玉芳;毕润成;白玉宏;王晓霞;张钦弟【期刊名称】《广西植物》【年(卷),期】2014(34)1【摘要】研究区域石膏山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端,是中国脱皮榆较为集中的分布区。
基于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太岳山脱皮榆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进行研究。
方差分析表明:脱皮榆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总体关联性均呈不显著相关,反映出该地区物种间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仍然存在独立的分布格局。
不同检验结果表明:乔木层、灌木层绝大多数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群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物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各群落正处于朝稳定方向发展的阶段。
%The study area Shigao Mountain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end of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Taiyue Mountain, which is 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area ofUlmus lamellosa in China.Based on 2×2 contingency table,and by usingχ2-test,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dominant species in mellosa community in Taiyue Mountain.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s of tree layer and shrub layer of mellosa community were not significant.It reflected that there w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in the region,but there were still independ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Different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st species pairs in the treelayer and the shrub layer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serial stage of the forest and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es.The forest was developing to the stable stage.【总页数】6页(P56-61)【作者】白玉芳;毕润成;白玉宏;王晓霞;张钦弟【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相关文献】1.山西南部脱皮榆群落生态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J], 毕润成;陈李芳;李培玉2.山西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群落的种间分离 [J], 王晓霞;张钦弟;毕润成;段晓梅3.山西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的生态学特征 [J], 毕润成;张杰;苏俊霞4.浙江古田山濒危植物长序榆的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 [J], 郑振杰;王腾毅;孔琳玲;芦伟;唐战胜;陈声文;叶铎;陈建华5.濒危植物脱皮榆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J], 茹文明;张桂萍;毕润成;张峰;张金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喀斯特城市主要森林生物量及碳吸存功能

喀斯特城市主要森林生物量及碳吸存功能宁晓波;刘隆德;李明刚;顾永顺;王太清;夏婧【摘要】利用样方法和实测法,研究了喀斯特贵阳市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贵阳市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储量.结果表明:贵阳市7种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生物量为5.44~105.36 t.hm2,灌木层为1.29~12.46 t·hm-2,草本层为0.56~9.49 t·hm-2,死地被物层为0.95~9.67 t·hm-2;且乔木层碳储量为3.02~59.84 t·hm-2,灌木层为0.72~6.37 t·hm-2,草本层为0.19~4.32 t·hm-2,死地被物层为0.50~3.90 t·hm-2,土壤层为74.91~122.69 t·hm-2,各层碳储量大小排序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7种主要森林面积为205 479.32hm2,总碳储量为2 683.74万t.贵阳市城市森林在维持和改善城市环境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碳吸存功能明显.【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11【总页数】6页(P109-114)【关键词】喀斯特城市;城市森林;森林类型;森林生物量;森林碳储量;碳吸存功能;贵阳市【作者】宁晓波;刘隆德;李明刚;顾永顺;王太清;夏婧【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厅,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5+6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和增温效应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1]。
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重视,CO2作为最主要的一种温室气体,其源与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2]。
山西太岳山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群落种间关联

山西太岳山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群落种间关联白玉芳;毕润成;白玉宏;王晓霞;张钦弟【摘要】研究区域石膏山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端,是中国脱皮榆较为集中的分布区。
基于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太岳山脱皮榆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进行研究。
方差分析表明:脱皮榆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总体关联性均呈不显著相关,反映出该地区物种间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仍然存在独立的分布格局。
不同检验结果表明:乔木层、灌木层绝大多数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群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物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各群落正处于朝稳定方向发展的阶段。
%The study area Shigao Mountain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end of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Taiyue Mountain, which is 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area ofUlmus lamellosa in China.Based on 2×2 contingency table,and by usingχ2-test,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dominant species in mellosa community in Taiyue Mountain.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s of tree layer and shrub layer of mellosa community were not significant.It reflected that there w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in the region,but there were still independ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Different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st species pairs in the tree layer and the shrub layer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serial stage of the forest and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es.The forest was developing to the stable stage.【期刊名称】《广西植物》【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6页(P56-61)【关键词】太岳山;脱皮榆群落;种间关联【作者】白玉芳;毕润成;白玉宏;王晓霞;张钦弟【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脱皮榆(Ulmus lamellosa)为榆科(Ulmaceae)榆属(Ulmus)植物,是我国特有种,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脱皮榆分布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和华北平原交界处,山西南部是其分布中心.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端,是中国脱皮榆较为集中的分布区.该区域的脱皮榆群落发展时间长而且受人类干扰较少,结构完整,对开展脱皮榆林的研究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种间关联是生态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通常是由于群落生境的差异影响物种的分布而引起的,种间关联的研究是物种群落结构稳定程度与群落演替的重要基础.对脱皮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脱皮榆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等方面(茹文明等,2007),而在脱皮榆种间关联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文献报道.通过种间关联的研究可以确定其种间关系,深入研究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动态,从而对物种生物学特性、种间关系和生境条件等因素综合利用下的种群个体水平空间配置和分布状态做出定量描述,有助于揭示群落演替中植物共生关系与替代机制,为荒山地区造林和林区脱皮榆林的抚育、保护以及树种选择和群落环境监测管理提供一定依据.本文研究区域为太岳山石膏山景区,位于晋中地区灵石东南部,东面与长治市沁源县接壤,处于晋中、晋南、晋东南三地交界处,为太岳山主峰之一. 111°53′~111°59′E,36°41′~36°47′N,海拔1 000~2 532 m,景区面积3 213 hm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形复杂,沟道狭长,相对垂直高差大,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年均气温9~10℃,年均降水量550~650 mm,无霜期153 d.石膏山植被保存特别完好,植被垂直变化明显,1 300 m以下为灌丛林带,1 300~2 000 m为针阔混交林带,2 000~2 200 m为针叶林带,2 200~2 400 m为阔叶林带, 2 400 m以上为亚高山草甸.主要树种有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皮松(P.bungeana)、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等,还有弥猴桃、流苏树、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等稀有树种(盛海等,2002).2.1 样方调查于2012年7月在山西太岳山石膏山进行野外调查,针对不同的生境、不同的群从类型,确定有代表性的脱皮榆样地进行调查.依据不同的海拔高度(1 150~1 600 m),每升高50 m设置6个样方.共设置60个10 m×10 m的乔木样方,在每个乔木样方内取2个5 m×5 m的灌木样方.记录样方内所有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的种名、株数、胸径、高度、冠幅等.同时测定每个样方的海拔、经度、纬度、坡向、坡度、坡位等环境因子.共调查植物62种,其中乔木21种,灌木41种.2.2 数据处理2.2.1 重要值计算由于植物种类较多,为了计算方便,剔除频度<5%的种后,得到32个优势种(表1)进行种间联结性的计算和分析,其中乔木16种,灌木16种.采用重要值(IV)作为物种的综合数量指标(王伯荪等,1989):乔木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高度+相对显著度)/3;灌木草本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盖度)/2. 2.2.2 总体关联性分析根据物种是否在样方内出现做出样方二元数据矩阵作为原始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通过计算物种间联结指数(VR)(Schulter, 1984),来测定所研究的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用W检验关联的显著性(王乃江等,2010;张桂萍等, 2005;杨晓东等,2010).计算公式:2.2.3 种间联结性分析种间联结一般采用χ2检验进行定性研究,根据2×2列联表的χ2统计量测定成对种间的联结性(Dice,1945),将乔木层、灌木层优势物种是否在60个标准样方中出现转化为60× 16的0、1二元数据矩阵,0表示物种在样方中未出现,1表示出现.依据上述原始数据矩阵,构造2×2联列表,计算出a、b、c、d的值(王伯荪等,1985).由于取样为非连续性取样,因此非连续性数据χ2用Yates的连续校正公式计算(张金屯,2004).式中,N表示总样方数;a、b、c、d是观测值,a为两物种同时出现的样方数,b、c分别为仅有1个物种出现的样方数,d为两物种均未出现的样方数.通常P>0.05,即χ2<3.841时,认为两个种独立分布,即中性联结;0.01<P<0.05,即3.841<χ2<6.635时,认为种间联结显著;P<0.01即χ2>6.635时,认为种间联结极显著.当ad>bc时为正联结,ad<bc则为负联结.2.2.4 种间相关性测定应用定量数据(重要值)对种间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张金屯,2004).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式中,rs(i,j)为Spearman秩相关系数,N为总样方数,dk=(xik-xjk),xik和xjk分别为种i和种j在样方k中的秩.3.1 优势种种间的总体关联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石膏山脱皮榆群落乔木、灌木层种对的总体关联性均不显著,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乔木层的VR=S2T/δ2T=1.159>1说明乔木层中的16个物种之间表现出净的正联结.对以上测定结果,采用统计量W 检测VR值偏离1的显著性.灌木层的VR值为1.323,W=79.405.W落在区间之间,说明灌木层的16个主要物种之间的关联性不显著.表明脱皮榆群落灌木层物种间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仍然存在独立的分布格局.利用χ2检验来判断种间关联性,首先要把原始数据转化为二元数据,这样在转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损失一定的信息量(王琳等,2004),χ2检验只能定性的分析物种之间关联与否,不能定量给出关联程度的大小.因此在2×2联列表χ2检验的基础上,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间关系,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出石膏山脱皮榆群落优势物种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本研究分别采用16种乔木、16种灌木,在60个样方中的重要值矩阵作为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始数据.3.2 乔木层关联性分析3.2.1 乔木层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分析根据Yates公式校正后的χ2检验值(图1),16种优势物种间,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未达到显著程度,种间联结较为松散,其中有67对表现为正关联,占55.83%.其中极显著正关联的有10对,显著正关联的有3对,占总对数的10.83%.有53对表现为负关联,占44.17%.极显著负关联的有5对,显著负关联的有4对,占总对数的7.5%.正负比为1.26.3.2.2 乔木层优势种的种间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中,乔木层16种主要物种的120个种对中,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未达到显著程度,种间联结较为松散,这和χ2检验的结果相一致.其中49对表现为正关联,占40.83%,极显著正关联的有11对,显著正关联的有5对,占总对数的13.33%.70对表现为负关联,占58.33%.极显著负关联的有10对,显著负关联的有6对,占总对数的13.33%.正负比为0.7.有1对表现出无关联(图1).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中,16对主要物种的120个种对中,有50对表现为正关联,占41.67%,其中极显著正关联的有12对,显著正关联的有7对,占总对数的15.83%.有70对表现为负关联,占58.33%,其中极显著负关联的有11对,显著负关联的有8对,占总对数的15.83%.正负比为0.71(图1).由图1看出,16种主要物种间,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未达到显著程度,种间联结较为松散,说明乔木层主要种群种间联结独立,表现出相互独立的特点,种群间无关联.从图1看出,脱皮榆与山杨呈极显著正关联,表明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稍耐荫,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耐干旱瘠薄.在酸性至中性土壤皆可生长,生态位具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对生境要求较为一致.为脱皮榆群落中的伴生树种.3.3 灌木层关联性分析3.3.1 灌木层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分析根据Yates公式校正后的χ2检验值(图2),16种优势物种间,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未达到显著程度,种间联结较为松散.其中,有61对表现为正关联,占 50.83%.其中极显著正关联的有2对,显著正关联的有5对,占总对数的5.83%.有56对表现为负关联,占46.67%.显著负关联的有1对,占总对数的0.83%.正负比为1.09.还有3对表现出无关联.3.3.2 灌木层优势种的种间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中,灌木层16种主要物种的120个种对中,有49对表现为正关联,占40.83%,其中极显著正关联的有7对,显著正关联的有6对,占总对数的10.83%.有71对表现为负关联,占59.17%,极显著负关联的有3对,显著负关联的有7对,占总对数的8.33%.正负比为0.69(图2).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中,16对主要物种的120个种对中,有48对表现为正关联,占40%,其中极显著正关联的有1对,显著正关联的有4对,占总对数的4.17%.有72对表现为负关联,占60%,其中极显著负关联的有4对,显著负关联的有6对,占总对数的8.33%.正负比为0.67(图2).由图2看出,灌木层16种主要物种间,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未达到显著程度,种间联结较为松散,说明灌木层主要种群种间联结独立,表现出相互独立的特点,种群间无关联.从图2看出,鞘柄菝葜与木蓝呈极显著正关联,表明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位具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对生境要求较为一致.都喜欢阴湿和弱光环境,多出现在沟谷中.灌木植物在个体生长和演替过程中,除受到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影响外,还受到来自乔木层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灌木层中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的显著性较乔木层有所减少,灌木层生长在乔木层下,受到乔木层的庇护,种间关联的稳定性增加.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太岳山脱皮榆群落中正关联种对数小于负关联的种对数,说明乔木层、灌木层16个主要物种间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说明群落的成熟程度较高,各物种以相互独立的关系求得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保持物种间稳定发展,保持群落整体的稳定性.植物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是群落重要的数量和结构特征.本研究通过种间联结指数、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太岳山脱皮榆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中主要物种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通过比较检验结果,发现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检验结果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χ2检验是由种对的二元数据得来,在转化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信息,只能做定性判断,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检验是基于重要值、盖度、频度等定量数据的检验方法,属定量检验方法.乔木层中χ2检验显著率为18.33%,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的显著率为26.67%,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显著率为31.67%.灌木层中χ2检验的显著率为6.67%,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的显著率为19.17%,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显著率为12.5%.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显著率明显高于χ2检验的结果.这表明,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灵敏性较高,更能真实的反映出群落中的种间联结性,这就说明了在进行种间关系的研究时,要把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合起来进行,以期准确反应群落间的种间联结性.脱皮榆群落乔木层16个和灌木层16个主要种,经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种对间的关联性不显著,种对间的独立性较强,总体关联性均不显著.暗示脱皮榆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均处于不稳定的阶段,正在不断进行演替.不同的是灌木层中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的种对数远远小于乔木层,这是由于灌木植物在个体生长和演替的过程中,除受到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影响外,还要受到来自乔木层的影响.通过对太岳山脱皮榆群落的种间联结性研究发现,群落乔木层中的优势种脱皮榆与其他的植物大多呈现负关联,尤其和千金榆、辽东栎、油松、白皮松呈现显著的或极显著的负相关,灌木层中优势种脱皮榆与山梅花和木蓝呈现显著负相关,种间竞争非常激烈.这表明在脱皮榆的生长和更新的过程中,除了受到种内竞争的影响,还受到种间竞争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脱皮榆群落进行保护时,要特别注意来自种间的竞争,在脱皮榆混交林中与千金榆、辽东栎、油松、白皮松的密度不宜过大.尤其在尚未成熟的脱皮榆群落中,要避免以上物种对脱皮榆幼树的影响,避免其对脱皮榆幼树形成较大的竞争影响.其次,在对脱皮榆林进行合理的抚育时,要注意有选择的择伐种植密度过大的其他树种.目前,测定种间联结性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群落演替和动态的一种常用方法(周先叶等,2000;林伟强等,2004).目前普遍认为,群落发育初期,物种间趋向于随机性,未形成特定的种间关系.随着演替进展到中期,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随着种间竞争不断加剧而发生复杂变化,表现较强的正关联和负关联,具有相近生物学特性的物种表现为正关联,它们的生态位具有不同程度重叠,对生境的需求较为一致.相反,生态习性相异的物种表现为负关联,它们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对生境的需求也不相同.本文分别研究了太岳山脱皮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的各16个主要物种的种间关联和相关系数,检测灵敏度较高的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中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较弱,多数种对间关联程度未达到显著水平,检测结果的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相关研究表明,群落成熟度愈高,物种间应存在较强的正关联,以求多物种稳定的共存.种间关联值高表明一个种的存在对另一个种有利,或是这两个种对环境的差异有相似的反应;相反,关联值低或负值说明这两个种所需的环境条件不同或是一个种存在对另一个种有排斥作用(王伯荪等, 1985).太岳山脱皮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种对间的关联程度较低,暗示该种群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处于动态的发展阶段之中,正在不断更新.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间应关注对太岳山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使其群落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王伯荪,李明光,彭少麟.1989.植物种群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杜荣赛.1999.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张金屯.2004.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Dice LR.1945.Measure of the amount of ecologic association between species[J].Ecology,26:297-302Ru WM(茹文明),Zhang GP(张桂萍),Bi RC(毕润成),et al.2007.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endangeredUlmus lamellosain Shanxi(濒危植物脱皮榆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J].Chin J Appl Environ Biol(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3 (1):14-17Schluter D.1984.A variance test for detecting species associations, with some example applications[J].Ecology,65:998-1 005Sheng H(盛海),Wang ZZ(王治中),Wang ZQ(王占勤),et al.2002.Studies on managing pattern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in Shigaoshan Landscape-Taiyueshan National Forest Garden(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膏山景区合作开发经营模式研究)[J].Shanxi For Sci Technol(山西林业科技),4(12):44-48 Wang BS(王伯荪),Peng SL(彭少麟).1985.Studies on the measuring techniques of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f lower-subtropical evergreen-broadleaved forests.Ⅰ.The exploration and the revision on the measuring formulas of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间联结测定技术研究.Ⅰ.种间联结测式的探讨与修正)[J].Acta Phytoecol Geobot Sin(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9(4):274-285Wang L(王琳),Zhang JT(张金屯).2004.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of Lishan Mountain meadow in Shanxi Province(历山山地草甸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分析) [J].Acta Bot Bor-Occ Sin(西北植物学报),24(8):1 435-1 440Wang NJ(王乃江),Zhang WH(张文辉),Lu YC(陆元昌),et al.2010.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among the plants communities in the forest at Ziwuling area in Shaanxi Province(陕西子午岭森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J].Acta Ecol Sin(生态学报),30 (1):67-78Yang XD(杨晓东),Fu DP(傅德平),Yuan Y(袁月),et al.2010.Analysis on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the dominant plant species in the Ebinur Lake Wetland Nature Reserve,Xinjiang(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的种间关系)[J].Arid Zone Res(干旱区研究),27(2):249-256Zhang GP(张桂萍),Zhang F(张峰),Ru WM(茹文明).2005.The effect of traveling on the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 of dominant populations in Lishansubalpine meadow,Shanxi Province (旅游干扰对历山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种间相关性的影响) [J].Acta Ecol Sin(生态学报),25(11):2 868-2 874。
山西省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22
山西省铁桥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和顺县西北部山地
东经113º5ˊ0″—113º35ˊ0″北纬37º13ˊ—37º34ˊ
38974.4
23
山西省韩信岭自然保护区
省级
灵石县中南部
东经111º36ˊ—111º55ˊ北纬36º42ˊ—36º53ˊ
86861
10
山西省人祖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吉县西北部
东经110º33ˊ20″—110º43ˊ01″北纬36º10ˊ—36º19ˊ30″
15940
11
山西省四县垴自然保护区
省级
祁县东部山地
东经112º32ˊ38″—112º40ˊ55″北纬37º4ˊ35″—37º17ˊ10″
23947.4
28
山西省尉汾河自然保护区
省级
兴县境内
东经111º15ˊ—111º30ˊ北纬38º20ˊ—38º40ˊ
15267
14
山西省汾河上游自然保护区
省级
娄烦县汾河上游
东经111º31ˊ—112º2ˊ北纬37º51ˊ—38º13ˊ
27000
15
山西省黑茶山自然保护区
省级
兴县东南部黑茶山
东经110º11ˊ39″—111º26ˊ30″北纬38º10ˊ0″—38º20ˊ23″
2022~2023年高三二模文综地理试卷完整版(山西省临汾市)

选择题在电气栽培大棚中,农作物生长在裸露的铜线下,高出地面约3米水平延伸的铜线通电后产生的高频电流能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但通过钢线的电流比智能手机的工作电流还要低。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发展电气栽培技术可以A.增加科技投入B.减少农药使用C.延长生长周期D.降低生产成本【2】目前,在电气栽培大棚中种植的农作物最可能是A.棉花B.玉米C.蔬菜D.小麦【3】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制约西部地区推广电气栽培技术的主要原因A.能源缺乏B.资金不足C.气候干旱D.土壤贫瘠【答案】【1】B【2】C【3】B【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通电后的铜线产生的高频电流能够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因此发展电气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电气栽培技术的科技含量并不高,A错;电气栽培技术应用于电气栽培大棚中,大棚种植改善了农作物的热量,从而缩短了生长周期,C错;电器栽培技术需要铺设铜线和相应的电流设备,提高了生产成本,D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电气栽培大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最适宜种植单位土地面积效益较高的农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的种植规模较大,单位面积土地上效益较低,因此电气栽培大棚种植的农作物最可能为蔬菜,故选C。
【3】电气栽培的设备投入相对较高,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金不足,B正确;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A错;一般而言,大棚农作物依靠人工灌溉,所以气候干旱不是主要制约因素,C错;相比于资金而言,土壤贫瘠不是主要原因,D 错。
故选B。
选择题连接麦加和麦地那的哈拉曼高铁是我国海外首条设计时速达360千米/小时的海外高铁,也是沙特阿拉伯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高速铁路,建有铁路桥11座,涵洞135座,途径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市,历时近9年的建造终于2018年9月开通。
下图示意哈拉曼高铁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哈拉曼高铁修建的决定因素是①地形②气候③宗教④经济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哈拉曼高铁连接吉达国际机场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就业岗位B.促进产业升级C.完善交通网络D.缩短运输距离【3】哈拉曼高铁建设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困难是A.高温炙烤B.沙尘肆虐C.地势起伏D.河湖众多【答案】【1】D【2】C【3】D【解析】【1】哈纳曼高铁沿线地区气候干旱,气候和地形是高铁修建的限制性因素,①②错;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经济因素是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④正确;该高铁线路连接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城市均为伊斯兰教的圣城,高铁的修建便于伊斯兰教信徒前往圣城朝拜,因此宗教也为该高铁线路修建的决定性因素,③正确,故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 璐 王 百 田 曹 晓阳 王 宁 王 文静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林业 大学 ) , 北京 , 1 0 0 0 8 3 )
聂 森
( 北京林业大学 )
摘 要 基于样地调 查与室 内分析 , 运用清查 平均生物量 法和 林木相对 生长模 型 . 研 究 了山西 太岳 山林 区两 种森林碳储量及碳 密度 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 研 究区森林生态 系统植被层含碳率 变化 范围为 4 . 2 4~6 . 0 7 g・ k g - 。 , 土 壤 层 含 碳 率 变化 范 围 为 5 . 3 l~ 5 0 . o 0 g・ k g ~; 两种植被类型平均森林碳储 量 : 油松 林 为 2 6 3 . 0 3 m g・ h m ~, 辽 东栎林 为 2 9 2 . 3 1 m g・ h m~, 辽 东栎林 约为油松林 的 1 . 1 2倍 ; 在 空间尺 度上土壤层碳储 量( 1 7 3 . 3 5 m g・ h m ) > 乔木层 ( 9 2 . 7 0 m g・ h m ) > 枯 落物层 ( 6 . 5 0 m g・ h m ) > 灌草层 ( 5 . 2 3 m g・ h m ) , 其 中土壤层碳 储 量约 占森林 生 态 系统碳储 量的 6 2 . 4 %: 植被层各分层碳储量 大小差异显著 , 土壤层碳储 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而递减 。 关键词 森林生态 系统 : 有机碳 密度 ; 碳储量 ; 山西太岳 山
森林 是陆 地生 态 系 统 的主要 植 被 类 型 . 储 存 了 陆地 生态 系 统 7 6 % ~9 8 %的有机碳_ 1 ] , 因此 , 森 林 生态 系统 的碳 储量 是研 究 和估算 森林 生态 系统 与大 气碳 交换 的基 本参 数 和关 键 性 因子 ] 。 近年 来 , 北 美[ 、 丹麦[ 、 澳大利亚[ 和新 西 兰 [ ] 等 许 多 发 达 国家 都致 力 于碳 汇 的研 究 , 为森 林 的生 态 效 益评 估 奠定 了基 础 。 同时我 国学者 围绕 森林 生态 系统 的碳 密度、 碳 储量 做 了大量 的研 究工 作 , 并取得 了显著 成
分 类号 s 7 1 4. 2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a n d D e n s i t y o f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f o r mi s a n d Q u e r c u s l i a o t u n g e n s  ̄F o r e s t s i n T a i y u e Mo u n t a i n o f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 C h i n a / C h i L u , Wa n g B a i t i a n, C a p X i a o y a n g , Wa n g N i n g , Wa n g We n j i n g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o i l a n d
就_ 7 ] 。但 由于 植 被 类 型 、 气 候 特 点 以及 土壤 的 性
辽 东栋 ( 9 e r c l i a o t u n g e n s i s ) 、 油松 (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
f o r m i s ) 是该 林 区 乃 至 中 国 林 区重 要 的 水 土 保 持 、 用材及薪材树 种 。 并 且 该 区 植 被 类 型 在 中 国 暖 温
带 森林 区具 有 很 强 的典 型 性 。 目前 对 这 一 地 区 的 研 究 报 道多 为 森 林 生 态 系统 评 价 与 响 应 l l 、 林 业 经营技术l 1 ] 等方面 . 基 于 生 态 系 统 功 能 过 程 的 有
机 碳 密 度 和碳 储 量 研 究 较 少 。本 文 选 择 太 岳 山 系
第4 1 卷 第 8期
2 0 1 3年 8月 东北林来自业大学
学
报
Vo 1 . 4l No. 8 Au g.201 3
J OURN AL OF NORT HE AS T F O RE S T RY UN I VER S I T Y
山西太 岳 山主 要 森 林 生 态 系统 碳储 量 与 碳 密 度 )
灵 空 山 自然 保 护 区 的 这 两 种 典 型 植 被 类 型 , 调 查
了植 被 层 、 凋 落 物 层 及 土 壤 层 的有 机 碳 密 度 及 碳 储量 , 通 过 量 化 各 层 次 的 有 机 碳 含 量及 碳 密 度 , 以 揭 示 山西 中部 地 区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碳 储 量 状 况 、 认
B a s e d o n s a mp l e . p l o t s u r v e y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 a n a l y s i s .we s t u d i e d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w o k i n d s o f f o r e s t s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a n d c a r b o n d e n s i t y i n T a i y u e Mo u n t a i n o f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w i 出a v e r a g e b i o ma s s i n v e n t o r y a n d t r e e s r e l a t i v e g r o w t h mo d e 1 .T h e 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i n v e g e t a t i o n l a y e r s o f t h e or f e s t e c o s y s t e m r a n g e s f r o m 4 . 2 4 t o 6 . 0 7 g・k g 一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t h e 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i n s o i l l a y e r s r a n g e s f r o m 5 . 3 1 t 0 5 0 . 0 0 g・ k g _ 。 .T h e a v e r a g e f o r e s t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o f
t e n .T r h e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h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a mo n g v e g e t a t i o n l a y e r s ,a n d t h e c rb a o n s t o r a g e o f s o i l l a y e r d e c l i n e s wi t h t h e s o i l d e p t h .
1 )中科院 战略先 导专 项 ( X D A 0 5 0 5 0 2 0 3 — 0 4 — 0 1 ) 、 国家 “ 十二
t w o v e g e t a t i o n t y p e s a r e Q l L e r c u  ̄l i a o t u n g e n s i s w i t h 2 9 2 . 3 1 mg・ h m_ a n d P i n t a b u l a e [ o r m i s w i t h 2 6 3 . 0 3 m g・ h m_ .T h e a v e r a g e f o r e s t s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o f 0 .1 i a o t u n g e n s i s i s 1 . 1 2 t i m e s t h a n t h a t o f P .t a b u l a e f o r m i s .I n t h e s p a t i a l s c a l e . t h e c a r . b o n s t o r a g e s a r e i n t h e o r d e r o f s o i l 1 a y e r f 1 7 3 . 3 5 mg・h m ) >t r e e 1 a y e r( 9 2 . 7 0 mg・h m ) > l i t t e r l a y e r f 6 . 5 0 mg・ h m ) > s h r u b — g r a s s l a y e r( 5 . 2 3 mg・h m )。a n d t h e c rb a o n s t o r a g e o f s o i l l a y e r a c c o u n t s f o r 6 2. 4 % o f t h e f o r e s t e c o s y s —
质, 使有 机碳 储量 存在 较大 的差 异 。所 以 , 研究 不 同 区域 及 生态 系统 的有 机 碳 密 度 及 储 量 , 有 助 于 克 服 因区域差 异导 致估 算大 面积碳 库 的 困难 ¨ , 加 强估 算 的准 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