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
浅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Ⅱ24b小调赋格曲及演奏手法

本文分析的《b小调赋格曲》是巴赫平均律第二集的第二十四 首,与《b小调前奏曲》合为一首套曲。《b小调赋格曲》音乐色彩
明亮,活泼,富有活力。这首赋格曲是一首三声部的乐曲,全曲 100小节,结构可分为:呈示部,中部,再现部。由于巴赫的复调 音乐技法高超,内涵深广,因此我们若想演奏好赋格曲,必须先分 析、理解巴赫的赋格曲。
48 Northern Music
2016年第23期 (总第311期)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NO.23,2016 (CumulativelyNO.311)
呈示部采用了赋格曲的惯用调式布局:主→属→主。但是巴赫 的这首b小调赋格曲并没有运用传统的“完全答题”,即主题第一 次出现后,没有精确的把主题移到属调上或下属调上,而是运用了 “守调答题”。即主题出现后,为了避免突然转入新调产生调性矛 盾而进行的变化形式,将答题的首部保持在主调上,其后再转入属 调或下属调上。主题以b小调的属音开始,如果按照完全答题将是 在属调的属音,即小字二组的c音上,但这里出现的是小字一组的 b,因此可以看出此处为守调答题。
再现段(第70至100小节)由b小调主题进入,与71小节进入的 e小调主题构成了卡农式紧接度段。巴赫在此处设计用单声部进入 主题,显然是使再现部与呈示部的声部进入顺序相互对应,同时也 使再现部与中部的界限划分更加清晰,明确。
巴赫钢琴平均律第二首(BWV847)的分析

第 2 6小节是 紧缩呈示部的再现部 , 再现部运用缩 减呈
第 9小节它 与呈示 部中题第 三次进入 的结 束和 弦紧
密相连。这个 问插段 , 中部主题 在平 行调降 E大调上的 为
示部的方法 , 只将主调主题 单独进入 , 或成 组进入 , 不再 而
引入答题 。由低音声部再现主调 主题开始 , 下转 第 6 ( 6页)
在高声部 的降 E大调 上, 低声部十六音符 的结束 是固定 对
题 1 的开始中声 部是 固定对题 2 之后 的 1 小节是赋格的 。 3 第二间插段 ,这里的上声部是第一问插段 的下声部的倒影 变形 。 原为下二度模进变为上二度模进 。 下方带平行三度的
级音 上 , 第二个 相对称 的环节是 由主音开 始 , 结束 在三级
【 作者简 介】 闫
璐 (9 2 )女 , 1 8一 , 河南平顶1 人 , 【 平顶t 学院助教 , 1 l I 研究方向 : 钢琴。
・
5 ・ 9
泥淖 , 这种浮华之风令陈澧极为痛心 。实际上 , 他并非一味
慧, 而恶其 伤义也 。 [著作书论不追求丽词巧慧 , ”o I l 而贵在存
2 2年 O 01 8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eJ u n l
Au .01 g2 2 S ra . 8 . e ilNo 1 1 No08
总 第 11 8 期 第0 8期
巴赫钢琴平均律第二首( WV 4 ) B 87 的分析
⑧ 闫 璐
( 顶 山学 院 , 南 平顶 L 6 00 平 河 I 4 70 ) I
地反对华词 , 而是认为“ 讲学说经 为文章者 , 其勿 为无 实之 华可也。” 学说经 的著述 文体尤应做到笃实敦厚 , 讲 朴实无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摘要】赋格以模仿复调为基础,是16世纪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使用了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更是将这种体裁的写作技术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巴赫的赋格作品有着严谨的技术规则,本文将从旋律、调式、和声、复调手法与结构等方面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中c小调赋格曲,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赋格;C小调巴赫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其音乐作品多为宗教内容。
古钢琴作为巴赫重要的创作频域,他的平均律钢琴曲等作品都是为了古钢琴的教学所用。
《平均律钢琴曲集》按十二平均律调弦,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
每一首均由统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曲的组合。
巴赫写作的赋格主题多种多样,复调手法更是娴熟。
虽古典时期以后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但仍有不少作曲家写作完整的赋格或在作品中局部运用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作品847也叫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这首赋格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主题材料集中,共31小节,短小精炼。
这首赋格的调式调性主要在主调c小调与属调g小调上呈示,中间部分只有两次转调的展开,再现部回归主调c小调,尾声时两个多小节的主持续音的主调写法更是使调性更稳固。
一、呈示部赋格的开始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多种组合的两个小节构成了这首赋格曲的主题,也奠定了这首赋格曲较为欢快、有些舞曲风格的基调。
主题的动机由弱起的c和声小调主音到导音的下行16分音符的半音级进开始,紧接着8分音符的主音到属音的下行跳进再上行级进到下中音。
接下来主题的乐汇延续这种节奏型与主音到导音的下行级进最后经由一个大切分后到c小调的中音结束。
整个主题轻快活泼、有些滑稽,级进为主、跳进为辅,弱起的开始使其有些舞曲的风格。
最开始主题先在中声部上进行陈述,第3小节高声部紧接着在属调上的守调答题,中声部开始连续的16分与8分音符的下行级进构成这首赋格的固定对题①。
浅谈巴赫十二平均律作品BWV862

浅谈巴赫十二平均律作品BWV862作者:靳思雨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9期【摘要】在巴赫的作品中,十二平均律有着跨时代的意义,笔者通过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挑选出平均律曲集第一卷第十七首作品BWV862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从而对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巴赫;十二平均律;演奏特点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60-01一、解析作品BWV862作品BWV862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中的第十七首,整体的曲风是朝气蓬勃的。
整首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清新自然的演奏风格。
在整部作品中它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一首,但是是笔者最喜欢的一首。
(一)前奏曲。
最初的前奏曲是在古代的欧洲用诗琴(又称里拉)所演奏的乐曲的引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乐曲题材,但是在现在的运用中前奏曲仍然有引子的作用,它的特点是具有即兴性。
1.结构分析。
这首前奏曲中,有一个贯穿全曲的持恒不变的核心材料,这一材料一次又一次在不同声部、不同音区、不同和弦上重复出现,是前奏曲最持续的因素。
共44小节,共有36小节被上述核心组织形态所布满,由此称之为“主题”。
这个主题的节奏形态保持不变,以下波音作为前缀,线条内部隐藏着同音反复。
前奏曲分为两个部分,1-18为第一部分,从第19小节到35小节从结构对第一部分的音乐进行了重复,但是进行了重组,大致上是第一部分的声部倒转,略有变化。
例如18-20小节与1-3小节进行对比,可发现,调性从降A大调变为降E大调,高声部与低声部功能对换。
恒定因素不变,对位因素采用3-5小节,在空间维上整体移低四度,在时间上对位材料前移2小节,即用原来的第3-5小节移至第1-3小节位置。
这样,作为音乐结构,在这个“重复”部分的第1-3小节的第1个音乐短句内,发生了调性、音域、时间及材料组合的多重性重组。
2.演奏分析。
对于《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清楚巴赫在创作的时候运用的是古钢琴,而不是现代的钢琴,因此对于音色的把握要根据古钢琴的音色来考量。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全集介绍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全集介绍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横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钢琴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今天我们将介绍这部钢琴曲集的钢琴谱全集。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由巴赫于1722年创作的,是由两卷组成的,每卷包含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
这个曲集之所以称为“平均律”,是因为它以全音阶为基础,每个调性都被平均地使用,展示了音乐的和声理论和技巧。
整个钢琴曲集的钢琴谱全集收录了48首曲目,每个调性都有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
在这些曲目中,巴赫展示了他卓越的构思能力、对和声规则的精确遵循以及对音乐结构的独特理解。
《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全集以其艰深复杂的音乐结构而闻名,对演奏者的技巧和音乐理解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钢琴谱中的音符排列工整,乐谱包含了详细的演奏指导,从音符的力度和速度到表达的情感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标记,使得演奏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演绎巴赫的音乐意图。
这部钢琴曲集的钢琴谱全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演奏。
它不仅被钢琴演奏者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料和演出曲目,也被音乐爱好者和专业音乐家视为珍贵的音乐遗产。
钢琴谱全集的出版和演奏录音也不胜枚举,每一位演奏者都希望能够通过演绎这个作品,展示出自己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艺术才华。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全集无疑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并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巴赫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无穷的创作才华。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钢琴演奏者,都应该将这个钢琴曲集的钢琴谱全集放在他们的学习和演奏计划中,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精神。
总结起来,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全集是一部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示了巴赫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和声理论的精通。
这个钢琴曲集的钢琴谱全集收录了48首曲目,演奏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和对音乐结构的理解。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 小调赋格曲分析作者:薛慧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就《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16首g小调赋格曲进行了作品主题运用、曲式结构以及调性布局等多个方面的音乐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其内在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赋格(fugue)是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最活跃的一种创作手法,其名字起源于拉丁文fuga (飞行),本意上是指音乐主题从一个声部“飞行”到另一个声部,各声部彼此模仿、对答,你追我赶,你逃我找,此起彼伏却又互为和谐的对位作品。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出现在17世纪,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18世纪上半叶,它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顶峰。
巴赫的赋格作品主要收录在《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赋格的艺术》中。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其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被汉斯·冯·彪罗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
这部《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册,各包含24首前奏曲和赋格,用所有的大、小调写成,两册乐曲共48首。
其中,第一册第16首g 小调赋格曲(BWV861)是一首典范之作。
下面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首不可多得的复调作品进行分析与探究。
1 乐曲分析g小调赋格是一首四声部赋格曲,庄严深沉。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这首赋格最大的特点在于,乐曲的对题与间插段乃至全曲的每个细节均来源于主题材料,都是“主题”这个核心细胞的产物。
在该曲中,巴赫通过倒影、逆行、增值、卡农式模进、调性游移等对位技术手法的运用,将一个简单的主题材料,发展成一首复杂和谐、平衡紧凑的复调作品。
(1)主题与对题的分析。
这首四声部赋格包含一个主题与一个对题。
主题(1-2小节)蕴含着一个内部对称的“倒影”结构。
主题的两个动机以g小调Ⅲ级音bB音为中轴,向上、下两侧对称展开。
这种主题内部的对称,使得乐曲一开始便给人以稳定、平衡和庄重的心理感受。
对题(第3-4小节)的材料来源于主题,是由主题与答题的曲调、节奏因素发展而来的。
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61》的演奏技法解析

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61》的 演奏技法解析
【摘 要】本文对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61》进行浅析,并且通过学习以及自身弹奏”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的体验、感受,对其技法进 行解析。 【关 键 词】巴赫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 前奏曲 赋格
一、背景介绍 巴赫于1722年至1744年间创作了分为两册的巨著 《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理论的形成,不仅对键盘乐 器的发展起来推动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音乐史的长 远发展。而在巴赫创作《十二平均律》的年代,按十二平 均律理论调准的乐器已开始出现,巴赫的创作也正是为了 证明这种乐器的优越性。 《十二平均律》共有乐曲96首,平均分为两册,每册 包括24首前奏曲和24首赋格。第一册完成于1720至1722年 间,第二册完成于1740至1744年间。《十二平均律》每一 首乐曲都有完整的曲式和动人的特点,从整体上充分准确 的反映出巴赫这位音乐巨匠的灵魂。巴赫的音乐,对表现 个人的情感,如欢乐、悲伤等一类情绪,比较有所保留, 也就是说,他避免个人感情的明显表达。作为一个有天才 技巧,超越世俗情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是经过 升华的,一种人类永恒的、高尚的境界。
方式弹奏,表达出一种像燃烧的火焰在慢慢熄灭的感觉。 三、赋格 赋格,是西方复调音乐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标志性体
裁。赋格通常是三、四个声部,也有两个或五个声部的。 主题一般比较短小。
这首赋格被称为是赋格的标本,主题忧郁。 第1小节开始,由左手先进入主题,主题是以一个小六 度为核心,两端都有小二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曲线,在 第2小节开始处,有一个欲语还停的休止符将主题隔成了两 个部分,后半部分中,有一个由短小的十六分音符推动的 一个小小的波动,显得有些活力,丰富了主题的情感。在 弹奏时,要以连奏的方式,使其抒情、流畅。在触键上, 相比前奏曲,指尖触键要相对快速一点,有力量一点。第3 小节,左手进入对题,对题是以主题的尾部倒置构成的。 第12小节到19小节,主题连续五次进入,一步步把情 绪推向一个高点,在弹奏时,应该结合主题的反复出现, 音量一步步加强,以配合结构、情绪的发展,突出各个声 部的主题。 第24小节到27小节,左手运用主题后半部分中的十六 分音符材料来发展,与右手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一起,形成 一个很强的流动感和推动性,弹奏时,运用连奏,触键是 手指应做到快速触键、离键,声部线条要清晰,不能模糊 一片。 第28小节开始,是三个声部的主题卡农式的进入,到 最后再在左右手的声部中各出现一次出题进入,逐渐把乐 曲推向高潮并结束。在弹奏时,仍要突出主题,突出三个 声部的卡农式进行,突出大拇指的声部线条进行,要使音 响效果和情绪达到统一,最后结束全曲。 四、小结 总体来说,演奏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61》,整体 要突出主题和声部线条,触键要轻巧、灵活,音色控制要 温和、恰当,要演奏出流畅抒情的旋律线条,表达出恰当 的情感。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简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简析作者:雍容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5年第08期【摘要】古钢琴音乐是巴赫重要的创作领域,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作于1722年,第二卷作于大约1740年)是巴赫最著名的键盘作品,巴赫的键盘音乐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先进技法,把复调音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对巴洛克时期巴赫的键盘音乐《平均律钢琴曲集》进行了介绍,使弹奏者清楚所弹巴赫键盘乐的种类和体裁。
【关键词】巴洛克;巴赫;古钢琴音乐;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巴赫简介及主要创作作品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涵盖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许多作品都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他的作品体现了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过渡,巴赫一生从没有出过德国,生前只是一位普通的管风琴师,19世纪在门德尔松的影响下,巴赫作品的价值才得以体现,被后世称为“复调大师”、“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作品数量巨大,博大精深,创作涵盖了这一时期所有的音乐体裁,创作领域主要是声乐和器乐。
(一)声乐作品:康塔塔:《宗教改革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弥撒曲:《b小调弥撒曲》(二)器乐作品: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古钢琴曲: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乐队作品: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D大调第三乐队组曲》(三)复调音乐研究成就:《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概述十二平均律,顾名思义便是将一个音级按等比级数分成十二个相等半音的律制,在数学上讲是每半音间的频率差是 2的12次方根,单位是赫兹。
巴赫所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要求键盘乐器按十二平均律调弦,每集24首,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其编排方式为:第一组C 大调,第二组 c小调,再来就依序升C 大调,升c 小调,D 大调,d 小调……。
前奏曲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东川清一)
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一卷
概述:在《平均律钢琴曲集》手稿第一面巴赫写到:“平均律钢琴曲集(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式及大小调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这是为渴望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帮助,也希望对已完成学习的人们有所慰籍与裨益,由现任安哈尔特-柯滕公爵宫廷乐长及室内乐团指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出版。1722年。”
根据葛尔伯(Ernst Ludwig 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转调也是困难的。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平均律虽早在十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首先采用平均律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的由来。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 Kaspar 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 Musica”(1702年)。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2
关于前奏曲与赋格 “前奏曲与赋格”,有时也称为“幻想曲与赋格”,并非是古老的曲种,也非巴赫首创,菲舍尔的曲集“Ariadne musica”可能是这种体裁的开山之作。此种体裁的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炫技曲”。炫技曲的前驱是梅路罗(Claudio Merulo,1533-1604年),梅路罗的乐曲体裁是把对位部分置于乐曲中间的三段体。后来,弗洛贝格(Johann Jokob Froberger,1616-1667年)等人把即兴的第三部分极端地缩小,又把赋格的第二部扩大了。最后第三部被删略,第一、二部分独立分开而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
前奏曲:如前所述,前奏曲原来是乐曲的即兴部分,并无确定的形式。因此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各个前奏曲各异其形,大概可分为三类。1、音型装饰型(例如C大调)。2、旋律型(Kantilene),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动着美妙如歌的旋律(例如c小调)。3、创意曲型,因为乐曲主题以对位方式运作,类似创意曲(例如升f小调)。此种分类法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而已,有些前奏曲是难于归类的。
赋格:如前奏曲一般,其形态是变化多端的,不能一概而论,以下的分类也只是方便理解。依照柯勒(Hermann Keller)的意见,全部二十四赋格可分为两类。1、浓缩型,有较多次的主题间插,较多地使用了主题的倒影、逆行或密接合应等对位技法(例如升c小调)。2、弛缓型。与浓缩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声部的发展是绝无仅有的(例如c小调)。如前所述,这些都是方便上的分类,但如果把这种分类与各主题比照时,将发现有其道理。如前面列举的类例:升c小调和c小调的主题。升c小调的主题动态是极单纯的,其上下行的音程距离仅有四度;而c小调的主题,其节奏与音程则富于变化,旋律动态也较广(从高八度下行至主音)。
对于赋格曲的分析理解,可从主题形态、声部数目、发展方式等三个方面比较对照而获得。以下对各作品的解说虽未能详尽,但基于上述观点指出了听者应注意的三个方面。分析赋格的形式构造相对来说既复杂又枯燥的,而且由于分析者立场与角度不同,分析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分析赋格曲的结构多半是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事情,这里不再赘述。 3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作品分析 第一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6 前奏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黎曼(Hugo Riemann,1849-1919)在这个伟大曲集的精美卷首如此评述。我们在前面的概说中提到,此曲是“音型装饰型”的曲例。以五声部的和弦连接为主体,将这些和弦进行分解。在乐曲末尾,巴赫增加七小节而成为现行的乐谱,其补笔的功效是难以言述的。
赋格:四声部。全卷中密接合应最多的,相对于一般的赋格它缺少间插部,是“浓缩型”赋格曲的典范。全曲由五个部分发展组成。(第一小节-第十四-第十九-第二十四小节)
第二首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7 前奏曲:巴赫《符里曼小曲集》中的原曲在现行乐谱的第二十五小节终止,后半段是巴赫后来的补笔。急板(Presto),慢板(Adagio)、快板(Allegro)等频繁地变化速度,造成了感情上的高潮。以整体而言,是一种粗犷的炫技风格的乐曲。
赋格:三声部。此曲的魅力在于主题的跃动。与C大调赋格相反,呈示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但有两个固定对题。
第三首 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8 前奏曲:气氛如沐浴着盛夏的阳光,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升C大调乐曲,巴赫便以如此辉煌的乐曲宣布此调性的诞生。前奏曲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符里曼小曲集》原曲转用。可是根据更早的佛克尔(Jahann Nikolaus Forkel,1749-1818)抄本,跃动的后半部分可能是后来的补笔。 4
赋格:三声部。加沃特舞曲风格。富于对比的主题,缺少密接和应部分,却有相当长的间插段,又有两个固定对题,与c小调的相似。
第四首 升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9 前奏曲:“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黎曼评语)。在曲首出现的动机和出现于第五小节的动机,为各声部所模仿、变形而进行,如黎曼所言“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
赋格:五声部,堂皇的“三重赋格”构造,有如巨大的大教堂。宛若痛苦呻吟的第一主题出现于低音,此主题徐徐地上升,升至绝顶时,展开了令人屏息的密接和应对位技巧,此处是此曲的最高潮,也是终止。此后是属音持续低音上的结尾部。此曲三个主题的组合,淋漓尽致地使用了一切对位法技巧。按我们上述的分类,此曲是“浓缩型”。
第五首 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0 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的进行,但仔细分析可听到四声部的和声进行。第十八小节是后来的补笔。
赋格:四声部。令人想起亨德尔风格堂堂的主题,但此曲类似法国序曲风格的附点音符节奏和三十二分音符音型的组合,并不适合做赋格主题。因此乐曲的发展是自由的,主调音乐的风格很明显。
第六首 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1 前奏曲:即兴风格,音型装饰型。以第十四小节为界分成两部分。在主音的持续低音上激烈摇动的第二部分是后来的补笔。在末尾出现的减和弦的分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乐句,可谓李斯特与肖邦的先声。 5
赋格:三声部。最复杂的赋格之一,不但密接合应部分长大,主题的逆行也频繁出现,而且主题均伴随着固定对题。乐曲以第二十一小节为界,分成两部分。
第七首 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2 前奏曲:独特的曲子,可谓带有小序曲的赋格,其长度是普通前奏曲的两倍。此曲是第一卷前面十二首前奏曲之中,在《符里曼小曲集》里所没有的唯一的作品。巴赫可能是转用了其他的旧作吧。
赋格:三声部。轻快、诙谐的乐曲。由于赋格曲的规模与前奏曲不对称,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1866-1924)建议把此曲与第二卷同调的赋格对换。
第八首 降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3 前奏曲:极严肃,充满灵感。乐曲徐徐地进行,“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黎曼评语)。旋律型。
赋格:三声部。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风格的主题由各声部引接而极平静徐缓地进行,使人恍如听到了遥远的十六世纪风琴音乐。但如果从作曲技法而言,此曲包含了密接和应、主题逆行、主题的增值(成倍扩大主题音的时值)、主题增值的逆行等等,使用了一般人“费尽心思”也未必能实现的一切赋格技法。此前奏曲与赋格均为巴赫的最高作品之一。
第九首 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4 前奏曲:幸福的田园气氛。近似创意曲形式。可分为明确的三个部分(第一小节-第八-第十五-第二十四小节)。第三部分是主题转入下属调的再现。 6
赋格: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跟随主题的十六分音符对题决定了此曲的性格。主题的间插较少,也缺乏密接和应。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其中一个主题减掉前几个音符,便可形成密接合应部分。
第十首 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5 前奏曲:温柔的旋律在持续低音上摇动。此曲风格近似巴洛克协奏曲的缓慢乐章。从《符里曼小曲集》看,此曲是经过大规模修订的。原曲的右手高音部并无小提琴风格的旋律,只是通常的和弦而已,并且缺少末段的急板部分。
赋格:二声部。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中唯一的二声部赋格。虽然是赋格,有时出现的二声部却是齐奏,有时主题是转调主题,答题却并不出现转调。因此虽然是赋格,但称之为“创意曲”更为适合。
第十一首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6 前奏曲: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是二声部创意曲。 赋格:三声部。以帕斯比埃舞曲(Passepied)的节奏进行。虽非是杰作,可是后半部分的密接和应部与高潮是有魅力的。
第十二首 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7 前奏曲:乍见只不过是一种分解和弦,但可以听到从背景里传来溢满悲愁的哀歌。是《符里曼小曲集》里的最后一首。
赋格:四声部。沉痛的主题更适合于前奏曲。此曲在各方面看来都是特殊的。其一:半音阶型,弯曲回转的主题。其二:两个对题旋律成了完全的对照(第一对题在第三-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