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鉴赏选修课论文 巴赫

合集下载

音乐欣赏: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解读

音乐欣赏: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解读

音乐欣赏: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解读引言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们内心的深处。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其中,《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被誉为他创作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这首曲子进行解读,探索其中的音乐精髓和情感表达。

1. 巴赫简介1.1 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和键盘演奏家,他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后世音乐家的推崇,对整个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巴赫的作品巴赫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形式,包括教堂音乐、室内乐、管弦乐、键盘乐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复杂的对位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2.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简介2.1 曲子背景《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是巴赫为小提琴而谱写的一部奏鸣曲,也是他写给无伴奏乐器的最著名作品之一。

它包含了三个乐章:Adagio、Fuga和Siciliana。

2.2 曲子特点这首曲子以巴赫典型的对位法为特色,小提琴独奏充满着复杂的音乐线索和旋律。

巴赫在无伴奏小提琴曲中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和技巧的独到理解和运用。

3. 第一乐章:Adagio3.1 深情表达第一乐章以Adagio的速度开始,给人一种慢慢流淌的感觉。

这一乐章展示了巴赫深情表达的能力,音符间的跳跃与变化展示了他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3.2 音乐线索的穿插在Adagio中,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音乐线索的穿插。

这些音乐线索以巴赫惯用的方式相互呼应和转换,展示了他对音乐结构的独特见解。

4. 第二乐章:Fuga4.1 对位法的展示Fuga是对位法的代表作之一,巴赫在这一乐章中充分展示了他对对位法的理解与运用。

小提琴独奏与自己的回响相互呼应,创造出一种有力而富有张力的音乐效果。

4.2 音乐的层次感Fuga中的音乐线索层层叠加,给人一种复杂而有层次感的旋律。

巴赫的音乐构思精妙,他通过对位法的运用展示了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范文2000字左右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范文2000字左右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范文2000字左右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

大学中都会有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完这门课程,都需要写一篇论文。

下面是店铺,让小编我来帮你们找几篇2000字的音乐论文,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篇一浪漫派的音乐领域在整体上,“浪漫主义”一词在音乐领域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

当时的“浪漫”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的定义并不相同,在1880年乐评家E。

T。

A。

霍夫曼将莫札特、海顿、和贝多芬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尔(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风格”来形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段落。

严格来说莫札特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贝多芬则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开端。

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主流音乐风格的大变,19世纪时期的音乐开始被人冠上“浪漫时期音乐”的称呼了,后来的音乐史学上也都采取了这种区分法。

现代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构成其音乐的元素—例如对于民间音乐的大量使用,这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浪漫民族主义的潮流。

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洛伦佐·达·彭特替莫札特撰写的歌剧剧本,搭配上莫札特谱出的独特音乐,呈现出了一股带有个人和自由特质的新音乐风格。

浪漫音乐的世代将贝多芬视为是他们理想中的伟大作曲家—他撕碎并重谱了英雄交响曲,以抗议拿破仑皇帝的权威。

在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中,他竖立了“救人质歌剧”这样的典型歌剧剧本,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种音乐文化的表现,以赞扬那些在维也纳会议年间期盼自由的所有激进文化人士。

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中,浪漫音乐走上了开放的大众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而非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那么大学里面的音乐鉴赏课是否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呢?下面是!让小编我来帮助你整理几篇相关的大学音乐鉴赏800字论文,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大学音乐鉴赏800字论文篇一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

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

“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

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

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

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必备16篇)

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必备16篇)

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必备16篇)大学中外音乐鉴赏总结范文第1篇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在此感谢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聆听这种方式,阅读并分析有关音乐的背景和材料,从而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当初选这门课完全是由于学校要求必须选择一门鉴赏课,我由于写字很丑,其他的课又不是很喜欢,就选了音乐鉴赏。

更由于这学期专业课太多,所能选择的机会不多,就选择了周二下午的这节课。

我以为的音乐鉴赏就是老师给我们放放歌,只是需要带个耳朵即可。

并且自己由于五音不全,又不是很喜欢唱歌,完全是修个学分就好。

但是当我上课时我就觉得不是自己所想的这样。

老师应该是对音乐是非常的喜欢,所以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

所欣赏的也不是什么流行音乐,而是古典的音乐会。

这的确让我认识很多。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

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

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

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

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分辨出来的。

虽然音乐欣赏课是在每个周二的下午,但仅有的几次课上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乐曲。

过去听歌曲的时候,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听好几遍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华,而且听完了之后印象不深刻。

现在,学会了用节奏、结构去解析音乐,能融入到音乐优美的意境中去,真正的去欣赏。

这样,音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音乐的了解也更进了一层。

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

他的作品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在此,就以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为例,浅谈我对巴赫以及这首名曲的赏析与体会。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旋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

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

乐曲开头徐徐奏出的旋律极简单,跟随音乐呼之欲出的却是整个的宇宙。

乐曲可分为两个段落。

从第一段开始速度级缓,由充满感情色彩的四指长音带出,意境悠远抒情,旋律庄重悠长,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旋律起伏平缓,如行去流水一般,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经反复后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的意境,但感情起伏较大,不断向上推,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高音旋律的小提琴在G弦上如歌的诉唱,旋律逐层上推至高音,乐曲进入高潮,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

[关于音乐方面的文章]音乐方面文章6篇

[关于音乐方面的文章]音乐方面文章6篇

[关于音乐方面的文章]音乐方面文章6篇(1) [音乐方面文章]“音乐之父”巴赫简介,巴赫小时候的故事巴赫,德国作曲家、演奏家,欧洲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

集文艺复兴音乐发展之大成,承前启后,以丰厚的音乐创作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鼻祖,以深远的历史影响被许多人尊称为“音乐之父”。

他一生创作的五百多部作品中,绝大部分以宗教题材反映觉醒的平民精神和虔诚质朴的宗教情感。

他的作品涉猎到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

巴赫作品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奠定了交响乐发展的形式基础,高度发展了和声手段,把复调思维和对位技法推向了完美的高峰,巴赫音乐长久的生命力是根植于德国现实生活的民族风格。

巴赫家族在19世纪近三百年中出现过52位音乐家,是音乐史上罕见的“音乐世家”。

“风琴演奏家”的问世1685年的春天,在德国图林根省的爱森纳哈市,诞生了一位被世人尊称为“音乐之父”的伟人,他就是巴赫。

巴赫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爸爸是家乡教会的小提琴手,而他的家人及亲戚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跟音乐有关系。

所以,巴赫从小自然就有许多机会受到音乐方面的熏陶。

巴赫的爸爸非常疼爱巴赫,他每天回家后总会抱起被搁在摇篮里的小可爱——巴赫,逗着他玩,逗着他笑,尽情地享受着当爸爸的乐趣。

有一天,爸爸看见巴赫的手里紧紧地抓着一个东西,他担心不懂事的巴赫会把那个东西放进嘴里,于是就拨动巴赫的小手,取下那个东西。

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巴赫的手指比一般的婴儿长得长,而且秀气灵巧,他咧嘴笑了一笑,然后得意地告诉妻子说:“你瞧,咱们儿子的手指长得多好哇!如果用心栽培,他将来一定是个了不得的风琴演奏家。

”说完,巴赫的爸爸就站在原地静静地想了一会儿,他在想:“趁早让巴赫接触音乐,或许这孩子就会越早懂音乐。

”他一边想一边将巴赫放回摇篮,然后就顺手拉起小提琴来了。

说也奇怪,在巴赫幼小的心灵里,对音乐的感应似乎特别敏锐。

当他听见小提琴的优美旋律时,身体竟然会随着琴音的节奏摇摆起来,小嘴巴还会咿咿呀呀地哼着,好像他也懂音乐似的陶醉得不得了呢!借一地月光相陪9岁那年,巴赫的父母亲就相继离开人间了。

巴赫与《英国组曲》

巴赫与《英国组曲》

文化探索130摘要:巴赫作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以及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从传统中来,又超越了传统,其中《英国组曲》作为其最有代表性的组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篇通过分析《英国组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结构及其弹奏方法,从各个方面来赏析这首经典之作。

关键词: 巴赫;《英国组曲》;巴洛克一、组曲组曲是一种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形式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

组曲最早出现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

萨克逊作曲家J.J.弗罗贝格尔的组曲曲集出版于1693年,它的舞曲排列的次序,被认为是古典组曲的模范。

之后,巴赫的同时代作曲家以阿拉曼德、库朗特和萨拉班德为主体,巴赫又加上了基格,从而形成了四种节拍和速度都不相同但调性统一的舞蹈组曲形式。

组曲中的各乐章相对独立。

古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舞曲性质,所以又具有强烈的世俗性。

古组曲中各舞曲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是调性是统一的,在速度和风格方面也有很大的对比,速度一般按照慢-快-慢-快来进行。

二、《英国组曲》的创作背景1707年,巴赫接受了管风琴师一职。

去到那里的不久之后,他就迁居到了魏玛,因为米尔豪森是虔敬主义者的地盘,他们敌视音乐,这对热爱音乐的巴赫来说是万万不能忍受的。

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巴赫工作的繁忙,所以这一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英国组曲》就写于此时。

《英国组曲》是《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帕蒂塔》三套组曲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是17世纪的键盘名作。

关于它的命名,则有很多种说法。

首先因为它沿袭了英国用前奏曲开始的模式,而且它第一组曲的调性和亨德尔的A 大调组曲相同,更由于这部组曲的前奏曲主题和柏塞尔等一些英国作曲家的主题相似。

另一种说法是它受英国人所托而作,将此曲献给了英国贵族。

而其实,巴赫对于这套组曲的真正命名是“带有前奏曲的组曲”。

三、作品剖析《英国组曲》共有六号,延续了古组曲的风格,又更加强调了其音乐性。

巴赫音乐风格浅谈

巴赫音乐风格浅谈

巴赫音乐风格浅谈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十八世纪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誉为“音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之后几个世纪的音乐发展,成为了古典音乐的里程碑。

巴赫的音乐风格深受当时的巴洛克艺术思想影响,但他的作品却具有非凡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对巴赫的音乐风格进行浅谈,揭示巴赫音乐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巴赫的音乐风格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他的作品包括教会音乐、室内乐以及键盘音乐等多种类型,其中教会音乐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教会音乐作品以《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圣约翰康塔塔》等著名作品闻名于世。

这些作品富含宗教文化内涵,音乐旋律优美、情感深沉,体现了巴赫对信仰的虔诚和音乐的完美追求。

而在室内乐方面,巴赫创作了大量的无伴奏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器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属《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以及《钢琴组曲》。

这些作品表现了巴赫对器乐声音的巧妙运用,以及对乐器特色的深刻理解。

巴赫的键盘音乐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在键盘音乐方面的创作包括《赋格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这些作品以其复杂的音乐结构、丰富的表情以及悠扬的旋律而著称于世。

巴赫的音乐风格具有严谨的对位法和复调技巧。

巴赫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对位法大师之一,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以对位法为主,其音乐中复杂的和声织体和密集的声部穿插是巴赫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位法是一种音乐的技法,即不同声部的音乐线索在音乐中互相交叉、穿插,以至于所有声部都是独立的,却又是完全统一的。

这种写作技巧对当时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巴赫音乐的一大特色。

复调技巧是巴赫音乐另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的音乐中常常出现复杂而华丽的和声进行,这种和声进行不仅体现了巴赫对音乐形式的丰富理解,更展现了他在音乐表现力上的高超造诣。

巴赫的音乐风格具有宗教情怀和精神内涵。

巴赫深受基督教宗教思想的影响,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上帝的敬畏和对信仰的虔诚,尤其是在教会音乐作品中,巴赫通过音乐的表达和形式将宗教信仰与音乐完美融合,使得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具有高度的完美主义,更具有宗教意义和精神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音乐肩上·论文 西方现带音乐之父 巴赫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04014535 耿浩轩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次于第五伟大的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1]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1]

一、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辞职去接受一个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位: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把其关押在狱中。[1]

二、克滕时代(1717-1723)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 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这里还供有巴赫像。 1723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此后,克滕镇因为巴赫的音乐而充满活力:其合唱团自1908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创立的“巴赫音乐节”、1967年为纪念巴赫在这里供职250周年轮番举办了“巴赫音乐节”及“巴赫音乐比赛”,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的组织者也就此成立下来,即为今天的“克滕巴赫社团”。1983年克滕历史博物馆专门开放了“巴赫纪念馆”。

三、莱比锡时代(1723-1750)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进行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度过了27年,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四、巴赫的创作 1、主题风格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着生沼给他带来的痛苦,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然虽他消极、屈服,但也还没存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达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巴赫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学伦理的意义,但他的表现形式却不是抽象的、教条的。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哲学伦理思想是和抒情、写景密团结合的‘,他虽然不像亨德尔那样大量运用造型手法,但是为了烘托一定的内心情绪,巴赫也不避免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风吹、河流)。巴赫的音乐内容的舰极性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的版活性和综合性。巴赫的声乐风格和器乐风格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别,他创造了声乐器乐综合的新风格。

2、声乐作品 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巴赫的声乐作品中以康塔塔最为丰富多采。巴赫的康塔塔一方面继承了接近歌剧的世俗“康路塔”的传统,另一方面继承了接近复调合唱的宗教康塔塔的传统,创造出一种声乐器乐综合的新型的康塔塔。它无论在内容上和风格上都比旧的康塔塔要深刻、丰富多了。 巴赫的康塔塔也有世俗与宗教之分。他的世俗康塔塔大半是为官场应酬的需要而写的,歌词大半是一些惜古希腊神话小人物来对贵族歌功颂德的无聊词句。但巴赫常常超越出歌词酌范围之外,或抓住个别不主要的字句,借题发挥,写成一首生动有趣的音乐作品,例如《农民康塔塔》。这首康塔塔由两个农民用撒克逊地方方言互相唱答,带着很浓厚的民间谈话的风趣。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是他长期经常写作的体裁,数量很多,几乎占他全部音乐作品的半效。这些曲子的内容深刻而丰富,表现方法亦非常多样,而且不断演变。最初巴赫以合唱式的康塔塔开始,后来他把康塔塔的范围扩大了,写了一些室内性的独唱康塔路也写了各种不同形式康塔塔,纯粹合唱的康塔塔反而写得少。巴赫在他的宗教康塔塔中所用的形式也很多民他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都有他自己独创的特点。康塔塔是器乐和声乐综合的体氯器乐部分不是伴奏器乐部分用小合奏、大合奏或其他不同的乐器组织。 和康塔塔一样,巴赫的受难乐也是器乐声乐的综合体裁;巴赫根据表现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的需免自由运用了声乐和器乐酌各种不同的形式。巴赫利用弥撒的形式发展音乐概括的思维,创造了丰富的音乐形象,表达丁深刻酌思想感情。在这一点上他和亨德尔相似,他们都远远摆脱了当时歌剧艺术的局限性,但他们又返回了宗教音乐。这虽然是具体历史条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在巴赫的弥撒曲中表现得尤为严重。

3、器乐作品 巴赫的器乐以钢琴音乐为最重要。他的钢琴作品比起前人的以及他的同代人的作品来,在内容、体裁和风格上都要丰富得多。巴赫在创作钢琴音乐的过程中,借鉴各方面的经验来丰富钢琴音乐的内容、体裁和风格;例如他从风琴音乐中吸取了它的即兴性和悲壮气概,他又把来源于风琴古乐的复调形式在钢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他吸取了法国钢琴家的经验,写丁舞曲组成的组曲;学习了意大利小提琴音乐风格和多·斯卡拉蒂的钢琴音乐风格,这种影响在他的变奏曲和《c小调幻想EQ》中最为显著。 巴赫的舞曲源自日常生活和历史传统,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