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戏剧史大纲

中国当代戏剧史大纲——新中国成立后

2015-6

一.建国后十七年戏剧的发展

1.政府行为的戏剧

(1)建立覆盖全国的严密完整的戏剧体系

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演出机构国有化

政府统一管理,中央——省——地区,三级设置的话剧院团

1949年4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1956年中央实验话剧团

1956年中国儿童剧院

(3)1955年建立总导演制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黄佐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4)戏剧人才的培养机制

欧阳予倩中央戏剧学院

熊佛西上海戏剧学院

2、五,六十年代的话剧

(1)舞台上的颂歌——革命英雄史诗

胡可《战斗力成长》

陈其通《万水千山》

白刃《兵临城下》

(2)舞台上的颂歌——歌唱新生活

1955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崔德志《刘莲英》

1950年黑龙江文工团金剑《赵小兰》

1952年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孙芋《妇女代表》

1953年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

(3)“第四种剧本”的出现

“三种剧本”——概念化的描写工农兵

1957《南京日报》评论文章提出“第四种戏剧”概念

戏剧观念——直面现实,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走现实主义道路

题材——打破框架,扩展视野,知识分子,家庭感情个人生活

评价——收到批判,政治倾向有问题,作家创作环境恶化

代表作

A.1956 岳野《同甘共苦》

a.1957年1月由中央实验话剧院首演,孙维世导演。

b.该剧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描写了高级干部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在处理这些婚恋矛盾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爱情伦理观念。剧作者尝试在表现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同时,凸现人的复杂情感和内心体验。剧中没有传统意义上正、反面人物的划分,也没有直白的说教,应当说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剧作,演出后颇受好评。

B.1957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a.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黄佐临导演。

b.该剧表现了共青团员们与封建狭隘的思想意识的冲突,塑造了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社会新人的形象,揭露了以权谋私、打击报复的党内生活中的不良习气。

C.1957 海默《铜萧横吹》

a.1957年3月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吴坚、杨勤导演。

b.该剧批判了合作化中的虚假典型,歌颂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敢于同不正之风进行斗争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老舍的不朽之作《茶馆》

A.1957年完成的三幕话剧剧本

B.1958年由北京人艺首排,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主演

C.内容: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

D.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东方特点的本土作品

(5)话剧民族化

A.50年代中期田汉呼吁

B.1956年浙江省苏昆剧团进京昆曲《十五贯》

改编自清人作品,陈静执笔,讲述昭雪冤狱的故事。

直指官场腐败黑暗,官吏卑污的内心世界

周恩来“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值得话剧界学习”

《人民日报》——高度评价《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C.焦菊隐民族化的舞台实验

北京人艺《虎符》

毛泽东发表对民族化看法“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往后数十年,强调民族特性的思想从未动摇

导演《茶馆》《智取威虎山》,《蔡文姬》力图打破体验学派的写实,逼真的艺术风格和戏剧观念,在话剧舞台上引进虚拟,写意和传神的艺术方法

D.欧阳予倩《桃花扇》

金山《红色风暴》,《文成公主》

梅阡《骆驼祥子》等

寻求话剧与戏曲互相融合的可能性

(6)六十年代的创作小高潮

A.1962年周恩来,陈毅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座谈会

缓解“反右派”运动,大跃进运动后的严肃政治空气,解除思想负担

B.作品特点

更注重弘扬革命理想,更自觉地塑造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艺术技巧娴熟,人物刻画生动。收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思潮影响。

C.刘川《第二个春天》,陈耘《年青的一代》,丛深《千万不要忘记》,胡春万《激流勇进》,江文《龙江颂》,蓝澄《丰收之后》,赵寰《南海长城》,所云平《东进序曲》。

D.最为成功——《霓虹灯下的哨兵》

a.编剧:沈西蒙,莫雁,吕兴臣

b.首演:1962年9月莫雁导演解放军前线话剧团上海

c.内容:根据驻防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的好八连”的事迹创作。剧中的官兵,在结束了多年的战争生活之后,被置放在了灯红酒绿的都市环境中,由此引发了一些人的思想波动:有人嫌自己太“土”了,偷偷扔掉了布袜子;有人喜新厌旧,看不上生活在农村的贤妻了;还有人擅自离开哨位,陪女朋友逛街玩耍去了。剧作就此提出了在和平年代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如何继续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光荣传统的问题。

(7)历史剧的兴盛

A.原因:政治整肃,现实题材的危险性

B.1958年田汉《关汉卿》

起因-纪念关汉卿七百年而作

借古讲今,“和黑暗势力兵戈相击的声音”

C.1960年田汉《文成公主》

起因-西藏平叛

D.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为古人翻案,塑造曹操,武则天的“明君”形象

“借古人来说自己的话”,感于实事,以古鉴今

3.十七年发展的衰落

1965年姚文元《文汇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中全面否定了建国十七年以来的戏剧成就。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公然蔑视,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猖狂打击。

二.文革期间的戏剧

1.样板戏

(1)开端

1966年《人民日报》《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

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样版作品”

1967年《人民日报》《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正式提出样板戏概念

1967年5月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

主要内容:歌颂革命英雄,阶级斗争,打破传统,反帝国主义,歌颂红太阳毛泽东,动员群众

(2)江青主抓下成型的八个样板戏

A.京剧《红灯记》

a.取材自1963年黄泳江编剧电影《自有后来人》

b.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与沪剧《红灯记》合并

c.内容: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敌占区,地下党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的出卖,遭日寇杀害,李玉和的女儿铁梅继承父志,将密电码送上山,游击队歼灭了追赶铁梅的日寇。

B.京剧《沙家浜》

a.前身 1958年上海人民沪剧团《芦荡火种》

b.内容: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解放了江南大好河山。

C.京剧《智取威虎山》

a.1958年上海京剧院改编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

b.内容: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为落实毛主席“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指示,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一支追剿队进入深山,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座山雕土匪武装。少剑波派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自己则率领追剿队进驻夹皮沟,发动群众恢复生产,组织民兵。杨子荣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多次战胜凶恶狡猾的座山雕的盘问与试探,取得了座山雕等人的信任,被封为威虎山老九。他利用“九爷”的身份,以“练兵”为名,送出情报,彻底消灭了这股顽匪。

D.京剧《海港》

a.1964年上海京剧院《海港的早晨》

b.内容:某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组长高志扬和工人们将一批出国稻种装上驳船转运外轮,又将堆在露天的出国小麦运进仓库。青年工人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暗藏阶级敌人、调度员钱守维乘机将玻璃纤维装进包内以破坏我国声誉。方海珍发现事故连夜翻仓,马洪亮又对韩小强进行阶级教育,从而揪出阶级敌人,完成了援外任务。

E.京剧《奇袭白虎团》

a.取材自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1955年首演,1958年修改演出演出。

b.内容:1953年7月,美军和李承晚伪军破坏朝鲜停战协定,派王牌军“白虎团”驻扎金城一带,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长严伟才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大年的配合下,率侦察班直插敌心脏,捣毁李承晚王牌军白虎团指挥部,为取得反击战的胜利立下战功。

F.芭蕾舞剧《白毛女》

a.1945年中共七大前根据“白毛仙姑”传说创作歌剧《白毛女》

b.内容: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在芭蕾舞中被黄世仁用手枪打死)。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声讨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G.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a.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改革尝试

b.内容:故事讲述了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农家姑娘吴清华,由于家中贫穷,被恶霸地主南霸天强抢为奴。她几次想逃出地主的樊笼,结果还是被抓了回去投进阴森的水牢。有一天,南霸天家来了一个华侨巨商,清华又被作为礼品转到了那位“巨商”手中。巨商把她带到路途中,把她放了。她来到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琼崖独立师里一支完全由劳动妇女组成的战斗连队——红色娘子军。后来,南霸天勾结国民党军队进犯根据地,洪常青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后,为了掩护战友撤退,负重伤被俘,英勇就义。不久,红军解放了椰林寨,击毙了南霸天。战斗中,清华因表现英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接任娘子军连党代表职务。

H.交响音乐《沙家浜》

a.主要执笔者:杨牧云、邓宗安、谈炯明,罗忠

(3)在学习原有基础上创作的样板作品

A.1968年钢琴伴唱《红灯记》

B.1970年到1973年,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京剧《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上海交响乐团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

C.1974年,京剧《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1975年,京剧《津江渡》

(4)评价

A.占据文革时期中国舞台的中心,产生巨大影响,不乏优秀作品

B.鼓舞人心,振奋民气,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观众与演员一方面通过接受政治规训内化为格式化的政治人格; 另一方面, 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按照特定要求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剧场化的重塑。突出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呼唤的个人崇拜,蕴涵着文革的精神基因

C.在运用传统和外国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方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D.禁锢思想,扼杀创作

2.文革中的其它戏剧

A.1972年,以后全国各地也创作演出了大量的新的戏剧。从此,文革舞台改变了样板戏“一花独放”的局面。

a.1972 年 3 月,湖北省专业剧团创作节目会演,武汉市代表团演出京剧《云岭日出》、话剧《春风杨柳》、楚剧《壮志凌云》、汉剧《永不停航》及歌舞《送公粮》等 16 个剧目。

b.1972年3月,陕西省文艺创作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10个地、市演出团和省市文艺团体共演出23个晚会、74场、103个创作节目。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汉剧、道情、弦板、晋剧、京剧、花鼓等。

B.1974年8月11日至9月11日

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举办上海、广西、湖南、辽宁的文艺调演。

京剧:上海京剧团的《审椅子》、《战海浪》

广西壮族自治区京剧团的《瑶山春》

山东省《红云岗》剧组的《红云岗》

话剧:上海话剧团的《战船台》

湖南省话剧团的《枫树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话剧团的《主课》(独幕话剧)

辽宁代表团话剧队的《沸腾的群山》

歌舞剧:辽宁代表团歌舞队的《西沙之战组歌》等

C.其他作品:湘剧《园丁之歌》、湖南花鼓戏《送货路上》、楚剧《追报表》、话剧《边疆新苗》

D.上海文艺刊物《朝霞》

1973年12月至1976年9月间,《朝霞》丛刊发表了10多个话剧内容:七场话剧《钢铁洪流》(上海儿童艺术剧院《钢铁洪流》创作组)六场话剧《第二个春天》(刘川)

三幕话剧《扬帆万里》(陆天明)

六场话剧《金色的熔炉》(于炳坤、方胜)

四幕话剧《光明的道路》(史汉富)

四幕话剧《樟树泉》(陆天明)

六幕话剧《春回龙泉》(张盛荣)

六场话剧《高山尖兵》(成群)

四幕话剧《火,通红的火》(陆天明)

独幕剧《一分之争》(上海市第二中学、上海儿童艺术剧院集体创作)

《碧空万里》(上海高桥化工厂《碧空万里》创作组)

《铁牛新歌》(杨中言)

《一封支持信》(金线峰)

《向阳花》(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创作)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戏剧

1.七,八十年代的戏剧

(1)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政治剧与社会问题剧1977——1979

A.先声——金振家,王景愚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B.批判“四人帮”

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

C.从“神化”走向“人化”,出现了革命领袖的创作繁荣

丁一三《陈毅出上》,沙叶新《陈毅市长》

D.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崔德志《报春花》,赵梓雄《未来在召唤》

E.反映城市生活的创作

李龙云《小井胡同》,苏叔阳《左邻右舍》

(2)戏剧理论和时间的探索1980——1985

A.戏剧观念的讨论

B.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

潮流——探索戏剧

a.现实场景和回忆梦幻交织,突破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戏剧模式

b.哲理思考与艺术抽象

c.从具体的人到符号的人

d.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情节淡化,结构开放,手法多样

主题诗化,哲理化,多义性,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

时空自由转换,象征隐喻荒诞变形手法运用,呈现人物心理活动

借鉴学习,追求戏剧的综合性

(3)戏剧探索的深化阶段 1986——

A.立足戏剧本体,进行本土化追求

B.以现实主义为主,吸收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美学观念

C.小剧场运动的复兴与尝试

(4)特点

A.题材开阔,艺术形式多样

B.艺术个性更加鲜明,主体意识突出

C.敏锐反映现实,贴近生活,复杂的人性

(5)高行健的戏剧

江苏人,现为法国籍

A.戏剧-《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

文艺理论著作-《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小说-《灵山》

B.强调戏剧的表演功能,构成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全新戏剧形式

建设复调戏剧

C.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6)其余代表作品

黎锦云《狗儿爷涅槃》

陈于度,杨健,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马中骏,贾宏源,翟新华《屋外有热流》

刘树纲《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

宗福先《血,总是热的》

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

2.对外交流与国内的戏剧活动

(1)北京人艺

A.阿瑟米勒亲自排演《推销员之死》

B.赫斯顿指导《哗变》

C.《茶馆》多次海外巡演

(2)来华演出

(3)各式各样的戏剧节

A.1986年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北京,上海

共上演26台剧目,8个剧目首次国内上演

B.1994年 94上海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海

更具国际性和开放性

C.参与国际上的戏剧活动

四川成都话剧院《死水微澜》在英国演出

3.当代的中国戏剧

(1)现状

戏剧形态越发多样化,国有院团戏剧、民间商业戏剧、业余戏剧三足鼎立、齐头并进之势愈显

A.民营剧团义军突起。用现代营销、广告、明星效应和草根情结等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戏剧争取了新观众,新作品备受瞩目

B.老作品,老剧院改革发展。北京人艺《茶馆》、《日出》等

C.业余话剧蓬勃发展。各类业余剧团和大学戏剧社团积极演出

(2)问题

A.缺乏优秀作品,优秀人才

B.缺乏观众,市场狭小,关注度低

C.影视行业冲击

(3)发展趋势

A.商业话剧和业余话剧成为主流形态

B.取材更加贴近现实、普通大众生活

C.作品具备更加深厚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D.表演形式、故事内容更加丰富,科技手段运用

E.话剧从业者的文化水平、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年轻人登上舞台

F.在批判吸收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不断融入本土特色,打造更多民族化、中国化的话剧作品,走出国门

(4)搞笑戏剧——“开心麻花”

2003年首创“贺岁舞台剧”

坚持大剧场演出

理念-“开心麻花”=智慧盘点年度事件+精彩动人故事+幽默表演风格

(5)小剧场戏剧

1989年4月南京第一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

1993年北京“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对过于依赖文学剧本、表现手法单一的传统戏剧表现出了强烈不满

让戏剧获得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戏剧表达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成为追求目标

特点-实验戏剧,往往具有先锋性

A.80年代《绝对信号》作者高行健,导演林兆华

90年代《同船共渡》作者沈虹光,导演王佳纳

B.林兆华

代表作-《绝对信号》,《车站》,《鸟人》

C.孟京辉

代表作-《思凡》,《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