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Chan gchu n Uni versity of Scie nee and Tech no logy (Social Scien ces Edition)

浅析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徐兴珍,彭金发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科学技术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相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二者是互利共生、相辅相成的。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科技创新,选择绿色科技。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着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因此二者需要协调发展,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科技创新;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徐兴珍(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彭金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由此突显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各界有识之士大力进行呼吁,十八大

更是“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岀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使梦想变成了现实。当然,也使人类面临着生存的生态危机。但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并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恰恰因为落后的科学技术产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进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后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科学技术正是其内在驱动力,人类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

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由此建设生态文明是科

技进步的伦理要求,发展“绿色”科技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二者互利共生、相

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一、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和支撑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综合。其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升级,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技术支撑体系和市场需求的变革,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着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科技创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纽带

“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而在生态和谐诸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创新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解决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具体来讲,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体现在几个方面:

1.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首先,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是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内在机制。事实

表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产生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 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比如科学技术落后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造成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低下。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大量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广种薄收,使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乃至海洋资源遭到了破坏。其次,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就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当然也会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增多。最后,环境经济决策失误的直接症结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2?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比如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绿色科技对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岀重要贡献。首先,绿色科学技术对认识环境污染方面已经做岀了重要贡献。比如人们能够很好的认识环境污染物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对环境污染影响程度就得益于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产生,人们深刻认识生态破坏的危害直接影响到近代生态学的诞生。因此,人们重视环境问题以致提到战略高度,我们应归功于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次,绿色科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膜分离技术、活性炭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绿色新技术广泛运用于环境保护中,将使废水、废气和废渣的

第27卷第10期2014年10月

污染得到根除,还祖国以碧水蓝天,还人们的美丽家园。再次,绿色科学技术为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当今时代,绿色科学技术已被人们广泛运用来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就是利用绿色科技手段进行大量的人工植树,建成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农田牧场防护森林带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这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当然保护生态环境,还要防止温室效应,根本措施是积极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以及水力等。最后,依靠绿色科技创新解决环境问题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目前在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只有依靠绿色科技创新,进行技术改造革新,才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最后,绿色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解决生态建设的观念问题。

总之,依靠科技创新,可以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负荷和影响最小化,最终将其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转换,而这种转换需要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完成,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支撑。而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绿色科技是以

绿色意识为指导、以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为价值判断,以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技术,可大致分为新能源技术、生态环境持续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等,这些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绿色科技体系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资源的利用形式、扩展资源的利用空间、转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科技创新是从生产的源头开始,在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和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考虑节能降耗,预防污染,尽可能地不给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压力,是从源头上来进行环境治理,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4]113

(三)科技创新引导市场需求生态危机的化解不仅要求生产模式的转变,更要求人们在消费模式上进行革命性的转变,要求消费者培养并树立绿色消费观,最终形成一种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就是在绿色消费观的指引下,在不破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绿色消费观就是倡导消费者在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的指导下,通过绿色消费来变革生产模式,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理念。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模式的建立就会促使人们消费取之有章、用之有度。对于那些奢侈性、浮夸性的消费和过度包装等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会审慎而为,进而会有意识的选择和使用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且健康无公害的绿色产品,通过绿色科技创新,会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品种多样的绿色产品,进而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优先发展的都是能够快速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的科学技术,甚至为了发展的速度牺牲环境,最终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重新赋予科学技术自然和生态的价值判断和理念,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的灵魂。如果人类为了一己私利,将科学技术用于追求便捷、舒适的生活,而忽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那么科学技术最终会使人们品尝到胜利果实异化带来的苦涩。既然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模式的新选择,又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则生态文明给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即科技创新价值判断的生态化和科技创新体系的绿色化。

(一)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自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人们就意识到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其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引领并带动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发展。比如,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约水泥资源,我国推出全球首座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该设备可配成高质量、长寿命的混凝土;为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系统,成功的将“地沟油”变废为宝;为节能减排, 2012年,中国将碳纤维材料应用到混凝土泵车上,使臂架重量比以往减轻40%、泵车重量减

少 15%以上,轻量化带来了能耗的大幅度降低,同时也使产品寿命长达 20 年以上。为促进该行业的绿色发展,引来了

材料技术的创新。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国家和政府在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促进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为解决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出现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人才资源。

(二)科技创新价值判断的生态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同时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标的新要求,由此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需要转换。科技创新的价值观经历了由工业革命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向后工业革命时期即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自然中心主义”的转变,正式确立起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念,由此要求科技创新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要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技术的应用应当克服自身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实现变坏为利,实现技术演进同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也因此建立起一套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生态制度,在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发展同时放在首位,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三)科技创新体系的绿色化经过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洗礼,科技创新的发展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传统的科学分析范式的印迹,其建立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基础上,当然这也符合传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现在要抛弃传统的工业文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新要求。即创新模式要符合低污染、低能耗、可持续的要求,其内核为绿色科技,以使传统的以征服改造自然为核心的

生产力向绿色化、生态化转型。由此,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只顾以追求舒适、便捷的生活为目的,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和控制,使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控制在自我净化和调节的范围之内。生产力的绿色转向强调:“ 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天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生态链之中。处于任何一个节点的小环境的有机体,都影响和受影响于整个有生命和非生命的环境组成的网。”[4]112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需要绿色生产力的转型,绿色生产力的灵魂就是科技创新,那么生态文明更是需要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呼唤科技创新的绿色化。

三、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尤其在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让祖国变得天蓝、地绿、水净。

(一)提高国民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科学精神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撑,其最根本的内容是实事求是。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和客观真理,要求人们把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尊重生态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把经济活动控制在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能够自行消化和调节的范围内。而目前人类面临生存的生态危机,正是缺乏科学精神,以致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的生态观所造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使人类只满足对自然的征服,却不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虽然品尝到胜利的果实,但也咽下了胜利果实异化所带来的苦涩。因此,这就需要对国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其科学精神,树立“自然中心主义”的正确的生态观,控制住物质欲望的恶性膨胀,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利用科学技术,也使科学技术真正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二)发展生态科学技术,维护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人类的社会文明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向前发展演变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把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打破。“ 人类正是通过科学技术不断打破旧的生态平衡,积极建立适合于人类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新的平衡,确保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功能结构的稳定与和谐” 。[5]这就需要人类保持清醒的头脑,放弃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科学技术,如发展可持续性的农业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有利于经济循环

发展的新兴技术等,最大限度的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减少对自然界破坏的负面效应,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

(三)依靠科技创新,改善生态环境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而改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是创新,人们越能更深刻的掌握自然规律,进而科学选择低污染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围绕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和先进制造等产业,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青山绿水成为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富矿”。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进行反思,而不是无节制的一味的通过科技发展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发展绿色科技,让其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桥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谷树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 2013,

35(1):1.

[2]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史(下册)Q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623.

[3]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4]赵建军.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 M] .北京:知

识产权出版社, 2013.

[5]张法瑞.自然辩证法概论[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89.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 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其中包括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途径。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既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三、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企业的文化。在企业文化上,强化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绿色管理观、生态人格的培育,从而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为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环境伦理基础。集团企业文化提出的“强基精管”管理观和“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做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念,做好高耗能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的提升,切实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做好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替代传统工艺和落后产能,节约有限的城市土地、能源,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其次,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通过政策时势导向、企业文化渲染、职工群众向好意愿,倡导和创造科学发展、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和工作环境,实现企业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发展。再者,形成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制度方面建设与完善,保持和延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生命力。 (四)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领导和运行机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加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形成包含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创新技术等企业经济、环境管理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做好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 (五)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工作,通过形势分析、决策诠释、动态报道、典型宣传、深度报道等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主体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

我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责任问题研究

我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责任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问题是一个亟需探究和解决的实践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结果,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是以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使我国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企业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明确和履行企业及企业家的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责任;道德;利益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自然、人类、社会相互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改革开放33年来,我国企业(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发展迅速,不断提供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经济持续高位增长。2011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大企业不断崛起发展发展,是以资源不断的开采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我国的环境所承载的压力比绝大多数国家都要大的多,我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加迫切的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尽快解决生态风险,以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企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之一,应正确履行企业的责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的关系的矛盾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对立及根源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发展文明形态。它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本要求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环境,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而企业的基本目标、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是——经济价值。“盈利原则是竞争经济的一个历史——结构性的预先规定,是任何企业不可抗拒的,企业任何战略规划都要服从它。”[1]企业的生存发展必定要从生态环境中索取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企业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完全置于企业发展和人类需要的的客体地位,仅仅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这即是“控制自然”的观念体现。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威廉.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主张,要消除“控制自然”的观念来解决生态危机。 “局部改善,环境恶化”成了我国环境状况的习惯用语。尽管我国政府和各社会主体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仍非常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迅速崛起,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但我国企业长时间走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方式的发展道路。使资源浪费消耗极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企业仍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被发展。因此,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主要是两条:自然资源私有化和企业成本内部化。但是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七届五中全会培训班讲稿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西峡县委党校党校王亚冰 这一讲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最年轻的建设。说她年轻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七大上才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这一讲我准备将四个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四个依据 三、近年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四、“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举措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什么是“生态”?“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什么是“文明”?我国古代人对文明做了各种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现代对文明的解释一般是:“文明”

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在这个文明阶段,人类对资源的采伐是有限的,除了捕猎一些动物外,几乎谈不上对生态有什么影响,并且所得到的资源还不够维持生命的延续,因此,人类的寿命是很短的。同时,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导致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的造化,出现灵论、巫术、图腾崇拜等,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是一种原始的绿色文明。 2、农业文明(黄色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这个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加强,从简单的捕猎升级到种植和养殖,基本能解决一些温饱问题,并且人类的寿命也随之增长,私有制也开始出现。由于大量的烧山、砍伐森林,用于耕作,城建(森林与含水),致使资源逐渐在减少,但是这时候人类数量不多,虽说与自然的关系是轻、中度的掠夺与被掠夺关系,但是影响还不是很大。 3、工业文明(黑色文明):自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一切为了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时三百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化石能源的超速消耗,导致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2)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3)生物技术的不当应用,导致科学伦理、生物入侵等问题;(4)人口爆炸,导致更多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5)军事科学的发展,导致人类生存安全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一: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

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2012 第4期总第25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4T o tal N o.254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X 张仲峰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科技开发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09—02 从广义上看,文明包括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政治等等,可以大致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针对自然界的客观成果,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政治文明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体现在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是指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成果,体现在思想修养的完善和提高。以文化史的视角看,一般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大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文明模式,而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反自然扩张的必然结果,为了走出危机,人们必须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改变生产方式,以生态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文明改进,实施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即“生态文明”(ecol ogical civilizat ion)。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例如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 廖福霖教授提出:“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个体间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挑战’,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共生共荣、共同发展”[1]。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2]。2008年,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为主的文明建设。虽然我国领导人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但是生态文明毕竟还不很成熟,甚至处在构建和完善阶段,因此首先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具体如下: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创建活动 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一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活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伦理观,影响着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建设添砖加瓦,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变化也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只有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它的目标是要在保证当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还要顾及后代人的权益,并不是要回归原始生活,也不是要牺牲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 1.2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 从历史上看,传统政治哲学家在分析社会活动时一般都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在没有太多参与对象时简单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活动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个方法就显得落伍了,而生态思维方式则为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所谓生态思维即以有机论为特征,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把还原论与整体论结合起来整体地处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同传统思维方法相比有四个新特点:“1从线性因果分析过渡到网状因果关系分析。o从整体的变化过程去探求秩序。?从追求数学推理的解析性、严谨性和完美性转向生态思维的灵活性、模糊性和模型性。?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求统一的某种最终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而是着眼于对系统过程的学习、了解和探索合理发展的途径。它克服了还原论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对人本身的身心分离以及对自然各个要素之间的分离,它改变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3]。 生态思维方式适合分析当下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正如德国绿党领袖佩特拉?凯利(Pet ra Kelly)所说,生态学原则是一种基于新的哲学见解的新的政治认识,即基于对自然整体性及其部分理解与尊重的政治思考和行动[4]。在西方绿色运动发展初期,绿色分子就把生态学作为其政治原则,写入绿党纲领之中,生态思维成为他们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及构建绿色社会的基本方法。德国绿党联盟纲领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代表一种完整的理论,它与那种片面的,以要求更多生产为目的的政治学是对立的。我们的政策以未来的长远观点为指导,以4个基本原则为其基础:生态学、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以及非暴力”[5]。 这种认为世界存在物共生共存的整体思维方法 ? 9 ? X收稿日期:2011-12-13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正在兴起一场生态变革。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土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入误区。 一、城市农村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还没有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给水排水、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一些城市也大多倾向于将城区部分污染的企业迁到农村区域。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在 眼下,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浅析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同时,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企业也应当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契机,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同时也通过生态文明来赢得使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的思想中也应当有所反映,本文就从企业生态文明的内涵,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企业生态文明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一、企业文明建设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人类文明,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所要达到的文明程度。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因此,如何构建生态文明与企业展怎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息息相关,企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当然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此一来,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关而有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即建立生态产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要求企业根究市场需求、国家支持和社会期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开拓新的生态友好型业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企业朝着有好的方向改造,升级原有的企业业务,包括树立生态理念、进行绿色采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培训、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生态管理等。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要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我国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 1. 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对消费者绿色需求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化、问题引起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认识。一些企业也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仅仅看到绿色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借生态文明之名、行刺激消费之实。

浅谈绿色保险与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绿色保险与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保险,主要是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它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这一制度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减少污染事故,促进安全生产。绿色保险的浮动费率能够发挥激励奖惩作用,它通过事前介入,有助于重大安全事故的预防,通过事后调查,则有助于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二是预防和妥善处理环境公共安全事故。绿色保险制度改变了环境安全事故善后工作完全由政府“一肩挑”的状况,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它还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开展防灾防损,减少环境灾害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绿色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消费者不需要全程参与漫长而繁琐的诉讼过程,提高了维权的效率。四是减少社会纠纷。绿色保险使受到环境责任事故或污染损害者的经济损失得到及时补偿,有助于稳定受害人情绪、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随着执政理念的日益成熟,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绿色保险建设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国家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了绿色保险试点的具体要求和建设内容;各级地方政府也在试点过程中出台了绿色保险的政策细则,在绿色保险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尽管如此,我国绿色保险制度的发展仍然无法突破瓶颈,绿色保险的投保率依然很低,积累的绿色保险基金规模仍然有限,在污染事故赔付中绿色保险仍然

无法担当主角。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这与绿色保险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保险中三方关系人的最优选择有关: 其一,绿色保险具有巨灾风险的特征。绿色保险一旦发生,赔付往往额度巨大,而且一起环境污染致损事件被认定后,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相关赔案的发生,从而造成保险公司的“巨灾”。这样的特征必将导致较高的保费,会使投保人在投保几年无赔付的情况下轻视潜在的风险,并认为保费过高而不愿再投保;也会使投保人认识到未来或有巨额赔付的保险公司不愿调降费率,从而形成保险人与投保人无法达成合意保费的情况。 其二,从投保企业最大化期望收益的角度看,企业在面临环境污染的法律赔偿下是具有一种期权的。当一家股份制企业面临的或有环境污染赔偿发生时,企业极有可能会面临破产,但只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购买保险,保险公司会进行全额赔付,当然这种赔付将计入成本。也就是说,企业不投保时相当于获得了一种期权,即当损失超过资本金后可以不再赔付。而或赔偿数额越大,超出企业资本金的可能性及数额就越大,期权价值也就越大,企业就越不愿意购买保险。 其三,保险公司从防控风险的角度看是不愿降费的。国内目前绿色保险市场上主流的绿色保险费率一般在2%到10%之间,大大高于其他可比保险产品的费率水平;同时,参与试点的很多省份绿色保险几乎没有索赔记录,总体赔付水平很低,实际赔付率与保险费率水平明显不匹配。这也体现了巨灾风险的特点,过去几年赔付低并不意味着整体风险水平低,为抵御未来的大额赔付,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巨灾准备金,而这又将使费率坚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

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国中处于低位; 境保护。加上我国是世界上 水量2000 30% 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从国内来看,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实施新的十年西部大开发,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城市。 一、生态文明 首先,生态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所以我们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 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与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所以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虽我国一直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遭到严重的破坏,特针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一系列问题作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the nation's long-term future plan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work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was still serious damage, in view of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

生态文明论文

注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