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及其发展对策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及其发展对策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及其发展对策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及其发展对策

张家口教育学院宋建梅

发布时间:2011-08-19

连锁零售企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其物流配送的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连锁零售企业而言高速而有效的配送体系将使得其成本大大减少,利润大幅度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厂商配送模式

厂商配送模式即厂商利用自身的物流体系进行针对连锁零售企业的产品配送,这种模式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厂商配送模式首先要求厂商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或者有自身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支撑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

厂商配送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节省连锁企业经营成本,可以最大限度的将物流配送的成本转嫁给厂商。一方面物流配送的成本由厂商承担,减轻了连锁企业在物流配送上的成本,可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厂商配送可以减少物流带来的损失和风险,由于物流配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损耗以及运输风险,这些风险的划分界限在厂商配送模式下后移至连锁企业门口,使得运输途中的风险发生转移。成本的降低可以帮助连锁企业大量发展自身的经营范围和连锁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自身利润率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其在与厂商的交接中处于优势地位。一般而言,采取厂商配送模式的连锁企业应该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信誉优势。

厂商配送模式的缺点相应也较多。首先厂商配送要求连锁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信用,这就使得该模式难以在中小型连锁企业得到普及,制约了中小连锁企业中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利用。其次,由于厂商配送模式中厂商掌握着配送的主动权,因此,在发生纠纷时,厂商往往处于上风,连锁企业由于没有天然的优势,进而容易产生针对自身的不利成分。第三,由于厂商配送模式中存在着损耗以及运输风险,一般而言厂商会要求连锁企业支付相应的风险金或提高价格,这就使得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反而抵消了其在物流运输上的成本节约。另外,由于厂商配送需要占用一定的资金,进而使得连锁零售企业资金占用量较大,不利于企业财务运转。

针对厂商配送模式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实现其不利因素的最小化。

首先,与厂商签订长期物流配送合作协议。一般而言,长期协议是厂商愿意接受的形式,这有利于提升厂商与连锁零售企业之间的信任度,减少中间环节产生费用及占用资金的比例;其次,制定详细的配送规划,并与厂商协调共同实施此项计划,在运输风险上实现共同承担,进而减少风险金比例,减少资金占用量;第三,采取各种手段减少针对厂商配送的依赖度,引进竞品,进而减少单一依赖度,提升厂商供货的可选择性,提升自身在交易中的地位。另外,应在日常的交易中,处理好与厂商的管理,建立长期互惠的合作关系,减少意外损失。厂商配送模式的限制较多,且由于厂商成本的提升,一般而言,厂商配送较少,且由于受到连锁零售企业经营范围影响,其发展也逐步减慢。

自营配送模式

自营配送模式指的是连锁零售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产品的自我配送。该模式在我国应用例子较少,国际上大型零售企业的应用也不多,其中沃尔玛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首先,自营配送有利于连锁零售企业实现自身分散经营,统一管理的优势。在运营过程中,统一进货,统一配送,实现整体管理和控制,减少中间环节的损失;其次,有利于零售企业对自身物流体系的控制,自营配送模式由于连锁零售企业建立了自身的物流配送体系,进而使得整体管理中对于物流的控制力度较大,有利于整体的企业发展和管理,由于自营物流体系隶属于企业本身,服务于本企业,与外部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使得在整体控制力度上进一步加强。第三,实现价格优势,自营物流体系由于从厂商处大批量进货,使得其在价格上可以享受更多的优势。第四,提升了经营的效率,由于实现统一配送和进货,进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交易量,从而节省了交易费用,有利于经营效率的提升。

其缺点首先增加了企业投资负担,削弱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为了自营物流,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仓存设备、运输设备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本,这必然会减少企业对其他重要环节的投入,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企业配送效率低下,管理难于控制。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物流部门只是企业的一个后勤部门,物流活动也并非为企业所擅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营物流就等于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从事辅助性的工作,结果是辅助性的工作没有抓起来,关键性业务也无法发挥出核心作用。

第三,规模有限,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成本较高。对于规模不大的企业,其产品数量有限,采用自营物流,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导致物流成本过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规模有限,物流配送的专

业化程度非常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第四,无法进行准确的效益评估。由于许多自营物流的企业采用内部各职能部门彼此独立的完成各自的物流,没有将物流分离出来进行独立核算,因此企业无法计算出准确的产品的物流成本,无法进行准确的效益评估。

解决方案。首先,要根据自身企业的需要建立自营物流体系。连锁零售企业应首先考虑是否应该或者说是否有必要建立自营物流体系,这一体系能否对企业有利,综合评估完毕后在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进而确定方案。其次,借助外力进行物流组合,在部分区域实行自营物流配送,例如在连锁零售企业的一部分实行自营物流配送是有利于的。划定具体的范围,使用固定的模式和物流队伍进行自营配送,可以提升经营效率。另外,在进行自营物流体系建设前应设定缓冲期,在此期间应一方面引进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不断储备物流管理人才,进而实现前期准备,然后逐步推行自营物流体系的介入,避免一刀切的出现。

第三方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企业不拥有自己的任何物流实体,将商品采购、储存和配送都交由第三方完成。

优点: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固定资产投资少,加速资本周转;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缺点:增加了企业投资负担,削弱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配送效率低下,管理难于控制;规模有限,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成本较高。对于规模不大的企业,其产品数量有限,采用自营物流,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导致物流成本过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规模有限,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由于许多自营物流的企业采用内部各职能部门彼此独立的完成各自的物流,没有将物流分离出来进行独立核算,因此企业无法计算出准确的产品的物流成本,无法进行准确的效益评估。

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配送在连锁零售企业中应用应注意其时效性和效率的实用性。准确分析第三方配送对于企业的提升作用,科学决策使用其的可行性。首先,企业应进行可行性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状况进行必要的基于数据的和基于实

际情况的分析;其次,应设定专业管理部门进行第三方物流的管理,实现对其的有效控制。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较快,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第三方物流形式,这些形式不仅丰富了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的模式,同时也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在进行第三方物流模式选择时要认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企业承受力,多方位评估,才能真正使得第三方物流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第11期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配送问题研究

张炳轩

发布时间:2011-02-2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

1 基于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分析

1.1 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问题

在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流、商流、资金流通过点击鼠标瞬间就可完成,而对于物流,只有少数商品和服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如电子出版物、软件等,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物流过程必须通过物理活动才能完成。而没有一个高效率的企业或社会物流配送系统对商品的转移提供低成本、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成了物流配送的最大问题,而且配送成本过高、速度过慢是参与电子商务的买方最为不满的问题。

1.2 电子商务中物流瓶颈问题的解决途径

解决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提高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最终促使电子商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必然有一段持久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模式,在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的同时,灵活运用自营物流、物流联盟模式或者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

2.1 企业自营物流模式

企业自营物流就是企业自身经营物流业务,建设全资或控股物流子公司,完成企业物流配送业务。由企业直接支配物流资产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保证对顾客服务的质量,维护了企业和顾客的长期关系。特别是在本城市内的配送上,网站组织自己的配送队伍可以减少向其他配送公司下达配送要求的手续。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必要、有能力自己组织商品配送。对于已开展普通商务的公司,可以建立基于Internet的电子销售商务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原有的物资资源承担电子商务的物流业务,建立整个销售区域的物流配送网。这样相对于企业使用全新的系统,大大降低了成本。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大、资金雄厚、货物配送量巨大的企业来说,投入资金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掌握物流配送的主动权,是一种战略选择。

2.2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需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将企业一定期限内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物流社会化、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1)电子商务下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其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经营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的利用率,节省费用,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节省费用;再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实时运送手段,能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降低库存成本,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最后,能够提升企业形象。不同的物流消费者存在不同的物流服务要求,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物流消费者在企业形象、业务流程、产品特征、顾客需求特征、竞争需要等方面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物流公司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企业,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

略伙伴,他们为顾客着想,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完全透明化,顾客可通过Internet随时了解供应链的情况;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专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他们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地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通过遍布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者(分承包方)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实现规模经济所带来的高效率。通过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提高了企业为顾客服务的水平,使得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2)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是一个只有十几年历史的行业,但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国外的物流市场上已经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比例。美国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58%,欧洲约为76%,而社会化配送发展得最好的日本,第三方物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的份额已高达80%。在我国的企业中,将一部分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去完成的情况比较普遍。但是,对外委托的范围还相当窄,只是局限在一部分作业活动上。以汽车为货运手段的中短距离运输、保管、配送等物流活动领域,仍然以自营物流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物流水平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物流业还不具备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与电子商务下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传统的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往往局限于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托运代办、通关代理等局部业务,而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代理则是全部物流活动系统的全程代理。专业人士普遍认为,第三方物流通过其掌握的物流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企业间物流网络的组织者,完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所无法实现的工作,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削减成本,并显著减少劳动力。有迹象表明,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用率会越来越高,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据中国仓储协会1999年年初对全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45%的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并且60%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由此可见,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巨大。中国仓储协会秘书长沈绍基认为,中国的物流市场需求有多大,不取决于工商企业本身,而取决于第三方物流商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及其运作质量。可以说,第三方物流商的服务能力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广阔的物流市场为发展第三方物流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会极大地促进物流事业的发展。但是,作为从事第三方物流事业的企业,要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提供有利于物流合理化的服务,必须熟悉货主企业物流活动的发展规律,具有从物流计划、系统设计、物流管理到实施的一整套物流服务能力。显然,这与只是受货主委托从事简单的运输、保管作业或管理活动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国的传统物流企业必须突破现有的经营模式,从人才入手掌握从事第三方物流事业的技术、活动方法,并建立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以此促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效率化,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

前景。

(3)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模式。根据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多,但个体规模较小、综合服务能力偏低、服务质量满足不了需求,物流网络资源丰富,但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等实际情况,物流企业可以采取横向整合、委托代理的形式,壮大企业规模,优化物流系统,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我们将这种方式概括为以综合物流代理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鉴于国内物流业在第三方物流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景气的现状,为这种物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低成本、高扩张的坚实基础。大力推广和发展综合物流代理运作模式正逢其时。国内的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中国储运公司、天地快运、大通、中远集团等,在近年来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综合物流代理运作模式的探索实践。我国物流业正在蓬勃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一体化正在引起我国物流界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模式,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2.3 物流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由生产企业经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物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企业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销售企业形成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将生产企业的商品或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后,按部门订单要求配送到店铺。这种模式还表现为用户之间广泛交流供应信息,从而起到调剂余缺、合理利用、共享资源的作用。在电子商务时代,这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物流配送模式,国内海尔集团的物流配送模式基本上达到了物流一体化的标准。

2.4物流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logistics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其目的是实现联盟参与方的“共赢”。物流联盟具有相互依赖、核心专业化及强调合作的特点,是一种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物流模式,可以降低前两种模式的风险。物流联盟是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更好的效果而使企业间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企业之间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只是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形式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联盟是动态的,只要合同结束,双方又变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单独个体。

3 结论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模式,我国应在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同时,灵活运用自营物流、物流联盟或者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物流服务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一体化的特点,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中国市场》2010年第49期

浅谈电子商务与物流经营管理中的创新模式

张志强

发布时间:2011-08-16

电子商务是物流经营管理中的基础,在进入新时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市场环境大发展的竞争前景下,电子商务为物流经营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规范化功能,为物流管理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对此,笔者分析认为,在“十二五”时期的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经营管理,必需建立和完善在以宏观、微观的双控电子商务物流经营管理中的新模式。所以,电子商务作为现代网络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运行中的每一笔交易,都离不开四种属性,即信息流、商务流、资源流、资金流。物流运行组成的流,即储存流、配送流、运输流、保管流等程序。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流程规模管理规模化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安全系统包括赔偿损失等等。通过实现电子商务物流网络,能及时准确的监控到物流运行全过程。能使较为陈旧的商品流转方式更加现代化。更有效的减少库存流转、降低资金周转,快速提升流转整体效益。因此,在新时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子商务将成为现代物流经营管理中的新型模式,并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性保证。

一、国际物流与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方向,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实现了电子信息网络化、采购供应网络化、展销服务网络化、交通运输网络化。并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服务和贸易服务;形成了物流三大功能运行体,即国际物流集散、分拨、配送为一体的我国北方最大国际物流中心。连接开通了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和空、港、路国际物流区的信息平台和在线交易专网。专网采用的是B2B电

子商务模式,立了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并于1997年国家又批准建形成了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拥有了83家以上的分支机构,123家以上的成员单位,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兴起。但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模式仍难以满足现代化电子商务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从物流基础层面看,全国公路里程约达133.6万公里,基本做到村村通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约达1.6万多公里,跃居世界第三;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港口的吞吐能力不断提高,列世界第五;航空运输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建、扩建了一批机场及支线、国际航线的增开,空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从物流经营层面看,还缺乏规范的物流体系。主要原于一些中小型仓储、中小型运输、中小型合资、小型合资、小型独资,在规模形式上远落后于国际规范化。

3.从配送中心发展看,已有三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即社会配送中心、联营自有业配送中心、私有经营配送中心,形成了一批约占80%左右的连锁性质的配送链条。在经营模式上与现代化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主要表现在:(1)经营目标不够扎实;(2)网络功能不够完善;(3)技术流程不够完备;(4)现代化管理模式程度低;(5)物流环境滥捕经营相对落后;(6)专业物流布局不完备;(7)专业化服务程度低;(8)不专业私营业比例过大;(9)物流代理服务不到位;(10)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整体制约了物流管理规范化的发展。

4.从物流管理层面看,专业人才缺乏,部分高等院校设置的物流专业课程缺少系统化。员工指数在物流管理层面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管理模式向国际物流方向发展。

二、电子商务是发展物流经营的管理基础

现代物流管理新模式是物流运行的重要基础。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推动电子商务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是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与国际物流网相连接的物流配置中心;二是要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专业现代化管理,就要将已有的技术网络流与商务信息流组合。

1.运用新的宽带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三大技术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完善信息交换,继续实施和完善“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及终端级电子商务平台)更新运行模式。

2.提高和完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设置功能:(1)[next]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标准化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会管理功能;(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建立和完善以陆路港口集装箱为标准的物流配送运输新模式,以物流配置为基地,利用电子信息产业为优势,推广实施EDI技术,完善以陆路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条码技术和GIS技术的同时,实现新时期的物流管理国际化。

4.实现新时期的物流管理国际化,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须具备4-6级外语水平和3-4级计算机水平。对现有人员进行定期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保证物流信息管理趋向国际现代化。

5.要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降低流转成本,提高配送效益,实现物流整体运行规模化。24小时零库存的装卸、仓储、配送一体化的配送机制。要做好四化:(1)物流运行系统化(目标合理化、作业规范化、功能集成化)(2)物流服务网络化(服务多样化、综合化、网络优势化)(3)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拓展市场经营新模式。

三、电子商务与物流经营管理中的创新模式

实现电子物流管理信息新模式。要运用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实现信息自动控制),EDI技术(通过电子数据的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模式)、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实现物流信息准确化配置。

199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是一种商业规定的商品条码,对处理所涉及网络交易电文数据,具有精确、快速优点,并准确地从计算机传递至电子物流信息输出。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EDI技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着法律效应的商品条码。2008年以来,我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至20万多家。对此,条码技术的实施采用,为推动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条码数据它能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系统地实现了预测、监测、规划和决策管理。GIS技术在物流分析领域的应用,最明显的作用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

来,把空间数据和技术信息组合起来;制作出所需地图信息和地理数据进行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物流网络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系统由三大电子网络构成,我国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即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物流网的建设。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铁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厘米左右,达到了常规难以实现的精确度。对此,GPS技术可以实现物流货运跟踪,电子商务是实现内部和外部物流管理中的有效网络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是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改进、设计分析的流程。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以更低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流程的价值,保证信息流的畅通。流程可分为核心作业流程和支持作业流程;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作业,确保作业流程以最小的成本,及时、准确地提供必要信息技术。支持作业流程主要是人员培训、后勤保障等。实施整体业务流程最优,“再造”是打破旧的,建立新的,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新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实现“物流代理模式”。是电子商务一体化,物流管理技术化、新型专业模式化。这种物流管理的发展模式,在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行可由供方、需方,及以外的第三方代理完成。它标志着企业以实现“企业联盟”为纽带。建立起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去实现区域之间、省域之间的物流配置,提高物流效率、效益,实现我国物流与国际物流之间的新型模式。

四、完善电子商务与物流经营管理的法规

目前,我国物流法规基本分为三类:(1)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在1996年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根基。为适当于新时期的大发展,我国还需建立新时期物流法规。如“物流法律法规”、“物流禁运法规”、“物流罚款法规”等等相关法律,监督物

流运行中的预警机制。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经营管理,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

《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1年第6期

关于企业B2B电子商务的研究

李宏舒

发布时间:2011-03-10

[摘要]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 to B方式,简称B2B)将是电子商务业务的主体,约占电子商务总交易量90%。如今中国B2B的电子商务需要在两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完善与B2B电子商务相配合的安全的电子支付手段。二是健全与B2B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

[关键词]B2B电子商务,电子支付手段,物流配送体系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0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2.17万亿元,比上年度增长90%。中国网络购物发展迅速,2008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半年内增加36.4%。截至2008年12月,电子商务类站点的总体用户覆盖已经从9000万户提升至9800万户。

电子商务是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持续优化的过程,它的英文是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服务、交易和支付。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情广告;电子选购和交易、电子交易凭证的交换;电子支付与结算,以及售后的网上服务等。主要交易类型有两种:企业与个人的交易(B to C方式)和企业之间的交易(B to B方式,为了简便用其谐音B2B)。参与电子商务的实体有四类:顾客(个人消费者或企业集团)、商户(包括销售商、制造商、储运商)、银行(包括发卡行、收单行)及认证中心。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将是电子商务业务的主体,约占电子商务总交易量90%。就目前来看,电子商务在供

物流运营模式

公司物流模式 农产品物流实现的目标是:①多功能化。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的服务。②一流的服务。在电子商务下,物流业是介于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第三方,以服务作为第一宗旨。③信息化。在大型的配送公司里,往往建立了ECR(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和JIT(Just-In-Time)系统。④全球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物流农产品的发展达到了多国化。 一、省内物流模式 1.物流中央化模式 物流中央化的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市场营销方面,物流管理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为用户服务五个过程;在流通和服务方面,物流管理过程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购买、加工过程,即从原材料购买直至送达顾客的全部物资流通过程。尽管一体化物流对电子商务企业提出了很多要求,但一体化物流模式仍具有一定应用潜力。采用物流一体化模式,可以不象传统物流那样根据产品数量、高峰期、周转率等确定最优的保管、运输设施和人员配置,物流部门可以随企业经营销售情况的变化来安排物流服务,业务范围广泛,业务量不需预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同时,产供销一体化物流发生在电子商务企业内部,具有可见性,有关各方可通过该供应链适时掌握货物的存储与运输状况,通过物流部门对供应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销物流拥有的完全控制权,实现企业总体物流的组织与协调管理。与此同时,一体化物流中,企业能及时掌握客户反馈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建立起与客户间密切的关系,使电子商务企业内部网络活动与物流体系一体化协同运行。因此,一些资金雄厚、物流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尤其是连锁经营的商业企业可以组建自己的物流部门,以发挥商品经营配送的综合服务优势。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同时也实现了一体化,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通过Internet连在了一起,通过POS、EOS等供应商可,以及时且准确的掌握产品销售信息与顾客信息。此时存货管理采用反应方法,按所获信息组织产品生产和对零售商供货,存货的流动变成“拉动式”,完全可以消除上述两个缺点,并实现销售方面的“零库存”。 二、省外物流模式

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情况

目录 一前言 (3) 二物流企业企业发展现状 (3) 1中国物流企业发展现状的主要特征有: (3) (1)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3) (2)需求的不平衡性较强,国内外物流企业悬殊显著。 (3) (3)行业集中程度较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3) 2制约中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4) (1)起步时间晚,外资物流企业的大量涌入 (4) (2)我国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不够旺盛,现代物流理念还没得到普及。 (4) (3)基础设置还不够健全。 (4) (4)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不足。 (4) 3中国物业的发展对策流企 (4) 三初级阶段物流管理体质的现状 (5)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影响着物流效率的提高 (5) (二)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 (5) (三)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5) 四如何加强现代物流企业管理 (6) 1精选人才,重组机构。 (6) 2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6) 3远见准确,诚信供应。 (6) 五总结 (6) 观点: (6) 心得 (6)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人甚至把物流业作为下一个产业发展热点,中国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业在竞争中的将获得新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二物流企业企业发展现状 1 中国物流企业发展现状的主要特征有: (1)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物流行业进入中国较晚,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健全,而作为物流企业更是起步很晚。从总体上讲,物流企业在我国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物流仍然是社会物流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公司普遍规模偏小,与国际物流巨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许多企业对专业化物流外包还存在很多不适应性,所以严格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时期难以明显改观。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物流企业在中国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前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谁挖掘的好,谁就能占据竞争优势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电子商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中国正在成为物流企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2)需求的不平衡性较强,国内外物流企业悬殊显著。 目前,我国不同企业间的物流理念以及物流需求层次差异性很大,先进的与传统的物流模式并存。当前中国日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一方面,有许多进入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分销业需要高端的先进的物流服务,但是我国国内的诸多物流企业还不足以达到这一服务水平,从而导致许多市场需求被国外的物流企业企业占有。这些外资物流企业物流理念先进、拥有雄厚的资金设备以及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在和国内物流企业竞争时占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企业自身的物流需求较低,整体物流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更是低下,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现代物流的概念,这对于社会大物流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 (3)行业集中程度较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据咨询机构的分析,2006年中国物流企业市场大约有18000多个服务商和终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占市场总额仅13%,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这说明我国物流行业尚未实现充分的整合,许多物流企业都比较松散,触及的范围也较小。在竞争模式上主要还是打成本战和价格战,而对物流企业所带来的供应链增值效应关注不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瓶

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和网上支付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物流问题依然是制约B2C 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选择适合自己的配送模式,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本文将B2C 物流配送模式分为四类并给出了对这几种配送模式选择的依据和建议。 在B2C 电子商务形式中,除了少量无形的商品,如电子书籍、软件、音像等可以通过网络以“数据流”的形式传送给消费者外,大多数商品必须要以产品实物的形式由企业传送给消费者。 与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是建立在高效的现代物流的基础上不同,我国的电子商务是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道路上展开的。目前,由于我国物流配送体系的相对落后导致了电子商务高效快捷的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电子商务的几种模式当中,物流对B2C 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最大,这是因为在B2C 模式下,由于客户端为最终用户,单一客户所需商品较少,且所购商品一般为低价小件商品,这样物流费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这导致B2C 的配送相比B2B 更难做。本文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中的B2C 物流配送模式进行研究。 1 电子商务对B2C 物流配送提出的新要求 电子商务促进了现代商务活动交易方式的变革,也对现代企业的物流业务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零售业都是顾客亲自到商店购买,然后顾客自己带回所购商品,企业不存在面对终端环节的物流配送问题。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借助自己的商业网站直接把商品销售给终端用户,当消费者确定要购买的商品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解决,这就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对所购买商品的可得性心理预期变大,相应的对商家配送的速度要求也就越高了。因此,B2C 电子商务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与之相匹配。具体来说,B2C 物流配送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物流配送信息化

探讨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

探讨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2.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

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正文)

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进入了WTO,面对日趋完善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国物流业市场进入的扩大,物流在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明确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地位,必将使中国的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大型化和网络化的潮流之中,加之全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物流业必然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对物流行业进行深入的现代物流形态的研发,本文就是根据我国国情和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情况,结合大四一年的实习工作分析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解决我国物流业的策略。 物流业是近20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个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的物流定义如下: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一、我国物流业的概况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能力,在一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的领先水平,形成了采购、运输、仓储、配送、代理等方面比较全面的物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成了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速度之快,成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过去的几

十年里,我国的物流业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1954年为开始创造阶段 这个阶段,仅仅是我国物流业开始创建的阶段。无论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都根据物流业务的需要,建设一部分仓库,购置一些车辆,设立了储运科、运输队和仓库等。这个时期,由于我国交通运输还很不发达,物流业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及一部分公路汽车运输。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还使用畜力车来运送货物.除一些大城市外,商物分离型、专业性的物流业较少,而多数是商物合一型、兼营的物流企业,附属于各专业公司或批发站。在生产部门,对物流问题还未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阶段:1955年-1965年为初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比较稳定地发展时期,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社会商品流通量也不断扩大,因此,我国物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物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流通部门,相继建立了储运公司、仓储公司、中转站等“商物分离”型、专业性的物流企业;和储运部、运输队、仓库等附属于专业公司和批发站的“商物合一”型,兼营的物流企业。就其业务活动范围来说,这些物流企业担负着国家的大量物流业务,它是我国物流业的主流,这时也开始引起国家对这一行业的重视。 第三阶段:1966年-1976年为停滞阶段 这个阶段,众所周知,是十年“文革”动乱时期,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科学技术不被重视,经济发展遭到破坏,国家建设停滞不前。在这种形势下,物流业和其它行业一样,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仅仅是维持现状或陷于停滞

国内外物流企业运营模式比较档

国内外物流企业运营模式比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与WTO 的不断接轨,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劳动力及区位优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居世界第一的产品已经有数百种,所占贸易份额或产品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的也有相当的数量,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的标签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各门类齐全的产品上。伴随着中国制造产品不断提升的性价比,全球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城市,仅上海就有多达200 多家的跨国公司在此设立采购机构,预计2005 年各公司的采购总值将超过500 亿美元,其中沃尔玛120 亿美元,戴尔电脑35 亿美元,摩托罗拉16 亿美元,美国通用11 亿美元。 一、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以及跨国企业的采购中心这一趋势 将给我国物流业带来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方面给我国物流业带来大量机遇,同时,国外物流企业随跨国公司直接进入中国,参与到 市场竞争中来,这对于我国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发展的物流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及组成部分,是针对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如物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 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和监督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保证物流服务水平,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及市场竞争能力。相对

于国外成熟的物流企业而言,目前国内物流企业无论从技术、规模、人才还是经验都无法与之抗衡。以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 Ex) 为例,尽管其成立时间短,但其在物流行业的地位却无人能比,该 公司目前开展业务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11 个,不仅拥有全球业务空运港366 座,还备有各类运输飞机多达624 架,出车数近4 万辆,处理超过90 万公斤的空运货物,成为众多跨国公司在考虑国际物流配送合作伙伴时的最佳选择,其位于田纳西州的孟菲斯配送中心已成为世界各国物流企业争相学习的对象。该公司进入中国后,一直与天津大田快递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 ] 。同时,联合包裹公司(UPS) ,荷兰天地快运(TNT) ,敦豪快运(DHL) 等其它快递业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扩展其业务范围。根据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时所作的承诺,到2006年,外国快递企业可在中国全资拥有子公司,独立开展快递业务。[ 3 ]联合包裹公司在2005 初花了1 亿美元从中外运集团“赎身”,获得在中国23 个城市独立开展快递业务的权利,同时为2006 年的独资做准备;天地快运在与中外运集团结束合作关系后,选择了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超马赫公司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独资;敦豪快运仍与中外运集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不排除独资的可能性。一旦这些快递巨头熟悉了中国的企业与市场环境,利用其优势开展国际物流业务,那么国内物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相比之下,国内物流企业中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非常少,目

物流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

物流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业产业已然成为了当今市场的朝阳产业,发展的好坏是衡量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对国民经济的持续有效的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物流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重视和发展自身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职能,但是在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应对行业竞争和满足客户需求方面还很是欠缺。无法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实际经营过程中,无法持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客户要求。因此,如何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本人在研究和总结一些物流企业的经营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以此作为提高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保障。 【关键词】物流;发展;关键要素 现代的物流企业通常认为只有不断加强物流基础职能、建立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改进物流企业的营销运作模式等工作是提高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手段和方法,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其本质上如果不能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做一些关键性的改变,是不足以摆脱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的。物流行业水平已然发展得相当迅速,大家都在这些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却缺乏自身的特色,定位不明确,无法塑造和完善物流企业的品牌、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提出的三个关键要素,正是物流企业突破重围、应对竞争、塑造品牌和提高实力的保障。 1.保证货物的安全是物流职能的根本要求 货物进入物流环节后,及时、准确、安全的送到目的地,是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然而现在的物流企业多出现暴力搬运、不完整包装、超载等违规操作,使货物不能安全到达收货人手中。 2014年11月12日凌晨,阿里公布了“双十一”全天的交易数据:支付宝全天成交金额为350 亿,比去年的191 亿增长83%。双十一全天,支付宝达成的交易笔数为 1.7 亿笔。在我们感叹这惊人数字的同时,更感叹它给物流带来的压力。漂亮的销售增长额背后,却是消费者对物流的怨声载道——发货延迟、货物破损、错发、漏发、商品污损、外壳变形、贵重件丢失等等。这些种种问题,无一不是对物流中的货物安全提出的质疑。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迅速崛起,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网络的逐步成熟也促进了电子商务有形商品配送的服务水平。然而忽视了货物的安全,会使两方面都陷入瓶颈。因此物流企业应从包装、仓储、运输多方面着手,规范操作,禁止暴力搬运,在整个物流活动中责任到人,保证货物安全抵达,充分体现物流的安全运输的基本职能。 2.及时有效的配送速度是物流综合能力的表现

【零售业】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浅析

【零售业】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浅析

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浅析 潜刘 摘要:物流配送对于一个零售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分析,详细介绍了各种物流配送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接着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层次分析方法,并通过matlab软件求解该模型,为零售企业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供了有效的方案。 关键字:物流配送模式分析数学建模层次分析法matlab 一、零售企业现状以及物流配送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零售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零售业的经营格局和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变化,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物流环节的投入和管理,尤其是配送活动,已成为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配送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水平与物流成本。投资过大的物流配送模式很容易造成浪费,但过于保守的物流配送模式又会制约零售企业的发展。因此,选用何种配送模式对零售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配送,物流功能中被称为附加值最高的一块业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做为物流业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配送主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摘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二、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类型分析: 1.供应商配送模式 供应商配送模式的优点: (1)减少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等中问配送环节,不仅避免了连锁超市自己建设配送中心的费用,使连锁超市削减整体成本与固定资产投资,而且于供应商与零售商结成战略同盟,共同推动产品的销售,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生产企业或供应商承担大部分送货任务可降低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减少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投资,节省了资金;同时降低连锁企业运作的复杂陛。 (3)缩短配送时间,满足部分商品对运输速度的高要求。 供应商配送模式的缺点: (1)在物流配送方面做得好的生产企业或供应商毕竟不多,大部分生产企业擅长的是产品的制造、研发,不是物流配送。店铺和供应商之问的信息交流比较滞后。所以,依赖供应商提供商品配送,经常会出现缺货断档、配送时间不能满足门店要求。 (2)由于超市的商品品种繁多,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厂家或供应商都有足够的物流配送能力来满足超市商品的配送需求。大部分的供应商或生产厂家的物流配送服务不到位,达不到超市的配送需求,反而会影响到超市商品的供应保证能力。 (3)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使得连锁超市的大多数商品配送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对于这些小批量、多批次的商品如果也都是采用供应商直接配送,就会导致运输的规模效益难以形成,运输工具的空载率高,运输成本增加。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介入,使物流业显示出强劲的动力,但随着竞争日益加剧,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旨在分析加快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策略,为其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策略更新观念创新管理物流现代化

随着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物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服务系统。在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探析物流企业发展的策略。 1 更新物流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业应该属于服务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改变过去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思想,改变过去只重视市场促销而忽视物流管理的状况,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建立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重视供应链管理,从服务角度出发,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原则,开展适合于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新的服务模式,甚至实现客户定制物流服务。 中小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企业一般会首先寻求实现物流服务的一致性,然后再提高交付速度。物流的作业表现一般通过能否适应通常和异常的顾客需求中是否灵活以及故障的恢复来考察。服务可靠性涉及到物流的可获得性和作业效率的精确衡量。只有全面的衡量才有可能确定总的物流作业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服务目标。 综合运用各种运作驱动的方法,把物流运作管理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经营优势的战略内容进行研究和决策。提高物流运作的速度,加速物流运作的方法,达到准确预测、尽量减小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大大减小资金的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小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2 树立全面人才观,注重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人才相对匮乏,相关的教育、培训、理论都处于落后状态。很多中小物流企业经过正规物流职业培训的都不足5人,企状态。很多中小物流企业经过正规物流职业培训的都不足5人,企业员工的学历普遍偏低,主要是初高中毕业,其次有较少的职高、大专学历,即使是在效益相对较好的中小物流企业中,高层治理职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也非常少,这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中小物流企业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迅速提升品牌形象,赢取更多市场份额,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研究 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研究 一、引言 现代物流已被企业当作仅次于减少原材料消耗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来源”,企业把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集中于企业物流战略框架下的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物流运营并不是他们的能力所长,并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所面对的日趋全球化市场的物流运作需求。因而为了把更多的精力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主营业务上,以便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许多企业开始把一些自己不十分在行的,诸如运输、仓储乃至整个企业的物流运作这样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经营。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各种类型的专业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每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必然有着适合于自身的、独特的运营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是与其企业类型的特征相关联的。本文在对物流企业进行分类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于每类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 二、物流企业的分类及其特征 物流企业的种类繁多,通过合适的指标来把他们抽象成不同的类型进行分析是研究物流企业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从物流服务范围及资源整合度这两个指标出发对物流企业进行分类,基本能反映出物流企业的内在特征。这里,所谓的物流服务范围指的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功能的多样性,也即服务对象是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行业还是具有普遍性,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是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还是完全一体化的。类似,资源整合度指的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所需的资源是自身拥有还是通过整合社会相关资源而得来。根据这两个指标把物流企业分为整合型、综合型、专业型、功能型四种类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物流企业的分类 物流服务范围宽且资源整合度高的为整合型物流企业(Integrated Logistics ,简称ITL ),这类企业主要为非资产型物流企业,即他们并不拥有物流设施设备资源,但却具备很强的整合社会资源能力,能够充分整合各种所需资源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典型代表为现在新兴的第四方物流企业。这种类型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通过既拥有扎实物流理论功底,又有着丰富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才,设计出完全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的物流全局最 物流服务范围 资源整合度 窄 宽 低 高 整合型 物流企业 综合型 物流企业 功能型 物流企业 专业型 物流企业

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在当今社会,物流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物流在社会生产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物流从业者,了解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温故而知新,对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物流这一名词是我国在1978年从日本引进的,它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概念中只有传统的“储运”意识,即传统的物资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等。从现在的观念来看,这实际上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活动,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具有了物流活动的雏形。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物流行业也开始由最初的国内储运为主,向以国内道路运输、仓储分拨等为支持、海空运为重心、国外物流网点服务为后续的全球性进出口物流发展。在这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物流行业的规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带来的理念冲击,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新式物流如金融物流、绿色(环保)物流、港口物流、物流地产等。这些新式物流的产生,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把握好了,就可以完善自身的业务构成网络、增强自身在物流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在整个行业内都先人一步。 既然已经说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就不得不提在此发展期间的三个里程碑事件。也正是这三个里程碑事件,促使整个物流行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首先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物流正式做为一个经济行业登上了经济舞台。一大批在如今物流行业占有龙头地位的企业走入人们的视野,如中海物流、中远物流、中外运、中铁物流等,这些企业在整个物流行业都起着行业风向标的带头作用,而在这些国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批如海丰、新时代、天地华宇、大田、顺丰等为代表的业务面包含了海陆空各个运输版块的民营企业也应势而起。 其次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事件直接带领中国物流行业进入了外资大举入侵的时代。以UPS和Fedex为代表的国际快递物流巨头、以马士基和德国邮政为代表的国际港口物流巨头、以DHL、Schenker全球、CEVA为代表的国际货代巨头等纷纷在国内进行一系列的资本进入和网点扩张活动。这些外资的进入,不但带来了激烈的竞争,更导致了国内物流行业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所造成的冲击,使得国内的传统物流企业在变中求生存、在变中求发展,促使自身更加适应了国际化物流行业的要求,极高地提升了国内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是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这是中国物流业第一次被正式写入五年计划。事实证明,任何行业在任何国度的发展,都是与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宏观上的激励、实际运作上的促进和推动是密不可分的。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个个新兴的保税园区、物流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物流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也变得非常透明。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生产经营、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在技术、人才上展开,同时也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展开,而企业物流服务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作为管理顾问,本人认为中小企业发展物流战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发展物流为当务之急 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日益要求中小企业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发展物流。中小企业一向是市场的灵活的反应者,几乎在大企业实施物流战略的同时,也对物流的战略积极的反应,也同样采用物流战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促使物流服务逐渐成为了中国企业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势介入,物流业已经显示出其强劲的动力和蕴藏的无限商机,我国的中小企业如果不趁现在中国正式进入WTO 不久,物流市场竞争还不算很激烈的时候介入物流领域,并在短期内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话,那么,我们的物流业面对国外同行潮水般攻势的时候,将处于绝对的劣势。再过几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就根本不再拥有发展物流的点滴优势。 从战略角度做物流 物流战略已经成为很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战略的重要性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物流系统的建设,将物流系统的建设上升到战略角度!事实上,企业物流成本是除了原材料成本外的最大的成本项目,而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30%-40%,鲜活产品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省15%-30%物流成本,并且大大减少库存和运输成本,而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中小企业本身在技术上和产品质量都不及大企业,但中小企业在产品价格上和对市场需求反应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通过中小企业将物流上升到战略高度,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将在节省产品成本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国的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物流不仅要解决仓储运输和商品配送这些物流的基本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把物流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上去考虑采购、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物流活动的有机结合,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形成物流的一体化,从而有效地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一定要做好战略制定,必须突破地域、行业的局限性,以全国甚至全球为着眼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在具体战略的选择上,首先应该以本地域为主要拓展市场,获得本地竞争优势,再辐射全国,并放眼全球。 重视物流系统的全面改造 中小企业在发展物流过程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物流重组长期实施计划、发展策略,从物流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去进行物流重组,逐步实现企业物流向供应链管理的“横向一体化”,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最终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同时,物流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基础,企业经营者在作物流决策时,应该把物流系统与营销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去权衡物流运营成本与市场拓展需要、物流顾客服务的特殊要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流程再造、压缩成本、加强培训等投入产出的管理问题、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回收等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国际上把现代物流称为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管理、销售链管理等等。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物流最佳的方式是以物流供应链思想为指导强化物流管理,积极运用有效策略,全新打造物流的运作与管理体系。中小企业发展物流必须重视物流系统的全面改造! 从服务角度做物流 现代物流在中国是一种新兴产业,根据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物流本身发

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3 辽宁经济 2007年,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981亿元,同比增长约两成,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 我国物流业正处在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的阶段,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也正飞速发展。发展中必定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找出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对策,这样才能使第三方物流健康发展下去。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纷纷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此外,在我国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信用缺失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信用保障体系。企业信用危机导致送货延迟、错误投递等行为经常发生,增加了物流服务交易成本。因此,为了保障及时准确的供货,生产零售企业选择自营物流,进而表现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不足。相当多企业至今仍坚持将物流业务保留在企业内部,即使运营效率低下也不愿意剥离出去。中小企业惯于自办物流,大多数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有企业认为自办物流更省钱,没必要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传统的物流类企业;二是外资来华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三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转化而来;四是某些内资因看好物流市场而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五是中国邮政、铁路空运这一类特殊的垄断性物流供应商。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互联网、条形码、EDI 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对第三方物流有着切实需求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新兴的高新技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和极少数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忽视或不愿意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4.服务功能不全。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简单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很少能提供“一体化”的全程物流服务,无法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超常规的增值性服务。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例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收益只占15%。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由于物流教育的落后,虽然中国物流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但大多数是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等专业转行过来,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之又少。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物流人才,企业也就缺少了创新的能力和发展的动力,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管理现代物流,导致物流企业低效运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基础设施大都简易、落后、机械化程度高、智能化、自动化仓库比较少,信息化建设滞后,由此造成仓储运输系统整合效能比较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时时的对物流服务过程及时的了解,很难对物流市场的需求达到全面的掌握。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仓储、运输业转型而来的,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路,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 的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发达的网络愈发重要。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 )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 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市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物流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5.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促使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施全艳 现代服务业 41

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1国内物流业发展现状 2.1.1 国内物流企业发展的进步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1.2 国内物流企业发展的特点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