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卡托普利的生产工艺原理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分子的手性

12.卡托普利(E)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被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某些类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成路线如下:
(1)A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A→B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C→D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4)碳原子上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该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写出上述合成路线中含有手性碳的物质结构简式并用星号( * )标出手性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芳香族化合物M与A互为同分异构体,且M能发生银镜反应.则M的结构有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之比为6: 2: 1 : 1的结构简式有________(任写-种)。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ClO、H2CO3、HNO3、HClO4的酸性依次增强
B.苹果酸 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C.HCl、NH3、C2H5OH均易溶于水的原因之一是与H2O分子均形成氢键
D.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3.下列化合物中含3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A.
B.
C.
D.
4.下列分子为手性分子的是
D.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可能为极性分子,也可为非极性分子。
【详解】
A.非金属性Cl>N,则高氯酸的酸性强于硝酸,硝酸是强酸,碳酸为弱酸,次氯酸的酸性更弱,故HClO、H2CO3、HNO3、HClO4的酸性依次增强,A项正确;
B.苹果酸 中连接羟基的碳原子上连接有4个不同的基团,是手性碳原子,B项正确;
C. HCl、NH3、C2H5OH三种物质中,HCl与水不能形成氢键,C项错误;
药物化学习题集

第一章药物化学基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概念正确的是A.先导化合物是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合成前体B.将两个相同的或不同的先导物或药物组合成新的分子,称为孪药C.外围电子数目相同或排列相似,具有相同生物活性或拮抗生物活性的原子、基团或部分结构,即为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D.软药是指一类本身有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当在体内其作用后,转变成无活性和无毒性的化合物2.下列的哪种说法与前药的概念相符合A.用酯化方法做出的药物B.用酰胺化方法做出的药物C.药物潜伏化的药物D.经结构改造降低了毒性的药物E.在体内经简单代谢失活的药物3.通常前药设计不用于A.增加高极性药物的脂溶性以改善吸收和分布B.将易变结构改变为稳定结构,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C.消除不适宜的制剂性质D.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4 .药物的亲脂性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是A.降低亲脂性,使作用时间延长B.增加亲脂性,有利吸收,活性增加C.降低亲脂性,不利吸收D.适当的亲脂性有最佳活性E.增加亲脂性,使作用时间缩短5.可使药物亲水性增加的基团是A.卤素B.苯基C.羟基D.酯基E.烷基6.药物与受体结合时的构象称为A.反式构象B.药效构象C.优势构象D.最低能量构E.最高能量构象/ 7.与前体药物设计的目的不符的是A.提高药物的组织选择性B.提高药物的活性C.提高药物的脂溶性D.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E.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8.药物作用靶点是指以下含义A.体内某器官组织B.药物作用部位C.细胞D.基因E.受体(酶)、离子通道和蛋白质、核酸9.将氟奋乃静制成氟奋乃静庚酸酯和奎酸酯的目的是A.提高药物的溶解性B.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C.提高药物的稳定性D.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E.改善药物的吸收10.抗代谢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上应用了以下哪些方法A.前药原理B.软药C.拼合原理D.生物电子等排原理E.官能团间的空间距离11.溶肉瘤素是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其结构中引入了苯丙氨酸,其目的是A.提高药物的组织选择性B.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C.提高药物的稳定性D.消除药物的不适气味E.改善药物的溶解性12.贝诺酯是有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利用拼合原理得到的药物,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阿司匹林的脂溶性B.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C.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D.延长阿司匹林对炎症部位的选择性E.降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性13.通过研究药物体内代谢产物得到的新药是A.紫杉醇B.氨苄西林C.西咪替丁D.奥沙西泮E.异丙肾上腺素14.把1,4-苯并二氮杂?类药物制成水溶性前药,对其结构修饰的方法是A.成环B.开环C.酰化D.成盐E.扩环15.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A.前药进入体内后需转化为原药再发挥作用。
第九章 药物合成设计原理和方法 答案

第九章 药物合成设计原理和方法 答案一、 名词解释1、 靶分子:就合成设计而言,凡是合成的有机分子均可称为“靶分子”(target molecule )。
2、 合成子:是组成靶分子或中间体骨架的各个单元结构的活性形式(synthon )。
二、 完成下列反应1、 生物碱鹰爪豆碱的合成N HOHCHOHOAcNNO 2++Hg(OAc)222、 喜树碱中间体的喹啉环的合成NH 2CHONOOCO 2MeCO 2NONO OMeNO CO 2MeCOOHN+Friedlander1)MeOH/HCl3、β- 咔啉的合成N HNH 2N HNH ArPictet-Spengler4、Ar C CH 2CH 3O22) HC(OMe)3/MeSO 3H/MeOH/△OMe OMeArCHC CH 3X2ArCHCOOMeCH 322)浓 HClCH 3ArCHCOOH5、全身麻醉药氟烷的合成。
CF2Cl CF2Zn,CH3OH40℃F2C CFCl BrF2C CHFClAlCl50℃F3C CHBrCl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化合物全合成。
1、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布洛芬(Ibuprofen)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i-BuCOOHi-BuCOOH FGAFGIi-BuOHCNi-Bui-Bui-BuOHCNO Fci-Bu+ClOCai-BuCNEai-BuCl+NaCN i-Bu+HCHO+HCl(ZnCl2)Fb2、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下面化合物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CHOOHCHO OH Cb CHO+HCHO(NaOH/H2O/MeOH)OHCOOH(Al(OPr)3/PhCO)(DIBAL/THF)3、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茉莉酮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OOOC5H9OOFGA C5H9OOEtO2COCb(NaOH/H2O/EtOH)1)NaOH/H2O2)HCl/△EtO2CC5H9O+BrOX C5H9OOHC5H9O(SOCl2)NC C5H9(H2O/HCl)OH1)PBr3/Py2)NaCNCcCO2EtO+(MeONa/MaOH)4、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下面化合物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药物化学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Lead Optimization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Izant等人于1984年首次提出反义寡核苷酸技术,该技术是根据
核酸间碱基互补原理,利用一小段外源性的人工或生物合成的特
异互补RNA或DNA片断,与靶细胞中的mRNA或DNA通过碱基
互补结合,通过这种寡核苷酸键抑制或封闭其基因的表达。与反
义寡核苷酸相似的是反义DNA,是用一小段人工会成的约8~23
碱基组成的脱氧核苷酸单链,与靶mRNA形成碱基配对的DNA-
S
可旋转键的数量不超过10个。(删去)
ADMET
ADMET (药物的吸收、分配、代谢、排泄 和毒性)药物动力学方法是当代药物设计和 药物筛选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A:吸收 Absorption D:分配 Distribution M:代谢 Metabolism E :排泄 Excretion T: 毒性 Toxcity
3.综合技术平台
目前最快速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途径是被各国称为综合技术平台的方法, 简单说就是用液相串联质谱( LC MS/MS)作为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结构 的工具,与药理学、组合化学的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设计、分子生物学、 受体(酶)学,及化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可迅速而大量地确定具有 不同活性药物的基本母核(scaffold),作为先导化合物。
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的代谢过程实质上是药物在体内 发生的化学转化过程。 代谢失活:体内代谢的结果主要是产物降低或失去 活性,排出体外 代谢活化:有些药物却发生代谢产物活化或产生其 它新的作用,转化为保留活性、毒副作用小的代谢 物,这样的代谢产物可成为新的先导化合物。
药物化学第二章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代谢产物可成为新的先导物化合物 甚至直接得到比原来药物更好的药物 选择其活化形式,避免代谢失活或毒化的结构 研究药物代谢过程和发现活性代谢物是寻找先导化合物的 途径之一。
能够与DNA 或信使RNA 发生特异性结合,分别阻 断核酸的转录或翻译功能, 阻止与病理过程相关的核 酸或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三十三页,共75页。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反义寡核苷酸的分子大小是设计的重要环节。
12-25个碱基范围,15-20较佳,超过25难以通过细胞膜
His
吡咯环与S2′结合
O
N NH
O
Zn2+
H
HS
N
NH
O Glu
O Ser
S1' S2'
Ty r
CH3
HO
N
O H O 羧基阳离子对结合酶起重要作用
O
NH2
OH
H2N
NH
Arg
酰胺的羰基则可和受体形成氢键
第十八页,共75页。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
1929年青霉素的发现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剂,结构改造,发现β -受 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第一个心血管药物。
虚 拟 库
类
药 原 则
药 代 性
潜 在 毒
质性
专 利 指 导
受 体 结
设 计
构库
第二十七页,共75页。
类药性
Lipinski归纳的“类药5规则”(Rule of Five),
药物化学习题集

.第一章药物化学基础部分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概念正确的是A.先导化合物是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合成前体B.将两个相同的或不同的先导物或药物组合成新的分子,称为孪药C.外围电子数目相同或排列相似,具有相同生物活性或拮抗生物活性的原子、基团或部分结构,即为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D.软药是指一类本身有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当在体内其作用后,转变成无活性和无毒性的化合物2.下列的哪种说法与前药的概念相符合A.用酯化方法做出的药物B.用酰胺化方法做出的药物C.药物潜伏化的药物D.经结构改造降低了毒性的药物E.在体内经简单代谢失活的药物3.通常前药设计不用于A.增加高极性药物的脂溶性以改善吸收和分布B.将易变结构改变为稳定结构,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C.消除不适宜的制剂性质D.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4 .药物的亲脂性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是A.降低亲脂性,使作用时间延长B.增加亲脂性,有利吸收,活性增加C.降低亲脂性,不利吸收D.适当的亲脂性有最佳活性E.增加亲脂性,使作用时间缩短5.可使药物亲水性增加的基团是A.卤素B.苯基C.羟基D.酯基E.烷基6.药物与受体结合时的构象称为A.反式构象B.药效构象C.优势构象D.最低能量构E.最高能量构象/???? 7.与前体药物设计的目的不符的是A.提高药物的组织选择性B.提高药物的活性C.提高药物的脂溶性D.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E.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8.药物作用靶点是指以下含义A.体内某器官组织B.药物作用部位C.细胞D.基因E.受体(酶)、离子通道和蛋白质、核酸9.将氟奋乃静制成氟奋乃静庚酸酯和奎酸酯的目的是A.提高药物的溶解性B.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C.提高药物的稳定性D.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E.改善药物的吸收10.抗代谢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上应用了以下哪些方法A.前药原理B.软药C.拼合原理D.生物电子等排原理E.官能团间的空间距离11.溶肉瘤素是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其结构中引入了苯丙氨酸,其目的是A.提高药物的组织选择性B.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C.提高药物的稳定性D.消除药物的不适气味E.改善药物的溶解性12.贝诺酯是有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利用拼合原理得到的药物,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阿司匹林的脂溶性B.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C.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D.延长阿司匹林对炎症部位的选择性E.降低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性13.通过研究药物体内代谢产物得到的新药是A.紫杉醇B.氨苄西林C.西咪替丁D.奥沙西泮E.异丙肾上腺素14.把1,4-苯并二氮杂䓬类药物制成水溶性前药,对其结构修饰的方法是A.成环B.开环C.酰化D.成盐E.扩环15.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A.前药进入体内后需转化为原药再发挥作用。
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9-10-29T14:28:03.0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3期作者:赵阳王洪良[导读] 目的:分析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1摘要:目的:分析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1)及对照组(n=61),观察组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采用卡托普利治疗,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指标(LIEF、LVESD、LVEDD)检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指标差异以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LIEF水平较高于对照组,患者LVESD、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佳,有效改善患者心率过快及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琥珀酸美托洛尔;卡托普利;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心脏病类型,没有能够对症治疗的特效药,一些药物虽然可以短时间缓解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病症,因为心力衰竭的发病原理与神经内分泌的紊乱有关,因此想要真正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必须先调节神经内分泌[1-3]。
本次选取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22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珀酸美托洛尔联合卡托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2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病人资料准确,经心电图检查确认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能与医患人员正常沟通,无语言障碍;经家属及本人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核医学(第9版)第二篇 临床篇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二)

核医学(第9版)
四、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上尿路梗阻时,根据梗阻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患侧肾功能状态的不同,肾动态显像 有不同的表现。 肾外上尿路梗阻的典型影像为:动态功能相患侧肾实质清晰显影,并随时间逐渐消退; 肾盏和(或)肾盂及梗阻部位上段输尿管影像明显扩张,放射性滞留且消退延缓;TAC 呈持续性上升型。肾内梗阻则表现为显影高峰时间延迟,肾实质影减弱、显像剂清除明 显减慢,肾盏和(或)肾盂明显示踪剂滞留,TAC大多呈缓慢上升型。肾内放射性滞留 可发生在水负荷不足、膀胱内尿液充盈、休克等情况,需与梗阻加以鉴别。 肾图结合利尿剂介入试验(详见本章第一节)能有效鉴别机械性梗阻与单纯性肾盂扩张。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二)
作者 : 韩星敏、程兵
单位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目录
第一节 肾动态显像
第二节 肾功能测定
第三节 肾动态显像及肾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第四节 肾静态显像 第五节 与其他相关检查技术的比较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核医学(第9版)
三、移植肾的监测
3.尿瘘 是肾移植外科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5%,最常见原因为输尿管缺血 引起的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超声检查虽能敏感探测到积液,但不能明确来源及性 质。肾动态显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表现为移植肾血流灌注与功能正常,泌尿系统外 出现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的持续放射性浓聚影,膀胱可呈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 4.移植肾上尿路梗阻 发生率为3%~10%,原因有尿道囊肿,输尿管吻合口狭窄, 外源性积液压迫等。超声检查能准确诊断肾积水,但不能评价积水对肾功能损伤的程 度。肾动态显像和利尿介入试验能准确探测移植肾上尿路梗阻,鉴别单纯性肾盂扩张, 判断梗阻对移植肾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梗阻治疗效果及肾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