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

说起习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培根所说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有人认为,现在孩子还小,要养成好的习惯以后有的是时间,现在只需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习惯是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

1、它不是天生的;

2、它是人的自然需要。)

资料:1997年,美国对2000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美国当今的青年是粗鲁的、无责任心的,野蛮的和被宠坏了的;二分之一以上的人认为上述评价不仅适用于青少年,还适用于5~12岁的儿童。而过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可爱的。

一、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真实的案例:

例1、某考取公费出国的大学生在美国领事馆办理签证时由于不懂礼貌,被取消出国留学的资格。

例2、一次六一儿童节,在北京少年宫大草坪举行中外儿童联欢,散会后,作为主人的中国儿童全走了,而全体日本小朋友却自觉的留下来,悄悄的捡起了大草坪上的废纸。

现在的小学生在不良行为习惯方面普遍有下列症状:吃饭时挑

食、早晨起床缓慢、睡懒觉、为我独尊,学习懒惰,畏难心态,意志力差,礼仪礼貌缺失等等。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有孔子的家训:习惯成自然。我班成功的习惯:双手恭恭敬敬的接礼物,上下楼道右行慢走礼让、无论在什么时候遇见老师、长辈打招呼等等)“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帅”,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我们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我们要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理想的舞台,老师、家长都要大胆突破教、学的局限,拓展孩子玩和学的空间,重视与社会、与家长、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知、意、行的发展,最终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几种相关因素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对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喜欢做小动作、厌学、对人没礼貌、不爱惜学习用品等,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成为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的前奏,甚至影响一生。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下面我举几个方面来说说:

1、庭环境及教育不当的影响。例:有的家长觉得现在生活水平高了,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必要和自己一样再吃苦,于是孩子的什么要求他

都满足,但随着孩子长大,需求增加,渐渐不能满足了,由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如大手花钱等已经养成,只好去偷拿家里的,发展偷别人的,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目前有的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爱子如命,重视子女的物质需要,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了子女行为品德的教养。使得孩子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人人为我,唯我独尊。

2、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小树不修枝,长大难成材。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社会影响错综复杂,网吧、游戏厅等曾出不穷。童年时候形成的坏习惯和不良意识长大了纠正格外的难。

3、教育的部分误区,一是重知识传授,轻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品德教育。二是有教育方式不当,不注重学生行为。

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小学生不良行为时常产生,不但直接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工作,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所以我们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刻不容缓,应放在首位。三、学生习惯的特点: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

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3、外显性:行为是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和完成的,具有突出的外显性。教师必须及时捕捉现状,对症下药。4、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5、习得性: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学校的责任尤其重大。6、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7、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

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

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

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正如俄国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浅谈一些关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习惯教育越早越好:

(例:小时侯是培养习惯最好时期如三字经、孔容让梨等,还有我班学生在卫生上成功的例子等)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