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灼伤与保护

化学灼伤与保护
化学灼伤与保护

化学灼伤与保护1、灼伤及其分类身体受热源或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局部组织操作,并进一步导致病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称为灼伤。按发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化学灼伤、热力灼伤和复合性灼伤。⑴化学灼伤由于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的损伤,称为化学灼伤。导致化学灼伤的物质形态有固体(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液体(如硫酸、硝酸、过氧化氢等)和气体(如氟化氢、氮氧化物等)。化学物质与皮肤或黏膜接触后产生化学反应并具有渗透性,对组织细胞产生吸水、溶解组织蛋白质和皂化脂肪组织的作用,破坏了细胞组织的生理机能,导致皮肤组织受伤。⑵热力灼伤由于接触炽热物体、火焰、高温表面、过热蒸汽等造成的操作称为热力灼伤。此处,由于液化气体、干冰等接触皮肤后,会迅速汽化或升华,同时吸收大量热量,这样就会导致皮肤表面冻伤。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冷冻灼伤,归属于热力灼伤。⑶复合性灼伤由化学灼伤和热力灼伤同时造成的伤害,或化学灼伤兼有中毒反应,统称为复合性灼伤。比如固体黄磷落在皮肤上引起的灼伤,既有磷燃烧生成的磷酸造成的化学灼伤,同时还磷由皮肤侵入导致中毒。其他如硫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等都有接触后造成灼伤同时中毒的情况。化工生产中发生灼伤的主要原因

有:腐蚀造成设备管道的泄漏;声音操作导致泄漏或误接触;没有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等。2、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由于可能接触的化学物质品种多且复杂,在化工生产操作中发生复合性灼伤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避免发生化学灼伤和复合性灼伤,必须采取综合性管理和技术措施,防患于未然。⑴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为防止设备管道由于受到介质腐蚀而发生泄漏,加强对设备管道的防腐处理,是预防灼伤的重要措施之一。⑵改革工艺和设备结构在使用具有化学灼伤危险物质的生产场所,在工艺设计时就应该先考虑到防止物料喷溅的合理流程、设备布局、材质选择及必要的控制和防护装置。⑶加强安全性预测检查使用先进的探测、探伤仪器等定期对设备管道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正确判断设备腐蚀操作部位及程度,以便及时消除隐患。⑷加强设备管道日常检查和管理加强对设备管道的日常检查管理,尤其是设备管道接口处的检查和管理,杜绝“跑、冒、滴、漏”也是预防灼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⑸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如储槽敞开部分应高于地面1m 以上,如低于1m时,应在其周围设置护栏并加盖,防止操作人员不小心跌入;禁止将危险液体盛入非专用和没有标志的容器内;搬运

酸、碱槽时,要两人抬,不得单人背运等,这也是预防灼伤的措施之一。

⑹加强个人防护在处理有灼伤危险的物质时,穿戴好必要的工作服和防护用具,如护目镜、面具或面罩、手套、毛巾、工作帽等,是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的有效措施。 3、化学灼伤的现场急救发生化学灼伤是由于化学物质的腐蚀甚至毒害作用,如不及时将其除去,会加剧灼伤的严重程度。及时进行急救和处理是减轻伤害、避免严重后果的重要环节。⑴化学灼伤的症状及灼伤深度判别①化学灼伤的局部症状。化学灼伤的局部症状和一般灼伤的局部症状基本一样,主要表现为水肿、水疱、渗出液、红斑等,由于化学物质同时会侵入,因此灼伤部位会伴有刺激性炎症及毒性的特异反应,有痛痒或疼痛感。灼伤3~5天后,水肿会消退。②化学灼伤的全身症状。大面积灼伤可能由于精神刺激创面失液和组织缺氧而导致休克。大面积灼伤由于体液大量渗出,组织水肿,机体抵抗力会下降,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在救治过程中十分重要。③灼伤深度等级划分与判别。从医学角度,灼伤深度分为三度四级:即一度灼伤(Ⅰo)、浅二度灼伤(浅Ⅱo)、深二度灼伤(深Ⅱo)、三度灼伤(Ⅲo),如图

4-4。图4-4 灼伤深度示意图灼伤深度鉴别判断要点见表4-7。表4-7 灼伤深度鉴别判断要点深度分类操作深度临床表现愈合过程伤处皮肤出现红斑,有轻2~3天红斑消仅伤及表皮层,一度(红斑性)度红肿和疼痛感,作息感退,3~5天痊愈、生发层健在觉过敏,干燥无水泡脱屑,不留疤痕二度浅二度伤及真皮浅层,伤处温度高,有水泡形成,如不发生感染

(水泡性)部分生发层健有液体渗出,潮湿,出现10~14天可痊在水肿,有剧痛感,伤处感愈,不留疤痕觉过敏伤及真皮深层,伤处温度微低,湿润,水生发层完全被如不发生感染泡少,白中透红,有小红深二度毁,仅残存毛3~4周可痊愈,斑点,水肿明显,感觉疼囊、汗腺和腺的会留下轻度疤痕痛根部容易感染,3~4周后焦痂脱落,伤及全层皮肤伤处成皮革样,颜色苍白一般小面积可由到皮下组织,甚或焦黄,甚至炭化,有凹周围上皮汇合痊三度(焦痂性)至伤及到肌肉陷,无水泡,感觉消失,愈,大面积需要和骨骼可见皮下栓塞静脉网植皮才能痊愈,会留下明显疤痕,甚至有畸形⑵化学灼伤现场急救的基本方法化学灼伤的程度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接触时间接触部位等有关。化学物质的性质

越活泼、接触时间越长,受损程度越深。若接触部位是眼、鼻、耳、口腔、阴部等,受损程度往往比较深。因此当化学物质接触人体组织时,应迅速脱去衣服,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作部位,时间不应少于15min,以利于渗入毛孔或黏膜的物质被清洗出去。清洗时要遍及所有受害部位,腹沟和有褶皱的部位应加强冲洗,防止物质存留,对眼、鼻、耳口腔等的清洗尤其要迅速、仔细。对眼睛的冲洗一般用生理盐水或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时水流尽量不要正对着角膜方向,不要揉搓眼睛;也可以将面部浸在清洁的水中,用手撑开上下眼皮,用力睁大双眼,头在水中左右摆动。皮肤部位的灼伤,用清水冲洗后,可用中和剂洗涤或湿敷,时间不要过长,然后再清水冲洗。完成冲洗后,应根据受伤情况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适当处理。⑶常见化学灼伤的急救处理方法为方便广大职工在万一发生化学灼伤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现场急救,减轻伤害,下面将常见化学灼伤的急救处理方法列出,见表4-8,供大家参考。表4-8 常见化学灼伤的急救处理方法灼伤物质名称急救处理方法碱类如氢氧化钠、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2%乙酸溶液洗涤中和,也氢氧化钾、碳酸钠、可以用2%的硼酸水湿敷。氧化

钙灼伤时,可以用植物油碳酸钾、氧化钙等洗涤酸类硫酸、盐酸、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5%碳酸氢钠(小苏打)溶

硝酸、高氯酸、磷酸、液洗涤中和,然后用净水冲洗乙酸、蚁酸、草酸、苦味酸等苯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水彻底清洗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4体积酒精(7%)与1体积氯化铁(1/3mol/L)混合液洗涤,再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湿敷。也可以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稀酒精擦洗,苯酚然后用肥皂水及清水洗涤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氯水用沾有乙醚或二甲苯的棉花,消除粘在皮肤上的焦油或焦油、沥青(热灼伤)沥青,然后涂上羊毛脂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法标准范本

操作规程编号:LX-FS-A25459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法标准范 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法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是职业活动中常温或高温的化学物质接触到皮肤,对皮肤刺激、腐蚀作用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机型皮肤损害,不包括火焰伤、水烫伤和冻伤。 发病症状: 皮肤接触某化学物质后,产生急性皮肤损害,如红斑、水疱、焦痂。某些化学性皮肤灼伤可伴有眼灼伤、呼吸道灼伤或合并化学中毒。 防治方法: 一旦发生化学性皮肤灼伤,要迅速将患者脱离事

故现场,并尽快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服、手套、鞋袜等。然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冲洗时间应考虑当时气温及患者耐受程度,一般要求20?30分钟,至少不低于15分钟。碱性物质灼伤后冲洗时间应延长。应特别注意眼及其他特殊部位,如头面、手、会阴的冲洗。灼伤创面经水冲洗处理后,必要时可进行合理中和治疗。化学灼伤创面应彻底淸创,剪去水疱,清除坏死组织,深度创面应立即或早期进行切(削)痂植皮或延迟植皮。功能部位的灼伤,造成五官、运动系统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酌情安排工作或休息。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化学性烧伤

化学性烧伤 眼部化学性烧伤很常见,它构成了从轻度炎症反应到完全破坏眼组织和失去眼睛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化学物质可以呈固态、液态、粉末状、棍合剂或蒸气。化学性烧伤可发生在家庭环境下,氨、各种溶剂、洗涤剂、或化妆品是常见的致伤物质。在农民中,肥料和来自动物或蔬菜等嚣毒素可能是致伤原因。但是,最多见的化学性刺激和烧伤,则发生在工业场合中,那儿的环境申布满含有许多刺激物品的灰尘,并经常使用烈性的化学物品,大多数这类物质只有轻微和短暂的作用,但有时也可引起严重损伤。眼科医师必须记住,任何药物,包括人工泪液在内都是化学物品,如使用过频,持续太久,都可对结膜或角膜产生化学性刺激。 ·烧伤的类型在所有引起烧伤的化学物质中,最重要的是强酸和强碱,因为它们有致盲的潜在危险,他们的致命作用,在于能强烈地改变受损组织内H+和OH--的浓度,然而一种潜在的酸性物质,例如二氧化碳,虽然是脂溶性的,可很快穿透上皮层,溶液中仅发生很弱的离子化。 强碱能提高组织中的pH 值,造成细胞膜内脂肪酸的皂化,随之破坏细胞。一旦上皮受损,化学物质就很快进入下层的基质中,它在基质内的破坏性和严重程度,取决于OH --的浓度。当pH达到11.5时,粘多糖基质迅速崩解,接着胶原纤维肿胀。而酸性烧伤,则没有相应的粘多糖丧失和胶原组织肿胀。 酸性烧伤引起蛋白质变性和凝固,并伴有可溶性酸性蛋白盐

类沉淀。其穿透性和破坏性常受限,并能被组织本身的缓冲作用所中和。组织破坏常限于接触化学物的部位,而不进展,因为蛋白沉淀层提供了保护性屏障。但如化学物品的酸性很强,烧伤也可很严重。硫酸和硝酸是酸性伤中最多见的原因。这些烧伤大多是工业性的,但也见于家庭环境,特别是由汽车蓄电池爆炸引起。 强碱性物质很快穿透眼组织引起强烈的组织反应。角膜细胞很快凝固而消失,只剩下完全失去生机的基质。粘多糖基质也大量被毁。其损伤广泛,难以控制,并不断进展。随着基质溃疡穿孔,上皮也分解、脱落。预后最差的是角膜缘部烧伤,因可引起角膜缘血管损伤和广泛血成,最后导致缺血性坏死。即使烧伤仅局限在角膜缘部,涅浊常可扩散至邻近角膜,并有大量新生血管性结缔组织跨越表面,伸入到基质内。在直接与化学物质接触处,结膜上皮可全部丧失,结膜血管可能阻塞,或者扩张而血流淤塞。后期,结膜可发生纤维组织增殖,睑球粘连,霉窿部消失,并导致结膜干燥症。在前段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和瘫痕化同时,可发生严重的葡萄膜炎。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常接锺而至,有时引起眼球萎缩或眼球痨。因此,其临床过程与酸性烧伤截然不同,后者发生界限清楚的凝固性损伤,并儿乎立即达到其高峰。 ·初期治疗初期治疗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一步,溶质的液体,大量冲洗。然后送至就近医院,再作结膜囊的彻底冲洗。借助开险器将眼脸固定,必要时作眼险阻滞麻醉。用无菌静脉注射液,如等渗盐水,下霉窿部。争取时间极为重要。测定结膜囊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一)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急救措施 在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为:中毒、窒息、化学灼伤、烧伤、冻伤等。必须对受伤员人进行紧急救护,减少伤害。 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1、进行急救时,不论患者还是救援人员都需要进行适当的防护。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把患者从严重污染的场所救出时,救援人员必须加以预防,避免成为新的受害者。 2、应将受伤人员小心地从危险的环境转移到安全的地点。 3、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互相监护照应,所用的救援器材必须是防爆的。 4、急救处理程序化,可采取如下步骤:先除去伤病员污染衣物------然后冲洗------共性处理------个性处理------转送医院。 5、处理污染物。要注意对伤员污染衣物的处理,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一般急救原则 对受到化学伤害的人员进行急救时,几项首先要做的紧急处理是:1、置神志不清的病员于侧位,防止气道梗阻,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 2、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者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3、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头面部灼伤时,

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4、眼睛污染时,立即提起眼脸,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5、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温热水浸泡,使其在15~30分钟内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6、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7、口服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有必要进行洗胃。 8、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护送至医院救治。 记住: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及冲洗污染的皮肤或眼睛时要避免进一步受伤。 (二)实验室一般性伤害的应急措施 实验室里经常要装配和拆卸玻璃仪器装置,如果操作不当往往会造成割伤;高温加热可能造成烫伤或烧伤;因接触各类化学药品容易造成化学灼伤等。所以,师生不仅应该按要求规范实验操作,还要掌握一般的应急救护方法。 1、实验室里设有急救箱,箱内备有下列药剂和用品 (1)消毒剂:碘酒、75%的卫生酒精棉球等。 (2)外伤药:龙胆紫药水、消炎粉和止血粉。 (3)烫份药:烫伤油膏、凡士林、玉树油、甘油等。

烧伤现场急救处理的方法

烧伤现场急救处理的方法 烧伤现场急救处理般方法:烧伤是火灾中较常见创伤之它不仅会使皮肤损伤而且还可深达肌肉骨骼严重者能引起系列全身变化如休克、感染等烧伤现场急救是否正确及时护送方法和时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伤员安全因此伤后应迅速脱离致伤源并进行必要紧急救治是现场抢救基本原则: 一、迅速消除致伤源 灭火战斗中出现烧伤情况般有:火焰烧伤;液体、气体、固体等高温烫伤;化学烧伤;电烧伤等任何致伤从接触体到造成损伤均有一过程只是时间长短不一而已因此现场抢救要争取时间常用方法如下: 1.当衣物着火时应迅速脱去;或就地卧倒打滚压灭、或用各种物体扑盖灭火最有效是用大量水灭火切忌站立喊叫或奔跑呼救以防头面部及呼吸道吸入火焰损伤 2.当气体、固体烫伤时应迅速离开致伤环境 3. 当化学物质接触皮肤后(常见有酸、碱、磷等)其致伤作用与些化学物质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关系故受伤后应首先将浸有化学物质衣服迅速脱去并用大量水冲洗以 达到稀释和清除创面上化学物质磷烧伤应迅速脱去染磷衣服并用大量水冲洗创面或将创面浸泡水中隔绝空气并洗去磷粒如无大量水冲洗可以用多层湿布包扎创面使磷 与空气隔绝防止磷继续燃烧加重损伤禁用含油质敷料包扎以免增加磷溶解和吸收 4.当触电后应立即关闭电源将伤员转移至通风处松开衣服检查发现呼吸停止时施行口对口工呼吸;心脏停止跳动时施行胸外按压呼吸心脏均停止时同时进行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并及时送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    二、现场简单医疗急救 1.若被热力烧伤后应立即用冷水或冰水湿敷或浸泡伤区可以减轻烧伤创面深度并有明显止痛效果寒冷环境中进行冷疗时须注意伤病员保暖和防冻 2.无论何种原因使烧伤合并其损伤如严重车祸、爆炸事故时烧伤同时合并有骨折、脑外伤、气胸或腹部脏器损伤均应按外伤急救原则作相应紧急处理如用急救包填塞包扎开放气胸制止大出血简单固定骨折等再送附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DOC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DOC 1、迅速移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碱性物质污染后冲洗时间应延长,特别注意眼及其它特殊部位如头面、手、会阴的冲洗,灼伤创面经水冲洗后,必要时进行合理的中和治疗,例如氢氟酸灼伤,经水冲洗后,需及时用钙、镁的制剂局部中和和治疗,必要时用葡萄糖酸钙动、静脉注射。 2、化学灼伤创面应彻底清创、剪去水疱、清除坏死组织。深度创面应立即或早期进行削(切)痂植皮及延迟植皮。例如黄磷灼伤后应及早切痂,防止磷吸收中毒。 3、对有些化学物灼伤,如氰化物、酚类、氯化钡、氢氟酸等在冲洗时应进行适当解毒急救处理。 4、化学灼伤合并休克时,冲洗从速、从简,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5、积极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a、清创后,创面外搽1%磺胺嘧啶银霜剂(磺胺过敏者忌 用)。 b、伤后3天内选用青霉素,预防乙型链球菌感染。 c、大面积深度灼伤、休克期病情不平稳或曾经长途转运或合并爆炸伤或创面严重感染、不易干燥、有出血点、创缘明显炎性浸润,伤后第二天即应调整抗生素,选择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如氨苄、氧哌嗪青霉素或第二、三

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必要时联合应用一种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并兼用抗阳性球菌的抗生素。若有继续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根据药敏重新调整抗生 素。 d、植皮手术前创面培养分离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必须术前和术后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 e、灼伤后期引起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金葡菌,故应选择对金葡菌敏感的抗生素,但大多数对青霉素耐药,常用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P12)或头孢菌素(第一代如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噻吩),但仍不能忽视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可能性。 f、关于重症感染中抗生素的应用,一般原则为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加一种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较为合适,具体用药方案应取决于致病菌种类和药敏试验。

化学烧伤

突发事件中化学烧伤的救治 突发事件中化学烧伤救治属突发公共卫生范畴,依据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处理条例》, 医疗机构承担伤病员的救治任务。突发事件中的化学烧伤具有发生突然、伤员多、伤类复杂、伤情重,常合并化学中毒,需要紧急的处理与救治,以阻止化学物质的继续损害、吸收中毒。因此,化学烧伤需要及正确的处理,减轻局部损害,减少有毒物质吸收中毒,减少死亡。下面就突发事件中化学烧伤救治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化学烧伤 (一)概述 化学烧伤系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皮肤损伤。化学烧伤在平时并不多见,但其治疗尤其是早期处理与一般热力 烧伤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应当重视化学烧伤的治疗。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常有新的化学制剂出现;临床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认识。在现代战争中,化学武器也在不断发展,新的化学武器也在不断出现,化学烧伤的防治无论在平时或战争时都很重要。 (二)化学烧伤的损伤机制 不同的化学物质对皮肤的损害机制可能不同,主要取决于化学物质的性质,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 组织蛋白凝固,如强酸烧伤,使蛋白蛋凝固、变性。2、脂肪组织皂化,如碱烧伤,皂化使组织破坏进一步加深。3、破坏组织的胶体状态,使细胞脱水或与组织蛋白结合如碱烧伤。4、某些化学物质与组织水混合后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组织细胞损害如强酸、强碱烧伤。5、新生化学物质损伤如磷氧化形成磷化物以及随后 形成磷酸引起损伤,6、火焰烧伤,如镁、磷在空气中自燃烧伤。 (三)化学烧伤局部损害特点 化学烧伤很多性况是化学烧伤和热力复合烧伤,而且大多存在持续损害过程。局部损害情况取决于化学物 质的种类、浓度以及接触化学物质的量和接触时间具有的密切关系。化学物质性质的不同,其局部损害的机制不同,其损害程度也有异。如浓硫酸、盐酸、硝酸一接触即导致皮肤损害,而醋酸则不易引起皮肤烧伤。化学物质的浓度;一般而言,化学物质的浓度越高,局部损害越重;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接触的量越多,不但体表面积损伤广泛,而且局部损害深。接触的时间,接触时间越长,局部损害越重,烧伤深度越深,因此化学烧伤早期救治处理中十分强调“冲洗”。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物质都可以直接引起皮肤损害,有的化学物质,在皮肤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烧伤,而在表皮损害后引起损害,如石灰水,水泥浆等;有的则一接触就引起烧伤如强酸、强碱。在化学烧伤中,粘膜、眼烧伤比较常见,文献报导比较多,由此而引起的角膜损伤、角膜穿孔,甚至是眼球毁损并不少见,在我们的病例中也有5例因化学烧伤致角膜穿孔。食道烧伤大多数是化学烧伤,系误服酸、碱所致。

化学品灼伤预防及紧急处理措施实用版

YF-ED-J9095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化学品灼伤预防及紧急处理措施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化学品灼伤预防及紧急处理措施 实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化学灼伤的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也是经常出 现的安全事故,例如;眼睛灼伤是眼内溅入碱 金属、溴、磷、浓酸、浓碱等化学药品和其它 具有刺激的物质对眼睛造成灼伤;皮肤灼伤有 酸灼伤,如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 肤上,会形成痛苦的、难以治愈的烧伤。碱灼 伤,如溴灼伤这是很危险的。被溴灼伤后的伤 口一般不易愈合,必须严加防范;在烧熔和加 工玻璃物品时容易被烫伤;在切割玻管或向木 塞、橡皮塞中插入温度计、玻管等物品时容易

发生割伤等。 1、化学灼伤事故的预防 (1)最重要的是保护好眼睛!在化学实验室里应该一直配戴护目镜(平光玻璃或有机玻璃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性气体薰染,防止任何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2)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时除用药匙、量器外必须配戴橡皮手套,实验后马上清洗仪器用具,立即用肥皂洗手。 (3)尽量避免吸入任何药品和溶剂蒸气。处理具有刺激性的、恶臭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如H2S、NO2、Cl2、Br2、CO、SO2、SO3、HCl、HF、浓硝酸、发烟硫酸、浓盐酸、乙酰氯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防护与急救措施

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防护与急救措施 在化学实验室中,使用化学药品与试剂种类繁多,并且许多化学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蚀性。许多检验工作要在具有危险性的条件下进行(如高温、超低温、高压、真空或辐射等),需要使用特殊设备。因此,化学实验室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一旦发生事故,即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但需要有非常强烈的安全意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和急救知识。 化学实验室常见的事故:火灾、爆炸、中毒、机电及玻璃割伤、化学药品腐蚀伤害。 1 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 1.1 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 实验室中需要经常使用易燃、易爆以及强氧化型的试剂、气体等,同时经常需要进行加热、灼烧、蒸馏等实验操作,随时存在着火、爆炸的可能。 a)控制易燃、易爆物质的使用。在满足实验、研究的条件下,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危险品。特别是在选择有机溶剂时,尽量选用火灾、爆炸危险性低的替代品。 b)加强容器设备的密闭性,不能用开口或破损容器盛装易燃物质,容积较大而没有保护装置的玻璃容器不能贮存易燃液体,不耐压的容器不能充装压缩气体和加压气体。 c)通风后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一般会少于或等于爆炸下限

的四分之一,因此要加强通风。 d)不能用带有磨口塞的玻璃瓶盛装爆炸性物质;盛装化学危险品的容器必须清洗干净,以免与其他异物发生反应;使用惰性气体降低空气中氧的含量是防止爆炸的基本原理,使用干燥爆炸性物质,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 e)加强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①化学危险品必须贮存在专用仓库,应根据其危险性与物性分类存放,不能混存。②易燃易爆的实验操作要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人员需穿戴相应的防护器具。实验完毕及时销毁残存的易燃易爆物,并按规定处理三废。③实验室废液不能随便倾倒与互混,有机溶剂会随水流而挥发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f)消除点火源。 ①尽量不使用明火对易燃液体加热,可采用加热水蒸气、密封电炉或其他加热设备。 ②易燃物不得存放在火焰、电加热器或其他热源附近。工作完毕,立即关闭所有热源。 ③避免摩擦或冲击。 ④防止电器火花。 ⑤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⑥实验室用的电热板、电炉、烘箱等放在木质台面上时必须用耐火材料衬垫。 g) 采取正确灭火方法。灭火的基本原理是破坏形成燃烧的3个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法通用版

操作规程编号:YTO-FS-PD715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法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法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是职业活动中常温或高温的化学物质接触到皮肤,对皮肤刺激、腐蚀作用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机型皮肤损害,不包括火焰伤、水烫伤和冻伤。 发病症状: 皮肤接触某化学物质后,产生急性皮肤损害,如红斑、水疱、焦痂。某些化学性皮肤灼伤可伴有眼灼伤、呼吸道灼伤或合并化学中毒。 防治方法: 一旦发生化学性皮肤灼伤,要迅速将患者脱离事故现场,并尽快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服、手套、鞋袜等。然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冲洗时间应考虑当时气温及患者耐受程度,一般要求20?30分钟,至少不低于15分钟。碱性物质灼伤后冲洗时间应延长。应特别注意眼及其他特殊部位,如头面、手、会阴的冲洗。灼伤创面经水冲洗处理后,必要时可进行合理中和治疗。化学灼伤创面应彻底淸创,剪去水疱,清除坏死组织,深度创面应立即或早期进行切(削)痂植皮或延迟植皮。功能部

化学灼伤及应急处理

一、化学灼伤和化学中毒事故的预防 化学中毒主要是由下列原因引起的: ①由呼吸道吸入有毒物质的蒸气。 ②有毒药品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③吃进被有毒物质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品尝或误食有毒药品。 化学灼伤则是因为皮肤直接接触强腐蚀性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如浓酸、浓碱、氢氟酸、钠、溴等引起的局部外伤。预防措施如下: ①最重要的是保护好眼睛!在化学实验室里应该一直配戴护目镜(平光玻璃或有机玻璃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性气体薰染,防止任何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②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毒品时除用药匙、量器外必须配戴橡皮手套,实验后马上清洗仪器用具,立即用肥皂洗手。 ③尽量避免吸入任何药品和溶剂蒸气。处理具有刺激性的,恶臭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如H2S、NO2、Cl2、Br2、CO、SO2、SO3、HCl、HF、浓硝酸、发烟硫酸、浓盐酸,乙酰氯等,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通风橱开启后,不要把头伸入橱内,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④严禁在酸性介质中使用氰化物。 ⑤禁止口吸吸管移取浓酸、浓碱,有毒液体,应该用洗耳球吸取。禁止冒险品尝药品试剂,不得用鼻子直接嗅气体,而是用手向鼻孔扇入少量气体。 ⑥不要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擦洗溅在皮肤上的药品,这种做法反而增加皮肤对药品的吸收速度。 ⑦实验室里禁止吸烟进食,禁止赤膊穿拖鞋。 二、化学性眼灼伤 概述 化学性烧伤是严重的眼科急诊,通常由酸或碱造成。其他形式的烧伤如催泪瓦斯(teargas)烧伤,也应按化学性烧伤处理,但一般不会造成眼部的永久性损伤。 病因病理病机 1 碱性烧伤碱要比酸对眼部破坏力大得多。因为碱与细胞膜的脂类结合后能迅速穿透角膜和前房。碱的致伤作用主要是pH的改变而不是碱的金属离子。是否发生永久性的损伤除了取决于碱的浓度和性质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受伤到眼部冲洗时间间隔的长短。 2 酸性烧伤酸的致伤作用仅限于酸与眼部组织接触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由于酸沉淀了组织中的蛋白质,迅速形成了“屏障”而使酸不易穿入眼内组织。但是氢氟酸(HF)和含重金属离子的酸有穿透角膜与前房的能力,要特别引起重视。 临床表现 化学性烧伤的分级与预后

化学品事故应急措施

编号:SM-ZD-47591 化学品事故应急措施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化学品事故应急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本公司常用的化学制剂有:浓硫酸(H2SO4)、盐酸(HCl)、烧碱(NaOH,有固体和液体)、草酸(H2C2O4)、双氧水(H2O2)、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冰醋酸(C2H4O2)、蚁酸(HCOOH)等。这些化学制剂接触到人体时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为此,公司要求所有危险化学制剂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相关劳保用品,并针对不同的化学制剂制定不同的事故应急措施,供全体员工学习、交流,提高安全意识,防止事故的发生。 1. 浓硫酸的特性及应急处理措施 ⑴浓硫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浓硫酸是指浓度在90%以上的硫酸。其外观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工业品略带黄色,无臭,能吸收空气中水份,其蒸汽有刺激性,有强烈腐蚀性和氧化性。 ①吸水性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法实用版

YF-ED-J8994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 法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防治方法实用 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是职业活动中常 温或高温的化学物质接触到皮肤,对皮肤刺 激、腐蚀作用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机型皮肤损 害,不包括火焰伤、水烫伤和冻伤。 发病症状: 皮肤接触某化学物质后,产生急性皮肤损 害,如红斑、水疱、焦痂。某些化学性皮肤灼 伤可伴有眼灼伤、呼吸道灼伤或合并化学中 毒。 防治方法:

一旦发生化学性皮肤灼伤,要迅速将患者脱离事故现场,并尽快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服、手套、鞋袜等。然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冲洗时间应考虑当时气温及患者耐受程度,一般要求20?30分钟,至少不低于15分钟。碱性物质灼伤后冲洗时间应延长。应特别注意眼及其他特殊部位,如头面、手、会阴的冲洗。灼伤创面经水冲洗处理后,必要时可进行合理中和治疗。化学灼伤创面应彻底淸创,剪去水疱,清除坏死组织,深度创面应立即或早期进行切(削)痂植皮或延迟植皮。功能部位的灼伤,造成五官、运动系统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酌情安排工作或休息。

2021新版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新版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 疗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2021新版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 1、迅速移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碱性物质污染后冲洗时间应延长,特别注意眼及其它特殊部位如头面、手、会阴的冲洗,灼伤创面经水冲洗后,必要时进行合理的中和治疗,例如氢氟酸灼伤,经水冲洗后,需及时用钙、镁的制剂局部中和和治疗,必要时用葡萄糖酸钙动、静脉注射。 2、化学灼伤创面应彻底清创、剪去水疱、清除坏死组织。深度创面应立即或早期进行削(切)痴植皮及延迟植皮。例如黄磷灼伤后应及早切痴,防止磷吸收中主母。 3、对有些化学物灼伤,如氰化物、酚类、氯化钡、氢氟酸等在冲洗时应进行适当解毒急救处理。 4、化学灼伤合并休克时,冲洗从速、从简,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5、积极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a.清创后,创面外搽1%磺胺嘧啶银霜剂(磺胺过敏者忌用)。 b.伤后3天内选用青霉素,预防乙型链球菌感染。 c.大面积深度灼伤、休克期病情不平稳或曾经长途转运或合并爆炸伤或创面严重感染、不易干燥、有出血点、创缘明显炎性浸润,伤后第二天即应调整抗生素,选择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秆菌的抗生素如氨苄、氧哌嗪青霉素或第二、三代头抱菌素(头孢哌酮),必要时联合应用一种氨基贰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并兼用抗阳性球菌的抗生素。若有继续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根据药敏重新调整抗生素。 d.植皮手术前创面培养分离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必须术前和术后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 e.灼伤后期引起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金葡菌,故应选择对金葡菌敏感的抗生素,但大多数对青霉素耐药,常用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P12)或头泡菌素(第一代如头孢氨节、头泡唑啉、头孢噻吩),但仍不能忽视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可能性。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原则.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原则 (一)迅速评估 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救护人员必须对伤员迅速评估,才能做到及时正确救治。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1)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应根据事故的性质、程度、毒物的种类和毒性,有无燃烧、爆炸、窒息、坠落、撞击等现场情况,分析可能致伤的原因。 (2)根据伤员的临床表现。迅速准确地对伤员进行检查与询问,根据伤员临床症状和体症来分析判断。 (3)根据现场可能的检查、化验和监测资料。有条件时可通过如流动的x线检查及常规化验服务车进行检查、化验;通过空测仪器设备对空气毒物浓度及氧含量进行监测分析,为现场评估提供依据。 (二)自救与互救 危险化学品事故具有突发性,因此要求现场作业人员具有自救、互救的能力。 自救指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事故单位实施的救援行动以及在事故现场受到事故危害的人员自身采取的保护防御行为。自救是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工作最基本、最广泛的救援形式。自救行为的主体是企业及职工本身。由于他们对现场情况最熟悉、反应速度最快,发挥救援的作用最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工作往往通过自救行为应能控制或解决问题。 互救(他救)是指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事故现场的受害人员相互之间的救护以及他人或企业救护队伍或社会救援力量组织实施的一切救援措施与行动。互救(他救)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和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发生大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特别是灾害性危险化

学品事故时,在本身救援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争取他人救助和社会力量的救援相当重要。化工系统职工医院、职防院(所),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医疗救援中,要充分发挥急救、技术咨询、指导、培训的作用,为救援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自救与互救(他救),是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两种不能截然分开的重要的基本的形式。救援人员——企业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自救与互救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防护用品的使用,事故状态下的紧急逃生、撤离、烧伤或触电的现场紧急处置,外伤急救四大技术等,使现场急救工作成效显著。 (三)现场急救要点 1.现场急救的一般救治原则 (1)立即解除致伤原因,脱离事故现场。 (2)置神志不清的伤员于侧卧位,防止气道梗阻,缺氧者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停止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挤压。 (3)皮肤烧伤应尽快清洁创面,并用清洁或已消毒的纱布保护好创面,酸、碱及其他化学物质烧伤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和足够时间(一般20min)进行冲洗后再进一步处置,禁止在创面上涂敷消炎粉、油膏类,眼睛灼伤后要优先彻底冲洗。 (4)如是严重中毒要立即在现场实施病因治疗及相应对症,支持治疗;一般中毒伤员要平坐或平卧休息,密切观察监护,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 (5)骨折,特别是脊柱骨折时,在没有正确固定的情况下,除止血外应尽量少动伤员,以免加重损伤。 (6)勿随意给伤员饮食,以免呕吐物误人气管内。

化学性眼烧伤的预防及急救

化学性眼烧伤的预防及急救 眼外伤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化学物质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操作不当,会使化学物质进入眼睛,例如农民在使用化肥或农药时,可能把这些物质带人眼内。工厂工人在劳动中未使用防护用品,酸碱物质可溅入眼内;这些危害都可能造成眼部的终身残疾。 化学性眼部损伤的类别 1、化学物中毒所致的眼部病变:有毒的化学物质被机体吸收而致眼部组织发生病变。可有眼肌麻痹、晶状体混浊及化学物沉着,葡萄膜及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除眼部症状外,同时可有全身其他部位中毒症状。 2、化学物眼部刺激或灼伤:对皮肤不致产生刺激症状的化学物,也可造成角膜及结膜的损伤。往往引起刺激症状,如烟草、酒精、汞、沥青和硫化氢等,可致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或结膜炎,亦可致角膜上皮损伤。 3、化学物致眼部过敏反应:此种反应,多表面为眼睑皮肤炎症和结膜充血水肿,每有刺样皮肤异物感。

采取下面一些措施预防化学性眼外伤 (1)加强安全防护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化学性眼外伤中,很多情况是工作中粗心大意,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所致。 (2)工人劳动时一定要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以防止化学物质溅入眼内或烧伤面部。 (3)教育孩子不要玩化学物品,家中的化学物品要妥善保管。 (4)施化肥或喷洒农药时要戴防护眼镜,工作时不要揉眼。最好在现场准备水源或盛有清水的面盆,以防不测。 (5)对防护设备要进行改进并定期维修,防止化学物质泄漏。 对于化学物质引起的眼外伤的急救 发生化学物质导致的眼外伤时要迅速的用自来水或者是生理盐水冲洗眼睛,用手指将眼皮撑开,或者是可将头部放在水龙头下,让水直接冲洗眼睛,至少持续15分钟,同时尽可能转动眼球。冲洗后立刻送医院救治。虽然迅速准确地处理眼部外伤可能挽救视力,但以上所提到的只是初步环节,最终还是要找眼科

化学烧伤急救方法

化学烧伤急救方法 强酸类如盐酸、硫酸、硝酸、王水盐酸和硝酸。石炭酸等,伤及皮肤时,因其浓度、 液量、面积等因素不同而造成轻重不同的伤害。酸与皮肤接触,立即引起组织蛋白的凝固 使组织脱水,形成厚痂。厚痂的形成可以防止酸液继续向深层组织浸透,减少损害,对伤 员健康极为有利。 盐酸、石炭酸的烧伤,创面呈白色或灰黄色;硫酸的创面呈棕褐色;碳酸的创面呈黄色。 如系通过衣服浸透烧伤,应即刻脱去,并迅速用大量清水反复地冲洗伤面。充分冲洗 后也可用中和剂——弱碱性液体如小苏打水碳酸氢钠、肥皂水冲洗。石炭酸烧伤用酒精中和。硝酸烧伤用攸琐溶液中和,效果更好。但若无中和剂也不必强求,因为充分的清水冲 洗是最根本的措施。 强碱类如苛性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石灰等。 强碱对组织的破坏力比强酸为重,因其渗透性较强,深入组织使细胞脱水,溶解组织 蛋白,形成强碱蛋白化合物而使伤面加深。 如果碱性溶液浸透衣服造成的烧伤,应立即脱去受污染衣服,并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伤处。 充分清洗后,可用稀盐酸、稀醋酸或食醋中和剂。再用碳酸氢纳溶液或碱性肥皂水中和。根据情况,请医生采用其他措施处理。 磷烧伤,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能见到,在战时磷弹爆炸也常造成烧伤。磷及磷的化合物 在空气中极易燃烧,氧化成五氧化二磷。伤面在白天能冒烟。夜晚可有磷光。这是磷在皮 肤上继续燃烧之故。因此伤面多较深,而且磷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被身体吸收后,能 引起全身性中毒。 磷对肝脏具有很强的毒性,引起肝细胞的坏死,肝脂肪性变;对血管损伤,可引起广 泛的出血:对肾脏、心肌及神经都有毒性。 磷中毒病人一般情况衰竭,头晕头痛,全身乏力,肝区疼痛、肿大、出现黄疸,肝功 能不正常。尿少,尿检查出现红细脑、蛋白,也可以看到血尿,严重者尿闭。皮下毛细血 管出血,可见到紫癜红色的小出血点,压之不褪色。肝脏受损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而致死。 急救处理的原则是灭火除磷、然后用有关液体包扎。如磷仍在皮肤上燃烧,应迅速灭火,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后,再仔细察看局部有无残留磷质,也可在暗处观察,如有发 光处,用小镊子夹剔除去,然后用浸透l%的硫酸铜纱布敷盖局部,以使残留磷生成黑色的二磷化三铜,然后再冲去。也可以用3%双氧水或5%碳酸氢纳溶液冲洗,使磷氧化为磷酐。如无上述药液,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局部。

化学灼伤的防护

编号:SM-ZD-82219 化学灼伤的防护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化学灼伤的防护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化学灼伤的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安全事故,例如; 眼睛灼伤是眼内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碱等化学药品和其它具有刺激的物质对眼睛造成灼伤; 皮肤灼伤有酸灼伤,如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肤上,会形成痛苦的、难以治愈的烧伤。碱灼伤,如溴灼伤这是很危险的。被溴灼伤后的伤口一般不易愈合,必须严加防范; 在烧熔和加工玻璃物品时容易被烫伤; 在切割玻管或向木塞、橡皮塞中插入温度计、玻管等物品时容易发生割伤等。 2.1化学灼伤事故的预防 (1)最重要的是保护好眼睛!在化学实验室里应该一直配戴护目镜(平光玻璃或有机玻璃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性

气体薰染,防止任何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2)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毒品时除用药匙、量器外必须配戴橡皮手套,实验后马上清洗仪器用具,立即用肥皂洗手。 (3)尽量避免吸入任何药品和溶剂蒸气。处理具有刺激性的、恶臭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如H2S、NO2、Cl2、Br2、CO、SO2、SO3、HCl、HF、浓硝酸、发烟硫酸、浓盐酸、乙酰氯等,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通风橱开启后,不要把头伸入橱内,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4)严禁在酸性介质中使用氰化物。 (5)禁止口吸吸管移取浓酸、浓碱、有毒液体,应该用洗耳球吸取。禁止冒险品尝药品试剂,不得用鼻子直接嗅气体,而是用手向鼻孔扇入少量气体。 (6)不要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擦洗溅在皮肤上的药品,这种做法反而增加皮肤对药品的吸收速度。 (7)实验室里禁止吸烟进食,禁止赤膊穿拖鞋。 2.2化学灼伤的急救

化学烧伤的防护示范文本

化学烧伤的防护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化学烧伤的防护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实验室注意事项 化学灼伤的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安全事 故,例如;眼睛灼伤是眼内溅入碱金属、溴、磷、浓酸、浓 碱等化学药品和其它具有刺激的物质对眼睛造成灼伤;皮肤 灼伤有酸灼伤,如氢氟酸能腐烂指甲、骨头,滴在皮肤 上,会形成痛苦的、难以治愈的烧伤。碱灼伤,如溴灼伤 这是很危险的。被溴灼伤后的伤口一般不易愈合,必须严 加防范;在烧熔和加工玻璃物品时容易被烫伤;在切割玻管或 向木塞、橡皮塞中插入温度计、玻管等物品时容易发生割 伤等。 1、化学灼伤事故的预防 (1)最重要的是保护好眼睛!在化学实验室里应该一直配

戴护目镜(平光玻璃或有机玻璃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性气体薰染,防止任何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2)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毒品时除用药匙、量器外必须配戴橡皮手套,实验后马上清洗仪器用具,立即用肥皂洗手。 (3)尽量避免吸入任何药品和溶剂蒸气。处理具有刺激性的、恶臭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如H2S、NO2、Cl2、Br2、CO、SO2、SO3、HCl、HF、浓硝酸、发烟硫酸、浓盐酸、乙酰氯等,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通风橱开启后,不要把头伸入橱内,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4)严禁在酸性介质中使用氰化物。 (5)禁止口吸吸管移取浓酸、浓碱、有毒液体,应该用洗耳球吸取。禁止冒险品尝药品试剂,不得用鼻子直接嗅气体,而是用手向鼻孔扇入少量气体。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https://www.360docs.net/doc/f5439376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化学灼伤急救措施 化学灼伤指强酸、强碱以及一些毒剂等接触皮肤引起人体的局部损伤。主要有酸、碱、溴、磷、酚等的灼伤,常见的症状是热痛,如不及时处理往往引起组织器官坏死,留下灼痕。 中毒指某些物质进入人体,损害组织和器官并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主要是有毒气体和毒剂中毒,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灼伤、中毒的急救处理方法。 一、灼伤 被化学药品灼伤应根据化学药品的性质及被灼伤的器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碱类灼伤 强碱具有腐蚀性和刺激作用,使体内脂肪皂化,组织胶凝化变为可溶性化合物,破坏细胞膜结构,使病变向纵深发展。一旦碱灼伤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消失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眼灼伤先用大量流水冲洗,再选择适当的中和药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冲洗,特别要注意穹窿部要冲洗彻底。 2、酸类灼伤 常见的强酸如硫酸、硝酸、盐酸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硫酸灼伤皮肤一般呈黑色;硝酸灼伤呈灰黄色;盐酸灼伤呈

黄绿色。皮肤被酸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被浓硫酸沾污时切忌先用水冲洗,以免硫酸水合时强烈放热而加重伤势,应先用干抹布吸去浓硫酸,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彻底冲洗后可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淡石灰水或肥皂水进行中和。切忌未经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就用碱性药物在皮肤上直接中和,这样会加重皮肤的损伤。强酸溅入眼内,在现场立即就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冲洗时应将头置于水龙头下,使冲洗后的水自伤眼的颞侧流下,这样既避免水直接冲眼球,又不至于使带酸的冲洗液进入好眼,冲洗时应拉开上下眼睑,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内和下穹窿中。如无冲洗设备,可将眼浸入盛清水的盆内,拉开下眼睑,摆动头部洗掉酸液,切忌因疼痛而紧闭眼睛,经上述处理后立即送医院眼科治疗。 3、溴灼伤 液溴和溴蒸气对皮肤和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液溴与皮肤接触产生疼痛且易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严重时会使皮肤溃烂。溴蒸气能引起流泪、咳嗽、头晕、头痛和鼻出血,重者死亡。 溴灼伤皮肤时,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体积氨水(25%)、1体积松节油和10体积乙醇(95%)混合液洗涤包扎。如不慎吸入溴蒸气时,可吸入氨气和新鲜空气解毒。 4、白磷灼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