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 1

张齐华 1
张齐华 1

张齐华

张齐华,男,1976年出生,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1简介

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男,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教师。曾获“南通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海门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被誉为“数学王子”。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人民教育》《小

杨瑞科

学青年教师》先后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给予报道。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参与苏教版数学国标本教材的编写。2005年代表江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课大赛获一等奖,连续四次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六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2荣誉成就

1998年,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在数学教学领域引起积极反响。

1999年,执教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因大胆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封闭、陈旧、机械的套路,有效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给传统应用题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0年,执教的“平均数”因充分关注“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在听课教师中引起颇大反响和思考,并引发了一场有关“平均数内涵”的大讨论。

杨瑞科

2001年,执教的“简单的统计”因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并借助现场的调查,增进学生对统计方法及价值的理解,在江苏省“教海探航”颁将活动中获得充分肯定。

进入新世纪,永不满足的他开始了对于数学文化的关注、思考和实践。其间,从“走进圆的世界”中对于数学历史性及数学美的关注,到“美妙的轴对称图形”中对于自然、社会、民俗等众多文化领域的有机涉猎,再到“因数和倍数”中对于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魅力、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等文化力量的有效开掘。每一次探索,都见证着他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足音。

3教学方法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背景都是如此丰富而独特。我们可以称之为“街头数学”,或者是“民间数学”,但它们的存在至少对我们的数学教育提出一种崭新的要求与表达方式,那就是:唯有走进儿童的数学世界,才能真正和孩子们一起并肩看风景!

杨瑞科

走进儿童,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和欣赏。当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首先能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是否善于从孩子们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是否能排除自我经验的干扰和成人的“文化优越感”,而以一种“平等中的首席”之身份介入对问题的思考,进而与他们一起交流、沟通、协商?其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具有自我批判的勇气与气度。一个不善于进行自我批判和深刻反思的教师是很难真正看清孩子眼中那片美丽的风景的。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否定、改造他们的想法,还是更愿意相信他们思维的合理性,更愿意从肯定、理解、揣摩的角度去对待?事实上,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生活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无法预设儿童的生活,也就势必无法看透和把握每个儿童的前数学世界。试想,如果没有“帮我剪圆”的经历,“剪出圆的周长”这一怪诞的想法又将从何而来?是生活丰富了儿童的世界,而儿童世界的丰富又拓展了我们的数学和教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的数学教育必将走向一个更为开阔的高原,数学课堂亦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流动不居、更富理智挑战的崭新历程。

4教学艺术

“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工作格言。“课谁都能上好,但如何上出特色,走出别人没曾走过的路,让别人从你的探索中获得启迪,这才是我真正努力的方向”。就这样,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携着一股小年青永不言败的闯劲,齐华踏上了一条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教学之路;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齐华的座右铭,更是他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真实写照。有人说,张齐华课堂的这份独特源自于他过人的语言功底,我以为这话至少说对了一半。数学是一门理性十足的学科,数学语言本身的准确、概括、凝练自然制约着数学教学语言的风格。然而,从小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对朗诵、表演等又颇为爱好的他,无形中成就了那种既有数学教师的准确、凝练,又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诗意的教学语言,加上在课堂上快捷的反应与准确的判断,又使其教学语言多了一份特有的敏锐与智慧。至今,我们都能清晰地记起,“圆的认识”一课,那段诗意盎然的课堂结语,“轴对称图形”一课,那段妙语连珠的师生对话,以及更多的课堂上,那用无数个浑然天成的语言细节连缀起的华彩的教学乐章。教学首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一门借助于外部言语实现内在心灵沟通的艺术。独特而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恰恰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第一张名片。

当然,张齐华课堂的那份独特,绝不仅仅源自于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一旦进入到他课堂的“内里”,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则又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另一张独特名片。

“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圆的认识”一课上,从水面上漾起的层层涟漪,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从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到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而再到建筑、美学、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圆”这一抽象的平面图形以一种瑰丽的姿态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并悄悄改变着他们对数学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认识分数”一课,当张齐华呈现出他一周岁和成人后的两张照片,进而探讨“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头长占身高的几分之一”时,倍感惊讶后,所有人都会心地笑了;结束新课前,他为孩子们播放的那则“多美滋奶粉”的广告,则让大家又一次品读出了其匠心独运的教学智慧。有人慨叹:“哪有这么巧,这则广告简直就是为这节课量身定做的!”可是,又有谁知道,为了设计好这则教学结尾,让孩子们真切体验到“分数对于生活不可或缺的意义”,他翻遍了多少资料、开展了多少教学调查!顿悟源自于持续思考与强烈关注。可以说,正是这份“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自我约束,成就了其教学的内在独特。

杨瑞科

然而,如果这种独特仅仅源自于“为创新而创新”的话,其又未免失之于标新立异。在张齐华的思想深处,他对独特有着更深刻的体悟。“认识整万数”一课,张齐华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简易的“四位计数器”。为了拨出像30000这样的整万数,已有的计数器数位不够了,怎么办?有学生在千位后添了一个数位万位,问题迎刃而解;更有学生灵机一动,同桌合作将两个计算器“拼”在一起,“四位计算器”一下成了“八位计数器”……至此,所有听课教师恍然大悟。原来,这一“拼”不只是解决了数位不够需要添加的问题,“4+4”的“拼合”过程,恰恰暗合了我国计数方法中“四位一级”的规则,并为学生深刻理解这一新的计数规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因为有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深刻理解作支撑,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5教学思想

在张齐华看来,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作为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她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等。数学就是一种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尤其是教学视野,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所

不具有的文化气质,她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有人说,张齐华的数学课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大抵就是指这层意思。有人说,张齐华的课堂很特别,他的教学艺术是由他个人的内在气质、个性和风格所决定的。这同样只说对了一半。个人既有的教学风格、气质固然是影响一个人形成独特教学艺术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的专业自觉,比如,能否在对自我教学特质作出清晰把握与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确立个性化的教学主张与见解,进而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属于自己独有的教学哲学,则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张齐华虽然年轻,但他却以过人的专业自觉,凭着对数学教学的敏锐洞察与深刻理解,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搭建出了“文化数学”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

不妨还是回到“圆的认识”一课。众所周知,“在所有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圆这一平面图形的美,进而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课堂上,张齐华设计的几个问题耐人回味:“和其他直线图形相比,你觉得圆美在哪里?”(圆由曲线围成)“可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或者椭圆也是由曲线围成的呀,和他们相比,圆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圆看起来更光滑、匀称)“除了外表光滑、匀称以外,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成为最美的平面图形?”“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与圆的美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吗?”(事实上,正因为半径处处相等,才使得圆具备了一种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美因此而生)一连串的问题,看似都在探寻“圆为什么最美”,但探究的最终结果却指向了圆的内在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构成的圆的和谐结构。至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了这节具有浓郁文化气质的数学课。

此外,张齐华始终坚持,具有文化诉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在他看来,只有让知识的学习伴随着丰富的数学思考,让方法的渗透伴随着理性精神的培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具有文化意蕴的,而他的教学艺术的精髓也正在于此。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张奇华老师充满幽默、激情、机智的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齐华老师不愧为小学数学界的“数学王子”,他集配音演员的音色、相声演员的幽默、演员的表演天份、数学家的睿智……于一身。正如一位名师评价张奇华老师所用的三个词:“高”,“富”,“帅”,正是恰如其分。“高”:张老师的IQ高,EQ更高!他每一堂课都令人深深陶醉,每一堂课都给大家带来意外的惊喜,每一堂课都能吸引住学生,“吸”住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富”:张老师学富五车。他的知识丰富,具备的深厚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才能将看似干巴巴的方程,讲得如此生动,解释的如此清晰明了,令学生、老师豁然开朗!

“帅”:张老师的每堂课都如此引人入胜,轻而易举地撩起个个如火炉似的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原本沉闷课堂不再沉闷,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探索的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且迫切的发表想法!

在去三明听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了关于张齐华的许多课例,阅读了许多他的文章,算是提前领略了一下名师风采:《认识整万数》、《因数和倍数》、《运算律》、《认识分数》、《走进圆的世界》、《美妙的轴对称图形》无不精彩;对《数学教师理应具备的几种视角》、《数学究竟姓什么》、《学校为谁而“美丽”?》、《为孩子的数学心灵积蓄一种力量》颇有感慨

讲座《孩子的“问题”哪儿去了?》

“数学王子”张齐华的四次教学超越

“数学王子”张齐华的四次教学超越 ——第八届“新经典大讲坛”张齐华老师演讲实录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我的座右铭。随着对数学、儿童以及课堂的思考不断深入,年近不惑的我,对自己的教学变革之路又有了新的领悟。今天就和大家讲讲我的几次超越之旅。 第一次超越:让平淡的数学焕发别样的风采 2003 年,那时我在江苏海安拿到一个参加县级比赛的机会。主办方告诉我,如果你能从县里比出来,就到市里,完了到省里,然后到全国。 当时准备的课是“走进圆的世界”,我就尝试给课堂一些新鲜的色彩。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我上的能够跟别人的有所不同。所以这堂课是这样进入的:平静的水面丢进一颗石子,荡开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圆。“大自然当中,圆不只是这样的……”,于是画面、音乐和我还算诗情画意的语言融合在一起。 当时这个课是非常精致的,精致到画面怎么出现,音乐什么时候停,停的时候是多少秒,都非常讲究。课的中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现象,《墨子》中“圆,一中同长也”的论述,“圆出于方”的方法等,都用PPT做了精美的展示。 11 年前的这堂课的确把孩子们给吸引住了!省里赛课,下课前我问孩子们,通过今天这节课,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个男孩站起来说,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这堂课在那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那时候还没有微博、微信,但有教学论坛,大家在论坛上给了很高的评价,综合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美。 第二次超越:脱掉技术外套,向数学本质回归 对这堂课的满意持续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一天,师傅张兴华给我打电话,师父说,齐华,听说你的“走进圆的世界”特别有文化,我想问问你,“数学文化”和“数学+文化”是同一个概念吗?还没等我回答,师傅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他说,听说你的课上有个小男孩说了一句“圆真是太美了”,你当时有没有追问他说的圆指的是黑板上那个到顶点距离等于定长的轨迹太美了,还是那一大堆的画面太美了。 师傅的话一在论坛上传开,有些人就说了,齐华的课你别看他多好,其实就剩下声光电三样东西。总之一句话,这是一堂没有内涵的课。 既然师傅和那么多好朋友提出来,我就反思,我的数学课是不是少了一点数学的东西?我当时定下一个誓言,三年的时间,重上“圆的认识”。而且,我定了三个要求:第一,大家都说你的课都是绚丽的画面,那再上的话,不允许出现一处和生活有关的画面。第二,大家都说你靠华丽的色彩,那就只允许出现黑白两色。第三,大家说你的课音乐悠扬,行,那就什么音乐都不出现。我决定来一个“三无产品”。 就在第三年,我备出了这堂课,名字叫“圆的认识”。这堂课这样进入:让孩子们从信封里摸出一个圆,在摸的过程当中,感受圆这个曲线图形和其他直线图形整体的差异。然后,给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这个论断。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教材处理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张齐华老师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法运用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张齐华老师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体会平均分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分一分苹果、矿泉水,从而体会到两人一样多在数学上就称为“平均分”,再引出蛋糕的平均分,为下面二分之一的新授做铺垫。 (二)主动探索,感悟新知 (1)直观演示,体会二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蛋糕这个直观事物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体会二分之一,揭示课题:认识分数,即提出分数的概念。再让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圆“平均分”,体会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接着让学生在其他图形上找到二分之一,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分数的概念。 强调对折就是“平均分”、另一半也是二分之一。马上对新知识加以巩固(试一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说说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手中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先好,画出折痕,并在纸上标出,再表示几分之一。学生操作后上台展示,在所有的折法展示完后,再让学生考虑:为什么折法不同,得到的每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加深分数概念,理解平均分) (3)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整理好)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好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山西省朔州市第二小学孙晓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引入谈话: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1、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一种: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第二种: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第三种: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1 2 1 2 1 2 1 2 A B C A B C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生1:衣服衣服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精选文档]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老师年龄,说自己的年龄。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数? 1、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 书上图:四个苹果2瓶水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生2:把2瓶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 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2、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勾”。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听说于定海的老师从黄山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奖赛归来,由于传说得太好,所以一直想要一睹风采。但是一个月下来没能如愿。一个月后,参加杭州的新生代数学观摩,门口推销光盘的正好有这节课,迫不及待的买下来,第一时间欣赏了一番。正如传说,这节课可谓是上得出神入化,引起我深深地思索,常规课要上出自己的思想,同样能能折射出智慧的光彩。今晚重新欣赏,可谓更是一番惊叹,聪明如张,自叹太浅。现把其课堂实录整理出来,望有同感者多多。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丁丁和冬冬在野餐时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课件出示丁丁和冬冬以及一个苹果、4个月饼和两瓶矿泉水。 师: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4个月饼谁先来? 生:4个苹果每人分两个。 师:两瓶矿泉水? 生:每人分一瓶。 师:同学们特别善解人意。瞧,月饼和矿泉水每人分得怎么样? 生:一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生: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可是问题来了,苹果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生:能! 师:想一想,苹果要平均分成两份的话,应该怎样分?一起说! 生:每人分半个。 生:每人分一半。 师:有人说半个,有人说一半,如果让你分,你说该怎样分? 生:一人切一半。 师:张老师该从哪儿切? 生:从中间切。

教师将课件中的苹果切成两半。 师:拿出手指指一指,苹果的一半在哪里?这一块是苹果的一半吗?这一块呢?看来只要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苹果的一半。可是,这一半该怎样用数来表示呢? 生1:二分之一。 生2:四分之一。 生3:还是赞成二分之一。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至于苹果的一半究竟用二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表示,或者是这个小女孩一开始悄悄给我说的一分之二呢,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判断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动手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瞧,平均分(在课件中的一半苹果中出示分数线),两份(出示分母2),中的一份(出示分子1)告诉同学们,这个数叫做二分之一。谁会读? 生1:二分之一。 生2:二分之一。 生(齐):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这块苹果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那这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这样看来,只要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 生:二分之一。 师:非常捧! 教师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轻声的说一遍,我们是怎样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的。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样表示呢?先折一折,然后用斜线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行吗?动手折一折! 师:谁第一个上台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表示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的?(指名上台演示) 生:我是这样对折,就折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了。

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 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 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 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 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并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3、在想一想、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策略】: 1、教学中主要采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2、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每人两张圆形纸、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一支彩笔、直尺。 教师准备:各种图形的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准备交往。 师:同学们,有过分东西的经历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分一分东西。师:把4个汉堡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生:每人分2个。 师:你能更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把4个汉堡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2个。 师:把2汉堡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生:把2汉堡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1个。 师:把1汉堡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探究新知,广泛交往。 (一)动手操作,理解一半(1/2) 1、初步认识1/2,理解“平均分”: (1)、出示要求:拿出一张圆形卡片,试着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你和另一个小朋友每人各分得了多少?并把自己分得的一份涂上颜色。 (2)、用围圈说的方式,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分的?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江苏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执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老师年龄,说自己的年龄。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数? 1、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 书上图:四个苹果2瓶水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生2:把2瓶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

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 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2、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勾”。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5、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2、1/4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丁丁和冬冬在野餐时,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课件出示丁丁和冬冬以及一个苹果、,个月饼和两瓶矿泉水。 师: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个月饼谁先来, 生:,个苹果每人分两个。 师:两瓶矿泉水, 生:每人分一瓶。 师:同学们特别善解人意。瞧,月饼和矿泉水每人分得怎么样, 生:一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生: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可是问题来了,苹果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生:能~ 师:想一想,苹果要平均分成两份的话,应该怎样分,一起说~ 生:每人分半个。 生:每人分一半。 师:有人说半个,有人说一半,如果让你分,你说该怎样分, 生:一人切一半。 师:张老师该从哪儿切,

生:从中间切。 教师将课件中的苹果切成两半。 师:拿出手指指一指,苹果的一半在哪里,这一块是苹果的一半吗,这一块呢,看来只要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苹果的一半。可是,这一半该怎样用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生,:四分之一。 生,:还是赞成二分之一。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至于苹果的一半究竟用二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表示,或者是这个小女孩一开始悄悄给我说的一分之二呢,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判断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二、动手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瞧,平均分(在课件中的一半苹果中出示分数线),两份(出示分母,),中的一份(出示分子,)告诉同学们,这个数叫做二分之一。谁会读, 生,:二分之一。 生,:二分之一。 生(齐):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这块苹果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那这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这样看来,只要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 生:二分之一。 师:非常捧~

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体验生活,启蒙数感 师: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屏幕出示情景图:丁丁和当当在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 1、师:你能帮他们分一分这些东西吗?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2个。 生2:把2瓶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1瓶。 师:你们看,每份分的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发叫做……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师:可是蛋糕只有一个,还可以平均分给两个人吗?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一半)怎样分? 生:把蛋糕切成两半,每人一半。 师:刀从哪里切?(正中间)(课件演示) 3、师:看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板书),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可是,这个“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生:二分之一。 师:(故作惊讶)听说过这样的数吗?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4、师:仔细的观察,我们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多媒体闪烁其中一份的蛋糕)仔细瞧,这是两份中的一份,就是刚才大家提到的二分之一,谁会读? 学生读。 师(指着其中一份蛋糕):这一份是整个蛋糕的二分之一,那另一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不错。看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实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板书) 师:现在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的?和同桌说一

说。(同桌互说,教师巡视) 二、参与活动,发展数感 1、师:这个是蛋糕的二分之一,老师这儿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么表示呢?先来看一看要求。(出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 (播放音乐,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举起你的作品让大家看看,真不错!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 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折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这位同学是竖着对折的,涂色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吗?与他一样的举起来看一看。有几个同学没举起来,你们是怎么折的? 生:我是横着对折的,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还有不一样的折法吗?如果斜着对折,涂色部分是不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生:是。 师(用多媒体演示三种折法):同学们,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呢? 生1:因为他们都是一半。 生2:因为都平均分成了2份。 师:老师这里还带来了一些图形。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勾”。 师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2、师: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1/8、1/3、1/6……(师板书) 师:想不想表示出你想知道的几分之一?拿一张纸再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几分之一。 (播放音乐,学生再次进行操作)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丁丁和冬冬在野餐时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课件出示丁丁和冬冬以及一个苹果、4个月饼和两瓶矿泉水。 师: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4个月饼谁先来? 生:4个苹果每人分两个。 师:两瓶矿泉水? 生:每人分一瓶。 师:同学们特别善解人意。瞧,月饼和矿泉水每人分得怎么样? 生:一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生: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可是问题来了,苹果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生:能! 师:想一想,苹果要平均分成两份的话,应该怎样分?一起说! 生:每人分半个。 生:每人分一半。 师:有人说半个,有人说一半,如果让你分,你说该怎样分? 生:一人切一半。 师:张老师该从哪儿切? 生:从中间切。 教师将课件中的苹果切成两半。 师:拿出手指指一指,苹果的一半在哪里?这一块是苹果的一半吗?这一块呢?看来只要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苹果的一半。可是,这一半该怎样用数来表示呢? 生1:二分之一。 生2:四分之一。 生3:还是赞成二分之一。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至于苹果的一半究竟用二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表示,或者是这个小女孩一开始悄悄给我说的一分之二呢,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判断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动手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瞧,平均分(在课件中的一半苹果中出示分数线),两份(出示分母2),中的一份(出示分子1)告诉同学们,这个数叫做二分之一。谁会读? 生1:二分之一。 生2:二分之一。 生(齐):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这块苹果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那这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这样看来,只要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 生:二分之一。 师:非常捧! 教师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轻声的说一遍,我们是怎样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的。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样表示呢?先折一折,然后用斜线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行吗?动手折一折! 师:谁第一个上台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表示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的?(指名上台演示) 生:我是这样对折,就折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了。 师:同学们瞧,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纸竖着对折以后,涂上颜色,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涂色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吗? 生(齐):是!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折法?张老师发现这个女同学是把它横着对折的,你们觉得其中的一份是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吗? 生:是! 师:这种方法与众不同,很不错!还有其它折法吗?没有没关系,你还能想出其他折法吗? 师:有同学开始尝试着把长方形纸斜着对折了。(出示准备好的沿对角线对折好的长方形纸)是这样的吗?来,仔细的观察一下,张老师的这种折法,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吗? 生:是!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直观图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了解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有关知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纸片,每人两枝彩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呢?(生答)我们一起看一下懒洋洋和喜洋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出示。分桃子。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引出“一半”。 4个桃子每人分几个?生答。两个呢?那一个呢?生:每人一半。师:为什么是一半呢?现在我们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老师

这里有一个苹果,同学们想一下应该怎样来找到它的一半? 生答: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师: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得到的两份大小是完全一样的,上面这一份是一半,那下面这一份呢?(也是一半)在数学上这叫做怎么分? 生:平均分(板书) 师:那一半怎么表示呢? 2、“一半”的表示方法 师:那“一半”应该怎样表示呢?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画图也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数学符号也可以。。(学生创造,师巡视,请几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学生汇报想法。 师:现在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 3、引出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看来表示“一半”的符号有很多。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1/2来表示“一半”(课件显示1/2),它读作:二分之一(课件)。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它的写法:(师边说边板书)因为是平均分,所以先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就在下面写“2”,其中的一份就在上面写“1”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下。(生写) 师:它读作?(二分之一)生答师板书。 师:像1/2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我们叫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初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的评课稿

《认识几分之一》的评课稿尊敬的家长、老师: 大家好! 今天听了301班吴老师的《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吴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整节课能准确把握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情境激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吴老师这节课是从生活中“分蛋糕”引入,从平均分引出分数,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问题的探究。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注重动手体验、加强直观教学 吴老师这节课多次让学生动手体验。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吴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一折1/2和用不同的方法折出1/4,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教师以1/2这突破口展开教学。先谈谈对1/2的认识,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之后教师又组织同桌合作折一折、涂一涂出1/2,判断1/2等数学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在1/2的基础上,认识1/4,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在比较大小时,教师又进一步让学生用圆片代替饼来验证的大小。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自主地探索出分数的意义和大小的比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认识负数-张齐华-课堂实录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T::现在我想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请把你的名字写在纸条上,放在课桌右上角,最近老师总是忘记字,请大家写上拼音。 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类,叫做负数。有谁见过负数?在哪里? (预设)S:电梯;温度计、、、 T:电梯按钮去1层以下的,温度计上0度以下都用负数来表示;…… T:好,谁能在图里面写上负数(叫5个学生)记住,尽量写跟别人不一样的; (学生写负数) T:好的。谁能来说说负数有什么特点? (预设)S:数字前面有减号(负号) T:有人认为这是减号;有人认为这是负号。其实,这个符号在运算过程中是减号,在单独的数字上则是负号。 T:除了这个特点,还有吗? (预设)S:负数都要比0小。 T:好的这位同学不紧看到了负数的表面,还看透了负数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火眼金睛。谁能来总结一下负数的特点。 (预设)S:负数有负号而且比0小。 T:说的不错。谁能再来说一下; (预设)S:负数有负号而且比0小。 T:恩,说的真不错。好,同桌之间说一说。说完以后再纸上写上负数。 (学生说) T:既然有负数,那么相对的,肯定有(S:正数) T:谁能上来写一下正数,一人写一个,有没有跟他们不一样的(直到学生写+)

T:我也写个数,0,认为是正数的请举手;认为是负数的请举手;没有举手的请举手,好,你来说一下为什么不举手? (预设)S: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T:为什么呢?也就是说正数要怎么样? (预设)S:正数都要比0大。 T:好的,那我这个0应该写在哪里?边上?还是中间? (预设)S:中间 T:写大点,还是写小点? (预设)S:大点 T:好我们来看这些同学写的数,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S:有正号(T:+号在运算中是加号,在单独的数字上则是正号) T:那不写正号还是正数吗? (预设)S:是。 T:既然可以不写;为什么有时候要写上呢? (预设)S:为了看起来方便。 T:看来有没有正号不是正数的关键;那你认为,正数的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预设)S:比0大。 T:好的。刚才说到0,0除了表示数,还能表示什么? (预设)S:表示起点。 T:好的,这是数轴(PPT出示数轴),负数应该写在0的哪边? (预设)S:左边。 T:(PPT数轴显示负数)没有负数的时候,数轴是一条什么线?(射线)有了负数呢?(直

张齐华认识分数视频观后感

《认识分数》观后感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张齐华老师的《认识分数》课堂实录,学到了很多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方法。《认识分数》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数。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通过展示4个苹果2瓶水一个蛋糕,抛出问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引出分数的概念: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接着同桌说一说1/2,并折一折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给它的1/2涂上颜色。在这个环节以及后面学生自主操作的时候有一个亮点就是配上轻音乐,不仅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很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好像给在场听课的教师缓解一下疲劳。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着重强调正确用语“平均分”。得出: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问题 “不同的图形可以表示相同的分数,相同的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强调“同样大小的的图形”才能比较它们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借助观察比较估计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当教师讲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时,只是说1/2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1表

示其中的一份,横线表示平均分。可以再举几个数让学生说,这样加深学生对分数各部分所代表的意义。接近课堂尾声的时候,教师把同学们带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留意生活中出现的分数,学会认真观察。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黑板报以及身体某个部位都联系到了分数。最后让学生观看广告,能联想到几分之一,留下课后思考问题。总之每一堂课都有其独特新颖的地方,也有一些小瑕疵。学习积累他们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到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

张齐华_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 书上图:四个苹果2瓶水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生2:把2瓶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 它指的是谁? 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2、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1/2,在()里画“勾”。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分数的初步认识(张齐华)

分数的初步认识 执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猜老师年龄,说自己的年龄。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数? 二、新授部分 1、蛋糕的1/2 师: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 (出示书上图:四个苹果2瓶水) 师:这是丁丁和当当在野炊,你能把这些东西分一分吗?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生2:把2瓶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 师: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生:切成两半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 师:它指的是谁? 生:这块蛋糕。 师: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2、长方形的1/2 师: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品。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勾”。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名师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老师年龄,说自己的年龄。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数? 1、丁丁和当当在数学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数的问题。 (书上图:四个苹果 2瓶水) 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 生2:把2瓶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生:切成两半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2,另一份呢?(也是这个蛋糕的1/2)它指的是谁?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2、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学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画“勾”。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小组内交流。展示作品: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5、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2、1/4

认识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一 缪士洁 2013年3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4—P65 教材简析: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 1、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领受(回忆旧知,初步感受本课内容)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这是一张长方形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又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2.像这样的数叫什么?《分数板书》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 二、领悟(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认识几分之一) 1.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课件创设情境】猴妈妈知道小猴们都爱吃桃子,就给大家带来了两盒桃子,看看第一个盒内有几个桃子? 一个桃子怎样才能公平地分给四只小猴呢?(平均分成四份)《板书:平均分》为什么要平均分成4份呢?(突出4份)(因为是分给四只小猴啊) 把一个桃平均分成四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呢?《板书:一个桃 4份 1/4》【课件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