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的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古陶瓷的鉴赏

(一)中国古代陶器的鉴赏

1、陶与瓷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在外观特征、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制造工艺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从制造一件陶瓷器的胎土原料、施釉情况、烧成温度、理化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制陶所用的原料,来源比较广泛,往往信手可得,所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产地遍及全国。制陶粘土的质地粗松,颗粒较大。由于,制陶原料是铁质陶土,在氧化气氛下烧成的陶器呈红色;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所以就有了红陶、灰陶、黑陶的区别。而白陶则是用镁质陶土、瓷石、高岭土或高铝白土制成。

制瓷原料是瓷石,来源有限,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主要分布在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省份。瓷土的色泽一般比较洁白,且经过淘洗,质地比较细腻。

其次,在施釉情况方面。陶器大部分不施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彩绘陶,是施彩,而不是施釉。东汉开始,在河南、陕西一带烧造低温绿釉陶,为主要用于陪葬的模型明器。由于烧制温度较低,釉容易剥落。釉陶的生产一直延续至今。

瓷器则绝大部分都上釉,而且是不容易剥落的高温釉。釉是附着于陶瓷坯胎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最早在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上使用。不上釉的瓷器称作生瓷。

再次,烧成温度方面,陶器的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六、七百度,主要是由于陶土中助熔剂的含量比较高,烧成温度不能超过一千度,否则就会使陶器严重变形,甚至软化倒塌。个别的如商代白陶和唐代的三彩陶,使用的是瓷土,还有宜兴的紫砂器,助熔剂的含量和瓷土一样低(高铝低铁),所以,烧成温度可以达到一千度以上。

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一千度以上,好的瓷器甚至要高达一千三百度左右。

最后,在理化性质方面,吸水率,陶器高,瓷器低:音响率,陶器发闷,瓷器响亮;抗击率,陶器容易碎,瓷器相对不易损坏。

2、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鉴赏

陶器是人类能动地综合使用自然界的水、火、土、木等物质材料,通过化学变化、改变物理性能而创造出来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新产品,是人力改变自然物的开端。关于陶器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前提必然是建立在原始人类对火的长期利用的基础上。莫尔根在《古代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都采用

蓝子涂泥的说法。恩格斯指出:“在许多地方,或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于粘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而发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以后,人们便发现成形的粘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达到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不能归功于某一民族或国家。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古代,凡是有人聚居的地方并具备一定的条件,都有可能出现制陶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陶制品,是捷克发现的一些陶制玩具,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0年。我国的制陶历史能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陶器是原始先民制造的最主要的生活用具,有盛水装“饭”的碗、钵、盘、壶、罐、豆、盂等,有蒸煮食物的灶、鼎、釜、甑等,甚至还有盛敛死者的瓮罐。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制作多利用伸手可及的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烧成温度较低,器表凹凸不平,器壁厚薄不匀,胎质松软,器形不够规整。仰韶文化的大部分陶器依然是手工捏制,但制陶原料已经过淘洗处理,去除了混杂在泥土里的砂粒和杂草,使得器表光滑;同时,采用手制轮修的方式,生产出诸如葫芦瓶、尖底瓶这样有特殊意义的器物。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龙山文化采用快轮制陶法,成功创烧“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黑陶,胎壁厚度只有1—1.5毫米。黑陶高柄杯造型规整,质地坚密,器壁厚薄均匀,色泽光亮漆黑。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生产薄胎白陶器,对商代烧制刻纹白陶器具有深远影响。

新石器时期制陶业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彩陶的盛行。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主要是使用笔一类的工具,蘸上各色彩料,图画于陶土胎体表面,入窑高温烧制而成。一般在红地、橙黄地或灰地上绘黑色或深红色花纹。有关彩陶的起源,“很可能最早是作为某种仪式行为而使用的,红色在远古人们的意识中,具有神秘的意义,后来大概以图形装饰和记事”。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他们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或装饰蚌壳、兽骨制成的串饰,或撒在死者的周围。彩陶正是人类在对色彩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过程中,结合思维创造和情感表达,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逐步走向成熟的。早在距今约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遗址曾发

现一片红彩曲折纹彩陶,此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如繁星点点,遍布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等都有彩陶遗存。彩陶的图案纹饰,往往都绘就于器物的口、颈、肩和上腹部,或施绘在盆、钵、碗等器物的内壁。彩绘部位的选择与原始人类的生活习俗有关,他们往往把生活用具直接放在地上,席地而坐,这样,绘于陶器的图案就能很容易地被摄入眼帘。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内容丰富多样的彩陶装饰图案,隐含着人类童年时期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内涵。按彩陶图案装饰的不同内容,可分为几何形纹装饰、植物纹装饰、动物纹装饰和人物纹装饰。其中几何形纹装饰应用最为普遍,植物纹装饰、动物纹装饰次之,人物纹装饰少见。

几何形纹装饰主要是依据不同长短、粗细的线条,经过曲折、横竖、交叉的造型变化,与圆点、三角等进行合乎规律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网格纹、锯齿纹、漩涡纹、条带纹、圆圈纹、菱格纹、三角纹、回纹、贝纹、水波纹等都是点与线、点与面或线与线、线与面之间不同形式的交叉、重合、反复的结果。彩陶表面几何形纹装饰变化无穷,作者按自己的意愿灵活地画出与器物相适应的图案,以至于在众多的彩陶器中很难找到图案纹饰完全同一的器物。关于它们的起源有诸多的说法,源于古代劳动的编织说,为网格纹、锯齿纹、菱格纹、回纹、三角纹提供了充分的力证;漩涡纹、圆圈纹、贝纹、水波纹则是生活环境的艺术再现;对植物纹、动物纹分类、排比的分析,则得出几何形纹是从植物纹、动物纹由具象到抽象演变而来的结论。网格纹是交叉斜线构成的网纹,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就有腹壁两面绘赭黑彩的网格纹船形壶(图版三),1958年陕西省宝鸡北首岭出土,高15.6厘米,口径4.3厘米,长24.8厘米,直口、圆唇、短颈,腹部宽而外鼓,两端圆尖外突,颈旁宽肩上竖立两半环状器耳,可供提系;腹面用黑彩绘斜网格纹,上窄下宽,犹如捕鱼的网;网的两侧各有一组七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象征系在网上的网坠;将陶壶塑成船形并饰网纹,令人联想到古人驾驶小船撒网捕鱼的劳动场景。到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网格纹发展成为网格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