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读书乐》
【名师讲题】翁森《四时读书乐 春》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春翁森①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
元废科益,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春风,嗅着花香,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B.鸟儿是伴我读书的好朋友,但面对落花,诗人联想自己身世仿佛有一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
C.“绿满窗前草不除”,生动形象地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诗人放眼望去,看到长满窗前的绿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D.本诗为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
16.诗人认为春天读书到底乐在何处?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5.B16.①乐在可以让人感受春光里尽情展现着的生命力,春风吹拂,流水淙淙,鸟鸣枝头,花落水面,绿满窗前,在美好春光中翻读自己喜爱之书自有一番乐趣。
启示:①劝勉我们应在大自然中领略读书的乐趣,读书应该像曾点的人生追求一样,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只有顺其自然,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②勉励我们应珍惜时间勤奋读书,不要蹉跎岁月,莫负春光,要感受读书的雅趣,读书不辍。
名师讲题: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人联想身世仿佛有一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有误,颔联写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都是一篇篇如诗如画的好文章,并无“感伤”。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1)分析春天乐在何处“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意为:栏杆外就是山中景色,流水淙淙绕着长廊而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
文徵明书《朱熹四时读书乐诗帖》

文徵明书《朱熹四时读书乐诗帖》
朱熹《四时读书乐》原文:《春》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黄自元《四时读书乐》碑帖字帖(楷书,方格,高清)

读书之乐何处寻?这四首诗告诉你
黄自元《四时读书乐》碑帖字帖(楷书,方格,高清)
黄自元,清末著名书法家,博采颜、柳、欧各家之长,自成“黄”体,一生书法创作颇丰,尤以楷书名世,被称为晚清真书第一大家。
后世多有摹刻,以便传拓、装裱和研习。
《四时读书乐》是四首歌咏读书情趣的旧诗,是很好的劝学诗,作者是宋代的翁森。
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
《春》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元朝翁森《四时读书乐·春》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元朝翁森《四时读书乐·春》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译文】枝头上的小鸟活泼可爱,都是我们的好朋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漂流,都是一篇篇如诗如画的好文章。
【出典】元朝翁森《四时读书乐·春》注:1、《四时读书乐·春》翁森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2、注释:《四时读书乐》:著名组诗,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读书情趣。
这是第一首。
槛:栏杆。
舞雩(yú):雩,古代求雨的祭礼。
祭天求雨之处,有树有坛,雩祭时有歌舞,故称舞雩。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韶光:美好的青年时代。
3、译文: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
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的文章。
不要蹉跎岁月,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
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翁森,字秀卿,号一瓢,浙江仙居县双庙乡下支村人。
生卒年月不详。
南宋亡,翁森立志不仕,隐居教授。
元至元年间,建安洲书院于县东南二十五里得崇教里(翁的居所),以朱熹白鹿洞学规为训,坚持以儒术教化乡人。
从学者先后达八百多人。
元代废科举,乡里人甚少攻读,学风日下,本县地处穷僻,文化尤其日衰,经翁森的力挽,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
翰林学士陈刚中曾为之作《安洲乡学记》。
至元二十四年(1287),道士翁道全于县东南三十五里建葆真书院,翁森为之作记,所著有《一瓢稿》。
内《四时读书乐》一文,脍炙人口,被选编入民国时期的初中国文课本。
墓在下支村下翁山。
清道光十四年(1888)秀才王玉、王鹤年重修,程章作碑记。
5、《四时读书乐》的主题虽然是劝学,却没有那种世俗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腐朽思想。
它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
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

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2009-4-13 20:45提问者:▲小龙虾▲|浏览次数:2273次全文解释,快急用我来帮他解答2009-4-13 22:12满意回答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译文: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的文章;不要蹉跎岁月,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译文: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译文:昨天夜里,我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花开了,蟋蟀在鸣叫;不知不觉,原野里已到处是秋天的气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一片萧瑟的景象;床旁多亏有一盏矮灯,就着它读书的效果加倍地好;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译文: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我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我的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不知道你要哪个,全发了;四时读书乐作品名称:四时读书乐创作年代:元代文学体裁:诗作者:翁森目录作者介绍诗歌原文作者翁森,字秀卿,号一飘,宋末遗民;因不愿做元朝的官而隐居浙江仙居乡里,办了个书院授徒讲学,极盛时弟子达800人;古人很重视劝学,从幼童的蒙学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当然,这种助学宣扬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剥削阶级思想;而四时读书乐的主题虽然也是劝学,却没有那种世俗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腐朽思想;它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它把一年四季都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其基调是积极的;四时读书乐春山光拂有的版本此处是“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四时读书乐○王稼句2009-06-07 来源:博览群书字号:大中小“四时读书乐”实在是个迂阔的话题,既不合时宜,又有点酸溜溜;如今能以读书为乐的,还有几多人在,何况还要春夏秋冬各有其乐,也真是难矣哉;最早提出“四时读书乐”的,大概是宋末元初台州仙居人翁森,他以此为题,写了四首诗,在民间影响很大,传播也很广;但他只是一个隐居山中的教书先生,几乎默默无并附原作,这着作权才复归翁森名下;由于四时皆宜读书,而读书皆得其乐,故前人好用“四宜”命名斋馆厅堂,多不胜数;只举一例,海宁陈氏安澜园有四宜书屋,清高宗弘历南巡,屡次驻跸,凡题四宜书屋,都提到读书的主题;如诗曰:“夏凉冬暖总相宜,秋月春风更最斯;雅合四时读书乐,每来却坐不多时;”又一诗曰:“春夏秋冬无不宜,诗书礼乐亦如斯;一为难耳一为易,愿其难易置之;”清世祖玄烨时已将安澜园的四宜书屋仿建于圆明园,为四十景之一;弘历亦题诗曰:“春夏秋冬无不宜,所宜乐总读书时;何须千里盐官忆,即景吾方勉近思;”虽然写得并不像诗,但“四宜”的意思还是说得明白;今拈出这个题目,想说说苏州的一处“四时读书乐”;苏州城中有一条大石头巷,东西走向,巷中有一处清代宅院,大概最后一任主人姓吴,人们就称它吴宅;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等来苏州作古建筑调查,吴宅就是一个点,他们编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就收入了它的平面图和花厅立面图;吴宅占地约五亩,正路六进,前四进为大门、轿厅、花厅、楼厅,皆坐南朝北,后两进则坐北朝南,可从与大石头巷并行的仓米巷出入;宅中共有两座砖砌斗门楼,一座对着花厅,一座对着楼厅;而对着楼厅的一座,堪称江南砖雕门楼的上乘之作,满施雕镂,精工细作,让人叹为观止,内容更有意思,图解了古人读书的两个不同境界;柳汁染衣这座门楼的制作年代,约在乾隆、嘉庆间,保留了这一种建筑形式全盛期的特点;它的枋板上有楷书阳文“麟翔凤游”四字,左右各有一个兜肚;左兜肚里雕镂的是“柳汁染衣”故事:在蜿蜒的山道上,一书生右手执扇,顾盼前行,姿态飘逸,两个童子紧随其后,一个挑着箱笼琴囊,一个挟着绢帛,仿佛是赶考情景,而古柳下有一老者,笑脸相迎,并作弹指状,背后山峦绵延,景致深远;“柳汁染衣”典出李固言事;李固言是唐赵郡人,文宗时擢进士甲科,宣宗时拜太子太傅;冯贽云仙杂记卷一说:“李固言未第前,行古柳下,闻有弹指声,固言问之,应曰:‘吾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无疑,果得蓝袍,当以枣糕祠我;’固言许之;未几,状元及第;”书生是李固言,老人就是柳神九烈君;前人每用这个典故来喻科考高中;如于谦观登科录感兴有“柳汁染衣新样绿,花枝映面醉颜红”;毛奇龄酬别钱中谐进士和韵有感有“书有藜吹传永夜,衣边柳汁想当时”;右兜肚雕镂的是“杏花簪帽”故事,一座单檐歇山厅堂,堂内有四人,三人戴纱帽、穿补服、围玉带,一老仆正捧杯盘趋前,庭前红杏一树,花茂叶繁;唐代科考放榜以后,新科进士有一系列庆贺活动,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大雁塔题名等;曲江宴设于江边的杏园,时正花时,烂熳一片,故又称红杏为“及第花”;郑谷曲江红杏就咏道:“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新科进士都簪花于帽,游走街市,这是当时风气,至宋代依然;司马光训俭示康就说:“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记闽人徐的事,说他累举不第,久困场屋,崇宁二年为特奏名魁时,年已老矣,闻喜宴后与同年一起逛妓院,其他人帽上的簪花都被妓女索去,惟他簪的那枝还在,因此就戏题一绝:“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这些都是“杏花簪帽”的故实;杏花簪帽十年寒窗,终于有成,自然喜不自胜,真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科举时代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两个兜肚里的故事,正寄托了这样的美好愿望;然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士子都在孙山之后,就有不同的选择,有的白首穷经,困踬以死;有的就将读书本身作为一桩快乐的事,以此消遣岁月,或有所得,也就欣然了;这是读书的另一种境界;这座门楼的整个下枋,雕镂的就是“四时读书乐”,它既是两个兜肚故事的补充,更是展现了读书作为人生活动的不同场景;这春夏秋冬四组画面连缀一起,自左至右展开,宛若长卷一般;这四个场景,都是按翁森的四首诗来构思的;首先是春景,诗曰:“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那庭院里有一座舫形小轩,轩外蔓草铺地,高树茂密,似听得见鸟儿吱喳,树下玲珑剔透的湖石,几高屋檐,湖石上镌有“绿满窗前草不除”七字;轩内有两人,一坐一立,似在吟哦对句,轩后曲廊环绕,有小池一泓,风吹过,一池春水涟漪;廊外花树下还有两个书僮,一个在侧耳倾听,一个似乎在指指点点,都向着另一个空间,那声音乃是从夏景里隐隐传来的;四时读书乐春其次是夏景,诗曰:“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一带花墙与春景间隔,曲折至此,花墙上的漏窗纹饰各异,辟了一个圆洞门,似乎就是从这里走入夏景的;入洞门后是一座四面敞开的方亭,亭旁湖石上镌有“瑶琴一曲来薰风”七字,分明这里已是夏的世界了;从春景里流来涧水,至此汇成小池,池上有水榭一座,榭内长几横陈,上有书籍一函,弦琴一架,香炉一只,主人却无心抚琴,倚着阑干,似乎在细数池中的游鱼,书僮则在给他打扇,而有人则踱到池上的板桥,正向水榭走来;四时读书乐夏再次是秋景,诗曰:“昨夜窗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床头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一道篱笆间隔着两个季节,一边是瓜蔓攀附,一边是篱下的秋色,庭院里一株梧桐,正有着“梧桐雨冷晚秋愁”的意境;主人站着,正看着童子在篱下折菊,分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童子身后还有一位老妪,也正看着采菊;主人身后是一座卷棚式小轩,桌上放着书一函、灯一盏,侧面的墙上辟有花格小窗,窗边镌有“起弄明月霜天高”七字;四时读书乐秋最后是冬景,诗曰:“水静木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遗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心清足称读书子;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秋去冬来,一条小道蜿蜒至此,柴门虚掩着,一株寒梅,开得正盛,围墙边的小丘上,树木萧疏,似乎是在西风里颤抖;院落里有一座单檐歇山式的书斋,山墙上镌有“数点梅花天地心”七字;主人正在伏案读书,案上的茶盏也已冷了,丫鬟正在炉煮茶,正是“冷竹风成韵,荒街叶作堆;欲寻联句卷,先饮暖寒杯”;四时读书乐冬这“四时读书乐”的一组砖雕,技法严谨,风格古朴;它连贯的画面,会让人想起传统绘画的长卷,特别是明代版画,如弘治间金台岳家刻本西厢记里的多面连式插图,将不同场景的人物故事安排在一个画面里,既分又合,镶接无隙,构思是非常巧妙的,堪称早期非绘本连环图画的典型作品;作为民居建筑的雕塑题材,这座门楼是富有创造性的,不再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戏文故事,而是另辟蹊径,以读书为主题,分别创作出兜肚、下枋上的人物图像;恕我孤陋寡闻,至今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题材;当然,门楼作为大户人家的建筑装饰,总是寄寓着美好的愿望,就像这座门楼创造的园林环境,固然是“四时读书”的理想所在,但就普通读书人的情形来说,自然也只能是梦寐而已;附带说明一下,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婚后一度借居仓米巷;他在闺房记乐里曾两次提到,“时为吾弟启堂娶妇,迁居饮马桥之仓米巷;屋虽宏畅,非复沧浪亭之幽雅矣”;“迁仓米巷,余颜其卧楼曰‘宾香阁’,盖以芸名而取如宾意也;院窄墙高,一无可取,后有厢楼,通藏书处,开窗对陆氏废园,但有荒凉之象”;因为大石头巷吴宅的后门就在仓米巷,有人便以为沈复借居的就是吴宅,其实这是并无根据的;仓米巷内深宅大院很多,未必就是那个吴宅;。
四时读书乐 》

《四时读书乐 》之《夏》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 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 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 来薰风。 译文: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 满桑树。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 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 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 飞入帷帐。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 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 的人一样逍遥自在。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 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阅读的妙语
大量的是泛泛之交, 生活中 ,大量的是泛泛之交, 不可能人人都成 为知音。 能通宵达旦深谈的,总是极少数。 为知音。 能通宵达旦深谈的,总是极少数。 书也是这样。大多只能是翻翻, 书也是这样。大多只能是翻翻,有些从头读到 尾 ,而能反复精读,百读不厌的,毕竟也寥若 而能反复精读,百读不厌的, 晨星。 晨星。 然而正如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 然而正如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生活中也不能没 有书。书是人类的最忠实朋友。它能使人插翅生 有书。书是人类的最忠实朋友。 忽而飞向远方,忽而回到古代, 翼,忽而飞向远方,忽而回到古代,有时甚至把 人带到朦胧的未来。 人带到朦胧的未来。 —— 作家、翻译家萧乾 作家、
《四时读书乐 》之《冬》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 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 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译文: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 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 阅读的妙语 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 我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我的房顶全 被积雪覆盖了。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 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读书之乐到哪 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 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文徵明行书《四时读书乐诗帖》

文徵明行书《四时读书乐诗帖》文徵明行书《四时读书乐诗帖》文徵明行书《四时读书乐诗帖》读书自有乐(黄仲金书刻)《四时读书乐》是一首歌咏读书情趣的旧诗,是很好的劝学诗。
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可见其在旧时是很有影响的一首诗。
待到笔者读书记事起,已不见此诗,只记得读小学时曾临摹过一本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四时读书乐》字帖,全文却记不清了。
这首诗被湮没不传将有半个多世纪了,年在70左右的人,很有一些是读过这首诗的,它委实是一首优美的情致高尚的劝学诗。
作者介绍作者翁森,字秀卿,号一飘,宋末遗民。
因不愿做元朝的官而隐居浙江仙居乡里,办了个书院授徒讲学,极盛时弟子达800人。
古人很重视劝学,从幼童的蒙学《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
当然,这种助学宣扬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剥削阶级思想。
而《四时读书乐》的主题虽然也是劝学,却没有那种世俗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腐朽思想。
它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
它把一年四季都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其基调是积极的。
诗歌原文四时读书乐春山光拂(有的版本此处是“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读《四时读书乐》有感(含5篇)

读《四时读书乐》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四时读书乐》有感最近读了南宋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这是一首劝学诗,但又少了絮絮叨叨、人生大道理的讲述,没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劝慰,没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激励,没有熬夜刷作业苦思冥想的辛苦,而是从春、夏、秋、冬四季读书的乐趣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人不由得想借来与大家分享。
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诗人没有写“要读书”,而是首先描写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青山绿水,廊阁亭绕,鸟语花香,春风拂面,这么美好的季节,如画一般的环境,怎能不令人想要拿起书本阅读呢?“人生唯有读书好”。
诗人用了一个《论语》中的典故来这样说:孔子和徒弟聊人生理想,有的理想是做大国国相,有的认为自己要治理国家……而曾点却说自己的理想是在阳春三月,穿着春天的衣裳,和青年人一起去沂水游泳,而后在舞雩台上吹着温暖的春风,吟唱歌谣。
曾点描述了人与人、人与与自然的美好和谐相处、怡然自乐,令孔子欣赏赞叹:“吾与点也。
”春天读书的乐趣,无需任何附加,阳光正好,窗前满眼都是绿色的草儿,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呢?读书吧,心情自然而然也就明亮开朗起来。
夏“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夏季的炎热,令人心浮气躁,但诗人可不这么看。
“读书之乐乐无穷”。
夏天也有着别样的乐趣,夏季白天时间长,光线明亮,坐在朝北的窗子下,阵阵凉风吹入,听着蝉鸣蛙声,也不再厌烦,反倒成为一种吟诗颂词的合奏,如果再拂上一曲,自然乐在其中。
如果是夏夜,则更是另有一番景象。
挑灯夜读,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不禁拍案叫绝,如同盛夏浸凉,通体舒泰。
待到更深灯尽,萤火虫飞入帷帐,闪闪落落,浪漫唯美。
此情此景堪比陶渊明“羲皇上人”恬静闲适,这是夏夜读书的乐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时读书乐》《四时读书乐》是一首歌咏读书情趣的旧诗,是很好的劝学诗。
作者翁森,字秀卿,号一飘,宋末遗民。
因不愿做元朝的官而隐居浙江仙居乡里,办了个书院授徒讲学,极盛时弟子达800人。
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中华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可见其在旧时是很有影响的一首诗。
这首诗被湮没不传将有半个多世纪了,年在7 0左右的人,很有一些是读过这首诗的,它委实是一首优美的情致高尚的劝学诗。
古人很重视劝学,从幼童的蒙学《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
当然,这种助学宣扬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剥削阶级思想。
而《四时读书乐》的主题虽然也是劝学,却没有那种世俗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腐朽思想。
它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
它把一年四季都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其基调是积极的。
原文: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译文: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
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的文章。
不要浪费岁月,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
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注:雩(yu,二声),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
夏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译文: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
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
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
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
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注:素稔(ren,三声),熟悉秋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译文:昨天夜里,我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花开了,蟋蟀在鸣叫。
不知不觉,原野里已到处是秋天的气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一片萧瑟的景象。
床旁多亏有一盏矮灯,就着它读书的效果加倍地好。
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
注:檠(qing,二声),灯架。
冬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译文: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
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我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下得很大,半夜里,我的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
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
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注:“四壁图书中有我”也作“一清足称读书者”。
四时读书乐(元)翁森春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古人很重视劝学,读书之乐在古人诗中涉及不少。
诸如《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屈原的《离骚》和《楚辞》等等,还有从幼童的蒙学《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之意。
而其中元人翁森以春夏秋冬为题,歌咏读书乐趣和情调的《四时读书乐》,更是一首优美的情致高尚的劝学诗。
《四时读书乐》的主题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
它把一年四季都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
现时读这首古诗,吟咏其中的佳句妙境,很有启迪。
《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春天,山景照着听堂四周的栏杆,流水淙淙,围绕着长廊,乘涼后唱着歌回家,春风吹拂,送来阵阵花香。
树枝上可爱的小鸟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水面上的落花都是大自然的好文章。
翻读自己喜爱之书,读书之乐,读书人心中自知。
鸟语花香伴着书香,一片天籁,情境交融。
窗前的青草让它们自在地生长吧,留得窗前一片绿荫,充满生机。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径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夏天,暑气天热,能否寻到读书之乐呢?在作者的笔下又是另一番情景:初长成的竹子笼罩着屋檐,桑树围绕在房屋四周;小书房里清靜敞亮,照进灿烂的阳光。
在漫长的白天读完了书,可以静听树上蝉儿的鸣叫;读到深夜,可以看着那灯花一节节地掉落,观赏那萤火虫飞进帐幕来。
有时在北窗闲躺着,就像羲皇时代的人那样逍遥自在,只因为平日体会了读书的乐趣。
夏天读书的乐趣无穷,书中的优美意境,无声宛若有声,就像在阵阵吹来的南风之中,对着镶有美玉的琴,弹奏一曲一般地美妙,吹得心中一片清凉。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秋天,是夏尽秋来,天凉气爽,正是读书的好季节,秋夜读书,当是一年中最佳之时:昨晚庭院前有落叶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开花了,蟋蟀不停地鸣叫着。
不知不觉秋意已经弥漫了叢林草野间;各种声音都含着秋天清爽寂寥的气息,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
幸亏床边有一盞矮灯,面对它读起书来,更有加倍的功效。
秋天读书的乐趣是非常和乐有味的,读到高兴时,走出屋外,看一轮明月,满目霜天,其乐无穷啊,就像在晴朗的寒天中起身賞玩空中明月般地有趣。
《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冬天,昼短夜长,雪打门窗,一炉火一壶茶,读起书来,有滋有味:树叶掉光了,河水干涸了,群山枯槁,一片开阔;我也可以辽远地看清自己天賦的本性;对着书籍坐着研读,灯光不停地在壁上晃动;读到深夜,大雪已堆满屋顶,这时我可以高声大唱一曲。
地上的火炉有焰的炭火,锅里正煮着茶;我就在这四面都摆满图书的房中读书。
冬天读书的乐趣到哪儿寻找呢?就在那寒冷的冬天,只要绽开几朵梅花来,就可以看出天地化育万物的本心。
翁森,又名称森,字秀卿,号一瓢。
相传他曾以朱熹的白鹿洞学规为训,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他曾留下一部《一瓢稿》。
由于他隐居不仕,以教书为业,读书就少了一份压力,多了情趣,春、夏、秋、冬四时读书才会尽得其乐,吟成诗作,留后人欣赏。
罢《四时读书乐》,陶醉其中,仿佛进入了此诗的读书境界。
《四时读书乐》的内容结构,从描绘季节景色起笔,情景交融,轉入读书心境,最后点合出这一时节的读书乐趣。
写得多美好多有趣,读后回味无穷。
《四时读书乐》其文辞十分优美。
第一联《春》诗中,“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两句,让人陶醉,这是读书人才能领悟的奇妙境界。
第二联《夏》诗中,“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和第三联《秋》诗中“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几句,引起我的回忆。
记得小时,最美好的时光,是一个人在山上放牛,牛自由自在地啃草,我躺在一块大石上读书,蓝天白云,绿风潇潇,书中美景和身边天籁融合为一体,这时,便忘却了家庭生活的艰辛和前途的渺茫;夜间在弱灯下读书,忘记了蚊虫叮咬。
此诗的第四联《冬》诗写得最有意思。
冬夜读书,身心投入,座前灯,炉下火,屋外雪,全都交汇于四壁图书。
诗意中,我中有书,书中有我,人书难分,彼此交融。
尤其最后两句,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为读书之乐的归宿,格调高洁,给人无限遐想。
这是多美的一组《四时读书乐》啊。
通读全诗,其内容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中情会,书中有片精神家园,多么催人愤进读书啊。
对应讽语“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要想读书待明年”,是多么的有意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