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

————————————————————————————————作者:————————————————————————————————日期:

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中学

语文论文

虚实相生,化境造势——再论诗歌鉴赏的虚实与蓄势

■ 李小宁

虚实,就意境创造的特征而言,“虚”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实”就是意象的组合而形成的实际境界。中国传统绘画最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白纸上除了鱼、虾,似无别物,但欣赏者却能感到碧波浩渺、鱼虾灵动的意趣。如此绘象化境,画面既空灵,又别具韵味。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画家往往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激活欣赏者联想、想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重现艺术创造的审美境界。

蓄势,就笔法结构的特征而言,往往通过铺陈夸饰、映照烘托、描摹渲染,以造成悬念,达到突出主题,画龙点睛的目的。蓄势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虚实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清初画家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止;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筌》)由“实”生“虚”是一种提炼,更是一种升华;由“虚”生“实”是一种感应,更是一种移情。虚实相生,虚虚实实,蓄势待发,必中环中。

虚实

在我国传统的审美体系中,就意境创造与笔法结构而言,诗画是同源的,苏轼评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王维的诗着力于宏大境界的经营,并表现水墨画的意味,巧妙地运用了绘画中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其山水诗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联

想、想象的广阔空间,而且淡墨渲染,酣畅淋漓,形象灵动,画意盎然。且不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新明丽的画面,就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非如椽巨笔不能成就其雄浑开阔的意境。倘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绘其“实”,那么一“圆”一“直”就是生其“虚”。无“实”难以入画,无“虚”难成妙趣。“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也是可以入画的,但那是怎样一个喧嚣紊乱的世界啊?倘若如此如实的意象罗列,大则大矣,但意趣何在?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实生虚,着一“绝”一“灭”,使诗境成为诗人心境的最好显现。

柳宗元《江雪》,展示出来的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匠心独运,以画家的眼光,绘画的笔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存在,及其对应关系: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虚与实,背景与主体,结构与章法……整首诗则构成一幅为后人叫绝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绘的是背景,是“大”景和“虚”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虽未着一“雪”字,但却写出了茫茫江天一笼统的混沌境界,颇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极平常的用语,却把弥漫的雪景写得无限寥廓,远远超出了人的视力所及,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审美空间。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小”景和“实”景。孤独渔翁的形象与大雪茫茫的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旷远;因为弥天雪景的映衬,渔翁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钓雪”,实际上是垂钓自己的清冷与孤独。四句诗画了四个同心圆,圆心就是垂钓于深冬里的钓钩。看起来是一种内敛,实际上是一种扩张,这取决于诗人情绪的弥漫,心魄的照料,以及灵魂在场的——“场”的强化与扩散。诗人正确处理了景物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是此诗具有诗情与画意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说,艺术是一种关系的表现。

在诗歌创作中,“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物、实事、实景、实象、实境。例如:杜甫诗“三吏三别”中所揭露的战争给普通劳动者造成的无限痛苦的黑暗现实,王维田园山水诗中所描绘的清新明丽的自然画卷,柳永送别词所渲染描绘的情境与细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虚”一般是指知觉不易被感知的,通过人的精神所领悟的虚幻的情境与梦境,回忆的情境和想象的情境等。虚幻的情境与梦境,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描写梦中作战胜利的虚拟之境与梦醒时分的苍凉老境形成的鲜明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徒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哀。李贺《梦天》中描写自己梦游月宫,俯瞰人寰,旋转的世界如同走马灯一般,时间之短暂,空间之渺小,人生之局促,生命之无常,世事之沧桑……心极热、眼极冷,跳出来看,一切尽在不言中。回忆的情境,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词句,其中“故国”“雕栏玉砌”的存在,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虚象,是对往事的追忆。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生活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态度。想象的情境,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则写的是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时分,有情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虚实相生,即虚与实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感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关系,形成虚中现实,实中有虚的空灵美妙的境界,从而达到丰富意象、开拓意境、升华情感、深化意蕴,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提升人的审美趣味的目的。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的主题。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的典故,将隐居生活的眼前现实与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桃花源”的遥想,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隐居于深山幽谷中,害怕世俗之事干扰的小心翼翼,以及悠闲自得却又孤独寂寞的复杂心境。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强化诗的表达效果。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春季,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曾看到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倚在桃树旁凝望的情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是多么摄人心魄的生动画面啊,这情景雕塑般定格在诗人的灵魂记忆深处;第二年,他又来到此地,虽景物依旧,但少女却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桃花依然“笑”在春风里……于是,诗人就在紧闭的门扉上写下这首千古名诗,千百年来被人传唱。

蓄势

诗歌的蓄势有别于叙事文学详尽的铺叙与细腻的描写,不是单纯语言方面的虚张声势,诗歌的语言需要变形与跳层,意象选择与表述,必须留下大片空白,靠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得以填补,从而达到移情于诗的目的。意境的经营,在于形成一种内敛的强有力的抒情氛围,以提高诗的感染力。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张仲素《春闺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