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
读书心得——《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读书心得——《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一.凯瑟琳对于自我的背叛在小说当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从小就萌发的,不过希斯克利夫是凯瑟琳的父亲在利物浦捡来的流浪儿。
所以他们两人之间的身份是有着一定的差异,不过他们之间却有着非常多的性格相似点,从小她们的性格之间就是两小无猜,而且青梅竹马,性格上面的相似点也让他们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基础。
由于希斯克利夫从小就是一个流浪儿的身份,因此,在小的时候经常在凯瑟琳的家中受到其他人的欺负,不过凯瑟琳却从来没有看不起希斯克利夫,反而把希斯克利夫作为自己一个非常好的朋友进行交往。
在小说当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长期的在一起游玩,小说里面讲到她们一大清早就会到荒原那里奔跑,一起干活一起玩。
不过他们这样的一种关系,最后却没有让凯瑟琳留在希斯克利夫的身边,实际上也是因为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存在的这种身份差异。
小说不断地体现出凯瑟琳对于希斯克利夫的深刻爱意,但是却没有办法让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真正的走在一起,凯瑟琳为希斯克利夫承受了过多的打骂,但是凯瑟琳对于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却从来没有被动摇过。
最后凯瑟琳选择里没有和希斯克利夫一起,这个从本质上来看是凯瑟琳对自我真实想法的背叛。
由于凯瑟琳因为经历了一次特殊的造访,所以他对于希斯克利夫兰也不再有那么强烈的爱意,她不再是一个非常野蛮的女孩子,而选择打扮的像淑女一样,因为凯瑟琳意识到自己还是一个出身于贵族的女子,所以凯瑟琳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贵族的男子结合在一起,而抛弃了流浪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
在这个变成淑女的凯瑟琳面前,希斯克利夫觉得非常的自卑,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出生是十分卑微的,而现在的凯瑟琳已经不再和自己一样,而是一个贵族的女子了。
所以凯瑟琳实际上选择了和林顿在一起,这是符合了他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从本质上看,凯瑟琳应该选择和自己感情和趣味更加相投的希斯克利夫,不过因为自己的出身是比希斯克利夫更高,所以凯瑟琳还是选择成为了贵族家里面的女子,这一点实际上也是凯瑟琳对自己真实感情的一次最为严重的背叛。
《呼啸山庄》的象征手法赏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呼啸山庄》的象征手法赏析冉旭东 铜仁学院摘 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在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手法的应用更好的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提升了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和魅力。
为此,文章对《呼啸山庄》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呼啸山庄》;象征手法;应用作者简介:冉旭东(1996-),男,汉族,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人,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学鉴赏、古汉语字词应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146-01《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也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作品,这部作品奠定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说最终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小说本身大量使用的象征化描写手法。
包括小说的主要背景呼啸山庄、画眉山庄之间的差异对比也具有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人们对小说的解读,文章对《呼啸山庄》的象征手法进行阐述分析。
一、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之间的对比象征在小说中,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之间分别代表了两个世界力量。
呼啸山庄是暴风雨的象征,也象征一种超脱世俗的爱恋。
画眉山庄则是代表了一种世俗生活。
主人公和凯瑟琳居住的呼啸山庄受大自然的 风雨影响,主人公个性特点中的极端化、残忍和忧伤也和呼啸山庄本身寓意的大自然相贴切,象征了自然严寒、荒地和野狼,代表了一种原始的天性。
画眉山庄则是和残酷的大自然不同,代表了一种和谐、安静的环境。
画眉山庄的主人也具有儒雅、友善的性格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世俗特点。
另外呼啸山庄“呼啸”二字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呼啸的北风成为小说主题彰显的关键,呼啸的北方阻碍了树木的成长,由此树木也开始朝着一个方向倾倒。
在这里,树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任性,在残酷的大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环境)中扭曲。
二、荒原的象征呼啸山庄地处荒原地带,和外部世界相隔绝,具有荒凉、野性、生机的 特点。
_呼啸山庄_的悲剧根源解析_薛丽

摘要:英国杰出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打动了无数读者,在这部悲剧小说中,主人公西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超越生死的爱恋更是让众多读者无法忘怀。
学术界对于《呼啸山庄》中的悲剧根源解析也各有千秋。
笔者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和黑格尔的“冲突说”作为悲剧解析理论,从笔者的研究实际出发,并以个人根源和社会根源两个方面来对《呼啸山庄》中主人公悲剧命运进行深入的剖析,进而探讨小说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呼啸山庄;悲剧;自我根源;社会根源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11-0167-02《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一部大型长篇小说,这是一部伟大而又奇特的作品,它在英国小说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呼啸山庄》刚刚出版之时,由于艾米莉当时所处在维多利亚统治时期的英国社会中,当时社会中的正统观念与小说中怪诞的描写手法和小说主人公矛盾而又炙热的爱情故事格格不入,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嘲讽和排斥。
但是小说中刻画出的长风呼啸、约克郡荒原上不羁的呼声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纠葛而又深切的爱情都体现出了灵魂的真实性,也正是如此《呼啸山庄》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在《呼啸山庄》中所描写的悲剧故事正是围绕男女主人公深切缠绵的爱情而展开的。
富家千金小姐凯瑟琳爱上了孤儿西斯克里夫,命运的巧妙安排让阶级与身份有天壤之别的两个人物却紧紧的连在一起,两个地位悬殊的孩子在冥冥中相遇相识相知,在约克郡荒原上发出了何曾相似的呼喊,演绎出一段超越生死的恋情。
那不是其他什么东西,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是来自人类本性灵魂的呼喊,艾米莉·勃朗特借助男女主人公纯粹而又高亢的呼声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人性是平等的。
但是凯瑟琳却无法丢下现实的束缚,她为了继续保持衣食无忧的生活以及高贵的地位,将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困在画眉山庄而无法挣脱,遭到背叛打击的西斯克里夫也黯然离开山庄,小说从此开始进入悲情的描写:凯瑟琳得到了物质的满足,但失去了自由与快乐,而西斯克里夫从一个善良的男孩变成了一个疯狂又凶恶的复仇者。
简析《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

画眉田庄
与呼啸山庄形成鲜明对比,代表 文明、秩序和顺从。
凯瑟琳的日记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故事情 节发展。
服饰、道具与人物心理关系Leabharlann 1 2服饰反映人物性格
如希斯克利夫的朴素服饰体现其倔强、反叛的性 格。
道具揭示人物内心
如凯瑟琳的日记展现了她对希斯克利夫的复杂情 感。
3
服饰、道具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如呼啸山庄的荒凉破败暗示了希斯克利夫内心的 孤独和痛苦。
象征主义在文学中的作用
01
02
03
深化主题
象征手法通过具体形象表 现抽象概念,使文学作品 的主题更加深刻、丰富。
人物塑造
象征元素在刻画人物性格 、揭示内心世界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
增强艺术效果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引发 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02 《呼啸山庄》中的自然象征
自然环境与氛围营造
黑白灰
代表着山庄中的冷酷、无情和死亡,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悲惨。
红色
象征着爱情、激情和生命力,同时也暗示着危险和暴力。
蓝色
则代表着悲伤、孤独和失落,反映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色彩对读者心理感受的影响
黑白灰的压抑感
黑白灰等暗色调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增强了小说的 悲剧氛围。
红色的冲击力
红色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对人物和 情节的印象。
凯瑟琳的卧室
温馨、舒适,体现了她善良、温柔的 性格。
建筑风格与社会背景联系
哥特式建筑风格
与小说中的恐怖、神秘氛 围相呼应,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阴暗面。
社会等级制度
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当时社 会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 的人物居住在不同风格的 房间中。
《荒原》里的意象

《荒原》里的意象
韦少华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1)004
【摘要】艾略特的<荒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看似纷繁复杂,凌乱无序,其实是自成一体的.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诗歌创作理论使得这个体系有迹可循,以神话典故为框架 ,以诸多二元对立的元素为脉络,从各种混杂的声音和视角,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完善的象征体系.
【总页数】2页(P299-300)
【作者】韦少华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外语系,广西,柳州,54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31
【相关文献】
1.荒原里纯碎的爱与恨--浅析《呼啸山庄》里的人物 [J], 王烨
2.冰封荒原中的两重世界——电影《荒野猎人》中的神启意象与魔怪意象 [J], 刘雅麒
3.荒原·离愁·赤子——丁寺钟风景画里的诗境意象美 [J], 滋芜
4."自我"与"荒原"意象的现代性探索
——论穆旦诗歌的智性诗学 [J], 冯小纯
5.《荒原》和美国文学“荒原”意象的异化 [J], 刘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呼啸山庄》

解读《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小说。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心理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呼啸山庄》进行解读:人物命运、爱情主题、自然景观以及社会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说中的人物命运。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贯穿始终,他们的命运波折重重,充满了悲剧色彩。
希斯克利夫原本是一个富有的地主之子,但因为与凯瑟琳的相爱而放弃了地位和财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然而,凯瑟琳却嫁给了一个富商拉尔夫,使得希斯克利夫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最终,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拉尔夫,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导致凯瑟琳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命运安排使得《呼啸山庄》成为了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
其次,爱情主题是《呼啸山庄》的核心。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界限,他们的感情纯洁而深沉。
然而,这种爱情却在现实的压力下变得越来越扭曲。
希斯克利夫为了追求凯瑟琳,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包括谋杀。
而凯瑟琳也在得知希斯克利夫的真实身份后,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爱情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无奈。
再者,自然景观在《呼啸山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说中的呼啸山庄和荒原地带都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
呼啸山庄代表着希斯克利夫的内心世界,他在这里寻找到了灵魂的慰藉。
而荒原地带则象征着现实世界的残酷和无情,它既是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爱情的见证者,也是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通过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艾米莉·勃朗特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呼啸山庄》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19世纪英国社会是一个阶级分明、贫富悬殊的社会。
小说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们的爱情却是纯真而美好的。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呼啸山庄》的神话原型解读

《呼啸山庄》的神话原型解读作者:钟梓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圣经》和希腊神话是西方两大神话体系的源泉。
作为“移位的神话”的文本《呼啸山庄》,展现出艾米莉·勃朗特对西方两大神话体系的继承、转换和创新。
故事中的主要场景的转移和人物形象的设定,恰好印证了《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母题和神启、魔怪意象;为了表现凯瑟琳·恩萧与希刺克厉夫之间忻合无间、命中注定的爱情,艾米莉·勃朗特化用了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的“以前人”的双性同体意象;她还让这对恋人陷入如希腊神话中的那耳喀索斯般的自恋情结中,使他们不分彼此的相爱显得如人类自恋一般自然和合理。
关键词;《呼啸山庄》;《圣经》;希腊神话;原型理论作者简介:钟梓欣(1994.3-),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2原型理论一般认为,《圣经》和古希腊神话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滥觞之作。
这两大神话体系一直作为集体无意识的源泉对文艺创作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它们表现为一种民族共享的文化特产和语言经验,悄然化为创作者的灵感或潜意识。
《呼啸山庄》无论是在人物设定、情节结构还是在主题创作方面,都表现出英国十九世纪的世情与《圣经》、古希腊神话原型的历史价值之间碰撞出来的艺术激情与共鸣。
一、《圣经》原型基督教《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之一。
“因此基督教对群体有足够强的控制力……知识活动、道德活动以及政治活动……基本上都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文学活动是在基督教这棵大树的荫庇之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创作者早就已经习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赋予它们新形势并用教会语言来表达它们。
弗莱曾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一书中谈过文学的不变的特性:它的用典和它对传统的始终不渝的尊重。
[2]而《呼啸山庄》明显表现出艾米莉·勃朗特对《圣经》中的“乐园、失乐园、复乐园”典故和神启、魔怪意象的挪用。
《呼啸山庄》现实意义的宏观解读

《呼啸山庄》现实意义的宏观解读《呼啸山庄》被誉为文艺复兴叙事文学的代表作,其现实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以宏观的角度为分析的起点,探索其现实意义。
首先,《呼啸山庄》描绘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立足点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的严重性,社会的荒谬性,精神层面的单一绝对性,资本主义野蛮与残酷。
它提供了一种改变18世纪英国阶层架构的可能性。
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一个时代,反映了它的动荡及其新的变革。
可以说,《呼啸山庄》预示了一种新的理想社会模式,通过强调友谊、情感的高度和宽容的相互尊重,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完美的未来。
其次,《呼啸山庄》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
它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主要社会关系:上层精英家族、资本家、资产阶级及乡村底层民众之间的悬殊,以及它们之间的道德矛盾。
它批判了社会分层和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让人们重新审视财富和家族势力在社会中的作用,重新审视社会秩序、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促使社会对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的思考和重建。
此外,《呼啸山庄》也影响了许多文艺复兴叙事文学作品。
尤其是英国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后期作品,他们继承了《呼啸山庄》的精神,强调了可能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的友谊、情感和宽容,激发了英国社会精神的新活力。
最后,《呼啸山庄》探索了现代人对自由与社会正义的追求。
它强调了平等及其他理想,主张自由、独立、尊重及其他社会美德。
它让人们不断重新评估自由和社会公正,激发人们对它们的解放与持久追求,以改善这个残酷的社会。
综上所述,《呼啸山庄》的现实意义更加深刻,它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且探索了人们对社会关系、自由和公正的持久追求。
它为我们提供了当代思想的精神支柱,指引我们通向更加完美的人文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 摘要:在《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这位伟大的女性笔下,荒原这一意象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但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养育了作品的主人公,赋予他们疯狂热烈、粗犷奔放的气质。可以说,荒原是自由,生命,爱情的象征。
关键词:《呼啸山庄》,荒原,意象 正文: 《呼啸山庄》是19 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促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在其刚问世时, 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这部小说明显地独立于19世纪小说主流之外。直到小说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人认为《呼啸山庄》是19 世纪“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 小说以18世纪末狂风呼啸的英国约克镇荒原为其背景,讲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这里我们从纵贯全书的荒原意象入手,解读一下这个困惑几代读者的奇异故事。
一、艾米莉•勃朗特:荒原之子 说起《呼啸山庄》就不能不忽视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可以说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布景,都与艾米莉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部小说如同一场始终弥漫着残忍的哥特基调的木偶剧,而艾米莉无疑就是幕后的操控者。在这位只活了29岁便与世长辞的女性笔下,男女主人公裹挟着原始粗犷的自然之力,在呼啸山庄的荒原之上上演了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旷世爱情故事。
艾米莉•勃朗特 (1818 - 1848)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荒原的哈渥斯山村。那里基本上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活如同沼泽、荒野一样粗犷和毫无变化。她那短促、凄凉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那里度过, 孤独和寂寞使她同那儿的一切发生了亲密无间的联系。她热爱荒原, 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它, 即使是短暂地、片刻地离开它, 她也会感到象鱼儿离开水一样活不下去“在她眼中,最幽暗的石楠丛会开放出比玫瑰还要娇艳的花;在她心里,铅灰色的山坡上一处黑沉沉的溪谷会变成人间的乐园。她在那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①,而荒原也赐予了她孤独坚毅的性格和沉郁奔放的心灵。无论是《岗达尔》那一系列充满生命张力的诗歌,还是弥漫在《呼啸山庄》中的暴烈、多变、疯狂的奇特氛围,都与艾米莉对于约克郡一望无际的沼泽、旷野的真切体验有关。她把荒野风暴的感受,融合在自己作品的意象结构中,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异氛围。有人这样说:“艾米莉的深刻与伟大,也许只能由约克郡残酷、峥嵘、阴晦和萧瑟的大地和天空造就。”②毫无疑问,正是约克郡的荒原给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艺术灵感,让她以艺术的想象形式在《呼啸山庄》中创造了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气氛以及一系列恐怖、怪诞的意象, 而在这些意想里,荒原正是其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中心意象。
《呼啸山庄》中由荒原养育的男男女女不甘于屈从命运, 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努力去反抗, 去改变周围的压迫自己的环境, 几乎不断遇到困难, 不断犯错误,处在无尽的痛苦与挣扎中。书中没有因为同情而给主人公以圆满的结局, 只有不断反抗命运的斗争和超越人类命运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在哈渥斯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如同荒原一样粗犷而毫无变化, 人们过着一种兴趣狭窄而感情奔放不羁的原始生活; 在这里仇怨世代相传, 人们把全部生活发狂似地倾注于这个唯一的目标。这样独特的环境下孕育出了艾米莉极为独特的性格, 她的这种特性, 幻化成了呼啸山庄怪异阴森的环境、希斯克厉夫狂野不羁的性格和三代人复杂的恩怨情仇。
二,解读《呼啸山庄》中的荒原背景 整个《呼啸山庄》的故事是由一位客人洛克乌德对呼啸山庄的生活感到好奇引起,然后由女管家耐莉向他讲述的。希斯克厉夫是一个弃儿,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所收养。这个“野孩子”自幼与恩萧的女儿凯瑟琳情投意合,而辛德雷却在其父去世后把他贬为下贱的奴仆。后来,当希斯克厉夫得知凯瑟琳打算嫁给画眉田庄的少爷埃德加·林顿时,便愤然离开了呼啸山庄。三年后,发了财的希斯克厉夫突然归来,开始实施他对辛德雷和林敦的复仇计划。他经常出入画眉田庄,致使林敦的妹妹伊莎贝拉跟随他私奔。这对凯瑟琳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久她便在临产时死去,留下了一个女儿卡茜。希斯克厉夫悲痛欲绝,但这只是增强了他的复仇心理。他利用辛德雷嗜酒好赌的弱点,通过赌博夺走了他的财产。等到辛德雷死后,呼啸山庄就落到了希斯克厉夫的手中。伊莎贝拉在英国南方去世后,希斯克厉夫强行领回了自己的儿子,为的是在第二代人身上继续发泄他的仇恨。有一次,希斯克厉夫把卡茜扣留在呼啸山庄,强迫她和自己的儿子结婚。不久,希斯克厉夫的儿子和林敦都死去了。这样,希斯克厉夫不仅掌握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而且完全控制了两个仇人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折磨他们。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 卡茜和她的表哥哈里顿逐渐相爱了。而自从凯瑟琳死后,对她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希斯克厉夫的心头。他开始真正看到她的鬼魂,以致放弃了复仇计划。不久,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终于也离开了人世。
《呼啸山庄》典型地体现与阐释了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情结, 全书散发着浓郁的荒凉与粗犷气息,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生活在荒原上, 他们性格粗犷、活泼好动, 从小就放荡不羁, 喜欢自由自在地在荒原上嬉戏。荒原成了他们逃避世间迫害与烦恼的乐园, 使他们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在荒原上,没有对人的尊严的践踏、没有金钱的魔爪、没有社会习俗的阴影, 人们可以呼吸到自然、清新的空气,可以过自由、野性和快乐的生活。作者在荒原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荒原意象固然狂放而粗糙,但它却与自由、爱情、生命紧密相连。
艾米莉个性孤独倔强,落落寡合,但她始终热爱自然,苦恋故乡约克郡的荒原。荒原那特有的粗犷、神秘、宁静是她理想的逃避人世烦恼的“世外桃源”,荒原给她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慰藉与满足。与此相对应,她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荒原细致入神的描写。“自然中有很多未开化的野性的风景, 尽管它们激励不起快感,但是看见它们仍然很满足。在崎岖不平的岩石里, 缠绕着扭曲的树根, 高悬在空中的植物形成一道深色的屏障, 阴冷潮湿的地面与纠缠不清的野草和灌木丛, ———甚至孤独的鸟儿刺耳的鸣叫,野兽的哭喊, 由于不速之客的惊吓而突然窜出来的蟒蛇…”这是一幅原始粗野的景象, 尽管不那么迷人, 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 但是正因为其障碍重重,扭曲生长才萌生了另外一种美。在《呼啸山庄》中,神秘的自然环境与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这对旷世情侣的个性张扬和人生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在这个封闭的宇宙中戏剧化地获得一种神秘而又崇高的艺术气质。故事从一开始,人物就被放置在远离尘嚣、荒凉孤寂的环境里。冬夏迥异的荒原,是主角们演出的壮丽舞台。毛姆曾这样谈到《呼啸山庄》给他留下的印象:“(这部作品)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寂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故事背景具有哥特式神秘、超自然的氛围,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置于险境之中。在这荒原上,没有文明城市的轻软精巧,没有繁华时尚的风情万种,有的只是阴郁荒凉的原野,四季不断的风,孤独的山庄,倾斜的树木,嶙峋的岩石,纷繁五彩的世界被过滤成为一个单纯的黑白底色的梦境,只有在这梦魇般的氛围中才能生发出非理性的人生价值和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雨雪、风暴、黑夜是这荒凉原野的主要基调,野性的自然与激荡的精神一样,深不可测,令人生畏。这神秘漠然的荒野就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永远的精神之源,孕育滋养着他们孤傲不羁的灵魂、痴顽的爱情迷恋和对抗现实的疯狂。
三、荒原上的人们 1.希斯克厉夫:荒原王者,复仇游魂 当洛克乌德以一个陌生人德身份闯入这个荒原时,在他的眼中的眼中,呼啸山庄是一个厌世者的“天堂”,整个英国境内找不出第二个如此完全跟熙熙攘攘的社会隔绝的地方。荒区的景色是“一片凄凉” , “凛冽的寒气令人四肢打抖”, ‘“风和猛雪卷起可怕的旋涡,把天空和山冈全都搅混了”,“沼泽的深洼随时都有掉进去的危险,连熟悉这一带荒原的人也会迷路”—尽管呼啸山庄,连同附近的画眉庄里也有花园、有树木,有动物,也时常有明媚的阳光和夏季,然而这个本该富有生机的小天地,,却沦落到比荒原更加无情、严酷、不堪容忍的地步。因此,与作为荒原的呼啸山庄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对应,呼啸山庄内在的环境则是人为的荒原,人性的荒原。我们通过洛克乌德那双惶惑的眼睛,看到了比自然中的荒原更为可怕的景象::四脚魔鬼(指狗) 露出白亮的尖牙,一窝蜂地冲出来袭击来客,主人却并不急着来解围;年轻美貌的“堂客”(卡茜) 那对眼睛里流露出来却只是游移在轻蔑和近乎绝望之间的神色,人人脸上都是冷若冰霜,没有亲切的交谈,没有会心的微笑,彼此只有不正常的憎恨。总之,这个冷酷的世界比外在自然的荒原更加地令人不寒而栗。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就是呼啸山庄中的“暴君”——希斯克厉夫。
毫无疑问,希斯克厉夫是整部作品的主人公和中心人物,当他30年前出现在这片荒原上时就已经注定要在这片万古不变的土地上掀起一场风暴。对于荒原来说,他虽然是一个外来者,但经过时光的打磨,整片荒原上都没有一个人能比他继承更多荒原气质。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正面主人公的恶魔形象,他不仅给小说中的两户人家带来深重的灾难,还用他的野蛮、狰狞、冷酷、自私统治着整个荒原和荒原上的人们,折磨着他们的精神。伊莎贝拉甚至这样问道;“希斯克厉夫是人吗?如果是,他是不是疯了?如果不是,他是不是一个魔鬼?我不想告诉你我问这话的理由。可是如果你能够的话,我求你解释一下我嫁给了一个什么东西”。
希斯克厉夫的一切暴行就是为了复仇。他失去了爱, 他要向那些让他失去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