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及启示
近代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育政 策制 定也 有 一定 的借 鉴价 值和启 发 意 义 。
一
、
日本近代 高等教育政策形成的时代背景
1 世 纪 . 洲各 国先 后进 人 帝 国主 义 阶段 。为 了发 9 欧
4 0人 。 些 留 学 生 以学 习 自然 科 学 知 识 为 主 , 多 集 中 0 这 大
在工、 、 农 医等应 用学 科 。
( ) 薪 聘 请 外 国教 育 专 家 、 者 到 日本 担 任 教 习 2高 学 为 了 更 好 地 向 欧 美 先 进 国 家 学 习 , 了 大 量 派 遣 留 除
目的 。高举 “ 明开 化 ” 文 的旗 帜 。 明 明治政 府 在 成立 之 说 初 就 已清 醒 地 认 识 到 了教 育 对 国家 兴 旺 发 达 的重 要 意 义 。 日本 近代 高 等教 育政 策就 是 在这 种社 会背 景下 产 生
学 生 外 . 日本也 积 极 地高 薪 聘请 外 国各 行各 业 的专 家 、 学者 来 日讲 学 , 到生产 第 一线 做直 接指 导 。明 治初 期 , 或 日本 每 年要 聘请 外 国教育 专 家 10多人 。东京 大学 早 期 0
各条 战线 上 的栋 梁 , 为社 会 经济 腾 飞 的支 柱 。这不 仅 成
一
下制 定 了行 之有 效 的 高等 教 育政 策 ,并 形成 了向先进
国家 学 习、 家利 益 至上 、 利主 义 的特 点 。这 对我 国 国 实
扫 日本 落 后 的 旧貌 , 且 为 日本 日后 赶超 欧 洲 国家 奠 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日本学前教育改革及启示

第1章引言1.1 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腾飞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数量增多,社会对专业化学前教育需求日益强烈,从而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以迅猛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入园难”、“入园贵”、“入园差”等问题层出不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学前教育作为今后10 年教育事业8 大发展任务之一,专列一章进行部署,提出到2020 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把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阶段是整个学制系统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奠基阶段,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体在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以及全面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推进城乡均衡发展进程、保证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
美国长达30多年的佩里研究计划表明:在学前教育上每投资一美元,就可以获得十七点零七美元的回报率;而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在成年后的犯罪率较之未曾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要低的多。
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事业。
日本的学前教育,如果从1876年(明治九年)在东京创办第一所学前园算起,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了。
在这期间,经过明治(1868-1912)、大正(1912-1926)、昭和(1926-1989)、平成(1989-)几个时代的众多变革,到今天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今天,日本的学前教育已经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培养、设施设备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正是有赖于这一独特的比较完事的教育体系,才使得日本的学前教育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跃居世界的前列。
本文通过对日本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改革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我国可以借鉴的政策和理念,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起到一些帮助和促进作用。
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Ke r : a a ; ih re u ain d v lp n h rcei is isiain y wo ds J p n hg e d cto ; eeo me t aa tr t ;n prt c sc o
明治 维新 以后 的 E本积 极 吸取 欧美 等 国高 等教 育 的先进 经 验, t 只用 了 近 5 0年 的时 间便 建立 起体 系 完备 的高 等教育 制 度 从 而使 高等 教育 得到 了迅 速发 展 。尽管 在二 战 中 日本 的高等教 育遭 到 了毁灭 性 的破坏 , 在美 国 的帮助下 日本在 短短 的不 到二 十 年 的时间 内便 又重 新建 立起 学科 门类 齐全 的高 等 但 教 育体 系, 其整 体水平 雄居 于世 界先 进行 列 。应该 说 日本在 近代 尤其 是 二 战以后 所创 造 出的种 种经济
日本高等教 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 国的若干启 示
刘榕 榕
(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 00 ) 50 1
摘要: 二战后 1 3 本在极端 困难的情况下 、 大力发展国家教育 、 科技立 国” 在“ 等思想的指导下 、 致力于教育改革
和 科 技 进步 . 些措 施促 进 了 1本 经 济 的迅 速 崛 起 , 造 了世 界 的 经济 奇 迹 。1本 教 育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起 了举 足 这 3 创 3 轻 重 的作 用 , 别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作 用更 加不 容 忽 视 。 我 国 正处 于改 革 开 放 经 济 发 展 的 关键 时期 、 1本 高等 特 而 对3
第3 7卷 第 l 期
Vo . 7 No 1 1 3 .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n nI s tt fS i c n e h ooy o r a o a n t ue o ce ead T c nlg He i n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启示

学特 色
已经成 为社会各 界关 注的焦点 。日本 文部 科 学 省联 合 厚 生 劳动 省 每年 对 大学、 期大学 、 短 高等 专 门学 校 和 专 修 学校 的应届 毕业 生 就业 信 息 进 行
学 生 的性 别 、 是否 希 望 就业 、 意 选 愿 择职业 等 。通 过 调查 , 以及 时 了解 可
大学 生就业 中出现 的问题 , 为文 部 成 科 学省 、 方 教育 委 员会 、 高等 教 地 各
…
…
~
2 08. 1 0 1
维普资讯
表 1 20 0 8年 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 果
男 生 -" 生 k
一
沫经 济 的崩 溃和 高等教 育 的普及 , 大 学毕 业生就 业难 的 问题 日 突 出 , 益 高
等 职业 教 育机 构 毕 业 生 的就 业 问 题
、
日本 高等 职 业教 育机构 的 办
高等 专 修 学 校 以传 授 与 职 业 密 切相关 的知 识和技 能 , 实用 性 职 进行 业技术 教育 , 高学 生文化 修养 水平 提 为主要 目标 。 其特 点是在 学科课程设
源 不足 、 别歧视 、 理 论轻 实践 、 性 重 轻
的高 等职 业 教育 机 构 , 以“ 授 较 是 传
上或 实 际生活 中所必 要 的能力 ” 目 为 的的学校 。 期大学 的课程设 置灵活 短 多样 , 职业 针 对 性 较 强 , 且 与 地域 并
不 深的专门科技知识和技艺 , 培养职业 鲜 明 , 同类 型 的高等 职业 教育机 构
教养 和文科 教育 , 为 日本 女子 就业 这
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战 后 日本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与 发 展
历 程
二 战结束 后 , 日本 在 近 代 建 立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军 国
它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了 较 为 完 整 的 现 代 日 本 教 育 法 律 体 系 。 《 校 教 育 法 》 对 战 后 日本 的 学 校 教 育 制 度 作 学 则
第 2 第 5期 5卷
21 0 0年 l 0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0 5 L2 No 5 . 0e. Ol t2 0
J u a fL u h u T a h r Colg o r lo i z o e c e s l e n e
论 战 后 日本 高 等 教 育 的 改 革 与 发 展
关键词 : 战后 ; 日本 ; 等 教 育 ; 革 与 发 展 高 改
中图分 类号 : 5 1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 7 2 (00)5一 13— 4 0 3— 0 0 2 1 0 O 1 0 内 容 体 现 在 《教 育 基 本 法 》、 《学 校 教 育 法 》和 其 他 相
二次 世界 大 战结 束后 , 日本 经 历 了 一 个 美 军 占 领
时 期 。在 这 一 时 期 , 国 占领 军 通 过 日本 政 府 对 日本 美 实 行 间 接 统 治 , 而 美 国 的 民 主 思 想 、 国 理 念 等 对 因 治 战 后 日本 社 会 改 革 产 生 了 直 接 、 刻 的 影 响 。 教 育 领 深
一
本 高 等 教 育 的 改 革 和 发 展 大 体 经 历 了 三 个 相 对 独 立 的历 史 阶 段 : 民 主 化 — — 美 军 占领 时 期 高 等 教 育 的 即
浅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7 - 5 1 (0 1 7 03 — 2 6 1 6 3 2 1 )0 - 11 0
院校 总 数的 8. 6 %,其在校 生总数 占日本 大学 生总 人数 的 确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 ,尤其要突 出技艺性和操作技能 ,强调人 3 3. 刚。从 日 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来讲 ,虽然我 国高 等职 业 才培养重点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4% 5 本 教育发展的速度很快 ,但办学整体的质量和效益还不 是很高 ,特
耿 欣
( 苏州工 业职 业技 术 学院 ,江苏 苏州 2 5 0 ) 1 1 4
摘 要 : 高等 职 业教 育 的 发展 ,既 是 经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更 是 普 及 教 育 发展 到 一 定 历 史阶 段 的 产 物 。 本 文 介 绍 了我 国及 日本 的 高
等 职 业 教 育发 展 的概 况 ,从 日本 高 等 职业 教 育 的 办学 理 念 、 办学 方 式 及 成 功 经验 等 方 面 ,分 析 了对 我 国高 等 职 业教 育 的启 示。
2 1 年 7月 01 第 2 卷第 7 7 期
长春 教育学 院学报
Ju n lo h n cu d c t o n tt t o r a f C a g h n E u a in Is iu e
J 1 2 1 u.01
V 1 2 N . o.7 o7
职 业教 育
浅析 日本 高等职 业教 育对 我国的启 示
在 日 的高等职业教育中 , 本 整个体系是 由很多类型 的教 育机 医学类专业 ,平均 5 名学生配 7 O 名教师 ,师生比例远高于 我国
浅析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及其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

.
lt n d vlpn i c o ff l sh o ,o n clvt n moe ad sbeta a gm n ,Jpn s a ai , eeoig dr t n o e e col ri ut ai d l n u jc r n e et a a eeh s o ei ma s i o r
20 0 9年第 4期
中华女子学院 山东分院学报口
浅 析 日本 女子 高等 教 育 及 其对 我 国 女 子 高等 教 育 的启 示
曹永 馨
( 中华 女 子 学 院 山东 分 院 , 东 济 南 山 2 00 ) 5 0 2
[ 摘要 ] 日本 的女子教 育, 别是女 子高等教 育与我 国相 比, 步较 早。 由于 日本政府及教 育界 的高度重 特 起 视, 不论是在立法 、 子学校 的发展 方向等方面 , 女 还是在培 养模 式 、 课程设 置等方 面, 已经形成 了特 色鲜明且较 都 为完整的体 系。因此 , 日本 高等女子教育进行研究 、 对 探讨 , 将有助于我 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 [ 关键词] 日本 ; 女子高等教 育 ; 启示 [ 中图分类号] 7 6 ( G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0 8— 88 20 )4- 0 1— 3 10 63 (09 0 0 8 0
由于社会 的急剧 变化 , 女性很 难事先 掌握 终身 通用 的知识 和技术 , 因此 她们 希望 随 时有机 会 学 习
第七章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私立学校体系数量庞大
学校数、各 类学校比率( 2005年)
総数 国立 公立 私立(割合) 学生総数 女子 私立
大学
726 87 86 553(76%) 251万人 39% 74%
短大
480 10 42 428(89%) 22万人 87% 93%
专门学校 2973 13 194 2766(93%) 70万人 46% 96%
1990 年以来
结构调整
1950 年后
战后改革和大众化
1903 年以后
高等教育制度的系统整合
1870 以后
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
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
? 1、1872年《学制》 第一个近代教育法令 ? 将全国分为 8 个大学区, 规定每个大学区设一所
大学。
? 2、187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 ? 1 8 7 7 年, 明治政府决定, 将文部省所管辖的
东京昌平学校, 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学校合 并, 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真正近代化的第一所综合 性大学— —东京大学。 ? 3、1886年首次以天皇敕令形式颁布《帝国大学令》
东京大学
? 京都帝国大学 (1897年设立,今京都大学 ) ? 东北帝国大学 (1907年设立,今日本东北大学 ) ? 九州帝国大学 (1911 年设立,今九州大学 ) ? 北海道帝国大学 (1918年设立,今北海道大学 ) ? 京城帝国大学 (1924年设立,今首尔大学) ? 台北帝国大学 (1928年设立,今国立台湾大学 ) ? 大阪帝国大学 (1931年设立,今大阪大学 ) ? 名古屋帝国大学 (1939年设立,今名古屋大学 )
? 1、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 1)短期大学地位的正式确立 ? 2) 成立高等专门学校 ? 3)成立专修学校 ?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及启示作者:宁坤石慧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12期二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二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改革:高等教育民主化战后的日本受到美国的影响很大。
美国对日本大学改革政策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组织机构——民间情报教育局(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简称CIE)和美国教育使节团,以及由它们提出的有关政策性建议与报告来实现。
战后初期,日本大学的改革几乎是全盘引进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导入美国大学“民主化”办学理念,保障国民拥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
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又重新形成了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
建立了多种学制的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经过这次改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战后日本教育显著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阶段日本教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政府和经济界对教育进行了强制的干预,教育目标的单向性的经济取向,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二次改革:高等教育个性化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进入腾飞的时期,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并将教育政策的重点转变为优先发展经济。
如文部省于1962年发布了《日本发展与教育》白皮书,强调教育只有和经济联系在一起时才显示出它的价值。
1963年经济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开发人的能力政策的咨询报告》,对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据统计,至1963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4%,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65年,日本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和短期大学的比率上升到17%,1975年则持续上升至38.4%。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大学生的失业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受到了日本社会的责难。
这一时期日本的教育大量地增加职业教育的数量,大量兴办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专业学校。
这一方面给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这种以经济利益至上的教育思想,给学生、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的降温,政府势必要面对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第三次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以完善人格为目的”“完善人格,作为教育努力的最终目标”。
1971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整体扩充改善的基本政策》的咨询报告,这个文件成了日本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所谓“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
1974年6月,文部省制定《大学院设置基准》,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教育的法规。
1978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其咨询报告中提出修改《大学设置基准》,使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1984年,日本政府设立了直属于首相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加大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
1985年6月,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是80年代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1987年9月,文部省设立了大学审议会。
概括起来,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高等教育机构;二是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三是加强学术研究。
到了90年代,日本对大学课程进行了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的一体化。
1995年,日本政府确立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国策,并相继制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实行“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
90年代后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高等教育界。
据此,文部省修订了《大学院设置基准》,并出台了其他相关政策措施,开始了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
1998年10月,日本大学审议会提交了题为《21世纪的大学像和今后的改革方策——在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大学》的咨询报告,全面规划了21世纪初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改革方针政策。
2001年6月11日,日本第10次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审议通过了文部科学省的“大学结构改革方针”。
总的来说,日本90年代以来的大学改革主要有四项:第一,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本科教育进行改革;第二,把大学院建成高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在质、量两方面进一步充实大学院的教育;第三,向社会开放设施设备等学习条件,为社会人士提供更多的终生学习机会;第四,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全面展开。
日本大学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中国大学必须在办学观念、办学模式及学校管理上进行改革,而日本的改革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办学自主化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即大学校长的任免以及中期规划、目标等不再由政府单方面决定,而是需要充分听取大学的意见。
政府大幅度减少对大学的直接干预,经费预算和组织设置权直接划归大学所有。
对大学的评估也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使得评估与审批权分离。
引进理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校长出任理事长,同时设置教育研究评议会和经营协议会两大咨询机构,向理事会直接负责。
还要聘请若干校外理事和校外评议员参与学校管理,强化学校内部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规模迅速扩大,大学功能多样化等特征日趋显著,高等教育呈现出在多目标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提高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改革唯一的选择,而完善大学法人制度是落实办学自主权的有效途径。
对于大学的管理,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给予大学充分的自主权。
而大学则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实施细则,结合学校实情,组织制定反映大学个性特征、体现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意志的大学章程。
大学多样化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局面,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
日本高等教育形成了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结构,以大学院、大学、短期大学、专门学校为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适应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学升级浪潮中,专科学校升为学院、学院升为大学,致使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业性的学院大量减少,造成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以及技术熟练工人严重缺乏的现状,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生、研究生的扩招规模迅速扩大,大专层次则已经显露萎缩之端倪。
这一非正常的现象,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课程综合化课程体系变化是衡量大学本质特征变化的基准,适应时代需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变,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大学职能的转变。
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中国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着重于合并重组,而且较偏重于管理体制、各大学资源的融合。
相比之下,日本高校合并重组的内容和方式则侧重于学科专业融合及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其主导方式是由两个或多个合并主体在原有体制外重组新的实体,不强调管理体制和学校校区等办学资源的融合重组。
构建灵活的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权的集中控制方式,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都比较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学校的自主权正逐步扩大。
因此,大学的管理观念应该由统一管理向校本管理转变。
随着我国高校发展速度的加快,应当改革校长选聘制度,扩大校长选聘范围,提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明晰校长的责任和权利,保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加强职业型校长的选拔和培养,注重政治、学术和经营管理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公开选举一批教育管理的专家到校级领导岗位上来,使校长真正成为学校的“法人”,能真正代表学校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和自主决策,形成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健全和完善党委会、行政委员会、教授会等决策机构,明晰决策程序。
党委领导应对校长拟订的内部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方案、内部行政组织机构负责人人选、基本管理制度、发展规划、经费预算方案和重大改革政策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决策,必要时可采用投票表决的形式作出决定。
校长负责执行党委的决定,拟订实施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
大学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协调大学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理顺大学决策的制订与贯彻过程;另一方面要协调大学与社会、校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大学办学的透明度。
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授的治学权,形成以教授为主体的校内各级各类管理机构,保证教授对学校事务特别是学术事务参与管理的权利乃至决策权,让教授在选举校长、聘任教师、开设课程、颁发学位等方面拥有无可争议的权利。
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力量,从制度上保证教授的学术地位。
在教学管理上,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体制。
改革培养模式,在专业选择和课程选择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自主权,将现行的刚性教学计划进一步柔性化。
在人事制度上,一般对引进人才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比较重视,但对学术环境、怎样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及怎样处理好引进人才和本单位人员的关系,则研究不够。
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更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通过机制的作用,使人才流动起来。
另外,在教师的再培训上应建立一套完备的体系,以使教师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时得到知识的补充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