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总结2

植物生理总结2
植物生理总结2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动态的三维丝状网络体系,包括中间纤维、微丝(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在细胞分裂、生长、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许多方面起重要作用。

2.扩张蛋白(expansin):又称扩张蛋白。是一种糖蛋白,广泛存在于有花植物生长的组织中,能破坏纤维素与几种交联聚糖之间的氢键。

3.LEA蛋白:胚胎发生晚期结合蛋白,种子成熟脱水期开始合成的一系列蛋白质。高度亲水,具有保护膜结构的功能。

4.抗氰呼吸:呼吸链中CoQ的电子传递给一种黄素蛋白,然后通过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再传递给氧,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并未有效地形成ATP予以贮存,而是以热的形式散发至体外,这种现象称为抗氰呼吸,在某些植物开花期的花与花序上最常见。

5.生长大周期:植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生长速率都表现出“慢-快-慢”的规律,以植物生长的体积、干重或蛋白质含量等参数对时间作图则得"S"形曲线,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称为生长大周期。

6.糖酵解旁路:糖酵解旁路就是HMP或PPP途径。葡萄糖不必经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直接氧化脱氢和脱羧产生的NADPH作为还原力以供生物合成用,无ATP的产生和消耗。下次途径中的E4P可以走莽草酸途径合成酚类物质,此途径增强植物对病原菌侵染和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糖酵解旁路产生了C3-C7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是卡尔文循环中的代谢物,从而将呼吸代谢与光合碳同化联系起来。

7.光形态建成:光形态建成是植物依赖光来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这些由光所调节的植物发育过程统称为植物光形态发生或建成。8.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也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氧化过程。生物氧化通常需要消耗氧,所以又称为呼吸作用。

9.活性氧:指化学性质活泼,氧化能力极强的氧代谢产物,及含氧衍生物的总称。如O2- ‘, ‘OH, H2O2,1O2 。

10.渗透调节:多种逆境形成的水分胁迫下,植物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势来维持细胞压力势,提高细胞吸水或保水能力以适应环境的过程被称为渗透调节。

11.P-V曲线:即压力-容积曲线,将充分紧张的植物样品安装在压力室中,逐渐增加平衡压,植物组织中的水分逐渐被压出,以平衡压的倒数对被压出的水分体积作的图,称为P-V曲线。描述植物水势Ψw 和相对含水量(RWC)之间的关系问题。P-V曲线在植物水分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2.水势:定量描述植物水分状态的有效指标,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植物组织与纯水间的化学势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

13.GPCR:G蛋白偶联受体,是细胞信号传导中的重要蛋白质,是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其拓扑构象为7次跨膜的受体。

14.CDPK:钙依赖的蛋白激酶,是植物中独特的激酶家族,其活性不需要外源CaM,是Ga2+信号重要的初级感受体。

15.SOS:一种盐极度敏感性蛋白,在高盐浓度下,通过Ca+通道被激活,可通过K+,Na+通道对盐离子进行正负调控,由此减少盐胁迫。

16.CAM:景天酸代谢途径,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一些肉质植物(最早发现在景天科植物)所具有的一种光合固定二氧化碳的附加途径,其叶片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具有这种途径的植物称为CAM植物。

17.CaM:是植物细胞中胞内Ca 2+最重要的多功能受体蛋白。在高等植物中至少有6~12种。

钙调素自身并没有酶活性,其活化后进一步与其靶蛋白中的短肽序列结合,从而诱发其结构变化,进而调控植物的细胞分裂、伸长生长、发育、抗逆等。

18.PC:质体蓝素,核基因编码的含铜水溶性蛋白,主要承担两个光系统间及色素蛋白复合体间电子的扩散过程。

19.PQ:质体醌,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辅助因子。

20.UQ:泛醌,又称辅酶Q(CoQ),为一类脂溶性醌类化合物,是呼吸链中的氢传递体。

21.水通道蛋白:专一性运输水的通道蛋白统称为水通道蛋白(或水孔蛋白)。

三、论述题

1.光合作用中能量转化过程及其生态适应期

1)光合作用是积蓄能量和形成有机物的过程,其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③碳同化,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固定CO2形成糖类)

①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光能的吸收,进行光能吸收的功能单位是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即光系统。每一个光系统含有聚光复合物和反应中心复合物,聚光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吸收和传递光能后,将光能聚集到反应中心复合物的特殊叶绿素a对。

光能的传递:聚光色素吸收光能后,色素分子变成激发态,光能在色素之间以共振传递的方式向反应中心传递,传递顺序为:类胡萝卜素—叶绿素b—叶绿素a—特殊叶绿素a对。

光能的转换:当特殊叶绿素a对吸收光能后变成激发态,迅速交出一个电子给脱镁叶绿素,再传给原初电子受体(如醌,Q),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了跨膜的电荷分离。

②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形成活跃的化学能(ATP和NADPH)

反应中心的色素分子受光激发而发生电荷分离,实现了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但是这种状态的电能极不稳定,生物体还无法利用。电子必须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体的传递,引起水的裂解放氧和NADP+还原为NADPH,并通过光合磷酸化形成ATP,这样把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正常情况下,植物以非环式电子传递链为主:H2O—PSⅡ—PQ—Cytb6f—PC —PSⅠ—Fd—FNR—NADP+。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了跨类囊体膜的质子动力势,将ADP和无机磷酸合成ATP。ATP和NADPH暂时将能量贮藏,将其合成称为同化力。

③碳同化,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固定CO2形成糖类)

碳同化:利用光反应形成的同化力将CO2还原形成糖类物质的过程,有C3途径、C4途径、景天酸代谢途径。以C3途径为例,也称之为卡尔文循环。主要包括羧化、还原、再生三个阶段。羧化反应,核酮糖-1,5二磷酸的羧化反应固定CO2并产生3-磷酸甘油酸;还原反应,ATP使3-磷酸甘油酸的羧基磷酸化,产生1,3-二磷酸甘油酸;接着光反应产生的NADPH将1,3-二磷酸甘油酸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CO2一旦被还原为3—磷酸甘油醛,光合作用的贮能过程便完成了。再生反应,3-磷酸甘油醛重新合成CO2受体分子核酮糖-1,5二磷酸。

2)生态适应性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提供同化力形成所需要的能量;活化光合作用的关键酶和促使气孔开放;调节光合机构的发育。

(2)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曲线一般为钟罩型。暴露在全光照下的叶片接受的大量的光能,而叶片必须散失热。

(3)水分亏缺造成气孔开闭引起光合速率下降。

空气中的CO2浓度较低限制C3植物光合作用;而可以使C4植物的光合作用接近饱和。2.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

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

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根的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反而抑制根的生长,因为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根的伸长。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分为转录水平和非转录水平:

非转录水平:可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酸生长假说解释,生长素与质膜上的受体质子泵(ATP酶) 结合,活化了质子泵,把细胞质内H+分泌到细胞壁中去使细胞壁酸化,其中一些适宜酸环境的水解酶: 如B-1,4-葡聚糖酶等合成增加,此外,壁酸化使对酸不稳定的键(H 键) 易断裂,使多糖分子被水解,微纤丝结构交织点破裂,联系松弛,细胞壁可塑性增加。生长素促进H+分泌速度和细胞伸长速度一致。从而细胞大量吸水膨大。生长素还可活化DNA,从而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质子外排可能与生长素影响PIN蛋白和其他膜蛋白的滞留或内吞作用有关。

转录水平:

生长素还可以通过信号传递控制基因的表达。运输抑制剂响应蛋白(TIR1)是负责蛋白质降解的SCF蛋白复合体的组分之一。生长素一旦与受体TIR1结合,就会启动SCF降解下游的AUX/IAA转录因子,激活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启动一系列生长素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当没有生长素时,AUX/IAA抑制子通过与ARF转录激活子的结合来抑制基因的表达。赤霉素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

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包括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两个方面。并使细胞周期缩短30%左右。GA可促进细胞扩大,其作用机理与生长素有所不同,GA不引起细胞壁酸化,可使细胞壁里Ca2+移入细胞质中,细胞壁的伸展性加大,生长加快,GA能抑制细胞壁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所以细胞壁不硬化,有延展性,细胞就延长。

3.矿质跨膜转运的机制,举例说明

在植物细胞中,膜运输支撑了大量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而生物膜的两亲性(亲水性、亲脂性),绝缘性、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以及它的膜电位都为跨膜的运输系统奠定了结构基础。生物膜上存在着利于被选择的离子和其他分子通过的转运蛋白。通常转运蛋白分为3种主要类型: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和离子泵。通道和载体可以介导顺电化学势溶质梯度的被动跨膜运输,通道蛋白作为膜上的孔道,其特异性主要由通道的生物物理性质决定,载体蛋白在膜的一侧与被运输分子结合并释放到膜的另一侧。离子泵利用ATP水解的能量,被运送的离子是逆化学梯度进行的。植物细胞质膜上的离子泵主要有H+-ATPase(质子泵)和Ca2+-ATPase(钙泵)。根据离子跨膜运输是否消耗能量和离子运输的方向可将离子跨膜转运机制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是指离子的跨膜运输不消耗代谢能量,而且离子的运输方向是顺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代谢能量被运送的离子的方向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接下来以植物中K+的吸收转运来说明。

K+是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阳离子,具有多种重要功能。K+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中运输:

1.K+穿过根细胞质膜被吸收;

2.穿过木薄壁组织质膜,被运输进入木质部导管;

3.由木质部转运到枝、叶中,从木质部导管转移到相邻的质外体中,并被吸收进入叶薄壁组织细胞中;

4.从叶细胞流出后,装载到叶的韧皮部中,通过质外体和共质体结合途径转运入筛管-细胞复合体;

5. 从韧皮部转移到芽或根尖,并在那里卸出筛管,以便利用。

植物中存在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K+转运系统。当土壤中K+浓度较低时高亲和性K+转运系统占主导地位,当K+浓度较高时,低亲和性K+转运系统开始发挥作用。在低亲和性K+转运系统中存在两种K+通道—内向整流通道(K+进)和外向整流通道(K+出)。

4.红光与蓝光受体及其介导的生理反应

红光的受体是光敏色素。

光敏色素是以吸收红光和远红光为主的一种色素蛋白,在暗中生长或黄花的植物中,光敏色素以红光吸收型(Pr)存在,这种非激活型可被红光转化为远红光吸收型(Pfr)。反过来,远红光照射以后,Pfr可转化为Pr,这是光敏色素最显著的光逆转性。光敏色素由吸收光的色素团和称为脱辅基蛋白的多肽链两个亚基组成二聚体形式。当光敏色素脱辅基蛋白与来自质体的生色团组装成全蛋白后,以非活性的Pr型存在,一旦被红光激活,构象发生顺反异构化,Pr型转化为Pfr型,同时大部分Pfr型光敏色素移向核内,在细胞核内光敏色素的激酶活性发挥作用。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极其广泛,它影响植物一生的形态建成,从种子萌发到叶分化和扩大、花色素形成、诱导开花、结果以及衰老。具体实例: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和诱导幼苗去黄化反应。

参与蓝光反应的有三种受体:隐花色素,调节植物发育;向光素,主要参与植物的运动;以及玉米黄质,主要参与蓝光诱导的气孔开放。

隐花色素:隐花色素的生色团可能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编码蛋白的基因是多基因家族,如拟南芥中有两个隐花色素基因。调节多种蓝光应答反应,包括抑制下胚轴伸长、促进子叶伸展、细胞膜去极化、叶柄生长、花青素的产生和生物钟的调控。

向光素:大多数植物同拟南芥相同,有2个向光素分子,phot1和phot2,它们都是黄素蛋白,生色团为黄素单核苷酸(FMN),Phot1和phot2共同调控气孔运动,最终激活保卫细胞膜上的质子泵ATP酶,引起H+外流,至此,膜发生超极化,两侧电位差增加,K+进入保卫细胞,细胞内水势下降,故细胞吸水膨胀,导致细胞壁变形并且导致气孔开度的增加。向光素主要介导蓝光调节的器官与细胞器的运动反应。

玉米黄素:玉米黄素是叶绿体中叶黄素循环途径的主要成分之一,保护光合作用色素免受过量激发能的损伤,此外,玉米黄素作为蓝光的受体,可调控蓝光激发气孔开放。

二、简答题

1,看图说话

答:图中的这种类型是许多植株的一个典型,其中叶片的扩展对水分胁迫十分敏感,且在几乎不影响光合速率的温和胁迫下便会被完全抑制。叶片的伸展依赖于叶片的膨压,图中当水势下降,即膨压下降时,叶片扩张速率迅速下降,很快消失,说明水胁迫引起了膨压降低继而造成叶片生长缓慢。而光合速率随着水势的下降也呈下降趋势,水分不足使光合作用受抑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气孔关闭,叶绿体片层膜系统结构改变,光合磷酸化解偶联,

叶绿素合成速度减慢,光合酶活性降低,这些都是导致光合作用下降的因素。但较为平缓,这是因为光合反应中光反应的限制因素是光,暗反应的限制因素是温度,而水能影响蛋白质的活性,此外,轻微水分胁迫不足以诱导气孔阻力增加,因此一开始光合处于稳态,影响不大,曲线平缓。

2.ABA在根冠通讯中的作用

ABA可介导植物根系感知土壤水分亏缺,并将胁迫信息传给地上部分诱导气孔关闭。植物细胞质膜对质子化的ABA(ABAH)有很高的透性,但对离子态ABA(ABA-)的透性很低,这使得ABA极易向碱性区域移动。良好供水条件下,酸性木质部汁液有利于叶肉细胞吸收非解离形式的ABA;发生水分胁迫时,木质部汁液的碱化有利于ABAH解离形成ABA-,由于ABA-不轻易跨膜,水分胁迫下更多的ABA到达保卫细胞。水分胁迫时ABA首先在茎叶维管束中积累,然后出现在根,而根能通过木质部运输到达保卫细胞,通过两条途径诱导气孔关闭:1.诱导保卫细胞内的Ca2+浓度的提高,使K+从保卫细胞流出,降低了保卫细胞的膨压,同时提高细胞质的pH值,从而促进气孔关闭;2.ABA可激活保卫细胞上的银离子通道引起CI-和苹果酸根离子从细胞中逸出,使膜去极化,K+通道打开,促进气孔关闭。通过以上根冠间的通讯ABA可在水分胁迫时帮助植物减少水分的散失,增强对胁迫的抵御。

3.细胞壁松弛的酶有哪些,有何作用?

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XET):能够剪切木葡聚糖的主链,并使剪切开的一端连接在一个受体木葡聚糖的自由端,新合成的木葡聚糖通过这样的转移反应整合到细胞壁上可能使细胞壁更坚硬。

扩张蛋白:广泛存在于有花植物生长组织中,能破坏纤维素和几种交联聚糖之间的氢键。细胞壁的酸生长假说指出IAA改变细胞壁的酸性,改变ATP质子泵的活性,使其向外泵出H+,由此扩展蛋白可在酸性条件下弱化细胞壁多糖分之间的氢键,细胞壁变松弛,细胞吸水胀大,表现为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4.植物信号途径的特点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是偶联各种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生理效应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植物细胞通过特异的感受蛋白或受体来感知这些内部或外部的信号,一旦受体感受到这些信号,必须将这些信号传递下去,放大这些信号并触发细胞反应。受体通常修饰或激活或利用称为第二信使的胞内信号分子来完成对外界信号分子的传递和放大的功能,胞内第二信使进一步触发细胞反应,如基因转录。典型的信号转导途径包括四个主要步骤:信号--受体--信号转导--反应。1)信号:根据所处的位置分为胞内信号和胞外信号,胞内信号主要有cAMP 、cGMP、H+、Ca+、ABA和乙烯等;2)受体:存在于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天然分子,具有特异性、高亲和力和可逆性等特征,常见细胞表面受体有G-蛋白偶联受体、酶联受体以及离子通道偶联受体;3)信号转导: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结合将信号转导入细胞内,常见信号转导蛋白是G-蛋白。胞内信号转导网络主要有IP3信号网络、Ca信号网络、磷脂信使网络以及蛋白激酶系统。

5.光对光合作用的调节

光强和光质:一方面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另一方面影响光合速率。

1光强和光合曲线:随着光强的增高,光合速率也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为光补偿点。当达到某一点时,光合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这称为光饱和现象。弱光下,光强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2光抑制和光破坏防御机制:在高光强下,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光抑制的现象,包括动态光和慢光抑制。动态光抑制量子效率下降是由于植物所吸收的多余光量子转变为热能而耗散掉的结果。慢光抑制则是多余的光能不能被完全转化为热,耗散掉对光系统造成的伤害,因此植物还需要将受伤害的光系统进行修复。光保护机制如细胞中的活性氧清除系统;通

过代谢耗能;PSⅡ的可逆失活与修复;提高热耗散能力。

酶活性:光调节碳同化许多酶的活性例如,Rubisco,3-磷酸甘油酸激酶,1,6-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等都属于光调节酶,在光下活性提高,暗中活性降低甚至丧失。

转录:所有参与卡尔文循环的酶,都有核基因编码,例如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脂酶(SBPase)时受光调控的参与卡尔文循环的关键酶,光照条件下,SBPase编码基因csbp上的m RNA 显著增加,而在暗期,csbp上的m RNA 只有少部分转录,因此,光不仅调节SBPase 在卡尔文循环中的催化活性,还从转录水平上调控其表达。

6.比较Rubisco和PEPC的特点及作用特点

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

7.N素营养特点

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元素,缺氮会引起失绿症,最先表现在老叶上,因为氮素是可移动的营养元素。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空气N2,只有微生物才能同化利用,植物的氮源主要是土壤中的无机氮化合物NH4+和NO3-,NO3-也必须还原后才能被利用。土壤中的NH4+和NO3-主要来自生物固氮反应。

N素的吸收和运输:

在大多数土壤中,NO3-是主要氮素形态,因为NH4+易挥发浓度很低。除一些喜铵植物,大多数植物施用硝酸盐生长更好;硝态氮可以促进铵的吸收,二者同时供应的条件下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在硝化作用受抑制的条件下,NH4+才是矿质N的主要成分。但在N素供应不足,而且两种形态氮素都存在时,多数植物更喜欢吸收NH4+。NO3-和NH4+的吸收过程会影响根际pH,这种变化也会影响到其他养分的吸收以及植物生长。

铵的主要吸收形式是NH4+,NH3在植物体内积累过多会对细胞造成毒害,因此,植物从土壤吸收铵或吸收的硝酸盐还原成铵后,很快被同化为谷氨酸和谷氨酰胺,氨的同化主要由谷氨酰胺合成酶循环来完成。

硝酸盐的吸收、同化与运输:

当质膜上的P型泵被激活后,大量H+被泵出细胞外,此时NO3-借助质子泵提供的推动力协同H+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1.一部分经被动运输储存在液泡内。2.另一部分进行如下反应:

由此,C代谢和N代谢联系了起来。硝酸盐浓度低时运行高亲和力转运系统,浓度高时运行低亲和力转运系统,由此可以保证硝酸盐浓度波动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8.介导蓝光诱导气孔开闭的机制

对蓝光促进气孔开放机理的研究表明,向光素被认为是主要的光受体,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如下:①蓝光激活向光素C端的激酶活性,使之发生自磷酸化②引起受体下游的质膜H+-ATP酶C端的磷酸化,激活质膜H+-ATP酶③质膜H+-ATP酶活化后将质子向胞外运输,质体外PH下降,膜电位和PH梯度加大④K+和CL-进入细胞。同时蓝光还可以刺激苹果酸的合成和淀粉降解形成蔗糖,增加溶质的积累⑤细胞渗透势下降,水流入细胞,膨压增大,气孔张开。

9.水通道蛋白

专一性运输水的通道蛋白统称为水通道蛋白(或水孔蛋白)AQP。AQPs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水通道特异性蛋白质家族,种类多,在机体内分布广泛。功能:运输小分子物质,如甘油,尿素,CO2;在渗透调节中起作用;在开花,气孔运动中调节细胞的胀缩;与叶的生长发育

有关。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植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18241054 课程学分:0.8 课程总学时: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前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 植物生理学是农林院校各相关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是学习相关后续课程的必要前提,也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本实验课程紧密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技术、基本原理以及研究过程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本大纲体现了植物生理学最实用的技术方法。实验内容上和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实验手段和方法上,注重传统、经典技术理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 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目标旨在培养各专业、各层次学生有关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包括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建立。开设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生理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科研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和有关理论,明确实验目的、原理、预期结果,操作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时要严肃认真专心操作,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及时将实验结果如实记录下来;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完成实验报告。 四、学时分配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别备注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3学时验证性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及定量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的溶液培养及缺素症状观察3学时验证性 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3学时设计性 红外CO2分析仪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3学时设计性选修 植物生长物质生理效应的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3学时验证性

植物生理学总结

植物生理学总结.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植物体内的水分存在形式 自由水:参与各种代谢作用,它的含量制约着植物的代谢强度。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的百分比越大,则植物代谢越旺盛。 束缚水:不参与代谢作用,但植物要求低微的代谢强度去度过不良的外界条件,因此束缚水含量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 2、水势的概念(必考) 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 3、渗透作用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水势高的系统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称为渗透(osmosis)。 4、根系吸水的部分,途径,动力 部位:根尖,吸水能力依次为根毛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 途径: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所以这种移动方式速度快 跨膜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通过两次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故称跨膜途径 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共质体途径和跨膜途径统称为细胞途径,这三条途径共同作用是根部吸收水分 动力:根压、蒸腾拉力。(根内外水势差产生原因) 根压:根系生理活动引起液体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蒸腾拉力:蒸腾作用产生的吸水力。叶片蒸腾时,气孔下腔附近的叶肉细胞因蒸腾失水而水势下降,所以从旁边细胞取得水分。 蒸腾拉力为主要原因。 5、蒸腾作用的概念、指标(蒸腾系数、蒸腾速率) 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向外界扩散的生理过程。 指标:蒸腾系数:形成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克数。 蒸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散失的水量。 蒸腾效率(比率):形成干物质g / 消耗1Kg水。 6、脱落酸对气孔运动 脱落酸促使气孔关闭,其原因是:脱落酸会增加胞质Ca2+浓度和胞质溶胶pH,一方面抑制保卫细胞质膜上的内向K+通道蛋白活性,抑制外向K+通道蛋白活性。促使细胞内K+浓度减少,与此同时,脱落酸活化外向Cl—通道蛋白,Cl—外流,保卫细胞内Cl—浓度减少,保卫细胞膨压就下降,气孔关闭 7、气孔运动的三个学说 (1)淀粉-糖互变学说 保卫细胞的水势变化是由淀粉糖的变化影响的。 (2)无机离子吸收学说 保卫细胞的水势变化是由无机离子调节的。 (3)苹果酸生成学说 K+是保卫细胞渗透势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植物生理学重点归纳

植物生理学重点归纳-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 1.代谢是维持各种生命活动(如生长、繁殖、运动等)过程中化学变化(包括物质合成、转化和分 解)的总称。 2.水分生理包括:水分的吸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水分的排出。 3.水分存在的两种状态:束缚水和自由水。束缚水含量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 4.水分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映物质3是植物对物 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5.植物细胞吸水主要有三种方式:扩散,集流和渗透作用。 6.扩散是一种自发过程,指分子的随机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移动,扩 散是物质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适合于短距离迁徙。 7.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 8.水孔蛋白包括:质膜内在蛋白和液泡膜内在蛋白。是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的跨膜通道蛋 白,只允许水通过,不允许离子和代谢物通过。其活性受磷酸化和水孔蛋白合成速度调节。 9.系统中物质的总能量分为;束缚能和自由能。 10.1mol物质的自由能就是该物质的化学势。水势就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纯水的自由能最 大,水势也最高,纯水水势定为零。 11.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12.压力势是指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 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 13.重力势是水分因重力下移与相反力量相等时的力量。 14.根吸水的途径有三条: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15.根压;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中柱后产生的压力。 16.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流出的汁液是伤流液。 17.吐水:从未受伤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由根压引起。 18.根系吸水的两种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 19.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土壤中可用水分,通气状况,温度,溶液浓度。 20.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21.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1,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2,是植物吸收矿质盐类和在体内 运转的动力3,能降低叶片的温度 22.叶片蒸腾作用分为两种方式:角质蒸腾和气孔蒸腾。 23.气孔运动有三种方式:淀粉-糖互变,钾离子吸收和苹果酸生成。 24.影响气孔运动的因素;光照,温度,二氧化碳,脱落酸。 25.影响蒸腾作用的外在条件:光照,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和风。内部因素:气孔和气孔下腔,叶片内 部面积大小。 26.蒸腾速率取决于水蒸气向外的扩散力和扩散途径的阻力。 27.水分在茎叶细胞内的运输有两条途径:经过活细胞和经过死细胞。 28.根压能使水分沿导管上升,高大乔木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为蒸腾拉力。 29.这种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称为内聚力学说亦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 第三章 1. 为什么说碳素是植物的生命基础? 第一,植物体的干物质中90%以上是有机物质,而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素(约占有机化合物重量的45%),碳素成为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一种元素;第二,碳原子是组成所有有机物的主要骨架。碳原子与其他元素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结合,由此决定了这些化合物的多样性。 2. 按照碳素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养植物和异养植物 3. 自养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变成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植物的碳素同化作用。植物碳素同化作用包括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四川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报告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S-3307烯效唑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专业年级:园林绿化13-02 姓名:雷舒淼 学号:20135812 完成日期:2014年11月28日

烯效唑(S-3307)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芽呼吸强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烯效唑能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根的伸长,增大根/冠比值;能够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使丙二醛含量降低。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设0(CK)、5、20和40mg/L的烯效唑浸种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的形态指标(株高、根长和发根数)与生理指标(发芽小麦呼吸强度的测定、幼苗根系活力测定、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烯效唑浸种可促进小麦壮苗、增强植物抗性,有利于小麦生产,但应注意浓度控制,以mg/L烯效唑效果最好。) 二、前言 1.烯效唑化学名:(E)-(RS)-1-(4-氯苯基)-4,4-二甲基-2-(1H-2,4-三唑-1-基)戊-1-烯-3-醇(C15H18CIN3O)

2.烯效唑(S-3307)为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被植物种子、叶片和根吸收,影响植物体内贝壳杉烯氧化酶活性,减少赤霉素前体的形成,阻抑内源赤霉素的合成,降低内源赤霉素水平。同时可降低内源生长素水平。 3.烯效唑 (S-3307)是赤霉酸生物合成的颉颃剂之一,主要抑制节间细胞的伸长,使植物生长延缓。同时促进果树花芽分化及提高作物抗逆性[1]。 4.烯效唑 (S3307)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烯效唑浸种或苗期施用可使水稻、小麦、大麦、大豆、油菜等作物增产4%~20%。近些年对S3307大量实验研究表明,S3307浸种可使小麦幼苗健壮、叶片增加、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和分蘖数增多,促进成穗,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1]。 三、有关实验的阐述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小麦种,烯效唑 (1.2)方法: 种子的前处理 a.选种:精选小麦种子100粒(良好的未受病虫侵害,种子两端没有白、黑斑) 消毒10min[2] b.表面消毒:用0.1%HgCl 2 c.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液后,分别用0(CK)、5、20、40mg/ml的S3307溶液浸种24小时以上 d.种子栽植:倒掉浸泡液,将种子放在培养盘中,在250C-280C的恒温箱中催芽2天,待

《植物生理学》期末总结-植物生理学实验总结

《植物生理学》期末总结:植物生理学实验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水势(water potential): 体系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自由能与每偏摩尔体积纯水的自由能之差值,用ψw表示。 2.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指细胞耦联各种刺激信号(包括各种内外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3.呼吸跃变(respiratory climacteric): 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随着果龄而降低,但在后期会突然增高,呈现“呼吸高峰”,以后再下降的现象。 4.呼吸跃变(respiration climacteric): 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随着果龄而降低,但在后期会突然增高,呈现“呼吸高峰”,以后再下降的现象。 5.渗透作用(osmosis):

是一种特殊的扩散,指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 6.集体效应(group effect): 在一定面积内,花粉数量越多,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越好的现象。 7.光补偿点(light pensation point): 随着光强的增高,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到达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O2释放量,表观光合速率为零,这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 8.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乙烯的“三重反应”(triple response): 乙烯对植物生长具有的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增粗和使茎横向生长(即使茎失去负向地性生长)的三方面效应。 10.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植物生理实验报告

缺氮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王涛赵为朋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0901班 摘要: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不同用量配比对于米的产量、效益有较大影响[1]。为研究缺氮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沈玉26 CK玉米为材料,在苗期进行缺氮处理。通过对玉米幼苗生长速度、根冠比、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和根鲜重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株高在处理后第7天出现明显差异,处理组株高低于对照组2.8cm,仅为对照组的83.33%;对照与处理组间根冠比出现显著差异;对照与处理组间叶绿素含量出现显著差异;地上部和根鲜重出现显著差异。故上述指标可以作为玉米幼苗缺氮对其生长的影响的指标。 关键词:玉米;氮素;生长状况;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和根鲜重比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玉米在饲料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我国在大部分玉米供作饲料后, 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及其饲用营养品质倍受重视。关于氮素对玉米子粒产量影响 的报道较多[ 2-3 ]。氮素既是植物最重要的结构物质,又是生理代谢中最活跃、无处不在的重要物质——酶的主要成分[ 4]另外作为实验材料玉米幼苗易取得,试验速度快,容易观察。本文以沈玉26CK为实验材料,旨在研究缺氮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带来的影响和其表现症状。杨丽娟〔5〕、黄鑫〔6〕等分别对玉米进行了缺素症状研究何萍研究了氮肥对春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7 ] ;关义新等研究了光氮互作对玉米幼苗叶片光合碳、氮代谢的影响[8 ] 。结果显示:缺N、P、K、Ca、Mg、Fe 等几种元素.玉米苗地上与地下部分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沈玉26CK,沈玉26CK玉米的种子及其经过培养的幼苗,本实验采用数据取自3号和6号所培养的沈玉26CK玉米幼苗。 其他:蛭石,塑料盆、盘,标签纸,完全营养液,缺氮营养液,95%的乙醇,洗瓶,研钵(一套),25ml棕色容量瓶(两个),玻璃棒,漏斗(两个),50ml 小烧杯(两个),漏斗架,剪刀,直尺,滤纸,托盘,胶头滴管,1ml玻璃比色杯,电子天平,721E型可见分光光度计 1.2 方法 1.2.1 播种 每组选取6个花盆,装满蛭石后,每3盆放入一个塑料盘内,从沈玉26CK 品种的玉米籽粒中选取试验用种子,在每个塑料盆里种6粒,用自来水浸润,保持湿润,放于向阳的阳台上发芽。 1.2.2 选苗,移栽 培养一周后,进行选苗移栽,每组选取6个花盆,装满蛭石后,每3盆放入一个塑料盘内,每组选取生长一致的玉米幼苗,掐去部分根,栽于盆中(1株/盆)在两个塑料盘内分别加入完全营养液和缺氮营养液浸润,贴好标签(营养液类型,姓名,日期,玉米品种) 1.2.3 配营养液及浇灌 1.2.3.1 配制营养液

生理学学生实验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 生理学实验报告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 实验目的 1.学习机能学实验基本的组织分离技术;

2.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3.了解刺激的种类。 [2] 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在机能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机能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3] 实验对象 蛙 [4] 实验药品 任氏液 [5] 仪器与器械 普通剪刀、手术剪、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 [6]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破坏脑、脊髓 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左手握住蛙,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3-1-1)。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2~3次,捣毁脑组织。如果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尾端,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椎管,捣毁脊髓。此时应注意将脊柱保持平直。针进入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蛙出现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蛙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此时可将探针反向捻动,退出椎管。如蛙仍有反射活动,表示脑和脊髓破坏不彻底,应重新破坏。

植物生理学知识总结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内容大致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 水分就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 水分就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 3) 水分就是植物对物质吸收与运输的溶剂4) 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势:就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水分子从体系中逃逸的能力) 注:纯水的水势定为零,溶液的水势就成负值,溶液越浓,水势越低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渗透系统:一个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与周围溶液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 根压: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包括伤流与吐水) 伤流:由于根压作用,从植物伤口或折断的部位流出液体的现象 吐水:由于根压作用,从叶尖或叶边缘的水孔流出液滴的现象 蒸腾拉力:叶片蒸腾时,气孔下腔附近的叶肉细胞因蒸腾失水而水势下降,所以从旁边细胞取得水分。同理,旁边细胞又从另一个细胞取得水分,如此下去,便从导管要水,最后根部就从环境吸收水分,这种吸水的能力完全就是由蒸腾拉力所引起的 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 1) 土壤中可用水分2) 土壤通气状况3) 土壤温度4) 土壤溶液浓度 蒸腾作用:就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就是叶片),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分为角质膜蒸腾与气孔蒸腾)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1) 蒸腾作用就是植物对水分吸收与运输的主要动力2) 蒸腾作用对矿物质与有机物的吸收,以及这两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都就是有帮助的3) 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 气孔——蒸腾过程中水蒸气从体内排到体外的主要出口,也就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大门。气孔运动主要受保卫细胞的液泡水势的调节,但调节保卫细胞水势的途径比较复杂。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 外界条件 a) 光照——光照促使气孔开放,蒸腾作用增强b) 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增大,蒸腾作用减弱c) 温度——大气温度增高,蒸腾作用增强d) 风——微风促进蒸腾;强风抑

2018植物生理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电子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蒸腾系数:植物制造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量,又称需水量,它是蒸腾比率的倒数。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长期内积累的干物质与同时间内蒸腾消失的水量的比例值。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杜南平衡:细胞内可扩散的负离子和正离子浓度的乘积等于细胞外可扩散正负离子浓度乘积时的平衡。它不消耗代谢能,属于离子的被动吸收方式。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现象。双受精现象:在精核与卵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合子的同时,另一个精核与胚囊中的极核细胞融合形成具有3N的胚乳核的现象。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的现象。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三重反应:乙烯造成的促进茎的加粗生长、抑制伸长生长及横向生长的效应。离子拮抗作用: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其它离子可以减轻或消除单盐毒害,这种离子之间互相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后熟作用:种子在休眠期内发生的生理生化过程。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去春化作用:春化作用完成之前,将植物置于高温之下,原来的低温处理效果消失。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吸涨作用: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过程。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摄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CO2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CO2浓度。CO2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外界CO2的浓度。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净光和速率为零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光形态建成:依靠控制细胞分化、结构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2的过程。光呼吸的主要代谢途径就是乙醇酸的氧化,乙醇酸来源于RuBP的氧化。光呼吸之所以需要光就是因为RuBP的再生需要光。光敏色素:能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发生可逆装换的光受体。光合色素: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聚光色素:没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氧,并形成H2O或H2O2的氧化酶类。活性氧:植物体内代谢产生的性质活泼、氧化活性很强的含氧物的总称。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伴随着ADP 被磷酸化为ATP的作用。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亦称发酵作用。无氧呼吸消失点:又称无氧呼吸熄灭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的氧浓度。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组织对氰化物不敏感的那部分呼吸,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呼吸作用。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随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呼吸峰: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呼吸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降低的现象。呼吸商: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量与吸收O2量之比。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植物组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或消耗氧量。呼吸跃变:某些果实在成熟到一定阶段时,,呼吸速率最初下降然后突然上升,最后又急剧下降的现象。呼吸作用氧饱和点:当氧气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呼吸作用没有促进作用时氧的浓度。程序化细胞死亡:由细胞内已存在的基因编码所控制的细胞自然死亡的过程。细胞信号转导:偶联各种细胞外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反应机制。细胞全能型:植物体的每个细胞携带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靶细胞:与激素结合并呈现激素效应部位的细胞。转移细胞:一种特化的转移细胞,其功能是进行短距离的溶质转移。这类细胞的细胞壁凹陷以增加其细胞质膜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移。胞间连丝:贯穿胞壁的管状结构物内有连丝微管,其两端与内质网相连。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激素受体:是能与激素特异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物质。植保素:是寄主被病原菌侵入后产生的一类对病菌有毒的物质。长(短)日植物:只有在日照长度长于(小于)某一临界值的光周期诱导下才能开花的植物。中日性植物:在任何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的植物。生理钟:又称生物钟,指植物内生节奏调节的近似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节律。生理酸性盐:如(NH4)2SO4等肥料,由于植物的选择吸收,吸收较多的NH4+,而吸收较少的SO42-,结果导致土壤酸化,故称为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像(NH4)2SO4溶液,由于根系的选择性吸收,吸收较多的NH4+,吸收SO42-较少从而导致土壤酸化的盐。生理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生长:细胞、器官或有机体的数目、大小与重量的不可逆增加,即发育过程中量的变化称为生长。生长抑制剂:这类物质主要作用于顶端分生组织区,干扰顶端细胞分裂,引起茎伸长的停顿和顶端优势破坏,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恢复。生长延缓剂:抑制节间伸长而不破坏顶芽的化合物。生长大周期:植物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速率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呈现“S”型生长曲线的过程。偏上生长:在乙烯作用下,植物叶柄上端生长较快,下端较慢,叶片逐渐下垂的现象。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生物自由基:生物体内代谢产生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分子、离子及原子团。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需最短日照时数。临界暗期:昼夜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须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须的最长暗期长度。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代谢性吸水:利用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水势:系统中每偏摩尔体积的水与纯水的化学势差。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用负值表示,亦称溶质势。衬质势: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压力势: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势值,一般为正值。初始质壁分离时为0,剧烈蒸腾时会呈负值。根压:由于根系生理活动而形成的促进水分沿着导管上升的压力。共质体:是通过胞间连丝把无数原生质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质外体:是一个开放性的连续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隙及导管等。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时,从母体分离下来被用来培养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分化:来自同一分子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上、机能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称为分化。脱分化:外植体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多次细胞分裂而失去原来的分化状态,形成无结构的愈伤组织或细胞团的过程。再分化:离体培养基中形成的处于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团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最终再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发育:植物生命周期过程中,植物发生大小、形态、结构、功能上的变化,称为发育。衰老:指一个器官或整株植物生命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萎蔫:植物在水分亏缺严重时,细胞失去紧张,叶片和茎的幼嫩部分下垂的现象。逆境:指对植物生存和生长不

1高级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高级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培养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种植等方面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技术,本实验以高羊茅种子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及发芽率等指标。通过亲自体验加深了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认识,并能熟练的掌握其技术。实验结果表明组织培养可以使种子发芽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高羊茅;MS培养基 引言: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1]。它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如脱壁后仍具有生活力的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潜伏芽等,进而培育成完整的植株,统称为植物组织培养。运用组织培养法可以生产脱毒苗,对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优、特植物品种进行快速大量的繁殖,单倍体育种、促进远缘杂交种的细胞融合、利用基因转入的方法培育出抗病虫害等的品种,生产出大量的胚状体用以制作人工种子,大量生产植物次生代谢物等[2]。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育种学、药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及RNA干扰技术紧密结合,成为细胞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从而在生产实践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创始人之一罗世韦[4]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开展了组织培养的研究以来,我国组培技术研究快速发展,在近10多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农业科研院和高校都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对农作物、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上千种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如郑文静[5]等较好地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吴毅明等在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微生态的研究中,用通透性好的化学纤维、纸卷、蛭石、沙子等代替琼脂作培养基,可有效地改善根际环境,促进小植物生根;刘思九[6]采用的暴露培养法,即在敞口培养器中用特制的粉沫状灭菌材料覆盖培养基和外殖体,使其不受污染,通过特制装置补水,让组培苗暴露在室内空气中生长,其长势优良,不炼苗即可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理学综合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综合实验报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院: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小麦品种川育20号为实验材料,分别用0、15、30、45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烯效唑能影响小麦种子呼吸强度,促进其根系活力,并促进根的发育,此外,烯效唑还能使叶绿素含量增多,丙二醛含量减少,增强幼苗抗性。但是,不同浓度烯效唑对幼苗的影响也有不同。[结论]小麦生产过程中,烯效唑使用浓度以15mg/l为宜,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烯效唑在大田作物上的开发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小麦幼苗;烯效唑;形态指标;生理指标;生长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Uniconazole on wheat seedling growth effects. [Methods] in wheat varieties from Sichuan Education No. 20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were treated with 0,15,30,45mg/l Uniconazo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on wheat seedling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influence. [results] and compared to controls, Uniconazole can affect wheat seed respiration and promote the root vigor, and promote root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Uniconazole can enable the content of chlorophyll increased and MDA content decreased, enhance seedling resistance. However,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Uniconazole on seedling also different. [Conclusion]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 the u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15mg/l is appropriate, the study can further exp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eld in the field of crop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Key words: wheat seedling; the effect of the form index; the physiological index; the growth of the 前言: 烯效唑(S-3307)又名特效唑、高效唑,化学名(E)-1-对氯苯基-2-(1,2,4-三唑-1-基)-4,4-二甲基-1-戊烯-3-醇,烯效唑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植物生长

植物生理学 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总结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ACC合酶:催化SAM裂解为5’-甲硫基-腺苷和ACC的酶,为乙烯合成的 限速酶 2.矮壮素(CCC):抑制GAs合成,进而抑制细胞伸长的人工合成生长延缓剂 3.必须元素:在植物生活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生理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元 素 4.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5.长日植物: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间才能成花的植物。如 延长光照或在暗期短期照光可促进或提早开花,相反如延长黑暗则推迟或不能开花 6.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够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 实 7.单盐毒害:植物生长在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的溶液中而发生受害的现象 8.代谢源与代谢库: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部位或器官(成熟叶);消耗或贮藏 同化物的部位或器官(根、果实) 9.分化:从一种同质性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同的异细胞 类型的过程 10.光周期现象:昼夜的相对长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光呼吸:植物和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和放出二氧化碳的现象 12.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13.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在某一生育周期内得到足够日数的适合光周期,以后 即便放置在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可开花 14.光和速率:光合强度,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的CO2或释放的O2量, 或单位时间单位也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量 15.光饱和点:在光照强度较低时,光和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强度进一步提 高时,光和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当超过一定光强时,光和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16.HSP:在高于植物正常生长温度刺激下诱导合成的新蛋白

植物生理学重点

一.成花诱导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温度: 相对低温型:低温处理促进植物开花,如冬性一年生植物,种子吸涨后即可感受低温 绝对低温型:若不经低温处理,植物绝对不能开花,如二年生植物,营养体达到一定大小才能感受低温。 低温与条件: 各类植物通过春化时要求低温持续的时间不同,在一定时间内,春化的效应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2)需要充足的氧气、适量的水分和作为呼吸底物的糖分 (3)光照 春化之前,充足的光照可促进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通过春化。 时期、部位和刺激传导 (1)时期 大多数一年生植物(冬小麦)在种子吸胀后即可接受低温诱导,在种子萌发和苗期均可进行。而需低温的二年生植物(胡萝卜、月见草等)只有绿苗达到一定大小才能通过春化。 (2)部位 感受低温的部位:茎尖端的生长点 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1)呼吸速率—春化处理的较高 (2)核酸代谢 在春化过程中核酸(特别是RNA)含量增加,代谢加速,而且RNA性质有所变化。 (3)蛋白质代谢 可溶性Pr及游离AA含量(Pro)增加。 (4)GA含量增加 一些需春化的植物(如天仙子、白菜、胡萝卜等)未经低温处理,若施用GA也能开花。GA 以某种方式部分代替低温的作用。 春化作用的机理 前体物低温中间产物低温最终产物(完成春化) 高温 中间产物分解(解除春化) 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A、人工春化,加速成花,提早成熟 (1)“闷麦法” —春天补种冬小麦 (2)春小麦低温处理—早熟,躲开干热风,利于后季作物的生长 (3)加速育种过程—冬性作物的育种 B、指导引种 引种时应注意原产地所处的纬度,了解品种对低温的要求。如北种南引,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结实。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成绩 姓名苗雪鹏班级 1班学号 1080800021 实验题目实验三植物体中N、P、K主要养分的速测 【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体内N、P、K测定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如何测定植物体中N、P、K的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 植物体主要由C、H、O、N、P、K、Ca、Mg、S、Fe等十几种元素组成,除 此以外还包括Ca、Zn、Mn、B、Mo,但需要量较少。 在通常条件下,植物利用太阳光能,从空气中获得C,从水中获得氢和氧, 而N、P、K等元素则是来源土壤肥力。在栽培过程中,能够知道植物的需要和 土壤内N、P、K变动的情况,对考虑施肥措施是有帮助的,因此测定土壤及植 物体内的N、P、K是很重要的。 硝态N测定:硝态N是硝酸的阴离子(NO 3 -),它是强氧化剂,所以鉴定N- 离子几乎都用氧化反应,用二苯胺(C 6H 5 ) 2 NH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在NO 3 - 存在时二苯胺被硝酸氧化而显蓝色。 有效P和无机P测定:P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酸铵,然后以氧化亚锡作为还原剂时,使磷钼酸铵还原为“磷钼兰”(低价钼化合物混合物)溶液呈兰色。此法能测土壤有效P,过磷酸钙中有效P和植物体内的无机磷。 速效K的测定:四苯硼钠〔NaB(C 6H 5 ) 4 〕与钾离子生成白色沉淀为四苯硼酸 钾〔KB(C 6H 5 ) 4 〕 【实验材料和试剂】 在完全培养液、缺乏N、P、K、Fe的营养液中培养四周的玉米苗 硝态氮试剂、磷试剂Ⅰ、磷试剂Ⅱ、K试剂、标准溶液1、5、10、20、40ppm 【实验方法】 1.植物组织浸提液制备 将植物剪成小块,称取1g,迅速倒入已沸腾的蒸馏水(约10ml)烧杯中,用毛细玻璃棒经常搅动,小火煮十分钟,煮液倒入10ml容量瓶中,另加少量蒸馏水,继续小火煮植物材料5分钟,浸提液倒入上述容量瓶内,再以少量蒸馏水洗植物材料,使最后容量为10ml。 植物组织在计算含量时要乘以10,因每克鲜组织稀释了10倍。 2.硝态N测定 在白瓷板的凹内分别滴入1、5、10、20、40ppm的混合标准液1滴,然后将待测液(植物浸提液)分别滴入其他凹内,最后每个凹内各加5滴二苯胺硫酸溶

植物生理学知识总结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内容大致分为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 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2) 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 3) 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 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势: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水分子从体系中逃逸的能力) 注:纯水的水势定为零,溶液的水势就成负值,溶液越浓,水势越低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渗透系统:一个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与周围溶液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根压: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包括伤流和吐水) 伤流:由于根压作用,从植物伤口或折断的部位流出液体的现象吐水:由于根压作用,从叶尖或叶边缘的水孔流出液滴的现象 蒸腾拉力:叶片蒸腾时,气孔下腔附近的叶肉细胞因蒸腾失水而水势下降,所以从旁边细胞取得水分。同理,旁边细胞又从另一个细胞取得水分,如此下去,便从导管要水,最后根部就从环境吸收水分,这种吸水的能力完全是由蒸腾拉力所引起的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 1) 土壤中可用水分2) 土壤通气状况3) 土壤温度4) 土壤溶液浓度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片),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分为角质膜蒸腾和气孔蒸腾)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 1) 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2) 蒸腾作用对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吸收,以及这两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都是有帮助的3) 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气孔——蒸腾过程中水蒸气从体内排到体外的主要出口,也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大门。气孔运动主要受保卫细胞的液泡水势的调节,但调节保卫细胞水势的途径比较复杂。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 外界条件 a) 光照——光照促使气孔开放,蒸腾作用增强b) 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增大,蒸腾作用减弱c) 温度——大气温度增高,蒸腾作用增强d) 风——微风促进蒸腾;强风抑制蒸腾2)内部因素 a)气孔频度(每平方厘米叶片的气孔数)b)气孔大小 c)叶片内部面积大小(内部面积指细胞间隙的面积) 必需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