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成都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4月月考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

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

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

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考模拟(调研卷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考模拟(调研卷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考模拟(调研卷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乡村都曾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面临各种挑战,而数字技术革命给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全新改变。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兴起,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将数字技术广泛融入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乡村发展和治理,已成为世界潮流。

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农业方面的实践起步较早,形成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这些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融合生产、加工、销售终端全流程在内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如澳大利亚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全面的数据采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准的数据分析利用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管控、精准运行和科学管理。

以色列采用数字技术建设了农业生产培训平台,将农业前沿技术、市场变动等信息向农业经营主体实时公开,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助力其提升农业生产技能。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20年启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此外,还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

截至2022年6月,中国乡村网民规模达2.93亿;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领域广泛应用,乡村电商快速发展,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应因地制宜,使数字乡村建设与地方实际和发展模式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运用应充分考虑特色产业方向,针对各地农技服务、乡村淘宝、直播带货、休闲农业、绿色农场、康养小镇等不同发展战略,采用多样数字技术路径。

2024届上海市初三语文上学期10月学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初三语文上学期10月学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上海市初三语文上学期10月学科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3.10一、文言文(36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2.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3.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4.室友抱怨宿舍条件不好,小朴激励他:“只要我们品学兼优,即使宿舍简陋也无妨。

《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二)阅读下面诗和文,完成第5—10题(23分)【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萧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

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仲淹称其才。

……元昊反①,除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版,含答案)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版,含答案)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5.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指定区域外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湛蓝(zhàn)迭起(dié)交卸(xiè)精兵减政(jiǎn)
B.遒劲(jìnɡ)抽噎(yē)缄默(jiān)孜孜不倦(zī)
B. 沥尽心血 心旷神怡 抑扬顿挫 和颜悦色
C. 别出心裁 聚精会神 昂首挺胸 春寒料峭
D. 津津有味 囫囵吞枣 言外之意 姗姗来迟
5.下列选项中括号内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读起来味同嚼蜡。(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
B. 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篇美文,我及时惠存。(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
C.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句中有关沈从文的介绍正确)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 秋风所破歌》)
3.通过分析《水浒传》中鲁智深、史进、李逵、武松等人物形象,可以归纳出中国早期长篇白话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热血沸腾 长途跋涉 风云变幻 锐不可当

“数字隐居”还是“数字囤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数字隐居”还是“数字囤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强调人不应被技术所绑架,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进而提出要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目前,豆瓣小组“数字极简主义”成员数量已数万,这说明其理念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

在“数字极简主义”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

网络隐居者们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网络隐居”生活也有大隐、中隐和小隐。

出于各种原因,比如为了戒网瘾而短暂退出数字世界、卸载某款软件、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的“断舍离”,可称其为“大隐”;为了保护自己免于争论或非议,尽量少留下明显观点和态度,诸如“我就看看不说话”“只转不评”或是“群内潜水”等做法,若没有其他明显的“反技术依赖”行为,或可称作“小隐”;在保持最低限度使用的前提下,对算法追踪的主动拒绝,是一种“中隐”,它并不能完全被纳入“数字极简主义”的范畴,因为用户并未刻意减少使用或断开连接,也不愿意承担与世界失联的代价,而是不希望留下痕迹,阻止各类能够被数据化的个人信息和特征收集,从而能够自主控制所见、所闻,以防掉入数字牢笼。

年轻互联网用户个体化的“线上隐居”只是一种很弱的自我保护,尽管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试图用自觉自律的理性来对抗,但可能很难挑战数据经济和互联网算法秩序。

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便个人在使用APP时不注册、不登录账户,不留下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但实际上,企业并不需要获得这些就可以实现精确画像,因为他们的追踪并没有与具体的个人相对应,而是与手机的设备ID捆绑在一起。

但是,不能因个体力量小,难以改变现状,就否定日常实践和微观行动的积极意义,其价值恰在于向政策制定者、互联网科技企业和全社会表明,“网络隐居”是一种基本权利,这一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也带来了切实可感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数字时代阅读答案《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阅读理解及答案(2015年重庆中考语文)热★★★(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

(20分)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

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

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

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

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

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18.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4分) 19.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是、。

(4分)20.文章第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分) 21.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5分)(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

(3分)(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2分) 2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参考答案18.(4分)①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②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不足以锻炼耐心。

③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

④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弱,出现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

(每点1分)19.(4分)持久地徜徉20.(4分)画线部分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

(不作得分点)作比较(1分)。

将“使用智能触屏手机的人”和“使用普通按键手机的人”进行比较(1分),突出强调了(1分)用触屏手机的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这一大脑结构改变特点(1分)。

21.(5分)(1)(3分)“耐心杀手”一词,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数字阅读“不足以锻炼耐心”的弊端。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2分)“不断”一词表限制,在句中是说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敲打的动作对塑造人大脑的作用。

篇三:数字时代阅读答案篇四:数字时代阅读答案数字时代如何保存现代文明①多数电子产品的文本内容与播放器是分离的,比如录音带和录音机,眵动硬盘和电脑.书刊杂志只要保存下来,人们就可以随时翻阅;而如果婆行相应的解码器,一些电子、数字存储装置几乎就是一堆废物.设想一下,如果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文艺作品、科技知识被存储在已经或即将淘汰的电子、数字存储装置上,那么如何完好地还原它们将成为问题;而且时间越久,还原的难度越大. ②随着电脑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5寸,3寸软盘已经被淘汰;随着数字录音、录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也正在逐渐被淘汰.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现在公众普遍使用的u盘、移动硬盘是否有一天也会被淘汰? ③现代高科技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更新换代的频率很高,而且是以加速受的方式.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大约从2000年开始的25年内,主干网的宽带每6个月增加一倍.随着微处理器和主干网宽带的不断升级换代,相关器件也薷要不断升级换代,u盘和移动硬盘发生新变化在所难免.由此可以想象,我们现在保存在u盘和移动硬盘上的文档数据也许有一天就会无法打开,正像现在人们很难找到带有3寸软盘插口的电脑一样. ④如果有一天,更新的存储和解码技术出现了,你手里的光盘不能播教了,你想过会因此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吗? ⑤科学界人士正在探寻着各种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首先,电子解码器的每一次升级换代都应当尽可能与已有的存储器件兼容,否则可考虑限制上市销售.也许这样做会使电子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有所减慢,并可能使电子产品的功能变得繁杂,但为了数据资源能够完整、有效地保存和传播,这样儆很有必要.在现实商业话动中.部分上市的新存储器件(比如光盘)已经这么做了.但这屿生产者并非有意识地耍完整保存数据资源,而更多是按照市场需求来生产.这样一来,势必使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文化、历史价值的文本不能在新的存储器件上得以保存.当然,建立可靠的网络数据库备用系统也是必要的.这套务用系统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能够经受住i戆外事件和巨大灾难的考验.虽然此攀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很值得.另外,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数据库机构以及民间有心人应当有意识地收藏已经被淘汰的电子或数字存储载体,并使其保持完好运转的状态一一这一点很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收藏数据的保存功能,真正实现其历史、文化价值. ⑥在当前提出“使现代文明在数字时代能够完整、可辨识地保存下去”,不是杞人忧天.只要全社会都能够对此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删改) 17.第①段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了如果没有相应的解码器,一些电子、数字存储装置几乎就是一堆废物. 18.第④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强调本文所探讨问题的必要性. 19.第⑤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解决问题的途径?(3分) 答:电子解码器每次升级换代,都尽可能与已有的数字存储器件兼容;建立可靠的网络数据库备用系统;收藏已被淘汰的电子或数字存储载体,并使其保持完好运转状态. 20.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这个”指代什么?(2分) 答:“使现代文明在数字时代能够完整、可辨识地保存下去”或“数字时代如何保存现代文明”. 21.下列各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b ) a.书刊杂志上保存的文化信息,人们任何时候都可解读,因此它是比数字化存储方式更值得推广的文化传承形式.a项在文中无根据,原文是说“人们可以随时翻阅” b.由软盘已被淘汰,录音录像带正在被淘汰,可以想到u盘、移动硬盘和光盘将来也可能会被淘汰. c.市场需求加速了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样势必使具有重要文化、历史价值的文本不能在新的存储器上保存.c项说法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是说“相当一部分……不能保存”,并不是全部的 d.已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建立的网络数据库备用系统,能够经受住意外事件和巨大灾难的考验. d项还没有投人大量财力人力. 这是我查的~篇五:数字时代阅读答案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

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

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

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

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

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链接一:[来源:好语文网 /]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