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门静脉瘘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影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影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郭卫平;张洪新;王执民;王义清;倪代会;李文献;关彦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00(8)8
【摘要】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肝癌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更为中晚期肝癌创造二期手术机会,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门脉高压导致的顽固性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依然常常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其中肝动脉-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究竟是多少,其分型与肝癌和门脉高压之间是何关系,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数据差距较大.我们通过对110例合并肝动-静脉瘘的中晚期肝癌病例进行系统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927-928)
【关键词】肝肿瘤;肝动静脉瘘;高血压;数字减影血管造景
【作者】郭卫平;张洪新;王执民;王义清;倪代会;李文献;关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介入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 [J], 张学彬;吕维富;季学兵;张行明;李国祺;许实成
2.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表现及其与门脉高压间的关系 [J], 陈毓秀;李广琪;张
洪新;康军
3.肝癌合并动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J], 陈平有;徐霖;周选民;夏进东;王顺华
4.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表现及其与门脉高压间的关系 [J], 郭卫平;张洪新;王执民;王义清;倪代会;李文献;关彦
5.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影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J], 郭卫平;张洪新;王执民;王义清;倪代会;李文献;关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对原发性肝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的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5年第3卷第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排CT 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肝癌患者术前进行增强扫描可以提前诊断出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存在,为肝癌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7-2014年收治经16排CT 和64排CT 提前诊断的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1756例,与之前1999-2006年未经16排CT 和64排CT 提前诊断的肝癌患者栓塞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2014年收治经16排和64排提前诊断的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1756例,与之前1999-2006年未经16排CT 和64排CT 提前诊断的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肝癌患者1452例比较。
2007-2014年收治合并动静脉瘘患者1756例,中央型1222例,影像表现:增强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左支或右支提前显影,显影段门静脉密度接近主动脉密度;低密度的门静脉癌栓内或其周围可见网状滋养动脉显影。
周围型534例,影像表现:增强动脉期肿瘤存在的肝叶附近肝实质出现片状强化,门静脉期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或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呈线条状或圆点样显影,密度较高,边缘清晰。
栓塞方法:瘘口较大者使用弹簧圈,较小者使用PVA 颗粒或弹簧圈加PVA 颗粒;对肝癌进行灌注化疗及栓塞。
之前1999-2006年未经16排CT 和64排CT 提前诊断的肝癌患者1452例全部只对肝癌进行灌注化疗及栓塞。
结果对两组患者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的观察总结,见表1和表2。
原发性肝癌多排CT 增强扫描提前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然后通过对肝动脉-门静脉瘘预先栓塞,提高了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的生存率。
讨论从以上列表可以看出:经过预先栓塞肝动脉-门静脉瘘,使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的生存率明显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14.63摘要目的:通过多排CT 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来指导制定肝癌介入治疗方案,通过瘘口的预先栓塞观察肝癌栓塞治疗的效果。
肝癌介入治疗中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

肝癌介入治疗中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但是这些治疗方式对于晚期肝癌患者来说效果并不明显,且治疗过程中会伴随着较大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介入治疗成为晚期肝癌患者的一个重要选择。
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原理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是通过在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使用适当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从而清晰显示肝脏的血管结构和病变。
其原理是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的CT 数据,结合计算机重建技术,可以获得动态血管造影图像,从而准确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和周围血管的分布情况。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早期肝癌的诊断,还可以用于肝癌的介入治疗过程中的血管观察和导航。
1. 术前评估: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血管结构和肿瘤的血供情况,帮助医生全面评估肝癌患者的肿瘤情况和周围血管的分布情况。
这有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案,避免术中不必要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 术中导航:在肝癌介入治疗的手术过程中,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可以对手术器械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实时监控,帮助医生更加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
通过这一技术,医生可以在术中及时调整手术方案,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安全性高: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患者几乎没有任何创伤和疼痛。
相比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和介入手术,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 精准性强: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结构图像,对肝脏的血管和病变可以显示得非常清晰。
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3. 应用范围广: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不仅可以用于肝癌的介入治疗,还可以用于其他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肝动脉鄄门静脉瘘的分类及治疗进展

常表现 为腹 痛 、 腹泻 ; ④ 肝功 能损伤 : 表现 为恶心 、 厌油腻 感、 消化不 良等症状 , 主要肝动脉血异常流入 门静脉 , 导致供
应正常肝组织 的血流减少 , 引起正 常肝组织缺血血 现象 造成肠系膜动 脉远端分支
减少 , 血 流减 少 , 组织缺血坏死 , 可表 现为坏死性肠炎 , 但最
成异常的血流通道 , 使压力较高 的动脉血“ 不经过 ” 毛细血管 网. 直接 冲击瘘 道后进入 门静 脉致使其扩 张 , 从 而导致瘘 口 局部血管发生病变或瘘 口周围 、 甚至全身血流动力学发生改
4 HA P F s 病 理 生 理 变 化
1 8 8 6 年 We i g e r t 报道 了第一例关于 H A P F s 的文献 ; 1 8 9 2
年S a c h s 报道 了因食管 胃底静脉重度 曲张破裂 出血的患者 , 在尸 检时发现存 在较大 的 H A P F s [ - ] : H A P F s 由经皮 经肝 穿刺
动脉伴行呈双轨征 ; 中央型表现 为动脉期 门静脉主干及大分 支显影 ,伴有 H A P F s的肝 癌患者造影检查可见肿瘤染色 出
现在 门静脉显影之后 。中央型的患者一般分流严重 , 远端肝 动脉显影差 。
口主要表现 为 : ①腹部 杂音 : 当H A P F s 瘘 口较大 、 肝 内弥散
为: 低流量 H A P F s 即肝动脉显影 至门静脉显影 时间≥3 S : 中
可清楚地观察到 向肝型门静脉血或离肝型门静脉血 。 一般 向
肝型 门静 脉血多为小 的 、 周 围型的瘘 口 , 很少 出现 门静脉高 压表现 ; 而大的 、 中央型的瘘 口多为离肝型门静脉 血流 , 常表 现为 门静脉高压表现及肝硬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 S A) 是 HA P F s的决定性检查手段 . 同时也为确定治疗方式提供重要 的判断依据。 H A P F s 行 肝动脉造影检查 可见 门静脉 主干或其分支过 早显影 。周 围型表现为动脉期出现门静脉分支显影 。 有 时与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边媛;张阿萌;康眼训【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都进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分析.结果 CT平扫发现病灶90个(图像评分都为5分),门静脉增强扫描发现病灶85个(图像评分都为5分),CT平扫与门静脉扫描发现的病灶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灶边缘相比,原发性肝癌组病灶中心的BF值明显较高(P<0.05),而BV、TTS与TrP值明显较低(P <0.05).80例患者中,78例为甲胎蛋白阳性,2例为甲胎蛋白阴性;BV、BF与AFP 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以有效发现原发性肝癌的病灶情况,反映肿瘤内部及边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标记物阳性表达有一定相关性,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31)008【总页数】3页(P1323-1325)【关键词】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作者】边媛;张阿萌;康眼训【作者单位】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1]。
在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因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污染、酗酒等[2-5]。
原发性肝癌的早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一直以来是影像学作为肝癌的重要诊断手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其具有快速采集数据、大范围扫描、优化选择扫描技术参数、延迟扫描时间点等优势[7],特别是在注射对比剂后,可以根据肝脏检查的门静脉和时间密度曲线,获得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三维容积重建影像(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s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等,能很好地显示肝脏的血管系统结构,从而有利于进行诊断判断[8-9]。
原发性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CT分析

原发性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CT分析
刘光华;王家强;韩希年;董伟华;王俭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
【年(卷),期】2005(28)2
【总页数】3页(P150-151)
【关键词】肝动脉-门静脉瘘;原发性肝癌;CT分析;PHC;患者;血管;APS;与门;显示;异常
【作者】刘光华;王家强;韩希年;董伟华;王俭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R657.3
【相关文献】
1.CT增强扫描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对原发性肝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的指导作用[J], 韩文梅
2.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类型及介入治疗 [J], 丁汇清;张海军;张名忠;陈岩;黄小明;朱云炜;乔乃春
3.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 [J], 黄洪华;徐爱兵;葛方红;蔡鸿宇;吴建亭;张一心
4.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动脉-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 [J], 李顺延
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诊断中的应用 [J], 顾小秋;杜合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症中的作用。
方法20例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进行核磁共振以及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然后经过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确定病情。
结果在核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的双项检测下本组的20例研究对象中有18例被检查出患有肝小静脉闭塞症,有2例患者的病情无法确定,经病理检测这20例患者均患有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准确率达90%。
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肝小静脉闭塞方面准确性极高,有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肝小静脉闭塞症;准确性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确诊为肝小静脉闭塞的患者20例,为了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医院为这些患者均做了核磁共振与螺旋CT成像检查,患者中女12例,占60%,男8例,患者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44.3±11.6)岁,在诊断中发现很多患者都具有明显的腹痛、腹泻、颈静脉怒张、头晕、腹水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而这其中出现腹水的患者通常来说病情会比没有腹水的要严重得多。
本院收治的这20例患者以往的身体都非常健康,没有化学及放射治疗的病史。
1. 2 方法20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以及双层螺旋CT检查分析,然后经过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确定病情。
1. 2. 1 多层螺旋CT检查这种检测设备的优点在于检查的范围广,扫描的速度也非常快,不仅如此,该设备所呈现出的图像分辨率极高,因而图像也非常的清晰。
因为这套设备可以对病变部位的实现三维重建,所以可以及时发现患者肝部出现的非常微小的病变。
使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的上腹部进行增强扫描,其关键数据及检查的要点:①层厚与层间距均为5 mm;②在检查之前患者应喝800 ml左右的水,然后在患者的肘静脉以3 ml/s左右的速度注射碘海醇80 ml,注射完药物之后在3个不同的时段内即:20~25 s;50~55 s;300 s对患者的身体从膈顶上缘,直至髂棘上缘对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进行扫描。
多层螺旋CT扫描评估肝癌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及应用意义

多层螺旋CT扫描评估肝癌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及应用意义姜永继;邱冬;郑萍;安阳;王乔;秦伟【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22(20)4【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评估肝癌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及应用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且经病理学活检或MRI确诊的5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病灶直径、位置、碘油沉淀形式等特征。
分析MSCT对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病灶直径、供血动脉来源及门静脉癌栓的准确性。
结果50例患者进行TACE治疗共173次,手术均顺利完成。
经病理共检出病灶71个,其中残留病灶48个,新发病灶23个;经MSCT检出70个,检出率为98.59%,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MSCT诊断直径≥3cm、<3cm的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91.67%、97.87%;诊断供血动脉来源的准确性分别为92.86%、95.35%;诊断门静脉癌栓的准确性分别为93.33%、97.56%;MSCT诊断病灶直径、供血动脉来源及门静脉癌栓的准确性与病理诊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MSCT 显示碘油沉积类型中完全型、缺损型、稀疏型及新发病灶分别有12个、25个、14个、20个。
结论MSCT检查可直观、全面显示肝癌病灶直径、供血动脉来源及门静脉癌栓,对评估介入治疗效果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93-95)【作者】姜永继;邱冬;郑萍;安阳;王乔;秦伟【作者单位】安岳县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遂宁市中心医院放射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R322.47【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2.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3.多螺旋CT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及临床应用4.16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肝动脉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5.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动脉-门静脉瘘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高知玲,马菁,陈勇,王晓东,蔡磊,侯登华,郭玉林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银川 75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45例APS病变患者,采用8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应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方法对腹腔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分析APS的CT特征及分流类型、程度。结果 45例均有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片异常强化39例。按分流部位分:中央型21例,周围型9例,混合型14例,弥漫型1例。按分流程度分为:轻度6例,中度26例,重度13例。结论 MSCT能够明确APS诊断,初步判断APS的分流部位、类型和程度,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及APS的栓塞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肝动脉门静脉瘘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05GG-20707)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Feature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rterioportal Shunt
Dept. of Radi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xia Med. Coll.,Yinchuan 750004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features of arterioportal shunt(APS) and its mechanism and to evaluate MSCT diagnostic abilit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APS.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APS were scanned by 8-detectors spiral CT,plan and enhancement were performed. We reconstructed the celiac trunk,portal vein and their branches to three-dimensional vessel analysis by volume rendering(VR) technique,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 (MPR)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technique. CT features of AP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ategory and degree of shunts were evaluate.Results Early opacification of main portal vein and its branches was seen in 45cases and triangular shape or irregular patchy enhancement was found in 39 cases during arterial phase. There were 45 APS,including 21 central,9 peripheral,l4 mixed and 1 diffuse or 13 severe,26 moderate,6 mild APS. Conclusion MSCT can diagnose APS and judge position,the category and degree of shunt. MSCT diagnosis of APS is of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HCC and APS.
Key words:tomography;X-ray computed;arterioportal shunt 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rtal shunt,APS)是肝动脉与门静脉系统间一个功能性或器质性的交通,导致肝动脉血流入门静脉。APS一般没有症状,但在瘘口较大的情况下,大量高压的动脉血直接经瘘口进入压力较低的门静脉内,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易引起脾肿大、腹水及胃肠道出血。以往APS的诊断主要依据经导管肝动脉造影检查,但由于受到设备条件、技术水平、检查费用和创伤性检查等的限制,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可能常规作此检查而漏诊。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T,MSCT)肝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APS的检出率明显升高。笔者收集我院45例APS病例进行分析,探讨APS的MSCT特征,以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本院2003年1月~2007年4月间上腹部MSCT扫描检出的45例APS患者,男32例,女 13例,年龄6~72岁,平均 54.2岁。 背景基础疾病:原发性肝癌 37例,肝血管瘤3例,肝转移瘤 2例,胆道穿刺引流术后2例,先天性APS 1例。9例原发性肝癌经手术证实,其余病例的诊断依据影像学(MSCT、MRI、DSA、彩超)、甲胎蛋白检查及治疗观察等临床综合诊断。 扫描设备及扫描方法:扫描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Ultra CT99多排螺旋CT机,一次可采集8层。扫描方法:本组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25~28s)和门脉期(60~65s)。选用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或优维显,300mgI/mL)成人90mL,流量3.0~3.5mL/s。儿童2mL/kg,流量1.5~2.0 mL/s。扫描参数:120kV,200mAs,采用超高速(US)模式,层厚5mm,螺距(pitch)1.625∶1,然后以1.25mm 层厚、0.63mm间隔、standard窗重建薄层图像,传送至Sun ultra80工作站。应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方法对腹腔干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 图像分析:由两位高年资腹部专业影像医生对MSCT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描述APS的CT特征并进行分型及分级。 本组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行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
2 结果 2.1 APS的CT表现 2.1.1 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45例。(1)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还没有显影,而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显影(图1,见封4),密度接近甚至与腹主动脉一致,共33例,均行VR重建。VR图像上APS部位明确,肝动脉、门静脉的形态及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显示清晰(图2,见封4)。(2)门静脉主干未显影,而其1~2级分支显影6例,表现为门静脉分支的显影密度大于门静脉主干(图3,见封4)。(3)门静脉近段及肠系膜上静脉强化而门静脉远段分支未显影6例。
2.1.2 动脉期一过性局部肝实质异常强化:39例,呈楔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片状高密度影(图4,见封4)。本组呈肝叶、肝段型19例,表现为一个肝叶或肝段分布。扇形12例,表现为三角型或扇形分布,和正常肝实质有一个清楚的边界线,形成一个平直边缘。多态型8例,表现为多种形态和大小,与正常肝实质无平直的边界线。
2.2 APS的分流类型 按分流部位的不同,分流类型分为三种表现形式:1)中央型21例。APS位于肝门部,动脉期门脉主干或分支早期显影,肝实质提前强化,脾脏强化程度低。实质期与正常肝实质密度一致。(2)周围型9例。APS位于肝叶的远端(近肝边缘),动脉期肝脏边缘片状强化,实质期与正常实质密度一致。(3)混合型14 例。肝动脉期门脉主干或分支显影,肝门部及肝脏边缘肝实质片状强化,实质期与正常肝实质密度一致。4)弥漫型1例。表现为肝内多发弥漫早期强化,门脉早显。
2.3 APS分流程度分级 根据APS MSCT肝动脉期门静脉、肝实质的强化程度等表现,将其程度分为3级:①轻度:6例,表现为肝动脉期仅见少量门静脉分支显影,肝实质内无强化。②中度:26例,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肿瘤所在肝叶或其他肝叶正常肝组织内见少量小片状强化。③重度:13例,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与肝动脉、主动脉相似;肿瘤所在肝叶或其他肝叶正常肝组织内见显著大片状强化,密度明显增高。
2.4 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 本组合并门静脉癌栓11例,其中门静脉主干和1级分支都有癌栓6例,门静脉右1级分支癌栓3例,门静脉左1级分支癌栓2例,2例同时合并肝右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MPR、MIP清晰显示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内长条状充盈缺损,8例门静脉及2例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
2.5 基础疾病的部位、增强表现 本组肝细胞癌37例,13例邻近肝门部,6例邻近第二肝门,同时邻近第一、二肝门者8例,10例位于周边部。巨块型20例,结节型12例,弥漫型5例。本组肝血管瘤3例,肝转移瘤 2例,胆道穿刺引流术后2例,1例6岁儿童系先天性APS。本组13例肝细胞癌合并APS病例肿瘤病灶动脉期强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呈相对低密度显示清楚。
3 讨论 3.1 APS的病因及形成机制 肝脏的APS来源于各种肝脏疾病,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1]。肿瘤性病因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瘤、胆管细胞癌、血管瘤等;非肿瘤性病因包括肝脏损伤、介入性治疗(活检、射频消融、胆汁引流)、肝硬化、动脉瘤破裂以及先天性畸形等。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因素[2]。恶性肿瘤对肝脏血管结构的破坏、浸润,造成肝内相关血管扭曲、中断或梗阻,侧支循环形成,容易产生肝APS。通常认为它的形成机制为[3-5]:(1)经血管性:肿瘤细胞直接侵蚀、蔓延到门静脉旁,使肝动脉与门静脉直接沟通;(2)经肝窦性:由于门静脉内癌栓的存在,血流从门静脉旁进入癌栓的动脉血管内到肿瘤血窦,再引入静脉腔或门静脉旁扩张的动脉分支,被迅速增长的癌栓所侵蚀,造成来自小叶间的动脉血流直接引入门静脉腔。该机制形成的APS其CT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周围非癌肝实质强化,该机制形成的APS还可发生在肝硬化、肝血管瘤及Budd-Chiari综合征[3]。(3)经血管丛性: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造成肝动-静脉之间新生瘤血管网的形成。本组肝细胞癌占37/45(82.2%),转移瘤占2/45(4.4%),肝血管瘤占3/45(6.7%),胆道穿刺占2/45(4.4%),l例(1/45,2.2%)以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就诊发现APS,既往无肝病史,可能系血管先天变异。Choi[6]研究认为在门静脉阻塞的病例中,增加的肝动脉血流主要通过胆管周围血管丛而形成APS,本组合并门静脉癌栓11例。当肝静脉阻塞,肝窦和门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逆转,门静脉成为一个引流通道,导致功能性APS,本组2例合并肝右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