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

绪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死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向导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

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特点的认知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

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

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少数民族最广泛的地区是云南。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2)物产众多,资源丰富;3)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蒙古族的三大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

《满文老档》是研究清史和满族历史的珍贵文献。《青史》是研究藏族历史的权威著作。

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是《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

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平等、团结、互助四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是一个是辩证统一的整体。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互助、

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关系的基石;2)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民族互助、和谐的核心和重要保证,是衡

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3)民族互助是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实现的途径、保障和推动力;4)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民族关系上的体现。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世界上民族概念的出现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中国民族概念最早出现在《左传》。

斯大林提出了民族定义,即人们常用的四个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的特点:1)继承和发展性;2)科学与完整性;3)针对性和批评性。

2005年5月,我国提出自己的民族定义,其构成民族的六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

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形成的时间是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至文明时代的开始时期,即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至阶段社会确立的初期。

民族形成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2)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3)国家政权的建立

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

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到民族,这是古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部落——民族和国家”的具体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模式、跳跃式发展模式。

民族的类型: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和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心理素质差别的消失和全人类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民族语言差别的消失和全人

类共同语言的形成,是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

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1)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

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2)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3)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4)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的区别:1)民族与国家各自形成的基本要素不尽相同,民族的构成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

同生存方式、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主权、政府。2)民族与国家同为社会政治实体,

但二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3)民族与国家的稳定性不同。4)民族与国家虽然都是以地域划分的,但二者也有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联系:1)民族是国家结构形式确立的重要因素之一。2)民族国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3)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

利益与民族利益。

第三章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1)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自然因素。2)阶级剥削和压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社会因素。

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1)民族和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所产生的基本原因不同。3)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4)民族问题存在的时间比阶级问题各更长。

民族问题的特点:1)民族问题的长期性;2)民族问题的普遍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的含义:1)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和任务是由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总问题决定的。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4)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革命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基于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承认各民族在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历史作用。2)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3)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是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完全一致的。4)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事业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民族至上”实质上是“阶级至上”。

在我国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表现为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我国称地方民族主义)。

第五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地方自治制度。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关键);自治权(核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3)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4)自治机关的二重性、民族化。5)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杂居民族类型:两个民族杂居型;多民族杂居型。散居民族类型:城市型;乡村型。

做好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的工作的现实意义:1)切实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2)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种专业技术人才。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4)积极帮助杂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特殊情况下的联邦制;同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依据: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2)我国革命的具体道理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3)我国长期形成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大,需要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实现民族区域自治。5)我国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际斗争的形势,决定了我国各民族宜合,不宜分。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激发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4)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监督机制:1)权力机关的监督: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地方人大和它的常委会的执法监督工作。2)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对民族自治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的监督。3)法律机构的监督: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违反民主区域自治法律、法规的案件,依法起诉,依法审理。4)各族人民的监督:各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各族人民有执行监督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章大力培养和人用少数民族干部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1)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组织保证(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同本民族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

落后面貌具有强烈的愿望,对加快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2)大力培养和任用说哦吖数

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行使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3)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

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4)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1)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理论素质的培养提高。2)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专业素质培训。3)注重少数

民族干部的实践锻炼。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1)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数量不足。2)少数民族干部素质有待提高。3)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

构和分布不尽合理。

第七章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农奴制度,封建地主和牧主经济。————社会主义道路。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落后的表现:1)贫困状况仍很严重;2)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还比较低;3)农业基础薄弱,抵御

自然灾害能力差,农牧民增收渠道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4)经济效益差,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自我发展能力弱。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1)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战略任务。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3)加快少数

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4)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1)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2)兼顾国家利益和当地少数民族

实际利益的原则。3)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4)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的繁荣。5)扶持人口少民族发展规划。

国家帮助的形式:一是财税照顾,税收减免;二是贸易扶持;三是扶贫攻坚,对口支援;四是促进开放,加强开放

西部大开发主要任务:1)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巩固和加强

农业基础地位。4)积极调整产业结构。5)加快发展科技教育。6)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各少数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总人口63万,统称人口较少民族。

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俄罗斯族是国家确定的人口较少民族。(没有达斡尔族)

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1)要在各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2)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借个起来,正确处理

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3)要研究和制定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鼓

励民族地区利用独特的自然各人文优势,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4)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民族地区文化市场。

第八章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材料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汉藏语系的最为广泛,有29各民族。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发展很不平衡。

1980年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察哈尔语言定为蒙古族的标准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不是上层建筑,又不是经济基础。它没有阶级星,为社会各阶级服务。

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同民族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联系。2)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3)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差别长期存在的表现和反映。4)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关系具

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通过民族语言文字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各民族先进的文化在其他民族之中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在各民族交往中能否相互尊重彼此的语言文字,也是决定民族关系好坏的一个恶重要因素。)

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1)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反对对任何民族语言的任何歧视、限制和压迫,部允许任何民族语

言享有任何特权。2)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3)提倡和赞助各民族人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政策的原因:1)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2)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重

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是民族间互相交往、发展繁荣的工具。3)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人为地随意

改变或消灭。

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点:民族性;传承性;群众性;地域性;变异性。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1)民族风俗习惯对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2)民族风俗习惯对传承少数

民族文化艺术具有推动作用。3)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民族风俗习惯的划分:1)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风俗习惯,应保持和提倡。2)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没有多大

妨碍,或者在生产上虽然有影响,但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会有多大妨碍的风俗习惯。(倾听少数民族的意见,有本民族人

民自己决定,其他民族应尊重其自由)3)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有害,妨碍社会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风俗习惯。(我们要进行

耐心说服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逐步加以改革)任何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都必须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少

数民族自愿的原则,由少数民族广大人民自己决定,自己进行改革。

第九章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佛教是传人我国最早的宗教。分为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以“缘起”为理论基础的“四谛说”。四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

伊斯兰教主要流派有逊尼教和什叶教。《古兰经》和《圣训》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作为基本经典,统称为《圣经》。《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本土宗教”之称。主要有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教派。正一道又称正一教,原为五斗米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全真道也叫全真教,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东巴教是我国纳西族的传统宗教。本教主要流传于藏族地区。本主崇拜是白族传统宗教信仰。

宗教的最大特点是让人信仰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纯属虚构出来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主宰着自然以及社会的神秘力量。人为宗教(神学宗教)分为两部分:1)宗教的内在因素。包括宗教观念或思想,宗教情感或经验;2)宗教的外在因素。包括

宗教行为和活动,宗教组织和制度。

宗教观念是基础和核心。宗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说明,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民

的鸦片。

宗教对剥削阶级来讲,是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武器和喂喂颠倒的现实世界进行辩护的思想理论。首先,宗教对剥削制度,从理论、道德和感情上起着论证和辩护作用。其次,宗教许诺给人们的是“幻想的幸福”。第三,宗教为人们设计了一个虚幻的救世主。我国宗教信仰的基本特点:1)宗教的群众性。2)宗教的民族性。3)宗教的国际性。4)宗教的长期性。5)宗教的复杂性。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

的私事。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

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1)是由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宗教信仰自用政府符合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宗教信仰是一部分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是属于思想领域的问题。4)实行宗

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由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的。5)宗教信仰问题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公民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2)要充分认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

要性。3)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4)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5)正确认识和划清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和邪教的界限。6)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是宗教不受外国势力分配。7)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共青团员是党的后备军,同样不

得信仰宗教。

宗教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我国的宗教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在其发展中必然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1)我国广

大宗教信仰者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

利益是一致的,这是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2)我们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工作中,一要必

须坚持以“四个维护”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二要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把追求天堂福音与追

求人间幸福结合起来,把宗教的理想要求与社会主义理想要求统一起来;三要充分发挥宗教人士爱国、爱教的特殊作用。

第十章世界民族概况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个大小民族,交错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术界目前以主体民族占国家总人口95%以上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标准。

民族人口分布最多的是亚洲(58%),分布最少是大洋洲(0.5%)。

世界民族人种类型: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

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划分为11各语系。使用最多的语系是印欧语系,我国使用最多的语系是汉藏语系。

世界上的宗教分类: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地区宗教)、世界性宗教(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小族寡居是大洋洲民族构成的一个显著特色。

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的基础是民族国家的建立。“城邦国家”是世界古代史的主角,“民族国家”是世界近代史的代表。

三大民族运动浪潮:1)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形成了“凡尔赛格局”,其实质就是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对战败德国的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暂时调整了战胜国之间的

关系。2)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结局:一方面德、意、日战败投降,英法两国趋于衰落,帝

国主义大大削弱;另一方面是民族解放势力日益强大,在欧亚大陆又涌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亚非拉和大洋洲先后建立起

近百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最终形成了“雅尔塔格局”,其实质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的冷战格局。3)第三

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端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是以美苏对抗为特征的冷战结束的产物。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与前两次的区别:1)兴起于“冷战”结束以后,没有经过世界大战。2)主要发端于社会主义国家,而且

主要是民族共和国的联邦国家。3)主要表现为民族分离,从而导致国家分离。4)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

义三股势力相互勾结,是世界各地的恐怖活动、武装冲突、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世界民族问题对世界政治的影响:1)民族问题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将推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2)民族问题引发了相

关国家和地区盛会的激烈动荡。3)民族问题割断了各国间长期的正常经济联系,这是民族冲突对各国经济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影响。4)民族冲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发展趋势的三个层次:1)全球性的民族关系问题。2)跨国性或地区性的民族关系。3)一国范围之内的民族

关系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缓和将是21世纪民族关系发展的总趋势。

大纲答案

一、简答

1、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答: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而逐渐形成的,主要有:各民族之间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和友好交往;朝代的更替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历代王朝实行的屯田、驻防、戍边和开荒等政策,导致各民族人口相互迁徙;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

迁徙流动;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的斗争而使力量较弱的民族为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等。

2、如何历史的对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答:第一,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其中主要是反对大民族主义,特别是大汉族主义。第二,反对和克服两种民族主义,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区分情况,分别对待。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总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对立的,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世界各族人民团结是极其有害的。但是,民族主义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作为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体现阶级意识和为阶级利益服务的社会政治运动,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国家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历史作用。

3、怎样理解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帮助,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财政照顾,税收减免;二是贸易扶持;三是扶贫

攻坚,对口支援;四是促进开放,加强开发。

国家帮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增强贫困地区自力更生的能力,服务于自力更生。为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民

族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

规律办事,有效配置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进一步把民族

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搞好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好综合治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简述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答:表现形式:1)民族问题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将推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2)民族问题引发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社会

的激烈动荡。3)民族问题割裂了各国间长期的正常经济联系,这是民族冲突对各国经济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影响。4)民族冲突

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

发展趋势:1)全球性的民族关系问题。2)跨国性或地区性的民族关系问题。3)一国范围之内的民族关系问题。

5、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答:地位:1)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和任务是由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总问题决定的。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4)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革命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用:1)要正确理解社会革命和发展与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2)要把握好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作用。3)从民

族问题和社会革命问题的相互关系来说,既不能将之对立,也不能将之分割,而应看做是紧密相关而又互动的问题。

二、材料分析

1、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和作用?

答:1)民族风俗习惯对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2)民族风俗习惯对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具有推动作用。3)民族

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是什么?应怎样对待上述材料中出现的情况?

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

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1)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风俗习惯,应保持和提倡。2)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没有多大妨碍,或者在生产

上虽然有影响,但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会有多大妨碍的风俗习惯。(倾听少数民族的意见,有本民族人民自己决定,其他

民族应尊重其自由)3)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有害,妨碍社会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风俗习惯。(我们要进行耐心说服教育,提

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逐步加以改革)任何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都必须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少数民族自愿的原则,由少数民族广大人民自己决定,自己进行改革。

三、论述

1、解国民族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根本改不了民族问题的性质。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已不再是阶

级斗争的问题,而基本上是非对抗性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族人民可以自觉地调整相互关系,求得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逐步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主义制度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逐步消除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

发展上的不平衡创造了良好条件。2)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对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了政治保证。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和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和思想保障。4)由于历史、自然等多

方面的原因,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5)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生的民族问题的存在也是一

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实践证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最终使中国

各民族得到共同发展。

2、怎样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即使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答:1)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解决我

国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4)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作者:————————————————————————————————日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单项选择题1.D2。C3。D4。C 5。C 6.B 7。C 8。D9。B1o。C 1.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 3.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 灶。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 5.现今世界上共有..( )多个民族,居住在zO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A。1oo0o B。12000C。3000D。1000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7。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A。基本出发点B·前提C。根本原则D·总政策 8.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的中心环节。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D.长治久安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民俗文化 10。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二、多项选择题11.ACDE 12。ABDE13。ABCDE14。BCE15。ACDE16.ABCE 17。ABC 18。BCDE 19。ABCDE 11。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方法D·对比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12。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13.民族同化的特点有()。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D。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E。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14.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A。民族团结的实现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D·民族经济的进步E。民族发展的促进 15。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6.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 )。 A。承认和坚持-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应尽义务方面完全平等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17。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8.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19.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为.. (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综合测试二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6 .民族问题是随着()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7.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8.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9.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10.只有进行()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11.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12.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13.民族间()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的需求。 14.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问题。 15.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16.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17.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公里。 18.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制度、()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制度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的答案是“对”。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正确答案是:18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 正确答案是:10多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正确答案是:64%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个。 正确答案是:155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个。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答案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1.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1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13.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1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5.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5.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C.社会属性 6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A.血统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 7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 8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 9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 )。 A.民族特征D.民族意愿 10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 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E.跳跃式发展 11.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12.民族发展包括( BCD )等。 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13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14.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17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 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E.民族发展的促进 18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 A.自然因素B.民族自身因素C.社会因素 19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D.民族间通婚情况

民族理论与名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一、填充题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1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1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20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2020年最新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 说明:(1)少数题号上加□的是《复习指导书》以外的习题。 (2)题后的页码指教材的页码,供答案索引。 一、填充题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P1 2. 民族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 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及民族问题的途径、的科学。P1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P4 4.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P2 5.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P2 6.随着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P9 7.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渊源和渊源等。P13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P15 9.民族的分类,以和为基本依据。P17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和主观上的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P20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P27 1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走向崩溃,氏族、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P27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P47 14.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民族。P47 15.民族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P44 16. 民族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P44 1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P47-48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P49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的内容。P50 20.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5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错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民族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4.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 错、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第四章民族关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