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_薛明

夏枯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_薛明
夏枯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_薛明

马齿苋的营养保健功能及产品研制

马齿苋的营养保健功能及产品研制 张 雁1 潘江球2 池建伟1 张名位1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功能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2 华南热带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01) 摘要 概述马齿苋的主要化学成分、医疗作用和营养保健功能,探讨马齿苋饮料、马齿苋蜜饯、酸辣马齿苋等马齿苋产品的加工工艺。 关键词 马齿苋 功能成分 加工工艺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又名马苋菜、马蚱菜、瓜子菜、酸味菜、长寿菜等,我国南北各地都有产出,生命力强,生长季节长,从4月到10月均可在野外采集,且蕴藏量大。它是常见的中草药,也是人们喜爱的野生蔬菜,近年国内有些地区开始将它进行田间栽种。马齿苋已被我国卫生部定为药食共有资源。 1 马齿苋的药效、营养特点及保健功能1.1 马齿苋的医药效能 传统中医认为,马齿苋性寒、味酸、无毒,入大肠、肝脾经。临床医学证实,马齿苋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除湿消肿、杀菌止痢等方面的确有不凡功效。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4]:①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人体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急慢性痢疾疗效良好,有“天然抗生素”之美称;②能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③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④对血管有显著收缩作用。对于妇女产后出血、剖腹产、刮宫后子宫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均有疗效;⑤具有抗结核作用。尤其对淋巴结核溃烂、脊椎结核、骨结核、肾结核、肺结核有治疗作用;⑥清热解毒。凡毒热内壅或湿热蕴结所致血痢、热淋、肠痈、阴肿带下等均可用它作为食疗;⑦消肿止痛。鲜马齿苋水剂、膏剂外用于虫咬伤感染处疗效显著,并对银屑病等皮肤病有疗效。 1.2 马齿苋的营养特点及保健功能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马齿苋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马齿苋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含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功能成分。 1.2.1 蛋白质含量高[5~7] 马齿苋中蛋白质含量达到2.37%,比大白菜高近一倍,比南瓜高5.92倍。可见,马齿苋是一种高蛋白蔬菜。 1.2.2 含氨基酸全面[6~8] 马齿苋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2%,高于一般常见蔬菜,而且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占总量的47%,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也较接近人体组织的相对量。 第6卷第3期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0年9月 V ol.6N o.3 JOURNA L OF S OUTH CHI NA UNI VERSITY OF TROPIC A L AG RIC U LT URE Sept.2000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动。另一方面是对外固定器设计理念的研究,骨折治疗的观 点从AO 到BO 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自从AO 技术之始,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重的不足。AO 所强调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连续性力学的完整性,既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就是其生物力学片面性的表现。但人们也发现,如此应力下产生的无骨痂一期愈合,其骨折愈合质量并不理想。有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重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 (B i ol ogical Q steosynthesis )概念。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阐述其内涵,AO 学派的Pal m ar 提出“骨折治疗需着重寻求骨折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Gautier 等也曾于1994年提出将加压获得的坚强固定,改为“小而合理的固定”,为BO 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注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为中国接骨学(Chinese O steosynthesis )简 称CO [10] 。其“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十六字方针是当代CO 代表人物尚天裕学术思想的核心。其中动静结合之“动”,包括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和外力的作用。肌肉的生理性收缩运动传达到骨折端,产生轴向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外力则是通过牵引使骨折断端获的合适的生理应力刺激。“静”即固定,有效合理地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中国接骨学的固定蕴含着弹性固定和有限固定的原则。过分强调“静”必然导致“绝对固定”,其结果是应力遮挡等不良反应。过分强调“动”,就丧失了骨折端愈合的基本条件。CO 学派一贯主张力争解剖复位,必须功能复位,绝对保证折端的骨膜软组织少受损伤,维持断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随着人们对骨折的进一步认识,外固定的设计原则也由原来的要求生物力学的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2 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的前景 现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还仅限于开放性,严重软组织损伤等无法手术内固定的骨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大家对外固定认识的改变,外固定治疗胫 腓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术创伤小,保护骨膜,保护断端的软组织,又可进行断端的加压,符合BO 的理论,也是CO 骨科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改良的结果,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的改进、构型的更新、固定的合理已基本消除了使用者对骨外固定器的疑虑。现代骨外固定器已不是简单的外固定,而是可以与内固定相媲美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骨折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及普及意义。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79. [2]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45-2646.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25. [4]明新杰.万向加压外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 ].中医正骨,1999,11(9):9-10.[5]谭磊.自制T 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 ].中国骨伤,2005,20(9):91-92.[6]邓杰林.SG D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148例报告 [J ].实用骨科杂志,2003,9(1):51-53.[7]Tied man JJ,L i pp iell o L,Connolly JF,et al .Quantitative r oent 2 genographic densit o mery f or assessing fracture healing [J ].Clin orthop,1990,253:279-286. [8]董福慧,关继超,赵勇,等.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研究 [J ].中国骨伤,2001,14(1):14-16.[9]戴克尅戎,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 原则[M ].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3.242-244. [10]孟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5.121-122. [收稿日期]2009-01-21 抗病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赵凤柱1,韩小敏 2 (1.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山东曲阜273100;2.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6-428-03 中草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者直接杀灭病毒、保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加强自身抗病毒能力等。现将抗病毒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 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 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草药 可分为两大类[1] 。①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常用的有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篙、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辛黄、虎杖、侧柏叶、金银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芍药、 艾叶、蜂胶和射干等[2-5] 。②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 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2 抗病毒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甘草:大多数研究认为甘草中有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多糖。最近分离到甘草中抗病毒成分GX,GX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 V 复制有明显的抑制效果,GX 抗RS V 作用是多途径的,不仅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而且对于进入细胞的病毒,无论是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还是在病毒复制 的中晚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甘草酸能抗肝炎病毒、疱疹属病毒、H I V 病毒及S ARS 病毒。甘草酸抗病毒活性强,能抑制多种不相关的DNA 、RNA 病毒的生长,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活性,但由于其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低,长期使用会引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芳香化浊和中解暑广藿香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芳香化浊和中解暑广藿香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 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枝香、藿香、刺蕊草。按产地不同分石牌广藿香及海南广藿香。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原植物广藿香栽培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本种以海南为大宗,销全国,并供香料厂用。 本品药材性状: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长30~60cm,直径0.2~0.7cm;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被灰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石牌广藿香高30~70cm。主茎粗短,分枝较多,节较密集,节间长3~6cm,断面渐呈类圆形,髓部较小,约占直径的1/3~1/2。枝条较瘦小,稍曲折,枝叶茂密,表面较皱缩,灰黄色或灰褐色,密被短毛茸,叶痕较大而凸出,中部以下被栓皮,纵皱较深,叶片较小而厚,油润,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暗绿褐色或灰棕色,长:宽为 1.23,叶面较皱缩。气纯香,味甘而不苦涩。

高要藿香植株高80~100cm,主茎粗而长,分枝较少,节稍稀,节间长5~11cm,断面髓部约占直径的1/2。枝条较顺直,枝叶稍稀疏,毛茸较密集。叶椭圆形,黄色或灰褐色,长:宽为1.38,叶薄纸质,稍润,叶面较平坦。气清香,味甘、微苦涩。 湛江藿香植株高80~100cm,主茎粗而长,分枝较少,节稍稀,节间长6~13cm,断面髓部约占直径的1/2。枝条顺直,枝叶稀疏,毛茸细长而疏。叶长椭圆形,灰棕色,长:宽为 1.75,叶薄纸质,稍干涩,叶面较平坦。气香,味甘、微苦涩。 海南广藿香植株高100~120cm,主茎长,分枝多,节较密集,节间长5~7cm,断面呈钝方形,髓部较大,约大于直径1/2。枝条较粗壮,多弯曲,叶多脱落,毛茸较稀疏,表面较平坦,灰棕色至浅紫棕色,叶痕较小,不明显凸出,枝条近下部始有栓皮,纵皱较浅。叶片较大而薄,长卵形或长椭圆形,浅棕褐色或浅黄棕色,长:宽为1.99,叶薄纸质,稍干涩,叶面平坦。气香浓郁,味微苦涩。 本品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功能: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中医临床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广藿香和土藿香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及钩端螺旋体,防腐,拮抗钙离子,助消化,解痉,镇痛,镇吐等作用,可抑制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孙成、李峰、李炎平、周明军指导老师:杨勇勋 年级专业:(2009级应用化工技术) 摘要: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鞭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介绍和说明;最后一部分是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为了寻找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我们对马鞭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现通过硅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马鞭草中分离得一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光谱,鉴定化合物为马鞭草苷,此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为下一步的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环烯醚萜苷马鞭草苷 Abstract:This paper includes two chapters: part 1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y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the last part is the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To find the iridoid glucosides constituents which have many bioactivities such as anticancer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we investigat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Now, one compound was isolated From the Verbena officinalis L. by the various chromatography such as silica gel column.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evidences and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1was elucidated as verbenalin.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y of compound 1provide a basis of exploitation a new drug. Key words:Verbena officinalis L chemical constituents iridoid glucosides verbenalin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1. 川芎的功效及主治 1、活血行气:①用于心绞痛,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压痛频繁发作者,可与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同用,冠心2 号方。②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者,为血热,可与生地、、当归等同用; 月经后期,1~2 个月1 次,经行时腰腹痛、白带多色白,与当归、炮姜、杜仲、肉桂等同用。③用于痛经,若经前腰腹痛甚、痛后1 天见经,与当归、桃仁、红花同用;若是闭经不行、身无不适者,可与当归、桃仁、干姜、肉桂同用; 若为产后腹痛,与当归、炮姜等同用。④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可与栀子、桃仁、红花同用。 2、祛风止痛:①用于,属于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白芷同用; 属于风热 者,可与菊花、同用。②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羌活、、防风等同用。 3、行气开郁:①用于胆囊炎之上腹胁肋胀痛,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② 用于胃炎之上、吐酸烧心等证,可与、木香等同用。 2. 熟地,又名为或者伏地,也叫酒壶花、山烟等,处方名为熟地黄、熟地和大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熟地黄的功效: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黄的作用: 1、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纲目》? 2、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李杲)? 3、熟地黄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熟地黄为滋阴主药,常与山萸肉、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4、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张元素)? 5、熟地黄治骨蒸体热夯倦: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未,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6、熟地黄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 熟地黄的禁忌: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熟地黄 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可用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

中药广藿香研究概述

中药广藿香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8-01-09T09:57:46.0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作者:秦臻 [导读] 由此可见,广藿香油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研究开发的价值。广藿香酮作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需进一步阐明其药理作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中医院中药房浙江杭州 311500) 【摘要】广藿香是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广藿香的药用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广藿香油中含有5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广藿香酮(pogostone)的含量可达23.58%[2],是广藿香油中的重要化学成分。目前,广藿香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藿香酮的提取分离[3]、广藿香酮的鉴定[4]及药理作用等方面,尚未见广藿香酮药动学方面的研究报道。现对广藿香及广藿香酮、中药药动学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广藿香;广藿香酮;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330-02 广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常见栽培,是我国常用的芳香化湿中药,具有芳香化湿、开胃止呕、发表解暑之功效。多用于治疗霍乱腹痛,肠胃胀气,暑湿暑热、脘痞呕吐、、胸闷不舒、寒湿闭暑等。[1]广藿香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后传入我国岭南地区(今广东),故习称广藿香。目前在广东省的肇庆地区、湛江地区、广州郊区、海南岛均有栽培。广藿香为广东地道药材,是“十大南药”之一,也是多种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藿香祛暑软胶囊”和“藿胆丸”等的主要组成药物。此外,广藿香所含挥发油还可以作为化妆品、定香剂和杀虫剂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配料。[5]以下就其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广藿香酮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1.本草考证 据考证[6]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未见藿香的相关的记载,其发源于东南亚诸国,最早的时候仅用作为香料使用,后逐步入药。最早的文献出处可追溯到东汉杨孚《异物志》“藿香交趾有之”。至此之后,诸多本草均记载了藿香的原产地:《太平御览》云:“都昆在扶南山,有藿香。”《本草图经》记载:“扶南国人言:五香共是一木,叶是藿香,胶是熏陆。”《本草纲目》云:“藿香似苏合。”晋代《南方草木状》中记载:“藿香出交趾、九真、武平、兴古诸地。”唐书《通典》亦云:“顿逊国出藿香,插枝便生。”其后《嘉韦占本草》转引隋代《南州异物志》谓:“藿香出海边国。” 我国使用广藿香的历史相当悠久,对广藿香的药用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宋嘉佑2~6年的《嘉佑本草》云:“和中止唯,芳香化湿,解暑辟浊”。南北朝时梁陶宏著《名医列录》云:“去恶,止霍乱心腹病”。宋苏颂著《图经本草》云:“助胃吐逆为要药”。《珍珠囊》云:“助胃气,开胃口,进饮食”。《汤液本草》云:“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在《本草正义》中,对藿香的药用和不宜作了精辟的论述:“藿香芳香而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是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又云:“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面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清代黄宫绣著《本草求真》也对藿香的效用作了简要综述:“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香甜不峻。但馨香气正能助醒胃以辟诸邪。故凡外来恶风内侵,而见霍乱呕吐不止者,须用此投服”。《本草述》云:“藿香,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本草正义》也云:“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药要”。由以上可见,广藿香具有这些特效,它最适于治疗“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湿滞而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特别是华南地区“四季无寒冬,有雨便成冬”的气候特点,更容易在夏季感寒。藿香辛而解表,微温又能散寒。又能止湿化呕,故对夏季感受风寒,发热,恶寒,头痛,呕吐的征候效如桴鼓。 2.广藿香酮研究概况 广藿香酮(Pogostone或Dhelwangin)是中药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挥发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为无色针状结晶,分子式为C12H16O4,分子量224.257,熔点32.5~33℃,易溶于碱性水溶液及一般有机溶剂中,稍溶于水。其化学名称为:4-羟基-6-甲基-3-(4-甲基戊酰)-2H-吡喃-2-酮(4-hydroxy-6-methyl-3-(4-methylpentanoyl)-2H-pyran-2-one)。 结构式如下图: 广藿香结构图 2.1 广藿香酮的提取分离 广藿香酮是从中药广藿香挥发油中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常见的提取分离方法有以下几种: 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是超临界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法、索氏提取法等。谭银丰等[7]优选出的水蒸气蒸馏法最佳提取工艺,以挥发油提取量为指标,考察了药材粉碎度、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浸泡时间。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步骤为广藿香粉过20目筛,以水浸泡1小时后水蒸气蒸馏6小时,加10倍量水,得到的挥发油提取率为2.3%。靳德军等[8]优选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广藿香油的最佳工艺,以挥发油提取率和主要成分广藿香醇的含量为指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最终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7.2MPa,温度40℃,萃取时间1小时,得到的提取率为2.1%左右。而同一批次广藿香利用蒸馏法提取到的挥发油提取率仅为1.0%。刘志华等[9]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与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广藿香油化学成分的含量,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出油率为2.47%,相对含量0.5%以上有12种,占总挥发油98%以上。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出油率为1.58%,相对含量0.5%以上有13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97%以上。易婷等[10]比较了

仙鹤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2014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仙鹤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院-系:理学院化学系 专业:化学 年级: 2011级 学生姓名:何宣鹏 学号: 201101020132 导师及职称:王泽锋 2014年4月

2014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ess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grimonia pilosa Department:Dpartment of Chemistry, School of Science Major: Chemistry Grade: 2011 Student’s Name: He Xuanpeng Student No.: 201101020132 Tutor: Wang Zefeng April, 2014

仙鹤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何宣鹏 红河学院理学院化学系2011级蒙自661100 摘要 本人在查阅了大量文献之后,对仙鹤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化学成分分为十二类概述,其成分主要为酚类、黄酮类、糖苷类、三萜类及皂苷类、有机酸、酯类、挥发油、甾体类、鞣质类、多糖、微量元素成分等化合物以及新发现的化合物。 关键词:仙鹤草;化学成分;研究 Research progress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grimonia pilosa He Xuanpeng Dpartment of Chemistry 2011, School of Science,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 ABSTRACT I'm reading a lot of literatur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in Agrimonia pilosa were summariz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twelve categories, the main component of phenols, flavonoids, glycosides,three terpenoids and saponins, organic acids, esters, volatile oil, steroidal,tannins, multi sugar, trace elements and other compounds as well as newly discovered compounds. Keywords: Hairyvein agrimony,Chemical composition,Research

夏枯草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综述

【摘要】夏枯草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准确快捷的测定其各有效成分的含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夏枯草;有效成分 夏枯草中有效成分主要为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1],其含量直接影响夏枯草质量。为此,本人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借鉴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 高效液相法(HPLC法) 贾晓斌等[2]采用HPLC 法测定夏枯草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采用色谱柱为Alltima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冰醋酸,检测波长350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结果芦丁、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49~0.2380 mg/ml ( r = 0.9999)、0.0019~0.0306mg/ml ( r = 0.9998);精密度试验RSD分别为1.15% 、1.13%(n=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试验RSD值分别为1.60% 、1.73%(n=6),表明此方法重复性良好;稳定性试验RSD分别为1.13% 、0.61%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基本稳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8% ( RSD = 0.83%)、101.18% ( RSD = 0.83%)。 2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法) 刘伟等[3为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夏枯草中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含量的方法。采用胶束毛细管电动法测定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含量,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迷迭香酸的含量。 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 张兰珍等[4]为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夏枯草不同部位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采用SHIMADZUVP- ODS柱( 4.6mm×250mm,5μm ),以乙腈-甲醇-水-醋酸铵( 69:16:15:1)为流动相,流速11.0mL/min,检测波长210nm。结果:熊果酸、齐墩果酸进样量分别在0.780~6.240μg及0756~6.04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熊果酸、齐墩果酸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2% ( RSD= 0.69% )和99.1% ( RSD=1.2% )。 4 薄层色谱法(TLC法) 李培毅等[5]为测定夏枯草中熊果酸的含量,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其加样回收测定熊果酸的平均回收率为100.32%( RSD=2.14%)。白洁等[6]为测定夏枯草中熊果酸的含量采用薄层扫描法。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20:5:8)为展开剂,采用双波长反射式锯齿扫描,以540nm作为测定波长,700nm作为参比波长,狭缝大小: 2.0mm×0.2mm,得到熊果酸在0.314~1.57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2),平均回收率为99.3%,精密度实验RSD = 1.86%。 5 分光光度法 黄海燕等[7]采用分光光度法选择550nm 作为测定波长测定样品中总皂苷含量。总皂苷在26.95~94.31g 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冀新花等[8]为建立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中熊果酸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6 讨论 综上所述,对夏枯草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可见光光度法,相比较而言,视实验条件合理选择测定方法,为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可以选两种以上的测定方法对比测定将会使结果更有说服力,这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总结。 参考文献: [1] 刘伟,崔永霞,陈志红,等. HPCE 测定不同产地夏枯草中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含量[J]. 中医学报,2011,26(159):964 [2] 贾晓斌,刘光敏,封亮,等. HPLC测定夏枯草中的芦丁和槲皮素[J].华西药学杂志,

木犀草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木犀草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木犀草素最初是从中药药材木犀草中得到的,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 存在于多种水果蔬菜中。近几年研究发现,木犀草素具有抗肿瘤、抗凋亡、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本文主要就木犀草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羟基衍生物,多为黄色。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大π键和超离域度,因此其氧原子配位程度较强并容易形成配位络合物。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常以糖苷类形式大量存在于水果植物中。可在胡萝卜、白毛夏枯草、茶等植物中找到[1]。木犀草素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几年研究发现木犀草素具有抗炎、抗凋亡、抗病毒、抗肿瘤、抗菌等作用[2-7]。 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是很多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相关疾病主要有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人们普遍认缺血组织恢复血供后会减弱梗阻所带来的损伤,但研究发现,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很多严重的组织损伤却是由恢复血供引起的。而在组织或器官缺血后,重新恢复血供后缺血组织或器官没有恢复其原有功能,反而使得损伤加重,导致组织或器官发生更为严重的损伤甚至恶化,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8]。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许多机制相关,目前认为主要与氧化应激、凋亡、炎症反应、钙超载等相关。 1 抗炎 炎症是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发生的防御反应,炎症反应是炎症对机体局部组织损伤所呈现的反应,同时也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诱因之一。木犀草素的抗炎作用表现在其能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9-11],其中主要包括TNF-α、IL-6、IL-1β。TNF-α由巨噬细胞分泌,可以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IL-6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与感染、损伤、创伤和其他压力有关。IL-1β可以促进B 和T细胞活化,调节TNF-α生成,诱导其他炎症因子产生[12]。 核转录因子(NF-κB )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可以促进TNF-α、白介素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并与AP-1联合作用调节炎症反应。在NF-κB中其主要作用的是p50-p65二聚体,因此p65亚基对NF-κB的活性非常重要。进一步研究证明[13],木犀草素可以通过降低NF-κB ,阻断P65磷酸化实现上述作用[14-15]。同时,木犀草素可以通过抑制MAPK(包括ERK1/2、p38、JNK)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10,16-17]。 2 抗氧化 活性氧在人体内广泛存在,在没有外界刺激时ROS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受到刺激后ROS上升。而过多的ROS可以通过抑制蛋白的功能、使染色体和核酸的结构被破坏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使得细胞受损甚至死亡[18-20],也是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之一。

山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山楂的临床应用

山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山楂的临床应用 山楂是常用消食药,传统认为其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但经多年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发现其能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强心及收缩子宫等,对心脑血管病作用广泛,疗效显著,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1.疑难病善用活血化瘀,山楂可当重任 张老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久病顽疾等疑难病,多有瘀血阻滞之势,或多痰瘀交加、痰水互结等病理。在精细辨征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活血化瘀药,往往可收较好疗效。活血化瘀药甚多,药力强弱差异很大,力猛而峻者固可破久瘀之顽症,荡难治之病疾,但也有伤血耗正之弊端。而疑难之病,常是几年或数十年长期演变、日积月累而成。对此等疑难之病,欲求速效或遍求奇方绝招,绝大多数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因此,必顺应持久之战略,建稳中求效之法,方为上策。 活血化瘀药中,其力竣较猛者如水蛭、三棱、莪术之辈,久用易耗气伤血,对疑难病久病,邪盛正衰者,可暂用而不可久服。桃仁、红花、川芎之属,活血虽为常用,其力亦稍嫌峻.年老体弱者,若搭配不当有一定弊端。而丹参、生山楂等,药性平和,作用广泛,一药多能,活血化瘀功效确切,久用

或较大剂量应用,亦未见副作用。久病顽疾属瘀血所致者可首选之。张老用其治疗中风、胸痹、高心压、高血脂等,多收良效。 刘某,女,41岁,咸阳市外贸车队职工。1991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慌、气短1年,下肢水肿半年。1年前开始胸闷,阵发性胸痛。伴心慌、烦躁、气短乏力,近半年来下肢水肿,曾在西安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经治无效且病情加重。舌黯苔白,脉沉细。听诊心律不齐,心音低钝,肺(-),肝区压痛。下肢水肿。证属胸阳不振,心气不足,瘀血内阻。 处方:瓜蒌15g,薤白10g,降香10g,丹参15g,三七3g(冲服),麦冬15g,桂枝6g,寄生15g,杜仲12g,鹿衔草15g,炒枣仁15g,生山楂15g,元参15g。6剂,清水煎服,每日1剂。1991年12月1日,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减轻,仍感左侧胸部闷、痛,气短乏力,眠差多梦,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继用上方去寄生、杜仲、三七,加通草10g,琥珀 3g(冲服),夜交藤30g,五味子10g,茯苓15g。至1992年2月22日再诊时,胸闷、心悸均大减,精神愉快,唯因感冒而求治,用前方加疏风止咳之品而愈。 按:该方以瓜蒌、薤白、桂枝宽胸理气温阳,降香、丹参、三七、山楂活血化瘀,麦冬、玄参、枣仁益阴养心安神,寄生、杜仲、鹿衔草补肝肾强心。方中生山楂配合降香、丹参、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2-03-16T17:12:07.5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金金[导读] 熊果酸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王金金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111-01 【摘要】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是传统中药之一,味辛、苦,性寒,有降糖、降压、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及活血化瘀等功效。由于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夏枯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我们对夏枯草果穗部位的水提物开展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目的研究夏枯草果穗部位的水提物中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析分离方法选用硅胶(200-300目),流动相为各种比例的氯仿-甲醇。结果得到四种化合物。结论夏枯草果穗部位的水提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含有化合物1-十八醇,熊果酸,3, 4-二羟基苯甲酸,3, 4-二羟基苯乙烯酸。 【关键词】夏枯草水提物化学成分熊果酸。 实验部分 1 提取与分离 夏枯草(P.vulgaris L.)果穗部位的水提浸膏1公斤用水混悬,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到乙酸乙酯部位8g和正丁醇部位70g。 乙酸乙酯部位浸膏8g,硅胶(200-300目)拌样。硅胶柱层析,以氯仿-甲醇梯度洗脱,经反复分离纯化,其中X-5,6经过薄层层析法得到。分别得到化合物1~6。鉴定得出4个含有化合物1-十八醇(1),熊果酸(2),3,4-二羟基苯甲酸(3),3, 4-二羟基苯乙烯酸(4)。化合物2,白色粉末,易溶于氯仿和吡啶,10%H2SO4乙醇溶液显紫红色,ESI-MS m/z: 455 [M-H]-,结合13C NMR推断化合物2分子式为C30H48O3。在其氢谱上显示出七个角甲基信号(δ1.09,0.99, 0.96, 0.94, 0.86, 0.80, 0.78),一个烯氢质子信号δ: 5.26 (1H, t, J=3.6Hz)。在碳谱中,共显示出30个碳信号,其中显示出有2个烯碳δ 138.0, 126.0,1个羰基碳信号181.3,且有1个碳信号位于60~90ppm区间。结合以上信息推测该化合物为一三萜酸。 1H-NMR (CDCl3, 500MHz) δ:5.26(1H, t,J=3.6Hz,H-12),3.20(1H,dd,J=11.0,5.5Hz, H-3),1.09 (3H,s), 0.99(3H,s), 0.96 (3H, d, J=7.5Hz, H-30),0.94(3H,s), 0.86(3H,d,J=6.5Hz),0.80,0.78 (each 3H, s). 13C-NMR (CDCl3, 125 MHz) δ: 38.7(C-1), 27.3 (C-2), 79.0 (C-3), 38.8 (C-4), 55.4 (C-5), 18.3 (C-6), 33.1 (C-7), 39.6 (C-8), 47.7 (C-9), 36.7 (C-10), 23.6 (C-11), 126.0 (C-12), 138.0 (C-13), 42.1 (C-14), 30.6 (C-15), 24.2 (C-16), 48.0 (C-17), 52.8 (C-18), 38.9 (C-19), 39.1 (C-20), 33.0 (C-21), 37.1 (C-22), 28.1 (C-23), 15.4 (C-24), 15.5 (C-25), 16.9 (C-26), 23.3 (C-27), 181.3 (C-28), 17.1 (C-29), 21.0 (C-30)。以上数据与文献[41]报道的化合物熊果酸数据一致, 鉴定化合物2为熊果酸。 2 药理药效 熊果酸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熊果酸还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能,因而被广泛地用作医药和化妆品原料。 2.1 保肝,抗肝炎作用 熊果酸临床表现有显著而迅速降低谷丙转氨酶、血清转氨酶、消退黄疽、增进食欲、抗纤维化和恢复肝功能的作用,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效果稳定的特点。 2.2 抗肿瘤作用 熊果酸还对多种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研究发现熊果酸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能使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着提高,能抑制人舌鳞癌细胞株TSCCa 细胞增殖,对TSCCa细胞的半数生长的抑制剂量约为12.5 μmol·L-1,在24h内表现为一定的量效关系;原位杂交显示熊果酸对TSCCa细胞的抑制作用与抑制核转录因子的原位表达有关。体内试验证明熊果酸可以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说明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广泛,熊果酸极有可能成为低毒有效的新型抗癌药物。 2.3 抗氧化 熊果酸是一个较强的抗氧化剂。有实验表明熊果酸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5-脂氧化酶、环氧化酶活性,阻止前列腺素与白三烯生成,这可能是熊果酸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原因。Subbaramaiah等研究表明熊果酸能抑制人乳腺上皮细胞中的环氧化酶的转录,也由此抑制前列腺素生成。 2.4 抗菌、抗炎及抗病毒 Tapondjou等通过醋酸扭体实验和热板法实验证实,熊果酸和羟基熊果酸有类似的抗炎抑菌作用。熊果酸能分别抑制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超氧化物的产生。将熊果酸和fMLP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熊果酸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由fMLP诱导的45 ku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熊果酸还具有杀锥虫活性,在2g·L的浓度下孵育2h后,克氏锥虫鞭毛体的活动被完全抑制。 2.5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糖的作用 熊果酸可以降低家兔和大鼠血胆固醇(44%)和B-脂蛋白水平(50%),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熊果酸能改善血脂异常引起的肝肾阴虚、耳鸣、口干、少寝、烦躁易怒、肢麻怕冷、便结等症,血脂疗效总有效率为 95%。 2.6 镇静、安定作用 熊果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安定与降温作用 3 结论 说明夏枯草的主要成分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广泛,极有可能成为低毒有效的新型抗癌药物。

夏枯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窦景云

Anesth Analg,2000,91(5):1262-1268. [7]Suttner SW,Schmidt CC,Boldt J,et al.Low-flow desflurane and sevoflurane anesthesia minimally affect hepatic integrity and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J].Anesth Analg,2000,91(1):206-212.[8]Ray DC,Bomont R,Mizushima A,et al.Effects of sevoflurane anaesthesia o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J].Br J Anaesth,1996,77(3):404-407. [9]Gelman S.General anesthesia and hepatic circulation[J].Can J Physiol Pharmacol,1987,65(8):1762-1779. [10]Kanaya N,Nakayama M,Fujita S,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sevoflurane,isoflurane and halothane on indocyanine green clearance[J].Br J Anaesth,1995,74(2):164-167. [11]Kobayashi M.The effects of sevoflurane and isoflurane on hepat- ic blood flow in man[J].Masui,1996,45(3):281-286. [12]Takeda S,Sato N,Tomaru T.Haemodynamic and splanchnic or- gan blood flow responses during sevoflurane-induced hyperten-sion in dogs[J].Eur J Anaesthesiol,2002,19(6):442-446.[13]银燕,张伟义,朱涛.长时间低流量七氟醚麻醉对肝纤维化兔 肝功能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9(6):1046-1048. [14]Yin Y,Yan M,Zhu T.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of sevo- flurane in rabbits with liver fibrosis[J].Anesth Analg,2012,114 (3):561-565. [15]Song JG,Cao YF,Yang LQ,et al.Awakening concentration of desflurane is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J].Anesthesiology,2005,102(3):562-565. [16]Yang LQ,Song JC,Irwin MG,et al.A clinical prospective com- parison of anesthetics sensitivity and hemodynamic effect among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obstructive jaundice[J].Acta Anaethesiol Scand,2010,54(7):871-877. [17]Conzen P,Peter K.Inhalation anaesthesia at the extremes of age: geriatric anaesthesia[J].Anaesthesia,1995,50Suppl:29-33.[18]Allaouchiche B,Debon R,Goudable J,et al.Oxidative stress status during exposure to propofol,sevoflurane and desflurane[J].Anesth Analg,2001,93(4):981-985. [19]Liu R,Ishibe Y,Ueda M.Isoflurane-sevoflurane administration before ischemia attenuates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injury in isolated rat lungs[J].Anesthesiology,2000,92(3):833-840.[20]Bedirli N,Ofluoglu E,Kerem M,et al.Hepatic energy metabolism and the differenti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sevoflurane and isoflurane anesthesia in a rat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del[J].Anesth Analg,2008,106(3):830-837. (收稿日期:2012-12-20) 夏枯草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夏枯草”之名始载汉代《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著作多有记载,其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乳腺增生、高血压、淋巴瘤等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夏枯草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是三萜类、甾体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等,主要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糖、调节免疫、保肝等药理作用。近些年来,其国内外研究不断增多,现就近5年来国内关于夏枯草的文献报道,从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简述。 1夏枯草药理作用 1.1抗肿瘤作用夏枯草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具有细胞毒作用、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于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抗氧化、抗自由基、上调肿瘤基因表达、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等有关。范飞等[1]通过观察夏枯草醇提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等的影响,认为夏枯草有显著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李东等[2]则发现白毛夏枯草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1.1.1抗淋巴瘤作用夏枯草具有较好的抗淋巴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导致Raji细胞蛋白质组、Jurkat细胞蛋白质组改变及诱导凋亡等有关。张明智等[3]发现夏枯草提取物可显著抑制Raji 细胞的生长,认为夏枯草能引起Raji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可能与夏枯草的抗肿瘤作用有关。他们还发现夏枯草提取物能引起Ju-rkat细胞蛋白质组改变,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4]。陈长英等[5]观察到夏枯草提取物在体内外均能抑制小鼠T细胞淋巴瘤EL-4细胞的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之一。 1.1.2抗甲状腺癌作用杜宏道等[6]的研究显示夏枯草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人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生长,证实夏枯草对人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有促凋亡作用。 1.1.3抗膀胱癌作用张静等[7]研究了中药夏枯草对人膀胱癌细胞FasL基因表达和侵袭力的影响,发现中药夏枯草在一定时间内可上调人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FasL mRNA的表达,而且这种上调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可使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 1.1.4抗结肠癌作用陈畅辉等[8]研究证实夏枯草在一定时间内可上调人结肠癌SW480细胞FasL mRNA的表达,且这种上调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可使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这与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相似。 1.1.5抗胰腺癌作用宋玮等[9]研究发现夏枯草注射液对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1.1.6抗口腔癌作用李芳等[10]的研究表明,夏枯草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发的金黄地鼠的炎症和口腔癌前病变的单纯增 夏枯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窦景云1综述,于俊生2审校(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33) 【关键词】夏枯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3.07.0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19(2013)07-103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